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交易幅度没医疗费用平均增长幅度怎么回事,每天都是在品牌前几名。交易增幅一直都是0%

京东2015年报解读:同比转亏的背后_新浪广东_新浪网
  新浪科技 周雪昳 杨中奇
  3月1日晚间,京东发布2015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截至日)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数据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京东净收入为5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7%;与此同时,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人民币6.562亿元(约合1.013亿美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人民币8380万元。
  财报显示,京东2015全年核心交易总额为4465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核心家电3C业务,2015全年交易总额为2289亿元,比去年增长65%。2014年交易总额为人民币1408亿元,比2013年增长78%。京东在电商市场的扩张速度在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第四季度京东核心交易总额(Core GMV,即交易总额除去拍拍的交易额)同比增长79%远高于京东2015年第四季度交易总额(GMV)的增长比率,这或许才是拍拍网被关闭的主因。
  核心家电3C业务增长遇困
  京东2015全年核心交易总额为4465亿元,同比增长84%。2014年核心交易额为人民币2602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07%。其中核心家电3C业务,2015全年交易总额为2289亿元,比去年增长65%。2014年交易总额为人民币1408亿元,比2013年增长78%。京东在电商市场的扩张速度在放缓。
  与此同时根据《2015年中国家电网购分析报告》指出,京东家电销售份额达60.2%,与2014年的59.8%基本持平。相比去年到前年4.2%的增幅,京东家电停止了市场扩张的脚步。贯彻2015年苏宁与国美“超京东”、“比京东”的现象,虽然在侧面体现出京东家电在渠道方面的领先地位,但也是京东家电停止扩张的主要因素。
  在家电零售线下逐渐萎缩、一二线城市线上增速趋于饱和的市场下,农村成了电子商务下一个发力点。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问题。
  距京东家电事业部总经理闫小兵介绍,目前京东帮在乡镇有大概1300多家的门店。相比之下根据官方数据,苏宁易购仅直营店目前已有1000余家、国美有1700家自营门店。虽然京东将在今年推出加盟制的京东家电专卖店,以拓展农村布局的同时分摊地皮成本,但无论外包式“京东帮”与加盟制“京东家电专卖店”,相比国美苏宁的自营门店,服务质量都面临挑战。可见京东在农村电商遗迹完善O2O的未来增长点上并无巨大优势。
  显露拍拍网关闭主因
  2015全年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8.505亿元(约1.313亿美元),吻合此前给予市场的预期范围,主要用在投入高潜力创新业务,如金融、O2O业务等。
  从账面上看,2015年第四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12亿美金,再度引发了业界对其盈利能力的担忧。不过,京东在财报中指出,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的增长主要源于日拍拍网停止运营带来的相关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以及本季度对部分投资确认的减值。
  有分析人士称,亏损12亿美金主要是减计投资亏损,运营亏损8亿多,运营亏损率0.5%超出投资人预期。因为投资人认为第四季度促销价格战会导致京东亏损扩大,而不是收窄,所以盘前京东涨5%!
  去年11月11日当天,京东宣布关闭拍拍网的C2C业务(),并表示将在三个月过渡期后,将完全关闭拍拍网。据了解,原拍拍网团队将并入集团其他部门,将转型并专注于移动社交电商等创新业务。
  对于拍拍网的关闭,京东CEO刘强东曾强调,此举符合打击假货的一贯立场,并表示关闭拍拍将对京东集团的交易总额(GMV)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值得一提的是,京东2015年第四季度交易总额(GMV)达到1453亿元,同比增长69%,2015年第四季度京东核心交易总额(Core GMV,即交易总额除去拍拍的交易额)同比增长79%,达到1432亿元。则意味着拍拍网的关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京东集团交易总额,这或许才是拍拍网被关闭的主因。
  除了拍拍网停止运营之外,京东2015全年净收入达18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在交易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率、活跃用户数等几个关键指标上超出了市场预期。有分析人士称:“第四季度亏损12亿美金主要是减计投资亏损,运营亏损8亿多,运营亏损率0.5%超出投资人预期。因为投资人认为第四季度促销价格战会导致京东亏损扩大,而不是收窄,所以盘前京东涨5%!”
  未来发力三大领域
  根据财报,未来京东将聚焦在电商、金融和技术三大领域,电商包含京东商城、京东到家;金融包含京东金融和正在申请的京东财险;技术则以云技术和京东智能为主。2015年京东在金融、O2O、技术等战略性创新业务方向积极布局,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2016年1月,京东金融宣布获得来自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领投的投资人的投资,融资金额66.5亿人民币。此轮融资对京东金融的交易后估值为466.5亿人民币。本次融资之后,京东集团仍将控制京东金融多数股权。
  此外,京东与运动服装品牌李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特定区域为李宁提供产品到门店整体物流解决方案。此次双方的强强联合,将让李宁在库存配置、运营效率等方面得到全面优化。
  京东集团O2O平台“京东到家”与永辉超市共同宣告双方的业务合作落地。截至日,京东到家同5个城市的56家永辉超市门店合作,为客户提供两小时送达服务。
03-02 08:25|分享
03-02 08:20|分享
03-02 08:16|分享
03-02 08:07|分享
03-02 08:06|分享
03-02 08:04|分享
03-02 07:59|分享
03-02 07:56|分享
03-02 07:55|分享
03-02 07:53|分享
新浪地方站京东拐点已至:自营占比压缩,微信导流被高估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本周一(11月16日),京东发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净收入为441亿元,同比增长52%;不过京东依旧持续亏损,今年三季度净亏损为5.308亿,净利润率为-1.2%,亏损面较去年同期有所扩大,至今京东已连续亏损了8个季度。京东今年第三季度交易总额(GMV)达1150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下滑明显但仍在高速增长区间。但微信、QQ的导流作用被高估,第三方平台贡献接近“天花板”,GMV增速下降的趋势已经确立(拐点已至)。另外,京东各项费用占比并没有随规模增长下降,反而上升,呈现规模不经济。GMV增长率低于60%,估值将承压对高成长性企业采用市盈率(PE)、市净率(PB)来估值无法反应企业的真实价值,因为烧钱换市场,利润是“遥远的传说”,而净资产与市值相比也少得可怜。市销率(PS)相对靠谱一些。更准确的是市销增长率(PSG),即市销率与增长率之比,默认的取值标准是1(小于1被低估,大于1被高估)。例如市销为0.3倍时,增长率为30%,则PSG为1,既无高值亦无低估。对于京东等电商,PS、PSG中的S取总交易金额(GMV)还是营收呢,在过去的四个季度(2014年Q4至2015年Q3),京东GMV平均增长率超过80%、营收平均增长率不到60%,本着估值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我们取GMV来计算。最近四个季度,京东GMV为632亿美元、市值为395.5亿美元,则PS为0.62、PSG为0.78,说明京东的估值仍有一定增长潜力。(此处PSG=0.62/0.8)但进入2015年后,京东GMV同比增长率明显在迅速下降:Q1为99%、Q2为82%、Q3为71%,照此趋势PSG很快会升到1.0以上。采用PSG估值并且用GMV替代“S”,是对京东最“优惠”的估值模型。如果这个模型都显示高估,京东市值将面临下行压力。对京东来讲,要维持现在的估值每个季度的GMV同比增长率都要维持在60%以上。GMV的结构悄然改变:“第三方”冲击自营京东一向以自营电商的良好商品品质与流物服务为卖点,但自营业务毛利润率低、交易规模增长受物流能力制约。为了维持GMV的快速增长,向“自营+开放平台”的混合模式转型是京东的必然选择。近几年,京东的策略可概括为:以自营业务保持“京东特色”,以平台业务扩张交易金额。2013年Q1,京东自营、第三方的GMV分别为180亿元人民币和60亿元;2015年Q3,自营、第三方GMV分别达到610亿元和500亿元。为了让用户体验不至出现“突变”,京东小心地控制着第三方在GMV中的比重。2013年Q1为23%,2014年Q1为29%、2015年Q3达45%。好比一家店出售兑水的酒,开始每8两酒掺2两水,后来每6两酒兑4两水,再后来是5两酒兑5两水。“兑水”这个比喻也许不恰当,管理得好,第三方卖家的商品和服务不见得比自营差很多,但不管怎样还是会冲淡“京东的味道”。“第三方”让京东如此美丽除了助力做大GMV、支撑股价,第三方卖家有还创造了诸多经济效益,让京东的报表如此美丽。首先是增加营收。近年来,京东为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产生收益占营收的比值迅速提升。2013年Q1为2.9%,2015年Q3为7.9%。这部分营收与第三方GMV的比值就是网站“变现率”,2015年Q3为7%。相比之下,当前京东变现率7% ,阿里不到3%,说明京东从第三方榨更多钱的空间不大。第二是拉高毛利润率。自营模式下,出售商品的总价被计为营收,采购价被计为成本,差价扣除平台运营费用就是毛利润。以4000元的价格销售一台进价3600元的电视机,再摊50元直接运营成本(系统运营、维护,带宽及直接人工等),则营收、毛利润分别为4000元和350元,毛利润率为8.75%。如果第三方卖家在京东平台销售一台4000元的电视机,京东按7%费率收取280元佣金,再摊50元直接运营成本,毛利润230元,毛利润率为82.1%。于是,京东的毛利润率随着第三方GMV占比的提高而提高。2012年Q1为7.5%,到2015年Q3已达到13.8%。大型公司毛利润率提高一个百分点都很困难,第三方卖家却在不四年的时间里让京东的毛利润率翻了将近一倍。第三是贡献毛利润。尽管2015年Q3第三方服务营收占比仅为7.9%,但对毛利润的贡献率达40%到45%(假设第三方服务的毛利润率在70%和82%之间)。尽管第三方卖家的贡献这么大,但在GMV中占比达到45%已经接近极限,超过50%后,京东还好意思打着自营电商的旗号吗?拐点已至1.苏宁足以牵制京东GMV是定义是报告期间电商平台全部定单金额的总和,不论是否成交、有无退货。以2015年Q3为例,自营业务GMV是613亿元、体现在营收的金额是406亿元,成交率66%。而2014年Q1为70%,2015年Q3降至66%。自营业务成交率仅为66%,第三方卖家有可能只有60%,甚至更低。那么1110亿GMV中有400多亿并未真正成交。2015年Q3,京东3C、家电销售产生的GMV是568亿(大于406亿的自营GMV,说明其中包含第三方卖家的贡献)。同期苏宁营收为305亿,相当于京东核心业务真实GMV的81.6%(因自营业务的成交率也只有66%,故挤掉34%的“水分”)。但京东3C、家电业务中包含第三方卖家,而苏宁全是自营。苏宁同时与京东、阿里“开战”的情况下,京东的核心业务没有与之拉开距离。苏宁与阿里结盟后,对京东构成有效牵制的能力绰绰有余。2.微信增粉的效果也就这样了从2015年Q1开始,京东季报开始公布“年活跃账户数”(Annual active customer accounts)替代“季活跃账户数”(Annual active customer accounts)。前者的定义是过去12个月内至少购物一次的用户,后者是本季度至少购物一次的用户,前者的范畴要大得多。根据京东财报,2013年各季度活跃用户分别为1660万、1960万、2210万和2770万。而2014年度活跃用户数为4740万。而2013年度活跃用户数为Q4季度活跃用户数的1.71倍。2014年各季度活跃用户户数分别为3340万、3810万、4610万和5470万。而2014年度活跃用户数为9660万为Q4季度活跃用户数的1.77倍。2015年前三季度,“过往12个月活跃用户”分别为1.05亿、1.18亿和1.32亿。根据以上数据近似还原出东京各季度活跃用户数。从下图可以清楚地看到2013年Q4活跃用户数出现停滞,从2014年Q1与腾讯合作之后才重拾升势。但到2015年Q3环比增速不到12%,绝对数不过7330万户。截至2015年三季度未,QQ、微信用户分别达到8.6亿和6.5亿,一个季度才给京东“增粉”770万,效果不算理想。但没有与腾讯的合作,下面这张图会比较难看。3.人均消费增长乏力、客单价走低假设第三方业务成交率与自营相同,用挤掉“水分”的GMV除以季度活跃账户数及执行订单数,得到户均季度消费及客单价。从下图可以看到,京东户均季度消费增长缓慢。2015年Q3为1004元,同比增长1.7%(低于阿里的2%)。在人均消费增长乏力的同时,客单价一路走低。从2012年Q2的300元,降至2015年Q3的223元。显然,主要原因是非家电品类占比的增加。4.已呈现“规模不经济”扩营收、抢份额,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是许多公司爱讲的故事,但京东的长大并没有体现规模经济。先看京东引以为傲的自营物流。2015年Q3,自营业务营收为406.4亿,相当于2013年Q2的233%。规模成倍扩大,物流成本占自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却从5.8%长至8.5%。再看市场、研发、行政费用占营收的比值。2015年Q3营收为2013年Q2的2.3倍,但三项费用占比却从2013年Q2的5%升至7%。本来京东的成本控制相当好,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各项费用占营收的比值却一路走高,盈利仍然遥不可及。京东的股东忍得了亏损却忍不了低增长。面临增速拐点,京东必须拿出“新故事”,O2O京东到家、京东金融、云计算、大数据都是不错的题材。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后参与评论
尽管pop开放平台面临着诸多问题,但京东也不得不“饮鸩止渴”,毕竟开放平台利润率高,而且也算是抄了对手淘宝天猫的老窝,间接也狙击了一号店等综合自营商城的开放平台。我倒是认为微信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为京东继续输血:1.微信购物是一个需要培育的习惯,尽管目前看来缓慢,但随着红包和微信支付的发展,会有一批人慢慢使用微信内的购物当然也会有人离开;2.京东是腾讯阻击阿里的棋子,对腾讯的重要不仅仅是电商布局,否则拍拍就不会给京东了。所以如果增长放缓,一定时期内腾讯还会为京东开设更多的入口,导入更多用户,不管是在微信三级页面,还是qq页面。
花开九月为菊
:微信用户购物的习惯会不会太慢了,限制于h5页的加载速度等,购物体验,相比京东app差很多
:我觉得还行,京东客户端特别耗电,而且微信上经常有优惠活动。不过,我只在京东上买书。。。
:回复不觉得微信购物H5页面跳转的体验很不爽么?不爽就造成浏览页面减少,购物的需求也就终止了。
毛琳Michael
:回复@阿巴特:是的,但微信是个坑,什么都想做。
:我也觉得微信入口挺好,现在京东买东西微信之外,不用另外下京东客户端了。不过这也是个危险,以后京东可能完全受制于腾讯
京东尽管在PR层面很BS阿里,暗讽阿里平台假货横行,自己才是正主,但实际上京东一直在阿里化。打造POP开放平台,甚至曾妄图打造从QQ盘过来的拍拍对抗淘宝,可惜拍拍量没做起来,还带来很多假货,京东也无可奈何,最终干脆将其关停。表面看关停是假货主因,实际上更大的原因是拍拍没做起来,挑战淘宝无望。京东用自营赢得了用户口碑,却又不断大力扶持他营业务以获取更好看的财务报表。当增幅和增速不在足以撑起财务亮点时,当初京东PR层面嘲笑阿里巴巴的那些缺点,最终可能都会长在自己身上。京东不得不变成“曾经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来赢取身前身后名。而其对手阿里也在京东化,开始“自营”,最终会发现那些打的头破血流的对手,最终都成了心照不宣的好基友,在默默同化着对方。
不是微信和QQ导流不够,是这些企业拿着金碗,还怕别人抢金碗的食物。怎说呢?以京东为例,自己原来有京东帐号,结果用QQ登录导流开始并不很友好,无法正确的绑定到自己帐号上,结果我就懒得上京东了,因为QQ倒流,就是方便,电脑手机长期开着QQ,想上京东,直接点下用QQ或微信登录就可以了。那最早京东啊,美团啊,这些企业对这个是有些排斥的,有想全要,又怕丢份,结果起不到倒流的作用。现在京东终于开放了解绑服务,可以把原来的京东帐号随意绑定到QQ或微信帐号上,这才算打通了导流的通道,说实在已经晚了1年多了。而美团和其他很多中二的企业还没觉悟。有一批具有消费实力的人,对自己的ID非常有忠诚度,所以不要挑战这个。你想要腾讯的流量,就别怕对方也介入你的帐号体系,双赢的事情,为什么你要自己赢?有的人为了自己喜欢的ID,宁可不用老帐号,或干脆不再你的网站玩的。这个是真实存在的,而这些人偏偏很有购买能力或忠诚度。
叔叔你要怎么样
:就是这么个道理,要绑定就彻彻底底的绑定,半吊子绑定感觉就不舒服。。。。
:比如,我京东帐号是金牌会员,第一次用QQ绑定登录,结果没捆绑上,我就纠结了,QQ登录太方便了,而且我很喜欢,但我的金牌会员帐号我又不想丢掉,我就一直不用了,两个都不用。直到最近京东开放QQ解绑服务,可以把QQ重新绑定到自己任意帐号上,我才重新绑定到我的金牌帐号上。现在我用QQ登录,就直接进入金牌帐号了,方便不说,而且还用着我的老帐号,很满意。就这点事,看似普通,很多企业没注意到,导致导流不畅。很多人就是在意这个,真的。偏偏这种人有购买力和忠诚度。
作为京东第三卖家和天猫商家,两家企业对第三方卖家的态度感受决然不同,也可管中窥豹看得出两家的管理和发展理念。京东所有权力集中在类目运营小二手里,所导致的的问题天猫几年前就已经遇到和解决过,但京东在这方面没有改变的意愿。
QQ每天登陆有“我的购物”这个弹窗出来推荐商品,我观察了一阵,每天的推荐商品里在显眼位置都有一家叫“新百伦领跑”的商家,点进去看京东的网店,会发现这家就是山寨新百伦的国产牌子,外观几乎一模一样,价格二三百元,标榜只卖正品的京东每天在重要广告位给用户推荐一个山寨品牌,这真的是观感极差了,感觉京东这体量的企业怎么一点逼格都没有……相对的,搜天猫就没有这家店,对京东自营的好印象就因为这些第三方呵呵了……
叔叔你要怎么样
:那家鬼曾经无聊给newbalance举报过
叔叔你要怎么样
:那家鬼曾经无聊给newbalance举报过
我看,京东今日之状况是由如下两点造成的:1.外在和表面的原因是----阿里的打压和围堵既生瑜何生亮,对京东而言,阿里的打压和围堵是没有办法可以避免的。京东的应对只能是靠“偷天之计”了。与腾讯结盟就是这样一个举措,但是似乎还未有大的收获。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盟友,对了,还有百度啊!!!形势比人强,他们之间似乎有了某种抱团取暖的必要了。如果写一篇《百度和京东战略合作的价值、意义和可行性分析》的话,我看最终的结论应该是:合作对双方利大于弊!这个合作对于用户和商家应该是好消息;对腾讯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对阿里应该是阵痛,但是,他扛得住,而且,会更加激发其斗志。百度和京东,你们自身有考虑过这个可能吗?如果没有,请深思!2.自身和本质的原因是-----其商业模式的必然结果互联网是“去商的”,也就是说,要缩短商品生产厂商到用户的距离。“电商”革了“实体商业”的命,下来就会有新的互联网模式来革“电商”命的。电商模式的缺点已经很明显了,最主要的就是自身体量巨大,而且,四处伸手、大包大揽,以“办社会”的形式自居和掌握他人(这些都是以服务他人的面目出现的)。至于假货、刷单、以次充好等,就都是些具体的表现。在10多年前,如果你说“门户网站”不行了,很少会有人信的。今天说“电商”将要被颠覆了,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认真对待。这对商品生产厂商和用户都是好事。如果你已经,或者,打算从事互联网行业,请深思!
见异思“囍”
:谢谢”主“之赞,敢问”主“之意?
见异思“囍”
:回复@阿巴特:希望电商能够不断进化而不被淘汰。这世界变化快。
:希望未来电商平台更丰富有层次:大的10%更大,有多个自主品牌,成为京东那样的大企业;中的30%能有特色的主打产品并有希望向大企业发展;小的30%小而美,能过得还行;最后30%,垂死挣扎,但又有一些希望
见异思“囍”
:回复@时代的变革: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将会是什么模式来取代现有的“自营/第三方”电商模式的?
时代的变革
:我也认为电商会很快被革命,因电商的问题开始明显了,如:价格战就是最大问题。
京东自营4000一件商品,毛利润350,毛利润率确实是8.75%;可是第三方卖家卖出去后,毛利润230的佣金除以4000应该是5.75%吧。另外,既然从卖家卖出一件商品获利比自营少,那么后面那句“京东的毛利润率随着第三方GMV的占比提高而提高了”。读到这里严重降低我对虎嗅文章权威感。
:亲啊。。都第三方了,你怎么还能除4000呢,应收是280,毛利是230,你说毛利率是多少。。
:不能再除以4000了。
刺猬大魔王
:你没有搞懂会计准则,作者是对的。自营商品4000元是按4000元计入收入,第三方商品4000元是按280元计入收入。另外说一下,京东是中国营收最高的互联网公司(高于BAT),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也排在第四。
:230/280=82.1%
:呵呵。营收是280元,不是4000元。
我就说一点,我通过微信的京东入口,点里面京东推荐的广告,买了件TOMMY的T恤,200多元(通常这牌子T打完折要4,5百),然后收到发现是假货。为什么是假货呢?因为这尼玛T恤的商标上有印错的字母啊……我跟京东投诉说这个第三方是卖假货的,京东说他们调查没证据,要么我提供证据,要么退货了事,不然爱干嘛干嘛。干!
:发个广告,周日的创新节因事去不了了,转让门票。微信:gordon_xie
:发个广告,周日的创新节因事去不了了,转让门票。微信:gordon_xie
阿里入股的虎嗅全力攻击对手,有没有底线啊,****不通的文章。
:你有受迫害幻想症?
:你有受迫害幻想症?
可以和亚马逊对比一下 亚马逊已经扭亏为盈而且这种趋势我认为是稳定的 很大程度来源于AWS这样赚钱的业务 相反传统电商平台 亚马逊自己在欧洲都受到投资者极大质疑,多年下来亚马逊所谓的成本比传统线下零售有优势更多是钻会计准则空子把自己归在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亚马逊好在现在有了赚钱的AWS顶着,京东呢?
:京东在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有前景
:京东在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有前景
1.&2015年Q3,京东3C、家电销售产生的GMV是568亿(大于406亿的自营GMV,说明其中包含第三方卖家的贡献)。同期苏宁营收为305亿,相当于京东核心业务真实GMV的81.6%(因自营业务的成交率也只有66%,故挤掉34%的“水分”)。但京东3C、家电业务中包含第三方卖家,而苏宁全是自营。&此处有误:苏宁的营收包括其他线下业务、非家电3C品类收入、苏宁开放平台营收入,作者表述为全是自营,是失误还是故意忽略?同时拿苏宁线上+线下总营收和京东线上家电3C收入相比得出结论,显得不妥;2.&以2015年Q3为例,自营业务GMV是613亿元、体现在营收的金额是406亿元,成交率66%。&自营GMV和营收之间的差值包括了京东的折扣和优惠,并不能单纯解释为成交率66%;此文数据翔实但有明显失误,行文有黑京东之嫌,而大虎嗅把文章置顶,是否受到了某巨头股东的影响?欢迎讨论。
其实这种物流体系来看,都是不经济的行为,尤其是当客单价在一百元以下时,大家都是白忙活,浪费了宝贵的物流成本和人力成本,留下的只是物流人员可能赚了点不错的工资而已,奥对了还有就是寄生虫们赚了点利润。
:满79包邮,以后可以满149,199包邮,这个不是事儿
:满79包邮,以后可以满149,199包邮,这个不是事儿
其实作者还是没搞清楚。淘宝靠广告挣钱,天猫广告抽成都在做。对于很多销量大的商家,广告费用远远大于服务抽成。而京东基本没有广告费用。两家的经营模式不完全相同,有些商家其实对京东也不太了解,所以认为抽成高定高价。另外京东通过东券补贴消费者,商家的盈利不受影响,利润率暂时是高于天猫的。君不见,木林森现在京东又开了很多店。毕竟京东的很多消费者根本不会去天猫买东西。
:京东没有广告费用,你是在搞笑么?
:京东没有广告费用,你是在搞笑么?
很可能,京东和百度之盟比阿里和苏宁之盟能够更有力度、战略高度???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你的意见如何?请投票----用右下角的大拇指方向。
虎嗅上好久没出现过任何阿里的负面新闻了,现在的阿里已经宇宙第一了吧?
面对苏宁阿里的强势联合,京东若不采取明确行动扬长避短,依旧依靠电商业务放空话,可能就要面临危机了~
货不硬,嘴倒是很硬。随着服饰类商品大规模涌入,非自营店的增加,京东在品牌形象上越来越向天猫靠拢。搜索某高端品牌,和天猫一样会冒出很多国产的套牌假货。腾讯的倒流会增加用户无疑,但是腾讯本身的印象口碑(山寨)就颇有诟病,聊天玩游戏可以,但是如果购物、买真货的需求和腾讯联系起来,心里会有个问号。
本站运行在阿里云+以后对于京东问题的文章越来越多
京东的有一块优势在于企业采购,但这需要推广
最近京东被双十一、双十二抢去了些风头,密集的促销和眼球关注,让那些很少在天猫淘宝买东西的京东顾客们体验了下阿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对于刘强东而言,紧张的不是顾客去不去天猫淘宝凑热闹,把年底的钱提前花了,而是顾客去了后,会不会不回来了,或者回来少了。 就好像自信的女人,男人在街上偷瞄下别的女人是管不了的,自己有魅力,男人就会很忠诚,甚至,看过别的女人的男人,对外面死心了,对女人更忠诚。 再说回来京东,竞争从来都不是可怕的事,资源对比也不是可怕的事,你看,古来多少王国被新人推翻,多少军队以弱胜强,反客为主。 可怕的挑战者是什么?首先是对大势很清楚,孙中山说,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是这个道理,势比人为更重要,孔明抓住了东南风就可以火烧曹操连营,强东兄,把握住势。 其次,把力量集中在对手最薄弱也最命脉的地方,万马军中夺其帅,一枪爆头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强大的对手也有死穴,其实是不堪一击。 再后,小的变大的,联盟很重要,当年刘邦比项羽小得多,但把项羽外的势力全部通过利益、理想、尊敬联盟起来了,结果,反而围项羽在垓下,逼得他乌江自刎。 最后,一切准备好了后,抓住重要的逆转点,一下把局面扭转,关键是趋势。这样,资源都会转投过来,比如顾客、供应商、资金、对方的支持者,那就奠定局面了。
京东客单价高,淘宝客单价低,我不否认这其中有主营业务的关系,但是,同时是不是也有原属于淘宝的中高消费顾客群向京东转移的原因呢?马云要是真有本事就把华尔街忽悠进去,别让股价在11的强刺激下依然跌跌不休,相反,京东Q3财报出来股价是上涨的。请问这怎么解释呢?
京东战阿里,只靠自己来打游击是不可能了,没有那个回旋之地;看来,只有借力结盟一条路了---要策略灵活,而且,要抓住时机。力不逮,智活以借力方能发展。
看阿里双十一的960“billion”,和京东第三季度的营收。就算两个数据都有水分,起码阿里的水分更大,而且阿里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天猫的淘宝化,也就是“天猫是做大了的假货商”这样的印象冲击着越来越多的人。上京东和上天猫的要求区别很大,更显得京东正一些。希望京东一路走好吧,都成钻石买家了,呵呵。
刚读到&例如市销为30倍时,增长率为30%,则PSG为1,既无高值亦无低估。“,这个算法不对吧,
电商竞争真的好激烈
内容完全没有读懂
点击加载更多
虎嗅研究生,关注电商、在线旅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均增长幅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