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人很涟源三中入住贫困村,房子也没有住,但那家有一个居民户口,可以申请精准扶贫户吗?

识别贫困户如何更精准
省级贫困村渑池县洪阳镇柳庄在村支书武安伟带领下修路、架桥、治理荒山,村面貌焕然一新。⑨1本报记者王天定摄
□本报记者方化祎李运海
找准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找准扶贫对象,明白了扶持谁,才能实现精准扶贫。
如何精准识别贫困户?这项工作到底进行得怎么样了?记者最近赴太康、遂平、滑县、林州等地采访,并把他们的经验做法奉献给大家,希望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太康县老冢镇的李天才感到自己的生活有了希望。他家有6口人,原本生活条件不错。今年春天他不幸得了喉癌。经过治疗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家里也欠下了16万元的债。
今年6月,我省精准识别展开“回头看”,李天才因病返贫的情况被排查出来。经过群众代表评议,他家被定为贫困户,如今村里已针对他的家庭展开了一对一帮扶。
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找准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找准扶贫对象,明白了扶持谁,才能实现精准扶贫。
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太康县老冢镇的李明在这次精准识别“回头看”中,退出了贫困户。
李明家里房子很旧,2014年被定为贫困户。“回头看”以来,镇干部通过走访座谈,得知李明有制作“烤鸭饼”的技术,还雇佣4个工人,生产的“烤鸭饼”销往北京、郑州等地,年收入有15万元。经过群众评议,李明家被取消了贫困户资格。
遂平县阳丰乡的张红梅家也被取消了贫困户。张红梅家住的是几间破旧的土坯房,家徒四壁,自己体弱多病,还有一位60多岁、腿有残疾的叔叔。因此2014年被定为贫困户。这次精准识别“回头看”中,村干部了解到,虽然张红梅户口仍然在本地,但早已嫁了出去。在她丈夫所在地,他们一家开了一家商店,一年收入近10万元。因此她家被取消了贫困户资格。
太康县老冢镇镇长寇永立说,不能否认的是,一些地方过去在扶贫对象的识别上,存在层层分解指标的做法,加上人情因素和不正之风的干扰,一些贫困户被屏蔽在扶贫对象之外,一些光景不错的户反而成了扶贫对象。这次重新识别,对已经脱贫,或者不符合贫困户标准的,坚决清理出去。而对返贫的和过去没有识别到的,则拉进贫困户中进行帮扶。
李梦是滑县半坡店乡人,刚刚初中毕业,当年因为躲避计划生育,父亲把她的户口办到了别人的户口本上。因此,2014年底,李梦一家被确定为贫困户时,李梦不在其中。这次“回头看”中,村干部了解到李梦的情况后,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识别程序,将李梦也纳入建档立卡系统中。
在“回头看”中,有些人装穷力图进入贫困户,还有些贫困户不愿意当贫困户。但本着不能落下一个贫困户的原则,这类贫困户也被纳入建档立卡系统进行帮扶。滑县半坡店乡的薛云增家庭贫困,脾气也有点怪。他认为有饭吃就行,不办身份证,也不愿享受扶贫政策。通过做工作,当地政府为其办理了身份证,并纳入贫困户进行帮扶。
说着容易识别艰难
按照《河南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管理办法》,我省规定了两条硬杠杠:一是严格执行农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比如2015年是2855元;二是统筹考虑“两不愁三保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不下一番苦功夫,是无法找准真正贫困人口的。
滑县半坡店乡乡长张红星说,贫困户大部分是弱势群体,有时用同一模式难以识别出来。针对这种情况,识别中先把弱势群体找出来,然后根据省里的要求算收入,按照程序识别出其中的贫困户。
对识别中的复杂性,林州市城郊乡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也有很深感受。2014年庙荒村通过党员代表大会甄选该村的贫困户,选出贫困人口106户319人,结果公布后引发了许多矛盾,村民纷纷找到村委会要当贫困户。去年1月,庙荒村对贫困户进行复核,对明显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进行撤户,对一个家庭内的多个贫困户进行并户,经过党员、村民代表举手表决,选出贫困人口128户288人。为了排除不必要的矛盾,在这次“回头看”中,郁林英按照省里定的标准,对全村245户一户一户地进行对照筛选,最终确定贫困户22户42人。这次大家心服口服了。“刚开始村干部都存有‘私心’,以为多报一户是一户,这样更多的村民就可以得到帮扶。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正是因为我们这种‘私心’,才导致后来出现的一系列矛盾。”郁林英坦陈。
很多村干部说,精准识别之所以难,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个别村民“抢着当穷人”,“要”的思想十分突出。以前,扶贫往往是发钱、发物,有些贫困地区的群众对此似乎习惯了。这次扶贫攻坚,少数已经脱贫的人认为又要开始发钱了,便千方百计“装穷”,有的从城里的楼房搬回到乡下的土房子,有的把汽车等财产卖掉,有的甚至不惜上演苦肉计扮作残疾人,以便列入扶贫名单。
主观原因则是村干部粗枝大叶,没有真正沉到村中,以至于识别不准。更有一些干部面对人情、关系等,不能理直气壮,结果一些有轿车、在城里有房屋、家庭有公职人员和经商办企业的农户被纳入贫困户。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村里谁家富,谁家穷,哪家能当贫困户,村民心里都有一杆“秤”。夏邑县曹集乡曹西村第一书记陈乐义说:“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能识别出真正的贫困户。”
这个村的赵风波全家4口人,今年春天他儿子因病致残,不能再外出打工,一家人生活非常拮据。按照精准识别标准,经群众代表商议,重新定为贫困户,对其进行帮扶。
对有些贫困户,村里多次开群众代表会,才被纳入贫困户。滑县半坡店乡阴某患有智障,30多岁了仍未婚,与弟弟生活在一起。单看家庭的住房,高大宽敞,一点也不像贫困户。但是,房屋是弟弟所有,阴某只住在其中一间小屋中,个人一无所有。为此,村民代表多次商议,最终同意将他定为贫困户。
张红星说,在精准识别中,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只要坚持按照省委要求的“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逐家逐户调查走访,通过村民评议决定,阳光透明,群众心服口服,就能找出真正的贫困户。⑧5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版权所有 (C) 2011河北省图书馆
地址:石家庄市东大街16号冀ICP备 号精准扶贫工作日志本
精准扶贫工作日志本
  yjbys小编为您整理了&精准扶贫工作本&,更多相关信息请访应届毕业生网日记频道。
  篇一:精准扶贫工作日志本
  3月25日, 冒着似鹅毛一般,纷纷扬扬,晶莹如玉、洁白无瑕的雪花。我与村干部来到了村民库纳尔拜家中,了解到他家有四口人,其中有两个孩子是贰级残疾人,先天性语言障碍,库纳尔拜本人因受伤导致右腿残疾,现在只有拐着拐杖行走,媳妇主要以家务活为主,照顾三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家中有45亩地、2只大牛一只小牛、一辆拖拉机主要靠二儿子拉货来挣钱。
  尽管小儿子叶尔布来提贰级残疾,但他完全明白家中的负担,家中的经济情况,脸上什么时候都带着微笑,可以感觉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夏天与弟弟一起打工,专门给弟弟当小工,不要看他是残疾人员,但是他有一种与生活较量的猛劲,听村民人说他比正常的小工干的都好,眼快手快。尽管言语表达不是很好,却使劲了全身的力量来投入到务工上,每天120元的收入,为家中的经济收入贡献一份力量。
  条件不是很好的,收入不高。这个家庭让我感觉到了家庭的温馨,从交流中可以感觉到父母对孩子的无私慈爱之心、用哑语和手势的与孩子的交流。无意中我也瞬时学了二下子,结果孩子一看马上明白是什么意思。就在那一刹那间,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辛酸,在这个小家庭里充满了多少欢乐、幸福,儿女很听话、很懂事、有眼色、多么善良的两个孩子呀?
  我便留下了联系方式,用简单的哈语对库纳尔拜老人说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帮忙的就和我联系。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极需要照顾与关怀。
  走访结束回到宿舍,我却有了不一样的心情,我在思索。该如何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让他们过得更好?能给予困难群众更多的帮助。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真心的鼓励、微薄的资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困难群众的困境。国家的惠农政策日渐丰厚,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农民的生活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脱贫。要解决他们的贫困,主要还是要靠党和政府的帮助,社会的关心。
  篇二:精准扶贫工作日志本
  日 星期三 晴
  早上八点左右,我来到了大湾村姚春梅家,一名妇女正在和姚春梅不停的交谈,话语中透露出了悲伤的言语。据了解,这个妇女是从湖南嫁到大湾村的浦大姐,浦大姐有两个儿子,22岁的大儿子在外面打工,小儿子读小学5年级。由于夫妻关系不和谐,她的丈夫5年多都没有回家了,自己要承担家里家外所有的农活和操心全家的生计和儿子的读书费,生活变得非常艰苦。
  当问起她家是否享受农村低保的时候,浦大姐告诉我,现在国家政策很好,她和她的小儿子都被评为一类低保,到是减轻了一些家庭负担。但办理低保是以丈夫的名字去开户的,由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而不回家,致使浦大姐不但没有领到每个月的低保,反而家里面的负担全部由她承担。现在自己年纪大了,做不了重活,大儿子没有读多少书打工做的都是重的体力活,也没有钱寄回家贴补家有和供小儿子读书,生活变得非常的困难。
  临走前,我向大湾村支两委了解情况,建议她向乡社会事务办申请把低保存折上丈夫的名字更改为浦大姐的,并给她说明了相关的办理程序。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农村夫妇女的坚强、朴实和辛酸!
  日 星期二 雨
  中午十二点左右,我和丙溪村支书吴绍江来到村民张文培家,他正从外面干活回来。在闲谈中得知,张文培与妻子两年前离婚了,留下他与女儿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常年生病,几乎没有什么劳动力,平时就靠自己外出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年初,张文培在修建房屋下基脚时损毁了寨上一村民的田埂,引起了矛盾,两家互不让步,矛盾不断升级。经吴支书和我的调节和劝说,最终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一场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妥善解决。
  晚上,张文沛热情的邀请我们吃晚饭。张文培很朴实、也很开朗,他欣慰的说:现在国家政策真的很好,母亲医病的钱也得到了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还被评为了二类低保,到是减轻了一些家庭负担,很是感谢党和政协的帮助。
  夜深了,小雨还在淅沥沥的下着,路虽然很滑,但是我们为村民成功的化解了一场邻里纠纷,我的心里感觉满满的,很高兴!
  日 星期二 阴
  下午5点多,我们驻村工作人员一行3人,跟着亚鱼村副主任姚本祥,监督委员会主任、综治工作站站长舒水保来到潘塘村民组。近日,潘塘村民组在进行入户道路硬化工程,我们也积极地投入了他们的劳动。据悉,这条道路是连着该组外面的李丫公路,属于一事一议项目,由财政出资金,村民出劳动力共同完成的。大概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完工并投入使用。入户道路修好了,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们的出行。村民们表示,道路的硬化结束了以往雨天泥,晴天灰的历史,坐在车上颠簸得不行的情况也将不复存在。
  日 星期三 雨
  昨晚7点左右,亚鱼乡也应节气地出现了雷雨天气。
  叮,叮,叮&&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干群连心室&内的寂静,我立马接起电话。来电的是亚鱼村花瓜冲村民组的刘泽双老人,因电线老化引起了火灾,将家里的老木房给烧了起来。听到这个噩耗,我们驻村工作人员立即与乡政府、村委会联系,第一时间赶到救火前线。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凌晨时分终于将大火扑灭。第二天一大早,大家伙顾不上疲惫,为刘泽双老人送去了慰问金3000元,大米180斤,食用油1桶,棉被4床,大衣2件。慰问金和物品虽然不多,但却温暖了老人的心。
  日 星期六 阴
  为进一步加快沙子坳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率先达到小康。沙子坳&干群连心室&工作人员积极为村民找路子,谋划致富产业,通过与村支两委班子、党员及村民代表的座谈会,结合本村实际,选择了市场前景很好的黄桃种植产业。通过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为该村争取到黄桃树苗9000株,肥料4000斤。
  3月23日,我带领连心室工作人员姚沅斌、黄志念、钟方进,一起帮凉庭寨村民刘元树栽黄桃苗,栽完黄桃苗后,看着这成片的黄桃,村民刘元树笑了!
  据悉,该村黄桃种植面积已达210余亩,三年后,每年会给村民带来近350万元的收入,真正的给村民栽下了&摇钱树&,养起了&下蛋鸡&。
  日 星期一 阴
  5月6日上午,我一个人来到谢桥村白水洞组罗仁贵家,此时罗仁贵正在院坝里修理农具。于是我上前与他闲聊,他谈到自己现在是一个人在家上了年纪,白水洞的所有村民都从原来的住处搬了出来,就剩下他还在那里面住着,主要是搬出来没有房子住,而且现在就靠自己种地养活生活,家里面无人打工,子女还要读书,还欠下许多债务,自己虽然领有低保,但家中缺乏经济来源。于是是,我向他介绍了小额信用贷款政策,但是他说,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自己又不会做生意,贷了款怕自己还不上。
  这次的走访使我感到,村里的部分群众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够高,许多群众都是想得到小额贷款不去开拓新的致富门路而是为了生活开支,我们若想从基本上使他们富裕起来,首先要改变他们安于现状的旧思想,同时提供给他们致富知识和市场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激励他们创业和致富的积极性。
  日 星期日 阴
  9点半,我们一行3人来到了谢桥村姚方祥家走访,走进姚方祥家后,姚方祥急忙放下手中正在清洗的衣服,给我们到上茶水,并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我坐定后,与姚方祥拉起了家常,向他了解他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寻问党的各项政策落实得满意不满意。交谈中我得知,他的四个子女都出去了,现在只有他一个人住家里。他对我们说:&现在党的政策好,种田有补贴,生病了可以报合作医疗,老了还有金。&
  当我们问起他是否拿到养老保险金时,老人高兴地说:&他们的孩子们都给他们交了,他现在每个月都能领五十多块钱。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农村人的坚强!
  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早晨,我们连心室的同志一起到凉树塘转了转,对村容村貌做更一步了解。
  当走到杨文斌家门是,有几个人正在聊天。看到我们后,其中一个人说:&那边有个小型水库,太危险了,前年就有一个小孩掉到水给淹死了,马上要到夏天,怕小孩下去洗澡。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给拦一下,不要让那种悲剧再发生&。得到村民的反应后,我们一行来到了那个小水库。这个小水库就到村子的旁边,还有几户人家住在那里。经观察,的确很危险,80度的斜坡建成的,如果大人不小心掉进水里,都无法爬出来,何况小孩。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精准扶贫工作日志本相关推荐
[精准扶贫工作日志本]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406995" data-title="精准扶贫工作日志本" data-image="">当前的位置:
【长江日报】《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
& & &&《长江日报》10个家庭见证贫困如何从武汉消失,把《精准扶贫 & 不落一人》攻坚战进展定期呈现在公众面前,让我们看到攻坚战的艰辛,坚持与信心,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攻坚的不易。我为之点赞,并期待相关单位重视记者调研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的解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杨朝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开网店为产品急找销路
【四访黄陂区王家河街小寨村王雄】
开茶厂成功制出百来斤红茶
  记者刘智宇
  现在,王雄与新设备在进一步磨合中。“揉捻机的转速过快,发酵时间还要延长些。”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红茶品质会越来越高。唯一让王雄发愁的是销售渠道。
  黄陂区王家河街小寨村,300平方米的制茶车间中,一套崭新的红茶制作设备正在运转,因失去右手伤残致贫的王雄和妻子唐慧敏守在一旁,轮番上前操作,手法熟练。3个多月前,说起“红茶”,王雄还只用“梦”来形容。如今,这对小夫妻办茶厂制红茶的梦想已越发清晰起来。
  3月初,在区农委、扶贫办的督办下,期盼已久的红茶制作设备终于进驻制茶车间。王雄上下打量设备,迫不及待地上手操作,乐得合不拢嘴。
  “兴奋了好几天才冷静下来,我心里犯嘀咕,没有人愿意制作红茶,有设备也是白搭。”王雄说,红茶在武汉制作者不多,小寨村的茶农们更是全部以制作绿茶为生,饮用更健康、市场更为广阔的红茶少有人问津。
  清明节前后,王雄一边在30亩的茶园忙忙碌碌赶制品质最好、售价最高的新春第一批茶,一边在村里各家茶农间奔走,推介红茶制作的好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先后有四五户茶农将自家的茶叶送到制茶车间来制作红茶。“我只收一点电费,相当于免费帮他们制作红茶。”对于自己的这个决定,王雄看得通透:“红茶制作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全村的事,必须降低门槛,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王雄的说法,从制茶车间大门口的两块牌匾就能得到印证——大门口,左边是“古枫茶叶专业合作社”,右边是“古枫茶叶专业合作社成人技术培训中心”。“村里谁愿意学习红茶制作,都可以找我,我知道多少就教多少。”王雄拍着胸脯说。
  现在,王雄已制作出了百来斤红茶,与新设备也在进一步的磨合之中。“揉捻机的转速过快,发酵时间还要延长些。”王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红茶品质会越来越高。
  唯一让王雄发愁的是销售渠道。“由于本地市场还没开拓出来,来村里的茶贩子基本不收红茶。”王雄说,百来斤红茶暂时还没找到销路。
  下一步,街道计划组织一次电商学习班,王雄被确定为开班学员之一。“等我掌握了电商技术,把网店开起来,销售渠道就有了着落。”王雄说,自己的红茶纯天然、不打药,也有价格优势,等品质提起来,不愁卖不出去。
患病丈夫再次住院 再多脱贫机会也难抓住
呼吁对特困户提供生活补贴
  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已经都给我们落实了,也不断给我们想办法脱贫,但我家劳动力病了,孩子很小,我出不了门,再多机会摆在面前,我也只能看着它溜走。
  丈夫王华明又住进医院了。18日11时30分,陈慧君在武汉中心医院食堂端了一碗红烧鱼块,兴冲冲地跑回病房,可王华明一点胃口都没有,什么都吃不下,勉强吃一点马上就吐出来。
  早上打针时,王华明嘴里念了一句:想吃红烧鱼块。陈慧君高兴地跑下楼去买,可端回来,丈夫还是只吃了两筷子。
  丈夫再次住院,让刚缓过劲的家又回到原点
  今年3月,王华明出现尿毒症透析的并发症——腹膜炎,一发作就疼得在床上打滚。为省钱,两口子到黄陂当地医院治疗,可看了一个多月,花了上万元,症状一点也没好转,这才转到武汉中心医院来。转眼间,在中心医院,已住了一个月,什么时候能出院,医生也说不好。
  在医院陪了两个多月的陈慧君有些气馁,“政府对我们家这么照顾,给我找了工作,给孩子减免了所有费用,给全家人办了低保,生活刚开始有了些起色,现在又回到了原点”。
  为了照顾丈夫,长岭街办主任叶明壮帮陈慧君找的工作,现在也做不成了,好在单位知道陈慧君情况,帮她把岗位保留了下来,丈夫什么时候出院,她就什么时候回去上班。
  “可不上班就没有收入,在医院住一天就是几百块钱,他吃不进去东西,医生建议打两瓶白蛋白补充一下营养,可400元一瓶全自费,我们哪里负担得起?”陈慧君坐在丈夫床边低着头说。
  尽管王华明坚决不愿打白蛋白,陈慧君还是找医生开了两瓶,“什么都吃不进去,再不加点营养,人怎么恢复得过来”。小小的一瓶白蛋白滴完后,护士又帮注些盐水到吊瓶里,尽可能每一点营养成分都输进王华明身体里。
  医疗费可报销九成,但生活费只出不进难支撑
  陈慧君算了一笔账,在黄陂住院花的1万多元,新农合报销了9000多元,在中心医院又住了一个月,已经交了9000多元住院费,其中有6000元是王华明的姐姐出的。“不知道能报多少,黄书记说了,让我拿回黄陂报销,比例能算高一点”。
  根据以往的住院经验,王华明的住院费先在新农合报一遍,达到大病救助标准还可再报一部分,作为低保对象,他还享有一定比例的报销额度,算下来,整个医疗费可以报销90%左右。
  陈慧君说:“过年期间,政府各个部门,包括你们长江日报都来慰问我们,给的钱我都攒起来了,现在有差不多1万块存款,这笔钱我们不敢动,只能做我老公住院的周转金。”
  每次住进医院,陈慧君就要把这笔钱交进去,等出院后再慢慢去报回来,但每住一次院,这笔钱就少一点,毕竟或多或少,这个贫困之家总要出一些。
  除了住院费自费部分,在医院的生活开支也不小。“我们一日三餐都在医院,他腹膜炎一碰就疼,晚上不能挤,我只能租床睡,5块钱一晚上,一天的开销,精打细算也要30到50块,一个月下来也是上千块。”陈慧君说,这一两个月都没上班,岗位虽然保下来了,但没上班肯定没收入,又成了有出无进。现实让一个个脱贫机会从手中溜走
  陈慧君一家被列为黄陂区长岭街精准扶贫对象后,他家的困难成为长岭街的攻坚课题。这个家庭因病致贫,顶梁柱王华明得病后,主要收入来源断了,劳动力也没了,所有的积蓄慢慢耗光。
  几乎所有的救助措施,在他们家都难起作用:
  村党支部书记黄文权曾想给陈慧君在木兰景区找一个摊位做生意,贴补家用。随着木兰景区游客日益增多,景区里摊位是一位难求,可陈慧君不敢接,因为离城关太远,丈夫留在黄陂,一旦发病找救护车就来不及。
  街道办主任叶明壮想给陈慧君找个收入高一点的工作,可她又不能离家太远,丈夫一日四次腹膜透析,身边不能离人。只能找一个时间灵活的工作。
  最后武英高速收费站乐意提供一个保洁岗位:上班时间不做硬性规定,只要保证清洁,每个月1200元薪酬。最重要的是,离她的住处骑车只要10分钟。
  可王华明住院后,陈慧君的这笔收入也没了。
  陈慧君说,“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已经都给我们落实了,也不断给我们想办法脱贫,但很多办法在我们家确实行不通。我们家劳动力病了,孩子很小,我出不了门,再多机会摆在面前,我也只能看着它溜走。”
  黄文权说,就目前而言,陈慧君一家最有效的救助方案,不是给赚钱的机会,而是直接给救助金。
  18日,长岭街办主任叶明壮到医院去看望王华明,送去6000元慰问金,解了他们家的燃眉之急。
  好心人承诺资助陈慧君儿子读书
  好在王华明和姐姐感情好,姐姐总在经济上补贴他们,王华明住院期间,一直是姐姐帮他们带孩子。陈慧君的儿子今年读小学一年级,过年到现在,陈慧君根本没看过儿子的作业本,也不知道儿子在学校的表现。
  这学期开学前,街里给陈慧君的儿子找了个助学人。对方给孩子买了一堆学习用具,还答应每年给孩子1200元助学金、营养费。捐助人表示,这项捐助将一直持续到孩子长大,读到什么时候,就帮到什么时候。
  陈慧君托人要到捐助人的联系方式,给捐助人发了条短信:“谢谢您的捐助,我们一定会都用到孩子身上。”
  孩子的学习费用有了着落,这也让陈慧君心安了许多。“虽然政府给我们减免了孩子在学校里的几乎全部费用,但生活费也是一笔开销,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有出无进的现状下,孩子不受影响最重要”。
  “因病致贫”成精准扶贫一大难点
  黄陂长岭街官田村有92个贫困户,被列入精准扶贫对象。官田村村支书黄文权介绍,这些贫困户中,绝大多数人在政府的帮扶下,脱贫指日可待,可有8户因病致贫的家庭,呈现与陈慧君家相类似的困境。
  黄文权说,因病致贫也分两种,一种是急性大病致贫,因为会一次性花费巨大。可通过政府的医疗救助体系报销相关费用后,再提供相应的就业或创业机会,很快就能恢复造血功能,家庭情况能够持续向好。
  可另一种因病致贫的家庭,就没有那么容易摆脱贫困,家庭主要劳动力患了癌症、尿毒症这样的慢性大病。短期内家庭不会有收入来源,即使政府解决了绝大部分医疗费用,但一家人的生活费还是无着落。
  “这部分家庭的成员,并不是不愿意出去做事、赚钱,而是各种客观原因,将健康人也困在家里,走不出去。”黄文权呼吁,相关部门是否进行调研,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给予生活费用方面的补贴,包括在住院期间,除了报销医药费外,还按比例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给这些家庭缓口气的时间和机会。
养虾喂鱼收入不错能还部分欠债
下一步想养猪希望贷款能多点
  高计才说,养虾的底气都是专家给的,每次遇到难题,都向专家请教。前几天专家上门查看了解到小龙虾个头长得不大,跟喂食有关系,水产中心紧急联系了10吨虾饲料送上门来。
  “水塘养的小龙虾卖了第一笔收入,整整500元,我好高兴啊。”日前,在蔡甸消泗乡渔樵村刚见到高计才,他开心地向记者报喜。他拨开水草,从水池边捞起一网兜虾,一只只鲜红肥美、活蹦乱跳的龙虾被倒入盆中。“我现在还不舍得多卖这些小龙虾呢,还没完全长大,价格还在涨呢,今天卖的15元一斤!”
  村里修好通往虾池的机耕路
  距离长江日报记者上次走访,已过去3个多月,老高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稻田里试养的小龙虾卖了7000多元,村里帮忙挖好了新的虾池,鱼塘里新添了花鲢鱼和白鲢鱼苗。”老高见到记者十分兴奋,一五一十地向记者讲述近期的发展。他高兴地带记者去看村里争取10多万元资金帮村民新修的通往虾池的机耕路。“你上次来还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车子进不来,现在铺好了碎石路,我的农用车可以直接开到虾池边”。
  “稻田么样挖沟筑埂,怎么防止龙虾逃逸,如何投饲种草,这些技术多亏了蔡甸区农业局水产中心专家的上门服务。”育苗的虾池边,高计才说,养虾的底气都是专家给的,每次遇到难题,都向专家请教。前几天专家上门查看了解到小龙虾个头长得不大,跟喂食有关系,水产中心紧急联系了10吨虾饲料送上门来。
  往日一潭死水的池塘,如今成了脱贫致富的“聚宝盆”。看着这活生生的变化,高计才非常高兴。“再过个把月,我养的小龙虾就可以大量上市了,5钱以上的小龙虾收购价每斤在15块到18块之间,不仅成年龙虾可以卖个好价钱,那些小龙虾苗也可批量卖给养殖户,初步预计今年小龙虾卖个5000斤不成问题,我的欠债又可以还上一部分了。”他兴奋地说。
  养虾喂鱼基本走上正轨
  2006年高计才患癌症花光了15年的积蓄,欠下30多万元的巨债。“为了早日脱贫,老高真是蛮拼的,干劲足,吃得苦。”村党支部书记陈为炳向记者描述了老高近期像“拼命三郎”般的生活状态。“老高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了,首先到虾池和水田把提前放进水里捕捞小龙虾的地笼子捞上来,精心挑选出当天要卖的4钱以上龙虾,再去割鱼草、拖鱼草喂鱼,一直忙乎到八九点才吃上早饭。白天巡塘、翻修猪圈,一会儿也不得空闲。”
  老高的妻子也十分心疼他,也有点担心他身体。“五六月份养小龙虾容易翻塘死亡,老高小心得很,总是严格按照专家要求,及时捞掉多余水草,每隔一段时间就巡塘仔细观察小龙虾的情况,有些事我做他还不放心……”“我身体冇得事,我累我有奔头。”老高打断妻子的话,乐呵呵地带记者去鱼塘喂鱼草。
  老高撑篙把小船划到水塘中央,一大捆鱼草抛下去,鱼儿纷纷冒出头来争抢。老高算起账来:“今年草鱼养少了,鲢鱼行情蛮好,今年是投入年,明年赚个几万元应该不成问题。”老高望着记者,笑容满面,“我的养鱼养虾都基本走上了正轨,现在立体养殖就差启动养猪了。”
  第一笔贷款5万元希望能多一些
  下午的时候,老高和几位村民一起忙碌着改建猪圈,村里垫资两万多元,帮他先翻修600平方米。“凭我这些年的经验,养猪的春天到了,犹豫不得,也慢不得,现在就是等着资金。”高计才有些发愁地说。
  高计才告诉记者,蔡甸区农商行的工作人员已经几次上门了解情况,帮他办理贷款手续。“我前几年有笔几千元的贷款逾期没及时还上,现在卖了小龙虾准备先归还本金,等农商行的贷款下来,买母猪回来自己培养仔猪。”让老高感到头痛的是,听农商行工作人员说,第一笔贷款只有5万元,有点担心后续资金跟不上,想贷10万元。
  消泗乡乡长胡筱红也告诉老高,贷款的资金正在跟金融部门协调,先争取拿到第一笔贷款,后面边产出边投入。老高点点头,向记者描绘他的立体循环养殖蓝图:虾稻共作,经济效益高;发酵的猪粪用作鱼草肥料和鱼饲料,猪尿入池产沼气,自家烧饭都用沼气,经济环保,从而实现种养生态循环。
  【江夏区舒安街祝庙村易新禄湾易德顺】供儿女读书患重病背债
打工月入4000元看到脱贫希望
  虽然生活清苦,易德顺夫妻俩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等我们把几千元外债还完,再多养一些鸭子和鹅,攒一笔钱先买一台太阳能热水器。”
  家住舒安街祝庙村易新禄湾的易德顺夫妇,前些年为供两个孩子读书,每年靠种香莲、打零工挣的近万元钱花得一分不剩,有时还要借债。2014年女儿出嫁后,儿子考上了军校,不料去年9月,易德顺突生一场大病,家里的旧债未还清又欠新债……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之后,街道扶贫干部推荐两口子到龙湖渔牧公司打工,易家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为两个伢读书省吃俭用
  10日上午,祝庙村妇女主任涂小梅带着长江日报记者来到距离大桥湖(梁子湖水系分支)不远的一个小院,里面有几间宿舍和一个厨房,这是易德顺夫妇和其他打工者吃饭、休息的地方。两口子每天早上6点起床干活,为方便工作,他们平时就住在这里,每个月休息两天。
  51岁的易德顺比较消瘦,但精神状态很好,他告诉记者,家里有3.3庙水塘和2亩多地,种香莲和玉米收入微薄,往年农闲时他便外出打工,做泥瓦匠。伍小春比丈夫小一岁,为人开朗,脸上不时挂着笑容。她说,两个孩子都爱读书,27岁的女儿易银读完中专后,通过自学考试又拿到了本科文凭,在学校当过代课老师,嫁到荆州后在一家公司打工。25岁的儿子易旺高中毕业后当了两年兵,前年在连队指导员的鼓励下考上了军校。
  “为了两个伢读书,我们省吃俭用,吃的都是自己种的菜,钱还是不够用,每年都要借钱。好不容易熬到姑娘出嫁,儿子考上军校,老易又病倒了。”伍小春说。
  去年9月,体重65公斤的易德顺突然瘦到40多公斤,后在医院确诊为慢性胃溃疡。易德顺住院两个月,花了近3万元治疗,病情大为好转,但他不能干重体力活了。这笔钱通过新农合报销后,家里还欠了几千元债,每月还要花近千元吃药。
  帮扶队送200只鸭苗鹅苗
  街道工委副书记李长久得知易家的情况后,把夫妻俩推荐到龙湖渔牧公司打工,易德顺负责看湖守鱼,伍小春负责为七八个员工做早饭和晚饭,两人每月收入加起来4000多元。
  11点多钟,夫妻俩来到湖边,易德顺划着船在湖里撒了些漂白粉后,又在湖边的鸭棚里为自己的100多只鸭子和鹅喂食。上月底,与祝庙村对口的东湖高新帮扶工作队了解到易德顺家的困境后,为他送来了170只鸭苗和30只鹅苗,龙湖渔牧公司老板李云飞又把公司闲置的一排鸭棚免费提供给他使用。
  “我们以前养过鸭子,今年雨水太多,死了十几只。”易德顺说。
  易德顺的家就在公司宿舍附近,中午,伍小春抽空回家喂鸡。记者看到,一间老式的砖瓦房里除了陈旧的桌椅和床铺,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伍小春拿出一本相册,指着儿子和女儿的照片笑着说:“这是我们家最值钱的。”
  虽然生活清苦,夫妻俩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易德顺说:“等我们把几千元外债还完,再多养一些鸭子和鹅,攒一笔钱先买一台太阳能热水器。”
【四访蔡甸区成功管委会三屋台村邹树波】第一批虾上市迈出脱贫第一步
  急等5万元买虾苗饲料
  邹树波养的虾子干净、个头大、虾肉饱满,陆续卖了四五千元。虽然减去虾饲料等养殖成本,纯利润并不多,但这让邹树波兴奋不已。
  日前,蔡甸区成功管委会三屋台村贫困户邹树波,收到区水产局送上门的一吨虾饲料。邹树波养的第一批虾前些时上市了,虾子卖了四五千元,这让他喜忧参半。喜的是脱贫迈出第一步,看到了希望;忧的是5万元贷款还未到位,没有钱买虾苗和虾饲料,可能要错过虾子产销旺季。
  20亩鱼塘“试水”养虾
  今年正月,当村民们还在过春节时,邹树波和妻子就住进了离村有20多分钟车程的鱼塘边棚子里。
  在村委会协调下,今年邹树波承包了50亩鱼塘。“养虾收入肯定要比养鱼强,但我从来没有养过虾,一没技术,二没资金,还是有点担心。”邹树波说,与管委会、村委会、扶贫工作队负责人商量今年的脱贫计划,最后决定今年拿出20亩“试水”养虾。
  “起初担心的养虾技术不成熟,现在已不存在问题了。”邹树波告诉记者,市、区、街有关部门组织他两次集中养虾培训,一次是去市农校脱产一周学习养虾,一次是区水产局组织他到养虾大户现场学习。村支书周汉明说,区水产局专门为邹树波配备了专家团队,轮流到邹树波虾塘边现场指导养殖,专家们给他留了手机号,有问题随时拨打电话咨询。
  解决了技术问题,邹树波燃起了脱贫希望,本已负债累累的他又举债3万元清塘养虾。邹树波和妻子一门心思扑在了养虾上,春节还没过完,两口子就从家里带了生活用品,住到了虾塘边。每天晚上10点多巡塘,早上4点多就起来收虾苗。
  邹树波说,虾苗有点贵,为了省钱,就每天一大早起来,到河沟里打捞虾苗,每天三四斤虾苗放养在虾塘,在悉心养殖下,这个月终于收了第一批收成。邹树波养的虾子干净、个头大、虾肉饱满,因此上市后比其他虾子价格要高些,陆续卖了四五千元。
  急等5万元贷款买虾苗虾饲料
  虽然减去虾饲料等养殖成本,纯利润并不多,但这让邹树波兴奋不已。“养虾可以养到9月底,养得好的话,一亩虾塘可以收获300—400斤,一斤卖20元,20亩一年收获不小。”成功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郑光勇帮邹树波算了一笔账,坚定了他养虾脱贫之路。
  脱贫在望,可难关在前。仅靠自己打捞虾苗,已经不能满足后期养殖需要;家里的虾饲料也被吃得差不多,需要买。邹树波没有钱,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申请5万元的免息贷款。邹树波说,这几个月来银行有关负责人多次上门了解情况,但是至今贷款还没有下来。
  管委会和村委会也为邹树波着急:现在贷款不到位,邹树波就要错过养虾的时机,即便后期贷款到了,也帮不上忙了。这5万元早一天到位,邹树波就多一份脱贫希望。
  承担着邹树波贷款的蔡甸区农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次入户调查,邹树波的信用等级可以贷到5万元的免息贷款,但是邹树波之前有一笔帮他人担保的信用记录,需要其他银行出具相关证明,农商行才能放贷。这些资料齐全后,农商行一周内就可以放贷。
【四访蔡甸区张湾街新集场村滕方远】
近60头猪出栏获益10余万年底就可还清外债脱贫
  再次见到滕方远时,他正一边用手机听着《鬼吹灯》,一边忙活着清理猪圈。看到记者后远远迎了过来,说道“你们快进来看看,现在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日前,长江日报记者第四次到蔡甸区张湾街新集场村探访滕方远。再次见到滕方远时,他正一边用手机听着《鬼吹灯》,一边忙活着清理猪圈。看到记者后远远迎了过来,说道“你们快进来看看,现在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记者看到,滕方远女儿的房间,已换成铝合金窗户、新铺的木质地板、白色欧式风情的新床和柜子,与屋后不远处的猪圈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滕方远高兴地说,这间房已25年没有装修了,一年前他还被债务压得看不到希望,谁会想到变化这么大。
  4年前,滕方远放弃开车手艺回乡创业,希望通过养猪来改善一家六口的生活现状,没想到创业不成反欠下18万元外债。去年,滕方远一家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后,受到蔡甸区各级政府技术和资金帮扶,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不合卫生标准的猪圈已封起来不再使用,改为现代化的“养育室”,小猪们在干湿分离的房间内看上去白嫩干净,猪粪直接入下水槽,由水泵抽入沼气池中,形成清洁能源供应给滕方远一家及周边农户;潲水缸也早已封存,由村里担保,将农户家的玉米赊来做猪饲料,这让养猪环境大为提升,也节约了收集运输潲水的时间。
  技术的帮扶、环境的改善,让养猪成活率从40%提高到100%。滕方远称,张湾街负责人联系的技术团队几乎每周都会主动帮助,前几日一头小猪发烧几日,电话咨询后,技术人员让他自己注射针剂,结果一针就好了。
  市场变幻莫测依旧是滕方远最担心的事。2014年第一批猪出栏时,每斤的收购价仅5.8元,辛苦养大一头猪反而要亏800元。为了分摊市场风险,今年滕方远又养了鸡、鸭等300只。“鸡鸭的风险较小,生长周期快,即便市场有变化也能尽快收回成本。”
  滕方远算道:“年前45头成年猪顺利出栏,获益8.4万元;年后又卖了13头,获利2.5万元,这些钱大部分用于还债,再把家里一间堆杂物的房间腾出来,简单装修后成了两个女儿的闺房,让她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小空间。目前还养了80多头猪,按现在的行情,一头300斤的成猪可以卖到近3000元,年底就能还清债务,脱离贫困了。”
【四访新洲区辛冲街朱岗村朱哲良】种植白灵菇遭遇极寒减产
想贷款10万元扩大种植
& & &&朱哲良想投资10万元,盖个仓库堆货、多种点菇子。3个月来,钱从哪儿来,已成为他现实的难题。
  逐渐入夏,新洲区辛冲街朱岗村朱哲良的副食小店生意已不如过年间热闹。日前记者前来探访,一辆货车停在老朱的小店门口,3个送货工在店里转了一圈后开车离去,并没下货。朱哲良本想进两箱洗衣粉卖,但又想到还欠着人家1000元货款,不好意思再多赊,只好看着货车离开。
  脱贫路没想象的平坦
  没钱。这是老朱目前最大的烦恼。作为贫困户,老朱操心的倒不是每日生计,而是手上的几个营生。62岁的朱哲良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里一次爬上3米高的电线杆装天线时,不慎摔下,后被诊断为脑部萎缩和腰椎肥大,再不适合做体力活。妻子因病离世后,老朱独自拉扯3个孩子,生活困窘。为了养活一家,老朱9年前开始种白灵菇,去年又开始养鸡和开便民店。
  看起来日子应该越过越好,但实际上老朱并不太顺。他盘算着去年的营收:冬季有段时间极寒,影响菇子生长,减产近三成,这让把种白灵菇当主业的老朱损失不小。买的1400只鸡苗,因没养殖经验,小鸡折了一半,好不容易把剩下的鸡卖了,勉强保本。副食店也不省心,过年红火了一阵,平时顾客寥寥。记者注意到,一上午仅4个顾客进门,最大的一笔生意33元。
  担忧不知能否获10万元贷款
  去年10月,本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报道后,新洲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上门指导朱哲良种白灵菇和养鸡。老朱听从建议,参加培训学习一周。
  今年春节前,记者第三次探访朱哲良。他说想投资10万元,盖个仓库堆货、多种点菇子。3个月来,钱从哪儿来,已成为他现实的难题。为了贷上款,老朱两次找村支书朱宏义咨询。“书记说得要他担保,但他也为难”。
  朱宏义告诉记者,全村22户贫困户,有七八家跟老朱情况相似。“靠我个人担保,我保谁不保谁呢?”随后记者咨询辛冲街道书记张新平,他说,已经出了最新的扶贫贷款政策,“需要村委会推荐,老朱的情况有可能优先推荐,但也需评估他的还款能力。”张新平说。
  据悉今年三月,市金融工作局联合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印发了《武汉市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实行“10万元内、3年期限内、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的纯信用贷款。
  虽然新政策还需进一步制定操作细则,但朱哲良又来了精神。老朱盘算着,能借到七八万就行,4万元买白灵菇菌袋,可以多种一万袋,剩下的钱还是盖个仓库。
  据了解,即便有帮扶政策,也需要通过银行专业人员评估他的还款能力。老朱忧虑地说:“我家这个状况不知道能不能借到钱贷到款。”
【四访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易有德】苗木销售状元已脱贫
坚持把自己创造的品牌做大
& &&&父亲劝他,树苗行情不好,不如干点别的,挣钱更快。但易有德说,这几年种树苗让他远近闻名,这种成就感让他不愿放弃。他说:“做生意,要懂得坚守。我会继续干下去,把自己创造的品牌做大做强。”
  每年3、4月,苗木种植户育苗、销售两忙。进入5月,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苗木种植户易有德忙过了一波行情,稍松了口气。日前,长江日报记者第四次探访易有德家。易有德眼圈红红的,“昨天忙得太晚,正补觉呢。”他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他深夜到附近水塘捕野生黄鳝,运气好的话,一晚捞的黄鳝能卖三四百元。“只要忙得过来,能挣一点是一点。”
  今年卖苗木挣了三四万元
  易有德6岁的大女儿在上幼儿园,妻子杨海燕哄1岁多的二女儿在房里午睡。95岁的爷爷一手拎一把椅子,招呼记者坐下。冰箱里有8条前天捕的小鱼。灶台上,晚餐的菜已备好:一袋扁豆和几根胡萝卜。
  近期市场饱和,苗木需求、价格都下滑五成,易有德的收成也受到影响。“往年这个时候,树苗基本都脱手了,今年还有一半积压在地里。”
  江夏及周边地区苗木卖不动,易有德就做起“苗木经纪人”,利用自己的销售经验、客户网,将自家与邻近地区收购的树苗,往需求量更大的新洲、鄂州等地输出,缓解滞销困境。前不久,易有德在江夏收购了20万株单价0.04元的树苗,送到鄂州,每株卖到0.13元。“把信息、资源盘活,也能带来收益。”
  行情不好,易有德并不焦虑。今年初,他将种植量增加到50多万株,家里十几亩地全部用了起来。种植基数大,“亏损不太可能,只是收益可能会慢些。”易有德说,今年他卖苗木挣了三四万元,预计全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超过去年的4万多元。地里还有30万株苗木待售,大多是红叶石楠、杜鹃、金森女贞等传统热销树苗,“不急,脱手只是时间问题。”
  采访期间,高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中杰进门,点开手机,给易有德带来一个新信息:“这叫红花油茶,开花很好看,又可以产茶籽,现在需求不错,你家种着试试。”李中杰说,今年苗木行情不好,村里一直在打探新的种植品种。几天前,他们从湖北省苗木推广站得知红花油茶前景不错,便买了2000株种苗,引进村里试种。
  李中杰还带来一个好消息:依最新政策,村里刚为易有德的爷爷申请了居家养老保险,每年可获2000元生活补贴。
  从贫困名单“出列”帮扶不中断
  李中杰告诉记者,在今年3月的精准扶贫“回头看”中,易有德家已从该村贫困户名单里“出列”,“但支持、帮扶不会中断。”李中杰说,之前村委会承诺为易家修碎石路,待梅雨过后,立刻投入施工。
  去年,易有德提出要求:请村里资助,将他家近2亩地的自制大棚升级为钢制大棚。李中杰说,升级大棚还未开始,是因为那片地里还有不少树苗没售出。做新大棚预计投入6万元,村委会可提供3万元。“只要他一句话,资金随时到位。如果他在经济上有困难,我们也会想办法解决。”
  在山坡街保福片的9个村里,易有德是小型树苗销售状元。不久前,易有德在外务工的父亲易学仁劝他,树苗行情不好,不如干点别的,挣钱更快。但易有德说,这几年种树苗让他变得远近闻名,这种成就感让他不愿放弃。“买种苗,不少人会马上想起我。做生意,要懂得坚守。加上村里对我一直很支持,我会继续干下去,把自己创造的品牌做大做强。”谈到未来,易有德脸上写满自信。
【四访黄陂区木兰乡同兴集村李常学】扶贫队员帮助找到致富路
山坳中办养殖场 争取自己当老板
& & &养鸡、养鸭和养鱼,这是李常学开创的新的事业。他在村苗圃基地打工,又能兼顾自己的鸡鸭和鱼塘。李常学说:“下一步等规模扩大了,就辞去苗圃基地的工作,争取自己当老板。”
  58岁的李常学家住黄陂区木兰乡同兴集村高家田2号,全家五口人,是个因病致贫之家:大儿子三年前患病,右小腿被诊断为右胫骨髁间嵴处密度不均匀,做了手术后干不了重活;老伴和二儿子、三儿子都身材矮小,干活使不上劲。&
  5月10日,当长江日报记者第四次见到李常学时,看到的是他近况大变——
  山坳中建起养殖场
  10日中午11时,记者驱车刚到村口,同兴集村党支部书记詹才权就已骑着摩托车在此等候,他将记者带到村里的苗圃基地。
  在一片树林边,记者下车沿着林间新辟的一条小路,步行500多米,来到一个“世外桃源”:风景秀丽,三面环山,一个占地约8亩的堰塘斜躺在山坳中,堰塘的水清澈见底,三面是郁郁葱葱的山林。在堰塘边新建了一栋房屋,是李常学正在创业的养殖场。
  新房三间,砖瓦结构,进深20多米,高7米。一间是李常学吃住的地方,还安装有天线和电视,有床;另两间,是养鸡的暖房,里面养有500多只小鸡,还安装有取暖的煤炉。门前场地也是新开辟出来的。在堰塘边建了两间鸭棚,占地20多平方米,与堰塘水连接。李常学介绍说,这个月18日将进100只鸭子。
  李常学一脸阳光,说话也爽朗多了。他带记者来到堰塘边,水上漂着一个木架,上面放着刚割的青草,青草下小鱼穿梭。
  距大堰塘20米的下面,有一个小堰塘,占地5亩,也被李常学包下来。今年春节刚过,李常学在两个堰塘投了3500元的鱼苗。
  这就是李常学开创的新的事业。
  “扶贫队员帮我找致富路”
  “说起创业,还得感谢驻村扶贫工作组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李常学回顾创业的经历说。
  今年春节前,李常学杀了两头猪,最初担心猪肉不好卖。就在杀猪那一天,江岸区驻村扶贫工作组队员江岸区纪委干部段海华、江岸区安监局干部刘志勇带着一帮城里人上门了,不到一个小时,两头猪被“瓜分”了,“价格比集镇上卖得还高”。
  点着钞票,李常学憧憬未来。他养了4头猪、4头牛,还想养蛋鸡,但没有场地,还担心鸡蛋不好卖。
  他还想养鱼。“老伴和小儿子出去找活做比较难,如果自己养鸡,可以让老伴带着小儿子干,一举两得。”
  李常学之所以想养蛋鸡,因为看到同村村民李冬华养几百只鸡就改变了家里状况,还供养孩子读书。李常学去帮过几次忙,发现养鸡技术不难。
  过年前,段海华、刘志勇就开始帮李常学找地方,很快发现了如今的这个“世外桃源”,坡地是村苗圃基地,李常学在那里打工,又能兼顾。两个鱼塘闲置着,一个鱼塘属于高田自然湾,另一个鱼塘属于黄家田自然湾。
  李常学介绍说:“是段海华帮我找到这个养鸡、养鸭、养鱼的好地方。之后,段海华、刘志勇又约上村党支部书记詹才权,一起找到这个自然湾的小组长,很快达成协议,小组把鱼塘先无偿提供给我使用,等赚钱后适当上缴一点费用。”
  树信心争取自己当老板
  李常学对记者说,他刚开始对创业没那个胆量,又缺资金,还怕生产的鸡蛋和鱼不好卖。看到他心中的顾虑,段海华多次上门为他鼓劲。针对鸡蛋和鱼的销售问题,扶贫工作组答应帮忙推销。至于资金,他自己先筹措,如果不够,扶贫工作组帮助衔接小额贷款。
  有了信心,李常学说干就干,找亲朋好友筹措了10万元,正月初六就破土动工,请挖掘机开辟场地,盖房子。
  李常学告诉记者,看着小鸡一天天长大,越干越有信心,半年后鸡就可以生蛋了。初步估计,500只母鸡平均每天可产300只蛋,收入200元,今年还有4个月的产蛋期,预计今年可收入2万多元。李常学白天在苗圃基地干活,下班后就在养鸡场,老伴带着小儿子李军也在这里帮忙。
  李常学对记者说,“下一步等规模扩大了,就辞去苗圃基地的工作,争取自己当老板。”
  记者还了解到,李常学的大儿子李涛在汉口一家电缆线厂做工,二儿子李海也在外打短工。
【四访新洲区李集街熊家湾村熊常东】像往常一样捞虾子打短工赚快钱
走在脱贫之路上有些茫然
& & &&熊常东听说村集体今后每年有10万元收益,立刻接了一句:“那就有钱还债了。”老熊一直认为,自己养鱼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资金,银行信用上的那个黑名单不除,他就无法借到钱投入养鱼。
  去年10月到今年5月,8个月过去了,靠近红安的新洲区李集街熊家湾村从深秋到初夏,似乎只是青黄、雨雪提示着时间在一步步向前走着。5月12日,长江日报记者第四次来到这个小村,探访贫困户熊常东。在似乎不变的日常里,老熊还是像往常一样“撮虾子”、打短工,赚点快钱,走在脱贫之路上的他有些茫然。
  贷款未还上了黑名单
  与记者一同前往探访的是新洲区农委党组成员胡明超。“这个村是区里80多个贫困村之一”,胡明超说,“我们根据这里日照时间长的特点,已着手安排一个光伏发电项目,前期准备已基本完成,一旦投入运营,每年可以给这个村集体经济创造10万元以上的收益。”
  坐在熊家厅堂,胡明超略有些兴奋地讲着这事,熊常东听后立刻接了一句:“那就有钱还债了。”
  熊常东说的还债,倒不是他自己治病及为儿子结婚四处借的钱,而是村集体的各种欠款。
  2003年,熊常东爬上一棵8米高的榆树,想砍下一根碗口粗的枝干变卖,不料从约4米高处摔下,导致右腿骨折。熊常东前后做了4次手术,腿里还有一根固定钢管未取出,为治这次骨折,家里扛上6万多元的债务。
  关于村集体的欠债,一是老熊当过村干部,经办过为集体贷款的事儿;二是老熊自己欠着信用社两笔加起来1000多元的款子一直没还,因此上了欠贷黑名单。
  这钱能还上了,老熊指望能再贷款来发展生产。
  每天赚点看得见的快钱
  老熊家有8亩多的鱼塘,年初已投进千多尾鱼苗。
  去年10月和今年2月,新洲区农业专家两次到熊家指导他养鱼,动员老熊参加区里组织的包吃包住培训,但直到现在他都没去。
  胡明超当着老熊的面讲:“你要嫌去区里麻烦,还可以把村里想学的都集中起来,我们组织专家到村里来教。”老熊只是笑而不答。
  老熊一直认为,自己养鱼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资金,银行信用上的那个黑名单不除,他就无法借到钱投入养鱼。
  看着在鱼塘边行走时腿脚明显有些不利索的熊常东,胡明超告诉记者,老熊眼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还是这个腿,让执拗的老熊去医院看看腿。
  去年10月24日,记者与新洲区卫计委负责人到熊家时,卫计委负责人动员熊常东抓紧时间把至今还留在腿里的固定钢管取出。但去年11月,本该去医院检查把腿里固定钢管取出来的熊常东,打听到有家私营苗木公司在仓埠招人种树,就去当了临时园林工。
  农闲的时节过了,眼下老熊更不会去理会这钢管的事了。就在5月11日,他新买进了10个捞虾子的笼子。自清明节后,捞虾的季节又到了,每天下午老熊分两次把四五十个虾笼子投进无主的野塘野沟,第二天凌晨两三点再一一取出,这个“撮虾子”的项目基本靠天收,但老熊很看重每天赚点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钱、快钱。
  “今年行情不行,比去年少了不少”。就算这样,老熊仍十分满意于清明以来两三千元的收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住在热带贫困地区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