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制,以扩张性货币政策解释半通货膨胀理论

扩张性货币政策下的产出超调_消费抑制和通货膨胀惯性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扩张性货币政策下的产出超调_消费抑制和通货膨胀惯性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说明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及其主要理论解释;_百度知道
说明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及其主要理论解释;
多年来,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传导渠道。其中以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为代表。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析 (一)我输送可以看到,利率传导渠道要发挥作用需以债券市场的生成和发育为基础,在利率传导机制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公众对于货币与债券这两种资产的组合。如果货币与债券之间不存在充分的替代性,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就会影响债券的价格,由此改变债券的市场利率。比方说,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上抛售债券并收回在货币(货币供应量减少),通常会使债券的市价下跌和利率上升,而公众为放弃稀缺的货币资产,将要求获得更高的报酬,致使货币的利率上升。这样,企业为给定的融资将要支付较高的成本。所以,有效的利率传导渠道是与债券市场的有效性相关的,这就要求债市场有相应的广度和深度,既要有丰富的债券品种,即有不同风险(信用等级不同)、不同利率、不同期限的债券发行,又要有范围不受限制、具备丰富金融经验的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同时,成熟的债券市场的交易方式及制度对债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观我国现阶段的债券市场,能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债券品种与个数不仅极少,且已发展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存在投资者范围受限制、债券的品种和数量与需求不平衡等问题。这样,就很难使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货币政策目标由债券市场传导到货币市场和实体经济。
(二)信货传导渠道的建立有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至少在一些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公司向银行的贷款与其他形式的公司债务并不是完全替代关系,在公司的贷款供给减少时,它不能完全通过向公众发行债券来弥补贷款的减少。 第二,当货币政策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时,必然会影响到银行贷款的供给。 第三,假定经济体系存在某种形式的不完全价格调整,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非中性的,即可以引起实际变量的变化,对实质经济产生有效的影响。
(三)就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而言,不管是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还是财富变动效应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求有一个良好的股票市场。而我国的股票市场发育尚不完善,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引起股价波动的因素很多,利率只是引起股价波动的众多因素之一,利率变劝对股市的影响可能被其他因素对冲,目前较低的利率和低迷的股市并存就是很好的说明。也就是说,货币政策的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由于其它影响股市的因素而受到了梗阻。因此,可以说,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传导渠道。(四)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十分重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相对于外部经济),汇率传导渠道的作用是有限的。中央银行在外汇公开市场上的频干预,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出于货币政策目标方面的考虑,而是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增加国家外汇储备、维护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因此,汇率传导渠道也不是我国货币传导的主要渠道。 结论: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大环境下,信贷传导渠道是主要的传导渠道。其他三种渠道不是不发挥作用,它们是作为辅助传导渠道发挥作用的。 主要理论解释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不仅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还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不断增强。本文在对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货币观点和信贷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不仅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 衡量一国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包括产出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失业率的高低。一国货币当局通过调整其货币政策来影响上述指标。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同意,货币政策在短期可以影响价格水平、货币总量、汇率及名义产出或者称之为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货币增长率与名义GDP。传统理论主张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通过控制名义变量为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提供基本框架,从而使其能够获取准确的价格等信息以便有效地配置资源;同时货币政策应尽量避免动态上的不一致,实际经济运行中表现为以价格稳定为目标。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将货币与实际经济变量联系起来的金融市场。许多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重点分析货币政策与产出变动的相关性,而忽略货币政策的冲击引发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中间过程,将这种动态的传导过程视为“黑匣子”。假设这一过程能够完全按传统的教科书式的货币理论做出解释。传统货币理论使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传导过程,被称之为“货币观点”。
在这种分析框架下,未预期的名义货币增长率上升(下降)导致短期实际利率的下降(上升),进而使长期实际收益率的下降(上升)和对利率变化较敏感的实际消费的增加 (下降)。按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观点,这种变化会引起产出的上升(下降)和失业率的下降(上升);按新古典学派的观点,价格会发生同比例的上升(下降),实际产出不发生变化。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变动引起资产收益率变动进而影响实际经济产出的又一渠道。未预期的名义货币增长率上升(下降)首先导致短期实际利率的下降(上升),总需求的上升(下降)导致资本账户及经常账户的恶化(改善)。这种变化会引起名义汇率(以单位外币可兑换本币的数量表示)的上升(下降)。按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观点,名义汇率的上升(下降)会引起实际汇率的上升(下降)。本币贬值(升值)刺激(抑制)出口,抑制(刺激)进口,导致产出和就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下降)。汇率变动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强化货币政策的效应取决于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与外国实际利率差异的敏感程度。
货币观点的分析隐含着以下假定:
A1:价格不作即时调整以抵偿(名义)货币量的变化;
A2: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直接影响名义货币量;
A3:对借款人而言,贷款和债券是完全替代的(实际上是说引入银行是不必要的)。 这种观点在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存在几点重要的不足:首先,人们实际观察到的是,即使是一个很小的货币政策冲击,引起公开市场利率的微小变化,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依然十分显著。但是实证研究并未发现与这种影响相一致的传统货币观点所强调的资本成本效应的存在,显然存在其他因素起到了放大货币政策效应的作用。其次,从时间路径上来讲,利率的变化与消费支出的变化在时间上存在严重的不匹配。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消费支出往往发生在利率恢复到初始水平即利率效应结束之后才会对货币政策冲击做出反应。最后,在支出效应的构成上,传统分析的一个既定假设是货币政策应该对短期利率有较强的影响,而对长期利率特别是长期实际利率的影响较弱。然而,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实际生活中货币政策显然对被认为应该对长期利率变化反应较敏感的耐用品如住房、生产设备等的购买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总之,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很难对货币政策的放大效应、时效性及支出效应的构成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解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1、说明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及其主要理论解释;  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主要有三种:  (1) 是传统的货币渠道。  实际货币需求是实际产出和名义利率的函数。即  当名义货币(Ms)增加――实际货币增加――名义利率(r)下降――实际利率r下降――资产价格上升――投资I增加――总需求AD增加  (2)是银行贷款渠道。银行贷款作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一个重要项目,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  央行减少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出售债券――非银行部门减少持有货币(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减少贷款、增加债券――企业增加债券发行――银行增持企业债券  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发行企业债券困难―――不得不向商业银行贷款――商行提高对其贷款利率――中小企业投资需求下降  结论:对很多企业来说,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筹资并不是完全可替代的  ①能发行债券的企业融资成本受债券市场利率影响  ②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受贷款利率影响  (3)资产负债表渠道  又称净财富额渠道,是指持续的非预期的通货紧缩使得财富的分配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债务人的净资产减少使得资信受到影响,从而对投资造成额外的负面影响。  过度负债――企业出售资产――银行准备金上升――货币乘数下降――物价下跌――企业价值下跌――企业破产增加――囤积现金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名义利率下降但实际利率上升  2、说明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两种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两者在表现形式上非常接近。即同样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经由特定借款人受信能力的制约而得以强化。  区别:  资产负债渠道从银行贷款供给角度解释信用对经济的独特影响;  银行贷款渠道则从不同货币政策态势对特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角度解释信用在传导过程中的独特作用。随着货币供给减少与利率的普遍上扬,借款人的资产状况将遭到削弱:①从净现金流量看,利率的上升导致利息等费用开支增加,从而直接减少净现金流;销售收入下降则从间接渠道进一步减少净现金流。②从证券价值看,利率的上升意味着股价的下跌,从而现有证券品的价值随之减少,资产状况相应恶化。  3、可以结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说明金融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的金融资产价格下降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从而引起银行信用的下降  大企业资金实力雄厚且容易获得银行信贷;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和垄断性行业的优势企业,在各种融资活动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境地。大型企业无论在资本市场,还是信贷市场都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一些垄断性行业的大型企业等所谓优质客户甚至成了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重点对象。信贷融资对象与股权融资对象呈趋同趋势,社会资金使用集中于大企业。在中小企业实业投资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同时,一些大型企业可以比较优惠的条件获得大量的银行贷款。客观地来看,如果这种集中是基于现实的投资或交易需求的话,资金向大型企业集中本身并一定有什么负面影响。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事情并非全部如此。一方面大型企业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比较充裕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优惠获得需要的大量资金。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动辄对大型企业授信几十亿、上百亿元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小企业资金需求强但信贷获性可能性低。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恶化,资信评级下降、信贷可获性降低,银行的信贷投放减少,导致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的作用减弱。虽然近年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尤其是贷款难问题,有关方面做了大量的指导工作,但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困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除了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滞后等已被普遍关注的体制性障碍之外,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变化引起的信贷困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按照目前的规定,商业银行只对信用评价为A级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A级以下企业得不到贷款。据有关方面的典型调查,西北地区A级以下企业占比为80%,东北地区高达9096,南方地区一般也达到40%~50%。对于40%一90%的中小企业来说,虽然可能有投资意愿,有融资需求,但信贷渠道并不畅通。也就是说,问题不仅是渠道不够畅通,而是渠道本身就不够多。在许多地方,货币政策只能覆盖20%~60%的中小企业。  4、可以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银行信贷渠道的存在放大了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的影响。  当放松货币政策时,银行信贷渠道放大了基础货币的投放,经济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过程中,名义利率上升和汇率的膨胀强化了银行对贷款的偏好程度,商业执行货币政策中强化了对经济的积极效应。  而当货币政策收缩时,在经济向新的长期均衡调整的过程中与不存在银行信贷渠道的情况,相比名义利率收缩的程度和本币升值幅度明显加强,强化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消极效应。当货币政策收缩时,中小企业从银行渠道得到贷款则更为困难。 中国为例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确实存在,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点对于我们如何判断和把握货币政策的“松”和“紧”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问者评价
货币政策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主要是三类渠道,第一是通过投资支出渠道,第二是通过消费支出渠道,第三类是通过国际贸易渠道。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预期的传导机制?_百度知道
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预期的传导机制?
  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告别了曾经长期困扰经济运行的通货膨胀,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甚至发生了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对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以及为治理通货紧缩所付出的艰辛给社会各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全球化红利以及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要素成本下降,又加深了人们对一个低价格水平时代的憧憬,仿佛一个无通货膨胀的新世纪即将到来。然而,就在通货膨胀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之际,历史似乎又重新来了一次循环。2007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局面,通货膨胀又一次在我国出现了抬头和蔓延的态势。与历史上其他多次通货膨胀相比,尽管本次通货膨胀与前几次表征相似,但正如古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本次通货膨胀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环境已与昔日迥异。这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不断加深、国际资本流入不断加快背景下发生的通货膨胀;同时,这也是在全球性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环境下出现的通货膨胀,带有很大的国际输入性因素。如果对通货膨胀的成因仍停留在现有的认识层面,无疑会影响到对通货膨胀治理的成效。因此,需要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分析本次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对本次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特别是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正是立足于分析本次通货膨胀发生的不同经济环境,深入研究开放条件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及其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治理通货膨胀政策建议。因此,本项研究对于以治理通货膨胀、维护币值稳定为天职的中央银行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开放条件下通货膨胀传导的文献综述。在开放条件下,境外通货膨胀因素会随着商品服务贸易以及资本流动对国内物价水平带来冲击,这种冲击会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扩大而增强,因此,本章主要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渠道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理论进行了梳理。经常项目渠道是指国外通货膨胀通过商品服务贸易和汇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水平带来冲击,即沿着进口价格水平一生产者价格水平一消费者价格水平这一价格链条的递进影响。在宏观经济文献中,国际商品价格和汇率的波动被视为对一国经济的外部冲击,而且通常在所谓汇率传递框架下考察其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汇率传递可被理解为一单位汇率变动所引起的国内物价水平变动。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传递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指数的传递,以及进口价格指数对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传递。从第一阶段汇率传递来看,由于因市定价、目的地货币定价和经销成本、跨境生产等因素的影响,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低于1。从第二阶段汇率传递来看,进口价格指数对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取决于诸如一国的开放程度、国内通货膨胀环境、。货币政策体制等更为宏观的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国贸易部门相比非贸易部门规模越大,进口品价格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比重会越高,进口价格变动对国内价格的传递效应也相应的越大。通过大量的分国别或分行业的汇率传递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汇率传递是不完全的,并且沿价格链条递减,即对进口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传递逐渐减弱。面对近年来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国内学者也开始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角度来研究经常项目下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总体来看,在大多数已有文献中,我国的汇率传递效应都是较低且存在明显时滞,人民币升值对于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所起的作用不大。但是,在这些文献中,2006年下半年之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及其对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本书将要研讨的重点。  相对经常项目下商品进口价格变化以及汇率波动对通货膨胀传导的直观性,资本渠道下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更具隐蔽性和间接性,这方面的文献研究也相对较少。归纳起来,关于资本渠道下通货膨胀传导研究主要从资本账户开放以及资本账户开放后资本流动两方面展开的。关于资本账户开放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尽管学界还存在争议,但在“动态不一致性”理论框架下,大多数研究认为开放资本账户能够影响货币需求弹性,提高货币当局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成本,可以有效约束货币当局,改变私人部门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从而有利于降低通货膨胀。换言之,开放资本账户后,政策制定者向私人部门传递一个信号:货币当局愿意承担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资本外逃惩罚,这样货币政策制定者可以改变私人部门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继而降低了增发货币的动机,并降低了动态一致的通货膨胀率。关于资本流入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货币供给量影响方面,国外资本流入会增加中央银行外汇占款,通过货币乘数扩大货币供给,进而产生物价上涨的压力。具体的研究则把资本分为实体资本和非实体资本,从资本流入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影响两方面展开。实体资本为外国直接投资(FDI),投资期较长,资本相对比较稳定;非实体资本则是指与实际生产交换没有直接联系、以货币形态存在、以追逐风险利润为目的、投机性较强的短期资本。实体资本流入会加大投资数量,使一国投资水平快速提高,投资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对总需求的扩张,最终引致价格上涨。非实体资本则通过影响资产价格带动国内价格水平变化。这种作用机制与商品市场的供求理论并无差异,资产价格虽然没有包括在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CPI指数和其他物价指数上,但是资产价格变动却能够作用于消费和投资,通过影响总需求进而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或者直接通过成本传递效应拉升通货膨胀。  第二章是开放条件下通货膨胀传导的理论模型,分别构建了关于通过经常项目渠道和资本账户渠道传导通货膨胀的模型。在经常项目渠道传导模型中,运用IS-LM分析框架,建立了包含产出、实际汇率、利率、价格、工资、货币需求、进口商品份额等变量在内的经常项目渠道下通货膨胀传导模型,以进口商品价格占CPI或物价指数的权重代表贸易开放程度,分析经常项目渠道通货膨胀的传导效应。推论结果表明,贸易开放程度的扩大使得货币扩张的价格上涨效应进一步增强。换言之,中央银行试图通过扩张货币刺激产出的政策效果将随着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而下降,而货币扩张的价格上涨效应反而更强,这样中央银行所面临的政策动态不一致性问题就更为严重了。将其纳入Kydland和Prescoott(1977)的框架下,也就意味着中央银行面临的约束更强。换言之,更高的贸易开放度可以产生低通货膨胀政策的承诺机制,并进而降低通货膨胀率。此外,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还使得本币升值的物价下降效应进一步增强。资本渠道下通货膨胀传导模型则从资本账户开放后资本流动性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来分析。这一理论框架为考虑不同汇率制度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商品市场均衡条件、国际支付条件、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汇率制度、工资和价格在内传导模型,分析了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推论出资本流动性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有赖于货币当局实施的汇率制度。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性与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关系,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性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  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通货膨胀回顾和现状分析。分析了年、年、年、年以及始于2007年的这几次通货膨胀的基本情况,并重点比较分析了本次通货膨胀与其他几次通货膨胀的异同点。由于本次通货膨胀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以及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背景下形成的,因此,本次通货膨胀形成原因更为复杂,既有形成通货膨胀的共性因素,也有一些特性因素。从共性因素看,主要是投资过热,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带动了物价水平上涨。而特殊性则在于前几次通货膨胀都是发生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并且,前几次通货膨胀发生在经济开放程度不高的环境下,主要受国内因素的影响,国外因素的冲击影响较小。而本次通货膨胀则是发生在我国已经告别短缺经济的条件下,因此,主要表现为物价结构性上涨。同时,本次通货膨胀是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发生的,不仅受到内部因素影响,国外因素也对国内物价水平带来较大冲击。主要表现为:国际性通货膨胀的输入影响,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升提高了国内厂商的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并最终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以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和我国巨额顺差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全球经济失衡,带来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市场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放大资产价格泡沫,造成通货膨胀上升压力。因此,从深层次看,本次通货膨胀与前几次的差别更多是由于其所处的经济体制、市场环境、运行机制的不同造成的。对于治理本次通货膨胀需要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深入考察其传导机制,并采取相应治理对策。  第四章为开放条件下我国通货膨胀传导的实证分析,分别计量分析了经常项目渠道和资本渠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传导影响。在经常项目渠道的实证分析中,通过构建一个包括国际石油价格指数、产出缺口、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进口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包括2类分类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包括7个分类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等七个变量在内的结构VAR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历史分解等方法,考察了1997年1月~2008年8月期间国际石油价格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通过经常项目渠道的外部冲击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及其分类指数的传递效应。得出主要结论有:(1)不管是价格传递,还是汇率传递都是不完全的、滞后的和递减的。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1%,6个月之后我国进口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分别上涨0.78个、0.51个和0.17个百分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上涨1%(即人民币升值1%),6个月之后我国进口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分别下降0.28个、0.11个和0.03个百分点。(2)国际石油价格冲击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动影响较大,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则较弱。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冲击对国内物价水平变动的解释力不超过1%,而国际石油价格冲击对我国PPI变动的解释力达到29%,产出缺口冲击对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动有一定的解释力(达到8%)。(3)国际石油价格冲击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冲击对我国国内不同类别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传递率呈现出较大差异。其中,国际石油价格冲击对生产资料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传递率远高于生活资料生产者价格指数,对重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传递率也远高于轻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对食品和居住类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传递率较高;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冲击对生产资料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传递率高于生活资料,对重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传递率高于轻工业,对各类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传递率都较低。(4)我国近期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上扬较多地受到上游价格链冲击、需求冲击、货币政策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应较弱。历史分解结果表明,在2005年7月~2008年8月这一时期内,上游价格指数(包括进口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冲击、产出缺口冲击、货币供应量冲击、国际石油价格冲击对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预测误差的贡献依次为27.72%、12.75%、6.52%和6.39%,,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冲击的贡献仅为2%左右。  在资本账户开放与通货膨胀关系计量分析方面,运用利率差异测度法来测算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程度,即以利率风险升水代表一国资本项目开放程度,并引入虚拟变量,反映由于外汇体制改革和加入WTO等制度因素变革带来的资本流入的阶段性变化,分析了资本流入对国内通货膨胀传导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率与利率风险升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利率风险升水越大,通货膨胀水平越高。我国资本没有完全自由流动,因此利率风险升水会诱发国际资本寻找多种途径进入我国牟利,从而影响我国外汇占款和货币供给,继而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当利率风险升水因利率、汇率变动而缩小时,国际资本同样会流出我国,对我国物价变动产生向下引力。在对资本流入与我国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方面,则重点分析了实体资本流入和非实体资本流入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于资本流入会以多种形式作用于国内经济进而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因此引入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贸易开放度、代表实体资本流入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代表非实体资本流入的利率升水等控制变量,分析了资本流入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冲击。结果表明,通货膨胀对资本流入冲击的反应较大,但持续时间较短,不超过3个月。通货膨胀方差变动中实体资本流入和非实体资本流入分别能够解释5%和3%,在各因素对通货膨胀影响中,约占16.67%和10%。  第五章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变化影响国内物价水平的传导机制。北京地区作为总部企业集中地及大宗商品集中进口地,初级产品的进口占据全国的主要地位,2007年北京地区原油进口占全国的81%;铁矿石进口占全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的18%左右;农产品进口占全国农产品进口总量的11%左右。通过实地调研,重点分析原油、铁矿石、农产品(大豆为主)等对国外依存度较大的初级产品进口价格上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由于定价机制、传导环节等差异,三类初级产品进口价格变化对其制成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及其传导效应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从而在进一步影响国内价格水平的传导效应方面存在差异。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对其国内制成品的生产成本影响大,对国内制成品价格的传导效应较强,但由于国内价格的管制措施,炼油企业被迫自我消化原油涨价成本,其对国内消费者价格影响较间接。由于铁矿石国内生产加工钢材的环节较多,国内生产加工成本占比较高,因此,铁矿石的国际价格变化对国内制成品的价格传导效应有限。但由于钢材价格市场自主定价,因此,对国内生产者价格指数影响相对直接。豆油油脂本身作为消费品,其国内价格完全放开,因此,大豆的国际价格变化将能非常显著地影响国内制成品的成本,传导效应非常强,对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较为直接。  第六章为开放条件下抑制通货膨胀传导的国际经验借鉴,分别对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俄罗斯、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开放条件下抑制通货膨胀传导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梳理。主要经验包括:以抑制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调控目标,维持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引导公众形成稳定通胀预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目标和中介目标;改革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调控货币供应量;控制财政预算压缩公共开支,实行财政收支平衡;综合运用多种公开市场、再贴现率实施和“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调控手段调节市场流动性;实行金融体系改革,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和金融调控功能;加强产业、价格、收入分配等多种政策协调配合等。从中得出一些启示:适宜的汇率制度安排有助于降低通胀风险,适度升值的汇率政策可减轻通胀压力,当前仍需注重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合理的利率水平有利于缓解通货膨胀,控制财政预算赤字可减弱通胀发生,推进经济金融体系改革是金融稳定的基础。  第七章为开放条件下我国抑制通货膨胀传导的政策选择。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上,着重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努力化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输入型影响,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建立重要进口产品的调节基金制度,提高我国进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二是利用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较低的有利时机,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进程,在遵循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的调整来进行实际汇率的调整,减弱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大幅调升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不利影响,加速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发现过程,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创造条件。三是应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完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建立金融机构外汇资产负债流量统计制度,及时掌握外汇账户的开立及资金来源和流向。四是降低通货膨胀惯性,引导和稳定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密切关注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降低物价水平的波动性,既要防止通货紧缩的发生,避免陷入类似日本的长期经济低迷,又要防止通货膨胀的重新抬头,避免给下一轮宏观调控留下隐患。五是加强对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监测,区分临时价格变动与长期的价格趋势,不仅应该关注国际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的直接冲击,也应关注其拉动一般价格水平的潜在可能性,在弄清价格变动属于短期还是长期的前提下,再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六是应更多地利用市场型工具来平抑通货膨胀,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培育富有弹性的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更多地发挥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效能,以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平抑价格波动,促进经济增长。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  1.以开放条件为研究视角,建立了开放条件下通货膨胀国际传导模型,分析了国际商品价格变动、汇率传递、资本账户开放和资本流入对国内通货膨胀的传导影响。  2.估算了国际石油价格冲击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冲击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及其分类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特别是从分类传递效应中,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外部冲击对各个行业价格水平影响程度上的差异。此外,还运用历史分解方法考察了近期(即我国通货膨胀开始上扬且高位运行)国际石油价格冲击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冲击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3.本报告首次就资本账户开放和资本流入两者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利率差异测度法来测算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程度,并引入虚拟变量来反映由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入WTO带来资本流入的阶段性变化,在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对通货膨胀传导关系实证检验的同时,从资本流入规模变化的角度也进行了实证分析。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通货膨胀预期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货币供应量上升,导致利率下降,从而投资增加,导致原材料等的需求上升,引起物价上涨~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