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退休,请问企业年金现值能得多少?我工龄30年,就职国有企业,效益很好!现在月扣68元!

欢迎您, !|
||||||||||||||||||||||||||
退休30年只吃盒饭要100万 未来我们拿什么养老
理财周刊 
字体:&&&&中金在线微博微信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养老:你做好准备了吗
  文/本刊记者 姚博海
  中国人讲究“老有所依”,古人对于孝道的推崇便是养老文化的一种反映。追古思今,现在的国人们却有可能面临着“老无所依”,传统金字塔的三级养老体系中存在着各种问题。
  在“双轨制”等传统养老模式饱受诟病的同时,“23号文”与“24号文”的出台,让未来的养老之路有望越走越宽。企业或者个人将资产交给专业机构投资者,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来获取收益,从而实现养老。未来,养老或许将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存在。
  揭秘现行养老体系
  如果把现行的养老体系比成一座金字塔,那么塔底是大家熟知的基础养老金,塔身是企业年金,塔尖是个人养老储蓄。不过,这个金字塔型的三级体系并不牢固,甚至可以说根本无法支撑未来养老。
  社会养老是一个国家养老的基础,但从社科院提供的数据看,这一基础薄弱得让人担忧。全国近一半省区养老金收不抵支,全国养老金个人账面亏空高达2万亿元,意味着每个人都为老龄人口背上了1500元的债务。与此同时,面对近年来的通胀压力,基础养老金收益率偏低,截至2011年,基础养老金年化平均收益率仅为1.8%。
  企业年金本是养老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补充,但现实是,截至2011年年底,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仅4.5万家,参加人数达到1577万人,累积基金3579亿元。此外,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也惨不忍睹。年的5年时间,仅有3年实现正收益。2008年投资收益率为-0.83%,2011年投资收益率为-0.78%。这与当时股票市场大幅下跌,企业年金投资方向又多是股市不无关联。
  个人储蓄养老在国外已经较为普遍,但在国内能与养老挂钩的理财产品少之又少,即使有相关产品,大多还是打着养老的名义实际做着风险较大的投资。
  双轨制的“罪与罚”
  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基础养老金仍然是我们未来养老的主要来源。然而,饱受诟病的“双轨制”让现行的基础养老缺失了最基本的公平原则。
  统筹方式上,机关事业单位由财政拨款,企业职工由单位和职工本人按照一定标准共同缴纳;支付上,企业职工自己筹账户支付,机关事业单位由财政统一支付;支付标准上,企业退休职工只能获得退休前工资的40%左右,机关事业单位有90%以上。
  贝佳(化名)供职于北京某外贸企业,每个月税前收入4000元,个人每个月缴纳的养老保险为320元。基础养老按照现行计算方法,结合全省上年年底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以北京2011年年底(2012年度未公布)4672元/月计算,基础养老可以拿到934.4元。按照20年工龄计算,在他退休时每月仅能拿到1600元左右。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则属于财政退休,退休待遇与级别、工龄等挂钩。以公务员为例,普通科员退休时有3000多元,副科级达到4000多元,正科级5000多元,副处级可以达到7000元左右。与企业退休职工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谁动了我们的养老金
  2050年,当我们这代三四十岁左右的人老去时,中国的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养老问题将随之爆发。据预测,2050年,60岁的中国人口将占据34%,养老所需的各种费用将占GDP的23.31%。如此巨大的财政开支靠什么支撑,也成为当下热议话题。
  两份关于企业年金的文件《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即“23号文”)和《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即“24号文”)反映出了养老体系中的一些变化。
  根据“23号文”,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增加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股指期货等产品。“24号文”主要围绕养老金产品设计方面,使得企业年金的投资转变为可通过购买养老金产品参与投资,客户可投资适合自己风险偏好的养老金产品。
  简单说,政府更加鼓励将养老金通过投资来保证养老,但实现并不容易。首先,目前国内企业年金管理的基金规模总资产仅为11083亿元,甚至小于拥有475万人口的挪威,该国这一数字为3000亿美元。
  其次,我们的养老金可以放心拿去投资吗?作为对风险要求极高的养老金投资,此前竟然出现过收益率为负的情况。
  “对于参保者个人来说,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实际上并没有个人产权;或者说,参保者个人账户的产权并没有受到现行法规制度的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指出。
  2012年,广东省等地委托社保基金会运营的资金,投资回报都在9%以上,高过全国养老金投资的收益。但是,当媒体问到:养老金投资运营获得的收益该如何分配,个人账户是否也可以“分一杯羹”?得到的回答是:目前用滚存结余养老金投资运营产生的收益不应区分统筹基金收益和个人账户基金收益,应将投资运营收益全额计入滚存结余基金。
  这就意味着:不管投资收益多大,劳动者个人的养老金还得按现行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既定公式计算,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主要用于抵冲或减少政府的财政补贴。这样看来,赚钱的收益不归我们,赔钱了养老金会面临更大风险缺口。在唐钧看来,养老金最重要的是储蓄型功能,如果将它过多应用于资本市场,存在的风险将更大。
  未来,我们拿什么去养老
  唐钧认为改革后的养老制度应该分为基本养老金和补充养老金。
  基本养老保险,相当于目前美国的联邦养老金。实行“社会统筹+财政补贴”,现收现付,以保障参保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全国人民不分身份、职业,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资格缴费参保,个人缴费与企业无关;企业分担的部分,则由国家以纳税的方式直接向企业收缴。
  这一层面讲求的是公平,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待遇应该基本在同一水平上。基本生活需求可以定量,按生活必需的商品和服务计算,然后区分地区差别,再按物价指数逐年调整。
  补充养老保险,相当于美国的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储备积累,产权明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自愿参加。这一层面与效率挂钩,多交多得。由政府立法监督,但由市场运作。政府指定有资质的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运营,用人单位按职工的意愿选择承保机构,签订协议,并允许退出和重新选择。
  唐钧表示:“中国资本市场与养老的对接应当寄希望于市场化或者准市场化(国家财政担保)运作的补充养老保险。”
  企业年金养老:小众品种欲华丽转身
  文/本刊记者 姚博海
  作为内地养老金字塔体系中的中层,企业年金客户长期局限于国有的大中型企业中,与塔身的作用极不相称;随着两个文件的推出,原本只敞开一道门缝儿的企业年金投资之门有望彻底打开。
  在“双轨制”体系下,企业养老一直饱受诟病。如何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基本养老基金不足问题,将是中国养老改革中一个关键点,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
  专业化管理推动企业年金
  23号文、24号文的推出意味着企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进入“深水区”。23号文拓宽了企业年金的现有投资范围,24号文允许企业年金管理人发行养老金产品,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固定收益型和货币型等,改“一对一”为“一对多”,降低成本并提高投资效率。
  目前,国内企业年金不论是参加企业数量还是管理效率都存在问题,海富通基金总经理助理何树方指出,大多数企业不适宜对企业年金基金进行直接投资运作。
  参照国际惯例,企业年金应当走专业化经营管理之路,由取得相应资格的企业年金理事会、年金管理机构、专业投资机构、托管银行、中介机构等来参与企业年金的管理运作,充分利用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在财产管理和投资运作方面的专业特长,发挥专家理财优势,获得理想收益并分散风险。
  截至2012年年底,公募基金管理的企业年金规模达1862.92亿元,占国内企业年金规模的37%。何树方认为未来企业年金的规模可能还会继续增长。“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企业年金将会是一块大蛋糕。对于企业来说,由专业机构来管理企业年金会带来更好收益。”
  目前,企业年金的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大型企业可以建立单一计划,中小型企业可以建立集合计划。截至2012年年底,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已达5.47万家,参加人数1847万人,积累资金逼近5000亿元,2012年企业年金平均投资收益率为5.7%。
  税收左右企业年金未来方向
  从国际上看,美国养老金的设置在税收上做足了文章。
  以美国最常见的DC计划(缴费确定型养老金计划)为例,雇员最基本的税收优惠就是延迟纳税(Tax Deferred)。在DC
  模式下,雇主和雇员向个人账户注入的资金在注入当期免征个人所得税,个人账户的投资收益(包括投资分红、利息等)在取得当期免征个人所得税,直到雇员最终领取养老金再征收个人所得税。
  延迟纳税的意义在于,它将个人账户增值的大部分利益让给了个人。DC模式下,规定了每年雇员和雇主的缴费最高税收优惠额度,但是上述限额并不固定,根据工资及物价指数等因素的变动进行调整。对雇主来讲,最基本的税收优惠就是可以从当期收入中抵扣当期缴费。在DC模式下,雇主的当期缴费可以从当期所得中扣除,但是有总量限制。
  对于国内的企业年金而言,税收的优惠同样将起到决定作用。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出台至今,税收优惠一直成为国内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一个敏感话题。
  目前,国内尚未有详细明确和统一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出台。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草案)》,在企业年金税前扣除方面做了说明,这是我国第一次在税收法律上对补充养老保险表示鼓励和支持。
  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6月发布了《关于补充保险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年金企业缴费部分可按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的标准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并可追溯自日起执行。相关规定允许在国务院财政和税收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企业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准予扣除。
  其次,企业年金税收优惠限额偏低,难以发挥激励作用。5%的税收优惠比原来提高1%,但对比企业年金较成熟的工业化国家,限额明显较低。目前已有众多省市发布了本地区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5%的限额甚至低于部分省市现行标准,难以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此外,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涉及环节较单一,仅限于企业缴费环节,在筹资缴费环节、投资积累环节、领取给付环节的支持力度尚不够。
  Tips:
  缴费确定型(defined contribution pension plan,简称DC 模式)
  的基本方式是为在职的雇员建立个人账户,按期进行资金注入并进行积累、投资;雇员退休后,账户中的本金及投资收益归雇员所有,用于养老。在DC
  模式中,对个人账户的缴费大都是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然而由于DC计划属于非强制性计划,所以不同雇员所得到的雇主对个人账户注入资金的多少,通常取决于雇主与雇员的谈判。
  专访易方达基金首席市场执行官高松凡:
  养老金产品有望实现标准化
  文/本刊记者 杨森
  《钱经》: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新出台的两个企业年金管理文件?
  高松凡:其带来了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扩大,一是丰富了投资品种和避险手段,能够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减小波动,从而提高资产配置效能;二是可以减少对二级市场及短期产品的过度依赖,引导养老基金向中长期投资理念转变,有利于形成养老金的投资文化和价值观;三是体现监管思路的微调,坚守风险底线的同时,留给市场机构更多操作空间,监管与市场自律之间关系更趋于平衡、合理。
  但是,投资范围的扩大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投资的风险类别大大扩展了,有些投资品种的风险区间也很大,因此对于风险的识别、管理甚至估值核算等方面要求会更高,特别是在流动性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项目管理乃至宏观经济形势及信用环境的判断等方面,对投资管理人、受托人和企业的要求都提高了。
  “24号文”明确投资管理人发行养老金产品,通过发行可以实现规模效应,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投资效益也将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产品化意味着标准化,与企业的沟通成本、销售成本得以降低,从而使得服务效率提高。
  《钱经》:同样是热点话题,对于一直存在观点分歧的养老金入市,您的看法又如何?
  高松凡:首先,个人账户制、基金积累模式是现代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之一。养老基金从缴费到领取有数十年积累时间,贬值压力巨大,如果支付时比缴费时购买力下降、保障水平下降,就只能加大缴费成本,积累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价值会大打折扣。因此,保障民生、提高国民养老保险水平才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通过金融市场保值增值是养老基金管理的必然手段和自身的需要。规模庞大、长期稳定的养老基金具备促进资本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效应,但这只是连带效应。特别是,养老金性质特殊,来源、用途、累积规模、投资运作时间等方面特色鲜明,风险-收益特征独特,决定了养老基金的投资势必受到诸多约束,投资管理模式和手段与其他资产差异明显,必须十分谨慎、稳健。所谓“入市”,不仅仅是股市,也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可以通过多种金融手段进入基础设施、重大民生项目以及国家鼓励或倾斜的关键行业及重大项目。
  《钱经》:另一热点话题是延迟退休,其或许会解决部分养老资金压力,但也会带来弊端,您如何看待?
  高松凡:从趋势看,延迟退休是不可避免地理性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人口老龄化;未来经济增速及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目前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结构不合理,运行效率较低,养老基金积累严重不足;个人和家庭财富积累不足。另外,延迟退休也是许多老龄化国家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欧美国家,削减养老金、提高领取标准、提高退休年龄成为多国应对养老危机的主要政策选项。
  延迟退休造成的弊端也很多,一是延长了劳动者工作时间,加大个人的缴费压力,相应缩短了退休时间和养老金的领取时间,对劳动者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生活质量带来一定的冲击,幸福指数下降,特别是对技术含量低、体力消耗大、工作条件不佳的工作岗位影响更大,延迟退休是否会触发或加大一些社会不公也值得警惕;二是就业年龄结构调整、就业岗位的挤占,将会加大就业难度,加大企业的成本和其他多种压力,职场活力降低;三是相关社会服务职能也要做相应调整,会加大社会管理成本。综合分析,延迟退休只是解决养老危机的措施之一,不是最重要更不是唯一的措施。这项政策选择要慎重,要循序渐进,要科学合理规划,精确测算,要倾听各方的呼声。
  高松凡
  人社部首届企业年金评审专家,国内知名年金专家,具有超过18年的养老金从业经验,对国内外养老金制度、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
  他曾先后任招商银行&&(600036 ,,,)总行养老金中心副主任,浦东发展银行总行养老金部总经理,长江养老保险公司首席市场总监。现任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市场执行官。
  以房养老:房子筑梦养老“钱”途
  文/本刊记者 姬小梅
  面对存款逐年缩水的不争事实,忧心未来养老金入不敷出成为更多时下三四十岁人群的通病;未雨绸缪,将名下房产出租、出售乃至抵押,从而换回资金补充养老金的方式,正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并认可。
  “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以房养老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养老方式。
  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3%,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3171万人。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1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6.7%。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中国养老服务产业规模预计在2015年超过4500亿元,是当今中国老龄社会中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其中,养老地产成为养老产业的“排头兵”。
  “以房养老”形式多样灵活
  房价高企的环境下,“以房养老”能够实施的前提是老人拥有一套或多套住房。
  表现形式有多种:比如靠子女养老,房产由子女来继承;无子女时或由抚养人养老,房产由抚养人继承;将大房租出,再租住小房,用房租差价款来养老;老人将房子出租出售,用租金或售房款支付自己在养老机构的费用;
  售出大房换购小房,通过差价款来养老;将住房出售,再租回原住房,用售房款来缴纳房租和生活费用;还可以将房屋抵押给有资质的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每月从该机构获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屋居住直到离世以房还贷。
  目前,最后一种“以房养老”形式受到的关注度最高,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倒按揭”。就是房屋产权拥有者把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在综合评估后,定期给房主发放固定资金。房主去世后,房产被出售,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升值部分归抵押权人所有。
  “以房养老”的模式最早出现于荷兰,目前在西方国家已经比较成熟,其会流行与普遍征收的遗产税有很大关系,通常“以房养老”的模式有三种:一是老人将房子转让给政府,由政府负责养老,他们的房子在老人过世之后由社会福利中心或政府部门收回;二是老人把房产卖了,用这笔钱到养老院养老;三是由商业机构负责老人的养老,老人将房子转让给商业机构,由商业机构统一出租、经营或出售。
  “以房养老”实践出真知
  实际上,国内有不少的城市早已开始积极探索“以房养老”的实际可操作性。
  例如近期陕西推出了“以房养老”政策。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陕西以政府设立的保障房管理中心去回购住房。此前很多地方都是把房子抵押给金融机构,相比金融机构回购住房,政府出面回购住房的公信力让老年人更安心。
  另一个例子是厦门,厦门是一个旅游城市,房产相对其他城市拥有更多的投资价值,厦门市民政局副局长李龙曾在媒体中表示现在厦门的房子很值钱,一套房产的价值足够一个老人养老二三十年,推行“以房养老”是可行的。
  除了政府推行外,很多有远见的老人早已开始“自助以房养老”工程。秉持着养老不一定住闹市区原则的张大爷和老伴相继在两年前退休。在事业单位打拼几十年的张大爷,养老金每月有3200元,老伴只有1800元,两位老人辛苦多年攒下两套房,一套大两居,一套一居室。张大爷与儿子商量后决定将大两居卖出,然后在郊区环境宜人、交通方便的地方买了一间小的套房,市中心的一居室交由儿子出租,租金也足够老两口在郊区生活,加上自己的养老金,他们生活得很舒适,没事还可以出去旅游。
  养老市场的繁荣启发了地产商的思路。坐落在昌平区小汤山的北京太阳城项目,该地的房价涨到每平方米1.6万元,作为国内较早的养老地产项目,这里的配套设施基本比较完备,虽然也有老人反映服务没有早年入住时好了,但对那些即使排队也等入住的老人来说,刚性需求还是存在的。这里的老人公寓以出租为主,在养老地产项目中算是比较成熟的一个。
  养老地产不同于商业地产,投资周期要放长远,需精耕细作做出品牌持续性。实际上打着养老地产旗号进行圈地的企业不在少数,因为养老地产要想真正实现盈利需长期运营,实际盈利点在服务。
  70年产权纠结“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模式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在实践中也有成功案例,但对将房屋抵押给有资质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每月从该机构获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屋居住直到离世以房还贷的形式,也有人存有顾虑。
  首先,中国人家庭观念较重,老人都想给子孙留下房产,一旦将房子抵押或卖出去养老,心里会很没底,不见得子女能理解和接受这一方式。
  此外,“以房养老”也有避不开的现实困境,那就是房屋住宅产权只有70年,大多数老人的房屋都是产权已过几十年,剩余使用年限不多,保险公司或银行依靠剩下的使用年限来补偿已支付的养老金成本,一方面所能承受的给付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风险也较大。未来几十年,房价的中长期走势、人均预期寿命等因素都是变量,这对讲求风险控制的金融机构来说是最大顾虑。
  最有可能申请“以房养老”的是独居或孤寡老人以及膝下无子女或子女定居国外的老人,这些老人没有继承等问题。但这部分群体的数量和范围客观上限制了“以房养老”的全面铺开,在城市真正需要并有条件实行“以房养老”的群体比较有限。
  相对城市,农村的养老问题更突出。在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后,农村老龄化程度更严重,目前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超过1亿。而且,城市中老人都有自有住房或是养老金补贴,但在农村很多老人的住房是不具备金融机构或是房产机构买卖条件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如是看来,关键还是要靠良好的制度设计,从源头解除老人后顾之忧。因此,让“以房养老”的模式惠及更多有养老需求的老人,让他们老有所依,还需要政府能够真正从制度层面健全“以房养老”。
  Tips:国外老年人的“以房养老”
  美国的福利保障体系较为健全,但仍有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前10年左右为养老买房子,把富余的部分出租,用来“以房养老”。
  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推出“以房养老”的“倒按揭”贷款,都是针对62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三种形式:一、联邦政府保险的倒按揭贷款;二、由政府担保的倒按揭贷款,这种贷款有固定期限,老年住户须做出搬移住房及实施还贷计划后才能获得贷款;三、专有倒按揭贷款,一般由金融机构办理,发放贷款机构与住户同享住房增值收益。
  这种“倒按揭”申请人年龄越大、房子价值就越高、利息率越低,申请人所能得到的贷款也越多。
  加拿大
  超过62岁的老人可将居住房屋抵押给银行,贷款数额在1.5万至30万加元之间,只要不搬、不卖,房产主权不变,可一直住到享尽天年,由后人处理房产时还贷款。
  新加坡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公益性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些机构处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
  商业保险养老:一场储蓄与通胀的“赛跑”
  文/本刊记者 杨森
  很多人会想到买保险公司发行的商业养老保险来养老,由于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较低,理论上商业保险确实可以起到补充作用,但实际上,各类商业保险均存短板。
  其实,不同商业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与储蓄功能的配比是不同的,其中未来具有养老功能的是储蓄型产品。然而越来越多的储蓄型产品正在朝专一化发展,比如很多在银行渠道销售的储蓄型保险都基本不含有额外的保障功能,保费全部用来理财。
  保险养老难避通胀怪圈
  尽管储蓄型保险越来越专攻于养老这一领域,但现实却并不美好,保险的养老功能还是存在疑问的,这在物价上涨的过程中尤其明显。保险产品的收益能力与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感觉完全背离,差距过于明显。
  王阿姨上世纪90年代购买了一款传统型的寿险产品,每年交费约3000元,共交20年,当王阿姨60岁之后,每月能拿到约700元的养老返还金直到终身。3000元的保费在当时不算小数目,每月700元的保险收入也是能够让人接受的,“但是现在700元算什么?”王阿姨对此十分无奈。
  按道理,上世纪90年代保险产品的收益能力是非常好的,因为当时通胀和银行利率都很高,所以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保单预定利率也同样很高,大多超过7%,有的产品甚至能够达到10%。从这一数据看来,当时的保险是能够很好地规避通胀风险的,然而时间证明这一结论并不成立,在老百姓对物价涨幅的感官认识上,当时的保险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更何况现在的保单预定利率不会超过2.5%。
  分红险是弥补传统寿险抗通胀能力不足的升级版,有保底的预定利率,但一般只有1.5%~2.0%,增额部分依靠不确定的分红来获得。遗憾的是,分红险的实际收益也很难对抗物价上涨,同时,分红还要考虑保险公司本身的营利状况而定。
  当然,储蓄型保险有其独特的优势强制性。由于退保和断供会带来经济损失,保险能够做到投保人至少能把钱攒下来的目的,这对于“月光族”这一群体的意义十分重大。
  投连险万能险各存短板
  很多人误以为保险产品的养老功能不够灵活,事实上投保人是有很多选择空间的。除了传统的储蓄型保险以外,万能型和投连型的产品都同样可以达到储蓄的目的,它们的风险和预期收益都不同。不同产品的给付手段也有到期返还、分期返还和随时支取的区别,所以不同保险产品之间的差异很可能非常大。
  以投连险为例,用于理财的资金是直接投资于基金产品的,这一险种本身会有多个不同风格的投资账户供投保人选择。最安全的账户往往只投资于货币基金,风险几乎没有,但收益也最低,有时甚至低于年化收益率1%;最激进的账户则投资于指数型和股票型基金,在行情好时能获得可观的收入,但风险较高,尤其在2008年A股崩盘之后,各投连险的激进账户大多遭受重创,对于养老来说,这类账户不太安全。
  投连险相对于基金来说,投连险的平均收益和风险要低于基金,但为保险类产品提供了分享市场收益的可能。万能险则和投连险非常相似,但主要投资于大额协议存款和债券(投连险也有投资于债券型基金的稳健账户),比分红险更能应对利率变化,一般收益在4%~5%之间。近期万能险的整体收益水平随着降息而下降,甚至大部分万能险收益跑不过5年期存款利率。相比之下,分红险的收益是最保守的,也最容易损失利率成本。
  无论以任何类型的保险来实现储蓄的目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越早越好,它们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来达到最大收益水平。
  基金养老:用投资抵御通胀
  文/本刊记者 姚博海
  从早期的生命周期基金到如今名称中冠之以“养老”两字的几只混合型基金,基金创新逐渐瞄准了养老人群,未来依靠基金来养老也正被推而广之中。
  基金养老追求风险控制
  基金养老更强调投资属性。以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两只海富通养老收益混合基金(下称海富通养老)和天弘安康养老基金(下称天弘养老)为例,二者都是混合型基金,但不会像银行理财产品和养老保险一样设定保本功能。
  对此,天弘基金刘佳章指出,基金产品的设定上不能承诺保本,因为基金的投资标的会涉及股票这样波动性强的投资品种,但是养老基金的设置完全区别于其他基金。“与传统基金看重获取投资收益相比,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人更关注基金资产的风险性与流动性的平衡,毕竟这是投资人的养老钱,因此在基金的设计上,控制风险的策略设计显得更为关键。”
  海富通基金何树方介绍,目前海富通养老的特点是权益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比例的高度灵活。股票投资区间将在0~95%之间浮动,债券等资产投资比例可从5%提升至100%。
  波动较大的权益类资产仓位会有严格的控制:当基金资产净值从高位回撤超过一级警戒线时逐步减仓;当基金资产净值回撤超过二级警戒线时强行平仓。当大盘上涨后,如果基金收益率落后大盘超过警戒水平,一旦市场调整,基金管理人将及时进行止损,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或确保已实现收益。
  天弘养老对于风险的把控偏重投资品种把握。具体投资范围上,股票投资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0~30%,其中,投资于精选的价值型股票的比例不低于股票投资部分的80%;债券等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投资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不低于70%。
  刘佳章介绍,设计初衷在于以风险较小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形成安全垫,以权益类投资来获取超额收益。在权益类投资方向上,之所以选择价值型股票而非周期型股票的原因在于周期型股票波动更大,并不适合对风险控制要求较高的养老基金。
  基金养老绝对收益跑赢定存
  通胀是养老中最核心的问题。根据复利计算的72法则,假设长期通胀率为3%,那么24年个人财富就会缩水一半;对于目前的工薪族来说,即使按照60岁退休计算,如果没有任何薪水外的投资规划,一半的收入会被吞噬。如果存入银行,按照目前3%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计算仅能保本。
  何树方认为,以满足养老需求为前提的基金产品,应该首先建立在本金安全的基础上,因此这类产品的特点就是稳健投资,在有效控制市场风险的同时,帮助客户享受资本成长带来的长期收益,实现风险控制下养老金资产的最大增值。
  一般来说,该类基金都设置了明确的“绝对收益”业绩基准,以有效的灵活资产配置和精选证券作为实现投资目标的主要来源,并通过收益管理策略和风险管理方法作为实现投资目标和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收益率方面,海富通养老以“三年定存税后+2%”作为业绩比较基准,天弘养老以“每年收益率超过当期五年定存利率”为业绩考核标准。
  生命周期养老投资同样被基金公司所借鉴。据介绍,养老基金将按照投资时钟理论,根据宏观预期环境判断经济周期所处阶段,结合当前政策因素,得到权益类、债券类以及行业的初步配置。
  Tips:美国生命周期基金
  生命周期基金是以一系列基金的形式存在,投资者根据预期退休的年龄和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年限的基金进行投资。基金管理人负责定期调整养老资产的配置,以保证资产风险和投资人的风险适用性相符。
  特别是随着退休年限的临近,基金投资风格转为保守,投资者无需过度担心养老资产的风险。这一举措大获成功,2009年,生命周期资产总额比10年前增长了惊人的24倍,著名的401K资产中将近1/3为生命周期类基金投资,31%的401K新开账户使用了生命周期类基金投资,较之前一年的23%有明显的增长。
  消费养老:小心蜜糖背后的陷阱
  文/本刊记者 姬小梅
  “消费购物返积分,兑换现金来养老”,消费养老是柄双刃剑,具备了流行推广的基本条件,但暴露出的问题有待解决。
  在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沉重压力下,有鉴于现行的社保养老机制存有疏漏,各方积极探索养老新力量,在众多新兴养老模式中,有一种模式看上去极具诱惑力―消费养老。
  消费养老“撩起面纱”
  “消费养老”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将消费视为一种投资,核心观点就是将消费向生产和经营领域延伸。
  浙江一家消费养老增值服务平台叫做“积分宝”网站,积分宝与中国人寿&&(601628 ,,,)、中国人保财险公司合作,在多个城市覆盖消费积分和积攒养老金。以重庆为例,市民凭积分卡在指定商店、超市、餐馆、酒店消费后,商家将退返一定的积分给消费者,积分可以兑换相应的人民币。这些积分兑换的资金将直接打到消费者的银行结算账户,由银行划拨保险公司,为市民缴纳养老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金。
  对于养老金是否能如约支付,积分宝的解释是“消费养老金和意外伤害保险金是通过工商银行&&(601398 ,,,)专用账户划拨到人保寿险和人保财险的养老金专用账户上,受到重庆市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重庆消费养老项目发展办公室监管,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动用。”靠权威机构监管,不让养老金流入私人腰包,这对消费养老模式的信用建设至关重要。通过积分宝积攒的消费养老金,不能中途领取,如果一定要领取,就要申请退保,按当时账户价值退还被保险人,不需其他费用。
  不过,这种消费返积分的养老金有两个风险:一是保费的持续性,二是积分能够转换多少年金、领多少保费的问题。另外,消费养老模式缺乏国外的例子来做参照,因为很多国家的养老金水平本身就已经很高,并不需要额外的消费返点模式来补充养老金。
  消费养老问号待解
  消费养老模式是一种比较创新的养老模式,对于消费者和商家以及社会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如何真正实现消费养老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
  曾经轰动一时的上海家帝豪集团就以“消费养老”的口号,通过“我爱我买”网站推行“消费养老计划”,公司称只要交纳1万元就能成为三级代理商,可通过吸引更多人加盟的方式升级。消费者在网站购买产品可享受返利,满十年即可提现,消费多就回报多,照此逻辑完成养老计划。但实际其利用线下加盟商来做违规之事,董事长涉嫌组织传销被警方刑拘。
  人社部张浩副司长表示:“消费养老模式涉及几个关键问题,这种模式与商家经营状况密切相关;与消费者消费习惯、偏好密切相关;积累下来的资金的管理、投资运营的安全和保值增值问题。”
  Tips:消费养老
  作为新近崛起的一种养老模式,核心是消费者在购买企业的产品后,企业应该给予消费者一定的养老金回馈制度,在不影响企业运营和消费者日常消费的过程中,实现零成本,轻松积攒养老金。
  专访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
  我国养老金制度为“三腿一库”
  文/本刊记者 杨森
  《钱经》:作为养老领域的权威专家,请您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内地养老资产的构成和存在的问题?
  郑秉文:目前,中国养老资产构成共5万亿,基本结构为“三条腿和一个库”。其中第一条腿为基本养老保险2.3万亿元,第二条腿为企业年金4800亿元,第三条腿为商业养老保险1.3万亿元,此外还有战略储备9000亿元。
  基本养老保险理论上讲分为五个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城居保、事业单位制度、公务员制度。第一条腿的问题在于投资体制十分落后,基本养老保险资产增长非常快,但投资体制远远没有跟上它的需求,此外还有空帐问题,情况非常严峻。
  第一条腿的公平问题也很明显,在理论上讲实现了人群的全覆盖,但事实上,农民工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没有覆盖进来,长期没有实现应保尽保,这是最大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则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不公平,30%的事业单位和100%的公务员没有参加改革,长期没有实现退休制度多元制度的并轨。此外,退休金的水平跟退休时点具有高度相关性,待遇水平不稳定,缺乏正常的待遇水平调节机制。
  第二条腿是企业年金,其增速非常快,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关键和最急迫的核心问题是税优政策不完整。此外,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广大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还在制度之外,这个制度的骨干力量还是大型国企。目前企业年金的替代率总体不到1%,资产占比也太低,参与率也与欧美等地区差距太大。
  作为第三条腿,商业养老保险主要问题是规模太小。此外,作为“一库”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同样存在基金规模太小的问题,需要多渠道注入资金,壮大资产。
  《钱经》:“双轨制”长期遭人诟病,那么,养老并轨的改革路径又应该如何设计?
  郑秉文:我的设计是三个联动:就是基本养老金制度改革与职业年金制度改革要同时动起来;第二是事业单位要全部动起来;第三是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要同时动起来,否则,事业单位也是有阻力的。至于改革的时点,越早改革,改革的阻力就越小;越往后,改革的成本就越高,阻力就越大。
  《钱经》:进一步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参加养老金改革的积极性应该如何保护?
  郑秉文:首先,事先要有一个完整的、透明的、很有说服力的职业年金方案,并且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参加改革后可以利用建立的职业年金制度来弥补下降的那一块养老金。
  其次,全国要一盘棋,全国一个政策,不要再让几个省份或少部分单位试点。从上世纪90年代改革到2008年的改革试点,他们已经获得不少反面经验教训,他们轻易不会再做出头的椽子了,因为以往的历史教训告诉他们,凡是先试水的都没有好结果。
  再次,不但要全国一起动、一起改,而且还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一起改,这样事业单位才能跟着一起动起来,否则,事业单位都可以找到一些“借口”不参加改革。
  《钱经》:继企业年金此次的两个新规出台后,企业年金领域下一步还会有哪些动作?
  郑秉文:作为一个养老金问题的专家,我可以透露一点,以后会开发一个企业年金的指数。这样的话,我们企业年金以后就有了一个基准。此前,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也做过集中度的指数和各个地区的可持续性的比较发展指数。在未来,企业年金是要渗透到每个家庭的,将成为很多家庭的重要的经济资产的分支,因此我们都希望养老金指数尽快诞生。
  郑秉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兼职教授,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暨社会保障研究所兼职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客座教授。他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社会保障专家,“走窄路”的经济学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中金在线推出"微行情"服务啦!关注中金在线微信,您可以随时随地发送股票名称、简拼或代码,1秒便可查到最新行情;发送"黄金"、"白银"、"利率"查询贵金属报价和基准利率。快试试吧!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中金在线"(cnfol-com)关注中金在线微信。
名家微博推荐:
英雄论股昭仁投资王志辉荐伯乐论股叶檀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频道文章精选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扫描二维码,体验微行情服务,速查股票、利率、贵金属行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金现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