TMSR项目有环保危险源吗

按照环保组织的说法,从今以后我们将对不起子孙后代-中青在线
-- >> -- >>
按照环保组织的说法,从今以后我们将对不起子孙后代发布时间: 11:31 来源:新华网 作者:思·锐享
  两家非政府组织——全球足迹网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日发出警告:人类将于8月2日用完地球今年可供给人类使用的全部可再生资源;也就是说,在2017年剩下的日子里,人类算是在消耗地球的存量资源。所以8月2日被称为今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
  环境承载力虽不是无限的,但也不是恒定的
  所谓“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地球当天进入了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已经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
  该组织主要通过五项资源来计算资源耗费量,分别是捕鱼,饲养,种植,建筑以及水资源使用,还给出了一张超级复杂的计算公式:
  然而仔细分析这张公式,别的先不说,首先我们得定义一下,什么叫做今年地球可使用资源?比如说,世界上大量太阳能并未得到利用,我们国家就有很多干旱地带可以做光伏发电,
那么光伏电厂没建立起来以前,戈壁滩上的太阳能算不算地球可使用资源?
  其次,我们要讲明一个道理:环境的承载能力虽然不是无限的,但也不是恒定不变的。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取决于人类社会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要想解决人类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出路绝对不是让人类社会倒退回生产力更低的状态,而是依靠加速发展生产力来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
  这个道理很容易用现成的例子来阐述:中国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年的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2.70%,森林蓄积量为86.56亿立方米。而根据2014年2月公布的第八次清查结果,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1.63%,森林蓄积量为151.37亿立方米。
大约30年的时间里,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了70%。也就是说,已成为工业国的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反而比以前上升了,这一下子就戳破了“农耕文明是田园牧歌”的呓语。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森林资源迅速衰退之时,我国森林资源却在稳步增长,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由于煤炭和电力供应的普及,我国广大农村不再以砍柴作为获取燃料的主要方式,这就大大减少了对自然植被的破坏。
国家以财政力量长期推动植树造林。仅年间,中央财政对现代林业发展保障的投入就高达4611亿元。
我国粮食单产水平和总产量都获得了极大提升,不仅满足了全国人民的粮食需求,而且减少了对耕地面积的依赖。在上述物质基础上,国家才有底气推行退耕还林,通过增加森林覆盖率来防止水土流失。
  建国初期工业底子薄,我国一度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1957年全国耕地只有16亿亩左右,经过多年开荒和围垦,我国耕地在20世纪90年代到达峰值,1996年全国耕地为19.51亿亩。正是因为我国通过工业化反哺农业解决了粮食问题,而且具备了比较强大的财政实力,政府才能下定决心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来改善生态环境。
  内蒙古黄河上中游天保工程区准格尔旗天然次生林封育区
  如何才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如何才能切实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高水平的环保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几乎都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它们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却没有技术和资金用于解决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发达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倒是卓有成效。
说得直白一些,环保一需要技术,二需要钱。
  以前瞻的眼光来看,要想减少未来人类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需要更发达的生产力。举个我们常见的例子来说,我国北方城市冬天里经常受到雾霾的困扰,这是几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1. 城市采暖和工业用电使热电厂大量使用燃煤。
  2. 城市居民出行大量使用内燃机汽车。
  3. 城市周边的农村采暖大量使用散煤,而散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污染物较多。
  改善空气质量固然重要,可是总不能让百姓不采暖、工厂不开工吧?
  伪环保“小清新”从来就没有解决问题的真办法,而真环保恰恰是奔着解决实际问题去的。要减少雾霾,就必须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这既是为了控制污染,也是为了防止化石燃料枯竭影响经济增长。破局之道,显然是寻找替代能源——
如果清洁的替代能源能够为工业生产、采暖和出行(地铁、纯电动车)提供充足的电力,就可以避免使用化石燃料,雾霾问题自然得以解决。
  我国首建熊猫光伏发电站,太阳能发电还能卖萌。
  清洁的替代能源从哪里来?光伏发电的成本不断下降,在国内的装机容量也迅速攀升,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光伏发电的能量密度太低,每平方米产生250瓦电力就已经很不错了。2014年重庆冬季用电高峰的电网负荷为1130万千瓦,理论上需要45.2平方公里的光伏发电才能支撑,但实际上还做不到——冬季是光伏发电功率最低的时候,而且夜里没法发电。由此可见,光伏发电虽好,但寻求替代能源不宜光“靠天吃饭”。
  好在我国政府对开发替代能源有明确的想法——大力发展核电事业,特别是安全性极高的商业化钍反应堆。钍在地壳中的含量远比铀丰富,我国已查明的钍工业储量约为28万吨左右(二氧化钍),钍资源储量仅次于居世界第一位的印度(约34万吨)。1吨钍可以提供相当于200吨铀、或者350万吨煤所提供的能源,而世界上已知的钍元素储量可以至少为世界提供1万年的能源支持。
  钍元素的好处还不止这些:相比铀而言,它易于进行浓缩与提纯,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用钍作为燃料的核电站不用担心堆芯熔毁,它在发电过程中也只会产生相当于铀反应堆0.6%的辐射物质。
  钍的诸多优势是取代铀做核燃料的重要原因,也是中科院最终选择将“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作为首批战略性先导专项之一的理由。“先导专项”定位于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其中,“未来先进核裂变能”专项致力于解决我国乃至世界核能快速发展均面临的“核燃料的稳定供给”和“核废料的安全处置”等严峻挑战。
  我国计划在2020年前建成世界首个10兆瓦固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和一座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目前已基本掌握实验堆关键技术,四个原型系统研发进展顺利。如果中国核工业比较给力的话,我们有望在十几年后用上钍反应堆产生的电力。
  在环保问题上炒作“情怀”基本没用
  环保有真假之分,伪环保整日炒作所谓“情怀”,而真环保是奔着解决实际问题去的。我们也应当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些环保组织的报告。一方面,这些报告意在反对无节制地使用地球资源。客观上讲,地球上各种资源的绝对数量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因错误使用例证而推导出谬论,环保组织谈到一些事实,并不意味其主张必然正确。
  热衷于伪环保的“小清新”整日炒作“情怀”,可是真要说到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这些人却拿不出任何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伪环保“小清新”经常鼓吹一些反工业化的论调,认为工业化是万恶之源,倒退到农耕文明去就能解决环境问题——这是缺乏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才会有的想法。
把农耕文明看作田园牧歌真是大错特错。
  事实上,延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一直处于“人口增长——大饥荒——人口下降”的马尔萨斯循环之中。多数国家得以跳出马尔萨斯循环,其实是20世纪后半叶的事情,这恰恰是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的结果。
  说到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努力,政府和科研人员起到的实际作用远大于环保组织。要想跳出马尔萨斯循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发展生产力。只要发达的生产力先保证为人民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能源,再保证政府有财政实力来完成环境修复,公众担心的环境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在环保问题上炒作“情怀”基本没用,“关灯5分钟”这类做法纯属行为艺术,不仅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还会给电网运行带来挺多麻烦。要是真热爱环境,就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生活中勤俭节约,做到物尽其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把事业做大、多给国家纳税,让国家有钱去投资科技项目、推进环境修复,这样也行。上述这些方式中的任意一种,都比杞人忧天和空喊口号强百倍。(作者:徐实,资深生物制药专家)
  欢迎关注思客微信(xhsike),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消息。
【责任编辑:季元宏】按照环保组织的说法,从今天起我们将对不起子孙后代按照环保组织的说法,从今天起我们将对不起子孙后代一凡点金百家号【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徐实】两家非政府组织——全球足迹网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日发出警告,人类将于8月2日用完地球今年可供给人类使用的全部可再生资源;也就是说,在2017年剩下的日子里,人类算是在消耗地球的存量资源。所以8月2日被称为今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Earth Overshoot Day)。所谓“地球生态超载日(Earth Overshoot Day)”,是指地球当天进入了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已经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该组织主要通过五项资源来计算资源耗费量,分别是捕鱼,饲养,种植,建筑以及水资源使用,还给出了一张超级复杂但是看起来像那么回事的计算公式:然而仔细分析这张公式,别的先不说,首先我们得定义一下,什么叫做今年地球可使用资源?比如说,世界上大量太阳能并未得到利用。我们国家就有很多干旱地带可以做光伏发电,那么光伏电厂没建立起来以前,戈壁滩上的太阳能算不算地球可使用资源?其次,我们要讲明一个道理:环境的承载能力虽然不是无限的,但也不是恒定不变的。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取决于人类社会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要想解决人类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出路绝对不是让人类社会倒退回生产力更低的状态,而是依靠加速发展生产力来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这个道理很容易用现成的例子来阐述:中国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增长最快的国家,没有之一。根据年的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2.70%,森林蓄积量为86.56亿立方米【1】。而根据2014年2月公布的第八次清查结果,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1.63%,森林蓄积量为151.37亿立方米【2】。大约30年的时间里,我国森林覆盖率竟然增长了70%。也就是说,已成为工业国的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远超过农业国时期的森林覆盖率,这一下子就戳破了“农耕文明是田园牧歌”的呓语。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年增长1.6%,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森林资源迅速衰退之时,我国森林资源却在稳步增长,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由于煤炭和电力供应的普及,我国广大农村不再以砍柴作为获取燃料的主要方式,这就大大减少了对自然植被的破坏。2. 国家以财政力量长期推动植树造林。仅年间,中央财政对现代林业发展保障的投入就高达4611亿元【3】。3. 我国粮食单产水平和总产量都获得了极大提升,不仅满足了全国人民的粮食需求,而且减少了对耕地面积的依赖。在上述物质基础上,国家才有底气推行退耕还林,通过增加森林覆盖率来防止水土流失。粮食单产水平和总产量又是怎么提升上来的呢?一是靠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改良,如袁隆平院士开发的杂交水稻。二是靠化肥的大规模普及。这两大因素有多么重要呢?我们用数字来说话。抗战时期各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359旅在南泥湾开发出的高产水稻田,亩产仅为100kg【4】;而袁隆平培养出的杂交稻亩产早已超过800kg,提高了8倍之多【5】。需要说明的是,杂交稻多为耐肥品种,只有在使用足量化肥的前提下才能达到这么高的亩产。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成果对于粮食产量有多么重要。因为建国初期工业底子薄,我国一度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1957年全国耕地只有16亿亩左右【6】,经过多年开荒和围垦,我国耕地在20世纪90年代到达峰值,1996年全国耕地为19.51亿亩【7】。开荒和围垦造成湿地的大量减少,在洞庭湖、巢湖等流域体现得非常明显。正是因为我国通过工业化反哺农业解决了粮食问题,而且具备了比较强大的财政实力,政府才能下定决心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来改善生态环境。内蒙古黄河上中游天保工程区准格尔旗天然次生林封育区如何才能切实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高水平的环保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几乎都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它们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却没有技术和资金用于解决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发达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倒是卓有成效。说得直白一些,环保一需要技术,二需要钱。以前瞻的眼光来看,要想减少未来人类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需要更发达的生产力。举个我们常见的例子来说,我国北方城市冬天里经常受到雾霾的困扰,这是几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1. 城市采暖和工业用电使热电厂大量使用燃煤。2. 城市居民出行大量使用内燃机汽车。3. 城市周边的农村采暖大量使用散煤,而散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污染物极多。改善空气质量固然重要,可是总不能让百姓不采暖、工厂不开工吧?特别是东北地区,冬天减少采暖恐怕是要出人命的。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公众关注,但片中暗示将能源业央企私有化就能解决雾霾问题,纯属贩卖私货、痴人说梦。伪环保“小清新”从来就没有解决问题的真办法,而真环保恰恰是奔着解决实际问题去的。要减少雾霾,就必须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这既是为了控制污染,也是为了防止化石燃料枯竭影响经济增长。破局之道,显然是寻找替代能源——如果清洁的替代能源能够为工业生产、采暖和出行(地铁、纯电动车)提供充足的电力,就可以避免使用化石燃料,雾霾问题自然得以解决。我国首建熊猫光伏发电站,太阳能发电还能卖萌清洁的替代能源从哪里来?光伏发电的成本不断下降,在国内的装机容量也迅速攀升,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光伏发电的能量密度太低,每平方米产生250瓦电力就已经很不错了。2014年重庆冬季用电高峰的电网负荷为1130万千瓦【8】,理论上需要45.2平方公里的光伏发电才能支撑,但实际上还做不到——冬季是光伏发电功率最低的时候,而且夜里没法发电。由此可见,光伏发电虽好,但寻求替代能源不宜光“靠天吃饭”。在央视,一位代表中国利益的科学家,和一个代表西方国家利益的记者,曾经发生过一场激烈的辩论好在我国政府对开发替代能源有明确的想法——大力发展核电事业,特别是安全性极高的商业化钍反应堆。钍在地壳中的含量远比铀丰富,我国已查明的钍工业储量约为28万吨左右(二氧化钍),钍资源储量仅次于居世界第一位的印度(约34万吨)。1吨钍可以提供相当于200吨铀、或者350万吨煤所提供的能源,而世界上已知的钍元素储量可以至少为世界提供1万年的能源支持。钍元素的好处还不止这些:相比铀而言,它易于进行浓缩与提纯,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用钍作为燃料的核电站不用担心堆芯熔毁,它在发电过程中也只会产生相当于铀反应堆0.6%的辐射物质【9】。钍的诸多优势是取代铀做核燃料的重要原因,也是中科院最终选择将“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作为首批战略性先导专项之一的理由。“先导专项”定位于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其中,“未来先进核裂变能”专项致力于解决我国乃至世界核能快速发展均面临的“核燃料的稳定供给”和“核废料的安全处置”等严峻挑战。我国计划在2020年前建成世界首个10兆瓦固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和一座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目前已基本掌握实验堆关键技术,四个原型系统研发进展顺利【10】。如果中国核工业比较给力的话,我们有望在十几年后用上钍反应堆产生的电力。待到钍核电站遍地开花,雾霾和二氧化碳排放也就都不是个事儿了。在更远的将来,我们也许还能指望热核聚变发电,毕竟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暂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环保有真假之分,伪环保整日炒作所谓“情怀”,而真环保是奔着解决实际问题去的。我们也应当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些环保组织的报告。一方面,这些报告意在反对无节制地使用地球资源,这确实有一定积极意义。客观上讲,地球上各种资源的绝对数量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因错误使用例证而推导出谬论,环保组织谈到一些事实,并不意味其主张必然正确。热衷于伪环保的“小清新”整日炒作“情怀”,可是真要说到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这些人却拿不出任何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伪环保“小清新”经常鼓吹一些反工业化的论调,认为工业化是万恶之源,倒退到农耕文明去就能解决环境问题——这是缺乏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才会有的想法。把农耕文明看作田园牧歌真是大错特错。事实上,延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一直处于“人口增长——大饥荒——人口下降”的马尔萨斯循环之中。多数国家得以跳出马尔萨斯循环,其实是20世纪后半叶的事情,这恰恰是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的结果。且不说“小清新”对历史的无知,真要是让他们去原生态的农村尝试一下没有热水澡、没有Wifi、冬天室内温度接近0摄氏度的生活,用不了一个月,他们就会和电影《甲方乙方》中那位寄居于贫困农村的大款变成一个样子。哎呀,你们可来咧。游老板都变成黄鼠狼咧,全村的鸡都被他吃光了!说到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努力,政府和科研人员起到的实际作用远大于环保组织。要想跳出马尔萨斯循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发展生产力。只要发达的生产力先保证为人民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能源,再保证政府有财政实力来完成环境修复,公众担心的环境问题终将得到解决。在环保问题上炒作“情怀”基本没用,“关灯5分钟”这类做法纯属行为艺术,不仅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还会给电网运行带来挺多麻烦。诸君要是真热爱环境,就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生活中勤俭节约,做到物尽其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把事业做大、多给国家纳税,让国家有钱去投资科技项目、推进环境修复,这样也行。上述这些方式中的任意一种,都比杞人忧天和空喊口号强百倍。参考文献:【1】http://219.239.221.19/infodata/doc/00681.DOC【2】观察者网:http://m.guancha.cn/economy/_376073.shtml【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html【4】凤凰卫视:http://phtv.ifeng.com/program/zddzh/detail_/.shtml【5】新华网:http://www.stcsm.gov.cn/xwpt/kjdt/230153.htm【6】中国共产党新闻:http://cpc.people.com.cn/GB///6054949.html【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e/ceke/chn/gyzg/t516781.htm【8】中国能源网:http://www.cnenergy.org/dl/dw/35.html【9】人民网:http://paper.people.com.cn/gjjrb/html//content_864538.htm【10】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http://www.cnnc.com.cn/cnnc/561/331342/index.html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一凡点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耐心是致胜的关键,信心是成功的保障。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当前位置: >
中科院和甘肃省签署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1月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伟平,副院长、党组成员相里斌,上海科技大学校长、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江绵恒一行赴甘肃调研考察,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TMSR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进行座谈。甘肃省委书记林铎会见刘伟平一行,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强,省委常委、副省长宋亮,省政府秘书长常正国等出席座谈会。会议由黄强主持。
中科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筹)院长徐洪杰汇报了中科院TMSR先导专项工作进展,以及与甘肃省战略合作的内容与建议。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讨论。
江绵恒表示,开发钍资源的核能利用是全世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梦想。中科院通过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6年多的实施,已系统掌握了钍基熔盐堆的系列关键技术,通过双方的战略合作,必将在甘肃结出硕果。TMSR具有安全、洁净、无水、高温等特点,在2020年建成TMSR实验堆后,甘肃将逐步成为保障“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向全国的新能源基地。
刘伟平指出,甘肃省是核能产业、清洁能源大省。TMSR项目十分契合甘肃省能源强省的战略,不仅其特点吻合这里的天然环境条件,而且所需的钍、盐等关键原材料在这里均有良好基础。他强调,TMSR项目除了能带动原材料、装备制造等下游产业,还能通过熔盐储热、高温制氢等技术途径,与风电及光电产业、煤化工产业密切结合,从供给侧实现绿色产业发展。刘伟平希望双方密切配合、加强对接,在保障TMSR项目落地和建设的同时,提前做好下游和相关产业的规划。
唐仁健首先感谢中科院决定将TMSR项目落地甘肃。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决定了甘肃省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TMSR项目与甘肃省的资源、环境、产业格局等各方面条件极为吻合,齐聚天时、地利和人和,一定能在这里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唐仁健要求各有关部门不仅要全力支持和保障TMSR项目的落地和建设,还要提前思考可能遇到的困难,超前谋划解决方案。
相里斌、宋亮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中国科学院、甘肃省人民政府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工信委、国土厅、环保厅、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建设厅、人社厅以及武威市政府、酒泉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本文地址:http://www.xianjichina.com/news/details_54637.html贤集网,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我来说几句
还没有人评论哦,抢沙发吧~
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资讯。免费注册成为贤集网会员,您可以——
媒体报道相关文章
媒体报道项目推荐
已有 4 人对接
已有 3 人对接
已有 2 人对接
已有 4 人对接
已有 5 人对接
意见被贤集网采纳后,贤集网赠送一张限量版的U盘会员卡!
联系方式(必填)
您的意见(必填)
Copyright (C)20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保危险废物管理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