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制的基本原理

苹果/安卓/wp
积分 81690, 距离下一级还需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签名中使用代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 置顶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开心签到天数: 86 天连续签到: 1 天[LV.6]常住居民II
摘 要:文章系统地介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利率,信贷,资产价格,汇率,预期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关于货币政策如何通过一系列中间过程而作用于经济活动的理论体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经历了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演进,其间伴随经济货币化和金融化的体制变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复杂性的经济科学。本文将系统介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利率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货币数量论、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等主要学说。
  货币数量论最早由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911年在《货币的购买力》(The Purchase Power of Money)一书中提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货币中性命题,即在V与T不变的假设条件下,根据交易方程式MV=PT,货币供给与一般物价水平同比例变动。魏克塞尔在其《利息与价格》一书中放松了传统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提出了著名的累积过程理论。他认为: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是中性的,而作为资本积累与借贷媒介是非中性的;货币供给通过利率变动(即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偏离)影响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影响一般价格水平。累积过程理论初步揭示了货币与实质经济之间隐含的内在联系。货币数量方程式具有的深刻理论内涵使其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如简单工具规则(主要包括泰勒利率规则和麦卡伦基础货币规则)均可由货币数量方程MV=PY推导出来。
  凯恩斯的理论主张主要包含在《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三部著作中。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中将实际余额数量方程式重新表述为:n=P(k+rk′),其中n为货币量,p为物价指数,k为现金实际余额持有量,k′为银行存款实际余额持有量,r为存款准备率。凯恩斯认为货币量与物价的联系是间接的,稳定物价的关键在于稳定k和k′,而稳定k和k′可通过调节银行利率来实现,即当k′上升时,降低利率;当k′下降时,提高利率。在《货币论》中凯恩斯彻底修正了古典货币数量论,提出了物价水平方程式:π=E/O+(I-S)/O,其中,π为单位产品价格,O为社会总产品,I为投资,S为储蓄,E/O为单位产品的生产费,(I-S)/O为单位产品的利润。该方程式表明:物价稳定,经济均衡,取决于储蓄与投资的平衡;而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可通过控制市场利率和自然利率的关系,即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量与利息率的调节来实现。值得一提的是物价水平方程式所蕴涵的思想对研究泡沫经济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例如Tirole在《资产泡沫与叠代模型》一文中提出的与《货币论》中“意外利润”类似的“租金”思想很有见地。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货币通过利率诱导投资调节总供求的货币经济理论。该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概括为:M→r→I(或 C)→Y,希克斯(J.R.Hicks)(1936)将其概括表述为模型IS-LM,后经汉森(A.H.Hansen)和萨缪尔森等学者的不断完善,形成了著名的IS-LM模型。此后许多学者对IS-LM模型进行了改进,如Tobin(1969)在传统的IS-LM模型框架内提出了著名的Q理论;Bernanke and Blinder(1988)将银行贷款引入到IS-LM模型,建立了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之间的理论联系;新凯恩斯主义学者从消费者和生产者最优化行为出发提出了IS-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20世纪60—70年代,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提出了一个比较独立的理论学说,该学说的核心理论观点可概括为:在现实中存在极其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名义收入与物价水平波动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函数与货币供给函数的相互作用及其均衡状态,货币是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强调货币的“收入效应”和货币在更广的领域与各种资产(包括非金融资产)的“替代效应”;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而在长期是中性的;货币量与利率在短期负相关,在长期正相关;强调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时滞性,主张实行盯住货币变动率的单一货币政策规则。
  20世纪60—70年代,利用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理论发展成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研究取得很多重要的进展。其中,Tobin(1965)在“Money and Economic Growth”中将货币引入到Solow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表现出了货币中性的基本特征。Sidrauski(1967)在“Rational Choice and Patterns of Growth in a Monetary Economy”中通过将货币引入到效用函数提出了著名的MIU模型;Clower(1967)在“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Monetary Theory”中通过引入现金先行约束,提出了著名的CIA模型。这两个模型在动态一般均衡理论框架内,从不同的视角描述了货币影响产出的一般机制,揭示了货币中性和超中性的特征。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理性预期、市场自动出清的前提下,系统阐述了货币变量与真实经济波动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是:货币变动是产出波动的内生反应,不能对产出等真实经济变量产生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根源是真实经济变量;经济周期是经济体系中各行为主体对不断变化的真实变量所作出的理性反应。
  在新古典货币一经济增长模型中,货币冲击可以通过预期通货膨胀渠道产生的替代效应影响产出。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这一替代效应太小,不足以解释现实中产出对货币冲击的反应,并且在许多国家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是缓慢的。新凯恩斯主义学者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不完全信息,工资、价格粘性和垄断竞争来说明货币对产出的短期影响。新新古典综合学派吸取了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等重要观点,形成了标准的货币政策分析理论框架,该学派兼具了短期经济行为和商业周期的特征。
  二、信贷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理论只包括货币与债券两种资产,银行贷款和其他形式的信贷被视为债券的完全替代品,市场供求仅由债券利率来调节。而信贷传导机制理论认为:“债券和贷款之间不存在完全的替代关系。由于不对称信息和其他摩擦因素的存在,外部筹集的资金成本与内部筹资的机会成本存在差异,该差异被称为外在融资溢价,它代表净损失成本。货币政策即影响到一般利率水平,也影响到外在融资溢价的大小。外在融资溢价的变化比单独利率变化能更好解释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时间和构成。”货币政策信贷传导主要通过信贷(包括信用供应可能性、信贷配给)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实现的。其中,信用供给可能性理论认为利率变化导致政府债券价格变化,影响贷款人持有资本的价格,影响贷款人提供资金的意愿(通过持有资产的流动性效应),进而影响信用供给量。信贷配给理论认为:由于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利率通常会低于均衡水平,不能自动出清市场,从而导致信贷配给现象出现。资产负债表理论认为: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影响投资(或消费),进而影响产出,其具体的传导机制是:利率↑→资产价格↓→借款人的净财富↓→外源融资溢价↑→投资↓→产出↓;利率↑→资产价格↓→借款人的净财富↓→财务状况恶化→消费↓→产出↓。
  一般来说,资产负债表渠道是显著成立的,但信贷渠道成立需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中央银行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二是特定贷款人必须依赖银行贷款。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创新工具的出现,间接融资比例和中央银行影响贷款能力有所下降。但是由于银行在克服信息不对称以及其他市场摩擦方面的优势,使得信贷仍然是一种主要的融资方式,尤其对那些获取信息有限,外源融资代价高昂的中小企业或居民而言,依赖银行融资更是一种必然选择,—因而信贷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成立。
  三、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托宾的投资q理论和莫迪利亚尼的财富效应理论。托宾的q理论是以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资产组合调整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在该理论中,托宾将投资设定为q的函数, q是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资本存量重置成本的比率,调整成本允许q不同于1.当经济有计划的资本存量时,q等于1,总投资刚好弥补折旧。如果q超过1,企业家通过增加资本存量,按新增资本存量预期盈利流的折现值出卖新股权,获取利润,反之亦然。托宾q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货币供给↑→利率股票价格↑→q↑→投资↑→产出↑。Modigliani(1971)提出了著名的财富效应理论,在他的理论模型中消费支出是由消费者的终身财富(包括人力资本、真实资本和金融资产)决定的,根据他的理论,财富效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货币供给↑→利率↑→股票价格↑→财富↑→消费↑→产出↑。
  尽管在理论上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是显著成立的,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对资产价格的传导作用存在疑问,这些疑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资产价格波动是否反映货币政策意向;二是经济波动是否与资产价格波动相关。对此一些学者认为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因为影响q的因素很多,除了货币政策外,还有预期因素、资本流动和政治事件等其他因素。同时资产价格波动与真实经济波动也常常出现背离的趋势。另外在货币政策操作中,也存在许多技术上的难点,如中央银行很难区分资产价格的基础价值和虚拟成分;中央银行没有有效的工具干预资产价格;资产市场规模巨大,稳定资产价格非常困难。上述问题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
四、汇率传导机制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越来越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为:国内利率↑→本币汇率↑→净出口↓→产出↓。由于汇率影响宏观经济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关于汇率传导机制的研究隐含在众多相关理论中,如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IS-LM-BP模型、奥伯斯特费尔德—罗戈夫的两国模型、相关的金融市场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等等,可以说对汇率传导机制的研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
  五、预期传导机制
  预期成为货币政策中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素。凯恩斯较早论及了公众预期在货币政策中的重要性。卢卡斯将理性预期引入到货币政策分析框架,证明了只有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才会对经济产生影响。萨金特和华莱士提出了著名的随机货币中性定理,即在理性预期假设下,如果公众与货币当局拥有相同的信息集合,则货币当局制定的任何有确定反馈规则的系统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Kydland和Prescott(1977)发现了货币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问题,即如果公众有理性预期,他们会把货币当局未来政策效果考虑到决策中去,货币当局意外通货膨胀措施除了造成过高通货膨胀外,不能有效刺激产出和就业。Barro和Gordon(1983)扩展了Kydland和Prescott(1977)的工作,证明了货币当局信誉激励可减少时间一致性政策通货膨胀偏差。但Barro和Gordon(1983)发现触发信誉机制会产生多重均衡问题。Ireland(2000)证明:在对预期施加一定约束的条件下,货币当局坚持非通胀的货币政策(即使承担一定经济发展的短期成本),便能实现低通胀的唯一稳态均衡。然而彻底解决时间一致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偏差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按规则行事。随着股票市场、期货、期权等市场的发展,货币政策的预期传导效应也越来越显著。货币政策的预期传导理论认为:市场预期是联接货币政策工具(短期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关键因素。该理论主要从货币政策、市场对货币政策路径(即现期短期利率和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和市场利率及期限结构的相互关系来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和实践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在实践上,自新西兰率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以来,已经有20多个国家采取了该项制度。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提出和推广是理论发展和制度演进的结果。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伴随金融自由化改革,世界经济货币化、金融化和虚拟化发展迅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主题。Merton(1995)对金融系统提供的愈加完备化的金融服务功能进行了理论概括。格利和肖(1959)提出了一个包括多种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的货币金融理论。从70年代货币量调控目标、80年代利率调控目标和90年代通货膨胀目标的转变正是这种理论发展趋势的体现。伴随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有组织股权市场的发展浪潮,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更加有效,世界经济比以往更加稳定,同时资产价格波动加剧。如何同时实现宏观经济和资产价格的稳定是货币政策中的一个热点问题。Bemanke(1999)研究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度能够同时实现经济和金融稳定;但Blanchard(2000)认为由于资产价格泡沫对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不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不能很好地说明泡沫对产出的影响以及对资本积累和增长的长期影响。伴随世界范围有组织的股权市场的迅速发展,股票市场通过投资Q效应和消费财富效应,对实质经济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行为者预期通过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的反作用,资产价格作为预期因素的载体与货币政策和实质经济相互影响的内生性增强。货币政策运作主要通过间接渠道,特别是通过影响私人部门的预期和长期利率。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对利率、通货膨胀和收入演化过程的市场预期形成的调控。资产价格、预期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成为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核心论题。
  参考文献
& & 1.Barro,Robert J. and David B. Gordon. Rules, discretion and reputation in a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J].Joum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3(12):101-121
  2.Bemanke Ben and Alan Blinder .Credit, Money and Aggregate Demand[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439
  3.Bemanke,B.,Gerfier,M……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 volatility[J]. Economic Review, fourth quarter 1999.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17-51.
  4.Blanchard,Olivier. Bubbles,liquidity traps and monetary policy:Comment on jinushi et al and on Bemanke[J].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MIT,2000
  5.Clower,R.W……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monetary theory[J] .Western Economic Journal,1967(6):1-9
  6.Gordon H.Sellon,Jr. Expectations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J].Economic Review, fourth quarter 2004,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5-41
  7.Jean Tirole. Asset bubbles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J]. Econometrica,1985(53):
  8.Kydland,Finn E. and Edward C. Prescott. 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7(85):473-493
  9.Merton,Robert.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Financial Management,1995(24):23-41
  10.Pearce,D.K. and Roley,V.V. The Reaction of Stock Prices to Unanticipated Changes in Money:a Note[J].Journal of Finance,1983,VOL. XXXVlll. NO. 4:
  11.Peter N. Ireland. Expectations,credibility and time-consistent monetary policy[J]. Macroeconomic Dynamics,2000(4):448-466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 申树斌 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11期
载入中......
谢谢啦,虽然有很多不懂的
谢谢啦,虽然有很多不懂的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无限扩大经管职场人脉圈!每天抽选10位免费名额,现在就扫& 论坛VIP& 贵宾会员& 可免费加入
加入我们,立即就学扫码下载「就学」app& Join us!& JoinLearn&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原理简介/货币传导机制
在 宏观经济学中,货币供应变动转化为产出、就业、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变动的途径。货币传导机制包括5个步骤:首先,联储采取措施增加 银行准备金。第二,银行准备金每增加1美元会导致多倍的支票存款收缩,从而减少货币供给。第三, 货币供给的减少将会提高 利率并紧缩 信贷。第四,在 利率上升和财产减少的情况下,对 利率敏感的支出(特别是投资)将呈现下降的趋势。最后,货币紧缩的压力将使总需求减少从而减少收入、产出、就业和 通货膨胀。详细内容 。关于货币传导机制,在 西方经济学界现在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各种观点强调不同因素在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这些观点可以分为三类:传统的 利率渠道、其它 资产价格渠道以及信贷渠道。
传统的利率渠道/货币传导机制
从希克斯于1937年提出IS—LM模型到现在,已有60年了。60年来,该模型一直是大多数西方 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主要内容,也一直是西方国家政策讨论中所使用的主要工具,到现在依然如此。在这一模型中, 货币政策是通过 利率的变化来传导的。 货币存量的增加将降低利率即借贷成本,借贷成本的降低增加厂商的投资支出和消费者对耐用品的消费支出。这样 需求将增加,从而导致 总产量和总收入的增加。这就是 利率渠道。就是说, 货币存量的变动将导致 利率的变动,而利率的变动又将引起投资的变动,从而引起总需求的变动,最终导致 总产量的变动。因此,在IS—LM模型中 利率渠道是主要的货币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强调真实利率而非 名义利率。另外,人们通常认为,对 支出有主要作用的是长期真实利率而非短期真实利率。但是,如果中央银行使得短期 名义利率发生变化,就会导致短期以及 长期债券的真实利率发生相应变化。由于 价格粘性的存在,扩张性的 货币政策降低了短期 名义利率,也就降低了短期真实利率,即使在理性预期的世界中也是如此。 利率期限结构中的预期假说指出, 长期利率是预期的未来 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因此短期真实利率的降低将导致长期真实利率的降低。真实利率的降低导致企业固定投资、 住宅投资、耐用消费品支出和库存投资的上升,所有这些又将导致 总产量的上升。对支出起作用的是真实利率,而非 名义利率。这一事实对 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使 名义利率在 通货紧缩时期到达零限,货币政策依然有用。如果 名义利率在零限上, 货币扩张将提高预期 价格水平从而提高 预期通货膨胀率,进而降低真实利率。真实利率的降低将使投资 支出增加,从而导致 总产量的增加。这个机制说明,即使 名义利率被货币当局降到零, 货币政策可能依然有效。实际上,在货币主义者说明在 大萧条时期美国经济为什么没有处于 流动性陷阱中,以及为什么在那时 扩张性货币政策有可能防止产量的急剧下降时,这个机制是一个关键要素。泰勒考察了利率渠道,他认为有坚强的证据表明,利率对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有巨大影响,这使得货币的利率传导机制成为一个坚强的机制。对他的观点争论很大,因为许多研究者认为经验研究很难认定利率通过 资本成本而发生的影响。这些研究者看到了利率渠道的经验失效,这就刺激了对其他传导机制的研究。
其他资产价格渠道/货币传导机制
货币主义者对上述IS—LM范式的一个主要的反对意见是,它只关心一种资产的价格—— 利率,而非许多种资产的价格。货币主义者所看重的,是一个通过其他相对 资产价格以及真实财富将 货币政策传导到经济的机制。凯恩斯主义者也认识到,这些其他 资产价格对于货币传导机制十分重要。1. 汇率渠道。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国际化以及 浮动汇率制度的出现,人们越来越注意到 货币政策通过汇率对 净出口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升,在西方主要的 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教科书中,这种传导机制现在已成为其中的标准内容。这种渠道的作用过程如下:如果 货币供应量增加,本国的短期 名义利率将下降,在存在 价格粘性的情况下,这意味着短期真实利率将下降,从而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也将下降,本国货币就会贬值。本国 货币贬值使得本国产品比外国产品便宜,因而使 净出口上升,最终导致 总产量的上升。2.权益价格渠道。对于货币传导机制而言,有两个与权益价格有关的渠道: 托宾的q投资理论和财富对 消费的作用。(1) 托宾的q理论。该理论所提供的机制是,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权益的价值来影响经济。 托宾把q定义为企业的 市场价值除以其 资本的重置成本。如果q高,则企业的 市场价值高于其 资本的重置成本,因而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而言,新的厂房和设备比较便宜。这样企业就可以发行权益,并取得相对于其为购买这些厂房和设备所花费的成本的较高价格,从而投资支出就将上升,因为企业只需发行少量权益即可购买大量 投资品。另一方面,如果q较低,企业就不愿意购买 投资品,因为相对于 资本成本而言企业的市场价值较低。如果企业在q低时想获取资本,它可以便宜地购买另一家企业,从而获得的是已有资本,因此投资支出将较低。这种理论的关键在于,在 托宾的q与投资支出之间存在一种联系。但是, 货币政策如何能够影响权益价格?货币主义认为,如果 货币供给上,公众发现他手中的货币持有量大于他所希望的,从而通过增加支出来降低之。公众可以支出更多的一个地方是权益市场,这就增加了对权益的需求,提高了其价格。凯恩斯主义得出了一个类似的结论,该理论认为, 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利率下降,使得债券的吸引力下降,从而导致权益价格上升。如果权益价格上升,则q也上升,因而投资支出也上升,最后 总产量跟着上升。(2) 财富效应。 货币政策通过权益 价格传导的另一渠道依赖于财富对 消费的影响。在莫迪利安尼的 生命周期理论中,消费支出决定于消费者一生的资源,这些资源由 人力资本、真实资本和金融财富构成。金融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普通股票。 股价上升,金融财富增加,消费者可用资源增加,从而消费上升。前面我们已经看到, 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因此,这一机制可以总结如下:如果 货币供应量增加,则股票价格上升, 消费者的金融财富增加,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则总财富也增加,消费者可用资源增加,从而消费 支出增加,总需求和总产量随之上升。(3) 房地产价格渠道。以上两种效应均适用于房地产。 托宾的q理论可以直截了当地应用于房地产市场,其中房地产是一种权益。 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将导致房地产的q上升,从而刺激其生产。与此类似,房地产是财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将使总财富增加,从而提高消费,增加总需求。因此,货币传导也可通过 房地产价格渠道来进行。
信贷渠道/货币传导机制
利率效应未能很好地解释 货币政策对长寿 资产支出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一种新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金融市场上的不对称信息。由于信贷市场上信息问题的存在,就产生了货币传导的两个基本渠道: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1.银行贷款渠道。在大多数国家,银行仍然是 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它们专门从事克服信贷市场上的信息问题和其它摩擦的工作。因此,银行在 金融体制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某些借款者除了从银行借款外别无他途。这样银行就有了传导 货币政策的作用。 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增加银行准备金和 银行存款,从而使可行的 银行贷款数量增加。 银行贷款数量的增加将导致投资 支出的增加。该机制的一个含义是: 货币政策对小企业的作用更大。因为他们更加依赖于 银行贷款,而大企业则可以通过股票和债券市场直接进入信贷市场,对银行的依赖性不大。但是现在在美国理论界有人怀疑, 银行贷款渠道在美国不如以前那样有力了。第一,现在的美国管理规则对银行筹集资金的能力的限制不象以前那么大了。在80年代中期以前, 存款证(CDs)必须满足准备金要求和Q条例的存款利率上限,这使银行在货币紧缩时期难以补充流出银行体系的存款。在废除了这些条例之后,银行可以通过以 市场利率发行无需以 法定准备金支持的CDs对准备金的减少作出反应。第二,爱德华和米什金1995年在一篇题为“传统银行业的衰落:对 金融稳定和管制政策的启示”的文章中指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统 银行贷款业务有一种下降的趋势。这种下降意味着银行在信贷市场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小,使得 银行贷款渠道越来越无力。2.资产负债表渠道。即使 银行贷款渠道的重要性可能正在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另一个 信贷渠道即资产负债表渠道也是如此。所谓的资产负债表在这里指的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在资产负债表渠道中,一个关键概念是借款者的 净值(net worth)。这个 净值可理解为借款者的 流动性资产与可售抵押品之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也因信贷市场的不对称信息而出现。企业的 净值越低,在向这些企业放贷时 逆向选择和道德障碍的问题越严重。 净值越低,意味着放贷者对其 贷款拥有的抵押品越少,因而来自 逆向选择的 损失越大。 净值的降低加重了 逆向选择问题,从而导致支持投资支出的 贷款下降。企业 净值的降低也加重道德障碍问题。因为它意味着所有者在其企业所拥有的 权益比重下降,使他们介入高 风险投资项目的动机增强。因为采取高风险投资项目使 贷款者收不回贷款的可能性增大,企业 净值的下降将降低贷款从而降低投资支出。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产生,是因为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借款者的财务状况。贷币政策可能以几种方式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1)扩张性贷币政策将通过前面所说的路线导致权益价格Pe上升,这将提高企业 净值,从而降低 逆向选择和道德障碍,这将导致贷款和投资 支出的增加,最后引起总需求和 总产量的增加。(2) 扩张性货币政策也降低利率,这也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因为它增加 现金流量,从而降低 逆向选择和道德障碍,这将依次导致贷款、投资支出、总需求和 总产量的增加。这种传导机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影响企业 现金流量的是 名义利率。因此,这种 利率机制与传统的利率机制不同。另外,在这种传导机制中 短期利率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因为一般而言对 现金流量影响最大的是短期利息支付而非长期利息支付。此处与 逆向选择有关的一个机制涉及所谓 信贷配给现象。 信贷配给出现于借款人即使愿意支付高 利率也被拒绝 贷款的时候。这是因为具有最高风险投资 项目的个人和企业恰恰是那些愿意支付较高 利率的人,如果高风险项目成功,他们将是主要的受益者。因此,高 利率增加 逆向选择问题,而降低利率则减少之。若 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货款人中风险倾向较低者占的比例增大,因而 贷款者更愿意放贷,从而提高投资和产量。(3) 货币政策也通过对 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发生作用。因为债务在合同中是以名义量确定的。 价格水平未预计到的上升将降低企业债务的真实价值(降低债务负担),但却不降低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样的 货币扩张因而增加真实 净值,这又降低了 逆向选择和道德障碍问题,因而导致贷款、投资支出和产量的增加。3.家庭平衡表效应。关于 信贷渠道的大部分文献着重考虑企业 支出,但信贷渠道同样适应于消费支出,尤其是耐用消费品和住房支出。货币紧缩造成的 银行贷款的下降造成家庭平衡表的恶化,因为消费者的现金流受到反向影响。考虑资产负债表渠道如何通过消费者发生作用的另一种方式是,思考一下对耐用消费品和住房支出的流动性效应——这被认为是 大萧条期间的重要因素。按流动性效应观点看来,资产负债表效应通过其对消费者 支出意愿的影响起作用,而非通过其 贷款者的贷款意愿的影响起作用。耐用消费品和住房是流动性很差的资产,因为对其质量存在不对称信息。如果由于坏的收入冲击使得消费者不得不出售其耐用品或住房以增加货币,他们将受到一个大的损失,因为在急切中出售时不能实现这些资产的全部价值。相反,如果消费者持有 金融资产(如银行存款、股票、 债券等),他们可以迅速地以 市场价值出售这些资产从而增加 现金。因此,如果消费者预计到他们处于 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大,他们将少持有流动性差的耐用消费品和 房地产,而持有流动性更大的 金融资产。消费者在估计其遭受 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时,其资产负债表有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如果相对于其债务而言消费者持有的 金融资产数量较大,他们就会认为自己陷于 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较小,因而他们就会更愿意购买耐用品或住房。如果股票价格上涨, 金融资产的价值也会上升,从而耐用消费品支出上升。因为这时消费者的财务状况更为安全,他遭受 财务困境的可能性降低。这导致了 货币政策另一传导机制: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使得消费者的 金融资产增加,这就降低了其出现 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从而耐用品和住房 支出增加,最后导致 总需求和总产量的增加。
西方经济学界对上述各理论的评价/货币传导机制
对于各种政策传导渠道的相对重要性问题,西方经济学界目前尚无统一的看法。有些研究者认为,传统的 利率渠道是极为重要的货币传导机制。但许多其他研究者并非这样认为。有人认为,与投资对金融市场数量变量的反应相比,投资对金融市场价格变量的反应较小且较不重要。当然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大都有大的 利率效应。不过,尽管传统的 利率渠道可能不那么重要,我们已经看到,货币传导的信贷渠道提供了利率对 总需求有较大影响的其它途径。实际上,信贷渠道的倡导者认为,这些其它途径放大和传播了传统的 利率效应。西方 宏观经济学中,近年来关于信贷渠道的文献大量涌现。这表明信贷渠道是货币传导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原因有三,第一,大量跨部门证据表明,对信贷渠道极为关键的那些信贷市场不完全性确实影响企业的雇佣和支出决策。第二,有证据表明,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小企业的打击比大企业要大。第三,也可能最重要的一点是,信贷渠道分析的核心——信贷市场不完全性中的不对称信息观点对于解释其他重要现象十分有用。例如,为什么存在金融制度,为什么 金融体系的结构是这个样子?另外,它对在 金融危机期间出现的一系列事件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并解释了为什么金融危机对经济如此有害。对这个理论的最大支持是它被发现在许多场合都很有用。按此标准,关于货币传导机制的信贷渠道理论就理应受到推崇。应当承认, 货币政策也通过利率之外的其他 资产价格影响经济。关于其他渠道如 汇率、 托宾的q理论、 财富效应以及 房地产价格等的讨论解释了为什么其他资产在货币传导机制中起了这么大的作用。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世界经济研究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8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23:08:07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