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逼人民币为什么升值升值,我们为什么不抛售美元...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刻不容缓|美国|美元|人民币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刻不容缓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钱军
  只要美元地位不改变,作为最大债主的中国出于稳定资本市场的考虑就要被迫购买美国国债。只要人民币继续对美元升值,就只能看着美国债务继续蒸发,并有大量热钱涌入,增加国内的通货膨胀以及泡沫形成的压力。
要成为储备货币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利率市场化,二是资本项目大幅度地放开。
  最近美国政府又上演一部悬念剧:先是政府关门,然后国会对国债上限及附带条件的谈判再次陷入僵局,直到最后关头才妥协,再一次让国际金融市场和 包括美国最大债主中国在内的许多大量持有美国国债的政府和机构投资者提心吊胆;这些投资者松了一口气后准备迎接下一次可能更大的风暴。
  现在美国所有国债的总水平已经超过GDP的100%;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美国经济长期发展最严重的障碍;但另外有些经济学家,包括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公开宣称美国的国债不会带来任何问题,因为不管再新增加多少国债,总有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来购买,为美国政府低价融资。为什么中国 要不停地购美国国债?这要跟中国的外汇储备和美元的国际地位联系起来分析。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三万六千亿美元,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大部分外汇储备源于资本账户盈余,也就是说海外投资者到中国投资远远大于中资出国,还 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经常账户下的贸易顺差。中国和亚洲许多贸易和资本顺差国家(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都采取相似的投资政策,将外汇储备的一大部分购置 以美元计价的最安全的投资产品――美国国债。
图1: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外汇储备
  从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一直采取量化宽松,也就是通过央行大量购买中长期债券(极度扩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把中长 期利率锁定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以此鼓励家庭和企业通过借债进行投资,刺激消费型的经济。这种情况下中长期美国国债的名义收益率在2%-3%之间,剔除通 胀后的实际收益率只有可怜的1%或更低。全世界有那么多金融市场为什么要投收益如此之低的产品?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07年以前的总量是很低的;现在3.66万亿的外汇储备几乎都是在最近6年内飞速积累屯积下来的(见图1)。
  2005年以前人民币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8.28元;从零五年开始人民币在有控制的区间内开始浮动,但趋势非常明显:人民币对大部分主要货币大 幅升值;最近已经在向1美元兑换六元冲击(见图2;图中港币兑美元基本保持一条水平线,因为香港政府采取锁定美元固定汇率的政策;所以人民币也对港币升 值)。人民币对美元的大幅升值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美国欠中国的债务也会大幅度的降低:人民币升值30%,美国欠的债就蒸发掉30%!
图2:人民币/美元(与港元)汇率 (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
  为什么这么多国家要把辛辛苦苦积累的外汇储备往水里扔?一个重要原因要从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说起。
  在危机发生以前绝大部分亚洲国家的经济状况良好,宏观政策也没有明显的失误,但在响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号召”下,很多国家开放资本市场,允许外资自由进出。90年代初开始,国际资本,比如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对冲基金,看好亚洲各国市场;在大笔外资(“热钱”)涌入和炒作下,以本币计算的资产及汇率都出现上升趋势。
  一旦外资看到上升趋势已近顶点,开始撤资;一方面将以前购买的资产抛出,另外在很多国家开始做空资产以及该国货币。短时间内在外资流出的拉动 下,这些国家的投资者也开始出售该国资产,同时从银行将本币存款取出换成国际硬通货,尤其是美元,来减少本币贬值的损失。短时间内大量资本外流造成资产价 格大幅下滑,同时由于储户挤兑银行,取出本币存款,导致银行危机。最后,各国央行为了保护本币,提高国内的利率(来吸引外资驻留国内),但此举加重了企业 的融资成本,使国内经济陷入危机。
  这就是所谓的汇率,银行“双重危机”和以此引发的经济危机。这类危机的前奏一般是大量投机性的热钱流入本国市场,哄抬本国资产,然后大量退出时 引发危机。当时,亚洲国家向IMF求救(开放资本市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IMF多年来进行强力推行的政策),但IMF只提供了非常有限的援助。
  在经历了这一次“飞来横祸”后,所有国家,包括中国,吸取的惨痛教训是:一定要大量囤积美元―最硬的国际储备货币,来作为防火墙预防类似金融危 机;有了美元储备,在资金短期大量外流时就可以通过抛售美元来稳定资本和汇率市场。同时,美元储备只能投在安全性,流动性最好的资产,也就是美国国债,以 便能迅速将投资转换为美元抛回国内市场,故牺牲投资回报率也是为了“防火”。类似中国,很多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在金融危机后开始陡然攀 升(见图3)。
  但是,从所有外汇储备盈余国来看,尤其是有大量贸易往来的国家来说,每个国家大量囤积美元作为自身的防火墙是一个效率极其低下的办法。
图3:世界不同地区储备总额比较
  纵观2007-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国际资本市场,依然是美元独霸天下的局面。说起本次危机,很多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美国的次贷市场以及金融机 构里存在制度和监管上的问题。但从这次危机对全世界的极大的负面影响可以看出,次贷市场的问题只是症状,而非引发危机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而泡沫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美联储的政策失误,在 2001年美国经济危机后格林斯潘过晚上调利率(等到2003年才开始调整)――美国过于宽松的宏观环境导致资本市场信用扩张;二是以上提到的全球资本流 动的不平衡―外汇储备盈余的国家大量的外汇储备以投资美国国债为主的方式流回美国,导致在年期间,&美国资本市场更大规模的信用扩张, 使利率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大大刺激了美国家庭的借款动机,在很大程度上的吹出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泡沫;而泡沫的破灭引发了全球的金融经济危 机。
  很多人会问:美联储近几年的量化宽松怎么没把美国的物价拉扯上去?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是由全世界的经济体,尤其是有着很高投资机会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来分担的。
  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大量资金不是在美国停留,而是出国寻找更好的机会。即便中国有严格的资本市场控制,大量的热钱还是从各种渠道流入(因为资 金到中国走一圈再流出就可以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获取很大收益),这是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的热钱也进入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在 2009年开始涌入的外资炒作下,国内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大幅飙升,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泡沫迹象。
  总而言之,美元独霸天下的局面是以上所有问题的根源:它导致了国际资本市场流动的失衡,外汇储备盈余国家不断地将资本投放到美国,这种资本流动会引发美国金融市场的泡沫,泡沫破灭导致经济危机,然后美联储再用量化宽松刺激经济复苏,保证美元不会大幅升值,帮助美国企业出口,而通胀压力可以出口。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只要美元地位不改变,这种国际资本市场的循环就会继续下去。作为美国最大的债主的中国,出于稳定资本市场的原因被迫购买美国国债,并没有债务上 的定价权,只要人民币继续对美元升值,就只能看着美国债务继续蒸发;虽然实行资本市场的监控,还是有大量热钱涌入,增加国内的通货膨胀以及泡沫形成的压 力。中国这样帮助美国还不够,他们还一天到晚指责中国把人民币故意压低(威胁要给我们戴“currency
manipulator”的帽子),造成对美国很大的贸易顺差,中国(的出口行业)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
  当危机爆发,美国开始实行货币宽松政策后,中国央行的周小川主席在国际媒体上大力呼吁IMF发行国际货币,也就是用一篮子货 币作为基础的货币,而不是单一的美元。因为只要全世界只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储备货币,它背后的国家就有很大的道德风险。但IMF不会采纳周主席和中国的建 议发行国际货币,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个国际机构的投票权和控制权仍然掌握在美国和欧元区国家的手里。美国没有任何意愿降低美元的国际地位。
  现在全球资本市场有美元以外的储备货币吗?欧元区有很多长期问题没解决(只要财政联盟不形成,欧元区的债务问题就存在)不可能挑战美元。日本经 济也存在很多结构性问题,“安倍经济学”只不过拷贝美国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经济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日本企业在最近十年丧失了它们国 际核心竞争力(韩国许多企业取而代之)。作为储备货币,背后一定要有一个大国的经济和稳定的金融系统作为支撑,所以像瑞士法郎这一类货币是永远不可能作为 国际储备货币的;因为瑞士经济太小,容纳不了大量资本的涌入流出带来的震荡。
  大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只有中国最有能力(从经济规模和发展,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监管来看)将人民币变成储备货币。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地位上升非常快,会在今后两年内成为第三大全球结算货币,但要成为储备货币还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利率市场化,二是资本项目大幅度地放开。在这些条件下,中国资本可以大量走出去,持有人民币的外国投资者也能到中国投资。这样,除中国外的外汇盈余国家就可以逐渐把美元的储备换成人民币储备。
  如果人民币的国际清偿和投资能力大大提高,中国就像美国一样,无须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了。在这个新格局下,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会比现在平衡许多,可以从根本上预防类似2007-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中国有能力、有义务帮助自己,帮助许多发展中国家打破美元的霸主地位,创造国际资本市场的新秩序。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刻不容缓。虽然人民币不可 能在短期内取代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但在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持下,人民币全面与美元全面抗衡不再是天方夜谭,不再是一百年才能实现的 美梦,而是在我这一代人退休前(我是1988年进复旦读本科的)完全能够看到的事实。
  人民币怎么进一步国际化?以我看,上海自贸区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大幅度推进这一进程。具体怎么操作、监管,从自贸区推广到别的地区?我们下回接着说。
  (本文作者介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上海EMBA项目主任。波士顿学院卡罗尔管理学院金融系终身教授。)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网民热议奥巴马施压人民币升值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 &| &| &| &| &|
&& &|&&|&&|&&|&&|&&|&&
&& &| &| &| &| &| &|& &|&
商务进行时美国给中国经济埋下了哪些祸根?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作者:BWCHINESE中文网
  美国人“欲”满全球,认为自己的利益无所不在,所以保卫利益的地点必然遍及世界各地。那么,美国给中国经济埋下了哪些祸根?
  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旧的秩序正在松动瓦解,新的秩序还未成形。
  在东方人眼里,世界是划分好的一块块农田,各人种好各人田。而在美国人眼里,世界是个大狩猎场,哪里有猎物就往哪里去。美国人做买卖从来不考虑你的我的,他们会把别人口袋里的“银子”一并进行计算,作为美国配置资源的基础。
  当今的世界是美国和西方主导的世界,盛行丛林法则。美国人“欲”满全球,认为自己的利益无所不在,所以保卫利益的地点必然遍及世界各地。
  美国人不仅仅胃口大,也肯下真功夫发展理论与工具。一方面,美国是较早研究并着力打造全球价值链的国家,目的是突破他国的关税壁垒和资源限制,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战略效益。
  他们敢于抓住机遇,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反恐战争、金融危机等历史事件不断确立对美国有利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秩序。
  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正经历下滑,一些金融机构预测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将降至7%以下。那么,美国给中国经济埋下了哪些祸根?
  中国社科院前天发布的《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预计,今年经济增速为6.9%。
  蓝皮书认为,中国处于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型时期,体制性问题导致的纵向和横向分割以及人力资本缺失,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障碍。
  “今年及“十三五”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新转型的关键时期,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投资增长速度的下滑,“干中学”效应衰减以及需求结构变化,是造成经济结构性减速的主要原因。”
  蓝皮书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进及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增长的重中之重,尤其重视中西部地区生产效率的有效改进。因此,制度完善和人力资本培育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主要手段。
  此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在关于《2015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演讲中表示,三季度经济增速有可能跌破7%,四季度可能比三季度好一点,全年经济增长要低于去年。
  马晓河对经济的总体判断是,今后几个月,中国经济增长仍然是总供给、总需求失衡,供大于求的态势不会改变,需求回升不会太快。
  中金公司曾发布报告,将三季度GDP同比增速预测从之前的7.0%下调至6.5%,四季度预测从7.2%下调至6.6%,并将2016年全年GDP预测从7.5%下调至6.6%。
  当前,美元是维系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石,美元通过其特殊地位形成了所谓的“美元陷阱”,限制了各国金融与经济的发展空间。
  “美元陷阱”是指当美元作为各国主要储备货币时,如果美元风险增加,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既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的来源,也会成为美元储备者难以摆脱的负担。
  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体系比较脆弱,在对外交易中长期依赖美元进行计价、结算、借贷和投资。当美元持有数量较大时,将陷入无法大幅减持美元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在市场上抛售美元,减持美元资产,将导致美元贬值,外汇储备资产缩水,同时还会削弱本国企业出口竞争力,带来外汇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如果增持美元,将进一步加大对美元的依赖性。
  因此,美元买得越多,越难抛出去。美元通过其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将自己与全球货币体系捆绑在一起。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大都盯住美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被严重削弱。
  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不但进一步加剧资本流动性风险和本币汇率的波动性,也使各国在“美元陷阱”中越陷越深。
  美元超额发行导致美元贬值,促使国际资金以热钱的形式流入新兴市场国家。2005年实施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进入持续上升的通道,已从2005年的1美元兑换8.28元人民币上升到了2014年年底的1美元兑换6.12元人民币,这一期间大量的国外资本流入中国,期望获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超额回报,国际收支表中的资本和金融项目从2005年年初的3.29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4年年末的15.80万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速达到了38%。
  热钱流入进一步加速人民币升值,因结汇要求以及维持汇率稳定需要,央行不得不购买美元,投放人民币,导致人民币供给被动增加。
  从年,中国M2年平均增速达到了17.17%。M2的持续增加,一方面固然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结售汇被动投放本币的结果。
  因此“美元陷阱”的存在,压缩了人民银行对于货币供应的调控空间,影响了对于金融市场的调控效果,给中国金融稳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美元本位下,美元是国际贸易标价中的主要货币,中美间的商品进出口主要采用美元标价。由于中美贸易结构的差异,“美元陷阱”会扭曲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美国主要向中国出口技术高端的商品,在市场上处于优势,掌握着定价权。
  因此,出口厂商采用生产者货币定价(PCP),根据自己的最大化利润进行定价,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化后,可以根据市场购买力大小随时调整价格。
  而中国向美国出口技术中低端的商品,不具有市场优势,出口厂商采用当地货币定价(LCP),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于美国当地市场影响较小,汇率变动不能较快反映到中国商品价格变化上去。因此,中美出口定价的不对称性使得汇率传递具有不完全性。
  汇率传递的不完全性导致资本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背离,资本市场形成的均衡汇率不能反映中美两国贸易的真正比较优势。
  “美元陷阱”下,美元超发导致人民币升值,但由于汇率传递存在不完全性,使得人民币必须以更大幅度的贬值,才能保持中国的进出口顺差不发生较大影响,因此,人民币汇率往往会出现过度调整,即汇率超调(ExchangeRateOvershooting)。
  汇率超调会带来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方面会扭曲人民币汇率,导致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失灵,汇率无法有效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另一方面会延缓人民币自由化改革,阻碍汇率市场化进程。
  “美元陷阱”使得金融改革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汇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成本可能抵消掉汇率浮动带来的收益,并且可能出现额外的损失。
  从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后开始,美国已经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的超额供给导致国际热钱规模膨胀,近年来热钱向中国流入的规模不断增加。
  由于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高,易于套现,所以相当大一部分热钱流入中国的股票与债券等市场,导致这些领域过度繁荣,热钱撤出后又出现过度低迷。热钱快进快出加剧了资本市场的波动,从而给金融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从流入渠道看,热钱流入的渠道多样:一是虚假贸易。境内企业与境外联手,通过虚高报价、预收账款、虚假合同等方式,将资金以货款形式,从境外注入国内。
  二是增资扩股。在原有注册资金基础上,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项目为理由申请增资,而资金实际用于其他投机活动;获利后,撤销原项目合同,通过其他理由又转移出境外。
  三是地下钱庄。通过货柜车夹带港币进出粤港两地。
  当前,习近平访美本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大事,为取得共识据信中美做足了准备。
  可是来自于大洋彼岸的美国释放的信号并不那么友善,甚至有点咄咄逼人。在美国指责中国在南海扩建岛礁部署军备,给予中国巨大压力,威胁进入其12海里主权海空区域,越来越多人担心中美发生军事冲突,甚至引发世界大战时。
  美国很可能真正做好准备的是发动另一种世界大战――石油世界大战。
  这两者相同之处在于,美国的主要目标都是中国;所不同的是主要工具不同,前者主要是军舰、战机和导弹等;后者则以石油能源为主要武器。
  石油战争对于世界并不陌生,不过昔日以之作武器的是中东产油国,受打击的是美国等西方消费国。美国在历史上曾经两度遭到石油危机的重创。
  第一次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当时,以埃及和沙特等为首的伊斯兰国家,通过欧佩克石油生产国(简称OPEC)组织,决定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发达国家搞石油禁运,导致中东石油供应中断,石油价格猛涨,引发世界性石油危机,给西方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第二次是2008年春夏,随着美国布什政府对伊朗战争倒计时,国际油价飙升,美原油指数7月10日创出历史最高147.94美元/桶,由此推高了而美国通货膨胀,美联储将基准利率提高到5.25%,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进而爆发了1929年以来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与历史故事截然不同的是,此次美国角色已180度大变换――其历史上的最大短板正在成为其最强大的竞争优势之一,这使得美国得以从石油战争的被害者转变为受益者,这使得美国拥有了用石油作为超级竞争武器的潜力。
  与此同时,高度的石油对外依赖度仍然是欧盟、日本、印度等国的短板,特别是对外石油依赖度后来居上的中国将成为最大受害者。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2014年,美国石油液体能源(含石油、液化天然气和乙醇汽油等)的对外依赖度已下降到26%。EIA并预计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21.3%。而在2005年,美国的石油对外依赖度还高达60%。
  2005年美国石油净进口为1255万桶/日,2014年已经下降到了493万桶/日,这其进口量下降444万桶/日,出口量增加了291万桶/日。
  2014年,美国石油液态能源的生产供应能力为1397亿桶/日,,其中原油日均产量达到870万桶,同比增长120万桶,为1900年统计该数据以来最高值。
  其余为乙醇汽油和液化天然气。根据EIA的预测,美国有可能在2020年以后成为石油的净出口国。而据BP石油的保守估计,美国也将在2030年成为石油的净出口国。
  美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快速大幅下降得益于奥巴马政府力推的能源独立革命。民主党奥巴马政府上任后,对前任小布什政府试图控制中东石油的政策痛定思痛,决心摆脱对中东和外部的石油高度依赖。
  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包括开放近海石油开发,加大生物柴油(乙醇汽油)的生成,以及各种新能源替代供应,特别借助美国独特地质特点的页岩油气开发,使美国本土的石油天然气产量急剧增长,而与此同时,由于新能源的替代,液体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极为有限。这使得美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快速下降。
  不仅如此,美国天然气基本实现自给,月,其天然气进口仅69.7万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目前,奥巴马政府已经批准页岩气对欧洲和日本出口,预计美国在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国,仅次于卡塔尔和澳大利亚。
  需要强调的是,美国现在天然气价格约百万英热单位2.75美元,如果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6.21计算,为0.572元/立方米,而北京民用天然气、车用气分别为价格2.28元、5.12元人民币,则中国居民用气和车用气的绝对价格分别是美国的3.98和8.95倍。
  如果考虑到2014年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9.63倍,则中国居民的液化气负担是美国的38倍以上。
  而由于美国页岩气供应不断增加,价格不断降低,煤炭对其已经完全没有比价优势,加上环保的约束等,出口已经成为煤炭的重要出路,2014年美国煤炭产量9.29亿吨,出口0.91亿吨,主要出口亚洲,特别是中国。
  不仅美国液体能源对外依存度已经下降到22%左右;美国天然气基本自足,价格极其低廉;美国煤炭过剩而出口。
  与此同时,美国石油对于中东的依赖度也大幅下降。在2014年,中东进口石油仅占美国总进口量的21%。而其58%的进口石油来自于美洲。
  鉴于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含政府和商业储备)是96天,2015年美国石油实际对外依赖度若以EIA预期的21.3%计,考虑到中东进口石油占比仅为21%,假定中东波斯湾被封锁,美国可以保持静态石油正常供应为2146天。
  如果考虑到其间因为石油价格暴涨,页岩油气、乙醇汽油和新能源开足马力,美国能源正常供应周期将大幅延长。
  相比于美国的能源独立革命,中国在过去20多年中,石油等能源对外依赖度迅速提高。
  尤其是伴随着汽车工业的爆发式发展,特别是私家车的迅速普及,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快速上升,从1993年最后一年净出口后,至2014年底已经上升到了59.6%。
  在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不断提高的同时,进口石油结构的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弱,其中尤其是对中东石油依赖度较大。参照2014年6月中国海关发布的1-5月进口原油来源地数据。
  中东地区进口原油虽然占进口总量的比重有所降低,但依然维持在51%的水平。
  2015年,美国霍普金斯学会也发表了对中国石油进口分布的研究,其中中东国家中仅沙特、伊朗、阿曼、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6个国家就占到中国进口比例的49.6%。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战略储备远少于美国,甚至缺乏权威的统计数据。2014年11月,国家才首次公布的政府战略石油储备1243吨,仅约9天的消费量。
  在对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各种评估中,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相对最准确,其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国家战略原油储备建成容量达到1.41亿桶,商业原油储备建成容量3.07亿桶,合计4.48亿桶。
  按中国2013年每天消耗石油139万吨的规模静态计算,我国战略原油储备只够使用8.9天,商业原油储备可用13.8天,全国原油储备的静态能力总共约为22.7天。这远低于国际能源署设定的90天的安全标准。
  如果考虑到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已经在2014年底达到了59.5%,中东进口石油占比51%,假如中东石油因为波斯湾封锁而运输中断,中国仅能正常供应石油74.8天。美国正常供应时间周期是中国的28.69倍。
  不仅如此,中国的天然气对外依赖度已经由2006年几乎为零上升到了2014年的32.2%。煤炭对外依赖度也提高到了8.06%。
  如果发生了世界石油大战――其中一个关键是波斯湾石油运输被封锁,那么将对中国经济冲击极大,因为中国约51%的进口石油通过这里。
  与中国在南海和东亚进行直接战争,甚至演化为世界大战相比,封锁波斯湾就等于封锁了中国经济的咽喉,瘫痪中国的经济,刺破中国汇率、楼市、股市和债市的巨大泡沫,引发中国严重的金融危机,显然是美国成本最低遏制中国的上佳选择。
  美国的战略家们早就看到了中国这个致命伤,正如著名地缘政治大师布热津斯基曾指出:“中国的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早已大大超过了国内能源生产的限制。这种增幅的差别还会扩大。这将不仅因成本较高而给中国的经济资源造成紧张,而且也会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打击。
(责任编辑:UF035)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社区热帖推荐
揭秘网红生活真相……[]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