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个同一个人的一套照片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运用什么视频技术?是怎么实现的?

您(@)目前可用积分:117615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贴]【时代周报】余英时:在这个时代,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
1429 次点击
2:06:00 发布在
抽文:我没有崇拜某一个圣人,我不崇拜孔子、孟子、朱熹,只是觉得在中国精神史上,这些人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从内心欣赏他们,尊敬他们。&&&&作者介绍:余英时 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著有《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朱熹的历史世界》、《重寻胡适历程》等。&&&&余英时先生2006年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享有“人文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被誉为“胡适之后最杰出的中国学者”。从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后,余英时先生隐居“小书斋”中著书立说,笔端深含中国情怀,思想影响华文世界。时代周报创办之际,余英时先生欣然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国学“大师”太多了,现在的大师太多了,就是通货膨胀,贬值了。人人都是大师,那谁是小师呢? 时代周报:现在的“国学热”似乎越烧温度越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余英时:我觉得没有真正的“国学热”可言。真正的学是不能热的、热不起来的,只有五分钟。学是要冷冷清清长期做的,如果要带一个“热”,就可以不考虑了。等于是流行歌曲,大家都狂热,流行歌曲能流行多久,就不知道了。我看“国学热”本身跟国学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有些人的思想被挖空了,要找东西代替:老祖宗的东西就是很好的,我们不用向国外求什么,光老祖宗的东西已经用不完了。无非就是这样一种想法,才会搞出“国学热”来。时代周报: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人心不古,物欲横流”,所以必须倡导“国学”,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余英时:我想“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的说法,每个时代都能听见。古代就有了,汉代可以这样说,唐代可以这样说,明代可以这样说,现在还是这样说,什么才是把人心复古呢?从前提倡经学的人,就以为经学可以解决一切,中国人念经学念了几千年,去翻翻清朝《四库全书》提要,经学有多少书?每一代都有发展,还不是继续“人心不古,物欲横流”?我想每个时代都有问题,没有任何一种万灵药可以通治所有的病症,只能对症下药。时代周报:在现代学术史上,“国学”一说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背景?余英时:“国学”基本是日本的名词,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就有了。最初就是要恢复日本的国粹,先是对抗中国的汉学,后来又对抗西方的东西。这个“国学”后来就传到中国来了。当初也经过许多演变,也有“国粹”的说法,同样是日本传来的。后来中国有《国粹学报》之类。章太炎提出,这些东西有所夸大了,所以改用“国故”,他有一本书就叫《国故论衡》。胡适他们提出“整理国故”,整理跟中国有关的历史种种。这样“国学”就变成中性的名词。清华大学办国学研究院的时候,就用过这个名词。包括我的老师钱穆先生写过《国学概论》,他说“国学”这个名词恐怕也不是能持久的。我认为把“国学”变成某一种神圣、美妙的意义,让它发生精神向导作用,恐怕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和考古学家李济之先生反对用“汉学”这个名词一样,不想把中国考古变成“汉学”的一支。时代周报:在学术研究上,通与专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余英时:在学术上,通与专是看个人的。有人愿意是专家,他不想“通”,对“通”没有那种意识。有人故意学“通”,那种是很虚的通,许多抽象的废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尤其是现在用西方各种理论的名词,人家也不知道葫芦里卖什么药。我想真正求通,是在专中求通,通中求专,两者分不开。没有具体研究,通什么呢?一到具体研究就进入专的领域。这专不是就事论事,要看看前面,看看后面,看看左右,把有关的都联系起来,那就是专中有通,通中有专,不能空谈专与通。时代周报:为什么现在大陆的学者动不动就称“大师国学”,动不动就是“通才”?余英时:还是精神空虚吧。这是最大的问题,学术界的人精神也空虚,总要有一些东西填补,变成大师的话,当然就得到很大的满足感了。明朝末年官封得太多,“都督多似狗,职方满街走”,现在的大师太多了,就是通货膨胀,贬值了,什么都是大师,就没有意义了。人人都是大师,那谁是小师呢?时代周报:那些顶尖聪明的学者为什么热衷于当大师?余英时:有人学问好,聪明才智高,不一定有智慧,智慧是另外一回事。人生的智慧不是看人的聪明,中国古人讲,这个人“智可及,愚不可及”。“愚不可及”不是骂人的话,是赞美的话。西方经典《赞愚》中就说,越是愚钝的人越有智慧,愚钝的人不是言词辩诘,而是对人生有某些很深的体验。越聪明的人越是糟糕,聪明等于是一个工具,就像科技一样,用在好处也行,用来制造杀人武器也可以。这就是古人讲“术不可不慎”,做哪一行也要谨慎。这跟智慧没有什么关系,千万不要迷信什么学者大师之类。但求面对死亡而视为平常&&&&三不朽是很好的,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要付出很大代价,牺牲各种功夫才能立德、立功、立言。我想遗臭万年的人就比求三不朽的人多得多了。时代周报:一些在文化、学术上很有成就的人物,到了晚年为什么会产生“不朽的焦虑”?余英时:人到老的时候,怕死是一定的。你要记住孔子的一句话:“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年轻的时候是好勇斗狠,要跟人家拼打、斗争,老年就越怕自己失去这个世界,越想抓紧“得”。这个“得”不光是财,主要是名誉:人家承认不承认。怕寂寞,这就是黄宗羲早年讲的一句话:“士大夫不耐寂寞,何所不至。”只要你不耐寂寞,什么事都会干。老年人就怕这个世界把他丢掉了,他没有地方可去,没有东西可以抓得住,所以一抓住一个东西就占有,无所谓节不节了。越到老年越可怕,年轻的时候不会意识到死亡,到了中年以后,死亡的威胁就存在了。&&&&儒家讲死亡,就是面对它而视为平常,这是真的儒家精神。胡适到英国去见剑桥的大主教,就说:对死根本就不怕,死了就死了,没死以前就做我该做的事。这就是张载所说“存,吾顺事”。活一天,我就要尽一天责任。责任有很多,对子女有责任,对太太有责任,对父母有责任,对兄弟姐妹和朋友都有责任,能尽多少算多少,不能人人都靠你。尽我最大的努力做我应该做的事情。我的专业是研究历史,就希望把我的历史研究好,不是曲解历史,不是为了某一种利益而搞一个学说,也不是为了赚钱而写一本人人都买的书。做历史研究也罢,做哲学研究也罢,得到某种程度的真理,把已有的真理向前推进一步,那我的责任就尽了。至于人家的评价怎么样,对你是不是欣赏,生前是不是得到承认,这都不重要。这样你就心安理得了,就没有那么多的惶恐。最怕的就是不安,老想要怎么样,这是心理上最难克服的问题。&&&&“不朽的焦虑”起源很早,中国古代思想家如子产,不信灵魂不朽,认为魂、魄最后都会散失,这便引出《左传》上讲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以身作则,大家敬重你,觉得你是一个楷模,可以拿你作标准。立功是对社会有贡献,自然不朽,人家永远会记得你。立言是你说的话或知识上求真理,科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能够创造出很新的想法,对一个时代有很大的影响,那也可以不朽。这就是所谓三不朽,中国人把死寄托在这三不朽上。这三不朽是很好的,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这样,要付出很大代价,牺牲各种功夫才能立德、立功、立言。如果不想花那么大的功夫,又想不朽,有什么办法呢?就做坏事。这就是东晋桓温说的名言:虽然不能流芳百世,我也可以遗臭万年。遗臭万年也是不死,所以,我想遗臭万年的人就比求三不朽的人多得多了。要恢复人的尊严&&&&语言本来是约定俗成的,没有什么必要创新,可是我觉得“分子”这个含义现在太坏了。讲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都可以,为什么不能用知识人呢?我的意思是人的地位要受到尊重。时代周报:为什么你现在把“知识分子”一词都改用“知识人”?余英时:“知识人”这个名词是我现在提倡的,第一次是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士与中国文化》第二版,我在序里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我就尽可能用“知识人”,而不用“知识分子”。原来我也用“知识分子”,那是随俗,因为语言应该随俗。但我现在觉得这是一个问题,过去“分子”用得太可怕了,分子是右派分子、坏分子,什么都在里头。“知识分子”已经用了几十年,从前是一个中性的词,后来就变质了。所以我不想再用。我记得可能是看了已经去世的语言学家陈原谈“分子”的文章,受到他的影响。西方用“intellectual”,就是知识人,日本人也用“知识人”。我给日本学界写过一篇文章,用的是“知识人”这个名词。讲知识人等于中国人讲读书人一样,讲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都可以,为什么不能用知识人呢?我的意思是人的地位要受到尊重,我要恢复人的尊严,因为语言是影响很大的东西,语言一定限制你的思想,用暴力语言,就是鼓动暴力。时代周报:人的地位要受到尊重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源流可以追溯?余英时:中国对人权是一样尊重的,在王莽时代有诏令,不能买卖人作奴隶,这比西方还进步,西方整个古代以至早期基督教都视奴隶为当然。人都有权益,人都有尊严,这在中国早就有了。中国的观念跟西方的价值可以结合起来的。&&&&从前中国还有士大夫阶层来控制,政权也是开放的,开放到一定程度就是科举,要做官必须先考试,这个考试是比较公平的。从汉武帝开始,中央设有太学,地方上也推举人才再送上去。这是中国很早就有的好事情,不要以为是小事情,这是不容易的。西方在中古时候一个是武士阶级,一个是有钱的商人可以有特权,然后是世袭的贵族。这些在中国很早就消灭掉了,世袭制度基本上在春秋战国以后就不再实行了。唯一世袭的就是皇帝,这个没有人碰它。中国的政权很早便开放到“四民之首”的“士”(即知识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成就,但这一开放并没有形成“民主”。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知识人便自觉地努力,想作进一步的开放。追求民主,便是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人的尊严”。儒家早已有“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念,这一思路在现代与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的大潮流汇合了起来。时代周报:在今天这个时代里,如何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余英时:我想你们年轻人自己要努力,要自己把自己当人,不要盲目服从上面的权威。我认为每个人要争取自己基本的人权,不要随便被人剥夺了。如果人家给你“恩赐”,给你点好东西,你就感激涕零,这就不太好了。人就应该量才适性,自己有多少本事,在什么环境,尽量做自己该做的事。但是人不能光为自己着想,我们念中国书,受中国文化影响,不能只管我一家,其他就不管。因为小时候受影响,有社会责任感,但是责任感也不能无限膨胀,膨胀到连家都不顾了。起码的责任是对家里人有承担,这以后才有余力为公家做事,这是很简单的人生道理,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才能够慢慢走上现代社会,只能求一点一点地变。&&&&我从来不把任何个人当神一样看得不得了。古人今人中好多人我都很欣赏,很尊敬,但我不觉得我要崇拜某一个人,想变成某一个人。我怎么可能变成爱因斯坦呢?爱因斯坦是一个个体的生命,我也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为什么要做他呢?就算有一个人是物理天才,也不一定能成得了。每个人都要成就自己,完成自己。我没有崇拜某一个圣人,我不崇拜孔子、孟子、朱熹,只是觉得在中国精神史上,这些&&人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从内心欣赏他们,尊敬他们。&&&&现在想到的是,在这个时代我能做什么,那就是做自己。我没有英雄崇拜主义,也不会自愧不如,因为我天生就只有这么多本钱,只有这么多才力。这不是我能决定的,这是遗传决定的,还跟我的环境有关系。如果小时候没有八九年在乡下,我对传统的社会与文化便不可能有亲切的认识。但我没有机会上现代小学、中学,便注定不能成为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了。我只有一点对中国文史的底子,就只能做我自己。我并不是傲慢或者自负,人只能知道自己有多少本钱,就做多大的生意。不要看别人是大富翁,我也要去做大生意,那就画虎不成反类犬。总而言之,尽力完成自我,同时也知道尊重别人,这是所谓“博学知服”,即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的最好办法。(余英时专访下篇详见12月1日《时代周报》)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7:09 &&
C03标题:新版《玉簪记》&&白先勇昆曲第二波抽文:2004年,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四年多来在两岸三地以及美国欧洲共演出150多场。在观众中尤其是年轻人中掀起一股不小的昆曲热潮。北京大学的学生曾在网上发帖: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牡丹亭》的人,一种是没看过的。11月8日晚,白先勇携新版昆曲《玉簪记》在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全球首演,现场约有1200位观众。俞玖林和沈丰英清丽登场,他们也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主演,与上一次不同的是,这次的表演带有轻喜剧的色彩,引来笑声连连。演出分《投庵》、《琴挑》、《问病》、《偷诗》、《催试》、《秋江》6折,历时两个半钟头。白先勇昆曲浪潮的第二波就此展开。正文:本报记者 李怀宇 发自苏州&&&&“为了昆曲,我要拼老命!”
“为了昆曲,我要拼老命!”首演前一晚,71岁的白先勇对记者说。这晚,他和新版《玉簪记》团队一起,排练到凌晨才休息。就在首演的前几天里,白先勇的朋友们从美国、欧洲、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专程来到苏州,就像白先勇说的,大家好像是在苏州过节一样。全球首演完毕获得了赞赏,白先勇舒了一口气:这又是一次“圆梦”。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请来汪世瑜、张继青两位昆曲艺术家。这次《玉簪记》,白先勇动用了二十几年的老交情,专请岳美缇与华文漪担任艺术指导。为了打动这四个人,他用了同一个说法:你们的绝活要回到舞台上,你们带走了就没有了,要传下来,艺术要在舞台上才有生命。俞玖林、沈丰英开始排练《玉簪记》时,《牡丹亭》还在巡演中。沈丰英在受华文漪指点之余,特别注意观察体会:“陈妙常是出家人,神态和语气都有不同。”俞玖林2001年曾因扮演潘必正获得了苏州专业评比演出的金奖。他说,那是跟着岳美缇老师的录像学的。这次在岳美缇亲自指点下,他明白了《琴挑》里如何“挑逗”,《问病》里如何表现相思之苦,要拿捏分寸,“可不能把阳光、热情的潘必正演成风流公子。”《秋江》一折表现的是陈妙常和潘必正在大船上你追我赶。导演翁国生说,这给俞玖林和沈丰英设置了很大困难,因为动感强,劳动强度大。这也是俞玖林从艺以来排得最累的一折戏,演得路都走不动。沈丰英则每天都气喘吁吁,对导演说,“你真是把我当武旦了。”排练中,两位主角都患上了病毒性感冒,大概是互相传染,好几场排练都是带着热毒,哑着嗓子,发着高烧。沈丰英每天都感觉像在秋江上,因为发烧,天昏地转。翁国生说,“我们戏曲演员就是这种传统,要有一种玩命精神。”最符合古代文人审美的戏在白先勇眼里,《玉簪记》是最符合古代文人审美的一出戏,琴棋书画的文化元素都有。“我的特点是要把最好的东西放在一起。”为此他请了他认为最好的一批人。台湾著名书法家董阳孜、画家奚淞都是白先勇多年的好朋友,他们的作品被用在《玉簪记》的背景、道具和服装里。《玉簪记》里,书法、绘画与昆曲行云流水的配合依然是舞台设计的最大亮点。一幅字、一张画,就是整个舞台空间的主要表达方式,配合灰色简约的地板、侧幕,淡雅、清透的感觉暗示了《玉簪记》故事背景的宗教意味。董阳孜的草书讲究在字的律动与笔势抑扬顿挫之间呈现深邃旷远的视觉意象。这一批字,她几乎是人站在纸头上提笔写成的。戏里的字通常有多种字体,比如《秋江》里的“秋江”,一种是情意暗藏、暗香浮动,另一种则是秋风秋水、离愁难遣。董阳孜认为书法与昆曲在艺术空间上的处理,有可相提并论之处。“书法讲求章法、布白,虚实相形,才构成整体的艺术形象与意境。这样一片写意的虚白空间,也是昆曲表演最具特色的舞台空间。”奚淞擅长白描观音,曾经每月写一篇札记,绘一幅观音菩萨白描,持续33个月不曾中断。在《玉簪记》里,不管是完整的佛像,还是简单的手印,白描观音像都是留白多于用墨,深具禅意。白先勇还让昆曲与古琴两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玉簪记》里“牵手”。在首演中,古琴家李祥霆携千年唐琴“九霄环佩”出演,在《琴挑》等部分完成琴音演绎。“九霄环佩”制于公元756年,是唐太宗第三个儿子李亨继皇帝位大典时用的皇家珍品。李祥霆说,古琴越古,琴音越美。而他弹奏的这把琴,“论年龄,只比李白小55岁,比杜甫小44岁。论音律,高音区比低音区宽厚,极为罕见。现存的唐代古琴不到20张,这张最好。”美术总监及服装设计王童曾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奖及国际影展诸多奖项,他和白先勇都主张在服装上重新下功夫。王童亲自挑中吴彩霞等苏州绣娘来制作服装,把设计图上的墨竹、梅花一针一线绣在戏服上。岳美缇对此特别感慨:“我们的传统服装色彩比较浓,比较老式,跟现在的服装没法比。现在的玉簪也做得很讲究,以前我们是牙刷的牙柄磨一磨就算一个玉簪了。”昆曲义工队白先勇自称为“昆曲义工”,在他的感染下,“昆曲义工”越来越多。有些人此前根本不知“昆曲”为何物,但是在白先勇的“鼓动”下,很快也加入了“义工”团队。单是资金赞助,海外、港台的企业家就一次次地慷慨解囊。新版《玉簪记》的主要赞助人陈怡蓁说这次获得了“亲炙大师的机会,结交挚友的喜悦,以及说不清的心灵成长”,同时,投资报酬率很高,无形资产也绝对有增加。在采访中,她高声向企业家,尤其是中国内陆的企业家呼吁,加入这种“高回收赞助”的行列。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是白先勇的好朋友,专程来到苏州观看《玉簪记》首演。从青春版《牡丹亭》开始,他一直关注和研究昆曲的发展。在白先勇的带领下,许多人心甘情愿当“义工”,他说,“就是相信,相信他的眼光,相信他在艺术上的追求。”对于昆曲在新时代的传承问题,郑培凯则认为:“所谓传承,经常有人说要抢救、保护,尽量原汁原味,其实原汁原味的意思从来就是在做艺术发挥,艺术家在舞台上演出,最优秀的时候一定是跟他所学的不完全一样的时候。我觉得有些人经常把传承与保护放在一边,而发展与创新放另一边,如果不能把这些因素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能成功。”大陆要有这个人,昆曲早出来了华文漪和岳美缇都认为,白先勇的号召力很难有人匹敌,而大陆好像还找不出这么一个人。华文漪很惋惜:“要有这个人,昆曲老早就出来了。”华文漪和岳美缇这一代昆曲人大多从正规的戏曲学校科班出身。岳美缇12岁学戏,碰到一批非常好的传字辈的老师。当时的校长是俞振飞、言慧珠,他们在舞台上演出,还给学生说戏。上世纪60年代初岳美缇毕业,正值上海演出环境非常好,特别推年轻人的时候,一直到文革爆发后才结束这种局面。1978年后,又开始重振昆曲。俞振飞重新出山,领着岳美缇等年轻演员在全国各地跑,很快跑出了知名度,还跑出了很多非常精彩的折子戏。岳美缇拿现在对比过去,“演出环境没有我们那么好,观众也没有那么多。这一代青年的成长很艰难,他们也很苦闷,所以在呼吁一种演出机制。”但是她认为,这种机制必须要有白先勇这样的人物来领衔。“没有这个人,换什么人都不行。”她们还想过余秋雨,但是,“都不及白先生这种热情和拼命精神。白先生会站在那儿像卖东西一样吆喝,其他人有身份,不愿意这么做,可以站一站给你鼓鼓掌,可是没有人肯像白先生这么吆喝:‘昆曲好啊,你们来看’!他的这种精神感染很大一批人物。”华文漪把白先勇看作昆曲界的“伯乐”。俞玖林、沈丰英都由白先勇发掘,现在他们各自有一批热情的“粉丝”。而之前,据岳美缇说,他们在剧院里根本排不上号,因为前面还有好几辈人在。“白先生把他们挖掘出来,他力排众议,就这么死顶,闯了多少难关!他有眼光,因为这两个孩子确实样子好,声音也不错。人才难得,但也要有人去挖掘去培养。没这个环境你再钻也会给人一脚踩死。因为艺术单位尤其戏曲单位是很残酷的,你今天唱好了就往前移,不好就往后挪。”至于国内昆曲界的现状,岳美缇认为:“全国有6个昆曲院团,每年都在努力地做一些具体的演出工作,也排了各种新戏,但是宣传力度完全不及白先勇,也拿不到白先勇这种赞助,不仅仅是钱,还有一种人气。跟他打义工的人很多,都是国外的,还成了‘牡丹团’。这种现象在我们每个昆曲院团都不可能实现,还是很传统的制作演出,营销、制作方法都跟他不同。”标题:为什么是《玉簪记》?抽文:无正文:本报记者 李怀宇 发自苏州白先勇把昆曲的基本要素概括为:抽象、写意、抒情、诗画。而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玉簪记》,白先勇用了“漂亮”。在青春版《牡丹亭》之后,白先勇一直在想制作第二出昆曲。岳美缇回忆,白先勇曾提过《西厢记》挺好。他猜想,大概是《西厢记》留下精彩的折子中,大都是红娘的戏,而生旦的戏很少,所以白先勇最后的眼光还是落在了《玉簪记》上。20多年前,白先勇重返上海,看了岳美缇与华文漪演出的《玉簪记》,大赞那是“经典中的经典”。两人最初演《玉簪记》在1985年,正是传统戏复兴的高潮,大家希望看到一个更完整或有一点新意的剧目。《玉簪记》流传下的折子,在昆曲里面非常经典。但文革中《偷诗》这样的折子被认定为黄色戏,不准演。到1985年演出后,《玉簪记》才一炮打响。华文漪还记得,“白先生当时兴奋得要命,说从来没有看过这么专业的昆曲。”那一次请客吃饭,正好请到白先勇原来在上海的家里―白公馆。后来,白先勇在广州排话剧《游园惊梦》时,就请华文漪扮演剧中的钱夫人。新锐戏剧导演翁国生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导演之一,3年前在美国巡演《牡丹亭》时,他和白先勇在宾馆里兴奋地彻夜长谈,话题的焦点是:如何延续打造第二部青春版的昆曲经典?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玉簪记》,认为这个戏从情节、主题、表演上都比较适合。翁国生的看法是:“情节上都非常好看好听好玩,又有幽默性,又有唯美性,又有人文性,又有典雅性,从演员的阵容上也比较适合俞玖林、沈丰英这批孩子。白老师对这个作品充满希望,希望能够变成《牡丹亭》之后又一部观众喜爱、市场欢迎、艺术上有品味的作品。”标题:《玉簪记》在说什么? 抽文:无正文:本报记者 李怀宇 发自苏州《玉簪记》是明代高濂所撰,叙述潘必正与陈妙常偶然与巧合的爱情故事。作为一个没有摆脱才子佳人格局的虚构故事,《玉簪记》表现出冲破宗教樊笼,追求真爱的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明个性解放的思潮。白先勇专门请来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淑香重新打造剧本,从原著提炼出一段最挑衅煽动而又富有戏剧性效果的僧俗恋爱情节。张淑香认为:新版《玉簪记》要从二度创意的新视野出发,在承袭原版充实的主体基础下,再开拓新意。在剧本方面,为了配合新思维的主题与风格,做了少许的整编增补。上海昆剧团完整的《玉簪记》表演原版包含有《下第》、《琴挑》、《问病》、《偷诗》、《催试》与《秋江》六折。其中《下第》与《催试》分别是楔子与过场,主戏全在其余四折。新版以《投庵》取代了作用仅限于一般叙说缘起的《下第》一折,加强其作用,以女主角投庵皈依的宗教仪式开场,并安排男主角也接着到来投庵,僧俗一见倾心。如此形成“才入佛门,爱情就来叩门”的巨大反讽戏剧效果。张淑香说:“这种强效的开场,不但醒目煽动,更蓄满能量,预示后续的爱情发展与圣俗色空辩证的暗潮汹涌。《玉簪记》的这种安排,以爱情为核心,本身有另一种内在的完整性。虽然不能突显‘玉簪’所系‘偶然与巧合’的命定论的传奇妙旨,对于无论是否熟知原著故事的观众而言,并不至于造成观赏上的障碍。”标题:白先勇:我相信昆曲有复活的机会抽文:我相信昆曲有复活的机会,因为它很重要的就是一个“情”字。高级知识分子爱看昆曲,他们也要谈情啊,不过以琴传情,以诗传情,高雅一点就是了。正文: 本报记者 李怀宁 发自苏州什么都要美时代周报:在青春版《牡丹亭》之后,为什么要做新版《玉簪记》?白先勇:《牡丹亭》做下来那么多场,我心里有数了,这方向大概是对的。昆曲的走向是在传统的根基上发展。这些老戏,像《玉簪记》本来就是昆曲经典戏,大家都演,但是演折子的居多。我觉得《玉簪记》某种意义上被埋没了,它非常注重表演,一生一旦两个人,就看他们表演。音乐也美,缠绵得不得了,难分难解到最后。我相信昆曲有复活的机会,因为它很重要的就是一个“情”字。你看我们的电影、电视、舞台,把爱情一抽掉就一大半不见了,人生绕来绕去,这个“情”字要紧。高级知识分子爱看昆曲,他们也要谈情啊,不过以琴传情,以诗传情,高雅一点就是了。所以我觉得昆曲还有可能吸引这些大学生、文化人,昆曲还有可开发的疆土。时代周报:这次叫新版《玉簪记》,新在哪里?白先勇:新在很多地方。非常华丽,让人眼睛一亮,惊艳,漂亮!平常那个折子戏传统的演法,我不客气讲,服装实在是不好看。我一向很唯美,什么都要美,一个小道姑出来也要美,不美的通通给我去掉,美的通通给我放上去,所以服装是美的新的。这次我们用了很多灯光,把气氛带进带出。这只是一生一旦的戏,那种气氛,很微妙很有诗意,以诗传情,以琴传情。中国琴棋书画这一套东西很需要氛围的,只打个大白光就出不来,所以要悠悠地把灯光带进带出,用了很多的舞台灯光。我记忆里其他传统戏很少把书法跟昆曲结合,我一直觉得书法与昆曲是一个文化符号。昆曲的水袖动作都是线条的美,跟书法的线条要有机地合起来,所以我们请董阳孜这个大家写各种书法。我们在台北开了N次会,日开夜开,吵个不休,我的地位就是调和,平衡这些艺术家的看法,因为他们是各据一方的人物,你也不让我,我也不让你,后来我就拍板,还是我说了算。我有一个长处,就是有时候从善如流,看见人家好的我就快点拿来用,哪个好的用哪一个。我有一个理论就是把最好的都聚在一起,做出成品才是最好的。我都选最好的人,请最好的老师傅来教,古琴则是天下第一琴。舞台设计、灯光这些人都是全世界跑的,什么剧场都去过。 把大家通通钩出来时代周报:几位《玉簪记》的主创人员都讲,没有白先勇,就没有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的成功。白先勇:我觉得都是缘分。这次很多人专程来苏州看戏,特别有人从欧洲赶过来,那是众志成城。人家看到是我在前面,因为我拿着旗子在摇,其实我后面跟着一大群看得见看不见的人,还有些幕后英雄,绝不是一个人的本事。大家觉得这个事情有意思有意义,值得去做。我现在不敢讲以后会变成一个典范,我想《牡丹亭》差不多了,至少给以后做出了一个范本。《玉簪记》现在还不敢讲,但是我觉得好看啊!所以我有这个心,希望昆曲能够把这些经典的东西留下来。我想是我的理念打动了大家,把大家通通钩出来了。没有岳美缇和华文漪,这个戏根本就没有,她们是一招一式教下来。还有翁国生导演,没有他,这个戏也不行。台湾最有名的书法家董阳孜,平常请她,理都不理你,从来不接受访问,写字也不给人家看的,她现在在英国和美国一个字不知道多少钱,但她就给我们写,义工。我给不起这个钱的,真正算钱那还了得。还有陈怡蓁,这次很多东西是她出钱。所以很多人的助力在里头,可能是天意垂成,上天不让昆曲绝,不让昆曲衰微下去。尊重传统但不因循传统时代周报:你认为昆曲在新的时代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白先勇:有些人讲原汁原味,那是汤显祖的原汁原味、是乾隆时代的、还是民国初期的呢?一切都在变,表演艺术也在变,跟着时空走。在拙政园里演的跟我们现在这个科文中心的大舞台绝对不一样,清朝跟21世纪一定也不一样。观众不一样,舞台条件不一样,当然要变,但是它的精神不变,这是我拿捏的。拿捏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牡丹亭》在英国演出时,有一位英国学者就说,“我觉得汤显祖那时候的戏就应该是这样子的”,他的意思就是精神上大概是汤显祖那时候的昆曲精神,可是完全是用现代的方法。另外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大学生,我是做给他们看的,如果大学生不接受,就没有前途,因为他们是未来的观众。尤其是中国大陆的青年,95%没看过昆曲的,一看,既陌生又熟悉,那么美。这个是要紧的,我是要唤起华人世界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知识分子对传统美的重新认识,重新皈依。我觉得感动他们的不仅是两人谈情说爱,要深得多高得多,一下子有种文化认同。在英国、美国演的时候,那些留学生看得哭了,女孩子哭男孩子也哭,那个眼泪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讲得清楚的。那些教授、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化在放异彩,那种激动是很复杂的。我们的文化处在衰微中,一下看到有个东西在舞台上放光芒,这就远远超过一出戏的意义。我做的不仅是一出戏,我希望在文化上引起一些火花。说真话,我们这个民族在21世纪,文化再不复兴,差不多就要变成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真的要衰下去了。中国要强起来,这个时机,动乱是不行的,就要趁着这个平静安定的时候,快点把文化推上去,这只有向我们的古文明去寻得灵感。不是说要复古,这复古要创新,这是大方向,所以我们尊重传统但不因循传统,我们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本版图片均由许培鸿拍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7:42 &&
C04标题:当生命熟透为尘埃抽文:袁可嘉先生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对象,他既是一个研究者,又是一个参与者,其半个多世纪的写作“脚印”堪称对中国现代诗最好的丈量。正文:汪剑钊  初冬的北京,隐约涌动着某种雪意。11月10日下午,我坐在电脑前翻译着俄国诗人艾基的一首诗《死》,正在字斟句酌地推敲该诗的几个词句时,我突然收到朋友的一个短信:“著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8日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87岁。”顷刻,我的内心不由得战栗了一下,为如谶的巧合感到了一丝生命的寒冷。数分钟后,接到编辑先生的电话,邀约一篇关于这位诗坛前辈的稿子,我没有任何推辞就答应了。虽说同在一个单位供职,我见到袁可嘉先生的次数并不多。印象较深的是两次,一次是在杭州参加全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召开的一个研讨会,在会议间歇中有过短暂的交谈;另一次是在卞之琳先生的诞辰纪念会上,当时袁先生已移居美国,是专程回国来为老师祝寿的,这让我看到了前辈学者对“师道”的尊崇。而今获悉噩耗,我自然应该对这位仙逝的诗歌老人表达一份悼念和敬意。就中国现代诗而言,袁可嘉先生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对象,他既是一个研究者,又是一个参与者,其半个多世纪的写作“脚印” 堪称对中国现代诗最好的丈量。中国现代诗的复兴基本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算起,谈及这一点,绝不能绕开袁可嘉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主编的一套《外国现代派作品选》。这套四卷八本的作品我们家中便存有两套,是我和内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各自在不同的城市购买的,由此也可见出它们在这个时间段成长起来的诗人、作家心目中的地位。正是通过这个重要途径,我和我的同时代人较集中地接触到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的流派,知悉了瓦雷里、里尔克、叶芝、奥顿、艾略特、勃洛克、洛尔加、卡夫卡、斯特林堡、马利奈蒂、普鲁斯特、乔伊斯等一大串当时十分陌生的名字和他们颇具启迪意义的写作。因此,说他是中国现代诗写作的“盗火”者绝不为过,其对年轻的中国诗人给予的启迪实可谓功莫大矣。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序文对西方现代派文学就思想背景和艺术特征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文章虽说不得已地留有时代的印痕,但其中的精彩就像褴褛的衣衫遮不住俊朗的身体,袁可嘉先生良好的学养、超人的艺术悟性、敏锐的现代意识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洋溢于字里行间,为读者给出了一张清晰的阅读地形图。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始终与政治纠缠在一起,其中的成败得失是一个极大的课题。平心而论,政治为中国“五四”以降的新诗提供了坚硬的现实性,使政治抒情诗这一文体抵达了一个空前的高峰。但同时,政治对诗的损伤超过其他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早在上世纪40年代,袁可嘉先生以西洋诗歌作为参照和借鉴,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七项原则,构建一个“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性的新传统。他在一系列文章中多次谈到“政治抒情诗”的感伤性问题,颇富预见地指出了中国新诗发展中的一个重症。首先,他肯定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体生命中诸般因子的“相对相成”,但反对其中任何一种质素或几种质素凌驾于全体之上的倾向。他承认诗与政治有平行的密切关系,“今日诗作者如果还有摆脱任何政治生活影响的意念,则他不仅自陷于池鱼离水的虚幻祈求,及遭到一旦实现后必随之而来的窒息的威胁,且实无异于缩小自己的感性半径,减少生活的意义,降低生命的价值。”他认为,这种对自身的束缚不仅会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对个人的生命意义造成伤害。同时,他又指出,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从属的关系,纯粹的为政治服务其实与另一个极端―“为艺术而艺术”就如硬币的两面,没有实质上的差别。为此,他重点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一些所谓的“政治诗”,将其中的病症命名为“政治感伤性”,它们可怕地缺乏个性,遂导致艺术价值意识的混乱和颠倒,在写作上以“诗情的粗犷”为“唯一表现形式”,以“技巧的粗劣为有力”, 以表达的观念来决定作品价值高下的标准。一首诗的好坏与否并不以艺术为准绳,只以主题作为绝对的判断。联系到作者写作这些文章的时代背景,我们不能不叹服于作者认识之清醒,更为其意见没能得到更多的响应而倍感遗憾。此外,他对当时诗歌“散文化”的弊端,以及对日常语言的迷信、对激情的一味热衷、认定主题高于一切的谬论,等等,都作了独到的剖析和批评,为现代诗的回归本体、建立新的传统起到了一种拨乱反正的作用,迄今仍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作为出色的翻译家、学者,袁可嘉在学术界内知名度甚高,但作为一名优秀的诗人,恐怕就鲜为人知了。这部分地由于翻译和研究的名声对他的诗名有着一定的遮蔽,另一方面则跟袁可嘉先生为人的谦逊与低调有关,在他为《九叶集》所作的序言中,他对其余八位诗人的写作特征和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逐一给予了精到的评点和知音的赏析,却只字未提自己的创作。然而,即以收入《九叶集》和《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中的一部分作品而论,细心、专业的读者也能看出,袁可嘉在原创性诗歌写作上也有过人的禀赋,其中如《沉钟》、《进城》、《走近你》、《难民》、《母亲》等,即便跻身于冯至、卞之琳、穆旦等人的作品中也毫不逊色,它们激情内敛、意象新奇、诗思隽永,且已初具上世纪90年代诗人大量运用的“叙事性”、“戏剧化”的质素,堪称是“从分析到综合”的新探索。标题:假如肢体欺骗了你抽文:无正文:韩博  《大眼睛?小眼睛》、《身体主义》、《2+2 挂在墙上》、《明》、《胶带?J城制造》、《可惜那无情的春风吹落了鲜花吹走了芬芳并带着无限的感伤偷偷整理丝裙》,以及书名号内不置一字的《》……请注意,这不是某本热衷于玩弄语言的诗集目录,而是“妈妈拉剧场艺术节”的作品标题总汇。11月初。上海。下河迷仓。连续两晚。八部作品。主办方强调,这是“做非牟利的戏剧,力图实验、推广新型剧场艺术的概念”。牟利或非牟利并不重要,近年来,我们的确看到太多打着“小剧场”的旗号却连篇累牍地搬演电视剧情节、情趣乃至情怀的牟利的戏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打着实验或民众主义的旗号而形式与内容皆乏善可陈的非牟利的戏剧。所以,戏剧好坏,牟利或非牟利绝对不是标准,还是要看戏剧本身―“新型剧场艺术”倒是一个看点,在东西方剧场皆难以推陈出新、难以搭准21世纪脉搏从而创作出与时代精神相称的作品的今天,一向以扶持年轻、边缘的剧场艺术为己任的下河迷仓的舞台上又会以怎样的视角呈现出“新型”作品呢?计划每年举办一次的“妈妈拉剧场艺术节”,今年的主题或创作原则是“不一定,或者”。参演团体之一,《明》的创作团队,便叫做“测不准工作室”,可见某种模糊或混沌状态是这一批剧场艺术工作者的共识。从这一角度出发,便不难理解多数参演作品的标题为何会在语义含混不清方面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乃至剧场艺术节为何会以“妈妈拉”三字冠之。根据主办方的解释,“不一定,更多地体现与表征着一种谦逊、虚静、解构与多元的状态倾向和精神投射。”谦逊是一种姿态,虚静指涉演出状态,解构与多元对于今天的剧场艺术来说则是老生常谈。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以当下颇为流行的“肢体剧”的方式呈现。“肢体剧”以肢体语言取代台词语言,是对中国“话剧”传统的一种校正与补充。“话剧”是对西方舶来的戏剧的一种误译,“话”针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唱”,却忽略了台词语言之外的其他可能性,导致中国当代戏剧长期画地为牢,局限于舞台腔的说话传统。“肢体剧”试图为中国当代戏剧注入新鲜活力,提供新的可能,但从“妈妈拉剧场艺术节”的作品呈现来看,却产生了一种令人惊愕的错位。八部作品中,舞台语言能有效传达语义者,仅《胶带?J城制造》与《》。前者为来自山东济南的李凝率领的“凌云焰身体影像实验室”创作,后者由生活在上海的舞者NUNU与她的朋友们创作。后者是纯粹的现代舞,幽默,清晰,色情,布尔乔亚,从语言角度来看,是惟一一部达到主办者所谓“纯熟的技巧加上纯粹的肢体意识”的作品,前者则是舞蹈与戏剧的混合,粗糙、有力、愤怒,直指现实的批判意识强烈,作品的有效呈现并非得力于“纯熟的技巧”,而是主题,在这一宏旨之下,肢体愈笨拙,主题愈鲜明。与这两部作品相比,其余六部作品过于苍白,虚弱,因业余演员过分追求肢体效果而舍本逐末,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情愿或不情愿地吻合于“迈步,试探,排错,犯错,从而一直再去排错”这一主办方的提倡,却因未能有效传达主题或丢失主题而沦为矫枉过正之举,将手段错误呈现为目的。我依然期待建设性的剧场艺术,期待与今天的时代主题相称的作品与剧场思想。剧场艺术不是沦为休闲与社交技术的瑜珈,也不是农民造飞机式的碰运气与蛮干,无论是否与肢体或台词有关,它应该第一触碰观众的灵魂而非渴睡的神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8:08 &&
C05标题:去美国买栋别墅抽文:袁可嘉先生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对象,他既是一个研究者,又是一个参与者,其半个多世纪的写作“脚印”堪称对中国现代诗最好的丈量。正文: 本报特约记者刘英丽 发自北京一套独栋别墅,一个小花园,一条狗,100多万人民币。在中国的三线城市或许可以实现这个美丽的梦想。或者,去美国?秋天本是房地产的金色季节,但中国的房产市场今年遭遇寒流,并且随着冬季的来临交易量愈加减少。与此相比,正经受金融危机的美国房子似乎异军突起―“是得到绿卡才可以到美国去买房吗?”“那里真的有1美元那么便宜的房子吗?”打开“百度知道”有关“去美国买房”的链接,会看到很多今年提到的此类问题。而中央电视台播出“美国独栋两层的房子只要13万美元”的节目后,这个话题就更热了。心动的国人们,是时候到美国去买房子了吗?独栋别墅之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的房价似乎走到了谷底,1美元的房子并非无中生有。据报道,美国底特律市一座欠缴抵押贷款的房子被银行扣押回收后,以象征性的1美元抛售,卖家甚至声明还可以倒贴1万美元,相当于-9999美元。这种尴尬的状况使得当地房产中介高层安?拉休拉感慨:“这是个疯狂的年代,连我14岁的儿子靠着零花钱,都能轻易置业。”此时,房产中介的短信不断袭来,加州的阳光和大房子在大洋彼岸熠熠生辉,引发着国人的梦。何况,美国的房产可以终身享用,代代相传,在美国购房其实就是在买永久产权的土地。主要代理休斯敦地区房产的美华地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华”)国外部主管James薛对本报记者介绍,去美国购买一栋独栋别墅其实并不复杂。首先是资质审核。据薛介绍,现在去休斯敦购入一栋独栋别墅的价格大约是20万-30万美元,需要的资质就是起码在国内拥有差不多的资产。然后,他们会着手办理买主们的赴美签证。有初步意向后,再等两三个星期,买主们就可以直飞休斯敦看房子了,接着就是签约,找律师,交定金。至于最后的买卖合同,购房人可以在美国时签一个代理书,等回国后让代理人签署,也可以回国后去当地的美国领事馆签署。此外,到美国看房的费用大约是2万-2.5万元人民币。1美元“陷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尽管1美元的房子很诱惑,但理智的人们仍然找出了其背后的“陷阱”。美国的房产确实处于低位,但在购买后,每年每月都要支付地产税以及房屋保险。这也是“倒贴1万美元”的原因―低价房如烫手山芋,不卖的话每天都要付钱。James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提出,很多人去美国买房子会陷入贪小便宜的陷阱里,不能完全相信宣传广告,低房价的代价可能是更多的后续手续。以休斯敦糖城区一栋成交价为18100美元的别墅为例,一年的地产税、房屋保险、社区管理费等支出达8000多美元。出租的话还要不菲的佣金、租房委托管理费用和房屋设备损坏险。因此,现在去美国购房的人要么自住,比如有孩子留学或有亲戚定居;要么想要投资,趁低购入等三五年后回暖;也有人认为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潜力已经不大,为了保值购入美国房产。如果只是为了圆一个别墅梦想,则大可不必凑热闹。对投资而言,在美买房的第一要点是位置,第二要点是位置,第三要点还是位置,相距500米的两栋房子价格可能天渊之别。而且,想要出租的话,对房子的整体情况要有清晰的认识,部分房子,特别是旧城区的房子条件比较差,破损程度也大,购买后必须装修才能使用。当然,如果这所糖城的房子每个月有1600美元租金,扣除以上费用后还是有每月近900美元的净收入,投资净收益率在6.1%。目前看来,也许比在国内继续买股票或者房子还要可靠些。标题:美国淘房手记抽文:在陌生的国度买房子,就有许多不能不知道的事,美国房产的金子需要深入研究才可能淘到。正文: 黄嵘 发自纽约“听说只要100万人民币就能在美国买栋别墅!”刚踏上美国的土地时,我也曾有这个“淘金梦”。可是,在纽约转悠了2个月之后发现:美国有钱人远比中国多得多,真有这种便宜,为何还要千里迢迢送到中国人嘴边?2个月的找房生涯,不多不少积累下来一些经验可以分享。在“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网站上,可以找到美国近一年的房价趋势,数据截止到今年9月。全美的成交量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6%,贡献最大的恰是目前国内投资者最热衷的西部,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了39.5%。有趣的是,在成交价的统计上,西部地区仍是贡献最大的市场,不过这次却是“负贡献”。全美9月的房产均价较去年同期下跌了8.8%;西部地区跌幅最大,为14.4%。微观来看,中国有句古话叫:隔行如隔山,用在房产市场上,隔一个地区就如同隔了一座山。拿产权来说,在美国,买独立房子的话,同中国是差不多的,但买公寓的话,就分为两种:Condominium和Co-operative。比较特殊的是Co-operative,它类似于“公司股票”的概念,整幢apartment是一家公司,单套apartment就相当于该公司的股票,业主要将房屋出租必须要经过委员会同意,手续非常繁琐,效率也很低。因此,类似的房子,Co-op要便宜很多。此外,美国很多房子都“年事已高”,50年房龄的随处可见。有趣的是,根据年龄,房子可分为“战前”和“战后”,也就是说50年房龄的房子已经算是年轻的!房子维护费越老越高,新房一个月大概是两三百美元,50年房龄的房可能要四五百美元,战前的则可能要六百美元。战前的房子再过几年就是“百岁老人”了,自己住可以,投资价值就不怎么大了。至于地区,中国“房价跟着地段走”的概念在这里同样适用。拿曼哈顿来说,房价较低都是治安较差的地区,晚上肯定不能随便上街。在纽约,差一两个街区,社区环境很可能就完全不同。比如小小的曼哈顿,北边和南边就有天地之差,北部哈林区也属于曼哈顿,但治安很差,房价是其他地区的1/3。如果有房产商打出“曼哈顿”的广告,大家务必要搞清是曼哈顿的哪里。真有“100万人民币”别墅的话,投资者也必须弄清楚这个别墅建在哪里,附近是否安全。即使没有机会亲自去看,也要上网了解一下。最后不得不提一下“税”。在美国买房,每个月都要交税,如果某人破产长期未交税,这部分税就成了房产的负债。银行将房拍卖后,拍下该房产的人就承担了这笔负债,数目很可能非同小可。在陌生的国度买房子,就有许多不能不知道的事,美国房产的金子需要深入研究才可能淘到。赴美买房十步走1. &个人信用评价2. &培训买美国房子经验3. &帮助在网上选房4. &反馈信息给美国的公司5. &联系旅行社办旅行签证6. &安排到美国看房的行程7. &由美国代表陪同到所选地区实地考察房产8. &选中的房产将有美国公司代表与屋主代表谈判9. &上银行 10. &签字成交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8:40 &&
C06标题:与陌生人恋爱抽文:在伦敦一下子就看出种族区分:在地铁里嘻嘻哈哈打闹成一团的总是黑人,不分性别年龄上去就拥抱啃嘴的是西班牙人,扎堆儿出来玩大声说笑的是意大利人,饭店里打架一样抢着付钱的必是中国人。见到熟人像是陌生人,只说个“你好”就自顾自看书看报的,才是货真价实英国人。正文:赵毅衡我在英国任教多年,连欧美人都抱怨:这个岛国的人不讨人喜欢,而最让人不喜欢的是:英国人也不想讨你的喜欢,他们乐于与陌生人保持距离。在伦敦一下子就看出种族区分:在地铁里嘻嘻哈哈打闹成一团的总是黑人,不分性别年龄上去就拥抱啃嘴的是西班牙人,扎堆儿出来玩大声说笑的是意大利人,饭店里打架一样抢着付钱的必是中国人。见到熟人像是陌生人,只说个“你好”就自顾自看书看报的,才是货真价实英国人。伦敦从19世纪起就是国际都市。如今,世界变成一个城市绵延的地球村,原先的村子却在消失。在城市里,大家都是陌生人,大部分人不知道隔壁住的姓甚名谁。因此伦敦人恐怕先于全世界一百年,就开始学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他们对人的态度是:不用把打交道的对象当作推心置腹的朋友,也不用当作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敌人,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对手,而凡是遵守游戏规则的,就是值得尊重的对手。所以号召推翻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马克思,性本能理论惊世骇俗的弗洛伊德,都来到这个陌生人之都。19世纪也是伦敦人开始与外国陌生人广泛打交道的世纪,也正好在19世纪,英国人发明了如今通用的全世界主要竞赛性运动的游戏规则,并且采用了裁判制度。1863年英国成立了世界第一个由俱乐部组成的英国“足球联合会”,第一项任务就是分开了用脚玩的足球,用手玩的橄榄球两套规则;1873年建立羽毛球的规则;1877年全世界第一次网球锦标赛在温布尔顿进行;1880年把网球规则移用到桌上发明了乒乓球;1881年发明了规则复杂而巧妙的斯诺克台球;排球、篮球、垒球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基督教青年会发明的,也算是英国精神后裔吧;甚至连几乎不需要规则的比赛,例如跑马,跑狗,英国人也讲究建立场地,设立一套赌赛规矩,有董事会监管。弄得凡是英国人“作过主”的地方―上海,天津,香港,吉隆坡,新加坡,孟买,悉尼,温哥华―必有跑马跑狗的赌场建在市中心,作为周末的主要消遣地。其实,大部分这些运动发明者不是英国人:足球是中国人发明的,羽毛球据说是印度人发明的。但是这些玩意儿的“发明”不能算,定下规则的才是真正的发明者: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有规则才是球赛竞技,不然只是像踢毽子,朋友扎堆儿嬉闹,只能在熟人中玩;或是像武术,成了十步绝杀的真功夫。中国人一向是只跟熟人打交道,不知道规则的重要。只有立下竞技规矩,游戏才成了比赛,成了与陌生人玩的游戏。正是因为要与陌生人玩,除了规则,还要讲究玩得公平:比赛要拼命去赢,不然玩得没有激情。所谓费厄泼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究一定程度的谦让:目的是让比赛流程顺利。足球对方有人倒地不起,本方就得把球踢出界外停赛,重新开始时对方也把球交还,这不仅是礼让,而且是节省时间。比赛时肯定要兵不厌诈,假摔假倒尽管玩,诈得成不成却要接受裁决;全力争胜,但要接受后果(所谓“输得起”,grace in losing),不能耍赖到对方不愿意继续,大家玩不成。尊重对方,讲究规则,服从仲裁,输得光彩:有这四点,才形成了当今的体育世界。现在的各种游戏都是越玩越认真,输掉球赛成了民族大耻。越是重视,越是不能输不起。不仅是游戏,所有与陌生人打交道的事,都不得不根据这四条游戏原则做:现在的银行,股票,买卖,考试,赌博,彩票,甚至法庭,甚至政治,哪一个不也是跟着游戏规则走?甚至,现在的恋爱和婚姻也是如此。为什么恋爱也要讲究费厄泼来?为什么失恋输不起的让人蔑视,因为现在的恋爱不是包办婚姻,不是村里的熟人家族安排,爱情是一场与陌生人玩的游戏,输不起是自讨苦吃,无人同情。连着几场输得不光彩,就没人愿意跟你恋爱,那就输到底了。输得有绅士风度,下一场赢的机会就提高:能抱得奖牌归,也能抱得美人归。 标题:乌亮的细节抽文:盖茨说,在那个时刻,整个种族变成同一个人,用同一个心呼吸,以同一个声音说话,心灵归一,所有的梦想都集中于一线几乎是盲目的希望和一个几乎是绝望的期待。而奥巴马当选总统,正是这线希望这个期待。盖次说:“它是黑人争取自由的象征式高潮,是一个伟大的集体梦想的伟大实现。”正文: 黄灿然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新闻报道、评论和分析我们看得多了。但这些,都是在同一维度上的阐释。可以预料的是,它们多多少少都是在互相呼应,确切地说都是在互相抄袭彼此的观点以至感受。因此,当我读到当代最著名的黑人文学批评家、哈佛大学教授亨 利?路易斯?小盖茨发表在《根》杂志的一篇文章时,不禁眼前一亮,因为只有熟悉黑人历史,以纵的而不是充斥报章的横的角度来谈论黑人,尤其是能通过因这种熟悉而掌握的丰富而生动的细节,再加上“切肤”之痛的体验来谈论的作者,例如盖茨,才会给我们带来别样而犀利的视域。盖茨列举黑人几个重要历史时刻。首先是1863年元旦,千千万万的北方黑人在寒冷天气里互相依偎着,等待一个结果:林肯是否会签署《解放(黑奴)宣言》。其次是日晚上,美国黑人拳击手乔?路易斯与德国拳击手马克斯?施梅灵之间争霸战,黑人家庭和朋友围坐在收音机旁听广播,当路易斯在第一轮就击倒施梅灵时,万众欢腾。第三当然是日,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在俯视着观众的林肯塑像下,向世界宣布他有一个梦想,那些不能去华盛顿现场体验这个场面的人例如青年盖茨,则噙着热泪坐在黑白电视机前观看。但是所有这些历史场面,都比不上宣布奥巴马当选总统时,美国全国各地黑人家中、聚会场所和社区街头同时爆发的欢呼和庆祝。盖茨说,我们每个人都将永记这个时刻,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我们把他们叫醍,让他们观看这个创造历史的时刻。盖茨说,他父亲等待这个日子已等待了95年了,而且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就像历代黑人在谈到他们的梦想时,总是说“我今生无缘看到”。他说,当投票结果陆续报道出来时,他父亲打电话来,他则默默地感谢上帝让父亲活了这么久,可以亲自投票选出第一位黑人总统,尽管父亲面对梦想成真仍以为在做梦。盖茨继续提供感人的历史细节:在第一个改变历史的日子―林肯签署《解放宣言》那一天,马丁?路德?金之前最伟大的黑人演说家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说,这一天不是演说的日子,不是散文的日子,而是“诗和歌的日子,一首新歌”。当消息传来时,道格拉斯的教堂三千会众都沸腾了。盖茨说,在那个时刻,整个种族变成同一个人,用同一个心呼吸,以同一个声音说话,心灵归一,所有的梦想都集中于一线几乎是盲目的希望和一个几乎是绝望的期待。而奥巴马当选总统,正是这线希望这个期待。盖次说:“它是黑人争取自由的象征式高潮,是一个伟大的集体梦想的伟大实现。”更具体的细节:奥巴马即将入主白宫,但很多人都还记得,曾几何时,一个黑人从前门而不是从仆人入口进白宫是何等的荣耀,事实上白宫本身,以前如果有黑人,也都只是些黑人仆人。日,第一个黑人获邀请进白宫谒见总统,这个黑人是保罗?库弗船长,总统是詹姆斯?麦迪逊。库弗是因被控其船违规遭扣押而来向总统讨公道的,而总统还了他一个公道。后来,美国总统都会在白宫接见一些黑人。在克林顿当政时期,盖茨亦有幸获邀请进白宫。他见到众多黑人政治家、学者、社区领袖,真是黑冠云集。于是他说,很可能自奴隶制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多黑人云集总统官邸。“大家听到这个笑话都大笑,因为他们全都知道,痛苦地知道,这是事实。”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9:19 &&
C07标题:HELLOBANKER!抽文:“唰”一声,他的目光忽然变得炯炯有神,嘴角献媚般上扬,殷勤地推介CANARY WHARF的崭新公寓:“You are a BANKER?! You must be smart and rich!”正文:刘静这次金融风暴之前,英国大多数人认为最牛的职业是INVESTMENT BANKING (投资银行),最牛的办公室在THE CITY (伦敦金融城),最牛的称呼是INVESTMENT BANKER (投资银行家)。夏天,我在伦敦一家投行工作,要在附近找房子。接待我的房屋中介爱理不理,直到我回答他的问题说,我在金融城工作。“唰”一声,他的目光忽然变得炯炯有神,嘴角献媚般上扬,马上殷勤地向我推介在伦敦东区CANARY WHARF(金丝雀码头,银行集中之地)的崭新公寓,边说道:“You are a BANKER?! You must be smart and rich!”(你是银行家?!那你一定精明而富有!) “精明而富有”,这很好地概括了不少英国人对投资银行家的看法,直到今年9月。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像9?11的双子塔般倒下,最“精明而富有”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成了美联储监管下的银行控股公司,世界上再没有纯粹的投资银行。英国人先是震惊,而后随着政府拿纳税人的钱救市,贷款艰难使得小型企业难以为生,股市跌得让人心寒。银行家成为千夫所指:经济好时搜刮所有利益,一手把经济搞垮了,让大众共同承担责任,该死。贫富悬殊在英国是赤裸的。普通家庭的税前收入为每年3万英镑(折合人民币30万元),而在投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第一年的收入就已经高出这个数字。整个金融城人均年收入超过8万英镑,做并购这块的收入高达30万英镑,而年末奖金更可能是这个数字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星期天泰晤士报》给一位住在富人区诺丁山的银行家太太算了算一年的开支 (英镑为单位):豪宅50-100万,跑车7万,旅游度假10万,娱乐消遣5万,服装3.5万,三个孩子的私立学校学费7.5万,私人会所年费3000,食物2.6万,保姆3万,佣人6万,理发5000,美容1800,按摩整容4160,私人培训师1.3万,专人遛狗6300。看了报纸的民众火冒三丈!经济垮了,人们更要把原因归咎于某些人。不过我认为,这种看法有点片面。银行业是个残酷的金字塔,我们看到的只是在金字塔尖不可一世的一小撮。我和不少银行家打过交道,这个行业的人有大家看不到的可贵一面。英国今天经济的繁荣离不开银行业的功劳,银行就像润滑剂一样让商业和经济运行顺畅。英国银行业贡献了9.4%国民生产总值。英国政府一直采取开放的移民政策,投行的筛选制度严格而公平,从十几轮面试中突围而出的不乏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这个行业让不少人凭借实力过上好生活。不少银行家绝对刻苦耐劳,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周100个小时不在话下;工作质量绝对要最好,不然的话,年终评定不佳随时丢掉饭碗,经济低谷时最先被炒,永远活得焦虑不安。这样的人,比起不少拿社会救济金,游手好闲的人或者对工作得过且过的人要值得尊敬。如今,人们对银行家和对股市的判断一样,已经无法理性,但残酷理性的现实是,这两年伦敦金融城35万劳工将有6万多丢掉工作;剩下的也不再被视为“精明而富有”。当被问到职业时,没有人会再趾高气扬说自己是投资银行家,而改口说:“我为政府打工。”确实,不少英国银行已经被国有化。英国今年冬天异常寒冷,11月份的温度已在零下。可是,聪明刻苦的人总能在春天到来时找到另外的路。标题:艳女携官夜游图抽文:画中人经典post,就如玛丽莲梦露俯身噘嘴按下飞扬的裙摆一样─即便你未必看到什么,一股风流绮丽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正文: 彗彗土产漫画家杨学德笔下的这张《艳女携官夜游图》,画中人经典post,如今在香港本土,就如玛丽莲梦露俯身噘嘴按下飞扬的裙摆一样─即便你未必看到什么,一股风流绮丽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没有一个关心香港公共广播的人,会忘记这导致掌门人下台、令本已风声鹤唳的香港电台遭遇滑稽而惨重打击的一幕。改革公共广播一日未成,前香港广播处长朱培庆的风流韵事仍一再被提起。近来,这幅画作在一家画廊被高高挂起展览,惹得观者咧嘴讪笑。香港电台以政府部门作为体制,但以媒体独立的采编原则制作节目,十年间命运日渐风雨飘零。支政府薪酬而“咬喂食的手”,戏谑时事的节目《头条新闻》在董建华特首年代,讽其施政无能,嘲他恋栈不退,被责以“低级趣味”;DJ员工行政工作不当,绕弯申报经费;搞流行音乐颁奖又被指与民营电台争利。内忧外患,香港电台可否过渡为独立公共广播机构─生存下去抑或完成历史使命,令人思疑。而此时,向有“谦谦君子”英名的朱氏,爆出桃色疑云。去年7月,歌星钟镇涛在铜锣湾某酒廊举行演唱会,大批媒体围守采访,突然月色之下,只见广播处长与艳女挽手同行,状甚亲昵。并未察觉记者正在左边的朱处长与女郎漫步走向马路对面,记者见猎心喜,大举拍照追问。镁光灯闪得脸泛酒红的朱培庆惊惶失态,他先是转身避在女子身后,又蹲下双手掩面,窝囊相取代过去亲民大方的形象,最后更狼狈得拿着女伴棕色假发匆忙逃跑,冲入附近卡拉OK躲避风头,至记者收兵后仍未见踪影。但这连串动作早已被拍下,翌日登上报章,成为香港电台最具讽刺意味的“头条新闻”。事后,带有口音的桌上舞女郎COCO,接受八卦杂志采访时指处长“猴擒急色”,极尽渲染。记者又报道称有人代处长支付4000元,带女郎“出街”,俨然一桩证据确凿的召妓丑闻。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责成朱氏交代。这原是只向妻儿报告的私人事,最后却召开记者会解释,他以“我无悔”响应,还用“酒精对良好行为无甚益处,我建议少饮”劝诫世人。可想而知的是,高官只得黯然提早退休下台。笔下多有市井之作的漫画家,触觉何其精准,将女郎颇显秀丽的黑色连衣裙,改成风情万种的绚丽露腰装。头上簪花,手拿响板─“啪啪”,抬起的手臂、西装男子的腰背,按箭头方向,垂下,脚步挪移。失措举止化作热辣辣佛朗明哥的舞步,展现暧昧风光。艳丽笔触留有怜悯─处长不幸,没有身处第一夫人和情人在葬礼上相安无事的法国,不是在总统与实习生胡混,弹劾动议仍没有通过的美国。啥事都没曝光,召妓之说只是一面之词,没有一点利益归于他,落荒而逃后连处长之职,一并丢弃。标题:如果示威像嘉年华抽文:或许这闹哄哄的意式激情果真只是一场嘉年华。正如在此处已成家常便饭的罢工,每月总有几日公交停运,工人们争取到许多权益了吗?正文: 吴淑华平日里,都灵是一座安静优雅的城,除了周末,街上总是行人寥寥。长长的巴洛克拱廊下,人们或于商店老式木橱窗前欣赏当季新装,或在路边桌椅坐下点一杯咖啡,步履从容,悠游淡定。像今年10月30日那样人山人海的鼎沸场面,实不多见。那一日,仿佛全城男女老少都涌上了街,在波河边的维多利奥广场聚集,沿商店林立的波路向市中心城堡广场浩荡进发。一路上音乐热烈,人群中有大花脸的奇装异服者,有扭动身体敲锣打鼓的乐队,甚至有正儿八经的交响乐团拉着大小提琴。嘉年华吗?噢不,这是一场严肃的游行示威。看他们拉起的横额:“我们不为金融危机买单!”“对Gelmini说不!”并非不耐人寻味,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导致华尔街大批人失业重回校园,在意大利却引发成千上万学生上街抗议。这其实是一场被暑假延迟了的示威浪潮。不仅针对教育部长Gelmini于10月29日获得参议院通过的教育改革方案,实质上更指向早已于8月出台的第133号法案。那份关于公共财政开支的法案规定:未来五年削减约15亿欧元的教育科研经费、减少大学新聘员、允许公立大学私有化等。据说,此番大刀阔斧的财政削减,乃因政府必须填补为救深陷泥沼的银行业而留下的财政赤字。这对大学打击不轻。一时之间,教育科研人员唯恐饭碗不保,学生家长担心学费猛涨,忧国忧民者更虑及国家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人们不禁发问:难道非得在教育头上动刀?为了促使政府收回133法案,阻止Gelmini教改方案通过,全国大学生在10月开学后发出总动员令,抗议活动迅速蔓延。这段时期的新闻可谓热闹非凡,高潮迭起。今日见米兰学生冲进火车站堵塞交通,明日又有罗马学生几乎全裸上街,甚至发生学生群殴。第三大城市都灵自然亦无冷场。都灵大学主教学楼被学生占领,“大学不能被出卖”的红色大条幅从楼顶垂下,成为都灵抗议活动的标志。大楼入口日日设摊,集会海报不断更新,手执扩音器的演讲者常吸引大堆围观者以及记者,老师们都以到广场上课表明姿态为潮流。一日,我们老师刚进教室就宣布:“明天咱们到广场上课,具体地点电邮通知。”我们却没等到通知,第二日她抱歉解释说:“广场都被订光啦。”民间如此扰攘,在政府眼里却仿佛只是一场嘉年华。官方毫无收回成命的意思,Gelmini教改方案依然在一片反对声中成为了法案。意大利女生Laura对我感慨:“他们号称有民主制度,选举过后我们的声音也并不重要。”次日,全国按原定计划罢工游行,火车停开,公交停运,学校停课。我不解:“米已成炊,示威还有用?”同学答:“我们仍希望政府让步。”怀着这样的希望,示威潮至今未退。都灵大学召集通知仍在更新。十一月中又有全国罢工。Gelmini部长则已开始透露她的具体计划,有一些调整,而大方向依然坚定。这场声势浩大的官民拉锯在外国人眼中未免费解。罔顾民愿一意孤行的政府确实令人失望,然而我也怀疑5年不到15亿欧元的削减是否真那样严重?或许这闹哄哄的意式激情果真只是一场嘉年华。正如在此处已成家常便饭的罢工,每月总有几日公交停运,工人们争取到许多权益了吗?对于这个问题,室友Maria不置可否地耸耸肩,吐出一个典型的意大利语气词:“Boh~”标题:秋叶原的“麻生太郎”抽文:这一切,都让精明的日本商人赚了个盆满钵满,因为他们抓住了麻生支持派的同时,也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反对他的顾客。正文: 马学彬闻名于世的东京秋叶原电器街,每天都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究其原因,这里不仅有深受观光客喜爱的各种免税电器店,还有深得御宅族欢心的漫画屋和游戏店,以及有穿着超级可爱卡通制服的小姑娘服务生的咖啡店,更是因为秋叶原早已成为了东京的一个标志或者对外的一个窗口,不仅仅是电器和漫画,甚至还有关政治。自从自民党丢掉了参议院入主国会以后,日本首相的日子也就不怎么好过起来。每当他们尝试风风火火地推行一个新法案,总是闹哄哄地讨论一场后因无法通过而不了了之。对于首相本人来讲,这就像绑着他的手脚,还指望他驾驶大和舰全速驶向新方向一样,风光的背后辛酸自知。这不,今年九月,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就继安倍晋三之后,突然宣布辞去日本首相的职位。于是,当年输给小泉纯一郎的麻生太郎也就成为了自民党最有竞争力的候选人。果不其然,然后经过一番走过场般的造势和党内竞选,麻生最终成为了日本最新的首相。而这一切也顺势反映在东京秋叶原的电气街上─好几家店铺外面就多了两种人气极旺的新商品,“太郎馒头”和“太郎浴盐”。吸引了如织行人的“太郎馒头”,其实就是小小的一盒小甜点,类似于国内夹心点心。而这么一盒点心能够卖到1000日元(约等于70元人民币)的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它的深绿色包装上印上了麻生的卡通像。穿着黑色皮鞋深色西装的麻生,顶着一个大大的脑袋,笑歪的嘴巴咧到一边,一副喜气洋洋春风得意的样子。对于那些到秋叶原扫货的外国游客,这种带着“傻笑”的日本首相糕点,自然就成了回去送人的好选择。至于来这淘宝的日本人,大概是想借此沾点麻生太郎的福气,因此也会带上点“太郎馒头”作为手信。另一种商品“太郎浴盐”,虽然不如“太郎馒头”那么抢手,但也是意义十足。一盒三包的包装上,麻生太郎的一张大脸占了一大半的版面,脸上豆大的汗珠一颗接着一颗地正往下流,难道这预示着麻生接下来注定不会轻松的首相之旅?不过这也可能无关政治,只是因为大多数日本人已经对他们这世袭的政治环境感到失望,而借此机会进行调侃,或者只是因为麻生太郎本身就是一个漫画迷。至少,他曾经被人发现在机场看《蔷薇少女》那样的少女漫画。总之,这一切,都让精明的日本商人赚了一个盆满钵满,因为他们抓住麻生支持派的同时,也没放过任何一个反对他的顾客。标题:艳女携官夜游图抽文:正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07:03 &&
这个怎么那么多东东?
本版块主题总数:2688817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7578 / 昨日发帖:26082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贴]【时代周报】余英时:在这个时代,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帅哥生活照同一个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