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材料的选取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红高 655333;

[李永达]新课程背景下的主题型复习教学_高 考_考试研究_教学研究_湖州历史教学网
[李永达]新课程背景下的主题型复习教学
&&&&&&&&&&&&&&&&&&&&&&&&&&&&&&&&&&&&&&&&&&&&&&&&&&&&&&&&&&&&
发表日期:日&&& 共浏览2074 次 &
出处:原创&&
作者:李永达&& 录入:admin&
&&&&&&&&&&&&&&&&&&&&&&&&&&&&&&&&&&&&&&&&&&&&
新课程背景下的主题型复习教学
高考试题的主题,是指试题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与命题者自始自终要说明的问题,它是命题者根据高考指导思想而确定的试题考查方向,是试题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通俗一点讲就是为什么要命制该道试题、试题的考查目的何在、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在命制试题时,命题者首先确定试题的主题,然后根据这一个主题设计试题的背景材料、问题(选择题为选项)。
如何确定试题的主题?2007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说明》对历史学科命题指导思想做了这样说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学会从不同认识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述思想体现在试题上,就是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所具有的教育、警示功能,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命题视角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程度,而要达到这一要求最佳方式是通过主题型试题来展示这种指导思想。
&从历史学科试题来看,每道试题都有主题,那么新旧高考的在试题主题上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传统文综高考的主题是通过专题(又称题组)方式呈现的,也就是几道试题围绕同一个主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形成与专题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如过去的文综试卷一般将12道选择题分成3至4个题组,将分散在教材不同教材、不同章节同类性质的历史事件、知识,在同一个主题下进行考查。这种专题式主题型试题的优点是便于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框架体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但也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考查的知识点较少、以考查识记能力为主,这使得学生的历史视野无法拓展,试题呈现的主题面过窄,限制了能力考查需要对知识的自由选择性,也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历史能力。如传统高考的题组式试题,就知识点来说,一般12道历史选择题只有20个知识点左右,这样大大限制了命题者命制试题的空间。但如果每道试题单独构建一个主题进行命题就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不足,在考查的知识点上也会因此而大大增加。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Ⅱ两卷都只有用了一个题组,其余试题都是单独构成一个主题,这样考查的知识点就大大增加、试题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更为广泛。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大致考了63个知识点,全国文综卷Ⅱ则涉及到70个知识点。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得命题者在命题时的灵活性更大,更便于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命题,从而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方向。那么,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历史学科的试题有哪些主题,这些主题型试题又有什么特点?
二.主题型历史试题的主要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
(一)以教材内容为素材,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知识主题型试题。
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无论高考如何改革,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永恒的主题。该类试题的特点是试题的素材与结论,都直接来自于教材,题干相对较短,采用直问法进行设问。其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和基本的历史分析、判断能力。从总体上看,该类试题在近几年的试题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从近两年的试题可以看出。当然,目前这类题型还不至于被取消,但在题量上会少很多。其原因除了基础知识是高考必须要体现的思想外(题量可以少一些,但必须要有),还有该类试题能起到平衡整份试卷难度的作用。
例1.(07全国文综卷Ⅰ第14题)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
A.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 B.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C.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 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例2.(07全国文综卷Ⅰ第20题)下列哪一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开始掌握国民党最高军事权力
A. 中山舰事件&&&&& B. 整理党务案
C. 北伐战争&&&&&&& D. 迁都南京
3(07全国文综Ⅱ第1题)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4(07全国文综Ⅱ第16题)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乌斯藏都司
上述试题,无论从试题试题的素材还是结论,都直接来自于教材,在审题上没有任何的文字与理解上的障碍,学生只要基础知识过关,这些试题都比较简单。
(二)通过新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新历史情境下得出历史结论,以拓展学生历史视野的视角主题型试题。
例5.(06广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 ――摘自《礼记》
[材料二]& 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
&&&&&&&&&&&&&&&&&&&&&&&&&&&&&&&&&&&&&&&& ――摘自《礼记》
[材料三]& 羹之有菜者用木夹,其无菜者不用木夹。(木夹,筷子)
&&&&&&&&&&&&&&&&&&&&&&&&&&&&&&&&&& &&&&&&――摘自《礼记》
[材料四]& 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
&&&&&&&&&&&&&&&&&&&&&&&&&&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问题: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
&& 这是广东2006年的旧的人教版的高考试题,试题的背景材料,既非源自于教材也不是教师教学中所能涉及的,所要得出的结论与教材内容也无关系。但是这道试题却是学科能力要求的范围之内,也就是利用材料中的信息,来分析饮食生活领域的礼仪制度,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周朝历史的全面理解。
例6。(07全国文综一)《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
&&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活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三)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联系,借鉴历史为当代社会提供经验、教训,
2007的历史热点试题设计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充分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分)
:原因:上京地处偏僻,不便实行统治;燕京地区是战略要地;利于控制全境,便于南下攻宋;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加快社会文明和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历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
8(07江苏卷30题)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现象。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崛起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革,请指出其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
(2)普法战争后,德国走上崛起之路。指出德国崛起的重要前提及其实现方式,并概括推动德国崛起的主要内外因素。
(3)19世纪6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崛起。请问崛起过程中俄国在内外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4)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并就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谈谈你的看法。
200611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3年11月24日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学习的915。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这次学习时强调,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这部片子从历史的角度、用世界的眼光在向世人传递大国崛起在自我经济发展、增强国力的经验。
(四)以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成就为素材,突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并由此从杰出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他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的人物主题型试题。
无论是新课程还是传统教材,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观。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有时候起到决定性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无论他们的措施主观目的怎样,但都能在客观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过去在考查历史人物的时候,较多的注意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强调辩证法。但从近几年的试题看,历史学科在考查历史人物的时候,除了考查这些历史人物的主要措施、历史影响之外,突出了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心怀远大志向,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伟人身上所体现的品质也正是当代青年学生所缺乏的,这体现了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在因此,以历史人物为主题进行命题,挖掘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可能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一个方向。
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分析:上述试题所涉及的“武则天”学生非常熟悉,暂且撇开两道试题的难易度以及所要考查的学科能力,也同样撇开这位历史人物在其执政过程中的负面措施,如严刑酷法。从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所隐含的武则天时代的政治环境看,武则天的措施与不畏强势、大胆创新的品质有关。武则天在位时期,庶族地主经济地位上升,需要获得政治地位,他们有着强烈的参政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而士族地主把握着大权并压制武则天,既不利于有很强政治能力的武则天以施展政治才能、也不利于庶族地主的政治要求。武则天在这样的背景下,采取的“扶植庶族,抑制士族”具有不畏强势、顺应时代潮流的特点,是值得赞扬的。
(五)以历史上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为题材,培养学生
三种史学观是相互联系的,现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强调的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
例11、(06年上海卷18题)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例12.(07全国文综二)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分析:这是一道用世界文明交流中的整体史观看待历史的试题。
例13(07年四川文综第37题)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
问题(材料略)
(1)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其意义不亚于新航路的发现。西汉时期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哪些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一图示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这些趋向对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
(4)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关注的重点有何变化?、这一变化为五四运动前中国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思想准备?请任选一事件概述其主导思想。
(5)以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为主题,另拟一篇历史小论文的标题。(要求:内容具体,有新意。)
除了上述试题之外,07年全国文综卷Ⅰ第40题关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问题,全国卷Ⅱ中第40题对“玉米在世界的传播的历史背景及影响”的考查问题等。总体上看,2007
(六)以我国的区域历史为考查内容,了解、挖掘区域历史的内涵,引导学生关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情感的区域主题型试题。
以某一区域的地理和空间概念为中心,把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状况、经济发展、中心城市、文化特点、现实问题等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归纳、系统概括而形成的主体内容,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考查的区域内容大多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开发、上海地区等等;从题型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从趋势上看有政史地三科综合的为主要命题趋势。考查这类试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例14.(07海南卷第3题)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 A.垄作法&&& B.套作制&& &&&&&&C.稻麦二熟制&&& D.一年三熟制
例15.(07重庆文综第12题)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
A.由粟末发展而来
B.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八旗制度
C.建州等部明初归奴尔干都司管辖
D.在奴尔哈赤时将族名改为满洲
另外,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在教材选择上采用“一标多本”,在课程选择上采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在高考命题模式上采用自主命题。随着高考命题自主权的下放,各省区在国家课程内容作为主要命题依据之外,开始探索如何考查地方课程的相关知识,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上海是最早实行自主命题的省区,在考查地方史的命制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其他地区已经实现自主命题的省区,在考查地方史方面的虽不多见,但已经初见端倪。
例9(07年山东卷29题)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6分)
材料一 登州文会馆是美国传教士狄考文1876年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表3为该校正斋(中学部分)开设的主要课程。(表略)
(2)分析材料一、二,指出两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共同之处。这类新式学校的创办对山东近代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例10、(07年天津卷39题)
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短壮大电子通讯、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9)依据材料五,说明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形成怎样的产业格局及其意义。
例11、0723题图7反映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四川地方文化特色的是
明年开始,浙江省将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首次文综自主命题,作为最后一年的传统模式高考的浙江,是否会在这一方面做一些探索,也应该值得我们08年备考的注意。
&& 总之,上述六种主题型试题的分类,我主要是从选择题的角度以及将综合题细化成一道道小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试题主题的。当然,在今后的命题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有一道试题呈现多个主题,这主要出现在综合性试题中,只要能把握好试题各小题的主题特点,解答并不困难。
三、08年高考历史主题的主要备考内容与复习对策
从理论上讲,高考命题改革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但事实上我们不可否认,很大程度上,高考命题方向决定了中学历史教学,尤其在高考的复习与教学问题上,基本上是以高考的命题特点作为我们复习的主要依据。因此,如何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进行有效、高效复习,成为我们每一位高三教师不得不研究的内容。根据上述近几年高考主题型试题的类别以及命题特点,下面本人重点谈谈08年备考的历史学科的复习的主题内容与备考方略。
(一)知识主题主要内容
该类题型由于以教材内容与基本学科能力为主要考查内容,这类知识与能力需除了靠平时的积累外,在考前复习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课堂上的专题复习来巩固,可以与文明主题型相结合,具体我在下面将进行论述。这里我要说的是对非正文基本内容的复习,因为学生平时的自主复习和教师的专题复习,主要内容是都是正文内容,而教材中的楷体字、注释内容很少复习或者根本不会去注意,但从近几年尤其是07年全国文综Ⅰ卷选择题看,教材边角内容考查较多,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讨伐之声不绝于耳,不少老师认为这种现象不符合常规。但如果考略到新课程的“课程观”,就不难理解了07年的这种现象了。针对于教材非正文部分(边角内容)的复习,我认为要在考前抽出一定的时间(我的做法是四天左右),以学生自主复习方式进行,这些内容以了解为主要目的,而不是力求记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注意:
1.注意教材楷体字内容。
历史教材中的楷体字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途岛海战”过程、解放战争中“三大决战”过程)、历史人物生平简介(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张謇对创办实业的观点,)、历史事件的评价(“战时共产主义”、“雅尔塔会议”评价)、重要历史事件的补充说明(“郑和下西洋”的贸易交往、“雅尔塔体系”的内容、评价,联合国“安理会”、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极右势力沉渣泛起”)、重大历史概念的解释(“绥靖政策”)、以三级子目形式单独编写的内容(隋唐时期“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意大利的统一”)等。其中,过程性描述可以不复习,其余的要看。
2.注意教材注释内容
历史教材中的注释是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名称、术语或事件的补充说明,它有助于加深对教材正文内容的理解与思维的延伸,
2客观、公正的评价。“WTO” 3
27“关于太平天国性质的三种观点”、“戊戌变法的性质”,下册“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失败的主要原因”,《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6页“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第43页“对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实行的恐怖政策的评价”,下册第2页“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此类注释有助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因此有必要了解。
(二)视角主题的主要内容
& &&&该类试题是在全新的背景材料下得出新的历史结论,所涉及的内容在教材中无法体现,教师也不可能在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中会专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这方面的知识主要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研究新教材,及时将新旧教材都有评论、但新教材有不同看法的相关内容,在复习中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新课程对历史事件评价的新视角。这样,学生在遇到全新视角的历史试题时,就会联想到教师平时告诉他们的新观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与复习中,一定要告诉学生知道新旧教材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并指出在考试的时候要根据试题的情况而定,除非试题出现全新的背景材料、新的问题视角需要按新的观点来作答外,一般情况下依然以传统教材中的观点为主。在这里,我仅举一些与传统观点不完全一致的例子。
(1)传统教材论述商鞅变法的影响时,突出了对秦国封建制度确立的作用。但新教材不再说是确立了秦国的封建制度,只论述了“收富国强兵之效”和对后世的影响。
(2)论述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时。新观点不再说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而是从文明史的角度,认为这是农耕文明的高峰,又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
(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不再强调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认为是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
(4)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传统教材的侧重点在于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野心,新的史学关则将重点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运动。
(5)对孙中山的评价,传统视角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新的视角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中国近代文明的杰出建设者、“亚洲觉醒”的光辉先驱之一、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的杰出倡导者。
(6)北洋政府参加一战,传统教材认为是在美日的引诱下参展的,而参加巴黎和会则是中国屈辱外交的结果。但新观点则认为北洋政府决定参战具有开创性意义。参战为中国参加巴黎和会、阐明自己的观点、提出和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机会,因此参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回避转向积极参与,北京政府后期的积极外交由此开端。中国参加一战,从小处着眼,是为了应付日本,为了在战后和会上战一席之地,从长远看,是为了加入国际社会,在新的世界秩序中取得发言权,因此一战是中国走向国际化的开端。
(7)新教材将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置于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大背景下,不再只强调日本、俄国虽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而是认为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俄国1861年改革是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
(8)一战爆发原因传统教材主要认为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而爆发,新的观点则认为是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军国主义及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世界性大国的出现、科技成果在军事上的运用等方面综合导致的。在影响方面,在影响中新教材增加了对人类生活的多方面的影响,如促进了化工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流程与生产管理的改革、飞机生产受到重视、汽车开始占据了交通工具的主导地位、政府的经济职能得到了加强等。
(9)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传统教材认是适应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新教材除了继续保持这一观点之外,也肯定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 上述新旧教材的不同观点,我在教学中只是向学生传达这种不同,而不是要否定原有的历史结论。并在且告诉学生,除非试题提供材料,并且在材料中有相关的新的历史结论,才可以使用新观点外,还依然要采用教材中的观点。这样,学生一旦遇到新的历史结论的试题时,由于教师已经向他们说明过这些问题了,不至于抓不到要点。从近几年用传统教材进行命题的试题看,不少试题已经出现了新教材的观点和史学界的新观点。因此,2008年高考在抓好旧教材复习工作的同时,要研究新教材、并尽可能让学生知道新旧教材的不同观点。
因历史热点问题与时政热点问题的不同,复习时历史教师不可能将每个知识点都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热点相结合。有效的做法是先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再结合历史学科中能与此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复习。就本人的理解,涉及历史学科的热点知识有恒热点(又称长效热点,一直是国家与社会关注的问题)和短效热点(主要是周年事件),具体有以下内容:
20083020083020081200820072008机构改革、政治改革、环境保护、社会民生、反腐倡廉等相关内容,以便从历史上寻找相应的内容。同时要注意延伸到
& &&&周年内容有61864011070605030?52051032016090苏联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80年。
(四)人物主题主要复习内容
& &历史教材中的人物众多,复习时,可以将这些历史人物分成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四类。需要分别进行整理归纳。在归纳这些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的同时,应注意这些不同领域的历史人物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人格魅力,由于每位教师对历史人物的分类标准不同,我在这里仅仅举一些我的分类法。
1.古今中外政治家:
中国古代史:
商鞅、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赵匡胤、王安石、朱元璋、康熙帝、乾隆帝
中国近现代史:
林则徐、李鸿章、慈禧、光绪帝、康有为、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
世界近现代史:
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俾斯麦、林肯、列宁、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
2.古今中外思想家: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董仲舒、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伏尔泰、卢梭、马克思、恩格斯。
3.古今中外科学家:
& &&&张衡、沈括、徐光启、宋应星、钱学森、袁隆平、哥白尼、牛顿、法拉第、爱迪生、达尔文、爱因斯坦
4.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家
&&&& 屈原、陶渊明、杜甫、李清照、陆游、曹雪芹、鲁迅、薄伽丘、马基雅维利。
&& 在这里,我主要按四类历史人物进行分类,并列举了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历史人物。我们也可做进一步的分类。譬如,还有医学家等,艺术家里面还应该包括书法家与画家,从政治家里还可以分出专门的改革家等。在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对主要活动以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之外,应该从不同的领域分析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不同的人格魅力。如:从政治家身上体现出自信、开拓创新、直面困难、锐意进取、脚踏实地的作风、注意策略的灵活性等;对思想家人格魅力,如关注民生、体贴民情、与时俱进、坚持真理等。科学家主要要了解他们的成就与影响,突出从生产力角度分析科学成就的巨大社会推动力。主要人格魅力有:善于总结与吸收前人的文化研究成果、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严谨的治学风格、注重实践、敢于挑战权威、不怕挫折等。对文学艺术家的复习要把握好他们的文学艺术具有强烈时代性的特点,还要注意他们敢于揭露社会时弊、敢于反抗、同情百姓等品质,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整理。
&& &从传统人物主题型试题所涉及的人物来看,基本上以正面人物为主,突出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和从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一种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的精神。但在复习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个新视角,那就是从历史人物错误的、带有个人偏见的、甚至是反动的措施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发,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人物主题型试题。如希特勒在种族优劣论思想下、极具煽动性的演讲口才,对德国民众的欺骗性,由此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牛顿在微积分上因与莱布尼茨的矛盾而产生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导致英国的数学长期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薄伽丘《十日谈》过分渲染了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导致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沦丧;乾隆皇帝晚年认为科学会导致玩物丧志,而将圆明园中的机械能自动给水装置弃置不用、改由人工提水,在某种程度上使中国失去了了解英国工业革命的一次机会等等。因此,在了解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的同时,要注意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人物。我想这些是否也可能是今后命题中出现的新的主题。
(五)文明主题型
(六)区域主题主要内容
1、典型区域:把中国分为几个典型区域,然后按区域归纳、整理历史知识和问题,并把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概括区域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传统考查区域以中部崛起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开发等为主;新兴考查区域有淮河流域、经济特区、长江流域经济、大运河区域经济、西南的成渝经济区、环渤海湾经济区等。
2、复习侧重点:依据高考的目标和要求,紧紧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不同区域要有所侧重。在对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台湾地区要突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这一主题。在对长江流域区域、东部沿海等区域的史实梳理中要突出这些地区在近现代史上的“近代化进程”。中部地区突出古代历史上的辉煌与近代发展滞后的原因,近现代史上的近代化例程,要突出河南与湖北。注意东部跨越、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内涵与各自的优势。
3.我省地方史的相关知识:对我省地方史的知识,可做一些探索。当然,由于08年依然采用传统教材进行,花大力气在这方面进行挖掘也必要,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可以适当做一些穿插。主要择取我省有代表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文房四宝中的湖笔、南浔的水乡古镇、宁波帮的创业上海与开拓香港、温州发展模式、杭州的运河申遗、绍兴文化内涵(酒文化、水文化、桥文化、师爷文化)、义乌小商品市场与义乌人的创业精神、浙江文化名人等。这些内容既可以从历史角度来切入,也可从现实问题着手展开。即可以考查这些地区的历史沿革、也可以进行相关内容的探究。在涉及浙江的区域历史中,我认为要突出浙江的教育大省、文化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多从经济、文化角度去挖掘。
&当然,区域主题除了中国之外,还有世界区域主题问题。但这方面的内容更多的出现在文明史主题中,而且我这里只提出基础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不作具体阐述。如:中欧、西欧、巴尔干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巴拿马地区、地中海地区、海湾地区、中东地区、东北亚地区、中亚地区、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环太平洋地区等。
&&&&&&&&&&&&&&&&&&&&&&&&&&&&&&&&&&&&&&&&&&&&&&&&&&&&&&&&&&&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 热门文章:
&? [10004]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承办: 邮编:313018
电话:&邮箱: &联系QQ:
页面执行时间:218.750毫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铁夹死 65533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