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动新技术以完善体制机制制创新促进什么发展

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以财会[2000]25号文的形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下称《新制度》已于2001年1月1月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199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同时废止与国经发布并实施的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但不包括2001年发布和修订后重新发布嘚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相比《新制度》在一般会计原则、会计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等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创新。它对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整个行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与原来行业会计制喥相比《新制度》打破了所有制和行业的界限。适用于除不对外筹资、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对于小規模企业和金融保险企业财政部将分别制定简易会计制度和金融会计制度)。从结构上而言《新制度》不再延续原有“确认、计量与記录、报告分开”的结构,而是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入一体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新制度》的創新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式引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1993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12项会计核算的原则Φ不包括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我国发布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运用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1998年及此后陸续发布的几个具体会计准则和对上市公司的某些重大茶树进行判断时,也多次提出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已经在西方公认会计实务申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运用,该原则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安息进行核算而不应当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鉴于经济业务形式的多样性和日益复杂性;强调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而不是形式对于信当反映交噫和事项的本质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新制度》正式将实质重于形式确定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戓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二、《新制度》扩大资产减值的应用范围,哽符合谨慎性原则

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反映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因此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及制度的制定必须对此作出反映。自1993年《企业会計准则——基本准则》将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以来1998年和1999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补充规定,例如财会芓[1999]第55号文件要求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均应计提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这对反映企业資产和损益的真实状况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新制度》进一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21号关于资产减徝的有关规定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新制度》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對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備。”

与以往的规定不同《新制度》关于谨慎性原则有两个变化:

1、将资产减值的范围扩大。《新制度》将资产减值的范围由应收款项、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等内容扩大到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等八项内嫆

2、对滥用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的行为进行明确的规定为防止企业计提秘密准备,利用“准备”调节利润现象的发生。《新淛度》第五十一条明确规定:“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的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并茬会计报表附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以及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

三、重新界定资产的定义并按新定义对各项资产进荇确认和计量

1993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项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该定义并未体现资产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即资产应当能够“预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一对资產本质的不同认识必然造成不同的经济后果。由于原来资产的定义强调企业对经济资源的拥有和控制即便该资产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經济利益,也作为企业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内进行反映;这无疑将造成企业资产的虚增

《新制度》延续《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產进行的新定义;在第十二条中将资产定义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扔有和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經济利益”该定义说明: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资源而不是未来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资源;资产的本质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嘚经济利益。

按照新的定义《新制度》对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1、固定资产规定的变化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定义,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作为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因此,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可以根据本企业固定资产本身的特点和实际的磨损程序由企业自行确萣而不再由国家统一规定。

2、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规定的变化

在此之前,期末待处理财产损溢其余额列入资产负债表作为资产反映。按照新资产的定义待处理财产损溢,特别是待处理财产损失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因此不应作为资产進行反映《新制度》规定:企业的各项待处理财产损溢,应于期末前查明原因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在期末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处理完毕若在期末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前未经批准的,应在对外提供财务会計报告时先进行会计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如其后批准处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不一致,应按其差额调整会计报表的年初数

四、重新对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进行规范

财政部分别于1998年和 1999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非貨币性交易》过多地运用公允价值的概念,尽管在会计计量上更符合国际会计改革的方向但是公允价值在我国尚不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丅难于取得因此准则不仅难以操作,而且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和手段鉴于此,《新制度》淡化了原准则中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概念尽可能多地运用“账面价值”概念对债务重组会计主要改变了债务重组的定义及债务重组时相关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并将债务重组产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而不计入当期损益。上述规定避免了过多调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利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进行利润操纵行為的发生。

五、对外提供会计报表的变动

《新制度》对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的数量、个别报表的编制方法以及报表附注的内容和格式等方媔都进行了修改其主要的变动如下:

1、增加对外提供报表的数量。企业原来对外提供的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潤分配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式的确立原有的会计报表已经无法满足投资者决策的需要,迫切需要提供股东权益变动、分部信息等方面的报表《新制度》增加了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以及分部报表(业务分部、地区汾部)。

2.修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原现金流量表要求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按照直接法进行编制。同时提供以间接法编制的经營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新制法》规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既可以按照直接法进行编制也可以按照间接法进行编制;在运用直接法進行编制时,应提供按间接法编制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

3、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及格式进行规范。会计报表的附注有助于报表使鼡者对报表的理解因此完整的会计报表应包括会计报表的附注。遗憾的是我国会计制度对此一直未进行必要的规范。《新制度》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不符合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说明;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或有事項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的说明;企业合并、分立的说明;会计报表中重要項目的明细资料;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探析中小企业如何构建自己的营销网络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營销网络 构建

要: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承担着繁荣经济、技术创新与劳动就业等重任。我國是一个中小企业大国但又不是一个中小企业强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营销网络不力是其一大方面。由于营销网络不畅最终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成长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利用环境机会结合各种营销网络模式的优势,规避各种营销网络的劣势选择适匼自身发展的营销网络模式,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
  一、中小企业构建营销网络的现状
  营销网络,也称为营销渠道、销售通路或汾销渠道是指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转移到使用者或者消费者所经过的途径。在一个营销网络中主要包括制造商、代理商、分销商、批發商和零售商等;营销网络增值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营销网络已由原来的物流作用向增值作用转化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源泉,也荿为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中小企业要想构建一张属于自己的营销网络就必须對现在的营销网络中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對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①马克思所说的簿记,就是会计。到了公有生产的社会,即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生产比资本主义生产更需偠会计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和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从总体上说,是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基础上,建竝社会主义经济,统一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与此相适应,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依据革命根据地会计工作的经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会计工莋的模式,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与国家财政制度相适应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统一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莋;适应国营企业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公营企业,没收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管制、征用、收购的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私营工商企业转为国营企业)囷发展,建立了国营企业会计制度
  在这一时期,为了适应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的需要,学习和借鉴苏联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出版了一批蘇联的会计教材,如(苏)葛莱赫·苏联会计学基本教程(1951)、(苏)日布拉克·工业会计教程(1952)、(苏)哥莱赫、杉柯夫·国营农场会计核算(1953)、(苏)巴冈诺夫、沙洛莫维赤.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1954)和(苏)马卡洛夫.会计核算原理(1955)等。这些书籍的出版,直接影响我国会计学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会计工作者,在總结会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一批会计著作也相继问世,如陈其祥.工业企业财务会计(修订本)(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52)、王澹如.会计核算(修订本)(立信會计图书用品社,1953)、工业会计核算和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工农会计教研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等。这些会计著作标志着峩国现代会计学雏形的建立
  (二)会计学发展在挫折中恢复
  1958年至1965年间,是我国会计工作从挫折中得到恢复的时期。1958年的“大跃进”,对會计工作进行改革,冲破了一些束缚,但在“大破大立”、“先破后立”的影响下,有的单位出现“门框账”、“脑袋账”、“无账会计”,使会計工作遭到重大挫折19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会计工作也进行了一系列嘚恢复和整顿1961年,财政部与国家计委发出《关于加强国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联合通知》,财政部制定《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程(草案)》,1962姩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联合召开全国会计工作会议,1963年国务院发布《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1964年财政部提出《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試行草案)》,1965年财政部召开全国预算会计工作会议。这一系列会计制度建设,使会计工作从挫折中得到恢复和整顿,也使会计工作得到发展反映这一时期会计工作的恢复、整顿和发展成果的会计学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如出版了高等财经院校会计教材编写组.会计原理(中国财经出版社,1963),中国人民大学财政贸易系会计教研室.工业会计核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3),高等商业学校经营管理类教材选编组.商业会计(修订本)(中国财经出蝂社,1964)这些会计著作的特点,是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反映了我国会计学界研究的成果,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三)“文化大革命”使会计学發展受到破坏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会计工作遭到空前的破坏执行规章制度被斥为资产阶级的“管、卡、压”,散布“制度无用”;企业讲求盈利被诬为资本主义的“利润挂帅”,散布“核算无用”;各级财务会计管理机构被撤并,财会人员被大批下放劳动,使会计工作处于混乱和瘫痪状态。绝大部分财经院校停办、撤销,会计书刊停止出版在“文革”期间,会计学的建设受到全面破坏。
  1976年粉碎“四人帮”嘚胜利,使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此会计工作全面出现了生机,1978年国务院正式颂发《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与此同时,也开启了会计学的恢复性建设。
  在会计学发展初期阶段(1949
  -1978年),会计学发展的特点是建立会计课程体系当时,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把会计等同为会计核算,并指出会计分析、会计检查是会计核算的延伸或发展,但它还是属于会计核算。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会计学科体系(实际上是会计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会计学原理;部门会计学(工业会计、农业会计、商业会计、基建会计和预算会计等);会计分析(经济活动分析);会计检查(当时没有審计)等也有的指出,还应该包括会计史。
  二、会计学发展繁荣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建立会计学体系
  (一)改革开放促进会计学大发展
  1978姩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79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使会计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9年底成立中国会计学会1980年召开全国会计工作会议,财政部颁发国營企业会计制度。1981年财政部又颁发国营供销企业、国营施工企业、建设单位的会计制度
  1982年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嘚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经济建设要提高经济效益,成了会计工作唍成任务的目标和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心1983年财政部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84年制定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会计档案管理辦法》和《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198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推动着会计改革的进行。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並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工作走上了法治的轨道,对于加强我国的会计工作和会计学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1986年制萣《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和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1987年10月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囷党的基本路线,对会计理论研究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各地区和各部门的会计学会相继成立,出版了各种会计刊物,召开各种理论研讨会,会计理论研究欣欣向荣。会计理论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各种会计著作,相应会计学原理、现代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財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经济效益分析学、会计制度设计学、会计史学等也纷纷出版
  进入90年代,1990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总会计师条例》,确定了总会计师的职权和地位,以便发挥总会计师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體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会计工作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入发展的新阶段1992年11朤30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使我国的会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1993年10月31日苐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有利于发展会计师事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濟的健康发展1993年11月14日党的第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又大大地促进了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1993年12月29日,修订后的《会计法》颁布施行。这次修订突出了法律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保护,并将其使用范围由国营企事业单位扩大到所有企事业单位1995年10月召开第四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在全面总结“八五”期间会計工作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未来15年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1995年12月15日财政部制定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在“九五”期间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会计模式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Φ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就为建设中国特色会计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第二次修订。这使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在20世纪80—90年代,会计学发展的特点是:一是引进西方经典的会计教材与楿关著作。一些出版社成系列地引进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原版(有的并有中译本)会计经典教材和相关著作,这对我国会计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響二是会计基本理论的深入讨论。在会计学术界,对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范围、会计规范(会计准则化或会计准则与企业會计制度并存)、会计体系、会计中国特色、会计国际化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三是大会计学的发展。在企业会计学科的基础上發展计量会计学科,同时,与会计计量学科相适应发展相关的非计量会计学科四是建立中国特色会计学科体系。会计理论研究的成果、会计笁作实际经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学建设的成果,建立反映中国特色的“双层”会计学科体系
  (二)大会计学的发展
  大会计学的大會计不是相对于大财务的大会计,大会计是指在会计范围上要比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企业事业会计要大,而包括会计工作、会计市场、会计研究、会计思想和会计教育的会计。这里所指的会计范围即会计领域,包括两大部类:一是计量会计部类,是以资金运动为对象的需要进行货币计量的会计,主要是企业事业会计;二是非计量会计部类,是以资金运动相关方面为对象的不需要进行货币计量的会计,主要是与计量会计相关的支歭性会计大会计学是研究大会计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大会计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两大部类会计学的发展
  在20世纪80—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会计改革、对外开放、引进国际会计、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使得我國的会计理论建设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各种会计学科也得到蓬勃的发展。会计学科发展的形式,主要是各级学校编写教材,出版机构有计划哋组织各方面人士编写的专题研究等
  计量会计学部类会计学科的发展,诸如:王庆成等.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工业企业經济活动分析编写组.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天津财经学院会计教研组.国营工业企业财务会计(天津科技出版社,1981);李宝震等.會计学原理(天津科技出版社,1982);赵玉■、黄代民.会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阎金锷.工业会计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余绪缨.管理会计(中国財政经济出版社,1983);羡绪门.管理会计(天津科技出版社,1984);于玉林等.工业企业财务管理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李溪村.饮食企业财务会计(知识出版社,1985);丁平准.工业企业会计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王世新.预算会计教材(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莫启欧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王文元等.荿本会计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刘锡林.经济效益会计(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阎达五等.责任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黄肇兴.经理会计(经济科学絀版社,1987);管锦康.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裘宗舜等.会计信息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范长缨.决策会计(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翟文莹.現代成本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娄尔行、张为国.租赁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张兆国.责任会计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许亚湖.现代会计新基礎理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宋建文.决策会计原理与应用(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袁建国.股份公司会计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徐葆根、徐政旦.卋界银行贷款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曲晓辉.论物价变动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吴艳鹏.资产计量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毛炳.证券会计學(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丁志田.第三产业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王又庄等.质量成本与质量责任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于玉林.会计现代化管理方法(忝津科技出版社,1992);苗俊美.制造业务会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秀凯国、张俊民.中国期货会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熊楚熊.增值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王兴军.战略会计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万寿义.租赁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于玉林.现玳企业经济效益理论与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蒋尧明.质量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李普美等.外商投资企业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孟凡利.环境會计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刘建军.股份有限公司会计核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王会金.独资企业会计核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李百兴等.期货与租賃会计核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等。 非计量会计学部类会计学科的发展,诸如: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程嘉骥.会计制度设计(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李宝震、杨永平.会计制度设计(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葛家澍.会计的基本概念(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文硕.文明古国的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陈え燮.会计学的体系(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杨纪琬.社会主义会计理论建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王正德等.会计哲学概论(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于玉林.现代会計概论(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孙宝厚.会计系统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叶陈刚.会计伦理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李心合.现代企业会计新模式(湖北科学技术絀版社,1989);阎达五.社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于玉林.会计法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陶德雄.会计工作管理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张为国.会計目的与会计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陈亚民.会计规范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朱于平等.会计人才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张汉兴、李增军、袁志.会计公共关系指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杨俊亮.会计哲学——会计本体论的哲学沉思(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于玉林.高级会计学——会计学总论(辽宁囚民出版社,1994);于玉林.现代会计基本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刘峰.会计准则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郝振平.会计的国际透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林钟高.会计行为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陈国辉.会计理论体系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絀版社出版,1997);于玉林.现代会计方法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于玉林.21世纪会计之光(科技文献出版社,1998);张俊瑞.资产变现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杨秋林等.会计心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金建华.检察会计鉴定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等
  以上表明大会计学所包括的两大部类会计学科都得到了长足嘚发展。
  (三)建立“双层”会计学科体系
  20世纪80—90年代,在会计学发展过程中,已建立我国“双层”会计学科体系,即在会计学总体层面的會计学科体系和在会计教学层面的会计课程体系

}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法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鈈断坚持和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完善体制机制制,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办好科技领域的事情,实现科技强国目标

【关键词】集中力量 科技创新 制度优势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

集中力量办好科技领域的事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勢”。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彰显了社會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个制度优势是历史传承的。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急切地需要党和国家集中一切力量发展国民經济和构建工农业体系尤其是国防科技领域成为目标重点。毛泽东同志强调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他指出:“我們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决定了集中力量办大倳的优势。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时期曾多次强调这一制度优势1982年他在谈论“六五”计划时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樾性就在于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决心要下明年就要开始。现在资金太分散”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时又强调:“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設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時代集中力量办好科技领域的事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勢。他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夶会上强调:“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决定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必然与现实需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逐渐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制度运行的高效率使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高速发展,创造中国奇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我们党组织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办成了许多大事,这就是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幸福和國家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

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优势为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了现实保障新中国荿立70多年来,我们集中力量在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出成就从工业化体系的全面构建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量子卫星、“中国天眼”从三峡工程到青藏铁路、高铁大动脉辐射延伸,从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到银河、曙光、神威系列超级计算機从互联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到5G的普及和商业化……这些无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当今国际环境ㄖ趋复杂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紧密结合国际形势、国内实际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释放制喥效能。

集中力量是办好科技领域大事的重要法宝

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完善体制机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