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2014年城镇居民总收入消费是多少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分析(上)
来源: 国研网
| 时间:|阅读数:
  摘要:本文从我国居民收入结构变动对消费影响的机理分析入手,阐述了收入结构对于收入稳定性的影响,进而分析收入不稳定性对消费的作用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稳定性收入、非稳定性收入与消费的相关性模型,并搜集了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求解边际消费倾向,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都与稳定性收入具有很强的正向相关性,城镇居民的非稳定性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非稳定性收入边际消费倾向。
  关键词:收入结构,稳定性收入,非稳定性收入,风险预期,消费
  在研究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时,通常将收入分为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理论将居民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应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做出消费决策的。
  我们以此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动,分析收入稳定性的变化对于消费的作用机理,并对我国1980年以来的收入消费数据建立相关性模型,分析结构变动对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提出通过降低收入风险预期和增加暂时性收入的方式来提高居民的消费率。
  我国居民收入结构变动影响消费的机理分析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中,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3年以上)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暂时收入是指在短期内得到的收入,是一种暂时性偶然的收入,可能是正值(如意外获得的奖金),也可能是负值(如被盗等)。结合我国统计年鉴的数据采集,我们在分析中将我国居民的稳定性收入视为持久收入,不稳定性收入视为暂时性收入。
  一、我国居民收入结构对收入稳定性的影响
  从建国初到1978年改革开放,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分配体制下,我国城镇居民的分配方式高度集中,收入来源比较单一。1978年后经过6个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结构逐渐多元化。这六个阶段的改革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年,重新肯定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这一阶段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二阶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要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
  第三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前提出的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为辅的分配理论,这一阶段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探索。
  第四阶段: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前,这一阶段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明确了分配体制改革的客观评判依据和最终实现目标。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从而明确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地位,是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具体化。不断完善分配结构,既要坚持效率优先,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兼顾公平,促进社会稳定。
  第五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明确界定以及指出了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两个注意”原则。
  第六阶段:本轮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于2004年启动,2007年至2009年前后举行了6次征求意见讨论会。2010年初和2011年12月,发改委两次将方案上报国务院,但均未获得通过。2013年年初国务院批转发布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收入分配改革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未来各项具体改革措施将逐步展开。
  经过六个阶段的改革,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劳动收入结构由原来单一的工资收入,拓展到多种劳动收入。
  图1 年城镇居民家庭各类收入占比(单位:%)
  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图1反映出2002年以来,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各类型收入中占比始终保持在60%以上,但有逐年下降趋势。转移性收入占比稳定,2002年至今围绕23%波动,幅度很小。经营净收入占比逐年上身,从4.06%上升到9.47%,预计未来会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财产性收入近10年来虽有上升趋势,但是占比始终在3%以下,在所有类型的收入中占比最低。
  图2 年农村居民家庭各类收入占比(单位:%)
  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图2显示,2002年以来,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比逐年提高,从2002年的42.64%,上升到60.05%,在2003年首超工资性纯收入,在各类收入中占比跃升至第一位。同期,工资性纯收入占比从45.25%下降至33.94%。转移性收入自2002年以来下降明显,从2002年的8.82%下降至2013年的3.97%,财产性收入也从3.29%下降至2.05%。
  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逐渐增加,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如储蓄,债券、股票,房产等,这些财富都能带来一定的收入,但由于房地产、债券、股票等资产的价格波动引起财富收入水平的变动,非稳定性因素较强。
  二、我国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对消费的作用路径
  在西方消费理论中,摩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和费雪的跨期预算约束认为,消费者在任何一个时期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他们在这个时期的收入,而且取决于他们将来的收入,或者更确切地说,取决于他们一生的预期收入(考虑到将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西方消费理论对于研究我国收入不稳定性对消费的影响具有借鉴意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改革初期,我国居民就业稳定,未来收入相对确定,有退休养老保障和国家公费医疗制度,子女就学由国家承担大部分费用,未来支出也相对确定。在长期的低工资、单一但稳定的收入结构下,现期收入几乎全部用于现期消费。消费者的消费总量与实际收入总量之间存在着一个系统的稳定关系。改革开放中期之后,我国的宏观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改变了原有的单一收入结构,逐渐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但与此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减员增效,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大量职工下岗。同时,原有的社会福利政策被打破,新的社会体制尚欠完善,城镇居民收入的不可预期性、不稳定性增强。依据预防性储蓄理论,在不确定性环境下,消费者将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变和市场经济中工资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消费预期的极大不确定性,使得城镇居民将储蓄当作应对未来预期消费的重要手段,这是造成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消费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之后,在农村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与土地逐渐脱钩,进城务工人员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改善。同时,根据我们对年农民收入来源占比的统计,农村居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最大,而农业经营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的稳定性较强,而随着科技的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一个确定性预期,因此农民对于未来的收入风险预期是平稳渐弱的。体现在消费上是,近年来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不断攀升,并在2011年10月首次超过了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图3 年城乡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单位:%)
  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综上,收入不稳定性的增加改变了人们对于未来的风险预期,当风险预期呈现上升时,现期消费率下降,当风险预期不变或者减弱时消费率上升。因此收入不稳定性对于消费的影响是双向的。我们不应陷入收入不稳定一定会导致消费下滑的误区。
  收入不稳定性对消费影响的分析框架
  基于上文对于收入不稳定性作用于消费的路径分析,按照收入不稳定性测度→消费支出变动→收入不稳定性与消费支出变动的计量模型分析的研究路径进行分析。
  一、以收入结构为基础测度稳定收入与不稳定收入
  2002年后,中国统计年鉴对城镇居民的收入统计口径调整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具体含义如下:
  (1)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他劳动收入。
  (2)经营净收入,指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是全部生产经营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税金(但不扣除个人所得税)后所得的收入。
  (3)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土地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4)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本文的重点是分析收入稳定性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因此根据统计年鉴中对各种收入的定义,以及在有些年份中两种统计口径的数据重叠,可以将原有2001年之前的数据合并之后与于现在的口径一致。现根据收入来源的不同,可将收入分为稳定性收入与非稳定性收入,已2002年为界,具体如下:
  2002之前城镇居民:
  稳定性收入=国有单位职工工资+集体经济单位职工收入+其它经济类型单位职工收入+职工从单位得到的其他收入+离退休在就业人员收入+其他就业者收入+其它财产租金收入+养老金或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保险收入+赡养收入+提取住房公积金
  非稳定性收入=其它劳动收入+利息+红利+赔偿收入+保险收入+赠送收入+记账补贴+其它转移性收入
  2002年之后城镇居民:
  稳定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非稳定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农村居民的收入的统计口径一直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来分类,具体界定如下:
  (1)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力而获得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收入。
  (2)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家庭经营活动按行业划分为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文教卫生业和其他家庭经营。
  (3)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
  (4)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一般情况下,指农村住户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转移性纯收入不包括农村内部亲友赠送收入。
  因此农村居民的稳定性收入和非稳定性收入可统一设定为:
  稳定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
  非稳定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二、稳定性收入、非稳定性收入与消费相关性的模型构建
  根据本文第一部分中收入不稳定性对于消费影响的分析结果,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但结论仍然支持“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收入会做出不同反应”这一观点,借鉴持久收入中“收入―消费”模型,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为稳定性收入与非稳定性收入,分析不同类型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构建模型如下:
&&&&& &&&&&&&&&&&&&&&(1)
& &&&&&&&&(2)
式中,C为消费,&为稳定性收入,&为非稳定性收入,a为不受收入水平影响的消费需求,&、&分别为稳定性收入与非稳定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消费的稳定性收入弹性与非稳定性收入弹性。模型(2)是为了消除现期消费和暂时收入的非线性因素对回归的影响,对模型(1)进行的双对数变换。
本网声明:
未经辽宁省信息中心的正式书面许可,对于辽宁省信息中心网站上的任何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变更或出版,不得在非辽宁省信息中心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辽宁省信息中心充分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对于转发的稿件,均注明作者,指明出处,但是限于作者众多、地址不明和人力不足等因素,我们尚无法保证与全部作者及时取得联系,如有疏漏,烦请告知。对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如果您对辽宁省信息中心网刊用您的稿件存有异议,请及时通知我们,如涉嫌侵权,我们将立即移除相关稿件。
国家信息系统网站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天津市信息中心
上海市信息中心
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
河北省经济信息中心
山西省经济信息中心
辽宁省信息中心
吉林省经济信息中心
黑龙江省信息中心
江苏省信息中心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江西省信息中心
山东省信息中心
湖北省信息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信息中心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中心
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
贵州省信息中心
云南省经济信息中心
陕西省信息中心
甘肃省信息中心
青海省信息中心
沈阳市经济信息中心
南京市信息中心
省直部门网站
省发展改革委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国土资源厅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省海洋渔业厅
省服务业委员会
省外经贸厅
省人口计生委
省中小企业厅
省新闻出版局
省安全生产监管局
省政府法制办
省政府研究室
省政府金融办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知识产权局
省地质勘查局
省有色地质局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省国家保密局
省委省政府咨询委
省通信管理局
省邮政管理局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辽宁海事局
辽宁省信息系统网站
沈阳市信息中心
本溪市信息中心
营口市信息中心
辽阳市信息中心
铁岭市信息中心
葫芦岛市信息中心
新华网财经
CCTV-经济频道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辽宁省信息中心
ICP备案序号: 辽ICP备号-1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市府大路187号
邮编:1100022014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79元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4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79元,同比增长19.8%;消费支出增速比收入增速高出10.4个百分点——
七成收入用来消费
4月9日,长沙市统计局发布了2014年长沙城镇居民消费年度报告。
2014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79元,同比增长19.8%;消费支出增速比收入增速高出10.4个百分点&&
七成收入用来消费
4月9日,长沙市统计局发布了2014年长沙城镇居民消费年度报告。去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6779元,比上年增长19.8%。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26元,比上年仅增长9.4%,消费增长高出收入增长10.4个百分点。
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长沙人&花钱&倾向最高,城镇居民72.7%的收入都用来消费,比武汉市高6.6个百分点,比郑州市高3.5个百分点,比南昌市高5.2个百分点,比合肥市高10.6个百分点。
长沙人追求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民以食为天。2014年长沙人均食品烟酒支出7082元,比上一年增长了7.5%,其中,稻米等谷物支出460元,比上年增长4.7%;食用油支出275元,比上年下降1.4%,两者不仅增速远低于食品消费支出平均增速,在食品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也双双下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蛋白、高钙奶和瓜果类食品的支出猛涨。去年,长沙居民人均禽类消费支出277元,增长21.1%,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蛋类消费支出138元,增长19.6%,占比提升0.1个百分点;干鲜瓜果类消费支出692元,增长19.6%,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奶类消费支出245元,增长136.2%,占比提高1.9个百分点。
长沙统计局分析认为,长沙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已经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倾向于营养化和多样化,追求营养均衡。
长沙是去年全国出境游人次增长最快城市
日前,携程旅行网发布了国内首份年度出境旅游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出境游出行人次增长最快的城市是长沙。此次长沙统计局统计数据也显示,以注重健身、休闲娱乐、旅行等为特征的&乐享生活&已逐渐成为长沙人生活的一种&新风潮&。
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3808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14.2%,比上年增长52.4%。
长沙统计局分析认为,长沙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倾向明显提高。
而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长沙人自我保健意识成正比增强,用于健康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显现出稳步上升趋势。
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610元,比上年增长28.3%,占全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6%。
但长沙统计局指出,城镇居民人口结构的老化,也是居民家庭医疗费用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明显增加的重要原因。
长沙人花出的钱接近1/5用在交通、通讯上
早在4月3日,湖南省统计局就发布了关于全省民用车辆的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湖南每天新增民用车2209.04辆,平均每百人拥有14.7辆;共有轿车234.11万辆,个人轿车占全部轿车的比重达92.3%。其中,长沙地区是全省&翘楚&,全市民用车拥有量已突破180万辆,民用汽车达到144.40万辆。
私家车数量的激增令交通消费看涨,加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推陈出新,2014年长沙人的交通通讯消费支出成为&飙升&得最快的一项生活消费支出,同比增长高达53.7%,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达到4596元,比上年多花了1606元,这意味着长沙人花出的钱中接近1/5用在交通通讯上。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周凌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2014年上半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导语】:2014年上半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上半年,广东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536.40元,同比增长9.6%。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一万三
  昨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获悉,抽样调查显示,上半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13.91元,同比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2586.35元,同比增长7.3%,其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4.6%,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上半年,广东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93.04元,同比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8%,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362.77元,同比增长11.4%。
  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同步稳定增长。上半年,广东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536.40元,同比增长9.6%。
  相关链接:
  上半年广东CPI同比上涨2.8%
  昨日,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8%,涨幅比2013年同期(上涨2.1%)扩大0.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成为CPI上涨的主要推手。
  上半年,构成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6升2降”。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8%,衣着类上涨3.9%,居住类上涨3.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0%;烟酒类价格下降0.2%,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3%。
  食品类仍是CPI上涨的主要推手。调查的16类食品“15升1降”,涨价面为93.8%。
【推荐阅读】[编辑:于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4中国居民消费水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