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我国的进口额 出口额?2011年纺织业出口额我国的进口额 出口额?

是全球首家大型政务类网站,欢迎登陆本站!&&&|&&
提示:您在上方可以搜索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数据、统计公报等相关政务信息。
推荐城市:
&当前位置:&=&&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4年春季)上
&&&&日期:&&&&浏览次数:3073次
&&&&&&内 容 提 要
  报告回顾了2013年及2014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运行情况。201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稳定了企业信心,推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份额提升、结构优化。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14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数据表现不佳,主要是由于2013年同期套利贸易垫高了基数。剔除基数因素,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体符合预期。
  报告认为,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趋于改善,中国经济开局平稳,中国外贸具备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但中国外贸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较多,形势严峻复杂的一面不容低估。在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情况下,2014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有望保持相对稳定增长。
  报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深入落实已出台的稳定外贸增长政策,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外贸企业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同时挖掘出口新增长点,大力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积极扩大国内短缺产品进口,推动中国外贸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提要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一、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二、2014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三、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专栏一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专栏二 对外贸易区域布局更趋协调
  专栏三 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扩大
  附件一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附件二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附件三 国际商品市场走势
  统计资料
  表1 年1-3月中国进出口总体情况
  表2 年1-3月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表3 年1-3月中国进口商品结构
  表4 年1-3月中国出口分贸易方式
  表5 年1-3月中国出口分企业性质
  表6 年1-3月中国出口分国别(地区)
  表7 年1-3月中国进口分国别(地区)
  表8 年1-3月中国出口分省(区、市)
  表9 年1-3月中国进口分省(区、市)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 2013年,世界经济延续弱势复苏态势,增速在2012年的低水平上进一步回落,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形势严峻复杂。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创新,及时出台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信心,有力推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份额提升、结构优化。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4.16万亿美元,增长7.6%,一举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也是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的奇迹。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增长7.9%,占全球比重为11.8%,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进口1.95万亿美元,增长7.3%,占全球比重为10.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居全球第二;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8%,仍然处于合理区间。中国外贸发展不仅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全球贸易增长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上半年进出口增速波动较大,下半年稳步回升
分季度看,2013年中国进出口可谓跌宕起伏。一季度,受套利贸易等因素影响,进出口快速增长,增速达13.5%。二季度,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家加强贸易监管,进出口增速下滑至4.3%。下半年,随着国家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逐步见效,加上外需有所好转,进出口企业信心增强、经营状况改善,进出口增速趋于回升。三、四季度,进出口增速逐步回升至6%和7.3%,其中出口增速从二季度的3.8%回升至3.9%和7.4%;进口增速从4.9%回升至8.5%和7.1%。
  (二)主要商品出口平稳增长,机械设备增长较快
面对需求偏紧、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进出口企业主动调整转型,在技术研发、品牌培育、质量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为各大类商品出口的平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618亿美元,增长10.3%,高出整体出口增速2.4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12655亿美元,增长7.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7.3%。从机电产品内部结构看,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出口有所下降,家电出口低速增长,部分机械设备出口增长较快,成为机电产品出口新增长点。其中,飞机出口额增长76.1%,机械提升搬运装卸设备及零件出口额增长13.5%,纺织机械及零部件出口额增长12.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03亿美元,增长9.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9.9%,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强劲增长,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加快
新一届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大量行政审批事项,激发了广大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活力。201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49万亿美元,增长22.3%,高出外贸总体增速14.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35.9%,较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有企业进出口0.75万亿美元,下降0.6%;外资企业进出口1.92万亿美元,仅增长1.3%。
2013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2万亿美元,增长9.3%,占进出口总额的52.8%,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1.36万亿美元,仅增长1.1%,占进出口总额的32.6%,较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国家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取得积极成效,中西部地区在加工贸易中占比达到11.9%,比2012年提高2.1个百分点,比5年前提高8.9个百分点。其他贸易进出口0.61万亿美元,增长18.3%,占进出口总额的14.5%。
  (四)对发达国家贸易增长偏低,对新兴经济体贸易出现分化
在发达国家经济缓慢复苏、进口需求疲弱的情况下,中国对发达国家进出口总体仍呈低速增长态势。2013年,中国对美欧日进出口13926亿美元,增长2.1%。其中,对美国与欧盟进出口分别为5591亿和5210亿美元,分别增长2.1%和7.5%;对日本进出口3126亿美元,下降5.1%。三大经济体合计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3.5%,比2012年下降1.7个百分点。中国对新兴经济体进出口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8、9月份后,受部分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减速影响,中国对一些新兴经济体出口有所下滑。全年来看,对东盟、南非进出口分别增长10.9%、8.6%,对巴西、俄罗斯进出口分别增长5.3%和1.1%,对印度进出口下降1.5%。
  (五)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东部地区呈回升迹象
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增强产业配套,进出口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中西部地区进出口5626亿美元,增长14.3%,高于全国增速6.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3.5%,较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7.1%,高于整体出口增速9.2个百分点。云南、宁夏、贵州、甘肃、重庆和河南出口增速均超过20%,其中云南、宁夏增速高达59.3%和55.5%。东部地区进出口35977亿美元,增长6.6%,其中出口增长6.9%。
  (六)机电产品进口增长提速,大宗商品进口增长平稳
2013年,中国进口机电产品8401亿美元,增长7.3%,增速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分类来看,金属加工机床、起重机械等机械设备进口下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影响,也反映出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汽车、摩托车进口额保持增长势头,表明中国对此类商品的消费需求依然较旺。大宗商品进口总体平稳增长,大豆、铁矿砂、原油进口量分别增长8.6%、10.4%和4%,有力地保障了国内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5582亿美元,增长10.1%。
2014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 &(一)高基数导致进出口同比下降
2014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9659亿美元,同比下降1%。其中,出口4913亿美元,下降3.4%;进口4746亿美元,增长1.6%;贸易顺差167亿美元,下降59.8%。一季度进出口数据表现不佳,主要是由于2013年同期套利贸易垫高了基数,剔除掉基数因素,一季度中国进出口仍处于平稳增长区间,总体符合预期,且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2013年5月后,中国加强了贸易监管,套利贸易基本得到遏制。可以预期,今年5月份之后,随着影响中国外贸增速的基数因素消失,外贸数据将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运行情况,有望呈企稳回升态势。
  (二)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规模稳定
一季度,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97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3月份出口增长9.8%,扭转了年初的下降态势。一季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797亿美元和1408亿美元,比上年分别下降6.3%和13.8%。剔除去年同期套利贸易较多的集成电路,一季度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下降0.5%和3.8%。
  (三)一般贸易表现良好
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5328亿美元,增长9.4%,占进出口总额的55.2%,较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6.3%,进口增长3.4%。加工贸易进出口3055亿美元,下降5.4%,占进出口总额的31.6%,较上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出口下降4.7%,进口下降4.3%。由于加工贸易进口对应着一段时期后的出口,进口下降意味着今后几个月加工贸易出口形势可能仍然不乐观。其他贸易进出口1276亿美元,同比下降23%,其中出口下降31.2%,进口下降16.7%。
  (四)国有、外资企业进出口好于民营企业
一季度,国有企业进出口1845亿美元,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下降0.2%,进口增长7.3%。外资企业进出口4450亿美元,增长1.6%,其中出口下降1.6%,进口增长5.4%。民营企业进出口3364亿美元,下降7%,其中出口下降6.3%,进口下降7.9%。民营企业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4.8%,比2013年同期略有下降,但仍高于2012年同期6.9个百分点。
(五)对发达市场进出口总体好于新兴市场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稳固复苏,中国对发达市场进出口增长势头良好。一季度,中国对美欧日进出口合计3340亿美元,增长6.4%,其中出口增长4%,进口增长10%,美欧日占中国进出口总额比重由2013年同期的32.2%回升至34.6%。由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中国对主要新兴市场进出口增长落后于发达市场。一季度,中国对东盟进出口1052亿美元,增长4.9%,其中出口增长6.8%,进口增长2.9%。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703亿美元,下降3.1%,其中出口增长1.6%,进口下降7%。
  (六)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
在国内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带动下,一季度中国主要能源资源进口平稳增长,原油、铁矿砂、大豆进口量分别增长8.3%、19.4%和33.5%。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一季度中国以美元计的原油、铁矿砂、大豆进口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1%、5.5%和7.6%。一季度,中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分别为1880亿和1206亿美元,分别下降5.6%和11.8%,剔除集成电路后,则分别增长2.8%和下降1.4%。
  (七)中西部外贸形势继续好于东部
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一季度进出口1395亿美元,增长18.2%,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到14.4%,比2013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4.8%,进口增长23.4%。一季度出口增长超过10%的省区市共有9个,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宁夏、甘肃出口增长均超过1倍,重庆、陕西、云南出口增速也分别达到66%、42.8%和41.4%。东部地区进出口8264亿美元,下降3.7%,其中出口下降6.4%,进口下降0.8%。
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 &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趋于改善,增长动力有所增强,但风险因素依然突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经济开局平稳,但仍然面临下行压力,部分领域风险有所上升。总的看,中国外贸具备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但困难和挑战较多,形势严峻复杂的一面不容低估。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总体趋于改善,但风险因素依然突出。发达国家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自主增长动力增强,财政紧缩压力减小,对世界经济复苏形成更有力支撑。美国劳动力市场改善带动消费者信心回升,股价和房价上涨刺激企业扩大投资,2014财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率降幅将从2013财年的2.9%缩小至1.1%,财政紧缩对经济复苏的拖累明显减轻。欧元区经济温和复苏态势已经确立,失业率高位回落,政府债务上升趋势得以扭转,货币政策可能进一步放松以避免通缩风险。日本经济基本摆脱长期通缩局面,虽然二季度开始将面临消费税率提高的冲击,但财政支出增加,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冲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3.6%,比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世贸组织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4.7%,比2013年提高2.6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新兴经济体困难加重,部分国家和地区政治局势紧张,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风险。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变数。2014年初以来,美联储月度量化宽松规模已缩减300亿美元,从2013年底的850亿美元降至550亿美元,在不出现重大意外事件的情况下,预计年内美联储将彻底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由于市场已有充分预期,量化宽松退出并未对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产生严重冲击,2014年以来美国股市多次创出新高,商品价格指数总体稳定,黄金、农产品价格甚至有所上涨。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流动性泛滥局面,有助于防范新的资产价格泡沫,抑制未来通胀压力,但同时也推高了金融市场利率,势必加速国际资本重新布局,影响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复苏进程。一些经济基本面较脆弱的国家资产价格剧烈调整,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乏力。2013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资本外流和通货膨胀,多个新兴经济体采取提高利率、紧缩财政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据一些国际投资机构监测,2014年一季度末以来,新兴金融市场资本持续外流状况得以逆转,特别是新兴大国资本回流较多。印度、巴西、南非、印尼、土耳其等国金融形势趋于改善,汇市、股市基本稳定甚至小幅回升,通胀压力开始减轻。但不少新兴经济体宏观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性矛盾叠加,经济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一些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仍处于动荡之中。从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等先行指标来看,今后一段时期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相对发达经济体的优势将继续缩小,部分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国家经济增长状况甚至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政治风险的影响明显上升。2014年以来,乌克兰危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4月17日,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欧盟达成促使乌各方解除武装的日内瓦协议。但迄今乌克兰局势并未明显缓解,下一步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乌克兰危机不仅对俄、乌两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而且其动荡外溢效应还不断向中亚和独联体地区扩散,使欧亚地区国家的对外经贸合作受到影响。西亚北非地区乱局并未根本缓解,一些国家的矛盾和冲突仍有可能激化。2014年,多个新兴大国将举行大选,经济政策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政治风险不仅影响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还导致能源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增添了经济复苏的难度。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开局平稳,但仍存下行压力。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处于预期合理区间之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300万,外出务工劳动力增加了288万人,增长1.7%,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的进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但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等矛盾没有根本缓解,部分区域房地产市场又出现了新的波动,加上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增长仍面临下行压力。
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环境,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略好于上年,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还存在不少挑战和压力,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外部需求存在不确定性。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复苏步伐加快,国际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总体呈回升之势,但风险依然较多。当前最大的市场风险来自新兴经济体,新兴大国普遍经济增长乏力、进口需求疲弱。为走出经济困境,一些新兴经济体推行结构性改革,加大财政整固力度,采取措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将进一步抑制进口需求。据世贸组织统计,以美元计价,一季度印度、巴西进口额分别下降12.6%和0.6%,前2个月俄罗斯、南非进口额分别下降7.5%和7.2%。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市场在中国出口增量中占比超过40%,其进口需求持续降温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冲击。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在保持高端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其经济复苏与进口需求增长明显不同步。据世贸组织统计,2013年美国、欧盟进口额分别下降0.2%和3.4%,2014年前2个月分别下降0.1%和0.6%。
二是中国出口竞争力面临多重挑战。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仍处于持续上涨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不断削弱。沿海地区出口企业用工成本在连续多年上涨后,2014年以来又上涨了10-15%,目前已相当于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周边国家的2-3倍甚至更高。一季度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工业地价同比上涨5.3%,2010年以来累计涨幅达到17%。受成本上涨影响,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订单和产能向周边国家转移趋势明显。2013年,中国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国、欧盟、日本市场份额比2010年高峰时期下降2.8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机械装备等高端制造业技术实力和出口竞争力明显提升,成为出口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但在国际营销、售后服务、融资支持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差距。随着发达国家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重视和投入,中国相关出口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增大。201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小幅贬值,改变了长期以来单边升值的态势,近期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扩大,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汇率市场化进程。但2010年至今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0%,而同期周边国家货币总体呈贬值态势。人民币相对竞争对手货币大幅升值,后续叠加影响持续发酵,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收汇周期长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是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失业率总体偏高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产业的市场份额,仍在实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发达国家层层设置贸易壁垒,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出台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国是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2013年,中国共遭遇19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92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12年增长了18%,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案件约占2/3。2014年一季度,中国又遭遇11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27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23%,其中美国对中国多个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从产业领域看,钢铁产品是中国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灾区&,发达国家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设限的势头没有根本缓解,新兴经济体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摩擦时有发生。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出口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2014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同比下降,既有上年同期套利贸易垫高基数的异常因素,也反映出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需不振、传统竞争力下降等问题。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效果正在显现。广大进出口企业主动转型升级,积极开展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新兴贸易方式发展迅速,外贸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出了新部署将推动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极大地促进进出口增长。在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情况下,2014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有望保持相对稳定增长。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积极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深入落实已出台的稳定外贸增长政策,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外贸企业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充分挖掘出口新增长点,大力支持高铁、特高压电网、核电、通信、工程机械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兴业态发展,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大力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建立国际营销网络,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产品与服务出口协同发展转变。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新兴市场、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和品牌产品在全国外贸中的比重。积极扩大国内短缺产品进口,促进贸易收支平衡。力争通过这些措施,推动中国外贸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专栏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 &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进出口总额比美国高出2500亿美元。而仅仅在3年前的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还落后美国2700多亿美元。
  中国出口跃居世界第一,是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推动对外贸易不断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仅206亿美元,居世界第32位。35年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4%,几乎每4年翻一番。现在中国每两天的贸易额,就超过1978年全年。
  外贸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18%左右,直接和间接带动国内1.8亿人就业,创造了18%的全国税收。中国通过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与贸易伙伴在经济上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全球化深入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世贸组织2013年发布的数据,在159个世贸组织成员中,中国是107个成员的前三大进口来源地,也是42个成员的前三大出口市场,中国还是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在全球许多国家,&中国需求&带动了当地经济繁荣,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中国外贸发展也面临不少瓶颈制约,建设贸易强国仍然任重道远。中国出口产品普遍附加值较低,拥有自主品牌较少,研发和营销等环节还比较落后,出口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中国进出口企业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有待增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不进则退&的危险。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将积极推进外贸转方式、调结构,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务实合作,实现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专栏二:对外贸易区域布局更趋协调
&&&&& &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开展对外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规模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东部11个省市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先后实施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出台政策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开放与开发,中西部的省区市积极承接沿海和国外产业转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合作,进出口能力持续提升。与此同时,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综合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动力也在增强。在政策和市场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十一五&时期,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速高于东部,占全国外贸比重上升。2010年,中西部地区占全国进出口比重达到9.7%,比&十五&末的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十二五&以来,在国际市场总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大力增强产业基础,积极吸引重大外向型项目落地,挖掘外贸发展潜力,进出口总体上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成为外贸增长的生力军,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十二五&前三年,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年均增长25.1%,增速高出东部地区14.9个百分点,2013年占全国进出口比重上升至13.5%。&
专栏三: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扩大
&&&&& & 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自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这是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中国人民币银行第3次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前两次分别是日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由0.3%扩大至0.5%,以及日浮动幅度扩大至1%。
  汇率是影响一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重要变量,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人民币由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汇率变动方向由单向到双向,汇率浮动幅度由小到大,反映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日益深化。此次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调整,从总体上看有利于扩展外汇市场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市场对汇率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更合理、更均衡的市场汇率,从而有利于企业和居民更加重视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提高国内外资源的配置效率。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客观来看,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增大,增加了企业进出口利润的不确定性。对此,外贸企业要积极适应,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扩大进出口贸易人民币使用,合理运用汇率避险工具,提高对汇率风险的承受和规避能力。有关金融机构应开发更多适合进出口企业需求、定价合理的汇率避险工具,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附件一: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
2013年,世界经济持续低速增长,总体处于政策刺激下的弱势复苏阶段。发达经济体总体趋于改善,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较为稳固,全年经济增长1.9%,劳动力市场总体稳定,房价持续反弹,工业生产逐渐回暖;欧元区经济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财政失衡有所缓和,但失业率长期处于历史高位,经济复苏力度微弱,全年GDP仍下降0.4%;日本&安倍经济学&短期刺激效果明显,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全年经济增长1.5%,但增速逐季下滑,显示刺激政策效力呈递减之势。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加剧,经济进入调整期,下半年受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预期影响,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多个国家资本外流,货币汇率和股市大跌,一些国家采取提高利率、紧缩财政等措施应对,初步稳定了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略低于2012年的3.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3%,低于上年0.1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7%,低于上年0.3个百分点。
进入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环境继续改善,发达国家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新兴经济体经济企稳,但全球经济调整尚未结束。美国经济增长自主动力增强,劳动力市场改善带动消费者信心回升,股价和房价上涨刺激企业扩大投资,财政紧缩对经济的拖累减轻,量化宽松政策稳步退出。欧元区经济温和复苏态势已经确立,失业率高位回落,政府债务上升趋势得以扭转,经济先行指标多次创出新高。日本经济基本摆脱长期通缩局面,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经济增长势头有望得以延续,但产业竞争力趋于下降,长期前景充满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紧缩宏观经济政策应对资本外流取得一定成效,近期一些新兴大国金融市场稳定向好,但经济增长相对发达国家优势缩小。当前,世界经济仍存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复苏进程依然艰难曲折。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改变全球资金配置格局,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变数;部分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状况还在恶化,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一些国家和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地缘政治风险明显上升,影响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IMF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2.2%,美国经济增速将加快0.9个百分点至2.8%;欧元区触底回升,增长率将达1.2%;日本后续动力有所减弱,增长率预计为1.4%。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9%,略好于上年。
       表1&&年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单位:%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注:2014年和2015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4年4月。
受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拖累,2013年全球贸易形势依然低迷,特别是发达国家进口需求持续萎缩,贸易复苏动力明显不足。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2.1%,较上年的2.3%进一步放缓。其中,发达国家出口增长1.5%,进口下降0.2%;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3.3%,进口增长4.4%。2014年,全球贸易有望好于上年。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加速,工业生产趋于回升,将带动进口需求回归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成效初步显现,经济缓中趋稳,也将对进出口起到支撑作用。WTO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4.7%,增速比2013年提高一倍多,但仍低于过去20年5.3%的平均增速。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6%和3.4%,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6.4%和6.3%。
     表2&&年世界贸易增长趋势&&&&&&      单位:%
世界货物贸易量
出口: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包括独联体国家)
进口: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包括独联体国家)
注:2014年和2015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WTO&,《贸易快讯》,日。
多边贸易协议谈判取得积极进展。2013年12月,WTO打破十几年僵局,取得了其成立以来首个多边谈判成果&&&巴厘一揽子协议&。协议将使很多国家取消在边境程序上的不合理管制措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贸易便利化。据经合组织(OECD)研究报告估算,&巴厘一揽子协定&中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将每年为全球创造1万亿美元的收益,2100万就业岗位,帮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10%,发达国家出口增长5%。2014年年初,中国、美国、欧盟等WTO的14个成员方共同宣布启动环境产品谈判进程。该项谈判旨在落实2013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承诺,以APEC清单为基础,在WTO框架下寻求实现环境产品自由化的各种机会,其最终成果将通过最惠国待遇惠及所有WTO成员。
全球跨国直接投资(FDI)在曲折中逐步复苏。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FDI较上年增长11%,达到1.46万亿美元,接近国际金融危机前三年的平均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吸引外资增长12%,达到5760亿美元,但仅为2007年历史峰值的44%;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7590亿美元,增长6.2%,规模连续两年超过发达国家。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势头的加快,UNCTAD预计,全球FDI流量有望在2014年和2015年进一步上升至1.6万亿美元和1.8万亿美元,但仍低于2007年2万亿美元的峰值水平。
二、世界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的来看,2014年世界经济贸易形势趋于改善,但困难和风险依然存在。与危机前相比,世界经济增长力度仍有差距,除美国外的多数发达经济体尚难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仍存在下行风险。发达国家政策调整推动全球资本重新布局,这将使全球风险资产重新定价,资本流动加剧,汇率变动更趋频繁,存在财政和国际收支&双赤字&的新兴经济体将进一步承压。部分国家和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地缘政治风险上升,负面溢出效应可能从当地向全球金融、商品市场扩散,增添全球经济复苏的变数。
(一)全球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低增长态势难以扭转
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许多国家经济呈&无就业复苏&态势。国际劳工组织(ILO)《2014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失业人数较上年增加近500万人,全年累计约2.02亿人失业。发达国家中,欧元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2013年全年失业率高达12.1%,创历史新高,2014年以来仅小幅回落,欧委会预计全年仍将高达12%。美国失业率已从高峰时期10%降至.7%,但离危机前5%左右的正常水平仍有差距。ILO预计,未来五年内,全球失业率将大致维持不变,总体水平较危机前高出0.5个百分点。高失业率抑制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削弱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动力。
表3&&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      &单位:%
发达经济体
注:2014年和2015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4年4月。
新兴经济体内外不利因素叠加,短期内经济增速难有明显回升。从内部看,为抑制通胀、防范资本外流,大多数新兴经济体不得不采取削减财政赤字、提高利率等措施,宏观经济政策趋于紧缩,打击国内消费和投资意愿,抑制内需增长。从外部看,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口需求疲弱,出口导向型的新兴经济体面临外部市场萎缩问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行,侵蚀能源资源出口国的出口收入。2014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仍将比2010年的相对高位低2-3个百分点。
(二)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扰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部分新兴经济体财政面临困难
由于经济复苏进程存在差异,2014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走向明显分化,可能引发全球资金无序流动,冲击金融市场稳定,影响经济复苏。美联储从2014年1月起,开始将量化宽松政策月度购债规模从850亿美元减至750亿美元。由于经济复苏态势较为稳固,美联储在1月和3月的议息会议上再次分别减少100亿美元购债规模,累计缩减购债规模300亿美元,并放弃6.5%的失业率加息门槛。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年内彻底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日本仍将量化宽松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若上调消费税率带来的负面冲击超出预期,日本央行甚至可能扩大量化宽松规模。欧元区潜在通缩风险上升,欧洲央行面临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的压力,行长德拉吉已表示将在必要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日本、欧元区放松货币政策,保持相对宽松的流动性,一定程度缓和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但其正面效应难以弥补美国退出量化宽松的冲击,新兴经济体将承受一定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财政连年赤字,政府债务率不断攀升,财政紧缩持续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IMF数据显示,2013年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率为107.1%,其中美国和欧元区政府债务率分别高达104.5%和95.2%,预计2014年仍将保持在105.7%和95.6%的较高水平。在发达国家财政仍处于困难境地的同时,部分新兴经济体财政状况恶化。IMF预计,2014年新兴经济体政府债务率仍处于33.7%的较低水平,但财政赤字率达到2.5%,创2011年以来新高。金砖国家中,印度、南非、巴西财政赤字率分别达到7.2%、4.4%和3.3%,均超过3%的警戒线。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结构改革与财政平衡的关系,将是一些新兴经济体面临的艰巨挑战。
  表4&&&年主要经济体政府债务率&&&   单位:%
注:2014年和2015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IMF,《财政监测报告》,2014年4月。
(三)地缘政治风险明显上升,加大经济复苏难度
经济低速增长导致全球范围内经济利益争夺更加激烈,多个地区长期积累的地缘政治矛盾发酵,阻碍当事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其外溢效应波及全球市场。2014年初的基辅暴力冲突酿成乌克兰危机,俄罗斯与美欧围绕乌克兰问题激烈较量,俄罗斯宣布接受克里米亚入俄,美欧对俄实施经济制裁,乌克兰危机已在一定程度上助长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尽管4月17日美、欧、俄、乌四方达成日内瓦协议,但目前来看协议尚未得到有效落实,乌克兰危机还在进一步发展。若美欧与俄罗斯之间的较量继续升级,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经贸合作不确定性将显著增加,油气贸易也可能受到冲击,对双方经济增长都会带来不利影响。西亚北非地区乱局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埃及、叙利亚局势发展仍存在变数,不仅阻碍地区经济发展,还可能影响全球石油供应链。中国周边国家也存在不稳定因素,泰国政局持续动荡,朝韩关系依旧紧张。此外,2014年内多个新兴大国将举行大选,政府更迭可能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发生调整,加剧市场波动。
(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稳中有降,市场需求尚未强势回升
2013年,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多数品种有所下降。全年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仅上涨1%,不包括能源价格的美国商品研究局(CRB)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下降5.8%。从供需基本面看,当前多数大宗商品供应较为充足,而过去多年来作为大宗商品需求增量主要来源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抑制大宗商品需求,使大宗商品价格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从资金面看,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股市回报回升,一些投资基金开始从商品市场撤出,大宗商品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去金融化&。据美国EPFR&公司监测,2013年大宗商品基金净流出资金433亿美元,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过度投机造成的大宗商品价格扭曲。进入2014年,资金流出大宗商品市场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近期全球大宗商品投资产品的主要投资商之一巴克莱集团宣布,将退出大多数大宗商品业务。综合判断,2014年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可能延续稳中有降走势。
三、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展望
美国&&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1.9%,低于2012年的2.8%,但下半年增速高于上半年,四季度消费支出创过去3年来最快增速,企稳复苏态势明显。从需求结构看,2013年美国个人消费、私人投资、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0%、5.4%、2.7%和1.4%,私人消费、私人投资、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7、0.82和0.12个百分点;政府消费和投资下降2.2%,拖累经济下降0.43个百分点,其中联邦政府开支减少5.2%,国防支出下降7%。
2014年一季度,受恶劣天气影响,美国居民消费受到抑制,经济活动有所放缓。但随着就业市场改善、房地产市场复苏、金融体系恢复活力,2014年美国经济复苏基础更加稳固,前景较为乐观。近期,美国经济先行指标持续向好,企业并购趋于活跃。4月份,美国制造业产出指数达到58.2,创2011年3月以来新高。3月份,新屋开工环比增加2.8%,比2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19.2万个,失业率6.7%,与2月份持平。据Dealogic公司调查,美国公司前2个月宣布的并购交易额为33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成为2000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但2014年美国经济依然面临以下三方面挑战:一是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尚不强劲;二是随着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长期利率将持续上升,这将增加投融资成本、制约房地产销售活动;三是债务上限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财政风险依然存在。IMF预测,2014年美国经济增速将达到2.8%,比2013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欧元区&&&2013年二季度开始,欧元区经济走出衰退泥潭,迈上缓慢复苏道路,核心成员国德国和法国表现较好,外围重债国衰退程度也在减轻。尤为可喜的是,欧元区严格的财政紧缩政策初步取得成效,2013年欧元区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3.7%下降至3%,2013年三季度,欧元区政府债务率从二季度的93.3%降至92.7%,为2007年四季度以来首次下降,全年政府债务率为92.6%。
进入2014年,欧元区经济继续向好,市场情绪明显上扬。4月份,欧元区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达54,创2011年5月份以来新高;3月份,反映经济信心的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升至102.4,高于预期的101.4,为2011年7月以来最高点。前2个月,欧元区失业率均稳定在11.9%,随着经济复苏向好,近期就业人数又出现了增加迹象。经合组织(OECD)预计,欧元区前三大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一季度加权平均经济增速为1.9%,二季度为1.4%。其中,德国一、二季度折年增速分别为3.7%和2.5%,法国前两季度增速将在1%左右徘徊,意大利增速低于1%。但是,欧元区部分国家金融体系脆弱、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负担较重、私人债务较多等问题交织,继续对经济形成潜在威胁。同时,欧元区潜在通货紧缩风险上升,正在成为困扰经济稳定增长的新问题。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5%,涨幅创2009年11月以来新低,也与欧洲央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低于但接近2%&的调控目标相去甚远。为改变通缩局面,欧洲央行已开始考虑在必要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IMF与欧洲央行均预计,2014年欧元区经济将扭转负增长态势,全年经济增速将达到1.2%。
日本&&2013年日本全年经济增长1.5%,略低于市场预期,较2012年微升0.1个百分点,但仍然是近3年来的最好表现。从需求结构看,公共需求和投资增长较快,拉动内需增长1.8%,但净出口下降拖累经济增长。主要原因是,日元贬值促进出口增长的作用有限,却导致进口成本特别是能源进口成本大幅上升,导致日本出现创纪录的贸易逆差。&
进入2014年,日本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失业率下降,私人消费上升,工业生产温和增长,但经济复苏基础不稳,下一步发展存在较大变数。消费方面,4月1日起,日本正式将消费税率从5%调升至8%,可能对消费产生重大冲击。工业生产方面,1、2月份日本核心机械订单增速大幅波动,工业复苏前景尚存疑问。外贸方面,据日本财务省发布的数据,2月份日本货物贸易连续第20个月创下逆差,逆差额达到8003亿日元新高;1月份日本经常项目逆差也创下1.589万亿日元的历史新高。在此背景下,安倍政府在2月份提出了5.5万亿日元的补充预算,并要求财务省将其作为已获得国会通过的2014年度预算的一部分,进行提前划拨;同时,安倍政权打算通过设立国家战略特区来吸引投资,力争到2020年使对日直接投资翻一番。日本央行也表示,可能扩大量化宽松政策规模以进一步刺激经济。IMF预测,日本经济2014年增长率为1.4%,略低于上年。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2013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继续放缓,GDP增长率降至4.7%,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3%、4.4%、2.3%和1.9%。下半年,一些新兴经济体资本快速外流,导致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货币大幅贬值,股市急剧下滑,债券收益率攀升,对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2014年,新兴经济体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各经济体表现将呈明显的差异化态势。亚洲发展中国家仍是经济增长动力来源,但总体仍处于周期性调整阶段。脆弱五国(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和南非)面临财政和经常账户赤字、经济增速下滑、通胀率偏高等结构性问题,经济依然较困难。阿根廷、委内瑞拉、匈牙利和泰国等国还面临政治风险,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危机严重威胁欧亚地区经济稳定发展。
IMF预计,2014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4.9%。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8%、1.3%和2.3%,均低于美国的2.8%;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将分别减缓至7.5%和5.4%。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预计增长率从2013年的4.9%上升至5.4%。中东与北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政局不稳,但2014年增长率仍将高于上年,达到3.2%。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受能源市场价格动荡影响较大,2014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5%。
附件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一、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
2013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趋于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1.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
2.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上年增加1236万吨,增长2.1%,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其中,夏粮产量13189万吨,增长1.5%;早稻产量3407万吨,增长2.4%;秋粮产量43597万吨,增长2.3%。全年棉花产量631万吨,比上年减少7.7%;油料产量3531万吨,增长2.8%;糖料产量13759万吨,增长2.0%。全年肉类总产量8373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生猪存栏47411万头,比上年下降0.4%;生猪出栏71557万头,比上年增长2.5%。全年禽蛋产量2876万吨,比上年增长0.5%;牛奶产量3531万吨,下降5.7%。
&&&&3.工业生产增势平稳。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5%,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长10.1%,四季度增长10.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4.3%,股份制企业增长11.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制造业增长10.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8%,实现利润增长12.2%。
4.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中国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幅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支持铁路、保障房、城市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了投资增长势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44056亿元,增长16.3%;民间投资274794亿元,增长23.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3%。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17.9%,中部地区增长22.8%,西部地区增长2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9241亿元,比上年增长32.5%;第二产业投资184804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投资242482亿元,增长21.0%。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181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5.城乡居民消费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2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918亿元,增长14.6%。按消费形态统计,餐饮收入25392亿元,比上年增长9.0%;商品零售208988亿元,增长13.6%。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110704亿元,增长12.7%,其中,汽车类增长10.4%,家具类增长21.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5%。网络购物继续高速增长,商务部监测的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中,网络购物销售增长31.9%,大大高于百货店、超市和专业店销售增速。
6.对外经济平稳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416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出口22100亿美元,增长7.9%,出口占全球份额由上年的11.2%提高到11.8%,进口19503亿美元,增长7.3%,进口占全球份额由上年的9.8%提高到10.3%,分别较上年提升了0.6和0.5个百分点。全年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5.9亿美元,同比增长5.3%。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614.5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52.3%,占比首次过半;全年非金融类对外投资金额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37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2.7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1.5万人,增长2.9%。
7.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涨幅与上年持平,低于3.5%左右的预期目标。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2.8%。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4.7%,烟酒及用品上涨0.3%,衣着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3%,交通和通信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8%,居住上涨2.8%。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0%。
8.居民收入和就业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2.3个百分点,增速连续4年快于城镇。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万人。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
9.货币供应量平稳增长。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0.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6%;狭义货币(M1)余额33.7万亿元,增长9.3%;流通中货币(M0)余额5.9万亿元,增长7.1%。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1.9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04.4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9万亿元,比上年多增6879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12.6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7万亿元。&
二、2014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2014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推动解决深层次矛盾,各方面工作扎实推进,经济发展开局总体平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一季度经济增速处于年度预期目标范围,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各方面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有序有力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经济形势总体符合宏观调控和发展预期。
1.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28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较上年同期回落了0.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7587亿元,增长7.3%;在新型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下,第三产业增加值62850亿元,增长7.8%,增速较第二产业高出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农业生产形势稳定。今年以来,国家继续夯实农业基础,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加大对全国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粮油猪生产大省、县的奖励补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据调查,2014年全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增长0.15%,玉米增长1.75%,小麦、棉花意向种植面积分别减少0.56%和6.77%。目前,主产区苗情正常。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347万吨,同比增长2%,其中猪肉产量1607万吨,增长3.5%,但猪肉价格持续走低,需高度关注。
3.工业生产增速稳中趋缓。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加快结构调整,加速淘汰&两高一资&落后产能,努力实现经济质量效益型增长。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集体企业增长3.1%,股份制企业增长1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8%。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8.1%,中部地区增长8.9%,西部地区增长10.4%。分产品看,464种产品中有324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5773亿元,同比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0.1%,增速比1-2月提高0.7个百分点。
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投资增速高位回落,但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为经济提质增效创造了条件。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83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4.5%;民间投资增长20.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4.8%,较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显示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16.4%,中部地区增长20.2%,西部地区增长19.1%,中西部地区增速大大高于东部地区。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5.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4.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9.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6.9%,较上年同期提升了1个百分点。各地贯彻落实中央惠民生政策,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533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5%),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6.8%。
5.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促进消费平稳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8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增速基本与上年持平。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8%。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6465亿元,同比增长9.8%,较上年同期增长1.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55616亿元,增长12.2%,回落0.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增长10.3%,其中网上零售额增长51.7%。&
6.对外经济稳步发展。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9659亿美元,同比下降1%。其中,出口4913亿美元,下降3.4%;进口4746亿美元,增长1.6%;贸易顺差167.4亿美元。贸易转型升级加快,一般贸易进出口5328亿元美元,增长9.4%,加工贸易进出口3055.4亿美元,下降5%,增速持续放缓。利用外资稳步增长,一季度,实际使用外资315.49亿美元,同比增长5.5%。外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20.6%,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达到55.1%,其中综合技术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实现了41%和40.5%的高速增长;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1.7%,但高端制造业增势明显,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6.5%。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44.5%和21.4%,增速大大高于东部地区的0.1%。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7个国家和地区的187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99亿美元,同比下降16.5%,但对美国和澳大利亚投资分别实现了105.2%和24.7%的快速增长。&
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2.0%。分类别看,食品上涨3.5%,衣着上涨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3%,交通和通信下降0.2%,居住上涨2.7%。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2.9%,油脂下降5.1%,猪肉下降6.6%,鲜菜上涨5.8%。受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影响,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1%。
8.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2元,同比名义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具体来看,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同比名义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224元,同比名义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3,比上年同期缩小0.06。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44万,略高于去年同期。一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933万人,同比增加288万人,增长1.7%。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681元,增长10.1%。
9.货币信贷平稳增长。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6.1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1.2和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2.8万亿元,增长5.4%;流通中货币(M0)余额5.8万亿元,增长5.2%。银行信贷增加较多,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3万亿元,同比多增2592亿元,创2009年以来历史次高。但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比上年同期减少5612亿元,降至5.6万亿元。互联网理财产品对活期存款的替代明显,新增人民币存款4.7万亿元,同比少增1.4万亿元。
三、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不容低估,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现有政策基调,创造良好发展预期和透明宏观政策环境。中国政府将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其内涵,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
【全球政务网】
&|&&|&&&Copyright & 2012 www.govinfo.so&All&Rights&Reserved&全球政务网&&京ICP备号-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1年纺织业出口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