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出版的论文阅读从童年出版社开始论文的作者是谁

关于博深 网站简介
博深论文网()-论文发表致力于为需要刊登文章的人士提供相关服务,与2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合作。拥有丰富的媒体资源、提供迅速快捷的论文发表等指导服务。本站收藏和推荐的期刊杂志全部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可以查到的正规省级以上刊物,均同时具有CN刊号和ISSN刊号,发表程序正规,信息安全,有效保障作者的合法版权。
推荐论文 论文发表推荐阅读
期刊推荐 期刊发表推荐
资讯信息 热点资讯
论文发表 期刊封面赏析 VIEW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客服联系
★诚信★专业★权威★快速★
期刊查询 So
期刊真伪辨别收录查询
龙源期刊网
万方期刊网
维普期刊网
新闻出版总署
论文发表热度 点击排行
教育论文发表
经济论文发表
艺术论文发表
医学论文发表
管理学论文发表
文学论文发表
计算机论文发表
工学论文发表
法制论文发表
统计源期刊
版权所有: 苏ICP备号
论文投稿咨询电话:,在线咨询:,论文投稿:
本站点提供如下服务:
西昌市胜利南路58号
本网站隶属于-西昌市溥天广告策划有限责任公司为什么学术杂志论文很贵,而作者又没有从论文下载中受益?
版权是为了促进知识传播而鼓励和保护原创者的权益,而大家更喜欢选择免费(不直接付费)资源,例如学术论文需要购买数据库,而且有些杂志每一篇文章都要15-30美元,而作者并没有从中获取额外的权益,这是否公平呢?
按投票排序
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商爱思唯尔集团拥有《细胞》和《柳叶刀》在内的2000多家学术期刊。任何学术从业者都很难避开这些期刊。2008年以来,爱思唯尔等国际出版商提高了针对中国订户的价格。几乎每一次提价,都会引起图书馆界的争议。当时,爱思唯尔中国区负责人对中国青年报表示,该公司在中国的定价,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每篇论文下载价格为46美分,还不到同期全球均价的17%。但是,该公司将逐渐减少对中国的高折扣,最后与全球定价持平。据悉,北京大学图书馆2008年购买爱思唯尔科技期刊电子数据库的费用为54万多美元,2009年涨到57万,2010年是61万。著名的苹果公司的利润率,在2011年为23.4%左右。而在过去的10年里,爱思唯尔的利润率从来没有低于过30%,2011年高达37.3%。出版商不是不可以获利,而是要考虑市场的耐受程度。“当你花37.95美元下载一份爱思唯尔的杂志,有13.56美元直接进了爱思唯尔股东的口袋里。”问题的实质是,通过传统的同行评议期刊进行学术交流和传播的模式,已经成为阻碍科学交流和发展的因素。学者是知识的创造者,但他们无偿地将研究论文转给了出版商,又有无数学者义务为期刊做论文评审。而学者要想看到论文,还要花大价钱将他们创造的知识买回来。出版商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大部分情况下,知识是纳税人投资产生的,现在却只有付得起钱的大学图书馆、少数读者可以利用,这在道义上也是讲不通的。目前已知本文最早出处:
受邀。但本人一向答非所问。一、有很多这类问题:文章署名为什么是这个原则?为什么研究结果一定要发到那些期刊上?直接在网上放出来不行吗?什么是同行评议?现在的同行评议还有效吗?影响因子重要吗?为什么?……然后也包括本问题。在仅有6平方米的小屋里,陈景润坚持埋头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在“文革”刚刚结束的那个“科学的春天”里,陈景润成为激励广大青年向科学进军的旗帜。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今时今日科学研究的建制(infrastructure)已经跟法拉第时代很不一样了。它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也可以说是“悄悄地”,因此公众(尤其是深受八十年代“科学的春天”报告文学影响的中国公众)并不了解这个发展过程。研究生是从公众角色进入科研角色的一个过程,但是,很少课题组会正式地给新进来的研究生概述现代科学研究组织模式的全貌。我们都明白,很多行业都有理想与实践的区别。但是,对于医生警察律师扫大街等大众十分熟悉的行业,理想的情况是什么,大家都很清楚。因此,一旦身为医生或警察,虽受制于现实的不完美,但心中至少很清晰那个尽量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是什么。但现代科研事业的情况有点不一样。研究生们很可能一直都没有被正式的呈现一个完整的是非观和分寸(理想的),他们只能看自己的导师和别人的导师、自己的师兄师姐、其他课题组的同学等等来模糊地定位。因此就造成了,研究生群体中关于科研事务和与科研有关的人际关系的是非价值观非常混乱。他们向导师提出的期望和要求,很可能自己都不清楚理由在哪儿;同理,他们想拒绝导师的期望和要求,也不清楚是否有理。对于不同的研究生,觉得怎样算合理,十分依赖于他们的经历和见闻。的而且确,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的传承非常依赖于导师到学生这条路径。往往导师在大谈科学研究之道时,引用最多的还是他当初的导师如何。尤其是在科学研究的模式严重异化了的现代,那种旧时的传统的传承就更加脆弱了。因此,优秀的研究生院和实验室,都会撰写一些当前科学研究模式和角色扮演的常识性内容,供初入科研大门的研究生学习,并作为一种是非参考座标来比对他们将来在实践中看到的人与事。例如中文网络上一度流传甚广的麻省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编写的“如何做研究”:。你可以看到作者是“a whole bunch of current, former, and honorary MIT AI Lab graduate students”。这说明,在新的形势下,到底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合适,无非不过是大家形成的一种共识。固然有一定程度的空间可以供你问“为什么”,但无限问到底的话,也就只能是“共识”而已。凡这类资料,里面很可能会包括“发表论文”这一章,“导师”这一章、“师兄师姐”这一章、“会议报告”这一章,其实是一些FAQ,用于回答本文开头列举的那一大堆“为什么”。二、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是一项职业。是职业,就要考核绩效,就要评级分高下。于是,影响因子、H因子等等事情就都出来了。因此,在当今科学研究圈子里,publish or perish是一个无奈但难以破解的主题。其实,若不是因为这个,论文大可以一稿多投,而且也应该一稿多投。我发现了一个新现象,为了最多的人能够最快看到,不就一稿多投了么。我一稿多投伤害了谁吗?无非是因为发表的论文数是评价科研能力高下的重要参考——于是也是决定科研人员升迁的重要参考,所以才使一稿多投行为变成一种不公平的行为,变成拼升职可以不拼原创工作积累,而是去把一稿N投的N最大化了。事实上,科学论文的读者只关心论文的内容,及其真实性,它并不关心作者本人能力是否高,是否教授——这无非是作者本人才关心的事情。科研的职业化还造成很多其他的无奈的扭曲,但这些扭曲都还没严重到危害科学研究的结果。因此大家在目前的科学研究模式中都处一种两难中找平衡的状态。这就更要求从业人士对科学研究本身的宝贵传统和理想情况十分清晰,否则很容易失衡(中国的情况)。三、现在才稍微谈谈本问题的话题。期刊是从纸时代发展过来的模式。在当时,你必须订阅,才能看到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为节省金钱,既有课题组集体订阅,也有图书馆订阅的方式。个人订阅也是可以的,特别是像Science这种。科学研究成果很讲究尽快发表,所以从传统上除了full articles之外还有letters、communications等体裁。这是害怕自己失去了第一发现权。为此除了要快之外,也希望能尽量广地宣传,让大家知道这个已经做出来了。所以从科学研究的初衷(理想)来讲,为何更倾向于论文能发表在Science或者Nature,最初都是因为这些期刊的发行量够大。而作为这些期刊的编辑,自然会比其他发行量少的期刊收到更多的投稿。很自然,期刊是要以保住订阅数为第一原则的(这跟电视台要保住收视率相似),因此,遴选稿件的原则就是选择足够重要的研究成果予以发表。何谓“重要”,据JACS主编的说法,那就是具有“broadest interest”的研究成果,越是能让更多其他研究方向的人对你的研究成果感兴趣越好;那些具有深入的analysis但只兴趣范围局限于行内的paper,非常好,鼓一百个掌,但不够“重要”(JACS主编观点,相信也代表着很多高影响期刊主编的观点)。可以看到,这样定义“重要”,是纯粹有利于期刊的一种定义,broad interest的结果直接就是订阅数量的提高。订阅数量提高了,就使得更多人愿意把稿件投到该杂志,该杂志能够选出更“重要”的研究,“档次”于是也越来越高了。假如科研没有职业化,没有publish or perish定律的统治,这样的情况也无甚不可。扎实的,对本专业研究有基础性贡献的常规研究成果,虽没办法发表在Nature/Science,但也不会对作者造成什么损失。在很多研究领域的内部,一些发表此类常规论文的期刊,更受业内人士的尊重(例如高分子领域之对于Macromolecules)。但是在publish or perish的统治下,情况就有所扭曲了,特别是在中国。因为大家不得不尽量使得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是更深入,而是更花哨。商业期刊也乐于发表这样的论文。影响因子上去了,是作者和出版商都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是这就带动了一大批参考性有限、为发表而发表的论文充斥在当今的论文海洋中。我们发现,发表的paper真是越来越多,还真幸亏有了RSS和Google Reader,且哪怕如此那个inbox的计数还是长期显示1000+——已经坚持每天敲空格消灭一批了。所以我们今天是很难想象在那没有网络和搜索引擎、更没有RSS的时代,研究人员如何进行literature survey。只能说在那个时代,大家只会关注行内几个重要期刊,也只希望自己的成果发表那几个期刊上,至于在世界的角落还有哪个论文可能已经论述某问题,人们实在关心不了,也就等于没发表了。四、所以,期刊的存在,帮助了研究人员更快更广地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满足了这一需求,就相应收一笔钱。收多收少,完全看市场。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我的经济观念比较右倾)。还要考虑到期刊还承担了同行评议过程的组织工作,校对、排版、印刷都要人力和物资成本。所以是不能要求免费白干。问题只能是为何今天一些大的出版商能够把这笔费用收取到如此高的地步。这里有几个原因。一是,无论费用多低,大家都愿意省钱。由于论文与论文之间的内容差别会非常大,所以一本期刊,你很少是以从头逐篇读到尾的形式去阅读的,往往是直接了当地去翻到那篇论文,看完就放回去了。这样的阅读模式,使得期刊更适合大家集体订一份。你看你要的那篇论文一般不会与我看我要的那篇论文发生冲突(不像书,你要看福尔摩斯,我也要看,就必须有两本才不冲突)。这甚至可以全校师生只靠图书馆订的那一份,只要图书馆提供复印机。这对出版商是不公平的,但又是公益性的(“科学研究”是一个很难抵毁的道德高地),所以只能提价来补偿。今时今日,要看论文是只有通过图书馆购买权限共享才划算的。学术圈之外的人士贸然想看什么“学术论文”,看到单篇下载价格,当然要吃惊。二是,出版商帮作者推高了期刊的影响因子在publish or perish的统治下,很多(中国)作者投稿对期刊有着超出专业之外的选择性,那就是纯看影响因子。大的出版商在经营高影响因子期刊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ACS、RSC这几年新开了这么多期刊,都无往而不利。这得益于他们不断投钱建设和紧跟互联网发展潮流的电子期刊网络系统,以及他们为期刊的宣传做的各种公关活动,这些都提升了期刊的IF,是高价值的服务,这些钱当然也是要收的,问题是向谁收。以往都是向读者(图书馆)收。现在许多期刊都尝试Open Access,改向作者收。其实,无论向哪方收,都有说不通的道理。你把影响因子抬高的努力,满足的是作者的利益,大可以向作者收费啊,肯定是作者才愿意回报你这方面的努力,怎么会是去向读者收?但如果向作者收费,也有问题。一个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拒稿率也会很高。如果收益是来自作者,一个期刊就不必要维持过高的影响因子,即无需维持过高的论文质量。可以使影响因子降低,只要不低到影响投稿量就行了。如果都是这样的期刊,市面上只会充斥着清一色的平庸产物。不用等到所有期刊全变成Open Access,自觉的科研工作者对仅存的传统模式期刊的青睐程度,就已经让OA寸步难行了——这也是目前真实情况。所以,压力还是只能落在高校图书馆这头。有很多幼稚的口号,例如纳税人交钱投资科研,成果不应该再收费。其实,你完全可以嫌已有的出版商要价过高,自己组织一些同行办期刊,维持相当的同行评议,然后不收费(假设你有足够的办法)。但是有一点:影响因子上不去,你就没有好的稿源,大家都更愿意投到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说到底,这个出版商的超高价格,其实是publish or perish造成的代价,也就是当今科研职业化的并发症。谁让大家为了职业生涯不得不选择高影响因子期刊来发表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呢?你单单指责科研成果要收费查阅,不去指责科研人员拿纳税人的钱来做科研又以研究成果来挣生活,那就是片面的。如果后者合理,你就很难指责前者。这是不能再问“为什么”的地步,如我前文所说,到了一定程度,就是大家的共识。学术圈仍然是一个自治色彩浓厚的圈子。圈内觉得这样没问题,圈外人就不应多加指责。虽说纳税人纳了税,但这个钱只是用于支付成本和代理的劳务费,不是用于购得专业上的控制权。专业人士代公众完成专业性强的公益性工作,收取劳务费;但专业人士的专业操守,只能靠成立行业协会(如律师协会)来有效监督,公众至多去监督行业协会在专业问题之外的程序问题之类。五、以上道理,现在的公众也不是不清楚了。但是,他们会继续直接攻击科研职业化本身。似乎科研是否要职业化,是可选择的;竟然走向了职业化,代表着人的一种腐朽和堕落。诚然,publish or perish长期以来也是科研工作者讨论的热点,但无论怎么讨论,这么多年了,没法破。毕竟这是一个近百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提到战争的因素也好也好,国家转变发展战略的重点也好,互联网的出现也好,这些因素,都是硬梆梆的历史,而不是某人的自私自利。公益性事业到底是私营还是公营的问题,实在是太大了。但凡涉及到这一问题,争论是不会休止的。总有人希望打着公益性的旗号让一切免费,也总有大资本家尽倾创业艰难史和强调贡献与回报。如果在认识到前文介绍的一切之后,还要继续讨论要不要“全民免费PDF全文下载”的问题,那就相当于明明深谙“看病难看病贵”体制症结之后仍然还要继续讨论要不要“全民免费医疗”一样——耍赖。不是说看病难看病贵很合理,但也不等于说必然要搞全民免费医疗。Arron Swartz是个大帅哥,我确实为他的自杀而伤心。但若论他的主张,我是不同意的。我也是萨切尔夫人的支持者。所以这个问题如果是讨论到了左派和右派互骂的层面,就完全可以停止了。因为这样的互骂网上已经很多,不需要在这里又重复。六、无论如何,还是要承认目前的现状是不理想的(虽合理),如何稍微理想一点?跟所有无法破的大局一样,只能自欺欺人地、无力地倡议所谓的“从我做起”了:尽量不要追逐影响因子,尽量逃开publish or perish的统治。尤其是,当你拿到tenure之后(在国内,似乎可以对应为拿到“杰青”之后?),请做扎实的研究,投在受众兴趣比较集中的专门期刊上。你的研究努力,应该是致力于满足研究领域内的好奇,回答领域内的问题,优先为本领域作出一点贡献;而不是去追求所谓的broad interest,做一些力求让不同领域的人都能理解、但却没有什么贡献的论文,只为了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假如每个人都这么做,那么市场的供需重点就不再在于影响因子上,在出版商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它自然就没有继续维持高价的市场资本了。当然,跟所有其他的“从我做起”们一样,这只能是一种理想。你不扔垃圾,不闯红灯,并没有改善卫生和交通,说到底这只能算是自我修养。同理,前面说的做研究的原则,也只能说是自我修养。跟所有人的修养一样,它的培养是不可能仅靠社会历炼的——恰恰相反,社会历炼只会不断地为抛弃个人修养提供强大理由。修养的形成最依赖的,还是在成长初期长辈的教育。挪到科研方面来讲,那就是研究生阶段导师的言传身教。如果导师本身不追逐影响因子,不受publish or perish的束缚,一贯专注于研究课题的内在价值,那么学生将来也才能形成足够强大的信念来坚持这些。这就又回到我文章开头说的,要先对什么是理想情问十分清晰,才能在现实中努力地找到平衡;什么是理想都不知道,必然会失衡。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我的导师就是这样的导师,又因为他的导师是这样的导师。因此,我个人甚至有一种偏见,那就是读研不要选择年轻教授。tenured都不算,最好emeritus!
受邀,简述两句。首先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下,为什么学术期刊收版面费,作者还去投稿交版面费并寻求发表?个人认为,学术出版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出版行为,至少从目前让大家费解的作者交版面费得不到稿费收益这方面来说是这样的。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大致如下几个因素推动形成了这种局面:第一、一般来说,曲高和寡,学术研究论文著作,往往独立受众很小,很难成就纯粹的商业出版。第二、科学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十分依赖思想交流。学者个人和团体都有客观交流的需要,以及有主导交流以寻求在业界立足、寻求影响力、甚至取得研究先发优势等各种愿望和冲动。第三、出版促进交流传播,出版商介入学术出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交流。但因为上述两个原因,造就了独特的学术出版业务模式——即大家感到很奇怪的模式(不仅没稿酬,还要交版面费)。第四、这种独特的出版模式,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之处。需要关注的是,当前一些畸形异化的学术研究水平成果考核模式会推动独特的出版模式走的更远。第五、虽然一定程度上合理,但不表明永远合理下去。当前OA出版等模式正在试图改变这一点。但是也需要关注的是,OA出版革的也不是出版商的命,也只是传统学术出版模式的革命。学者从学术著作中得到最大的回报还是学术影响力。学者(作者)、出版商、读者还是在一个舞台,各自为这个舞台建设出力,也各有所取。收获孰多孰少?合作模式仍在发展、个中滋味各有所品。
受邀回答,纯属胡扯 :)大部分论文作者从来不指望卖论文赚钱,就像他们从来不会自掏腰包买别人的论文一样;大部分数据库厂商也不指望卖版权赚钱,你看到的明码标价再高,其实根本没卖多少;前面第1点的原因是大部分论文作者都是卖身(地位)不卖艺(论文);前面第1点的更深层原因是大部分“艺(论文)”是根本卖不出去也不是为了卖的,其最大的价值是为了帮作者装装门面,获得更好的“以色事人”的“卖身”机会;前面第2点的原因是因为第1点的存在,所以数据库厂商转而发明了更赚钱的卖“吆喝”;前面第5点的原因是某些单位有太多钱要花,而市场上没那么多“艺”可买,于是转去买“吆喝”了;前面第4点,造就了一个比“艺(论文)”更大的市场——“装门面”市场,这个市场的真正的消费者不是读者,而是作者,这个市场里干的是门脸房出租的生意(版面);为了把门面做的更好,“装门面”的市场按门脸房的地段位置划分成了三六九等(核心、非核心),并有城管治理;数据库厂商发现,买吆喝的市场和装门面市场的密切相关(有心的你也终于发现了,这根本就是同一个市场,唯一的不同是你走前门进还是后门进 ;)于是,卖身的买身的、卖吆喝的买吆喝的、卖门面的买门面的多方共赢、皆大欢喜!唯一有点儿不太高兴的,是卖门面的,因为他们发现,现今最具潜力的地段在新兴的商业区(互联网),而数据库厂商早在那盖了更好的门脸房了,不过好在有城管治理 :)而最苦逼的,除了坚持卖艺不卖身的,可能就是那些掏自己钱给别人装门面的了!.
国内的期刊杂志并不是靠读者养着的,而是靠作者养着的!
刚好上周在荷兰和Springer的CEO有过交流,也问了这个问题,分享一下他的见解吧。科学出版界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做到前三基本上就是垄断了。而且行业利润率很高,一般是20%-30%。为了维持高利润,当前普遍的商业模式是每年涨价20%,但这个是无法持续的,在行业内部有个笑话:总有一天期刊数据库会卖到100万一份,然后只有一个买家,其余所有的人都用影印版。当前Springer的模式是按照购买机构来划分的:机构越大,使用人数越多,付费越多;反之亦然。较小的机构可以花较少的钱接触到同样的期刊内容,虽然看起来对大的机构不大公平,但是平摊到每个使用者身上是合理的。最主要的是需要用到这些期刊的人都能获得访问权限。而且Springer基本上不出版纸质书,大部分都是在线内容,所有期刊打包卖出,对其成本也没有多大影响,但是用户能接触到的数据库内容比以前多。个人看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模式,将所有期刊打包,每年按照机构性质定价,用户能获得的内容多了,价格也没有涨很多。
这些出版商都是强盗。投稿,审稿,刊文都是不给任何稿费的,审稿专家很多都是无偿的,论文在发表前还需要签版权转让协议。但是他们却将论文卖得这么贵,问过我南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的老师,像Elsevier ,WOS这些大数据库商,每年都是20%的涨价。 所以才有科学家集体抵制Elesevier事情发生,Elsevier利润率超过苹果的,希望科学家们能坚持下去。
看了楼上很多好的分析和回答,有从知识版权角度来讨论的,有从科研人员资金来源和待遇来讨论的。但是个人觉得,科学研究,本来就应该是卡文迪许这样的高富帅+智商爆棚+宅男来开展的,如果想通过科研挣钱,本质上就成了商人了。当你投稿的那一刻,都要签署版权转让协议,文章版权就跟你没关系了,就别想着分红了。
Elsevier花钱做数据库,做运营,找高水平教授审稿拒稿保证杂志质量,人家只是选择了一个高回报的行业而已,无可厚非。你投越高IF的杂志获得的名望越大,这也是回报。IF高建立的基础,不也是要狠心拒掉很多文章嘛(文章不一定烂,可能只是他们觉得没那么赞)。像"Science"这样的杂志,也要美国
AAAS 的扶持,这样才能保证相对独立,进而保持高品质。也许这就是知识的高价值的体现吧。有钱了,再谈理想,学术杂志也一样。很难相信一个穷得砸锅卖铁的杂志能憋出很多好文章。
作者没有从下载中收益? 严格来说是不准确的。下载提供的潜在的被引,被应用等的几率,这些都是非报酬类的收益。再者说了,科研论文的发表所话费的版面费基本没有个人自掏的,项目经费可以明确报销的,如果有实际报酬那么是不是也应该归在项目收益里?(实际情况大家都懂的哈)所以原作者没有收到实际报酬并不表示没有收益。
科研人员在发表文章的时候需要付费某些杂志,比如ASM旗下的杂志,论文除了要收版面费之外,对论文中的每张彩图竟然要收取500美元的费用而科研人员在下载自己发表的论文时 竟然要再给钱与此同时
科研人员为杂志审稿时 不仅分文不取 而且许多科研人员都是带着极高的荣誉感去完成这件事的除了Ridiculous我想不出任何词汇来形容了这些出版巨头真是把科研人员人性中的弱点掌握得一清二楚说穿了科研人员所花的每一分钱都不是自己的 而无论发表文章还是作为知名杂志的审稿人都能为科研人员带来学术上的声望 以及随之而来的经费等等所以科研人员就算对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有怨言 但实质上自己也是受益人某些知名杂志社为了迎合科研人员的这一需求 甚至专门推出了一些灌水杂志 比如Nature旗下的Nature Communication(虽说相对水平还是可以,但实在对不起Nature的名号) Plos旗下的Plos One(呵呵)Elseview旗下的多数杂志
JVI杂志中的announcement栏目(该栏目500美元一篇,数百词的用以报道病毒基因序列的短文 审稿通常一周内 最快24h
很少拒稿 极大满足了许多水平不够的病毒学家想发JVI的虚荣心
现在已被中国科学家疯狂灌水灌坏了 取消了)
以上光Plos One在去年就疯狂圈了数千万美元——这些钱本应找到更好的利用方式来推动科学的进步目前出现这种现状
我认为科学界氛围的日益浮躁是很重要的原因我想 改革是必然推动的 至少——你收了版面费就该open access,下载要收费就不要再向科研人员收费了
只说一个自己知道的事。最近所里办个学术会议,为了让会议论文有ISBN号,联系了学校的出版社,初定10万元(会议论文已经投了100多篇,全文还没开始收,不知道去谈的老师是按多少篇算的)不知道这里的钱怎么算,前期评审是老师们做的,格式我们严格要求按模板来,不行估计也会找我们这些学生来改。出版社的工作量,至少我现在还没看到。如果不为这个ISBN号,我们就直接在网上挂出来了,之前挂的宣传Flyer(PDF格式),Google一样能检索到。现在国外不少研究机构的研究论文也是可以直接从网上下的。10万元,能干不少事了。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假设文章每被下载一次(比如IEEE一篇文章得二三十美元),作者就会收取相应的提成。那么结果是什么?其一,大家想疯狂的发文章,虽然有些文章引用率很低,但是做科研的人一般也还是会下载来看看,至少看看摘要、分析和结论,一篇文章一年可能被下载几百次(至于牛文,那更多了),如果一个科研人员一年灌上五六篇文章,在中国,这些钱足够日常开销了。这样势必导致文章的水平的降低,而功利性本身就是科研的忌讳。其二,如果发文章和“收入”联系起来了,那么评审过程是不是会有猫腻?可能有些人评审过程就不那么公正了。所以作者拿提成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效果,而这些负面效果可能直接损害科研的质量。对于损失一些“钱”和损失科研的质量,我选择前者。如果确实要给作者的科研成果以收益,我想最好是第三方来给,比如高校或者政府机构。但是坚决反对数据库“涨价”!如果国内能够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样给科研人员带来的收益可能会更现实一些。至于国外,感觉这边的faculty没什么物质上的压力,本身职位是终身的,各种保险都有,可能对收取下载文章的提成没太大兴趣吧,就多几千刀的收入(我猜的)。但他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特别好,都会申请专利。所以我觉得,如果收取下载文章的提成,对国内的科研人员来讲能缓解很多物质上的压力,对国外的faculty来讲可能没特别大的收益;但是可能会影响科研和文章的质量。
我发文章(5页)的时候,IEEE给我2个合同。第一个是我给钱(约100美元)给IEEE出版社,他帮我把文章放IEEE网站上,以后免费提供给读者阅读。第二个是我不用给钱,他帮我把文章放IEEE网站上,以后付费提供给无法获得免费授权的ip下载(下载一次约20美元)。我不得在其它网站上散布正式版本(有IEEE编号和页码)以及我最后一次提交的版本的拷贝(预打印版本不受限)。题主显然是想要个中间版本合同,想让我也能得到分成。可惜,学术界缺乏淘宝,优酷,youtube。其实我想要的版本是,头10000份下载免费(扩大文章影响力),后续收费,我和IEEE二八分成。
对于选择导师,不敢苟同楼主的观点;从大牛实验室出来的年轻导师因为有大牛的言传身教,自身素质信念够高,对自己的学生引导也是按照自己当年的引导方式来进行的;而且年轻导师多数是在亲自做科研,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指导。
收费下载学术论文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出版模式,也许其下载量和引用量可以侧面反映其文章质量,即有一定的含金量,比较受官方认可。不过,好的研究成果应该与世界分享,它不仅经得起出刊前少数同行的评审,更经得起来出刊后多数读者的查阅(反映为更广泛持久的阅读量、下载量、引用量)。个人所知,现在有一种开源的出版模式,即文章经同行评审录用后,作者需付一定的版面费,而文章在网上发布后,读者可以免费下载全文。在这种模式下,投稿作者应该是愿意与世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出版社则致力于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广,让世界各地的读者可永久免费查阅全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开源的,各有利弊,而我们也可以各取所需。附:对于有经费支持并用心做研究的作者,如果有意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建议优先选择比较成熟的开源期刊。
科学出版界好多人在闷声发大财啊。该有几个“二货”来搅乱这片地方,可那些二货对这里没什么兴趣也是现实。
因为买的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守护童年 议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