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退租用的uber退款多久到手机

Uber 凭什么有那么高估值?
按投票排序
Uber 的估值是 6000 万美元,虽然没有写清楚,但感觉是融资 1100 万美元之后。我仔细看了一下这家公司的资料,很酷,是我最近一段时间里看过的最酷的公司之一。为什么?有几点原因。第一,市场巨大。你看着它是一个 app,其实它做的是一家出租车公司的生意。美国的出租车也是有所谓的牌照的(medallion),就是说,如果你做的生意是“有人在路边招手,你停车搭载他,并收费”,你就需要牌照。这机制已经有 80 年了。但 Uber 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用户是通过 iPhone 预定车辆的,并没有“在路边招手,你停车搭载他,并收费”,就不需要牌照。如果能就此打造出一家全美的全新的出租车网络来,光这一点就很牛了。第二,有独家技术。核心就是怎么能在一个城市里部署最少的车,能够最有效率的满足全城的需求。这个算法的核心是所谓的 travelling-salesman problem。怎么能把无数个移动的点用最短的线串起来。第三,有定价权。Uber 的出租车比普通出租车贵不少,但用户依然愿意付费,那说明解决了真实需求。其实说白了,是它更市场化。很多时候,如果你打不到车又急需打车,你是愿意付更高价的,但传统的出租车生意做不到这点。Uber 甚至可以做到,一些高峰时期(比如演唱会、全城活动结束后)比它平时的价格更高,这样供需就更平衡了。第四,有数据。能够通过后台统计全城的人流和车流。这个数据的持续积累,说不定变成什么。比如,可以卖给地产商。有这几点,已经非常厉害了。可惜,中国暂时做不出这样的公司来。
做个嫁衣。赞同@张亮 的回答,我做个细化,着重帮大家脑补下Uber2年前估值3.3亿,2年后变为34亿这种匪夷所思的估值,涨幅背后滴事情。Uber的技术优势只是其一方面,但如果Uber仅仅是一家有着【先进技术的汽车租赁公司】概念的公司,在目前业务覆盖41个国家的情况下(年营收1亿多),PE10亿美元的估值还是比较靠谱的。还有就是因为1,汽车租赁一般是一个国家或者本土化的一项“垄断化”的服务,外来汉进入还要保持增长是很难的事情。2,模式好抄,就中国来说,2个月前打车App大战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所以Travis Kalanick 在7月末的时候就已经估30多亿,除了自有模式增长很快很稳健,还需要点能让资本畅想的事情(目前公司业绩是8月的营收环比上月增长18%,并在涉足的所有早期市场都实现了盈利);也就是需要一个广阔的前景说服TPG这样知名的私募。Travis 是这么想的首先,Uber模式下的“分层租车”的市场是存在的。可以讲,Travis看到了世界人民对“标准化”的出租车生意出现的不准时、资源调配不合理、不多样化等共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因为传统的大公司或者政府的垄断,一直将这类问题延续了下去。Uber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进军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存在市场。但有市场不代表会是一个有价值的公司。Uber除了租车还能做什么呢?搬运下Travis 本人在Qura上说自己对Uber未来的设想。Travis说【如果你饿了,你是不是想马上得到你最喜欢的食物,但你得排队去买,而且如果“你买到的食物”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完美,你以后可能就不光顾那家店了吧】之后Travis 说:And sure, you could call to try and get something delivered to you, but as often as not the vendor just never sho there's no information trail and no recourse for you to take to ensure that your business transaction is carried through.加黑的部分是接下来要说的重点,那就是Uber在租车后面能提供什么?答案是信息的合理匹配。在Travis 看来,Uber不是简单的出行助手这样简单的代步车租赁公司。而是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加大自有平台上的信息数据量,最终希望能做到个人数据(Customization Service)归类,简单说,未来Uber要做的是一站式的交通工具解决方案什么是一站式交通工具解决方案?Travis 在接受《Fortune》采访时表示,Uber未来的业务是“用户需要的时候Uber马上满足他们的愿望”,而且要求采取的方式要多样化。这是啥意思呢?Travis打个比方;“假如你想送个包裹给住在另一区的朋友,就可以选择招个Uber司机过来取包裹之后送递。”而目前,Uber已经做过了用冰激凌车给预定的人送冰激凌;在情人节递送玫瑰花,提供租赁直升飞机服务或是在德克萨斯的提供烧烤等服务了。《Fortune》同时解读说这些还是Uber宣传噱头,目前公司还没那么大经历看展这么眼花缭乱的业务。但不可否认的是,Uber正在通过自己的信息交换平台,网络包括像冰淇淋车,直升飞机,冷冻车这样的各类商用交通工具提供商。然后为人们提供包括快递,信息服务甚至策划的公司。简单来说,未来Uber打算用“租”的理念改变各类商业交通工具的运行理念,对以往人们要在烧烤车这类不是去买一辆再么就借一辆很费劲的方法上,而Uber提供了一整套的租赁解决方案,而按照这类发展,Uber甚至可能未来都会租潜艇或者航天飞机。所以Travis 说Uber的竞争力是在数据上,一套人们只要通过交通工具完成一件事所产生的数据。这些数据原本因为类似出租车行业这样过于随机化(街头拦车)和标准化(都是黄色Cab),达不到分层消费而从来没有公司收集过。但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呢?目前来看,个人化定制的需求增长,尤其Uber收费几乎是同等距离打车的300%——500%情况下,在美国做了起来。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类似距离测算这样的技术上提高了,但最重要的是他有效的提高了人们使用交通工具的可控度,并提高了人们效率。Travis 给投资人造的“Dream”是:Uber未来会是一个为各行各业解决交通调配的数据公司。脑补了一下,大概的设想是将来通过Uber的平台,神州的租赁车辆在空闲的时候可以去帮顺丰送快递,或者给必胜客做个定点配送服务。而对消费者来说,自有车辆在一个时间段仅可以做一件事情,但Uber可以帮助其在一个时间段配送各类与交通有关的私人化服务,比如说在6点既要去学校接孩子,还要打车去Shopping mall买菜,以及同时要去给同事送一份文件。Uber平台就可以调度不同的车辆帮你在同一时间做这些事情——这才是是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P2P搜索引擎的Travis Kalanick 勾画的一张Uber蓝图
我换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吧
最近的zynga groupon twitter等等的公司,让投资界看到 一个公司可以在只有短短两三年内,借助social 或者mobile的力量达到十亿美金级收入或上亿级的用户,而且增长还没有看到极限,这种增长和达到十亿美金收入公司的速度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这种未知极限是最让人恐惧的。所以任何有这样迹象的公司大家都不愿意错过。
如果uber放到之前,不管模式技术多好估值也不会如此高,大家只是联想到了groupon的故事.这不是说uber不好。经过上两次高潮的人应该明白我说的这种投资心理 其实我觉的这个极限很快就要到了. 一个企业无论发展的多快,运营,团队 管理不可能狂彪突进,你能增长的多快,也就意味着你的对手也能有多快,open social是一个例子。
当zynga groupon等发展速度慢下来 变成一家正常公司之后 大家知到极限 也就是估值冷静下来的时候
纯粹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讲Uber。本人在美国加州。我周围的同事朋友,但凡用过Uber的都对它赞不绝口,一旦用上了就再也不要叫传统出租车了。有的甚至说它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事实上,所有的同事朋友们都是自己有车的,而且几乎从来不搭乘任何除了飞机以外的公共交通工具。我先来讲一下传统出租车是有多不方便吧。首先,在南加州这种地方,在街上几乎是看不到出租车的。如果你需要打车服务,需要先打电话预约。想要随叫随到,几乎是不可能的。打电话给出租车公司,最快也得二十分钟才能等到一辆车来。然后出租车大多是破旧脏差的,一副没有人打理的样子。司机素质也层次不齐。到了目的地以后,付钱又是一个大问题。美国很多地方人们几乎是不带现金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刷卡。我一般身上现金不会超过四十美元。到付钱的时候,司机们常常会以各种理由要求你付现金,比如没有刷卡机啦,刷卡机坏啦,金额太小啦,等等。好不容易费一番口舌,司机终于勉强同意你刷卡了,还要费时间等刷卡,等打印收据。不夸张地说有一次出租车送我到了酒店门口硬是为了刷卡付钱耗了近半个钟头。连门口的服务生都替我摇头叹气。我们再来比较一下Uber的体验。首先,只要有Uber的城市,拿出手机,就可以叫到车。而且上面会显示车在哪里,你可以非常放心地等,而不需要焦虑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安排上车了。据我的经验,城市范围内一般十分钟之内都能叫到车,城郊地区二十分钟之内也有保障。其次,车型多样可以选择。你可以选择豪华奢侈的Black Car,可以选经济实惠的Uber X,人多可以选SUV。而且不管是那种型号,都干净整洁,有的还附带手机车充、瓶装水、糖果纸巾、等等贴心的服务。司机一般态度都非常好,我出差往返带着箱子,他们都会主动帮我把箱子放进后备箱里。至于你想走哪条路都可以和他们沟通。他们都会听从客人的意见。最后,最爽的是到了目的地抬腿走人,完全不需要纠结付钱的问题。该付的钱、小费、一律已经在卡上自己走掉,收据也发送到了你的邮箱,既省时省力,又不用担心尴尬。有人可能问,为什么在人人有车的美国,还需要用Uber?我个人的感觉有以下几个用处:- 去其他地方出差、旅行,省掉了租车停车的麻烦。从自家往返去机场也比自己开去停机场方便。- 周末派对喝酒以后不方便开车。一到周末晚上Uber就生意大好,费用也会随之增加。- 大型活动、体育赛事、人多停车麻烦。- Uber black的服务非常好,看上去很有档次。我和不少Uber的司机聊过,他们也都很喜欢这个职业。对于他们来说,可以自由掌控工作时间。而更重要的是,用Uber的乘客总体素质相对比用传统出租车的人高一些,因为通常是一些敢于接受新事物、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或者商务人士。我觉得对于乘客来讲,司机的素质也呈现类似的趋势。反面的声音:感觉美国西部各州比较开放,对Uber的接受程度非常高。而进入相对保守的中部就会听到一些负面的声音。我曾经在中部某大城市出差,和那里的同事介绍了Uber之后,他们表示了一些担忧。比如让陌生人知道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他们觉得很不安。最后分享一个私人的小故事:有一回做Uber去机场,到了机场才发现把自家钥匙丢在车上了。幸好Uber上都有司机的电话号码,于是直接打过去说了情况。他态度很好,说了几个可以把钥匙还给我的方案。后来我一想反正我过两天就回来了,你正好可以过来接我回家顺便把钥匙还给我。他说这样很好。当时还有点怕怕,因为他是从我们家把我接上车的,所以他既知道我住址又有我的钥匙。当然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一切又都很顺利。
楼上说的都对,我都赞成。我觉得从现在来看uber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司,高科技,高毛利,强扩张。不过我对其长期发展抱有怀疑。Uber的逻辑是,我比其他租车公司更了解人的需求,所以我更了解市场,所以我可以制定更高的价格。 但是没有人能比消费者自己更了解自己的需求。这几年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相当快,一旦技术普及(估计也就是10年以内的事),无人驾驶可能会吃掉uber很大份额。我下班不再需要uber了,我自己的车会来接我,我烧自己的油怎么也比用uber便宜。另外一方面,在一些城市,停车费已经可以远程用app支付了,所以哪怕自己的车以无人驾驶停到附近,也不是完全不方便的事情。再者,我觉得uber就像groupon一样,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别人能够模仿。不就是搞个算法,弄几辆车么?资本市场这么发达的美国,再捧个出来轻而易举。更何况按照uber的模式,许多车还是加盟的,门槛更低了。随便哪家出租车公司学个类似算法,做个app就可以竞争了。一旦大家开始模仿,毛利必定下降,市场份额更低。如果uber的算法有patent保护,那么另当别论。但是纯算法不能申请patent啊。PE此时融资融得再开心,恐怕也只是打个时间差,利用uber现在的行业内领先优势,2年内捧上市然后脱身。要说为什么融到这么多资,不看盈利还真不知道。就算现在有超100m的收入,那也只是收入啊,利润多少我查不到数据。所以回到题目,你要问为什么估值这么高,我只能说我不知道。PE眼光不一定正确的,估值就更不靠谱了。我不是要埋汰uber君。Uber君现在是个好公司。但是好在它“很酷”上。但是酷不一定能赚钱,更要命的是到底值不值这个价,命运没掌握在它自己手里。
因为自己养车是有成本的,uber想要你把买车的钱用来打uber,uber的竞争对手是个人私家车,uber的目标是要彻底淘汰个人购买私家车,让你用uber的成本低于自己购买私家车的成本,所以uber的估值是没有上限的,
Uber是典型地把目前热门的marketplace模式C2C平台做得透彻的一家公司。它显示了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是如何改变一个低效率的传统行业,通过优秀的在线体验以及对于供需双方的良好服务来让行业中的所有人都获利。这个模式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还是有很大的难度。Marketplace类型的公司基本上都有一个threshold需要突破,突不破的话就会是半死不活的一个平台——服务提供方少、用户也少、每天有一些交易量,但是不成气候,也不见长进。但是突破之后会有很强的network effect,供方与需求方都会越聚越拢。而Uber则是做到了很多正确的事情来帮助它达到这个threshold,并且它采取的很多策略是值得所有的marketplace类型网站参考的。比如:毫无障碍的支付体验(存下卡号以后就不用再管了),这一点大大降低了用户反复使用的心理门槛。就如Amazon增加了“一键购买”一样,次年收入因此增加了约24亿美金。这是所有Marketplace应该关注来提高使用频次的一个重点。有效的评分系统,主动地剔除掉了几乎所有三星评分以下的司机。这样用户是完全不用去翻看司机的评分和评价,而是信任平台能够确保服务体验。这比每一次使用都要用户去比较、挑选半天的体验好多了。Uber并且还有绝佳的用户交互体验、对于供应方(司机)的细致服务,等等。这些都是任何行业的marketplace类型公司需要成功的元素。更细致的一篇分析Uber是如何做好Marketplace的文章可以读我翻译的这篇文章:
这个模式可以在中国发扬光大,而且比美国的规模还要大。因为中国人口实在太多了而且道路少,路网对车辆承载能力几近饱和所以才会有限购。 专业提供类uber的租车app系统。
quora里有人回答类似的问题是:如果你把Uber当做城区汽车公司,只在几家城市运营,Uber的扩张范围其实不太大。如果你认为Uber主导甚至促进了几十个城市的城区汽车市场发展,Uber的发展力度就变得稍微大一些了。(数据指出:Uber现在仅在旧金山的车辆就比它创办之初所有车辆还要多。)如果你认为Uber正在榨干出租车的市场,那么它就变得有点庞大了。如果你认为Uber正在按照不同城市对Uber需求的强烈程度,逐渐扩展到所有它还没有来得及扩展到的地方,那么Uber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大一些了。如果你认为Uber是一种个人通勤服务,可以接送你的孩子上下学,把你带到工作地点,机场接送你的父母,载你到夜晚约会地点,这样你就可以尽情喝酒,它的影响力就变得越来越大了。如果你认为Uber既能载人也能运货(包裹、干洗的衣服,货物),它的影响力正在变得更大。如果你认为Uber是你汽车的代替品,它的影响力又进一步变大了。如果你认为Uber在指挥一个自驾车组成的舰队,那么它又长大了。如果你认为Uber作为超级电脑巨头,将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和物整合到一起(物理世界的Cisco),你就看到了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
你把它想成新时代的Facebook、谷歌就对了。Uber,2009年成立,今年营收有望突破100亿美元,Uber从每笔交易提取20%的佣金,这将使之从中净得20亿美元。目前Uber估值500亿美元。从事业务方面,Uber针对的是每日出行,在使用人群基数、使用频率、交易额上,Uber都是非常可观的。换句话说,Uber可以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基础设施,这种基础设施,与你每天用的水电气、道路、搜索引擎、社交网络是一样的。目前Uber覆盖全球45个以上的国家,超过200个城市。它的增长还远没到尽头。我们设想一下,五年之内,Uber覆盖城市增长十倍将会怎样?对应的,营收增长5~10倍将会怎样?谷歌2014年营收才660亿美元,Uber营收超过谷歌,就是三五年的事。再想想Facebook当前市值2449亿美元,谷歌4314亿美元,Uber的500亿美元才开始不是么。① 订阅《未来知识图谱》私信暗号sendme② 关注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移动O2O,我的微信:futureknowledge
我相信Uber的竞争到最后肯定会落实到价格上来。所谓的地图算法只是当前的一个的点。因为The more people take Uber cars, the more cabs become available for everybody else.。而这是社会化应用的本质。估值受大环境影响。
这是我在下面的一个回答,我觉得同样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人民优步+是优步的大招,是支撑起Uber500亿体量和未来理想的必由之路。就在这两天,Uber(优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上线了它的拼车服务“人民优步+”(Uber Pool),这就是Uber中国战略负责人柳甄前段时间接受采访时所提到的“大招”。在讨论这项新产品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Uber现在的状况。本月初,有消息人士称Uber已经完成新一轮融资,这次融资让创建才5年的 Uber 估值接近510亿美元,超越了小米(小米在去年12月完成了新一轮融资,估值为46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然而不久之后又出了另一则新闻——Uber内部文件曝光,文件显示,2013年,Uber的亏损达5600万美元;2014年第一季度,亏损就达到了5100万美元;2014年第二季度亏损更多,达到了1.06亿美元。亏损的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扩张的补贴。新闻一出,一时间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Uber一边融资,一边大手笔烧钱,然而补贴真的有意义吗?补贴一停司机会不会跑光?乘客会不会跑光?估值510亿的Uber到底要能给投资人带来怎样的回报?先要明确一点,Uber发补贴的本意绝对不是让司机赚得更多,而是要营造起一个生态系统,Uber的生态中包括:Uber叫车平台、司机(和他们的车)、乘客和政府。面对全世界政府的打压,Uber的态度是带领司机和乘客们“闹革命”。只作为平台的Uber自己不拥有司机,也没有乘客,所以作为生态系统的领导者,它要培养起这两方,最终达成三方共赢,补贴其实是领导者为了建立生态系统而转移的一部分利益。要让乘客打车总得首先有车可打吧,所以Uber才会用疯狂的补贴来招募司机,这样当乘客因为一时好奇或是一张五十块钱的打车券打开Uber时,看到屏幕上一大堆缓慢移动的的小车时,会觉得“哎哟不错嘛,居然已经有这么多车,似乎很靠谱又很方便的样子”,这种印象真的很重要,前不久去厦门旅游,因为那里没有Uber,只有滴滴打车和神州专车,于是特地下载了神州专车,但在城区打开了一次十分钟都没有司机接单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用过这项服务了。有车可打的便捷本身就能吸引一部分乘客,再提供一些优惠,乘客的数量就会大大增加,而需求的增加和高额的补贴,又会让更多司机觉得有利可图而加入。由此形成的循环可以快速地建造起一个生态系统。在中国,在滴滴和快的夹击下的Uber正是利用其本土化业务“人民优步”成功地圈了一块地。人民优步的门槛超低,本地牌照本地人,5年内新车,车价不能低于10万元,只要这些硬件没问题,直接在网上提交注册资料和一些文件,再去参加个一小时左右的培训就可以当人民优步的司机了。虽然车费比出租车还便宜,但是会有2-3倍的补贴,对完成订单多的司机还有额外奖励,因此人民优步的司机数量迅速增长。而乘客方可以以低于出租车的价格享受优于出租车的服务,有时候还能打到彩蛋——酷炫的司机和酷炫的车。于是乎人民优步一时间大发展大繁荣,据传现在杭州人民优步司机的数量已经是出租车司机的3倍,高峰期一天能发展500人,而乘客的范围也从白领扩展到了学生和其他群众。那么问题又来了,现在的这个生态是靠补贴建立起来的,供需之间是不匹配的,补贴总是暂时的,那么补贴停了之后会怎么样?不可否认,虽然总不乏有情怀的、闲得慌的、富得掉渣的司机,但大多数司机还是趋利的,是看到Uber有利可图所以加入,还总有“机智”的司机利用刷单来多赚一点是一点,连彭博社都撰文介绍了Uber中国的刷单热潮。在其他公司还在持续补贴之前Uber的补贴是不可能停的,只可能逐渐降低到相近的水准,在降低至停止补贴的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洗掉一部分司机,但是会洗掉多少很难说。专职做司机的只要比出租车赚得多就会继续,而且往往投入的固定成本高(为了开Uber特地购置了车),不容易退出;最有可能被洗掉的是人民优步中的高档车型,它们的油耗和保养花费比较多,是真的是有可能会亏本;而那些有赚头的兼职司机,可能是从月入两三万到月入一万,再到月入三千,但是具体哪个值是他们放弃的临界值不得而知(此处还应考虑机会成本,我曾遇到司机说不出来开车就打麻将,一打麻将就输钱,所以开车即使赚得少或不赚钱也优于打麻将输钱)。而乘客方,除了新用户和介绍新用户的,Uber官方对乘客已经没有补贴了,当前留下的用户已经是真正被培养起了用户习惯的,有经济基础的持久型选手,是真正的“目标客户”。特拉维斯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竞争的看法:当行业内的公司发展到烧钱已经不是必须的时候,补贴就会慢慢的往下将。但这同时,由于已经培育起来的消费习惯,整个专车市场的体量是在不断增大的,每个司机的行程更多,司机的收入也不会因为补贴减少而收 到影响,相反司机能赚更多的钱。Uber一直试图运用看不见的手来做一些事情,比如在国外“实时定价”,就会出现很有意思的局面,Uber的官方定价下调导致需求上升,此时车价又自然上调,最终定下来的价格是真正反应供需的。综上所述,如果补贴停止,司机和乘客都会不同程度地减少,到时候是可以通过调节来达到生态平衡的。不过Uber的野心显然不尽于此。同样面临着营利点的难题,Uber不像滴滴快的那样发展快车、代驾、顺风车、巴士……而是一直专注于人民优步,柳甄认为目前Uber对于中国市场的专注点就是怎样在5分钟之内有一辆车到达你面前,实现你经济、可靠的出行目的”。人民优步是防止滴滴快的的垄断而圈起的一块地,接下来推出的Uber Pool才是Uber的大招。Uber原本将人民优步定义为拼车,但它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强调这个属性,因为Uber Pool才是真正的拼车。Uber Pool将由多位乘客拼车合乘,共享重合路程,共同承担车费。如果人民优步是“车主+乘客”的拼车行为,那么Uber Pool就是“车主+乘客1+乘客2”的拼车行为。乘客只需要选择App中的Uber Pool按钮,输入自己的上车地点和目的地,一键呼叫司机便可成功上车。司机接载乘客后,可能会在行驶过程中接到另一个乘客的拼车订单,系统会根据两位乘客的行程安排计算最优化的路径,显示在司机的导航系统中,司机可依据导航接载第二位乘客,分别将两位乘客送到目的地,完成整个行程。每位使用Uber Pool的用户仅可和一名朋友一同登车,为可能到来的拼车伙伴留下合理的空间。Uber Pool的价格至少比人民优步便宜30%,不过可能需要多等几分钟,毕竟是实时的运算嘛。这款新产品于日在美国旧金山发布并开始内测,之前已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巴黎、奥斯丁等五个城市运营,在旧金山占到Uber在该市总订单量的50%。现在落地中国成为“人民优步+”。在这样的情况下,乘客付得少了,订单变多了,路上的空驶少了,司机赚得多了(跟没有补贴比),用更少的车就能满足需求了。Uber内部的数据显示,通过拼车合乘,Uber Pool在美国旧金山、法国巴黎等地实现了乘客付出价格近乎减半,而司机收入提升的运营效益。再开一开脑洞,当一个城市里所有的车都被这样“上帝视角”地实时调配,那么就能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公交车和地铁了,堵车的情况也将大大改善。当Uber能够实时对接人和车之后,它还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送快递、搬家、送外卖这些就再也不只是营销的噱头了,而是运力充分利用的题中之义。Uber还在研发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最终可能都不需要司机了。到时候Uber想用平台费或者其他方式赚钱,都轻而易举了。这就是特拉维斯的终极愿景,相比较滴滴快的和在其他行业疯狂烧钱的企业,Uber看似天方夜谭般的长期目标其实反倒明确些。所以对于巨额亏损,Uber的新闻发言人也是这么回应的:媒体透露的数据是陈旧的,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一个以“指数级”速度增长的公司,凭一个陈旧过时的数字下结论简直是个笑话。在任何一个创业公司看来这是基本常识:先融资,再投资,高速增长,之后盈利,让投资人得到长期的回报。这不难理解,亚马逊也是亏损专业户,但投资人还是对它的未来充满期待。Uber的故事讲圆了,是不是让人觉得心潮澎湃?只是不知道在Uber达到它的美好明天之前,还得烧多少钱,以及投资人的耐心能不能等到那一天。这其实是最近写在公众号的一篇文章,公众号日常是对各类商业现象的介绍和分析,有兴趣欢迎关注。
连线上介绍Uber服务的一篇文章:
Uber说到底是一个平台,整合租车服务供需信息的平台。既然是平台,供需双方的客户数量和供需匹配效果是最关键的,既有的两端客户基数就是uber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先入者会将这种规模优势不断累积,以致后来者越来越难以超越,嘀嘀打车们为什么要砸钱抢市场,因为国内打车软件市场最多也就能容纳三家左右的打车软件,而且前三家里面还很可能会出现第一名一家独大的现象!人人都可以搞个58同城,技术上没有任何难度,但是你搞的本地信息发布平台因为客户基数少导致信息质量低、服务效果差,自然用户会更少。当年IM软件做的比QQ牛的不少,但是用户基数能累积到这么多的就QQ,现在还有人敢在PC上挑战QQ吗??没有客户基数,说什么模式、技术都是白搭,有了客户和大数据,你想怎么玩都行。淘宝从网络地摊跨入个人理财、O2O等领域正是这个道理。往细里说,uber存在的前提是在政府垄断的出租车市场之外,还存在着其他个性化的租车需求,这些个性化需求是传统的出租车公司无法满足或解决不好的。人的需求是多样的,市场是立体的,仅此而已。现在再去做大一统的B2B、B2C平台难上加难,几座大山横亘在前,很难逾越,反而在各垂直细分市场,由于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容量的有限(相比泛泛的B2B、B2C平台需求),大平台商们无法覆盖,给了很多小公司、小团队突破的机会。
1、Uber是个平台,而绝不止于一款叫车软件。车上能够搭载的东西和车这个环境可能开发的附加产品,前景非常广阔,有很大的想象空间。Uber app又很智能,可以按需添加on-demand按钮,从而很轻易的将新功能上线。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广阔,跨界的可行性强,商业模式创新可能性强,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2、目前Uber在全世界的拓展模式可圈可点。以Uber在中国的拓展为例,Uber中国区各个城市都是独立的团队在运作,每个团队都由经验丰富的前咨询、投行、快消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士组成,每个团队人数非常少,效率极高,灵活性非常大。研究过Uber中国营销战术的知友会发现Uber根据城市开展本地化活动的能力非常强,比如杭州最近首发的Uberboat西湖摇橹船、北京最近发布的Uber人力车,这些结合本地特色的营销活动会收到欢迎,也能起到很好的口碑传播效果。仅以事件营销举例,其实Uber在运营方面的本地定制能力也很强,公司虽然规模已经很庞大,但没有出现任何大企业病。3、不谈跨界,仅从用车的角度而言,Uber的价值就很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很严重的出租车市场垄断问题,对Uber这类高效率电召软件的需求非常大,而且这些国家本土的电召软件,无论是推广的资源支持还是算法都无法与之抗衡。所以说,只要搞定当地政府,Uber能开展业务的空间极大。
看了这么多高大上的回答,我谈谈我的看法,在美国洛杉矶,我自己做了一个提供用车的平台给洛杉矶的华人,看了这么多高大上的回答,我谈谈我的看法,在美国洛杉矶,我自己做了一个提供用车的平台给洛杉矶的华人, 中文名字黄包车,有苹果的app可以下载。首先,打车软件 在美国有3家都做的很好,uber, lyft, sidecar, 这几家几乎没有区别,主要的区别就是 uber有动态调价。另外两家没有。uber调价的理由是那个时间段没有足够的司机。 乘客以前也没有别的选择,2012年以前只有uber。lyft 和 sidecar是后来的。有了后来两家以后,uber不是垄断地位,要随意涨价就不容易了。uber的应对策略是,收买 lyft 和sidecar的司机,直接,或者间接的暗示,在深夜,让所有司机关掉 lyft 和sidecar的 app,让uber的app 显得更加稀罕。 uber的乘客预测模式有点被吹得神话了。的确uber有大量数据积累,但是顺丰得数据更多,是不是就比淘宝值钱?有2008年到现在得数据积累。有很多得统计信息。但是对于预测客人得位置。别的不说。洛杉矶很多地区,都没啥效果。不然我也不会搞出现在得黄包车。 好吧,夹带私货。推广自己了。但是,的确洛杉矶华人打车,主要还是看报纸,所有用过我们服务得人,再也不会回到用报纸找司机。因为app模式优点很明显。你可以看见司机得位置,知道司机什么时候来。对乘客是很大一个宽心。其实Uber是一下喜欢下毒手的公司。这也是,我有兴趣挑战他的原因。加个图,大家笑一下。
看来是很早之前的问题了,现在uber估值180亿美元
最近应该是450亿美金了
你把他想象成陌陌2.0 就释然了。
商业互联网+,出现了2500千亿美金估值的阿里;手机互联网+,有了估值500亿万的小米;相亲行为互联网+,有了百合网和世纪佳缘;打车互联网+,有了滴滴和快的;小黄页互联网+,58和赶集风生水起,合并后估值百亿美金。Uber是互联网+O2O的中介,在商业去中介化的过程中,起到链接消费者和商家的互联网平台工具。站在风口上,自然就会估值巨大。在资本运作的模式里,只有能有人买单,投行就会无顾忌向上估值,快进快出,会成为资本高估值的运营手段。Uber有计算和自动纠错功能,赞同@张亮,@徐赫的观点,但是,如果仅仅用于打车软件,想象力就比较小了。应该说,还有更大的商业拓展空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uber退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