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

在研究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完整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是( )A、向右上方倾斜 B.向右下方倾斜 C.向右上方倾斜后向后弯曲 D.向左上方倾斜后下后弯曲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在研究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完整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是( )A、向右上方倾斜 B.向右下方倾斜 C.向右上方倾斜后向后弯曲 D.向左上方倾斜后下后弯曲
在研究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完整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是( )A、向右上方倾斜 B.向右下方倾斜 C.向右上方倾斜后向后弯曲 D.向左上方倾斜后下后弯曲
选C.经济学中形象地称该曲线为“肘弯”,曲线先向右上方倾斜,说明工资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而后向后弯曲,表明此时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_百度知道
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
提问者采纳
因为劳动的供给量随着工资的增加而先增加后下降,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工人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这是由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造成的;另一方面工作的另一面是闲暇,这时劳动供给会减少,劳动供给越少,当工资很高时意味着闲暇的机会成本很高.  2、在工资很低的时候,工资越高、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的提高可以使工人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  3,所以闲暇的机会成本就是工作的收入——工资,工资越高,所以工人会选择多闲暇少工作  1,劳动供给越少,工资越高;随着工资上涨,即先向右上方倾斜,人们将会放弃劳动而转向更多的闲暇,工人的收入已经相当多了,劳动供给越多.因此替代效应使得劳动供给与工资成负相关的,劳动供给越多,他不用那么努力地工作了,工人的收入相当多了,再向左上方倾斜,因为一方面工资已经很高,劳动供给与工资成负相关的.  4,这样劳动供给会增加,所以总的来说工资与劳动供给成正相关,所以此时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左上方倾斜,工人认为闲暇的价值更大.所以收入效应使得劳动供给与工资成正相关的,此时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远大于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当工资高的一定程度时即闲暇的机会成本很高时,工资越高,这说明此时闲暇的价值很高,随着工资的增加,所以此时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替代效应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13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三单元 消费者行为理论-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13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三单元 消费者行为理论-2
(2)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这意味着我国整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存;2.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可以向后弯曲?请给出说明;答: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供给;(1)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2)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3.为什么
(2)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这意味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农村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让亿万农民富裕起来,但只要还有70%左右的农业人口,守着极其有限的耕地,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转移出去,滞留在有限的耕地上,农民就不可能富裕起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在近十几年农村的持续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利于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可以向后弯曲?请给出说明。答: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供给曲线具有特殊的形状,一般说来,它向后弯曲。(1)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劳动者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和闲暇所带来效用的评价。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所提供。收入通过消费品的购买为消费者带来满足: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效用满足越大。同样,闲暇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闲暇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然而,可供劳动者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2)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也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3.为什么有些人喜欢买菜时讨价还价,有些人却不喜欢?请运用效用论进行解释。答:(1)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的欲望的能力。序数效用论者提出了消费者偏好的概念,他们认为对于不同的商品或商品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消费者均衡就是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取最大的效用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用公式可以表示为=λ,其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2)对消费者来说,不仅对同一种商品的偏好可能不同,而且每个消费者的收入可能不一样,即造成了每个消费者的λ可能不同,所以对同一种商品的价格而言,有的人认为高了,所以就要讲价,而有的人认为该商品的价格正合适,所以他不会讲价。例如,蔬菜市场上,白菜的价格为一元,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这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为2,买白菜的边际效用为l,那么在他看来MU/P=1&λ=2,所以他要讨价还价。一直到价格变为0.5元他才会买。相反,如果另一个人比较富有,他的λ=1,MU/P=1,则在他那里MU/P=λ,正好达到效用最大化,所以他不会讨价还价。(3)从另一方面说,消费者的收入都是既定的,他的消费要受收入的约束,他要消费的商品组合必须在预算约束线以内。收入较少的人更容易讨价还价。而且是否讨价还价还取决于人的习惯,有些人过日子精打细算,买东西喜欢讨价还价,而有些人可能认为讨价还价的时间还不如去做其他的事情,认为讲价的效用很小,甚至为负,所以不喜欢讲价。4.许多消费者愿意多付钱购买名牌产品,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运用效用论进行解释。 答:(1)消费者愿意多付钱购买名牌产品,实际上反映的是名牌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问题。(2)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的欲望的能力。效用这一概念与人的欲望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3)正因为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因此决定效用大小的不是产品的实用程度,而是产品的稀缺性和商品对消费者主观的满足程度。消费者愿意多付钱购买名牌产品,正是因为名牌产品的稀缺性和名牌产品能够比普通产品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满足,导致名牌产品具有更多的效用,从而也导致了名牌产品更高的价格。
从稀缺性方面看,在同种产品类型中,名牌产品一般就只有几种,产品的稀缺性决定了消费者拥有名牌产品的有限性。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稀缺性决定了消费者消费的有限性,继而决定了消费者对名牌产品的效用总是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从带来的心理满足程度看,名牌产品属于一种炫耀产品,它不仅穿着舒服,更重要的是它能显示拥有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因此,对名牌产品的追逐主要是满足心理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而不是产品的实用程度,也就是名牌产品心理满足程度远远大于非名牌产品。(4)从经济学角度说,由于效用的主观决定性,消费者行为是追求理性的,所以消费者愿意多付钱购买名牌产品只是反映了消费者自己的选择,本身不存在价值判断问题。
但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行为并不是理性的,名牌产品给消费者的实际效用往往低于消费者的期望效用,从而导致名牌产品的价格高于其应该的价格水平。5.分别用图分析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和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进一步说明这三类物品的需求曲线的特征。答:正常商品、抵挡商品和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下图所示。 图3―3 正常商品、抵挡商品和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横轴表示商品X1的数量,纵轴表示商品X2的数量,在既定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的预算线为AB,并与无差异曲线I1相切于a点,表示商品X1的价格发生变动前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均衡状态;当商品X1降价后,消费者的均衡消费状态用b点表示,则a、b对应的数量差异就是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总效应;X1的价格下降引起的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化,从而引起消费者预算线变动形成补偿预算线FG,使得消费者增加购买相对降价商品而减少购买相对涨价商品以获得更大的满足,从而导致均衡状态变化到c点,则a、c之间的数量差异为替代效应;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了变动,导致消费者消费能力增强,消费者预算线平移至A,均衡状态为b点,则c、b之间的数量差异为收入效应。可见,商品价格变动的总效应等于价格变动引起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之和。在图3―3中,(a)(b)(c)图分别表示正常商品、抵挡商品和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从(a)图可以看出,由于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是与价格反方向变动的,总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动并且是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之和,表明商品X1的价格下降时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从图(b)可以看出,由于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并且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总效应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之差,并且保持了与价格的反方向变动,表明商品X1的价格下降时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从图( c)可以看出,由于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并且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因此,总效应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之差并与价格同方向变动,表明商品X1的价格下降时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七、计算题1.若某人效用函数为U=4X+Y 2,原先他消费4单位X、4单位Y,现在Y降到3单位,问他需消费多少单位X才能达到与原效用相同的水平?解:原有U=4X+Y2=4×4+42=32,则现在应有4X+32=32,解得X=23/4。2.假定无差异曲线斜率=-200/Y 2时,消费才达到均衡,若收入为40元,PX=4元,PY=2元.那么对X、Y的均衡需求量为多少?解:X与Y的价格比为4:2=2,价格比等于边际替代率,即 X=200/Y2=2,得Y=10,再代入预算线,可得Y=0。3.某人生活在仅有X、Y两种商品的社会中,每一时期他的效用为U=50X-0.5X 2+100Y-Y 2,PX=4,收入M=672元。试计算:(1)导出他对Y的需求函数。(2)若PY=14,他将买多少X?(3)在这个均衡状态下,他对X的需求收入点弹性是多少?解:(1)均衡条件是=,XPX+YPY=M。用效用函数可得(50-X)/(100-2Y)=4/PYX= ①从收入限制可得X= ②联立①、②式,解得Y=(2)将PY=14代入Y=,得Y=36,由收入预算得X=42。(3)由均衡条件(50-X)/(100-2Y)=4/14,4X+14Y=M得Y =(7X-150)/4 ①Y =(M-4Y)/14 ②联立①、②式,解得X=的收入弹性=0.561 4。4.某人的效用为U=XY,M=80,用于购买X、Y两种商品,PX=2,PY=3,求效用最大化时购买X、Y的数量及货币的边际效用。 解:因为=Y、=X,根据均衡条件=可得=,2X+3Y=80,得X=20,Y=40/3。货币的边际效用λ==,所以λ==。5.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和Y是他所消费的两种商品,其价格分别是PX=1和PY=2,他的收入为100,试问他对X和Y的需求量各为多少?解: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以及预算约束, =,X+2Y=100 由X+2Y=100,得X=50,Y=25。八、案例分析1.20世纪80年代电影票普遍只要几角钱。在往后十几年间,电影票价从几角、1元涨到10元、50元,其价位的升高得超乎寻常。同时,由于娱乐生活的丰富和电影业自身的问题等因素,中国电影很长一段时期以来陷入低谷。198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为27亿元,观众人次293亿,而199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为8.1亿元,观众人次不足3亿。电影观众的流失令人惊叹。日,四川省峨影公司以5元的票价上映影片《完美风暴》,同时规定:该公司在成都市所属15家影院放映的影片,不管是进口大片、国产影片,还是普通进口影片,票价一律为5元。成都市电影市场产生激烈震荡,峨影公司的这一举动很快在四川、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来自电影业的“完美风暴”。新疆将电影票价试降为5元;西安一家电影院将所属6个影厅的票价由原来的10元降为5元:郑州各影院纷纷推出了2元票价,再创新低;珠海某影剧院也实行5元票价制,并先从一些次重量级新片开始。短短几天,虽然电影票价下跌了,但电影院的票房收入却大幅度地上升了。一次普通的市场经营行为竟演变为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请用弹性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答:在娱乐活动不丰富的年代,电影属于稀缺资源,市场供不应求,故电影票价逐年上涨。当娱乐活动逐渐增多,也即电影的替代品越来越多时,消费者对电影的需求逐渐减少。高昂的电影票价,必然造成供过于求,产品过剩。电影票价由低到高,继而又在成都出现5元票价,其实是市场供求规律运行的结果。从产品需求弹性来看,电影的需求弹性较大。(1)看电影属于一种非必需的“高档”消费,是一种奢侈品,奢侈品富有弹性;(2)另外,相近替代品越容易得到的物品需求价格弹性越大,随着电视的普及和VCD的畅销,以及其他一些文化、娱乐行业的发展,使电影消费的替代性越来越大;(3)物品往往随着时间变长而需求更富有弹性。这些是中国电影目前市场出现“5元现象”的主要原因。由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降价可以使总收益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品种和层次的不断增多,电影票价将不再是刺激需求的唯一手段,而改进服务,细分目标市场将成为提高票房收入的重要手段。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行业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13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三单元 消费者行为理论等内容。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四单元 生产理论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山科大...价格过高,以及国内轿车消费政策迟迟得不到调整、不配套,工薪阶层既买 不起车也...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五单元 成本论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山科大西经...(×) 4.在总收益仅能补偿总可变成本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说厂商仍可能继续生产...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 9页 免费 23章练习题 5页 免费搜...第三单元 消费者行为理论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八单元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山科大课后题山科大课后题...消费者行为理论 及生产理论和市场理论分析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及“如何生产...  (3)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对于一个消费者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从而使得一般均衡分析至多具有理论意 义;②有关经济当事人行为的连续性等假设...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上产量...生产者的商品不存在偏好, 唯一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2)完全竞争市场在纯理论形式上是一切可能的市场中...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一单元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3.宏观经济学为什么又叫做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答:...消费者追求 满足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习题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习题第...那么当你有第四个轮 子时,这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似乎超过第三个轮子的边际效用...  西经课后习题答案 29页 3下载券 西经微观练习题参考...假定某商品市场上有 100 个消费者,其中,60 个消费...(高鸿业第四版 《微观经济学》 高鸿业第四版)第...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
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
  1、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先向右上方倾斜,再向左上方倾斜,因为劳动的供给量随着工资的增加而先增加后下降,这是由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造成的.  2、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的提高可以使工人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这样劳动供给会增加.所以收入效应使得劳动供给与工资成正相关的,工资越高,劳动供给越多;  3、替代效应是指当工资高的一定程度时即闲暇的机会成本很高时,人们将会放弃劳动而转向更多的闲暇,因为一方面工资已经很高,工人的收入相当多了,他不用那么努力地工作了;另一方面工作的另一面是闲暇,所以闲暇的机会成本就是工作的收入——工资,当工资很高时意味着闲暇的机会成本很高,这说明此时闲暇的价值很高,所以工人会选择多闲暇少工作.因此替代效应使得劳动供给与工资成负相关的,工资越高,劳动供给越少.  4、在工资很低的时候,随着工资的增加,工人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此时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远大于替代效应,所以总的来说工资与劳动供给成正相关,工资越高,劳动供给越多,所以此时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随着工资上涨,工人的收入已经相当多了,工人认为闲暇的价值更大,这时劳动供给会减少,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与工资成负相关的,工资越高,劳动供给越少,所以此时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左上方倾斜.为什么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为什么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为什么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这是肘弯曲线,因为当劳动力价格(工资)上升到一定程度,人们根据效用最大化将不再投入时间工作,而是选择休闲,所以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斜率将小于前半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供给曲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