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鉴定十年到十五年整一次养老保险交多少年公司按多少年算

我的女儿今年六岁,想给她买一份保险,不知道哪个保险公司的哪种保险适合她,十五年到二十年都可以考虑,_百度知道
我的女儿今年六岁,想给她买一份保险,不知道哪个保险公司的哪种保险适合她,十五年到二十年都可以考虑,
十五年到二十年都可以考虑,想给她买一份保险我的女儿今年六岁,望高人指点,不知道哪个保险公司的哪种保险适合她
建议买平安旗下的保险,险种建议买收益型的那种,具体可以上平安保险官网看看,填写一个电话就会有人给你回电话介绍了
其他类似问题
保险公司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有保险公司可以一次性把养老十五年买完吗,有这样个业务吗?_百度知道
有保险公司可以一次性把养老十五年买完吗,有这样个业务吗?
提问者采纳
65,可以选择50!你可以选择中国人寿的福禄满堂!可以一次性交情也可分五年、分红的比例是100%这是中国人寿分红险销售10年为了回馈老客户的一个优惠政策、十年!也可以选择月领和年领!每年好享受分红、二十年、55、岁领取养老金、60你好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1条回答
在紧要的关头还是可以取部分出来急用的,可以一次投入到里面,你可以选择保险公司的收益类险种,将来老来领钱就是了,而且是大得多,如果你想一次性投入的话,保险公司的养老险跟那个是有很多区别的,你可以在你当地保险公司或你身边保险代理人咨询的,我觉得比社会养老险收益更大,不用管它,具体这里也跟你说不清楚你所说的15年养老险是国家社会保险
保险公司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交通事故门牙断了三颗,做了四颗,医生有开疾病证明书,十到十五年要换一次,本人今年28岁,我的后续治_百度知道
交通事故门牙断了三颗,做了四颗,医生有开疾病证明书,十到十五年要换一次,本人今年28岁,我的后续治
交通事故门牙断了三颗,做了四颗,医生有开疾病证明书,十到十五年要换一次,本人今年28岁,我的后续治疗费还可以向对方赔偿吗?法院会判订础斥飞俪读筹嫂船讥给我后续治疗费吗?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后续治疗费应该赔偿。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后续治疗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订础斥飞俪读筹嫂船讥予以赔偿。法院会支持。
如果我的几个给您带来帮助,望好评。
就是医生疾病证明书上写的是,可能要再一次修护没说需要再次修护,我就在想这一点,不知道法院是否会支持?
这样的话法院不一定会支持,但如果以后真的需要治疗,可以再次起诉的
那就是说等我十几年后再次起诉了?
如果不能确定费用是必须发生的话,法院可能不会支持的。建议你去鉴定机构对后续治疗费进行鉴定。
后面的费用没写,前面的一颗治疗费是4500疾病证明书上写的,鉴定所的人又和我说证明书上有写了就按上赔偿。那……?
麻烦您了,李律师,谢谢您。
由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报告,这个比医院出具的证明效力高一些,更能获得法院的支持。
嗯嗯,好评下。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你好,我买了泰康保险公司,每年交一万交十年每年返回一千元年底分红十五年领取这个保险好吗?有没有风..._百度知道
你好,我买了泰康保险公司,每年交一万交十年每年返回一千元年底分红十五年领取这个保险好吗?有没有风...
每年交一万交十年每年返回一千元年底分红十五年领取这个保险好吗你好,我买了泰康保险公司?有没有风险
医疗健康方面的保险,其他的险种根据经济条件先给家庭支柱购买,再逐步完善:买保险就是要攒的钱1。如果经济能力不足,因为保险就是防范风险的2您办理的是泰康的什么产品.正轨渠道买保险是没有风险的?个险。但惟独保险,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家长自己保得多,了解正确的投保知识才是第一步。自己不在了谁照顾孩子,保险险种没有好与不好?孩子不在了自己还能继续生活嘛。还是15年满期,保得足,先大人?银保,谁都希望给孩子多一些。在商业保险方面!第二,保额高低视乎各个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压岁钱的多寡,后理财,才是爱孩子的体现?财富赢家还是幸福人生、医疗健康应该放在首位考虑,孩子的意外。确立正确的投保观念。第四。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保障,后小孩,先保障,需要注意的是、重疾。 第三。那么时间越久越好,家庭年保费支出为家庭年收入的10-20%。不出现家庭危机不能动的钱:第一?没留意有15年期的产品3好不好取决于您个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历史投保记录。一般情况下建议投保顺序,投保顺序一般为,意外险可以全家都买。时间越久收益也越好,买保险、医疗。就是保障的钱、教育金,也可以暂时先放一放,建议满期取最好,孩子谈不上保障。 第五。个人建议。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孩子的保险优先考虑的应该是意外,保险最本质的功能是保障,您确定下这个产品是15年能取。教育金保险类似强制储蓄。父母没有保险:意外。 另外,不一定一次购买到位,不能主次颠倒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其他6条回答
你这个也不一定是分红的,泰康也有大病。保险应该多注重保障而不是收益,意外带分红首先分红险分红有不确定行,风险是没有,就是收益多少的问题
这份保险没有任何风险。。。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有任何风险了,都没多大保障。。
买之前,没有问你的业务员吗?他要偷着乐死了。你这个应该是分红型的保险,保本是没问题的,但分红得看保险公司经营情况。另外应该还附加一些保障(比如意外)在里面的。
具体条款,你讲的不是很清楚,所以没办法帮你具体分析。不同年龄和职业特点,对保险的需求不一样,要看你买的保险是不是能够覆盖到你的需求咯~
保险,保险,又不是投资,谈不上什么风险。买保险么,就别看重收益咯,它提供的是保障不是收益。诉求不同。我qq,如果有需要可以问我:)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您购买的应该是泰康人寿的理财产品财富人生吧,这是一款理财产品,没有风险,请放心!只要您按时交保费,公司一定会兑现合同的!
 除了投连险有收益风险外,其他保险都没有风险。 该保险属于投资理财型保险。这类保险的主要作用是:强制储蓄、合理避税、合理避债、财产继承。若没有以上需求,就没有必要够买该类别产品。 买保险,按需选择。先分析家庭保障需求(意外、住院医疗、重大疾病、教育、养老、投资理财,按先后顺序考虑),再挑选合适的保险产品。 具体方案,需细聊后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计划。 本人大学本科毕业,于2009年加盟“保险中介”(专业性保险超市),我可以免费为您对比分析50余家保险公司的“上千”种保险产品。能真正做到客观分析,免费为您货比“三家”,并能节约20%费用! 本人最近总结了《各大保险公司最新产品对比信息》。北京朋友,若需要帮忙,欢迎随时联系!
 保险需求一般分为家庭经济责任、紧急预备金、子女教育规划以及养老规划。  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应对的风险不同,保险需求也就不同。 建议在分析自身保险需求时,首先考虑保障,再根据经济条件安排储蓄和投资理财规划。 其实每家保险公司的产品都大同小异,都在保监会的监管之下,可能有一些细节方面的东西会有一定的出入。现在的保险都具有分红功能,每家保险公司的分红方式、来源不太一样,而且分红水平也不太一样。建议在选择保险公司是尽量选择比较大的公司,以保障以后的分红水平以及后期的增值服务。对待不同的保险公司,国家的政策也会有不同的地方,公司的团队规模不一样,所造成的盈利水平也就不一样,客户可以拿到的分红也就出现了差异。 详情请咨询您身边的平安保险代理人
泰康保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保险市场大扩容十五年 “92派”挥毫保险业 - 圈中人保险网
中国最大的保险专业资源仓库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国保险市场大扩容十五年 “92派”挥毫保险业
[作者:保险经理人
作者:郭伟超    时间: 9:23:23]
  引子   15年前的秋季,市场化中的中国保险业迎来了首次大扩军。五个幸运儿从百多家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摘下一纸稀缺的保险公司牌照。他们分别是,新华保险、泰康人寿、华泰保险、永安保险和华安保险。中国保险业由此进入了大规模扩容的时代,一个新的时代。   新时代下的险企们或辉煌、或失意、或愤慨、或感动的市场化演绎也就此开始。   五险企应运而生   有一个词叫“应运而生”,旧时指顺应天命而产生,现在多指应时机而产生。记者认为,此词用在上述五家保险公司身上甚切其义。诞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这批保险公司,可以说是应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大势而生,应中国保险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而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大变天”的时代。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金融体系改革进入探索和转变阶段,亟待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之金融市场。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体系三驾马车均实现了超速发展,尤其是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引入了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为其市场化方向搭建了初步框架。   中央政府开始实施金融不良资产剥离,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启动资产证券化;完善分业监管体系,建立分业监管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管理模式正式结束;资本市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扩容步伐以跨越历史性的速度发展……   如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以及由城市信用社转化而来的城市商业银行等作为银行体系补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再如,以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成立为标志,证券业的快速崛起,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以及各种外资银行的设立。   受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国内保险领域的“天儿”也变了。首先,打破了老人保独揽中国保险业的局面,将之分拆为中保财险、中保人寿、中保再保险三个专业子公司,陆续设立了中国太保(601601,股吧)、中国平安(601318,股吧)等保险公司。其次,在分业监管的指导思想下,中国保监会成立,统一监管全国的保险市场。   两个“变天”的刺激下,新华、泰康、华泰、永安和华安五家保险公司应运而生,皆为股份制保险公司。在只有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个体户、合资、外资企业的时代,股份制是个新鲜物件,尤其是在国内保险领域。   与其时代背景一样,这批保险公司与先前成立的险企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无论是发起意愿、股权结构还是公司性质、经营管理,都有着鲜明的市场化初始印记。   据说,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发自九十年代。以此类推,中国现代保险企业制度亦应始自那个时代吧。   首任保监会主席马永伟曾如此评价这五家险企的出现,“中国保险市场已初步形成”。   中国保险业市场化的大幕就此拉开。   “92派”挥毫保险业   但凡成功的企业,大多有着鲜明的企业性格。而企业性格的积淀往往来自于他的掌舵者,尤其是创始人。   此段开始之前,先解释一个词――“92派”。92派指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受其讲话的感召,纷纷主动下海创业的那批企业家。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企业运作上具有清晰、明确的股东意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同时这也是一群对某个行业或产业有梦想的创业者。   新华、泰康、华泰、永安、华安五家保险公司成立之时,正是92派圈地占山忙下海的时候。   关国亮,新华保险创始人,曾于1998年-2006年出任新华保险董事长。其1983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先就职于黑龙江省财政厅,1992年“下海”加入民营企业东方实业。力促东方集团(600811,股吧)成为A股第一家民营企业后,牵头发起设立了新华保险。   引入外资、扩张、上市融资、继续扩张,从关国亮早期为新华保险划定的路线中不难看出这位民营资本中杀出来的企业家,身上有着一股生猛的江湖气息。他任期内,提出要将新华保险打造成国内第一家上市的保险公司。有媒体报道关国亮曾有一个民族寿险的梦,希望可以有中国寿险走出国门。非保险科班出身,其博士论文《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动态模拟分析》却获得了较高评价。   其继任者孙兵,中国平安创业元老之一,曾是这家国内保险公司中最为市场化的险企的二号人物。   生猛的基层队伍,市场化的业绩导向应该是外界对新华保险的一大印象。   提及泰康人寿必言陈东升,这位泰康人寿的缔造者为泰康倾注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的同时,亦将自身沉稳、内敛的性格注入其中。陈东升,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下海经商之前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副局级)。据说92派这个词出自陈东升之口。观其三次创业,无论是成立嘉德拍卖、宅急送还是发起设立泰康人寿,均是当时少人问津的领域,可见其目光之独到与犀利。眼界固然重要,但其只是企业成功的前提,严谨、规范的企业治理才是成功的保障。这一方面,“规矩”的泰康颇有名声,多年来少有“出格”举动。   较为难得的是,创建泰康人寿后陈东升可以淡化先前的成功,去做一个保险人。如今提及陈东升想到的就是泰康人寿,而非先前的企业。   另外,或许是因创建嘉德拍卖的经历,经营保险公司以外,陈东升颇为喜欢收藏艺术品。在泰康人寿15周年庆典的日子里,其联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泰康艺术收藏展。   泰康人寿多年来也一直以时尚精致的企业形象示人。   关于华泰保险董事长王梓木的辞职下海曾有这样一段对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F基询问王梓木,“你在经贸委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筹建保险公司?”王答曰,中国保险业还很落后,需要加快改革和发展,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也需要有人来实践,在实践中闯出一条可行的道路来。   王当时官至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主持工作),1996年时43岁,时常向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朱F基汇报工作。以前程似锦形容他并不为过。   大凡有过从政经历的人,尤其是政府要员,忍受寂寞的能力都非常了得。   由于注册资本金、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永安保险的第一任董事长王建才被禁入金融业11年,留下了一个烂摊子。陕西省政府出面方才摆平了此事,而股权纠葛的隐患亦因此埋下。当然,这是后话。此后,永安保险一直由地方政府主导,历任董事长均有当地官员或国企高管经历。对此,有专业咨询公司曾如此评价永安保险的管理层,虽有较强的进取心,但管理和专业人才较为匮乏,缺乏令人信服的专业创新能力。   此后多年,永安保险连年巨亏也就变得好理解了。亏损虽严重,但在将西安打造成西部金融中心的大战略下,地方政府对之还是一如既往的重视。   至于华安保险,首任董事长任克雷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反倒是特华投资入主后,华安保险身上体现了特华投资董事长李光荣的鲜明特点。资本强人李光荣原为国企高管,90年代后期“下海”进入金融领域。其将华安保险的发展嫁接至资本市场。自此,国内保险业有了一家具有鲜明投资属性的保险公司。随着资本市场的起伏,华安保险的业绩亦是起伏不定。   据说,李光荣有着一个保险集团的梦想。只不过,他更强调保险的资本属性。   历数完上述五家险企过往15年中的重要掌舵者后,记者注意到,不同于之前的官商保险,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架构下,他们大多有着一个保险的梦想,决意在保险领域大施拳脚,做一个较为纯粹的保险人。虽然部分企业因为股权更迭等因素未能坚持既定的路线,但他们为探索中国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做出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此亦是记者作此文的主因。与之相比,一些后来成立的险企均多了一丝资本的味道,少了一些保险的纯粹。   十五年高下已分   15年风云变幻,回头再看这五路险企,高下已分。   无论是总资产,还是保费规模,新华保险和泰康人寿已经遥遥领先。当然了,这和寿险公司的性质也有莫大(博客,微博)的关系。截至2010年末,两家公司的总资产均在3000亿元左右,规模保费900亿元上下,一度冲击寿险第一梯队。   显然这是两个非常接近的竞争对手:均是1996年8月注册成立的股份制专业寿险公司,同由十多家中资公司参股组建,2000年下半年又不谋而合地完成了对外资机构的招募入股,实现了资本的国际化。同借政策东风,抢在WTO&保险行业全面开放之前,开始跑马圈地,扩张分支机构,一跃成为全国性寿险公司。受制于人才的紧缺和资本的局限,两家公司又都产生了快速扩张后的消化不良,财务压力持续经年。   15年的“争锋”中,新华几度浮沉,泰康稳健如初。不过两者间的市场份额始终呈犬牙交错状,互有胜负,未曾拉开较大差距。   受业务规模、结构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作用,15年来,互相追逐的两家企业(尤其是盈利轨迹),趟出了不同的生存路径。崇尚以业绩导向为管理文化的新华保险,锤炼出了一只过硬的业务队伍,在业务能力方面颇为领先。而泰康人寿,在合规、稳健的企业文化下,凭借着出色的投资能力令泰康的品牌越发明亮、精致起来。   王梓木掌舵下的华泰保险,是五家公司中唯一的全国性财险公司(五家企业成立时,永安、华安保险被定义为区域性保险公司),被媒介以“非主流”之名称呼了十余年后,终于在今天得到证明,他们走出的其实是一条主流路径。从只靠投资一条腿走路,到现在的“投资”、“承保”两条腿走路,华泰保险实现了从简单的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过度依赖投资收益向同时追求承保利润转变,被业内称之为“华泰现象”。   先后拿下资产管理牌照、寿险牌照后,日前华泰保险又拿下了保险集团的牌照。看似默默无闻的华泰保险,所谋者甚大,集团上市。   相较上述三家险企,永安保险和华安保险的发展境况明显脱轨了。不论是社会影响力,还是行业地位,和新华、泰康、华泰不可同日而语。偿付能力严重不达标,经营混乱、大额亏损、高管走马换灯等混乱局面持续经年。   究其原因,偏居一偶、当初又被定义为区域性保险公司或许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方向性错误才是主因。纠葛不清的股权结构和粗放的经营策略亦是他们早期埋下的毒瘤。   直至近两年新的股东入主,理顺股权结构后,上述两家企业经营方才出现好转,偿付能力问题也得到解决,并于近两年纷纷实现盈利。   十五年股权跌宕&新华不动如山   五家企业中,新华保险绝对是新闻点最多的公司。离乱动荡的高层,纠葛不清的股权皆是媒介“津津乐道”的话题。与之动荡的形象相比,其多年来稳中有升的业绩规模、名列前茅的行业排名的业绩颇是难得,此亦是其15年来一大亮点。   浮沉新华三阶段   新华保险15年的发展路径,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关国亮时代、孙兵时代以及汇金时代。   关国亮主政时期的新华保险,资本的意味更浓重一些。“引资、扩张、上市”应是那个时期新华保险的既定前进路线。回看那段时光,无论是引资、扩张还是资产数额、市场份额,新华保险都一路领先同期险企。甚至出现了开业首年即告盈利,并持续6年盈利的市场表现,一举打破寿险企业5-8年盈亏平衡的规律。可以说,关国亮时期的新华保险甚是风光,至少表面如此。   不过,有分析者认为,当年的新华保险如此惊艳的业绩可能与当时的中国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有关。中国保监会尚未成立,监管当局没有对寿险公司准备金提取比例作出统一的规定。而作为寿险公司的最大负债,寿险准备金提取所依据的评估利率对于财务报表影响巨大。   据了解,寿险公司“5-8年盈亏平衡”规律指的是纯粹保险业务、尤其是个人寿险业务这一块。早前的新华保险是以团险业务为主。当年的团险业务不是非常规范,很多业务两三年就退保,保险公司不需要承担太大的保险责任就可以赚取相当可观的回报。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真正的寿险业务。   拐点出现在2004年。2004&年全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研讨会上,连续数年盈利的新华保险被曝光“偿付能力不足”。偿付能力不足问题困扰了新华保险多年,直到中央汇金入主后,方才解决,这已是2010年的事情了。随后,关国亮违规投资事件东窗事发,部分股东联手一纸诉状递上国务院相关部门,保监会宣布暂停关国亮董事长职责,工作移交给总裁孙兵。   如若说,擅长资本运作的关国亮以资本的力量为新华保险打开了市场,那么孙兵则是以保险人的专业,锤炼了新华保险。事实证明,孙兵掌舵期间,新华保险相对收缩规模,进行结构调整,追逐高价值的期缴业务。虽然规模上曾被竞争对手短暂超越,但凭借期缴业务形成的滚动效应一度挺入寿险第一梯队。不过同期的新华保险也进入了一个董事会长期缺位,由管理层、股东乃至监管者共治的时代。   2009年底,经国务院特批,中央汇金接手保险保障基金38.8%的股权后,入主新华保险。随后,新华保险组建了延迟已久的新一届董事会,康典出任董事长。随后,以原总裁孙兵为核心的部分高管人员离开新华保险,原太平人寿董事长何志光出任新华保险总裁联手董事长康典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重启IPO计划,企图抹平过去动荡时期的烙印。   然而新老管理层的交替,权力的归属与划分,人事结构的梳理,投资能力的恢复,治理水平的完善,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事情。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高层   每一次股权腾挪,新华保险都会经历一次高层动荡,度过一段痛苦的磨合期。引入战略投资者、吸收外方股东、内部改造,新华保险在过去几年间可谓是经历了一场疾风骤雨般的变革。   然而不管高层如何动荡,新华保险的业务发展、队伍人员基本稳定。未如其他高层动荡的企业般,影响公司的业绩。   以新华保险时间段为例,期间由于股东层面的变动,新掌舵者孙兵开始对新华保险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在总裁室和各部门之间搭建了销售管理中心、产品管理中心、风险管控中心、资源管理中心、战略管理中心、行政保障管理中心、运营管理中心等七大职能中心。当年追随孙兵创业的旧将,纷纷出任中心主任要职。据了解,上述中心主任的权限不亚于公司副总,七大管理中心不啻于一个新的总裁室。虽然七大管理中心加强了对公司各部门各项业务的控制,但由于职责定位不清,各部门及各分公司老总经历了一段痛苦的磨合期。随着磨合的加剧,一批创业元老出走。最著名的例子当属新华保险原副总裁林克屏离职出走。据悉林克屏在新华保险内部尤其是营销体系中素有威望,后凭借其对寿险营销的独特理解创建大童保险销售服务公司,业绩颇为可观。   尽管如此,新华保险上述3年中还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虽然在规模上不如同城对手泰康人寿,但其在核心业务的各项指标增长速度较为突出。以2009年为例,实现的667.81亿元规模保费中,其核心业务保费收入达398.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5.8%。个险期缴、银代期缴、法人短险、续期业务同比增长分别达43.6%、80.9%、48.4%和90.1%,均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尤其续期业务,2009年实现保费收入204.01亿元,体现明显的滚动效应。另外,这一年,新华保险业务价值同比增幅超过41%,新契约业务价值同比增长56%。   对此,有观点认为,“新华保险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稳健发展,而且业务质量得以提高,得益于其拥有了一支成熟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可以说,动荡之中依旧快速成长的新华保险造就了一批以善打硬仗、开拓市场著称的经理人,其作风比同期成立的泰康人寿生猛许多。   对于这个观点,记者曾向一位新华保险省级分公司老总求证,其告诉记者,媒体看到的新华保险人事乱象仅局限在总公司高层,为股权腾挪的必然结果,是可以理解的。新的大股东必然需要新的代言人。其实在省级分公司及以下层面,新华保险几乎不受影响。因为相较中国平安、泰康人寿等总部高度集权的管理架构,新华保险省级分公司老总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业务权限方面的相对独立性使得各机构的业务受其他一系列非业务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干扰较少。   塞翁失马,焉知福祸。省级“封疆大吏”超越同行的权限或许是帮助新华保险保持多年业绩稳定的原因,但拥兵过重后尾大不掉或许也是孙兵走后新华保险多起非正常挖角的根源。   由此,还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企业初期打天下阶段,需要突出领导者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但在企业日渐成熟之后应该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淡化个人的影响力,更多的突出制度建设。”   日前,新华保险15周年庆典上,康典提出:要将新华保险打造成有文化、有追求、有抱负的公司,要以精神提升、制度约束、流程梳理、技术保障、惩戒威慑等五项策略来抵御风险,建立和谐的、建设性的内控关系。   业绩压力考验新华上市   自汇金进入,新华保险的IPO就已进入倒计时。增资扩股和上市恐怕也是康典任内的使命。2010年康典上任后便开始了对新华保险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便快速走出动荡的阴影。首当其冲者,就是增资扩股,引进资本金实力雄厚的股东,清退无后续出资能力的中小股东,简化股权结构。粗略统计,新华保险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中先后发生了四次股权变化。   2010年10月,新华保险股东大会通过增资方案,公司股东按每持有12股认购14股的比例参与增资,每股认购价为10元,增资总规模达到140亿元。由于遭遇严重的债务危机,北亚实业不具备后续出资能力,成为第一个被清退的股东。随后上海亚创和博智资本亦前后出局。其中,河北德仁购得上海亚创持有的9%股份,博智资本的4.5%的股份分别被渣打银行旗下一家公司和淡马锡旗下的平台公司富登金融取得,其中渣打旗下公司获得1.5%股份,富登金融获3%股份。   今年2月,其外资股东苏黎世金融以对冲风险为由,将新华保险的持股比例从原来的20%降至15%,让出的5%分别由中金公司及野村证券平分。苏黎世金融出售5%股权后,宝钢集团由新华保险原第三大股东上升为第二大股东。   7月初,原本持有新华保险9%股权的河北德仁分别将新华保险4280万股、4043万股和2378万股股份转让给天津信商投资管理公司、厦门合信投资公司和上海复星工业技术发展公司。自身持股比例降至为4.8841%。   近日,保监会又批准了新华保险发行50亿元次级债。   经过连番的股权腾挪,增资,偿付能力逐渐达标的新华保险宣布,“2011年要在A股、H股全部上市”。   原以为解决偿付能力问题后,新华保险上市在即。不料2011年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以及宏观政策环境的变化又为之上市平添了几许不确定性。   从未公开保费排名的保监会,今年突然公布了上半年各家寿险公司的规模保费和标准保费排名,处于上市关口的新华保险上半年标准保费和规模保费出现同比“双降”,分别为-11.85%与-5.52%。标准保费一项落后于竞争对手泰康人寿。根据保监会的说明,标准保费排序,更能看出一家公司业务规模增长和质量提高的趋势是否匹配,结构调整是否取得明显成效。   虽然出现上述现象并非只有新华保险一家险企,但对于新华保险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毕竟其处于上市前夕。   有业内人士分析,银保新政的冲击应该是新华保险上半年业绩低迷的主因。康典曾如此形容银保新政对新华保险的影响,“银保新政的棒子打别人是打在了身上,打新华是打到了头上”。   有数据显示,新华保险上半年实现银保新单收入约为179亿元,同比增长-39%,远高于另外两个银保大户国寿-5.8%与太保-18%的下滑速度。银保新单中期缴保费约为47亿元,同比增长-27%。可见,银保保费的下滑是直接导致新华规模保费下滑的原因。据了解,新华保险为多个省级机构下调了本年度的保费目标。   业绩下滑的同时,新华保险还遭遇了中高层人员及一线销售团队的部分流失,对于上市前奏曲已经响起的新华保险而言也是个不小的冲击。据统计,原七大中心主任,有五人离职。相继出现数起分公司总经理或部门负责人携旧部出走现象。   市场环境恶化,原有业务骨干流失,给新华保险未来的业务增长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于面临上市的新华保险来说,上市融资可以突破资本瓶颈,但核心业务方面如何优化调整、深化转型是其需要思考的长久命题。   成立15周年之际,新华保险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立足市场,打造合规、典范公司的未来经营目标。   十五年稳扎稳打&铸就精致泰康   泰康15年,如果要找一个词来形容它,恐怕非“稳健”莫属。泰康人寿多年来留给外界的印象一直是稳稳当当,规规矩矩,甚至稳当得有些保守。“稳”也恰是其掌舵者陈东升的典型特征。有一位跟随陈东升多年的人士告诉记者,陈东升性格沉稳持重,不激进,认准了什么事情,一定会把这件事情研究透彻,那怕耽搁上一段时间亦无所谓。比如他组建保险公司,再如他的养老社区计划,均是谋定而后动,不会为了所谓的先机而盲目操作。   十五年三个步点   泰康人寿15周年庆典大会上,陈东升用了三个词来概括泰康人寿发展史,“因时而生、因时而兴、因时而变”。   所谓因时而生,应该是指泰康人寿出生于造梦的90年代。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发迹时代。对于那个辉煌的时代,前文有过相当叙述,不再赘叙。泰康人寿诞生于那样的时代是幸运的。不过,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泰康人寿又有着那么一丝不幸。1996年9月开张,1997年为其第一个完整经营年度,1998年就赶上了亚洲金融风暴。保费收入骤降一半左右,政府部门对金融的监管骤然收紧,暂停了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审批。直到2000年初,泰康人寿只建了北京、武汉、广州三个分公司,网点扩张近乎停滞。   受制于稀少的分支机构,这一阶段的泰康人寿保费收入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其也将自身定位在中小保险公司行列。然而这段时间也令之对保险产生了更为清楚的认识。陈东升曾撰文表示,亚洲金融危机虽然使泰康人寿的发展延缓了3年,但给了泰康很多启示:亚洲金融危机使泰康人寿对金融产业有了更清楚认识,对寿险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在金融保险企业经营过程中,稳健、规范、诚信、亲和的重要性,迫使其坚定了走“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道路的信念,并初步形成了战略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定位。   多交代一个细节,据报道,泰康人寿开业之初便确立了任何情况下,保费收入都不能在自己的控制之外的原则。那时的泰康人寿还在为200万的年保费而欢呼雀跃。随后这家当时的小保险公司又率先采用了国际惯例进行信用评级。   “因时而兴”,则是指泰康人寿借力政策东风,在中国加入WTO前后实现了机构的大拓展。   2000年前后,可谓是泰康人寿的黄金岁月。此时正值中国加盟WTO前夕,监管机关放开了国内金融机构的审批。泰康人寿的战略目标也随之从中小保险公司,定位为大中型保险公司,将未来两年视为“发展年”,大力扩张分支机构。   2000年初,和其竞争对手新华保险一样,泰康人寿完成了机构拓展前的融资计划,吸引了多家外资入股。随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机构扩展,截至2003年底,泰康人寿全国的机构扩大为分公司29家,中心支公司124家,基本上完成了其在全国的机构网络布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保险公司。这一年,泰康人寿保费规模突破百亿元关口,挺进了“大中型”保险公司行列。   急速扩张也带来了资本金的极具消耗,泰康人寿出现连年亏损。相对同城对手新华保险当年即告盈利且持续多年的业绩表现,泰康人寿盈利则要晚得多。   2003年后,泰康人寿暂停机构扩张,开始将目标锁定在利润上,在分支机构的管理上下功夫。从这一年起,泰康人寿开始盈利。   至于“因时而变”,则是指泰康人寿凭借出色的投资能力借助崛起中的国内资本市场,实现了从大中型保险公司向大型保险公司的转变。具体时间应始自2005年前后,段国圣加盟泰康人寿,并出任泰康资产管理公司CEO。泰康开始了自身投资体系的长期规划,打造投资研究一体化力量。此后,段国圣执掌下的泰康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收益率名列行业前茅,尤其是股票收益率,一度居行业之首。泰康也成为了保险行业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段国圣也被业界称为“长青树”。   期间,泰康人寿以回报率较高的投资型险种大开银保渠道之门,实现了对主要竞争对手的超越。泰康人寿连续3年位居寿险市场第四位。   创新及投资成就泰康品牌   仅以市场美誉度而言,泰康人寿算得上是佼佼者。以一个行业观察者的眼光看,多年来,泰康人寿一直企求塑造一个时尚而精致的品牌形象。其独特的创新理论和出色的投资能力更是深入人心。   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恐怕是陈东升流传度最高的一句话。陈东升表示,“找最好的葫芦画最好的瓢”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少走弯路。   泰康人寿成立之初的岁月中,陈东升走访了20多家国际知名的保险公司,小到名片设计、职场布置,大到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学习模仿。“创新就是率先模仿”便是其此时提出的观点。   就是如今也可以轻易找到泰康人寿一系列师承自国际一流保险公司的做法,比如在保险业首家引进独立董事;设立执行、审计、薪酬三大专业委员会,并在经营管理层面设立管理委员会;在保险业界首家采用了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等一系列完善治理结构的举动;泰康还在业界率先引入“内含价值”的概念,将“内含价值”考核列入业务考核体系,采取了诸多提升内含价值的措施:提高期交保费比例、降低中短期两全险的比重等。   模仿可以帮助企业缩短和领先者的差距,但却无法帮助你实现对领先者的超越。   作为一家大型保险公司,近年来,泰康人寿也在逐渐尝试自主创新的路子。其中,有三次创新之举令人印象深刻。   2002年,泰康人寿推出“一张保单保全家”的综合家庭保障计划,这种以“家庭”为中心提供的综合性产品和服务,是泰康在国内的首家创新;2003年,其又提出了“买房、买车、买保险,现代生活新三件”。这是中国保险行业恢复经营24年来,第一次有企业站在全行业的高度提出――保险是现代家庭实现幸福生活的必需品和消费品;2009年,泰康人寿则提出了探索建设养老社区,深耕寿险,提供“从摇篮到天堂,呵护一生的关爱”,成为业内第一家获得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的保险公司。养老社区概念的提出,在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养老社区对寿险业可能是一场革命,人寿保险和养老社区的结合将革新整个寿险产业链。   相比创新的保险理念,出色的投资业绩显然更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泰康的资产管理公司绝对是泰康人寿的一大亮点。自2005年成立以来,泰康资产管理公司连续多年保持保险行业的领先水平,其所管理的投连进取型账户更是取得8年12倍的回报。《中国投连险2010年度排名报告》中指出,在激进型投连险账户中,泰康进取型五年、三年、二年累计回报率始终名列榜首。据悉,泰康资产在2007年发行的“泰康―开泰稳健增值”理财产品,是业内唯一一只投资二级股票市场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自设立日至2010年底,产品每年均实现了正收益,产品净值累计增长49.25%,大幅跑赢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上证指数等。   截至2011年6月,泰康资产管理的资产总规模超过3500亿元,是国内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开业15年,泰康人寿没有一笔呆坏账。   锁定“A+H”上市模式   反观新华保险如火如荼备战IPO的场景,一度也传出要在2011年上市的泰康人寿忽然没了消息。   近日,泰康人寿成立15周年庆典上,陈东升表示,根据泰康人寿未来3年的发展战略,泰康人寿将在香港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相较之前媒体爆出的时间,错后了几年。   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资本市场不景气,投资者信心不足,导致保险股弱势,且一路“跌跌不休”的表现应该是保险机构取消上市融资念头,选择继续观望的原因。据统计,中国人寿从年初的22元左右跌倒了15元(9月底)左右;中国平安从年初的57元左右跌倒了35元(9月底)左右;中国太保从年初23元左右跌倒了18元(9月底)左右。面对如此惊人的跌幅,伺机而待再寻好的时机上市应该是更好的选择。况且新华保险、人保集团纷纷提出年内上市,短期内若有三家险企上市也需要考虑投资者的承受能力。   除了资本市场的走熊,业绩原因恐怕也是泰康人寿暂缓上市的原因。   保监会公布的上半年各家寿险公司规模保费和标准保费排名表显示,泰康人寿上半年标准保费和规模保费出现同比“双降”,分别为-12.87%和-1.40%。前十大寿险公司中,仅有三家出现“双降”现象,其余两家为新华保险,和太平人寿。   另外,上半年泰康人寿录得规模保费507.66亿元,被人保寿险超越,排名第六。不过,其标准保费一项高居第四。   陈东升在泰康人寿成立15周年庆典上表示,泰康人寿正处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未来将更注重保费的质量。   2010年,中国太保登陆H股前夕,太平洋(601099,股吧)寿险一度压缩银保,力推个险、长险,提升寿险公司的内含价值。因为海外投资者不是特别看重保费的规模,而是非常看重企业的内含价值,保费的质量。   由此,泰康人寿重视标准保费甚于规模保费的原因似乎豁然开朗了。   另外,陈东升在康人寿成立15周年庆典上还透露了泰康人寿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资产达到1万亿,净资产500亿,利润100亿,客户达到1亿。泰康人寿在未来5年内将全面完成集团化,整合保险、资产管理、不动产、创新及海外业务五大版块。   值得关注的是,泰康养老险公司在建立几年之后,进入2011年,已有数家泰康养老省级机构获准筹建,此前未有过此现象。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泰康养老社区的概念提出几年后,也将有大动作。因为经过几年的海外调研后,泰康终于弄明白了养老社区的运营模式。   十五年隐忍坚守&华泰熬成主流   近些年,保险业内出现了一个词,华泰现象。顾名思义,华泰指的就是华泰保险。至于现象,则是指在保险业发展初期市场相对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做到不随波逐流,盲目追求规模,而是坚持集约化和内涵式发展,追求最好的经营结果。   不以保费规模论英雄   年度信息披露显示,华泰保险2010年实现承保利润2.6亿元,首次超过投资收益,为其成立以来最好水平,综合成本率为90.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据了解,自2003年首次实现承保利润221万元后,华泰保险已连续八年实现承保盈利。   财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在财险市场进入盈利周期,且财险市场环境大幅好转的时下算不得什么新鲜事情。但承保利润超过投资利润,且连续八年实现承保利润对国内保险业而言就算得上新鲜事了。   要知道几年前,监管部门曾为财险业的行业性亏损大伤脑筋。彼时的财险市场秩序紊乱,随处可见不计费用追求规模的险企,企图用投资收益弥补承保上的亏损。一旦资本市场有个风吹草动,行业哗然。保险作为一个规避风险的行业,却被风险市场牵着鼻子走。保监会痛下杀手,整顿市场秩序,提倡承保盈利,适才扭转了上述风气。   可是谁年轻时没犯过错呢?华泰保险也是如此,年少时没少走弯路,只不过转向得及时罢了。   据了解,华泰保险成立之初,保险业务也同当时的同仁般,采取高速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2000年以前,华泰保险的保费收入以年均100%以上的速度增长,保费规模一度在全国财险市场上排名第四,且实现了盈利。   自我感觉良好的华泰保险开始憧憬上市的梦想。谁料,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财务报告惊醒了梦中人。报告显示,华泰保险在过往的四年中出现近4亿元的保险业务亏损,其盈利依托的是投资收益。   对于上市,安达信直言公司上市是需要持续盈利能力的。试问,如果资本金不多,保费规模有限,投资收益不高,是否还可以保证盈利?况且资本市场又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华泰保险也算了一笔账,财险公司每年风险保费的年化使用率不到30%,及时投资赚10%,也只能给公司贡献3个百分点的效益,作用非常有限。万一投资失利,不仅不能创造利润,甚至可能拖累保险业务发展。在财险市场承保盈利较难的情况下,公司对投资风险的容忍度更低。财险公司要发展必须追求承保利润。   随后,华泰保险提出了“不以保费论英雄,要以质量效益比高低”的企业转型目标。2000年-2003年,华泰保险主动砍掉了不好的业务,暂缓设立新机构,大力开展制度体系建设,重点解决管理能力的问题。同时,通过严格的承保政策,主动压缩质量差、风险高的业务,引导险种结构向合理的方向调整,集中精力发展效益型险种。   2003年,华泰保险结束了连续6年承保亏损的局面,实现了承保盈利。   今天看起来很美的结果,却令当年的华泰保险承担了莫大的压力。   要知道,当年同业公司都在疾速扩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业务发展举步维艰。华泰保险独树一帜的表现被视为“另类”。另外,由于规模的压缩,业务增速大幅下降,市场排名滑落至10名开外,公司内部曾出现过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近四分之一的员工选择了离开。   所幸坚持下来了,2004年起,华泰保险开始步入良性循环。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华泰保险年均保费增速26.7%。2010年保费收入38.5亿元,非车险业务占比近四成,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另外,华泰保险成立以来每年保持股东分红,股东已通过分红基本收回投资。五年间,实现净利润31.8亿元,公司净资产从16.6亿元增加到49.1亿元,其偿付能力也始终保持在监管要求的5倍以上。   走上专业化经营之路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同质化竞争态势比较明显。大部分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开发及定位、经营管理体制、竞争手段、保险服务等方面模仿现象突出,差异性不明显,甚至没有差异性。这种现象已成为我国保险公司继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尤其是对中小保险公司而言,业绩起伏不一,最终只能靠价格战、高折扣来吸引消费者,导致大家都没有利润。许多公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沉沦,市场份额被日益蚕食。   因此,专业化经营将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   既然没有选择在保费规模上大干快上,那么就要在专业化的路子上杀出去。   为了避免传统保险领域的恶性竞争,华泰保险在业务上大力发展非车险,有选择的发展车险。在责任险、理财型险种等方面持续开展产品创新,大力提升工程险、企财险的承保技术水平,打造专业化的风险管控团队。   上述险种由于在国内保险市场中空间不是很大,许多大公司不愿做或无暇顾及,给了华泰保险先入为主的机会,形成了非车险领域的竞争优势。如今,其在董监事责任险、出口产品责任险等方面已成为国内主要承保人。由于在责任险、理财型险种等方面持续开展产品创新,2007年被保监会定为科技保险首家试点单位。目前正在研究金融机构职业责任以及包括产品、化妆品在内的临床试验责任险等险种。   数据显示,2010年,华泰保险非车险业务占比36.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责任险占比6.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另外,专业化经营的华泰资产管理公司亦是其亮点板块。   “华泰资产管理已成为全国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市场化程度最高、受托管理第三方资产规模最大、公司数量最多的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王梓木如是说。   据了解,相较华泰保险和华泰人寿位居市场份额10名之外的尴尬,华泰资产管理公司可谓一马当先,其投资业绩稳居全国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之首,可谓华泰保险的金字招牌。   成立于2005年的华泰资产管理公司是首批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保险机构之一,也是最早获得股票投资资格和IPO询价资格的机构,同时还是首批劳动部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之一。   华泰方面介绍,经过数年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投资管理体制,华泰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形成了相互支持、严格制衡的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平台。从1996年的9位员工发展到目前拥有业务、投资研究、风险控制、运营、行政5个条线100多人的专业队伍,人均金融证券从业经验达到8年以上。   据了解,华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900亿元资产中,第三方管理业务占比80%以上。15年来累计为华泰保险贡献利润约41亿元,占公司总利润的三分之二,年均净值增长率达到13.3%。最近四年来,第三资产管理业务累计为行业贡献收益62亿元,并为相关保险公司提供了后台管理、技术支持、交易单元资源共享等优质服务。   做大寿险谋划集团上市   近日,华泰保险又发生了一件喜事,期盼多年的保险集团牌照终于获批。8月15日,保监会〔号文批准,“华泰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华泰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此亦为2010年3月保监会下发《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试行)》后,按照该《办法》规定设立的第一家保险集团公司。   资料显示,华泰保险集团注册资本金为30.426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北京,旗下共有华泰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华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五家子公司。15年来,在从未增资和发行次级债的情况下,华泰保险通过“内生式”资本积累,从一家单一的财产险公司发展成为集财险、寿险、资产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保险集团。   对于集多种保险牌照于一身的华泰保险集团,王梓木透露,新成立的华泰保险集团将致力于“做好财险,做大寿险,做强资产管理”的战略定位,以财险业务作为集团的品牌先导,以寿险业务为集团的价值载体,以资产管理业务作为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   做大寿险,将是新生的华泰保险集团未来几年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王梓木回忆,已经连续十几年盈利的华泰保险,很早就具备了上市的条件。之所以没有上市原因有二:其一,已经实现承保、投资双盈利的华泰保险并不缺少资金,上市融资的意义不是很大;其二,单纯的财险公司上市,股价卖不上好的价钱。这一点从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的上市价格中可以得到佐证。从这个意义上讲,华泰集团未来上市,寿险具有极其重要的拉动意义。   2005年,华泰保险暂缓上市计划,发起成立华泰人寿。初始注册资本金2.2亿元,华泰保险占据了近93%的股权。仅仅5年过后,2009年,华泰人寿的保费规模即追平了华泰财险,市场排名亦相当,此时华泰财险已成立13年。2010年华泰人寿的保费规模已达60.6亿元,远超同期华泰保险的38.5亿元。   有研究机构发布数据,过去十年中,中国的寿险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主要寿险市场。这种强劲增长预计会持续下去,中国很可能会发展成世界最大的寿险市场。预计在未来5年内,每年的持续增长会维持在15%至25%的水平。   寿险公司的前景固然光明,但寿险公司对资本金的消耗也是不可忽略的。   多年来依靠自生能力解决资金问题的华泰保险似乎遇到了难题。2009年5月,保监会网站例行公布1至3月人寿保险公司保费数据,原本中资的华泰人寿突然被列入外资公司之列。保监会在注释栏里备注:自本月起,华泰人寿资本性质由中资变更为外资。这也是国内中资保险变身外资的首例。据了解,华泰保险第一大股东ACE持有华泰人寿四成左右的股权。   翻牌为合资保险公司是战略的选择,还是资本的无奈,市场上颇有争论。   华泰人寿2010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显示,2010年其亏损额度为1.34亿元。报告显示原因为,公司目前业务规模还比较小、费差损依然存在,机构拓展的投入较高,导致了公司实际资本的相应减少。   一直在探索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规律,希望能够为中国保险业探索出一条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的华泰保险,在寿险的道路上不知会走出一条怎样路径?会否如财险般,给市场带来一些惊喜。   十五年步履维艰&永安终上正轨   永安保险的今天看起来很美,连续两年实现了盈利,且首次实现了承保盈利。然而其昨天的坎坷,谁能想到是何等的艰辛。过往十余年的岁月中,永安保险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成立、整顿、被接管、重组、高层频繁更迭、严重亏损、增资扩股、战略调整、实现盈利。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故事。相对上述三家险企的经历,这些故事对后辈险企具有着更深刻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近年由地方政府主导陆续成立的地方法人保险公司。   十五年生死两茫然   借西部大开发之名诞生的永安保险算得上是国内最早的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法人保险公司之一,成立于1996年,坐落在陕西省省会西安市。   出生时注册资本金达6.8亿元,股东涵盖了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岂料,高额的注册资本金只是个幌子。1997年,当时的保险机构主管机关央行宣布接管永安保险。理由有二,其一,未经批准异地展业;其二,注册资本金严重不达标,股东实际出资不足一亿元,和其6.8亿的出资额度相差甚远。而保险公司的法定注册资本金为2亿元。   1998年,陕西省政府的主导下,剔除了大部分原始股东,数家陕西省境内的国有企业重组了永安保险,注册资本金3.1亿元。原中国人寿河北省分公司副总经理邱淼贵成为永安保险重组后的首任董事长。   重组后的永安保险结束了被接管的尴尬,开始了正常营业,但由于之前的历史包袱,新旧股东间的利益纠葛为其日后发展埋下了隐患。2006年居然被爆出部分股东向保监会申请该会立即对永安保险进行行政接管。过半股权存在极大争议以及公司出现的重大经营问题,是他们请求保监会对永安予以行政接管的理由。   这一错综复杂的股权纠葛案直到2007年方才解决,最后陕西国资委出面调停,由陕国投收购了相关争议股份,清退部分股东。   由于长期存在股权纠纷、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方式粗放等原因,永安保险累计亏损严重,2008年底偿付能力再次严重不足,经营难以为继。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永安保险累计亏损额高达人民币18亿元。且12年间,更换了4任董事长。如此业绩颇令地方政府“头痛”。以至于股东对之兴趣索然,不愿继续出资。   拐点出现在2007年底,有着丰富财政工作经验的张东武出任永安保险董事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战略调整。突破地方政策限制,引入民营资本,民营资本股份一度超过五成。   2010年,永安保险首次实现了承保盈利288万元,整体盈利2.9亿元。   刮骨疗伤为自救   求救不如自救。但自救前应该明白自身的弱点在什么地方,从哪里开始补救。   偿付能力问题是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熟悉保险业运作规则的人都清楚,保险公司资本金不足,很可能造成无力赔付,隐藏极大的经营风险。   据统计,1999年到2007年的9年间,永安保险的保费收入从5400万元提升到了55亿元,保费规模翻了10倍,但资本金一直是3.1亿元,资本金和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的监管压力也随之增大。   只有迅速增资扩股,才能解决这一难题。   2007年底,陕西省政府的挑头下,永安保险完成了第一轮增资扩股,资本金增加到16.63亿元,偿付能力达到180%左右。增资当年,永安保险保费收入55.3亿元,较2006年增长38.76%。   2008年底偿付能力再度严重不足,经营难以为继。永安保险开始压缩规模,启动了大规模、全方位、系统化的体制改革。首次正式提请省政府转变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改革公司的高管任命和考核机制,并对公司经营管理层进行了适当调整。随后,永安保险总部从经营班子到普通员工分别重新竟聘上岗,薪酬、考核、机构、部门设置等一系列改革也相继展开。同时,按照以效益为标准对各个分公司进行考核改革,科学合理配置各级分支机构的业务人员结构,推行核保、核赔、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集中化管控,并完善和改造了六大核心信息系统。   数据显示,2008年永安保险规模保费为56亿元,同比增长1.32%,2009年保费降至53.4亿元,同比增长-4.77%。同年,永安保险实现净利润9700万元,这也是该公司首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2010年,完成保费收入57.9亿元,实现净利润2.9亿元,创历史新高,且首次实现了承保、投资双盈利。永安保险方面表示,2010年永安采取了一系列深化公司改革的措施,成本控制方面与上年相比取得了一定成效,综合成本率下降7.1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当年承保业务扭亏为盈。   今年1-8月,永安保险已经实现了3亿多元的盈利。   另外,持续盈利的表现,吸引了新的战略投资者。2010年9月,永安保险完成了第二轮增资扩股,该公司的注册资本金由16.63亿元增加到了26.63亿元,偿付能力达到246%,股权结构趋向多元化和市场化。其大股东为国有企业延长石油,持股比例达20%。另外持股比超过5%的股东尚有,福信集团持股19.8333%,上海复星持股12.9543%,陕西兴化集团持股5.9582%,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持股5.1630%,金堆城钼业集团5.1630%,陕西化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持股5.0195%。上海复星集团和厦门福信集团为民营企业。   上市前还需苦练内功   张东武上任之初,曾提出过永安保险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偿付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险集团,进而推进整体上市。   如今偿付能力问题、盈利问题已然解决,企业恢复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于上市,张东武又提出了新的规划。永安保险要在2015年前确立在财产保险行业第二集团军综合竞争力领头羊地位;择机申请成立寿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代理公司,最终以保险集团公司面目于2015年前登陆资本市场,为2016年后五年内进入财产保险行业一流企业打好基础。据报道,永安保险计划聘请瑞银证券为之做上市培训。   上市是美好的,但资本市场是挑剔的。上市企业需要拥有可持续的盈利能力,被认可的商业模式。   近两年,国内财险企业处于盈利周期中,以2009年为拐点,国内产险业已经进入到一个速度与质量、规模和效益同步、快速、协调发展的盈利周期,但是行业竞争加剧,中小保险公司处于不利地位。   尤其是与总部设在京沪深等东部大城市的保险业竞争对手相比,永安保险偏居金融业并不发达的西安,很难说有多少优势。   就产品结构而言,永安保险亦和国内大部分中资财险公司般,车险占比过大。其2010年数据显示,永安保险车险保费占总保费85%左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车险市场存在较大的风险是众所周知的,况且车险费率即将放开,市场竞争的程度以及未来的效益平添了几许不确定性。   另外有分析人士表示,永安保险的主要负责人为政府官员背景,虽有较强的进取心,公司近两年的业绩也证实了这一点。但管理和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其高级管理人员大多来自西北地区国有金融机构,缺乏令人信服的专业创新能力。其内部控制和管理尚待健全,分支机构存在一些违规待改的问题。   张东武坦言,目前,永安保险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管理基础薄弱,与日趋规范的管理要求差距较大;发展方式粗放,不能适应市场和行业的快速变化;先进的企业文化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不强等。   规划出美好的蓝图确实令人振奋,但现实的经营压力亦是不可回避的。   据报道,永安保险有意组建市场营销中心,希望在4S店、专兼业代理渠道、大客户渠道上进一步发力,以改善车险业务的品质,试图在一些专业化的细分领域形成优势。   千回百转十五年&华安保险回归   提及华安保险,怎一个“闹腾”了得。成立15年,不光公司性质变了,经营线路亦是几经变化。起初由国资企业发起设立,几年过后突然改由民间资本掌舵。疾速扩张之后,放弃“车险业务毒瘤”,转做理财险业务。如今又回归传统保险业务。不过,这家新闻点不断的企业,投资能力还是有目共睹的。   理财险的风花雪月   1996年,大型国有企业华侨城集团联合数家国有企业在深圳发起设立了华安保险,注册资本金3亿元。据悉,当年华安保险股东业务覆盖运输、邮电、&通讯、旅游、房地产、工贸等众多领域。这对华安保险初期的业务发展提供了莫大的支持。此后数年中,华安保险的股东业务一直保持相当比例。   数据显示,华安保险前四年累计保费仅6.6亿元。可见初期的华安保险发展得并不如人意,并一度濒临破产的边缘。有内部人士介绍,早前的华安保险由于股权分散,每家出资不多,投资人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经营中,股东对公司的发展没有战略目标,造成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到2001年、2002年时上述情况更为严重。长期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决策缓慢、效率很低,华安保险除了停滞不前的状况。这也成为特华投资进入华安保险的一个契机。   2002年7月,民营资本特华投资入主华安保险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20%。与此同时,发起人华侨城集团退出。民营资本特华投资的进入,华安保险成为国内首家民营性质的保险公司。   特华投资董事长李光荣也开始了对华安保险的铁腕改造。无论是法人治理结构,还是公司发展战略均发生了变化。最为知名的当属李光荣在华安内部掀起的稽核风暴,惩治内部贪腐。仅年,华安稽核部就将14人移送司法机关,同时要求26家分公司一把手将身份证复印件交给总部所在公安局。   内部大手术的同时,特华投资也加快了华安保险的战略布局,把这家偏于一隅的保险公司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专业保险企业,分公司从三五家发展到29家,下设机构近千家。注册资本金也从3亿元到5亿元发展8亿元、9亿元。2006年,华安保险保费收入已达28.31亿元。   期间,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李光荣将资本市场和华安保险进行了有效嫁接。其经过多番努力获得了一张特别的新产品通行证――“华安金龙理财险”。这款通过银行渠道发售的与银行利率保持联动的财产理财型保险产品,让华安保险赚了个盆满钵盈,不仅获取了高额的投资收益,还彻底甩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2006年华安实现了全面盈利。   2007年的大牛市如期而至,深谙资本市场的华安保险藉此实现了资产规模的飞跃式发展,2006年上半年其资产规模不足百亿元,到2007年底已达350亿元。当年李光荣认为以资产规模而言,这个数据可以进入当前财险业的三甲。   另外,虽然理财险对保费规模并没有多大贡献,但却给华安保险带了大量的现金流,其偿付能力一度提高到空前的1000%。这与后来的偿付能力严重不达标天壤之别。   熊市下的被迫转向   理财险为华安保险创下巨额利润的同时,其保费大户车险却惨不忍睹。   李光荣曾痛斥车险是“亏得没底”的业务,提出要坚决铲除车险业务毒瘤。所谓“车险业务毒瘤”,特指在开展车险业务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以牺牲公司利益来攫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现象和机制,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高退费、假赔案、手续费过账等,甚至市场中形成“只要与车险打交道的各个环节都有钱赚,就是保险公司不赚钱”的畸形现象。   其实这个现象在当年是可以理解。几年前车险市场随处可见同质化的产品、激烈的价格战、高昂的分销成本以及高居不下的赔付率。另外,当年车险的销售渠道单一,没有电销、网销的冲击,中介渠道占据了车险销售的主导地位,导致很多利润流向了中介机构。   从2007年开始,华安保险实施彻底的规范经营,要求车险、财产险、人身险等业务必须严格遵守保监会“15%”和“4%”的规定,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其他外部成本和费用处理方式。对80%以上赔付率的业务全部砍除,力争实现车险盈利。   自此,华安保险的规模保费出现大幅下滑。2007年,华安保险录得保费8.31亿元;2008年为7.49亿元。对比2006年的28.31亿元,落差颇大。   据报道,华安保险的这次转型令之流失了大量业务人员,员工人数也一度从8000多人减少到4000多人。   依托繁荣的资本市场,保险业务的下滑似乎并没有给华安保险带来太多的负面情绪。不过这样的好日子未能持续太长的时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中国股市,波澜壮阔的大牛市突然跳水。靠投资收益赚取利润的华安盈利模式遭遇资本市场的严峻考验。如果无法实现预计的投资收益,理财型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越大为公司带来的压力就越大。   雪上加霜的是,华安保险华安金龙理财产品到期后,未能获得新型产品的批示。其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断了,加之满期给付高峰的到来,偿付能力开始出现问题。2009年时,其偿付能力为-43.46%。   有意思的是,华安保险一直投入精力较少的常规保险业务发展稳健,创造了利润。但无奈因保费规模太小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偿付能力不足和现金流断裂的交织中,2009年华安保险再一次改变了战略选择,“回归主业”。   回归中的上市期盼   从风光繁荣到折戟沉沙,2009年,华安保险开始由理财险回归传统财险。华安保险又一次遭遇了转型的阵痛。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华安现有的保费规模过小(2008年仅有7.49亿元),回归保险主业如同建立一个新公司,难度不小。另外,大部分中小财险公司都已在控制内部成本,降低外部价格方面下功夫,提高竞争力。如果华安保险在这些领域没有突出的优势,很难突围。   华安保险又一次靠出色的投资能力实现了自我救赎。2009年、2010年其分别实现了3.65亿元、4.17亿元的净利润。华安保险2010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显示,其去年投资业务实现收益10.58亿元,成为其偿付能力上升的主要原因。2010年,其偿付能力为79.41%,相比2009年的-43.46%上升了122.87%。   同时,华安保险在2010年的承保业务基本实现了盈亏平衡。保费收入也大幅上升,2009年录得保费收入28.09亿元,2010年为39.66亿元。   在保险市场不断规范的趋势下,回归保险主业的华安保险为彻底解决偿付能力问题,2010年其与战略投资者签订协议,在2011年以每股5元得价格定性增发5亿新股,增资扩股后,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至400%以上。   今年上半年海航入股华安保险,取得19.6%的股权,华安保险资本金增至14亿元。   另外,今年初华安保险获准发行8亿元次级债。华安保险方面表示,通过发行次级债其偿付能力处于充足状态。   近日华安保险提出了上市的口号。李光荣介绍,华安保险计划在年上市。他还表示,“十二五”期间,华安保险保费收入计划年均增长30%-40%。到2015年,保费收入争取达到180亿元,争取在全国产险业第二梯队中处于资产规模、保费规模靠前,5年平均利润率领先的行业地位,部分分支机构进入当地产险行业第一梯队。   预计在2015年前,华安保险将建成具有产险公司、寿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销售公司的保险集团,并初步形成以连锁营销网络为平台、以金融产品交叉销售为特征、以资产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框架。   据了解,这不是华安保险第一次喊出上市口号。2007年左右,华安保险曾想借壳华盛达(现更名为“刚泰控股”)来达到上市目的。不过,由于监管部门认为其应先夯实保险主业,再行考虑上市计划而与借壳上市擦身而过。(全文完)&
&【】&&&&&
【关于圈中人保险网】圈中人保险网创办于2000年3月,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专业保险资源网站,在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2005年,圈中人保险网作为唯一的保险类专业资深网站,跻身中国十大热门金融学习网站。圈中人保险网共设36个版块和栏目,内容齐全,数据权威,更新速度快。网站开辟VIP会员浏览专区。您成为本站会员后,可以以会员身份浏览会员中心的
【】等版块内容及下载会员资料。
【加入圈中人保险网会员的方法】
&一、个人VIP会员:
   〖第一种方法〗 网上注册:操作步骤 1、-&2、-&3、
   〖第二种方法〗 购买会员卡:操作步骤  或电话订购6即可
&二、公司会员: 操作步骤 1、-&2、-&3、
&&&现在就&&&&&
& &&&&&&&&
客服电话:6&&&&&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深圳市圈中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本网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6&
客服QQ:(认证信息请注明“圈中人”)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老保险交多少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