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0年2010年世界人均收入入多少

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2010年世界人均收入排名:中国排第几?
2010年世界人均收入排名:中国排第几?&& &&国家 GDP/人 (美元) &数据来源&<font color=# 卢森堡 48,900&<font color=# 美国 36,300&<font color=# 百慕达群岛 35,200&<font color=# 开曼群岛 35,000&<font color=# 圣马利诺 34,600&<font color=# 挪威 33,000&<font color=# 瑞士 32,000&<font color=# 冰岛 30,200&<font color=# 加拿大 29,300&<font color=# 爱尔兰 29,300&<font color=# 比利时 29,200&<font color=# 丹麦 28,900&<font color=# 日本 28,700&<font color=# 阿卢巴 28,000&<font color=# 奥地利 27,900&<font color=# 香港 27,200&<font color=# 荷兰 27,200&<font color=# 摩纳哥 27,000&<font color=# 澳大利亚 26,900&<font color=# 德国 26,200&<font color=# 法国 26,000&<font color=# 瑞典 26,000&<font color=# 芬兰 25,800&<font color=# 英国 25,500&<font color=# 新加坡 25,200&<font color=# 意大利 25,100&<font color=# 福克兰群岛 25,000&<font color=# 列支敦士登 25,000&<font color=# 泽西 24,800 1999&<font color=#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2,100&<font color=# 法罗群岛 22,000&<font color=# 西班牙 21,200<font color=# 关岛 21,000&<font color=# 曼岛 21,000&<font color=# 新西兰 20,100&<font color=# 卡塔尔 20,100&<font color=# 格恩西岛 20,000&<font color=# 格陵兰 20,000&<font color=# 韩国 19,600&<font color=# 以色列 19,500&<font color=# 葡萄牙 19,400&<font color=# 斯洛文尼亚 19,200&<font color=# 希腊 19,100&<font color=# 安道尔 19,000&<font color=# 维京群岛 19,000&<font color=# 汶莱 18,600&<font color=# 澳门 18,500&<font color=# 台湾 18,000&<font color=# 直布罗陀 17,500 1&<font color=# 科威特 17,500&<font color=# 马耳他 17,200&<font color=# 英属维京群岛 16,000&<font color=# 巴哈马 15,300&<font color=# 捷克 15,300&<font color=# 巴林 15,100&<font color=# 巴巴多斯 15,000&<font color=# 塞浦路斯 15,000&<font color=# 法属圭亚那 14,400&<font color=# 新加勒多尼亚 14,000&<font color=# 匈牙利 13,300&<font color=# 北马里亚纳群岛 12,500&<font color=# 斯洛伐克 12,400&<font color=# 荷兰安的列斯群岛 11,400&<font color=# 沙特阿拉伯 11,400&<font color=# 波多黎各 11,100&<font color=# 安提瓜和巴布达 11,000&<font color=# 圣皮耶和密克罗 11,000&<font color=# 爱沙尼亚 11,000&<font color=# 马提尼克岛 10,700&<font color=# 阿根廷 10,500&<font color=# 智利 10,100&<font color=# 毛里求斯 10,100&<font color=# 南非 10,000&<font color=#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0,000&<font color=# 克罗地亚 9,800&<font color=# 波兰 9,700&<font color=# 俄国 9,700&<font color=# 土克斯和开科斯群岛 9,600&<font color=# 哥德普洛岛 9,000&<font color=# 帕劳 9,000&<font color=# 拉脱维亚 8,900&<font color=# 墨西哥 8,900&<font color=# 马来西亚 8,800&<font color=# 圣吉斯和尼维斯 8,800&<font color=# 白俄罗斯 8,700&<font color=# 安圭拉 8,600 2001&<font color=# 博茨瓦纳 8,500&<font color=# 立陶宛 8,400&<font color=# 哥斯达黎加 8,300&<font color=# 阿曼 8,300&<font color=# 美属萨摩亚群岛 8,000 2000&<font color=# 乌拉圭 7,900&<font color=# 全世界 7,900&<font color=# 塞舌尔群岛 7,800&<font color=# 巴西 7,600&<font color=# 罗马尼亚 7,600&<font color=# 土耳其 7,300<font color=# 哈萨克 7,200<font color=# 泰国 7,000&<font color=# 那米比亚 6,900&<font color=# 伊朗 6,800&<font color=# 突尼斯 6,800&<font color=# 土库曼 6,700&<font color=# 保加利亚 6,500&<font color=# 加蓬 6,500&<font color=# 多米尼加 6,300&<font color=# 利比亚 6,200&<font color=# 巴拿马 6,200&<font color=# 哥伦比亚 6,100&<font color=# 塞浦路斯 6,000&<font color=# 斐济 5,600&<font color=# 美属萨摩亚 5,600&<font color=# 留尼汪 5,600&<font color=# 阿尔及利亚 5,400&<font color=# 圣卢西亚 5,400&<font color=# 委内瑞拉 5,400&<font color=# 多米尼加 5,400&<font color=# 马其顿 5,100&<font color=# 库克群岛 5,000 2001&<font color=# 秘鲁 5,000&<font color=# 瑙鲁 5,000 2001&<font color=# 格林纳达 5,000&<font color=# 法属玻里尼西亚 5,000 2001&<font color=# 伯利兹 4,900&<font color=# 黎巴嫩 4,800&<font color=# 斯威士兰 4,800127 中国 4,700<font color=# 萨尔瓦多 4,600&<font color=# 菲律宾 4,600&<font color=# 乌克兰 4,500 &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2-24 05:1402-24 06:4102-24 06:4902-24 06:4902-24 06:4902-24 06:4902-24 06:4902-24 06:4902-24 06:4902-24 06:49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4 开心网扫描二维码进入手机版&当前位置: ->
-> 重点推荐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及其原因分析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其基本涵义是指,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这主要是因为,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从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看,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大部分国家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未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但就大国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仅用了8年。
而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如菲律宾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71美元,2006年仍停留在1123美元,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还有一些国家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始终难以缩小与高收入国家的鸿沟,像马来西亚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12美元,到2008年仅达到8209美元。阿根廷则在1964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000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而后又回升到2008年的8236美元。拉美地区还有许多类似的国家,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一直没能跨过10000美元的门槛。
(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发展水平和条件十分相近的国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命运,关键是能否有效克服中等收入阶段的独特挑战。从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情况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为例,在工业化初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后,未能及时转换发展模式,而是继续推进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后,还是维持“举债增长”,使进口替代战略延续了半个世纪。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则因国内市场狭小,长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使其过于依赖国际市场需求,极易受到外部冲击。
二是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一国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但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增长动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要克服这一挑战,就需要在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方面持续增加投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再也没能恢复到危机前的高增长,就与经济增长缺乏技术创新动力有直接关系。
三是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公平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创造更为均衡的发展,还能够减缓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严重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如上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基尼系数高达0.44-0.66之间,巴西到90年代末仍高达0,64,一些国家还由于贫富悬殊,社会严重分化,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四是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从拉美国家看,受西方新自由主义影响,政府作用被极度削弱,宏观经济管理缺乏有效制度框架,政策缺乏稳定性,政府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顽疾难以消除,经济危机频发造成经济大幅波动,如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2002年阿根廷经济危机,都对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严重冲击。阿根廷在年45年间出现了16年负增长,主要就集中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和2002年国内金融危机期间。
五是体制变革严重滞后。在拉美国家,体制变革受到利益集团羁绊,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精英集团的“现代传统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反对在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权力分配等领域进行变革,或者把这种变革减少到最低限度。经济财富过度集中,利益集团势力强大,造成寻租、投机和腐败现象蔓延,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受到严重扭曲。
从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看,最根本的是较为成功地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特别是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换,比如,韩国上世纪70年代“汉江奇迹”主要依靠出口导向战略,但此后将发展方向从扶持和保护产业转向鼓励竞争和创新,1986年制定《面向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计划》,颁布《提高产业技术五年计划(年)》,明确提出技术开发的主体由政府转向企业,使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同时,日本和韩国在由中等收入转向高收入国家进程中,都较好地控制了收入差距扩大,日本60年代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韩国70年代推行“新社区运动”,缩小了城乡和居民收入差距,使初次分配更趋均衡,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挑战
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汇价计算超过4000美元,正处在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迈进的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往往是矛盾和风险凸显的阶段,面临诸多特有的挑战。
(一)高储蓄率可能发生调整
高储蓄率和由此带来的高投资率是支撑过去30多年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2009年我国储蓄率达到51.4%,比1978年提高了13.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44个百分点。高储蓄率与人口年龄结构有很大关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全社会储蓄能力会因为劳动力供给的下降而有所下降。老龄人口比重提高,动用储蓄的人增多,能够储蓄的人减少,全社会的储蓄率就将趋于下降。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67亿人,65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1亿人。据《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预测,到2020年60岁和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分别达到2.34亿人和1.64亿人。从我国人口抚养比和储蓄率的变化看,年,我国人口总抚养比①从1982年的38.5%下降到2009年的27.0%,下降了11.5个百分点;同期储蓄率从1982年的33.5%上升到%,上升了17.9个百分点,显示了抚养比与储蓄率的逆向变化关系。
人口结构决定了储蓄率变动的方向,但真正决定高储蓄率水平的还是体制和政策性因素。随着我国加大调整收入分配力度,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政府加大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提高国有企业分红比例,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等,居民用于养老、医疗和子女教育的预防型储蓄将下降,我国高储蓄率状况将不可能持续保持下去。根据我院投资研究所的估算②,“十二五”期末总储蓄率将比2009年有所下降,2015年后储蓄率下降将进一步加快。
(二)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
丰富的劳动力供给是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劳动力的充足供给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3次人口出生高峰③和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但第一次和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群现在已经开始进入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龄,农民人口的转移速度也在下降,劳动力的供需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大部分研究机构和学者都预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正在或将要达到峰值,之后将逐渐减少。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人口总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顶峰,届时人口为14.62亿人,而在此之前,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5年达到峰值,总量为9.98亿人。蔡P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年期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高于总人口增长率,而此后则呈现相反的趋势,这意味着劳动力的供需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人口红利”将进入拐点时期④。从近年来农民工中青壮年比例不断下降的情况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全局性、趋势性变化,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的趋势正在逐步显现,“人口红利”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步减弱。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必须更多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科技创新的驱动。
(三)科技创新难度增大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产品、技术、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主要通过引进外资、人才和管理经验实现科技进步。但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缩小,引进外来技术的难度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又受到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的制约,短期内难以全面大幅提升。
国内学者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算结果表明,过去30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已出现下降趋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计算结果,年间,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53.5%、25.3%和21.2%(见表1-1)。上世纪后20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90年代比80年代增加了20个百分点,但2000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出现明显下降,今后要保持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趋势的难度将明显加大。
(四)工业规模扩张难以持续
本世纪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和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持续提高。年,第二产业和工业年均增速分别为11.3%和11.5%,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1.1和1.3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9%(见表1-2),已经达到历史高位。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重振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力求通过政府扶持,实现传统产业在新技术平台上的复兴,并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这也意味着,我国工业规模扩张将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制约。从各方面因素判断,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或将趋于稳定。
我国现有工业增加值占比已超过主要国家的历史高点,难以再出现大幅度提升。在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中,如德国工业增加值占比峰值为1970年的39.1%,2007年已降至25.1%;美国为1981年的29.3%,2007年已降至17.1%。同处东亚地区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工业增加值占比峰值为%,2007年下降至22.8%;韩国为1987年的34.5%,2007年下降至31%。这些国家在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峰值后,都经历了一个持续下降过程。总体上判断,我国的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重化工业产能趋于饱和,规模扩张的空间逐步缩小,工业化将进入产业素质提升为主的阶段。
(五)外需拉动作用减弱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年均增长率为21.6%,即使在外部环境开始变化的2008年,外贸出口仍保持了17.2%的增长率。这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出口增速最快、增长最为稳定的时期。但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这个时期出口高速增长的特定国际经济环境难以重现。
金融危机后,“美欧消费、东亚生产”的分工关系发生新的变化。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改变过度依赖负债消费的发展模式,增加研发和基础设施投资,实施“5年出口翻番”战略,通过对出口企业给予援助、大幅提高中小出口企业贸易融资、研究放松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迫使贸易伙伴扩大市场开放和放任美元贬值等手段促进出口。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各国对市场的开放更加谨慎,加之中国外贸出口恢复较快,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并成为第1大出口国,美欧国家对我压力明显增大,贸易摩擦事件频率明显增加。一些西方国家借自主创新、政府采购、人民币汇率等问题频频向我施压,我国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明显加大。今后一个时期,外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因外部环境变化而明显减弱。
(六)资源环境硬约束强化
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与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是分不开的。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8.5%,而消耗的钢材占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油气占10%。中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09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减排已超过“十一五”目标,化学需氧量减排接近“十一五”目标;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5.61%,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十一五”目标。但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经济总量的继续扩大,资源和环境硬约束将持续加剧。
以能源为例,2004年制定的能源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30亿吨标煤左右。但事实上2009年就突破了这一控制目标,2010年预计将达到32亿吨标煤左右,比2000年的14.5亿吨标煤翻了一番多。年平均每年新增能源消费量大约为1.7亿吨标煤,如果今后10年每年新增能源消费量仍维持在1.7亿吨左右,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50亿吨标煤。这样大规模的能源消耗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我国已经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这也对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形成了明显约束。
(七)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收入差距往往呈现扩大趋势。近年来,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从城乡看,197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3倍,1983年降到1.82倍,之后持续扩大,2009年扩大到3.33倍。从区域看,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区是最低地区的2.4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区差距是4.2倍。从行业看,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前10个行业与最低的后10个行业之间的差距,由2005年的3.5倍扩大到2009年的4.1倍。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企业高管的高工资、高福利、高保障与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国有困难企业职工等低收入群体的低工资、低福利、低保障形成巨大反差,使实际收入差距要比名义收入差距更大。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直接关系。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阶段,工业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偏低,这种产业结构对资本投入的需求相对较大,对劳动投入的需求相对较小,造成资本收益占比相对较高,劳动报酬占比相对较低,加之劳动力特别是低端劳动力供过于求,很容易形成其他要素挤占劳动报酬的情况。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由2001年的63.2%下降为2008年的57.2%,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由2001年的53.3%,下降到2008年的47.5%。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从拉美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验看,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能有效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高储蓄率可能发生调整,科技创新难度增大,工业规模扩张难以持续,外需拉动作用减弱,资源环境硬约束强化,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加之潜在增长水平趋于下降,我们同样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十分迫切又更加艰难。我们要总结和吸取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特别是要下决心解决好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 (未完待续)
①总抚养比: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0-14岁少儿人口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②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课题组:《“十二五”时期投资规模与重点研究》2009年12月
③中国的第一个人口出生高峰是年,第二个人口出生高峰是年,第三个人口高峰是年。第一、第二个高峰的出生率高于3%,第三个高峰的出生率为2%左右。
④可参看蔡P:“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1.王一鸣等著:《调整和转型-中国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课题报告:《“十二五”时期投资规模与重点研究》,2010年3月。
3.马骏:“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下行的6个原因和政策含义”,博源基金会《中国经济观察》2010年正刊第9期。
4.王庆:“2020年前的中国经济”,摩根斯坦利研究报告,日。
5.高路易:“2020年的中国经济-宏观经济情景分析”,www./english
6.蔡P: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7.李海峰等:中国人力资本测度与指数构建,《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作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王一鸣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知道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图为大会会场。 (新华社记者 李涛/图)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胡锦涛指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对此,援引规划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的说法称,按照规划惯例,这个&翻一番&目标是扣除价格因素,以2010年为价格基期,按不变价格来计算,是&货真价实的倍增计划&。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但这并不意味着2020年人均收入就是简单&乘以二&,&考虑到通胀因素,到时人均收入数字会超出38218元和11838元&。
此外,报告中人均收入是指全体人民平均收入,并不意味每个人都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可能低收入者增加的还要多,高收入者增加的要少,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而在新华社对十八大报告的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计算称,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只要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9%左右就可实现GDP翻一番目标,而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对经济发展要求会更高一些,粗略测算GDP年均增速达到7.1%左右就可保障,而人均收入年均增速7%左右即可。&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也充分考虑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新格局,目标设定合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给正在实施的&十二五&规划,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未来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发改委和地方领导纷纷表态要坚决实现这一目标。
此前,据国家统计局科研所2011年12月发布的&&,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比2000年的59.6%提高20.5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88.0%,中部地区为77.7%,西部地区为71.4%,东北地区为82.3%。
另据新华网,11月10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情况是好的,不仅仅是要实现&十二五&规划本身的目标,还必须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此前一天,11月9日,新华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准备好了!&在11月9日北京代表团开放日上,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党支部书记支芬说,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2020年村里的1580个院将全部建成新小区,每户村民平均自有资产将达到10万元,村集体收入将达1亿元,全面小康的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
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8日讨论报告时表示,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全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争取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而在11月9日的贵州代表团开放日,新华网,贵州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说,贵州要奋力后发赶超,&我们有信心到2020年和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贵州是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小康进程大体上落后西部平均水平4年、全国平均水平8年。赵克志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上,贵州省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即到2016年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提高到80%以上,达到西部平均水平;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说,&说具体一点,我们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位居全国倒数第五,我们跟全国有差距,跟西部的平均水平也有差距。&数据表明,中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经达到80.1%,而甘肃的数字仅仅是62.7%。目前,甘肃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国倒数第一,人均GDP全国倒 数第三。王三运强调,甘肃需要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重大的政治责任,将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做出更大的努力,&绝不拖全国后腿&。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0年世界人均收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