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课上会计所学课程德与才的关系,并谈谈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课件-思想道德修养教案-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思想道德修养课件-思想道德修养教案-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论高校教师的德与才--《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论高校教师的德与才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45.1【正文快照】: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专门人才 ,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等学校的职能 ,决定了它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既要能认真地教好学生 ,完成好教学任务 ,又要能积极地进行科研活动 ,进行高新科技的研究与知识的创新。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戚建良;[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丁立新,王景芬;[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陈川雄;[J];道德与文明;2000年03期
韩慧玲;[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任凤彩;[J];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09期
任月勤;[J];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11期
刘梦兰;[J];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11期
刘星期;[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杨明;[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王先江;[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余吉生;[J];江苏高教;2000年02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阳慧;龙宇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阳慧;;[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李智;;[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卢志芳;赵小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吴军;汪宏晨;;[J];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11期
吴蓁蓁;;[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张雅洁;;[J];天中学刊;201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燕;[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向群;[J];江苏高教;1996年02期
刘争捷;[J];兵团职工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刘志成;[J];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01期
沈季林;[J];成人高教学刊;1998年02期
苗体君;[J];高等农业教育;1998年01期
刘学强;[J];高等建筑教育;1994年03期
陈志鸿,黄春姣;[J];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10期
尹燕杰,满宝泉;[J];教书育人;2000年18期
吴卫丰;[J];人才开发;2004年08期
贺励,黄维;[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厉;;[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邢丽刃;于翔;徐博;;[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周明耀;;[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王玉珅;曹国兴;;[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林崇德;;[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刘海波;沈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刘晓丽;姜能志;高峰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路红;;[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魏红;申继亮;;[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姜红;孙健敏;;[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宏;[N];江西日报;2001年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中科院院士
林群;[N];光明日报;2001年
本报记者 张梦薇 郑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基地
湖南科技学院院长、教授
邓楠;[N];湖南日报;2011年
李春生;[N];中国建材报;2000年
记者 王晖;[N];河南日报;2003年
毛光勇;[N];湖北日报;2010年
黄玉迎 通讯员 冯京红;[N];北京日报;2004年
郑仰成;[N];山西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龚钰淋;[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王爱敏;[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白勤;[D];西南大学;2011年
朱伏平;[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赵惠君;[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关云飞;[D];中南大学;2009年
刘立志;[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刘天印;[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郭涛;[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章雷;[D];西南大学;2010年
刘志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易鸣;[D];扬州大学;2010年
郭凌云;[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杨明月;[D];西南大学;2010年
胡静;[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李可;[D];湖南大学;2010年
惠连晓;[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赵静瑞;[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徐磊磊;[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全国通用-教师编制 教师招聘 考试全套复习资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一线教师950934.1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38页免费68页5下载券16页免费201页免费117页5下载券31页免费14页免费65页免费36页5下载券32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51页1下载券17页1下载券33页1下载券68页5下载券42页1下载券
全国通用-教师编制 教师招聘 考试全套复习资料|分​享​下​
​
​全​国​通​用​-​教​师​编​制​ ​招​聘​ ​考​试​全​套​复​习​资​料​(​涵​盖​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方​法​、​教​育​法​规​、​教​学​技​能​、​教​师​职​业​道​德​)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嘉应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
主讲:嘉应学院社科部德育教研室
&&&&&&&&&&&&&&&&
时间:学年
绪论 珍惜大学生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一、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主编 教育部。
二、教学目的:
通过绪论部分的教学,要使学生们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基础”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点:   
  1.认识大学生生活的特点。
  2.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3.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4.学习“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1. 如何使大学生从大学生生活的特点出发,认识到从中学到大学的社会角色的变化,从而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2.为什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五、教学手段:
  讲述。
多媒体教学:有文字、图片、音像、动画等。
  案例分析。
  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六、授课内容、程序:
绪论 珍惜大学生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一)适应人生新阶段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学有浓厚的学习与研究和成才的氛围。
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
2.提高独立生活努力。
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培养优良学风。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二)肩负历史使命
1.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2.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德是成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3.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1.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3.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人的素质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这个有机体中
不可缺少的两钟基本素质;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中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体现了对每个公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为大学生加强修养,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是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
(四)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的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学习科学理论,注重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
(五)实践课
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校园,讲述校史,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写一篇对大学生活打算的文章。如:我将怎样度过大学生活。
1.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2.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1. 大学生应该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一、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主编 教育部。
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本章的基本要求是,使大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持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依据;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问题。
三、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的概念
2、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4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四、教学难点
1.理想信念的概念及其与信仰的区别
2.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
五、教学手段:
系统讲述。
案例教学。
多媒体教学。
六、授课内容、程序:
一、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
(一) 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二) 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三)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
1. 理想信念的作用:指引人生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2.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三、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1.立志当高远。
2.立志做大事。
3.立志须躬行。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坚定信念。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七、作业:
1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2如何认识志存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一、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主编 教育部。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上一章学习了“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信念。这章组织学生学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三、本章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一)、关于爱国主义的概念问题
这是本章第一节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这一章的一个亮点。这个概念与以往教材关于爱国主义的概念相比,有多方面的进步。
1.这个概念说明了爱国主义的调节对象:“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过去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大多没有提出调节对象问题。
2.这个概念对爱国主义的实质阐述得更加全面和科学。它从多个侧面、多个学科视角去阐述爱国主义的实质,将爱国主义的实质界定为“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过去的教材大都认为爱国主义的实质是道德规范,正确却不全面。因为爱国主义同时还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础和衡量每个中国人政治态度的重要政治原则,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重要法律规范。这样的界定更加准确、全面和科学。
3.本教材对爱国主义的解释增加了一个质的规定: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克服万难,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创造人类历史奇迹的精神支柱。而这个精神支柱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这个本质界定更加明确了爱国主义在民族精神中的极其重要地位和价值。
4.本教材关于爱国主义所包含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说得更为具体和透彻。既说
明了人民对祖国深厚感情产生的基础――“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同时也进一步阐述了人民对祖国深厚感情的内涵――“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这样的概括比更深入、更全面、更完整,也更加符合实际。
深入理解爱国主义概念是深入理解本章全部内容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深刻理解爱
国主义的调节对象、爱国主义的实质、爱国主义多包含的深刻丰富的感情,才能深刻理解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怎样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二)、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问题
这个问题是本章第二节第二目“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的核心问题。“为什
么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怎样弘扬爱国主义?”这既是本章的一个重点问题,又是本章的一个难点问题。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
依据主要有两点: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者。人
们所处的时代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只有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才能使每个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获得共同发展。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尽管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的部分职能也处于变革之中,但国家作为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未变,国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唯一代表者地位和功能未变。在今天的世界,哪个民族削弱了国家的地位和能力,哪个民族就将面临毁灭性的生存危机。这已被当代世界历史所证明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独立主体。无论是区域性的经济联盟,还是跨国公司,都不具有民族国家的主体地位。无论与一个国家内的何种组织和个人做何种交往就互动,都必须首先与这个国家打交道,并征得它的认可,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是促使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的最具实力的制约力量。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事件却不可避免的受大国的影响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仍然是维护本民族权益,抗衡大国控制和掠夺的最具实力的权威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其他组织和个人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并未改变。
上述情况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为世界和平、正义与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使中国强大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1、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速提高中国的国力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积极应对挑战和风险
3、要以宽广的眼界看待世界
(三)、关于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问题
这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这个问题的阐述主要在第二节第三目。
1.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文化一体化是本质截然不同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指跨国经济活动、跨国经济组织、跨国经济规则普遍化的客观发展趋势。这对发展中国家既是一个发展机会,同时又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挑战。政治、文化一体化是指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单一化、同一化和无差别化。其实质就是西方大国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利用其经济和军事优势,采用经济、政治、文化甚至军事的手段,阻挠世界各国政治和文化的多样性选择和发展,推行全球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全盘西化。显然,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文化一体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2.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是一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
3.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违背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必然不能得逞
4.坚决反对政治、文化一体化的阴谋
(四)、关于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的问题
这是第一个重点问题的延伸,也是一个理论创新。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团结统一的精神、爱好和平的精神、勤劳勇敢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都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并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中,爱国主义在观念和实践中,都发挥了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价值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自觉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共同价值基础。对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自觉认同和维护是贯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根主线。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主张里,都蕴涵着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国家与国家关系的理念和态度,并且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基础。
这种价值基础直接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两个方面:对内表现为“团结统一”;对外表现为“爱好和平”。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政治原则。这主要表现为,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行为原则。中华民族的制度和行为规范最终都表现为和指向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践行团结统一这一最高政治原则和标准上。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动力源泉。这主要表现为,对祖国的崇高的自尊心、、荣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则
对当代有为青年来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自身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和理想的重要保障。
要以宽阔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所不断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
要以实践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参照系,确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等。
要以创新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创新,创新必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也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批判地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五)、关于弘扬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问题
这个问题是本章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
1.弘扬时代精神是弘扬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
爱国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历史基础,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当代发展。爱国主义为时代精神提供了基础和源泉,而时代精神则通过解决时代性课题推动历史前进。没有时代精神就无法回应和解决时代课题,也就没有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必须大力弘扬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是时代精神的本质,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这一本质在当代的表现。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神。今天,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和最新体现。
2.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怎样理解呢?
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创新是实干兴邦的行动,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时代精神的本质,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灵魂,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改革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障。我国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只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迫切需要。创造性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典型特征。
3.认识和掌握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
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做到:
提倡理论创新。
鼓励制度创新。
强化科技创新。
推进文化创新。
努力塑造创新型人格。
四、本章教师备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备课的方向性
本章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要自觉坚持备课的正确方向,对所阐述的问题一定要吃透有关文件精神,坚持理论阐述、知识介绍和概念界定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二)、坚持备课的科学性
本章涉及问题重大,领域很宽,由于教材的篇幅所限,每个问题都用语简练。编写讲稿一定要掌握本章的基本精神,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充分论证,有强大的说服力。
本章的重点是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其中四个重点问题:“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和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这要求备课时,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应从严密的逻辑论证、知识的补充和典型案例选择上下大功夫,创造充分的说服力,切忌泛泛而论,走过场。
(三)、采用主体性教学方法(即双主体或多主体教学法)
本章教学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是教师意志与学生意志相统一的过程。它包涵三个统一,即教学过程与学生特殊接受过程的统一、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教学过程和学生自我意识分化和同一的统一,因此,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教材为基础,采用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电化教学、参观访问等灵活有效的科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实现教学的基本目的。
五、教学组织设计: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爱自己的国家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内涵极为丰富: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二)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三)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四) 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一)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二)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
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一)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二)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三)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四)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五)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一) 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爱国主义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二)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联,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他们都共同体现了爱国主义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一)时代精神的内涵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包括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爱国主义不仅代表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更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脚踏实地,做忠诚的爱国者,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基本追求。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三、增强国防观念
(一)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二)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一、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主编 教育部。
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
根据大学生在人生关、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背景,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以科学而正确地理解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基本要求:
能结合自身和当代青年学生的一些具体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解决的办法。
三、教学内容提要:
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直接从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切入,从理论上阐释究竟什么是科学而高尚的人生观;第二节提出价值、价值观、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及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等;第三节谈人生环境,从身与心、个人与他人到个人与社会,最后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在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五、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如何理解人生观、价值观与其关系。如何理解人生环境。
2、难点:关于“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掘弃错误的人生观。关于“实现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及人性自私”的分析。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师主讲 2、案例教学 3、课堂讨论 4、运用多媒体。
七、教学组织与设计: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内容: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讲清二者的关系。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
2、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
3、人生价值,辨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2、端正人生态度。
3、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4、 如何做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5、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人生观。
第二节 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内容: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什么是价值观?如何理解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2、人生价值的标准。
3、人生价值的评价:做到四个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1、社会条件
2、个人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必须也只能走的两条道路: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教学内容:
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保持心理健康的道理与方法。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1、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诚信、宽容、互助、四原则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个统一关系如何认识?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一、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主编 教育部
二、教学目的
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解决大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他们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促进他们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的养成,引导大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 教学重点
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2、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3、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信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问题。
四、 教学难点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
2、坚持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五、教学手段、方法
1、教师主讲 2、案例教学 3、课堂讨论 4、运用多媒体。
六、授课内容、程序: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1、道德的起源。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劳动实践,劳动是道德产生的历史前提和动因。
2、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1)道德的认识功能。
(2)道德的调节功能。
道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功能等,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
2、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1)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2)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3)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5)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 道德的历史发展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1、原始社会的道德。
2、奴隶社会的道德。
3、封建社会的道德。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5、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1、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2、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3、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4、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1、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2、在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
(1)文化复古主义思潮。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3、善于吸收其他国家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在对待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全盘否定。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即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道德从根本上讲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因此社会主义道德要立足于、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重性,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又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要实现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道德体系。
(3)把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一系列关系。
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避免市场经济的消极效应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现象。
(1)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由来与发展。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的依据。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第三,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集体主义是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正统一。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3)我国现阶段,集体主义具体要求的三个层次
第一,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第二,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第三,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道德境界,它们的存在既反映了我国人民当前的实际道德状况,也说明了集体主义是人人都可践行的,它能够引导人们沿着道德层次的阶梯循序渐进,不断到达道德的更高境界。
3、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的道德理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不仅要适应现阶段经济关系的需要,而且要引导人们向更高的道德目标前进。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大学生掌握并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是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的意义。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在公民的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道德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是互相渗透、交叉并行的。
(2)大学生应在三个重要环节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
第一,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
第二,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动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
第三,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3、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第一,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第二,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第三,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1、诚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道德素质。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
2、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建设。
三、 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1、道德修养贵在自觉。
2、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4、如何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 具体要求?
5、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品质?
6、当代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一、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主编 教育部。
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本章的教学基本要求是帮助大学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使其充分认清公共生活领域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社会公德极其特点。
3.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4.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四、教学难点:
1.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
2.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
四、教学手段:
系统讲授。
案例教学。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的意义
一、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 。
二、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 有序的公共生活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
2. 有序的公共生活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 公共生活的到达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含义:社会公德是指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2.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1.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2.在实践中增强社会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1.《社会治安管理法》。
2.《集会游行示威法》。
3.《环境保护法》。
4.《道路交通安全法》。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一、教材版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编: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对于本章的学习,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了解和掌握到的和法律对婚姻家庭的基本要求,为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系统讲授。
案例教学。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内容、程序
第一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有职业就有相应的职业要求,职业要求是保证职业活动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这些职业要求既有属于道德层面的内容,也有属于法律层面的内容,职业与道德和法律是密不可分的。
(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的共同特征
1.鲜明的职业性
2.明确的规范性
3.调解的有限性
(三)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除了有具体内涵、调控手段等方面的差别外,职业道德体现的是从事一定职业活动的人们的自律意识,职业生活中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为社会对一定职业动活动的他律要求。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一)爱岗敬业
(二)诚市守信
(三)办事公道
(四)服务群众
(五)奉献社会
三、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一)了解职业生活中的主要法律
(二)坚持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的基本原则
(三)明确职业生活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2.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
(四)依法处理职业生活中的纠纷
1.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
2.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1.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知识
2.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3.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一)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较大,原因在于
1.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
2.就业机制有待完善。
3.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二)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既存在“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
当前,比较突出的是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问题。
此外,失业类型中还包括发展性职业和周期性失业。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一)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从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二)正确的创业观
1.要求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一)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二)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一)爱情的本质
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爱情的有机统一整体。
(二)恋爱中的道德
1.尊重人格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二、婚姻与家庭
三、家庭美德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一)结婚的条件和程序
(二)家庭关系
1.夫妻关系
2.亲子关系
3.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三)离婚
(四)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
讨论:怎样理解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主编 教育部
二、基本要求:
掌握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理解其本质,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三、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1、法律概念、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2、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3、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 教学方式和手段: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
五、 教学内容、程序: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
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们这里仅讲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1)与其他规范相比,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与其他规范相比,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个别统治者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
简单相加。
(2)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而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
那部分意志。
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社会保障立法、环境立法的出现,法律是否还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这种意志是整体意志,即共同意志。通过法律
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国家意志归根到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
件决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等方面,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国家意志即法
律的内容的主要因素。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所希求的最大利益即社会关系方面的利益。
综合上述,一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
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法律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具有鲜
明的阶级性和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问题: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他们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适用的是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到底还是否体现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宪法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是最高的,我国宪法规定了当代中国的根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各种基本原则、方针、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最重要的方面,制定、修改程序极严格,其它均不得与之抵触。除了宪法外,还包括立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附属的较低层次的法律。
(二)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分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有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特别行政法有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
(三)民法
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其它组织间财产人身关系的法律。民法通则是民法部门的基本法,还有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商标法、专利法等。
(四)商法
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或商事行为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破产法》等。
(五)经济法
调整国家在监督管理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四个方面的法律规范,即:①关于企业管理的法律;②财政金融和税务方面;③有关宏观调控的法律;④市场主体、秩的法律。
(六)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法律。
(七)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的法律。例如: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等;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
(八)刑法
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包括刑法、单行法律)。
(九)程序法
有关诉讼活动的程序方面的法律。如刑诉、民诉、行诉、律师法等。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法律制定
法的创制可以称为“立法”,具体指一定国家相关依照法由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它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活动,是将一定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立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立法指一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既包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常设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的活动,也包括有权的地方权力相关制定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还包括国务院和有权的地方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狭义上的立法是仅指享有国家立法权(最高权力机关及常设相关依法制定、修改和废止宪法和法律的活动)。
(1)以国家名义进行的一项国家职能活动,由享有立法权的专门的国家机关行使;
(2)立法是产生具有规范性、国家强制性的普遍行为规则的活动;
(3)立法是以一定的客观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主观意志活动,且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4)立法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专门活动。
3、立法体制
包括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机关的设制及立法权的行使等各方面的制度。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依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的立法体制是一元性的立法体制,全国只有一个立法体系,但同时又是多层次的。
(1)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制定法律;
(2)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3)国务院各部委制定部门规章;
(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及省会所在市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5)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6)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较大市人民政府、地方规章。
4、立法程序
(1)法律议案的提出(立法程序的开始)依法享有法律议案提案权的机关,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的关于制定、修改某项法律的正式提案。
(2)法律案的审议(立法机关对法律案正式进行审查和讨论)。
(3)法律的表决和通过。
(4)法律的公布(主席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公布法律)。
(二)法律的遵守
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都必须属守法律规定,严格依法办事。
2、守法的主体
(1)国家机关、社会团体;
(2)中国公民;
(3)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无国籍人。
3、守法内容
遵守法律;遵守劳动纪律,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定;尊重社会公德。
4、守法目标
所有的主体都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行使法律的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5、守法的条件:
(1)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
(2)按照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模式认真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发生违反法律的行为或后果时,主动承担法律责任。
(三)法律执行
1、法律执行的含义
法律执行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法律执行是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法律执行专指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在此讲狭义法律执行。
2、法律执行的特点
(1)法律执行是以国家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
(2)法律执行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3)法律执行具有国家强制性。
(4)法律执行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
(四)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简称“司法”,通常指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专门活动。
(1)法律适用是特定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实施法律的专门活动,具有国家权威性。
(2)法律适用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具有国家强制性。
(3)法律适用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及合法性。
(4)法律适用必须有表明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
3、法律执行与法律适用的区别
(1)主体不同;
(2)内容不同;
(3)程序性要求不同;
(4)主动性不同;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法治的涵义
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二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二者缺一不可。
(二)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其内容是指一国或一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法制与法治是紧密联系的,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二者在含义上存在很大区别:第一,法制更偏重于法律的形式化方面,而法治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第二,法制是与国家政权相伴而生,而法治是与民主政治相伴而生。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我国基本上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介绍从建国到目前为止的立法情况)。
(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1)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直接体现。
对于我们党来说,依法执政主要是指执政过程中权力运用的合法性,包括具体执政行为的合法性,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主要是指这方面的执政能力,以彻底解决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甚至权大于法的问题。
(2)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必须对依法执政能力有正确的理解。
就能力而言,依法执政能力不是一般的执政能力,而是着重于执政主体能依法执政,其难点在依法之能力上。这种能力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仅有完成某种事业或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智力、魄力、号召力和组织力是不够的,还要求上述力量必须限定在规定的范围内采行使。所谓规定的范围即法定的范围,任何对法定范围的超越或不及的行为都是对依法的背离。依法是执政行为的前提和基本底线,即使其他能力再强,离了依法的底线就属于有害的行为。
(3)依法执政的要求下:首先,领导干部要有知晓法、理解法的能力,如果不知法律法规,不懂法理精神,依法执政则从谈起。其次,领导干部要有依照法服从法的能力。知法懂法只是依法执政的一个前提条件,不一定导致依法执政的必然性,现实中有法不依的事例并不少见。所以,能不能依法行事也是一种能力。依法执政即要求根据宪法和法律执政,其实质是对执政者的权力及其行使的一种约束,在法的约束下,使权力的运用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再次,领导干部要有依法执政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主要体现为领导干部对依法执政的坚定信念。在这个层次上,依法执政不再是一种外在强制,一种无奈的服从,而是领导干部本身的需要和追求,是执政行为的自我约束。依法执政作为党的执政信念,来之于党对执政权力的正确认识,来之于党的为民执政的价值取向,以及党对民族与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但是,依法执政的自觉性不会自发地产生,作为一种内在深刻的信念力量,需要培育和磨练。因此,将依法执政的要求转化为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信念,应是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的题中之义。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1)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
(2)提出法律草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制度,要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3)全面、正确实施法律、法规、规章,保障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及时纠正、制裁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秩序。
(4)基本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制度,使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使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使制定的政策、发布、的决定想对稳定,使行真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成信。
(5)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范和化解。
(6)使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
(7)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提高,尊重发律、崇赏罚率、尊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物,能够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
(1)要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
(2)要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3)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4)要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
(5)要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惩罚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
5、完善全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1)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权力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经常化、制度化。
(2)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切实保障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权。
(3)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切实发挥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
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立足中国实践,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继承中国优秀的法律
传统,又吸收外来有益的文化。
(2)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
(3)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基本法律知识,增强公民法律意识。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在事实上掌握了国家政权,这是产生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社会主义法制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存在而存在的。民主的性质决定着法制的性质,社会主义民主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法制也必然遭到践踏。
其次,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没有适合社会主义国家真正民主本质的政权组织形式,社会主义国家真正民主的本质就无从体现、没有保障。而社会主义政权组织、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必然要求有一定的法律表现。比如我国的宪法、选举法、各种组织法就是我国国家制度的体现。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观念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1、从来源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一般都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或者法律虽未明文规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
2、从基本内容来看,法律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作或者不作一定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或者不作一定行为。
3、从范围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
(1)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种类及范围,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政治文明程度以及文化发展水平制约,以社会承受能力为限。
(2)每项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法定界限。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2、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1、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一)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国家安全法、刑法等规定了我国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二)国防安全法律制度
(三)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四)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
(五)生态安全法律制度
(六)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一)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三)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
(四)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
(五)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
(六)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1课时)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1)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首先要以法律为准绳;
(2)其次要正确处理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
证据就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2)证据的特性
(1)知程序,如程序法。
(2)思考与处理问题要依程序。
(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1、学习法律知识
2、掌握法律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二)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一、教材版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编,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对我国宪法,特别是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我国主要的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的的介绍,重在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学法、知法与护法;如何理解和区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治观念和法治理念;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点评、学生参与讨论和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讲述、案例。
五、教学组织与设计: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与原则
(一)宪法的特征
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我国的国体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基本经济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权(宪法第37―40条)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利(宪法第42条―45条)
7、文化教育权(宪法第46―47条)
8、特定主体权利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二) 国家主席
(三) 国务院
(四) 中央军事委员会
(五)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六)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七) 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一、 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一) 行政法的概念和原则
(二) 国家行政机关与公务员
(三) 行政行为
(四) 行政责任
(五) 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二、 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 民法的概念和原则
(二) 民事主体制度
1、自然人――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三) 民事行为制度
1、民事行为的概念
2、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有:
(四) 民事权利制度
1、民事权利的概念
(1) 所有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
(2) 用益物权――占有、使用、收益(土地使用权)
(3) 担保物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对标的物交换价值的支配)
4、知识产权
(五) 民事责任制度
1、民事责任的概念
2、民事责任的分类
3、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
(六) 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1、民事诉讼时效的概念
2、民事诉讼时效的种类
(七) 合同制度
1、合同的概念
2、合同的形式
3、合同的种类
4、合同订立方式
(1)要约(2)承诺
5、合同的效力
6、违约责任
(八)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1、知识产权法的概念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一)经济法的概念与原则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3、消费争议的解决
(三)税收法律制度
1、税收与税法的概念
2、税收征纳的实体法:商品税法、所得税法、财产税法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1、刑法的概念
2、刑法的基本原则
(二)犯罪概述
1、犯罪构成
(1)犯罪的主体
(2)犯罪的主观方面
(3)犯罪客体
(4)犯罪的客观方面
2、排除犯罪的事由
(1)正当防卫(2)紧急避险
3、故意犯罪形态――犯罪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1)犯罪预备
(2)犯罪未遂
(3)犯罪中止
(4)既遂犯――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4、共同犯罪
(1)概念:(2)种类及处罚
A、主犯B、从犯C、胁从犯D、教唆犯
(三)刑罚制度
1、刑罚的体系
(1)主刑 (2)附加刑
2、刑罚的裁量
(1)刑罚的裁量概念:
(1) 量刑制度
A、累犯B、自首C、立功D、数罪并罚E、缓刑
(四)犯罪的种类
第三节 我国程序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受案范围和参加人
1、行政诉讼的概念
2、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人民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
3、行政诉讼参加人
A、原告B、被告C、行政诉讼第三人D、行政诉讼代理人
(二)行政诉讼的程序
1、起诉与受理
2、第一审程序
3、第二审程序
(2)上诉期限:
4、审判监督程序
(1) 概念
(2) 启动
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管辖与当事人
1、民事诉讼的概念
2、管辖――各级法院之间和同级法院之间对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1)级别管辖――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和分工――纵向分工
(2)地域管辖――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和分工――横向分工
(3)专属管辖――某些特定的民事案件必须由特定的法院管辖
(4)裁定管辖――人民法院以裁定方式确定管辖
(1)概念:
A、原告B、被告C、共同诉讼人――共同原告、共同被告D、第三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E、、民事诉讼代理人
(二)民事诉讼的程序
1、审判程序
2、特别程序
三、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一)刑事诉讼法概述
1、刑事诉讼参与人
(1)概念:
A、当事人B、其他诉讼参与人
2、刑事诉讼的管辖、回避、辩护和代理
(1) 管辖:
A、立案管辖: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B、审判管辖审判机关在审理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2) 回避:
(3) 辩护:
(4) 代理:
3、刑事诉讼证据、强制措施和附带民事诉讼
(1)证据:
(3) 强制措施:
(二)刑事诉讼程序
1、立案和侦查
2、起诉――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
3、审判程序
4、执行程序
四、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
(一)仲裁概述
1、仲裁的概念与基本制度
(1)概念:
(2)基本制度
2、仲裁委员会
3、仲裁协议
(二)仲裁程序
1、仲裁庭的组成――3名仲裁员或1名仲裁员组成。
2、仲裁审理
3、仲裁中的和解、调解和裁决
(1) 和解――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自行和解。
(2) 调解――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进行调解。
(3) 裁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有所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