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尼系数数是衡量什么的?

58.246.95.*
应该是这样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基尼系数是国际上衡量收入均等程度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右图中P是收入差距均等线。假如a为某地1978年基尼系数(为0.15);b为该地2009年基尼系数(为0.53)。下列说法..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基尼系数是国际上衡量收入均等程度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右图中P是收入差距均等线。假如a为某地1978年基尼系数(为0.15);b为该地2009年基尼系数(为0.5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1978年的富裕程度比2009年高B.该地1978年的贫困人口比2009年少C.该地2009年的收入差距比1978年小D.该地2009年的收入差距比1978年大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D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以基尼系数衡量的教育不平等与中国的实证研究,基尼系数,中国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什..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以基尼系数衡量的教育不平等与中国的实证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西南财经大学公布基尼系数0.61,有人觉得数据不可靠,理由是公布超过0.6的国家只有几个,而且都是极度动乱的国家。。可是我想的是,所谓国际惯例超0.4易动乱,是统计结论吧?纯统计结论应该是很不靠谱的。比如,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描述通胀与失业关系,这是基于统计的结论,可是70年代菲利普斯曲线消失,后来加入适应性预期才得以修正,表述为通胀改变量与失业的关系.再比如,按国际惯例,谁都会觉得中国如此快的增长是不可能的.请问各位如何评价,基尼系数临界值指标.
一,基尼系数是什么?下面几段文字和图片引用自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间收入差距的综合指标。该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20世纪初提出。社会中每个人的收入都一样、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是0;全社会的收入都集中于1个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时,基尼系数是1。现实生活中,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发生。每个人的收入有多有少差距大时,基尼系数就高,差距小时,基尼系数就低。  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即收入分布曲线计算的。在下图中,横轴是累计人口百分比,纵轴是累计收入百分比。对角线上的绿色斜线是绝对平均的收入分布线,黑色的纵线是绝对不平均的收入分布线,橙色的是通常见到的实际收入分布曲线。绿线与橙线之间的面积A,相当于用于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基尼系数等于A/(A+B),经济学含义是用于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二,中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搞清楚基尼系数的含义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基尼系数。中国的基尼系数主要有两个版本,分别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的城调队数据,由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计算;以及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3,从2008年的0.491一路降低,为近十年来的最低值。而西南财大的数据则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高达0.61。在这两个数据之外,北京大学的基尼系数——2010年为0.51,2012年下降至0.49。不难发现,CFPS数据和统计局数据相对比较接近,比起他们俩,CHFS的数字则有些偏高了。关于谁的基尼系数才更接近真实值这个问题,双方团队没少打笔仗,从2012年12月开始,CHFS一公布0.61这个数据,收入分配研究院就开始发难:然后是西南财大一方的回应然后收入分配研究院一方又回应……然后西南财大一方又再回应……综合来说,CHFS数据虽然标榜了自己对高收入人群的覆盖,但他的抽样方法似乎又过多地覆盖了富裕地区的城镇人口以及贫穷地区的农村人口,因此可能会增加被调查人员的贫富差距;而统计局数据虽然在代表性上没问题,但却又因为最高收入者的低报而常常受到诟病,因此会低估贫富差距。如果将现有的三个数据信息统一考虑,我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应当处于0.5至0.55之间。三,不同大小的基尼系数值有什么含义?人人都知道,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的不满情绪就会上升。那么,0.5以上的基尼系数会导致什么后果?不一定会有什么后果,因为这取决于人们能观察到的不平等程度。我们可以将基尼系数进行一个简单的分解。首先,将所有人的收入替换为其所在省份的平均收入,计算第一个基尼系数。其次,将所有人的收入替换为其所在省相同教育组别的平均收入,计算第二个基尼系数。最后,将所有人的收入替换为他自己的真实收入,计算第三个基尼系数。不难发现,这三组基尼系数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个数值仅仅度量了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第二个数值在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不同教育程度之间的收入差距度量出来;第三个数值则把同地区、同教育的人群之中的收入差距给度量出来,即完整的基尼系数。我们对这三个基尼系数取差值,便完成了基尼系数的分解。下图是中国、美国和巴西的2010年的个人收入基尼系数的分解情况。其中,中国使用了CHFS数据,美国使用了CPS2010年1月数据,巴西使用了巴西2010年普查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到,中国、美国和巴西的基尼系数都比较接近,都比较高,分别为0.48、0.48和0.55,但其中的结构差异很大。中国的基尼系数之所以较高,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贡献了一半以上,但在地区内部的收入差距是三个国家里最小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基尼系数高,可能更主要的原因是北京、上海等富裕省份的平均收入远高于贵州、广西等贫穷地区,但在北京上海贵州广西的内部,收入差距反而是比较小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每个省都看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来测量其基尼系数,我们会发现每个地区的基尼系数都很低。但合并起来后,基尼系数就高了。第二个部分在于教育差距。所谓教育差距,就是不同教育水平的人口的收入差距,在图上的三个国家中,教育差距最大的是美国,即相对于中国、巴西来说,在美国多上一年学,多拿一个学位,收入增长得更快。教育差距很大,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在于,教育至少还是一个部分可控的变量,如果教育水平提高收入真的会上升很快,那么更多的人就有动机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而坏处在于,如果教育的机会本身不是那么公平,穷困人民没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那么教育差距就成为了阶层差距,难以缩小。从图中可以看到,中国在教育差距上,非常低。第三个部分是其他差距,他说的是处在同一个地区,接受了同等教育的人口的收入差距。事实上,这部分差距,才是会真正引发人们不满的部分。举一个例子,在假设两个国家的基尼系数一样高,但其中一个国家的“其他差距”很大,另一个国家的“地区差距”很大,那么哪个国家的人民会更加不满意?当然是前者。前者的上班族天天看着和自己同样学历的人收入比自己高,心里能舒服吗?而后者的上班族可能根本看不到这样的差异。除非他胸怀天下,每天都在关注其他地区人民的收入情况——啊,为什么XX省人民收入那么高?——而不是关注自己身边的人。于是,在基尼系数的三个部分中,地区差距——一般观察不到;教育差距——至少还有个盼头吧?但其他差距,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凭什么我们一样大学毕业,一样工作在北京,你收入就是我的好几倍?你说你工作能力强,我说还不是因为你爸是X刚,不满也就产生了。中国当前的基尼系数虽然看起来比较高,但实际上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地区差距。而从地区内部差异来看,中国仍然是比较低的。比起大部分南亚、南美国家,中国的贫富差距在感官上来说甚至可以说很低。而对于一些欧洲小国来说,他们可能根本不存在什么地区间的收入差异,用他们的基尼系数来和中国比较,意义不大。四,基尼系数只是一个静态指标,人们更关注动态变化比起基尼系数,其实人们更关注的还是收入流动性。道理很简单,你的收入高,我的收入低,可能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你的收入永远比我高,你子女的收入也永远比我子女收入高,这让人怎么受得了?中国尽管基尼系数不算低,但在过去几十年中的收入流动性一直很高。文革被打倒的,有许多通过高考爬起来了;原本吃铁饭碗的,下海经商发达了;下岗再就业的,也有自主创业富起来的。基尼系数高加上收入流动性高,引出了一个“正向隧道效应”。你在拥堵隧道中排队,此时如果排在你前面的车往前开了,你可能会更高兴——因为你也能往前开车了。也就是说,如果你也有提高收入的机会,那么此时基尼系数扩大,人们的不满意程度反而会降低。但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近些年来的收入流动性开始降低,此时如果基尼系数进一步增加,又会有一个“反向隧道效应”:你在拥挤的隧道中排队,你发现你周围车道的车辆在纷纷往前移动,而你所在的车道却纹丝不动。更重要的是,你还不能换车道。这时,人们可能会因为基尼系数的扩大而变得不满。所以,要把收入差距和社会稳定联系起来的话,收入流动性才是更重要的变量,他决定了人们的不满会朝着什么方向发生。总结:基尼系数本身的大小,能说明的信息不多,因为人们更关注的是那些无法被区域、教育水平所解释的收入差距。而在中国,这部分收入差距并不高,且基尼系数的值有一半贡献来自地区差距。单纯从0.61或者0.49这类数字出发,我们很难得出中国贫富差距非常大大甚至会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结论。其次,比起基尼系数,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收入的流动性。中国曾经是一个收入流动性很高的国家,但这个特征正在消失,中国的阶层固化现象也逐步出现。在贫富差距方面,基尼系数是一个重要的静态指标,但收入流动性的变化才是真正需要人们关注的问题。
1、我是西财经济学本科毕业生,身边不少同学都曾参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收集,(提前培训,有博士生带队,挺用心的)项目主持人甘犁是我们学院院长。不知算不算利益申明。&br&2、感觉题主已经想得挺明白了,只是需要确认。姑且提供一些个人浅薄想法,&b&欢迎指正&/b&。&br&&br&————————————————————&br&&br&一、关于“有人&b&觉得&/b&数据不可靠”:&br&&br&统计不是这么玩儿的,不是为了迎合多数人的直觉。&br&我们可以质疑统计方法的信度或效度,比如抽样、询问、矫正中的某一部分不合理甚至有误。&br&如果方法确实有误,那么结论再合乎直觉也无益;但如果统计方法挑不出毛病,不舒服也得承认。&br&(我不觉得CHFS是完美的调查,只恨大多数反对实在没反对到点子上)&br&&img src=&/697bbe1d7f35e0cb99d2e_b.jpg& data-rawwidth=&598& data-rawheight=&2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8& data-original=&/697bbe1d7f35e0cb99d2e_r.jpg&&CHFS似乎公布了调查过程和原始数据,不过我暂时没翻到…&br&评论里有人质疑的话,我就再找找问问。&br&除了忍不住要维护母校外,第一部分是想说:&br&经济学是经验性的,“&b&确认数据,而后质疑结论&/b&”,而非“确认结论,而后质疑数据”。&br&&br&&br&二、关于“国际&b&惯例&/b&超0.4易动乱”:&br&甘犁:我们曾经做过文献检索,联合国所谓的0.4警戒线、超过警戒线社会处于“危险”状态的说法,&b&没有任何学术研究作为支撑&/b&。相反,许多研究表明,收入不均与社会和谐没有直接的关系。真正对社会和谐有所影响的是“机会不均”,而不是收入不均。&br&&br&欢迎质疑,一篇就够~&br&&br&&br&三、关于基尼系数:&br&&img src=&/3f32eee22e167c131c38bbe1dc58010a_b.jpg& data-rawwidth=&1425& data-rawheight=&6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25& data-original=&/3f32eee22e167c131c38bbe1dc58010a_r.jpg&&&br&经济学一般观点认为,效率和公平是很难兼顾的。全交给市场,资源配置自由,效率就高,但贫富差距容易过大。政府出手,高税率高福利,贫富差距会缩小,但是伤害效率。&br&&br&基尼系数:香港0.537,新加坡0.478(CIA 2012);&br&经济自由度得分:香港90.1,新加坡89.4(传统基金会,2014)。&br&香港和新加坡,经济自由度分列全球第一第二。政府坚持低税收,贫富差距暴高,也没见出什么乱子。(偏题一句,普选可能改变这一切)&br&&br&北欧几乎兼顾了公平与效率,但这要求极高的社会生产率。&br&丹麦,基尼0.248,自由度76.1;&br&(营商自由、国际贸易自由、货币自由得分都和香港相埒,但是财政自由得分极低)&br&瑞典,基尼0.23,自由度73.1;&br&&br&但是经济自由度减分又怎样呢?这些数据说到底都是表盘而已,可以供研究者与决策者参考,但不是老百姓的行动指南。&br&(&b&update:最后这句话说得不太恰当,一股拒绝量化指标的味儿。数据帝chenqin把机会公平和不稳定因素分析得很清楚,推荐阅读,不要怕长&/b&)&br&粗略一想,失业率过高倒是更有可能引起动乱。&br&&br&最后,中国的经济自由度得分52.5,(全球平均分60.3)任重道远啊…
1、我是西财经济学本科毕业生,身边不少同学都曾参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收集,(提前培训,有博士生带队,挺用心的)项目主持人甘犁是我们学院院长。不知算不算利益申明。2、感觉题主已经想得挺明白了,只是需要确认。姑且提供一些个人浅薄想…
有一个可能是:中国改革的初始状况就不怎么公平。&br&&a href=&.cn/s/blog_67dbd70d0101cyj8.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n/s/blog&/span&&span class=&invisible&&_67dbd70d0101cyj8.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该文论证,1978年的基尼系数为0.61,主要因素是城乡收入差距。&br&具体数值不评论,但改革前城乡收入差距很大是符合常识的。&br&而在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中,“2010 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 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 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 (&a href=&//.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南财大发表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i class=&icon-external&&&/i&&/a&),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反而不那么大。持续十几年的城市化进程,可能确实缩小了城乡间差距。&br&如果两个0.61都成立(a big if. 是一家之言,西南财大的0.61也比国家统计局的0.48要大),那说明:改革之后,中国人的收入差距并没有扩大。并且,原来收入差距最大的群体,现在收入差距减小了。
有一个可能是:中国改革的初始状况就不怎么公平。该文论证,1978年的基尼系数为0.61,主要因素是城乡收入差距。具体数值不评论,但改革前城乡收入差距很大是符合常识的。而在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中,“2010 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 …基尼系数是什么?怎么算出来的?
基尼系数是什么?怎么算出来的?
08-12-19 &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1、直接计算法 直接计算法在基尼提出收入不平等的一种度量时,就已经给出了具体算法,而且这种算法并不依赖于洛伦茨曲线,它直接度量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定义 △= n n ∑∑∣j=1 i=1Yj-Yi∣/n2, 0≤△≤2u 式(2) 式中,△是基尼平均差,∣Yj-Yi∣是任何一对收入样本差的绝对值,n是样本容量,u是收入均值。定义 G=△/2u, 0≤G≤1 式(3) 可以证明:G=△/2u=2SA(证明过程见附录一),而由式(1)G= SA/ SA+B,SA+B=1/2,G=2SA,因此,式(2)中定义的G即为基尼系数,综合式(2)、(3),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为: G= 1 2n2 u n n ∑∑∣j=1 i=1Yj-Yi∣ 式(4) 直接计算法只涉及居民收入样本数据的算术运算,很多学者认为理论上看,只要不存在来源于样本数据方面的误差,就不存在产生误差的环节。实际上,在附录一证明过程当中将看到,直接计算法依然采用了以直代曲法计算面积,只不过这个过程在样本数据范围内达到了最小近似,其精确度直接取决于样本数据本身。因此,可以认为它不带任何误差的计算了样本数据的基尼系数值。 2、拟合曲线法 拟合曲线法计算基尼系数的思路是采用数学方法拟合出洛伦茨曲线,得出曲线的函数表达式,然后用积分法求出B的面积,计算基尼系数。通常是通过设定洛伦茨曲线方程,用回归的方法求出参数,再计算积分。例如,设定洛伦茨曲线的函数关系式为幂函数: I=αPβ 式(5) 根据选定的样本数据,用回归法求出洛伦茨曲线,例如,α=m,β=n.求积分 SB=∫01 mpndp= m n+1 式(6) 计算 G= SA SA+B = SA+B-SB SA+B =1- 2m n+1 式(7) 拟合曲线法的在两个环节容易产生谬误:一是拟合洛伦茨曲线,得出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中,可能产生误差;二是拟合出来的函数应该是可积的,否则就无法计算。 3、分组计算法 这种方法的思路有点类似用几何定义计算积分的方法,在X轴上寻找n个分点,将洛伦茨曲线下方的区域分成n部分,每部分用以直代曲的方法计算面积,然后加总求出面积。分点越多,就越准确,当分点达到无穷大时,则为精确计算。 假设分为n组,每组的收入为Yi,则每个部分P的面积为: SP= 1 ∑i-1Yi+∑ i Yi 2n n∑Yi 式(8) 加总得到: G= SA SA+B = SA+B-SB SA+B =1-2lim k→∞∑ n 1 ∑i-1Yi+∑ i Yi 2n n∑Yi 式(9) 这是精确计算基尼系数的表达式,当分点n个数有限时,定义: yi= Yi n∑Yi 式(10) 得到近似表达式: G=2SA= 2 n (y1+2y2+ooo+nyn)-( n+1 n ) 式(11) (证明过程见附录二) 分组计算法不依赖于洛伦茨曲线的函数形式,但在以直代曲的环节会出现误差,增加分点的个数可以减少这种误差。 4、分解法 上述的计算方法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求出基尼系数的值,而分解法则是在求出上述值的基础上,力图研究基尼系数的构成因素,除了得出总的基尼系数的信息之外,在计算过程中还能够获得分解部分内部的基尼系数值。另外,分解法求出基尼系数的过程一般都依赖于已有部分的基尼系数的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分解法并不是独立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基尼系数的分解,即定义的各个不同基尼系数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伦敦经济学院收入分配方法论专家Cowell教授提出,基尼系数在不同人群组之间无法完全分解于尽。总体基尼系数除了包括各个组内差距之外,还应包括组间差距和相互作用项。公式为: G = k∑WiGi+Ib+ε(fi) 式(12) 式中,G是总体基尼系数,Gi是第i组内部的基尼系数(i=1,2,…,n),Wi是Gi的权数,Ib是组间的差距指数,ε(fi)是相互作用项。ε(fi)是各个组之间收入分布的重叠程度。特别地,当各个组之间收入分布完全不重叠时,ε(fi)=0。 式(12)地意义在于形式化地表述了对总体基尼系数进行分解的思路和框架,但由于没有给出Wi、Ib和ε(fi)的具体计算方法,还不能用于基尼系数的计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什么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 基尼系数越大,则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基尼系数越小,则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 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标准在我国基本适用。 专家建议:在单独衡量农村居民内部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定为0.4;而在衡量全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警戒线上限定为0.5,实际工作中按0.45操作。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基尼系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