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在时间价值网买过网上购买理财产品时间吗?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钱和钱真的不一样,“心理账户”教你怎样合理花钱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钱和钱真的不一样,“心理账户”教你怎样合理花钱》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钱和钱真的不一样,“心理账户”教你怎样合理花钱》 精选一在我们做各种有关自己和家庭的财务决定时,很多人都习惯借助于“罐头”式思维。比如我们会把自己的钱分为几份,放在不同的罐头里:一份用来储蓄购房,一份用来买车,一份用来娶媳妇,等等。借助这种方式来做出自己的和决策的好处是:每一份钱都有明确的功能和用途。对于一个自制力不强的个人来说,这种标签有助于为自己的消费需求树立一个“硬性边界”。假设我们给自己规定,每个月在淘宝上买衣服最多只能花1000块。那么在这个月的额度被用完以后,“剁手党”们可以用这个借口强行命令自己不能再买了,要买也至少要等到下个月。但是,“罐头式”的思维方式,也可能导致我们做出一些不理性的决策。在行为心理学上,这种不理性偏见叫做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讲讲这个问题。什么叫心理账户呢?让我和大家分享一个简单有趣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①“意外之财”为什么去得特别快?2014年有新闻爆料称,一名中了千万元彩票的湖南男子,中奖5年后却成了逃犯,被抓获时身上仅剩80元钱;在台北开出租车维生的黄荣源中了两千多万(新台币)彩金,但挥金如土,现在只能靠临时工作生活;美国密苏里州黑泽尔伍德的一位彩票得主中了的大奖,不过奖金很快被她挥霍一空,她甚至还企图卖掉出生不久的外孙来还债……据我们读新闻看故事的经验,以及一些亲身经历,好像从来没听说过有人能将彩票作为第,用来创业什么的。为什么那些来得容易的钱,去得也容易?②为什么同样的钱以不同的理由开支,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不同呢?实际上,先生的钱和爱人的钱都是家庭的钱。为什么以先生自己的需求为理由开支,他就舍不得。而以礼物的理由开支,他就欣然接受呢?③同样是损失5000元,为什么选择的结果会大不同?有这样一个经典实验:情境A:在你路过体育场的时候,偶然发现过两天这里要开王菲演唱会,目前正在出售门票。门票价格有高有低,你比较中意的位置和价位大约在5000人民币。当你想掏钱买票时,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里边大约有5000元现金。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否会使用其他支付方式(比如手机,或者银联卡,或者向朋友借钱)去购买一张演唱会门票?情境B:假设你早早排队,了5000人民币买了一张内场门票。但在演唱会开演前一天,你发现买好的门票找不到了。你是否会再花5000块钱买一张同样的门票?实验结果表明,在A情境中,88%的调查对象会选择买票,12%的人选择不会;在B情境中,46%的调查对象选择会买票,54%的人选择不会。从绝对值角度看,丢票与丢钱都一样,都是损失了5000元,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行为差异呢?这是为什么?请先思考,再看下文分析。答案在这里以上便是由心理学家理查德o萨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心理账户”理论。他认为,除了荷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比如,我们会把工资划归到靠辛苦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而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心理账户分类很细,也很自由,在日常支出预算中,甚至连衣服和演出门票都被严格地放在两个账户中,也就是买衣服的钱和买门票的钱,要从不同的两个口袋中掏出。人们总倾向于把相似的支出归到同一个账户中,并且锁定起来,不让预算在各个账户间流动。因此就会产生丢了戏票就不看戏,丢了电话卡就不打电话,甚至丢了饭票就不吃饭的情况。案例①:因为意外之财与辛苦赚来的钱之间不具有可替代性。辛苦赚来的钱通常都舍不得花,人们倾向于把它存起来;而意外之财是“白得”的,人们很乐意把它挥霍掉。案例中的主人公们,之所以很快将钱挥霍殆尽,就是因为他们把这些钱放在了“天上掉下的馅饼”的心理账户里。案例②:通过对心理账户的实证研究发现,心理账户的开支可分为四个部分:生活必需开支、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开支、情感维系开支、享乐休闲开支。根据心理账户的不可替代性,花费于个人购买巧克力,200元太贵了;而作为送给妻子的礼物,属于情感维系开支,200元可以增进夫妻感情,回报是无价的。案例③:在考虑A情境时,人们认为丢失的5000元,和买票的5000是在两个账户中,是两回事;而在B情境中,再花5000元买票,就相当于在同一账户中花了10000元买一张票,感觉上贵了一倍,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可是仔细一想,不管丢的是现金还是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50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帐户的问题。中国人的“心理账户”特征对心理账户结构特征的了解,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自己在做经济决策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机制。我国学者研究国人的“心理账户”特征,得出了中国人的心理账户主要分为正常工资收入、普通奖金获取,以及彩票或中奖所得三类。对于这三种不同来源的财富,有不同的消费结构和资金支配方向。奖金收入最主要的支配方向排序为:①储蓄; ②人情花费;③家庭建设与发展开支。彩票收入最主要的支配方向排序为:①人情花费;②储蓄;③ 享乐休闲开支。正常工资收入最主要的支配方向排序为:①日常必需开支;②储蓄;③家庭建设与发展开支。“心理账户”对理财决策的影响心理账户的存在,会对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对价格的敏感程度:研究指出,当人们被询问是否愿意多开20分钟的车,从而少花30元买个90元的计算器,68%的人说愿意。而如果是少花30元买件750元的皮夹克时,只有29%的人愿意(实验情景中为美元)。决定是否要“绕路”不仅取决于钱的绝对数值(30元),还有消费者的价格感知。这个原理也可以解释,为何我们更倾向于为昂贵电子产品购买售后服务,为何在国外更控制不住剁手“买买买”等。:用一张已经透支了上千元的再刷50元,似乎不像用50元现金结账那样浪费。与用现金支付相比,用信用卡付账的人更不会去想他们到底花了多少钱。因此,信用卡往往可以将购物的快乐与付账的痛苦分离开来。股票亏损:对于上的亏损,人们可能将抛售掉的股票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股票亏损,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因为后者是账面上的亏损,而前者则是实际的亏损,虽然就“亏损”而言并无差异,但由于实际亏损更让人痛苦,因而人们总倾向于在心理上将二者区分开来,增加了投资误判的概率。生命周期安排:从“”假设出发,人安排上总是能够深谋远虑,会考虑几十年以后的长远利益,并根据一生的总财富来合理安排一生中每个阶段的消费,而这显然又与人的实际消费行为不符。实际上,消费者倾向于将人生的收入分为三个心理账户:现期可花费的现金收入,现期资产和未来收入。人们对这三个消费账户的消费意愿依次递减。P2P平台招商VC战略合作伙伴安全|融资|《钱和钱真的不一样,“心理账户”教你怎样合理花钱》 精选二长假期间,外出旅行、吃大餐、买买买,这些都是令人高兴的事物。而长假归来后,人们又要投入辛苦的工作,有人还因此患上了“节后综合征”,不过,比这些更“痛苦”的或许就是当你看到自己的那一刻了。欠下的债自然是要拿钱来还的,先来数一下自己的账户——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没错,这些都是你的经济账户,是你的钱袋子,你的卡债可得靠它们来还!然而,今天我们要谈的却是另一种账户——你的“心理账户”,它并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资金账户,但它却可以解释,为何卡债的痛苦丝毫不能抵挡你的消费热情。此外,它还会对你的钱袋子产生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究竟什么是的“心理账户”呢?同样的音乐会,不同的选择让我们先来假设两个场景。场景一:如果今晚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为200元。在马上要出发之时,你发现自己丢了一张价值200元的电话卡,那么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场景二:在出发前,你突然发现自己弄丢的正是200元的音乐会门票,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一张。这时候,你也会选择去听音乐会吗?对于以上两个场景,不知道读者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不过,无论你的回答是Yes还是No,可都不能小看了这个简单的选择题。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anniel Kahneman及其合作者Amos Tversky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场景一,8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Yes;而在场景二,选择Yes的调查对象只占46%(注:原实验中票价为)。在我国,学者李爱梅选取了93名中国大学生重复了以上被称作“演出实验”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场景一和场景二中选择去看演出的比例分别为94.6%和17.2%。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场景二中,72%的大学生选择不去的原因是——“心理感觉多花了一倍钱去听一场音乐会,不划算”。然而,细想之下,人们对场景一与场景二的“区别对待”,其实并不“理性”。因为无论丢失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损失的金额都是200元,没有任何区别。学者认为,这可能的原因在于,人们实际上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两个互相独立的“账户”中,丢失了电话卡并不会影响到音乐会的账户,而丢了门票则意味着似乎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1985年,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正式提出了系统的“心理账户”理论。一元钱“不”永远是一元钱按照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金钱是具有“替代性”的,每一元钱与一元钱之间可以任意替换与转移,也就是说“一元钱永远是一元钱”——无论是花在此处,还是别处。如这个前提成立,那么在上述例子中,无论是丢了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由于损失的金额相等,因此选择会去参加音乐会人数的比例也应该基本相等。然而,实证研究却表明:对于同样数额的钱,我们并不会“一视同仁”。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人们并不把所有钱放在同一个账户进行整体管理,而是把不同性质的财富放在多个分账中,每个分账户有单独的使用规则,资金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并不容易。这样,金钱就有了“非替代性”的特征,“一元钱也‘不’永远是一元钱”了。查德·塞勒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心理账户”通常有三种情形。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账户中,不能相互填补。二是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归入不同的支配方向,如把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入不同的账户内,为前者设定严谨的,后者则用于消费享乐。第三种情形是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例如,如果一个人月末得了500元的奖金,可能拿出400元去买心仪已久的领带,把剩下的100元作为零用钱。而如果获得了5000元,反而更倾向于全部存入银行,而没有动力去买400元的领带。中国人的“心理账户”特征对心理账户结构特征的了解,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自己在做经济决策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机制。我国学者研究国人的“心理账户”特征,得出了中国人的心理账户主要分为正常工资收入、普通奖金获取,以及彩票或中奖所得三类。对于这三种不同来源的财富,有不同的消费结构和资金支配方向。奖金收入最主要的支配方向排序为:①储蓄; ②人情花费;③家庭建设与发展开支。彩票收入最主要的支配方向排序为:①人情花费;②储蓄;③ 享乐休闲开支。正常工资收入最主要的支配方向排序为:①日常必需开支;②储蓄;③家庭建设与发展开支。“心理账户”对理财决策的影响心理账户的存在,会对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投资决策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对价格的敏感程度:研究指出,当人们被询问是否愿意多开20分钟的车,从而少花30元买个90元的计算器,68%的人说愿意。而如果是少花30元买件750元的皮夹克时,只有29%的人愿意(实验情景中为美元)。决定是否要“绕路”不仅取决于钱的绝对数值(30元),还有消费者的价格感知。这个原理也可以解释,为何我们更倾向于为昂贵电子产品购买售后服务,为何在国外更控制不住剁手“买买买”等。信用卡消费:用一张已经透支了上千元的信用卡再刷50元,似乎不像用50元现金结账那样浪费。与用现金支付相比,用信用卡付账的人更不会去想他们到底花了多少钱。因此,信用卡往往可以将购物的快乐与付账的痛苦分离开来。股票亏损:对于股票投资上的亏损,人们可能将抛售掉的股票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股票亏损,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因为后者是账面上的亏损,而前者则是实际的亏损,虽然就“亏损”而言并无差异,但由于实际亏损更让人痛苦,因而人们总倾向于在心理上将二者区分开来,增加了投资误判的概率。生命周期安排:从“理性人”假设出发,人在理财安排上总是能够深谋远虑,会考虑几十年以后的长远利益,并根据一生的总财富来合理安排一生中每个阶段的消费,而这显然又与人的实际消费行为不符。实际上,消费者倾向于将人生的收入分为三个心理账户:现期可花费的现金收入,现期资产和未来收入。人们对这三个消费账户的消费意愿依次递减。对此,1庄不发表评论,只觉得既然“心理账户”对人们理财有如此大的影响。那么还不如把钱投入1号钱包,就可以安安心心理财,没有任何杂念。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钱和钱真的不一样,“心理账户”教你怎样合理花钱》 精选三假如给你10元钱,一次性给10元,和分10天1天1元,带来的感觉会有差异。辛苦赚了10万元,和彩票中了10万元,对待这些钱的态度也不一样。购买一个奢侈品,刷卡比直接付现金相对犹豫更少。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心理账户的存在:也就是感觉钱和钱不一样。心理账户(Mental Accouting)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教授在1980年提出的概念和理论。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因其在行为经济学的贡献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不仅有对物品分门别类的习惯,对于钱和资产,人们一样会将它们各自归类,区别对待,在头脑中为他们建立各种各样的账户,从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这种做法经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因此人们通常感觉不到心理账户对自己的影响。但人们如何将收入和支出归类,却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消费决策。也就是对待各个心理账户中的钱是不一样的。心理账户有三种情形:1、不同的钱放在不同的账户,不能互相填补举个例子,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看一场演唱会,票价是6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一张价值600元的购物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看这场演唱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看。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6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演唱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看演唱会,就必须再花6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看?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购物卡还是演唱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6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的问题。在人们在脑海中,把购物卡和演唱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购物卡不会影响演唱会所在的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看演唱会。但是丢了的演唱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1200元看一场演唱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所以,在人们心目中的确存在着一个个的隐形账户:该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多少钱,如何分配预算,如何管理收支,大体上总要在心中做一番平衡规划。当人们把一个账户里的钱花光了的时候,他们就不太可能再去动用其他账户里的资金,因为这样做打破了账户之间的独立和稳定性,这会让人感到不安。2、不同来源的收入,不同的消费倾向在人们心里,会把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入不同的账户内。例如,正常人通过辛苦劳动赚取了10万元钱,他很少会拿这10万元去赌博。但如果是中了10万元的彩票,去赌场的可能性就高多了。一个人会对辛苦赚来的报酬有严谨的储蓄和投资计划,但是对意外获得的钱却有不同的态度,大多数时候就是随便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巨奖得主会破产,因为对这部分钱持不同的态度,反正是靠运气得到的,可以任意进行挥霍。3、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例如,如果我们月末得了500元的奖金,可能会拿出400元去买心仪已久的衣服,把剩下的100元做为零用钱。但是如果是年底获得了5000元奖金,反而没有动力去买400元的衣服,也许会将5000元钱直接投入或网。一个10元等于两个5元吗?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认识和行为决策有不同。“心理账户”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在很多领域都存在。4、心理账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在中,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例如股票出现亏损时,抛售掉的股票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股票亏损就是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一个实际的亏损,客观上讲,这两者实质上并没有差异,但是在心理上人们却把它们划上了严格的界限。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在心理账户中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所以这两个账户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人们并不能从心理上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投资中“心理账户”的存在,也导致很多不能及时止损,最终越亏越多。我们都有两个帐户,一个是经济学账户,一个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在心理账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来处,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5、善于使用“心理账户”对于月光族,经常感叹“存不下钱”,主要是将所有的钱都放在一个账户,对钱没有进行区分和规划。这里就可以利用心理账户,建立一个强制储蓄的账户,这个强制储蓄的账户可以选择银行或者一些低风险的,像余额宝或时间价值网。每月发工资以后,将一部分钱先放到强制储蓄账户,保证这个月无论如何都不使用这个账户的钱。在平常消费账户的钱快花光以后,你就会尽可能的节制消费,因为强制储蓄账户中的钱是不能动的。这样,通过建立“心理账户”,形成储蓄的习惯,摆脱月光族。心理账户可以导致我们做出一些不理性的决策,但善于使用心理账户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价值的。生活可以变得轻松、有趣和安稳,这就相当于在我们心里设立一条无形的界线,让我们在目前区间内最大效益地安排生活。时间价值网:安全专业的,年5%,资金转入即刻生息,按秒计息、灵活变现,在江西银行,收益安全稳健。点击“阅读原文”,领取新手福利《钱和钱真的不一样,“心理账户”教你怎样合理花钱》 精选四全国首家PPP模式平台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9日上午11时45分(北京时间9日17时45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教授因其在行为经济学的贡献获得这一殊荣。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以及决策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教授获得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确实是名至实归!在理查德·塞勒之前人类的所有经济行为,都只是无规律的跛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理查德·塞勒教授获奖的著名行为经济学理论吧。心理账户:钱和钱不一样?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不仅有对物品分门别类的习惯,对于钱和资产,人们一样会将它们各自归类,区别对待,在头脑中为他们建立各种各样的账户,从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举个例子,假设你提前买了一张价值800元的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门票。在准备从家里出发去国家大剧院的时候,你发现门票丢了。你知道,这么贵的门票,看的人不多,现场仍然可以再花800元买到同样的票。问题是,你愿意去现场再花800元钱买一张门票吗?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不会。相反,如果你之前并没有提前买票,而准备从家里出发去国家大剧院的时候,发现钱包里有一张800元的华联购物卡丢了,你还会继续去国家大剧院掏钱买票听音乐会吗?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买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这是因为,在我们心里,音乐会门票800元和购物卡800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者代表娱乐预算,既然丢了,再花钱就意味着超支,要花1600元购买张音乐会门票,这让我们很难接受。后者是购物卡,虽然它丢了,但并不影响与我们的娱乐预算,我们仍可以继续花钱买票听音乐会。尽管二者实质上都是丢了800元钱,却导致了我们完全不同的消费决定。所以,在人们心目中的确存在着一个个的隐形账户:该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多少钱,如何分配预算,如何管理收支,大体上总要在心中做一番平衡规划。禀赋效应:敝帚为什么会自珍?所谓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是指拥有一件东西会让你高估它的价值。在人们拥有一件东西之后,人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拥有的事物比别人拥有的同样的事物更有价值。理查德·塞勒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让获得咖啡杯的人(卖家)和没有咖啡杯的人(买家)分别给咖啡杯标价。他发现卖家的要价(中位数)是$5.25,而买家的出价(中位数)是$2.25-$2.75,前者是后者的两倍。是卖家不近情理吗?还是买家太小气?这个实验用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价值”的主观性:一件东西究竟值多少钱,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站在哪一个位置上。不用责备卖家总是索要高价,如果换作我们自己在他的位置上,恐怕也会和他一样。在生活中,我们也一定都扮演过买家和卖家的角色,也一定曾经为彼此的利益而喋喋争吵不休。然而,这些不同的角色和经验是否有利于我们更公平地看待周围的事物?是否会让我们变得更通达、更善解人意?在很多时候,这是一个走向成熟的开始。交易效用:为什么消费者会疯狂购物?1985年,理查德·塞勒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理论,用以解释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优惠而购物的现象。交易效用理论提出,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时,会同时获得两种效用:获得效用(Acquisition Utility)和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其中,获得效用取决于该商品对消费者的价值以及消费者购买它所付出的价格,而交易效用则取决于消费者购买该商品所付出的价格与该商品的参考价格(Reference Price)之间的差别,即与参考价格相比,该交易是否获得了优惠?事实上,早在2002年,理查德·塞勒教授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名,可惜的是,那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他擦肩而过。直到今年,理查德·塞勒教授同样因为其在行为经济学上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无疑是对行为经济学界的最大肯定!▼▼▼经济学不仅与我们的每个人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经济规律在支配。了解一些生活现象背后的经济原理,我们不仅可以更理性的生活,也可以利用这些经济规律将事情做的更好。元小妹和你一起,每天积累一点点。 文末左下角点击阅读原文,开始你的财富增长之路。 是全国首家PPP模式的互联网平台,专注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为用户提供安全优质的。扫码关注↓↓↓,不错过每一次福利
阅读原文,立即抽取iPhone 8!《钱和钱真的不一样,“心理账户”教你怎样合理花钱》 精选五今年的诺贝尔奖已经全部揭晓,而作为诺贝尔奖中奖杯最重的经济学奖,其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教授确实名至实归。那么,塞勒的获奖理论究竟是什么呢?“心理账户”是你管不住手的元凶1980年,理查德·塞勒教授首次提出了心理账户的概念与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不仅有对物品分门别类的习惯,对于钱和资产,人们一样会将它们各自归类,区别对待,在头脑中为他们建立各种各样的账户,从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由于消费者存在心理账户的原因,从而在决策的时候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心理账户”它并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资金账户,但它却可以解释,为何卡债的痛苦丝毫不能抵挡你的消费热情。此外,它还会对你的钱袋子产生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们先来假设两个场景。场景一:如果今晚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为200元。在马上要出发之时,你发现自己丢了一张价值200元的电话卡,那么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场景二:在出发前,你突然发现自己弄丢的正是200元的音乐会门票,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一张。这时候,你也会选择去听音乐会吗?对于以上两个场景,不知道读者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不过,无论你的回答是Yes还是No,可都不能小看了这个简单的选择题。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场景一,8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Yes;而在场景二,选择Yes的调查对象只占46%。场景二中,选择不去的原因多数是“心理感觉花了双倍钱去听音乐会,不划算”。可仔细一想,,不管丢失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损失的金额都是200元,从损失金钱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何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呢?因为人们实际上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两个互相独立的“账户”中,是“心理账户”在作祟。“心理账户”对理财决策的影响心理账户的存在,会对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投资决策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对价格的敏感程度:研究指出,当人们被询问是否愿意多开20分钟的车,从而少花30元买个90元的计算器,68%的人说愿意。而如果是少花30元买件750元的皮夹克时,只有29%的人愿意。决定是否要“绕路”不仅取决于钱的绝对数值,还有消费者的价格感知。这个原理也可以解释,为何我们更倾向于为昂贵电子产品购买售后服务,为何在国外更控制不住剁手“买买买”等。信用卡消费:用一张已经透支了上千元的信用卡再刷50元,似乎不像用50元现金结账那样浪费。与用现金支付相比,用信用卡付账的人更不会去想他们到底花了多少钱。因此,信用卡往往可以将购物的快乐与付账的痛苦分离开来。股票亏损:对于股票投资上的亏损,我们容易将抛售后的股票亏损和未抛售的股票亏损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感觉上,抛售之前是账面亏损,抛售之后才变成实际亏损。而在客观的时点上,二者没有实质差异。比如48元的中国石油跌到20元,就是亏损了28元,但持有到这个时候的可能更愿意继续持有,因为这感觉只是账面亏损,卖出了,就变成实际亏损了。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他继续持有到10元。决定是否继续持有,跟亏损多少没有关系,跟它是否值这个价才有关系。盈利资金再投资时,谨慎度降低。投资者往往在潜意识里认为卖掉其他股票的盈利资金,反正是赚来的钱,处理的谨慎程度可能低于工资收入等其他投资资金。生命周期安排:从“理性人”假设出发,人在理财安排上总是能够深谋远虑,会考虑几十年以后的长远利益,并根据一生的总财富来合理安排一生中每个阶段的消费,而这显然又与人的实际消费行为不符。实际上,消费者倾向于将人生的收入分为三个心理账户:现期可花费的现金收入,现期资产和未来收入。人们对这三个消费账户的消费意愿依次递减。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明白打折等促销为什么能够有那么大的影响。很多情况下,打折等促销带来的交易效用是刺激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很多人的衣柜或者鞋柜里,都有不少因为打折而买但却几乎很少穿过的衣服或者鞋子。对于很多女性购物爱好者来说,她们并不缺衣服或者鞋子,但是打折这种交易效用给她们带来的购物快乐却无法抵挡。所以在知道心理账户理论后,要拒绝短期诱惑,多考虑这钱花的值不值。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抵制一些不好的诱惑,控制自己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事情。在理财时要反过来当做“消费账户”,即便是利息也是你赚来,将其和工资视为一个属性,视为是你靠自己付出所得的财富。这样就能更加珍惜、学习、不容易被骗。返回云掌关注更多《钱和钱真的不一样,“心理账户”教你怎样合理花钱》 精选六还记得2017年诺贝尔奖中最后一个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吗?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布思商业学院教授,现年72岁的理查德·H塞勒(Richard H.Thaler)因创建了行为经济学理论而获得今年的经济学奖项。获奖得主开创了先河,他批判传统经济学中对人的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假设,以数学方法和各种来自现实生活的实证来证明: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总是存在的。  举个例子,塞勒老爷子经常思辨这类问题:为什么在某次拍卖中所谓的赢家却变成了实际上的输家——因为他们花费了太多钱,而遭受到“赢者的诅咒”。为什么有些赌徒输了一整天,却在希望渺茫的最后一局孤注一掷。为什么购物者宁可在一件家电上省钱,却不愿在另一件类似的电器上花同样少的钱。除了经济学家这个头衔之外,塞勒还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身份:演员。在获得2016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大空头》中,塞勒本色出演,客串扮演了一名经济学家,他和赛琳娜·戈麦斯去了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赌场,向人解释什么是担保债务凭证。你为什么存不下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解密:作为研究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之父”,理查德·塞勒得奖后被问及:你会怎么花9百万瑞典克朗的奖金?72岁的老爷子竟开起了玩笑:“我会尽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这些钱花光。”这位宣称要“乱花钱”的经济学家,实际上一辈子都是“理性消费”的呼吁者和推动者。例如,常年困扰大家的“为啥逢年过节买买买根本停不下来?”“为啥抢到100元比收到100元工作奖金更开心?”还有“为什么总是无法实现自己年初的存款计划?”看看塞勒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你就懂了。塞勒研究指出,每个人都会建立自己的心理账户,不同心理账户中同样面额的钱却不是绝对等值的。心理账户往往指导大家“专款专用”,该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多少钱,如何分配预算,都有一个大概的心理建设。比如,当你花500元买了一张演出门票,但在去看演唱会的路上不慎丢失了,你会选择再花500元重新买一张门票去看吗?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不会。但如果你没有提前购票,在前去看演出的路上丢失了价值500元的购物卡,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继续买票看演出。这就是因为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前者会导致你产生花了1000元高价看演出的错觉,而后者就没有这种“亏了”的心理影响。收入带来的心理价值也会有所不同。如100元工作奖金和你在微信群里抢到的100元红包,后者肯定比前者更具有满足感。这是因为你的网络红包账户的心理价值要远大于工作收入账户,网络账户中的1元钱甚至比工作收入账户中的10元钱,要更“值”一些。塞勒还曾提出著名的“交易效用”理论,这就能解释为啥你会在“剁手”时根本停不下来。他认为,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时,会同时拥有“获得效用”和“交易效用”。前者取决于该商品对消费者的价值以及购买时的价格,后者则取决于消费者购买时付出的价格与商品参考价格之间的差别,即在购物时获得了多少优惠。所以不要为打折的时候买了太多并不是生活必需品的东西捶胸顿足了,因为,购买优惠商品的时候,你还在心理上获得了无法替换的购物快乐。此外,塞勒的“缺乏自我控制”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倾向于向短期诱惑屈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年初雄心勃勃定下的存款目标最后总是不会实现的原因。这一理论最广泛的应用就是美国的“为明天存储更多”计划,促使大量没有存储习惯的美国人提前存钱。在试行这一计划的第一家公司中,参加的员工最终储蓄率从3.5%增长到13.6%。所以,总忍不住“剁手”,经常说减肥却没坚持住的朋友们,真的不是你的错。聪明的人早就把钱存入了,不仅能够防“剁手”,财富增值也很速度哦!实现资产翻番要多久根据理财,我们不难算出时下主要实现资产翻番所需时间:1.储蓄:现在1年期的定期存款是1.5%,本金翻一番需用时间:72÷1.5=48年。2.股票:股市风云变幻大家已经感受过了,不同于,股市是动态的,长期来看,股民中7赔2平1赚的格局永远不会变。3.余额宝:按余额宝最近的收益3.9%计算,本金翻番的时间为:72÷3.9≈18年。4.缘天金服:10%左右,本金翻番的时间为:72÷10≈7年。 戳这里,下载APP理财更方便!《钱和钱真的不一样,“心理账户”教你怎样合理花钱》 精选七北京时间 10 月 9 日傍晚,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关注「说钱」的你,怎么能不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呢!可是一听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这 7 个大字,是不是就脑仁疼?别怕,别怕,这不还有钱哥呢嘛!保证帮你把天书讲解成小人书。这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 · 泰勒,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上的贡献。别一听「行为经济学」就觉得很高深,其实这届经济学奖可以说非常接地气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其实,钱哥一年前就已经在「钱哥商学院」系列中讲了关于心理账户的话题,它就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没想到今年它就获奖了!(暗自得意)这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到底研究的是啥呢?下面我就来通俗的解释一下。人啊,总喜欢贴
标签 :屌丝、小鲜肉、多金大叔。同样,钱也会被打上各种标签:血汗钱、、买房钱等等。不同标签,赋予不同的价值,这就是心理账户。举个栗子。张学友开演唱会,门票 100。你买了票,走到门口发现,靠!路上丢了 100。哎,今天有点水逆。但如果你买了票,走到门口发现,靠!票丢了。呃,你是不是要疯了?再举个栗子。张学友开演唱会,门票 100。你花 100 买了一张,结果那天下大暴雨,你来不来听?好吧,犹豫犹豫。如果是朋友送了你一张票,结果那天下大暴雨,那你还愿意冒着雨来听么?咱从经济学上讲,1 块钱 =1 块钱,但为啥内心感受不一样呢?因为存在着心理账户。就好比你自己就是柜员,然后给自己开了好多账户,按价值重要程度排好序。所以同样是钱,你的态度可能大不相同。各个账户都是独立的,一般不会产生挪用的念头。但怎么分账户,却是你的小心脏说了算。比如买衣服,男人觉得是消费支出,而女人觉得是生存支出;比如买烟,男人觉得是生存支出,女人会觉得是消费支出。是不是被哥说中了?正常人不会拿自己辛苦赚取的 10 万元去赌场,不过如果是捡来的 10 万那就有可能了。虽然同样是资产,但辛苦赚的钱通常都舍不得花,你倾向于把它存起来。而捡的钱,中的奖,但你心里觉得是
的,很快就霍霍完了。 心理账户
是怎么影响我们选择的?大钱小花,小钱大花为什么呢?小钱花掉的可能性更大,但等到金额变大,你才意识到,哦,这钱赚得不容易,得合理安排。所以如果真想孝顺爸妈,千万别在过年的时候一次性给一大笔钱,而是分成很多次,以小额的形式给,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会拿来用。小处精明,大处浪费你会只为省 1 块跑对面,而笔记本电脑就算能省 10 块也懒得动。因为你对笔记本开了小额账户所以敏感,而放在大额账户里就麻木了。同样是省钱,有时连队都懒得排,而有时却愿意跑很远去买。结果小处抠抠省省了那么多回,也没发现省下来钱。满减红包,反而更烧钱这里面套路深的啊,我跟你说了你都怕。满 100 减 20= 打 8 折。但说打 8 折,你会觉得自己掏了 8 成的钱。但是说满减,就感觉自己赚了 20。电商还鼓励在平台上、绑定银行卡,这样买买买的时候不会心疼。但如果账户分开放,钱一旦迁移,你会意识到,哦又败家了!搞不好就不买了。店家套路深,心机操纵有时候你会看到有些东西特别贵,欺负老子不懂行情么?!但最后你还是买了,为什么呢?因为商家总是给你洗脑。你买的不是洗脚机,是对父母的孝心;你买的不是 SUV,是成功的人生。偷偷改变你对商品的认知,从理性的
物品账户 ,转移到你愿意为之掏钱的那个
里去。怎么才能克服心理账户的误导?答:对钱一视同仁!所有到你钱包里的都是
收入 ,别管他是捡的、挣的,还是拆迁赔的。花之前,先问问自己
如果这是辛苦钱,我会怎么做?,要告诉自己,都是同样购买力的钱,我不能区别对待。然后消费的时候要记下
支出 ,除了关注优惠比例,更要在乎绝对值。尤其是买大装备、大物件的时候,稍微省一把比买菜吃饭省的多。要学会算账和记账,慢慢地消费就会越来越理性啦。写到这儿,也许有钱粉会问:既然心理账户小 bitch 这么作,为什么我们不干脆直接注销呢?钱哥只能说,这倒不失是个省钱的最好办法。但它只有一个困难,那就是:你能做到吗?心理活动对人们日常经济决策的影响,就是行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这么一说,你是不是就知道
行为经济学
到底说的是什么啦?《钱和钱真的不一样,“心理账户”教你怎样合理花钱》 精选八divp2017年度的诺贝尔奖在一片热闹讨论中花落各家,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今年的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那就是“strong不会演戏的不是好经济学家/strong”。因为除了经济学家这个头衔之外,塞勒还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身份:演员。/ppstrong今天就跟随万方财富进一步认识这个大神,并且认识行为经济学在中的应用。/strong/ppimg src=/large/b7bb3ad3eimg_width=632img_height=252alt=诺贝尔经济学家告诉你,这样才不会被坑!inline=0/pp class=pgc-img-caption在获得2016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大空头》中,塞勒本色出演,客串扮演了一名经济学家。/phrpstrong【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总是存在的】/strong/pp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一切都以“理性的经济人”为假设前提。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会有情绪的一面、短视的一面。strong行为经济学就是研究聪明人为什么干蠢事。/strong/pp人作为经济行为和决策中的主体,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社会地位,情绪,个性,情境等心理作用的影响。strong对泰勒而言,他把行为经济学用于金融实践,利用市场对消息产生的行为偏差进行投资。/strong/pp依据经济行为学,泰勒研究发现,通常市场对于已有的负面消息总是过度反应;而对新的、公司正面的消息又往往反应不够。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在接下来3-5年会成为输家,而过去表现差的股票会在接下来3-5年成为赢家。strong据此他提出一个炒股新方法:买进过去3至5年内亏钱的股票,卖出赚钱的股票。/strong/pp用这个方法他成立了一个,1998年低开始,若当时投入,到今年9月底有9万3千美元,strong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832.44%/strong,比巴菲特多了500%。/ppimg src=/large/6007dbfcimg_width=640img_height=361alt=诺贝尔经济学家告诉你,这样理财投资才不会被坑!inline=0/phrpstrong【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账户】/strong/pp泰勒提出并发展了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理论,这是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理论,大体是说:strong在人的心里,对不同类型的消费有着不同类型的账户归属,不能把所有花销放在一个账户里。/strong/pp比如线上购物,就是把心理账户用的最溜的:即将到来的双十一,是不是无形会让你买一些日常消费不会买的?那些年放在购物车里的东西,在节日时尤其会忍不住一键支付 。strong这是因为,“日常消费”和“节日消费,本质上就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strong/pp但是实际上,这种行为有时会导致额外的支出,比如不使用长期储蓄账户里的钱来满足短期需求,而选择昂贵的款。/pp人们做决定时,往往会通过建立多个不同的“心理账户”来简化经济决策,同时倾向于狭隘地考虑单个决定的后果,而不是考虑整体效果。strong就我们投资股票而言,假如1只40元的股票跌到了30元,我们可能更愿意继续持有,因为在感觉上目前只是账面亏损,一旦卖出就变成了实际亏损,这样一来我们或许会赔得更多,心理上更难接受“割肉止损”了。/strong同样地,假如抛出后,再次投资时谨慎度将大为降低,因为在潜意识里对待赚来的钱不会像本金一样珍惜。/ppstrong虽然每个人可能只有一个银行账户,但实际上却有几十个心理账户,人们会根据每个心理账户中的得与失,来权衡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strong对于投资者而言,该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多少钱,如何分配预算,如何管理收支,大体上总要在心中做一番平衡规划。只有懂得投资理财,合理规划资产,遇到了心理账户里的那个心仪产品,才能尽早下手。/phrpstrong【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strong/pp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然而到了年终,辛苦了一年的你,却一无所获。/pp这时你一定非常失望。/pp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但是经过一场想像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pp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pp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ppstrong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strong/pp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pp这就问到点子上了。strong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strong/pp就像我们拿1万元炒股,亏损10%,再盈利10%,就变成了9900(反过来也是一样),凭空少了100元。/ppstrong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我们与生俱来的“避害”大于“趋利”的本能,使我们更容易厌恶眼前的风险,从而无视机会成本,而这也是我们会因短视的厌恶损失而放弃长期回报率的重要原因。/strong/phrpstrong【会花钱才会赚钱】/strong/ppstrong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泰勒将这种心理称为“禀赋效应”。/strong/pp当然,不同人的财富状况不同,对金钱的“拥有感”也不同: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pp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的,不停地进进出出,所以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pp在泰勒获奖后被问及,“你会怎么花费900万瑞典克朗(约折合735万元人民币)的奖金?”72岁的老爷子继续开起了玩笑:“strong我会尽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这些钱花光/strong。”/pp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strong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strong/phrpstrong投资中的行为经济学/strong/ppimg src=/large/img_width=584img_height=458alt=诺贝尔经济学家告诉你,这样理财投资才不会被坑!inline=0/ppstrong当然,从本质上讲,没有完全理性的人,但是作为投资者,要尽可能地觉察自己的非理性,尽可能地丰富和完善自己,尽可能克服本能、让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更合理。只有这样,财富增值之路才能越走越快,这或许是行为经济学对我们投资做的关键指导。/strong/ppstrong原创声明/strong/pp本文为“万方财富”原创首发;/pp文章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有风险,入市需谨慎!/ppimg src=/large/400fac9184img_width=620img_height=23alt=诺贝尔经济学家告诉你,这样理财投资才不会被坑!inline=0/p/div《钱和钱真的不一样,“心理账户”教你怎样合理花钱》 精选九本文系融 360 作者
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融 360 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上周和朋友出去一起玩,我们几个坐的一个朋友的新车出去兜风。于是,大家就开始聊关于车这个话题。毕竟也是工作好几年了,生活上没有什么大花销,买车的钱还是有的。我说我看中了一款车,不过要是付 8 万的首付,分几年的贷款,每个月也要还好几千,还了贷款都不够生活的了。开车的朋友说,全款买啊,像我这辆车,我之前买的时候直接提着 16 万现金去的。我们问,不是有 24 个月分期付款,不算利息的吗?他说,反正都一样要花那么多钱,不如一次付清。再说了,分期付款哪有提着一口袋现金霸气啊。别人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只是对于这种消费观念我并不赞同。因为朋友这种全款买车的做法,让我想到了以前看的那本《穷爸爸》一书中,提到的很重要的一点——现金流。 富人
他们擅长去借别人钱,增加自己的流动资金。很多地方都有可以赚钱的机会,只是需要一点原始资本让其运转起来。网上炒得很火的
富人思维 ,很多人都在讲述自己见到的富人的行事风格。可是,世界上挣钱的方式不止一种,人的性格、思维也是千差万别。除了个人实力,还有很重要的时代机遇问题,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读书和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与其说是
富人思维 ,倒不如说是富人比普通人有更的理性的金钱观。能更理性的看待事情本质,更理性的消费观,和更理性的人生态度。就正如我前面提到那位朋友,他觉得拿出几年积蓄去买车,这样不用背债而且很大气。尽管他住的地方离单位步行只需 10 分钟,辛苦工作每个月收入也只有几千块。之所以要买车,只是想出行更方便,周末自己开车出去玩,有面子。因为把工作的积蓄全部花掉了,那么以后他只有更加卖力地工作赚钱去养车。而我们都知道几年以后,这辆价值十几万的车的价值会直线下降,怎么看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我们可以注意留心观察一下那些真正的富人,他们永远都是克制自己,有着理性的消费观。绝对不会因为一个冲动就马上掏钱,他们的决定都是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我们只有学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秉持更理性的金钱观,才能渐渐成为有钱人。培养理性的金钱观,我认为可以从这 5 本书中获得很大启示。1. 《非正常的傻瓜》 正常
的决策者往往做着
的决策,而他们自己还蒙在鼓里。这些傻的错误在许多决策中会出现,包括购物、投资、用人、择偶等。很多人的做法符合常理,也很正常,但却是错误的。这本书基于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决策学,又基于作者 10 余年的管理教学经验,帮你揭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熟视无睹的决策误区,并教你如何纠正。人们都不自觉地会在把自己的钱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其实只要是你账户上的钱,这些都没有区别,不应该把它们划分到专门的账户里。还有关于 沉没成本,你买了一张 1000 块的演唱会门票,结果不小心丢失了,这个时候你是去呢还是不去呢?很多人会选择,不去,因为去的话还要再掏 1000 块钱。而实际上,丢失的门票不会再回来,那 1000 块就是沉没成本,我们过分关注于此,就会做出正常但错误的决定。2.《邻家的百万富翁》作者是马斯?J?斯坦利。哲学博士、作家也是社会调查研究家。从 1973 年开始致力于富人状况的研究。本书内容主要围绕着典型案例展开,并且常常采用正反典型对比的手法。随着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进展,论述步步深入。主人公的经验教训常常以珠玑般的语汇表达出来,发人深省。本书从百万富翁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理财投资、积累财富、衣食住行、子女教育,以及遗产分配等各种麻烦问题,展示了百万富翁的现实生活图景,告诉我们真正的富人如何生活。它也是一部生活教科书,我们可以从百万富翁获得成功的经历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教训。看完本书你会发现,富人并不是花钱如流水。相反,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格外谨慎,他们也会货比三家,秉持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每一分钱的去向都会做到心中有数。聚沙成塔,金钱没有大小之分,只有该花或是不该花。3. 《》《小狗钱钱》讲述的是一个童话故事:有一天,吉娅发现一只受伤的猎狗,并把它带回了家。可是有谁会想到,这只普通的四脚动物却是一个真正的理财天才呢。吉娅和小狗成为了朋友,并从它那里得知,原来所有的愿望都是可以实现的。从这个童话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一些金钱的秘密和真相,以及投资、理财的办法。(1).通过为别人解决难题来赚钱(2). 把精力集中在已知的,已会的,已拥有的东西上(3). 写成功日志设定目标,加强自信(4).把钱分成日常开销、梦想目标和全鹅账户三部分(5). 投资金钱有一些秘密和规律,要想了解这些秘密和规律,前提条件是,你自己必须真的有这个愿望。太多的人做事犹豫不决,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完全弄懂一样东西。而真正付诸实施要比纯粹的思考要聪明多了。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完全明白这种方法为什么有效,也不必管它是怎样起作用的,关键是它有效!4.《管道的故事》绝大多数人都是靠着每个月打到卡里的工资过活,工资一到手就出门买买买,他们的观点是工作这么辛苦,当然要好好犒劳下自己了。所以,即使他们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也仅仅只能维持收支平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错误的认识中执行着错误的计划,以致坠入了金钱的陷阱中。干一天活拿一天的钱,干一个月的活领一个月的工资,始终没有摆脱贫穷的镣铐。无论你是月薪几千的小白领,还是年薪几十万元的精英,你仍然是用一份时间去交易一份的金钱。如果你因为被解雇,或有了疾病,或受伤等原因而不能工作了,那么你的工资收入也就停止了,生活马上就会陷入危机。要摆脱用时间换钱的陷阱,只有通过建造能带来持续收入的管道,这样你只需要一次性的工作,就可以不断的得到报酬。一条管道,胜过一千张工资单。管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为你产生收益,无论你是否仍在工作。建立自己的金钱管道需要花费极大的时间精力,这也需要我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培养理性消费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理想的财务保障。5. 《学会花钱》就连作为世界首富的比尔 - 盖茨也坦言 : 巧妙地花一笔钱和挣到这笔钱一样困难。在金融的世界里,一个钱包变成了三个钱包—— 消费、投资、 消费钱包——就是我们平时为了满足欲望的买买买行为,吃饭、打车、旅游都属于消费钱包的一类。投资钱包——报名参加培训班,购买理财产品就属于投资。投机钱包——则是抱有侥幸赌博心理的消费,例如买彩票、赌牌之类的。试着把自己近段时间的记账情况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支出部分变得清晰。投机是最不可取的,争取把三个钱包变成两个钱包,除去刚性消费,那一部分作为储蓄,另外再拿一部分用来投资。如果把我们的收入财产比作一个蓄水池,那么我们挣钱的能力就相当于是进水管,要保持进水源源不断,也就是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那么你才能越积越多。同时,我们的日常开销就是出水管,如果留出太快太多,我们永远都不会有积蓄,也就永远不会成为富人。我想, 富人
的区别就在于, 富人
对待金钱的理性态度。金钱是把双刃剑,拥有正确的金钱观,你终将会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看待金钱,那么就算他出生在富豪家庭,也会因为挥霍金钱而变成穷人。《钱和钱真的不一样,“心理账户”教你怎样合理花钱》 精选十近日,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72岁的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获得了这一殊荣。据悉,塞勒将独享今年高达900万瑞典克朗(约折合735万元人民币)的诺奖经济学奖金。我们来看看这位老爷子研究出了什么独特的经济学知识,能价值700多万奖金吧。01“股神”的炒股秘诀——行为经济学!事实上,相对于塞勒在股市赚取的收益(每年的就超过),这笔奖金并不算多。那么,塞勒“炒股”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是行为经济学!比如对老旧、负面信息的过度反应,或者对新生、积极信息的不理不睬等。说白了塞勒就是找出大多数投资者都会犯的错误,并将此化为自己的收益。举例说明,“散户”在后,就会比空仓时更看好这只股票,这一现象塞勒称之为“禀赋效应”:人们如果拥有某件东西,会比没有的时候更高估其价值。另一位“股神”巴菲特实际上也是“行为经济学”大师。他那句“别人贪婪时要恐惧,别人恐惧时要贪婪”同样是抓住了人类容易情绪波动反应过度这一行为特性。2008年中,华尔街的恐慌情绪达到顶点,但是巴菲特趁机“抄底”高盛、通用电气等,最终获利超过!02损失厌恶: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然而到了年终,辛苦了一年的你,却一无所获。你一定非常失望。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什么啊!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加薪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别人没有你那么失望呢?为什么经过一场想像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呢?再比如说为什么你硬是不割肉套牢的股票?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只要不割肉就不算入真正亏损的账户,还有机会涨一波。但是事实往往是不管你割不割肉,最后你都赔定了。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喜欢卖出赚钱的股票而不舍得卖出巨亏的股票,比如那些“48元满仓中石油”被套至今的老股民。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我们刚才说,“损失厌恶”的前提是“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它暗含着一个假设,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常常是非理性的。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03社会偏好塞勒在公平性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也颇具影响力。他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公平性的重视,会导致企业在商品需求量旺盛时不敢涨价;但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时,企业却能大胆提高商品价格。0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账户塞勒研究指出,每个人都会建立自己的心理账户,不同心理账户中同样面额的钱却不是绝对等值的。心理账户往往指导大家“专款专用”,该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多少钱,如何分配预算,都有一个大概的心理建设。比如,当你花500元买了一张演出门票,但在去看演唱会的路上不慎丢失了,你会选择再花500元重新买一张门票去看吗?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不会。但如果你没有提前购票,在前去看演出的路上丢失了价值500元的购物卡,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继续买票看演出。这就是因为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前者会导致你产生花了1000元高价看演出的错觉,而后者就没有这种“亏了”的心理影响。收入带来的心理价值也会有所不同。如100元工作奖金和你在微信群里抢到的100元红包,后者肯定比前者更具有满足感。这是因为你的网络红包账户的心理价值要远大于工作收入账户,网络账户中的1元钱甚至比工作收入账户中的10元钱,要更“值”一些。再比如说你中奖意外获得的10万元,花起来更容易大手大脚,但是通过工作获得的,就会谨慎得多。虽然这些钱都是同样多。05 缺乏自制力我们的存钱、健身等长期计划为什么往往会泡汤?因为塞勒的“缺乏自我控制”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倾向于向短期诱惑屈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年初雄心勃勃定下的存款目标最后总是不会实现的原因。这一理论最广泛的应用就是美国的“为明天存储更多”养老金计划,促使大量没有存储习惯的美国人提前存钱。所以我们有存钱的计划,应该事先把计划要存的钱拿出来,剩下的再拿去消费。如果你先消费完再存钱,通常你卡里余额已经所剩无几了。06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可能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同样,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钱,是两样东西,卖得不好的商品,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但在生意老手看来,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该清仓甩卖时,毫不犹豫。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这个价值700多万的经济学知识,你学到了多少?9月运营报告辞职出来瞎折腾的人们终于都消停了王者荣耀年终奖100个月工资?现在改行做游戏还来得及吗▼投资最重要是选对平台,小微让你的钱包鼓鼓的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钱和钱真的不一样,“心理账户”教你怎样合理花钱"的相关阅读:
还可以输入 500字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
相关推荐:
投资人QQ群
沪公网安备 4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财产品赎回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