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公交车上被顶遇到农民团队在销售农户...

10. 凌超农村专业合作社下的农民收益及存在_豆搜网
10. 凌超农村专业合作社下的农民收益及存在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68
2010 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 3 一,高淳篇....................................................................... 7 1. 李桂祥:创新发展,求变求美――高淳武家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 9 2. 刘同坤:如何学习武家嘴村发展新农村建设 ....................................... 14 3. 乔淑利:武家嘴农业生态园的废弃物及其处理 ..................................... 17 4. 杨路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暨茶叶生产与茶园管理问题的讨论 ................. 21 5. 宋 迪: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行 ................................................... 32 6. 万 青: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访高淳武家嘴农业科技园 ........................... 35 7. 梁 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武家嘴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进程 ..................... 40 8. 刘照坤:关于武家嘴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的实践报告 ................................. 44 9. 任 君:关于高淳武家嘴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的实践报告 ............................. 48 10.陈宁平:赴武家嘴农业科技园社会实践报告 ....................................... 52 11.童 辉:浅析武家嘴发展高效农业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 57 12.党红交:武家嘴农业生态园实践报告 ............................................. 61 13.宋大平: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依靠科学的土地管理和施肥技术 ....................... 65 14.高 慧: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 69 15.朱 剑: "金陵首富村"武家嘴农业发展现状调查――2010 年研究生暑期三下乡 ....... 73 16.朱 剑:2010 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高淳分队实践总结 ............................ 81 二,邳州篇...................................................................... 81 1. 曹 丹:邳州市现代畜禽养殖与传统养殖方式效益比较分析 ......................... 81 2. 王 雯:关于畜禽产品的安全性问题的研究 ....................................... 86 3. 丁志勇:邳州市部分地区养殖模式分析 ........................................... 89 4. 范志鹏:江苏省邳州地区养殖业之我见 ........................................... 93 5. 张露娟:暑期实践之认识发酵床养猪技术 ......................................... 97 6. 李原园: "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之邳州行 ....................................... 100 7. 刘 艳:在公司加农户养殖模式中农户可能遇到的风险――暑期邳州行社会实践报告 .. 103 8. 李 博:邳州之行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 107 9. 孙成振: "小市场大竞争"下企业的发展之路――饲料企业经营模式探讨 ............. 110 10.凌 超:农村专业合作社下的农民收益及存在问题浅析――以徐州红旗立华养鸡合作社 为例 .......................................................................... 115 11.缪芬芳: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邳州行 ............................................ 119 12.袁 娟:2010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 122 13.张海强: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 125 14.张 惠: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浅谈发酵床养猪技术 ................................ 128 15.张 伟:关于"邳州行"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报告――农业企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探讨 131 16.郑金双:苏北邳州行社会实践报告 .............................................. 135 17.丁志勇:2010 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邳州分队实践总结. .......................... 139 三,泰州篇..................................................................... 139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的相关文档马彦丽等: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行为及其转化
  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行为及其转化
  &&基于13个合作社340个农户的实证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来自13个合作社空间覆盖范围内34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使用因子分析和逻辑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和行为的因素,并特别关注农户入社意愿到入社行为的转化。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低并且兼业特征明显的弱势农户更愿意加入合作社;然而,农户入社行为并不全基于其对合作社的需求意愿,更多地受到其他因素(如外部环境)的影响;真正入社的农户年龄集中在50岁左右;农户对&紧密型&的合作社表现出明显偏好,但并无选择余地;加强合作社知识宣传对农户的入社意愿和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关键词: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意愿;行为;转化障碍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发展很快,吸引了很多农户加入合作社。Scott Rozelle等(2003)组织了一项涉及6个省2459个村庄的调查,在此范围内,有251个村庄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这些村庄中,平均有28.5%的农户成为合作组织的社员。由此推算中国大约有10%的村庄存在合作组织,社员数目占全部农户的2.91%。[1]据农业部2004年的中国农业发展报告统计,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超过15万个。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2005)则认为,中国农村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40多万个,其中规模较大、管理较好、活动较规范的共有95330个,会员1150多万人(不含西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包括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协会&。[1]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中国财经报日报道,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44.6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43.1%;合作社实有成员357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4.3%。[2]
  由于统计口径和途径不同,前述数据出入较大,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目前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比例还比较低。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社宣传和吸引农户加入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讲,并非所有的农户都适宜加入合作社。众多学者注意到(如:张晓山2004;[2]郭玮,2005[3]),热心组织和加入合作社的往往是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农户;其次,合作社作为&集体行动&的组织,难以排除农户的搭便车行为,如果不加入合作社也能获得入社
  的好处,合作社对农户的吸引力就会减弱;最后,由于不同的合作社内部制度安排有所不同,农户加入合作社后扮演的角色以及成本收益也有变化,可能导致有些合作社对农户的吸引力较弱。那么,实践中,究竟哪些农户愿意并且会加入合作社?了解这一问题对政府如何制定合作社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迄今为止,国内对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探讨较多,且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郭红东、蒋文华(2004)较早对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愿进行了经验验证。他们利用Logistic模型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愿的因素,并得出农户的文化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农产品卖难问题是影响农户参加合作社意愿的重要因素的结论。[4]卢向虎等(2008)在全国范围内对七个省抽样,利用Probit模型做了与郭文类似的研究,认为户主的文化程度、年龄、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价格波动幅度、以及农产品的销售半径都对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产生显著影响。[5]
  但是,上述研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在样本选择方面,上述研究均未考虑抽样地区有没有合作社存在,在农户对合作社缺乏了解的地区调查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难以得到农户的真实意愿表示;其次,限于样本选择的局限,多数成果仅考虑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研究,未考察意愿到行为的转化以及是否存在转化障碍;第三,在变量选择方面,忽视了社员对合作社的认知程度、合作社本身制度安排等影响因素;最后,在模型应用方面,涉及多个解释变量时没有考虑多重共线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的科学性。
  本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明确研究范围,以现实中已经存在的合作社为考察对象,对合作社覆盖的空间范围内的社员和非社员进行比较研究。本研究既考察影响农户参与合作组织意愿的因素又考察影响其参与行为的因素,分析意愿是否能转化成行为,并且将社员对合作社的认知程度、合作社本身制度安排等影响因素纳入考察范围,希望可以具体而微地刻画农户的真实选择,为构建对农户具有内在激励的合作社制度提供实证依据。
  二、相关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国际上对农户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Lynne & Rola(1988)认为应该在社会心理变量和经济变量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把人的社会心理过程和经济决策过程结合起来。[6]Austin,Willock & Deary et al.(1998)把对农户行为的研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农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前提,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一类是基于有限理性的假设,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农户行为的典型是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派。他们以&经济人&和&完全的市场信息&为基本假定,根据自身和市场的各种约束及所追求的目标做出决策,以满足自身的利润最大化。[7]众多学者都认为纯粹的经济模型不能很好地对复杂的农户行为予以解释。Willock,Deary & McGregor et al.(1999)认为研究农户决策不仅要考虑社会心理学理论,还应当把更宽范围的影响农户行为的有效变量考虑在内。[8]后来的一些研究者尝试把经济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结合起来解释农户的行为决策。Illukpitiya & Gopalakrishnan(2004)把农户决策的个人因素、心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分析了农户的水土保持决策行为。[9]Toma & Mathijs(2007)在分析农户参与有机耕作行为的影响因素时,强调单纯考虑经济因素对农户行为的影响是片面的,虽然经济因素在农户决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诸如政策、财政压力、道德准则和价值等社会因素对农户决策行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0]Bayard & Jolly(2007)把经济变量、社会统计变量和农户心理变量纳入到农户环境决策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心理变量对农户决策存在显著性影响。[11]
  根据相关理论以及笔者以往对合作社的调研结果,本研究把农户禀赋、生产特征、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外部环境以及合作社制度因素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内综合考察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和行为。具体变量设置如下:
  (1)户主的个人特征
  一般认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利于降低学习成本,对其加入合作社的决策可能存在正向影响。在我国农村,由于女性以及老年人平均受教育程度较底,导致其学习成本较高,但这样的农户可能更需要合作社的帮助,从而加入合作社的动力较强。因此,受教育程度、户主的年龄是否影响其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决策有待检验。
  (2)农户的生产特征
  本文从三个方面刻画农户的生产特征。第一,农户的生产规模。农户的生产规模直接影响其加入合作社的成本和收益。在出资额确定后,社员的生产规模越大与合作社的交易量越大,越有利于摊薄成本。如果合作社的二次返利与农户的交易量相关,那么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户可以从合作社获得更多的直接收益。本文用农户的耕地面积衡量农户的生产规模。第二,与合作社经营相关的农业生产对农户家庭的相对重要性。重要性高,可能对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和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本文用&农户经营的与合作社相关的产品占家庭农业收入比例&、&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的销售比例&、&农业收入占家庭年收入比例&等指标来衡量。第三,农户生产的资本专用性程度。同时,本文用农产品保质的难易程度、该农产品对设施投入(如大棚、畜舍、苗木等)要求的高低、沉没成本的大小来衡量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的资产专用性程度。理论上讲,资本专用性程度越高,农户越容易被交易伙伴套牢,倾向于寻求合作社的支持。
  (3)农户面临的风险
  由于我国农户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较弱,一般被认为是风险规避者(陆文聪和西爱琴,2005[12])。理论上讲,加入合作社有利于农户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感受到各种风险影响越强的农户可能越倾向于加入合作社。本文中包括了自然风险、生产技术问题、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生产资料的质量问题、是否能找到销售渠道以及农产品的价格波动等方面。
  (4)农户的态度认知
  合作社是追求农户利益最大化的组织,理论上农户对合作社知识的了解程度应当对其加入合作社的决策有正向的影响。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衡量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①农户对合作社及其制度的了解情况;②农户对合作社知识的获取情况;③各类合作社及制度对农户的吸引力状况;④农户对当地合作社的认识及其吸引力状况。此外,农户对合作社投资的风险态度也可能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和行为,本文有专门题目衡量农户投资合作社的风险态度。
  (5)外部环境影响
  费孝通认为中国农村具有典型的&熟人社会&的特征,亲友之间的影响力很强。[13]贺雪峰则认为目前的农村社会兼有村民小组内部的&熟人社会&以及之外的&半熟人社会&特征。[14]农户加入合作社是否会受到关系密切的亲戚和朋友的影响是本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各级政府通常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强有力的角色,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
  程中,各级政府同样做了很多工作。本文将考察政府的宣传和引导是否对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和行为有显著影响。
  (6)合作社的制度安排
  合作社的制度安排不同&&尤其是盈余的分配制度和投票权的分配,决定合作社是由谁拥有、谁控制、谁受益,改变了成本和收益在社员间的分配,由此决定农户对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从而可能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和行为。
  本文通过合作社数据及案例描述来观察其制度安排的特征,根据合作社与社员的联系紧密度将13个样本合作社分为&紧密型&和&非紧密型&两类。判断社员与合作社的联系紧密度的标准包括五个方面:①核心社员的比例,衡量合作社是否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如果这一结构明显,则认为联系不紧密,否则认为联系较紧密;②投票制度,是实行一人一票的方式还是其他的投票方式,若实行民主投票制度则认为联系较紧密;③普通社员享有的各项权利是否全面;④合作社盈余分配方法,是否兼顾惠顾者的利益,若有一定比例的二次返利则认为联系比较紧密;⑤合作社是否经常召开社员代表大会,以及社员是否经常向合作社提出意见和建议等。当合作社股东社员比例较高、社员享有的权利较完备、盈余分配能够向社员倾斜、投票制度比较完善、社员的决策权和建议权比较充分时,只要这五个方面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成立,我们就判断合作社是与社员联系紧密的合作社,否则,就是与社员联系不紧密的合作社。
  这里将与社员联系紧密的合作社设为1,与社员联系不紧密的合作社设为0。以虚拟变量的形式引入模型。其中,紧密型合作社有7个,非紧密型合作社有6个。
  三、数据与模型
  (一)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上述理论模型以及以往的调研经验形成问卷初稿,为避免一次性调查后可能出现的数据漏缺或不符合建模要求等问题,在开展大规模调查之前,课题组先通过小规模预调研。预调研于月份在河北邯郸县和行唐县进行,问卷回收后,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修订,形成最终调查问卷。
  最终调查问卷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户主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所从事的农业产业、生产的市场化和兼业化程度等;第二部分是被调查者的生产特征和对风险的认识,包括农产品保鲜的难易程度、农户间产品质量的差别、生产的固定投入和沉没成本的高低、农户对生产中遇到的各类生产和市场风险的评价;第三部分是被调查者对合作社的认知,包括农户对合作社知识的了解程度的总体评价、对合作社制度安排的了解、了解合作社知识的渠道、合作社知识在农民面前的曝光率、对现实中的合作社和理想中的合作社形象的评价、农户投资合作社的意愿、合作社的存在对农户生产以及收入的影响等方面;第四部分调查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和行为以及原因。最后调查外部环境(如政府宣传和亲朋的行为等)对被调查者的影响。
  正式调查于2009年暑假完成。根据研究需要,在河北、浙江两省共选择了13个合作社,针对合作社空间辐射范围内的农户进行调研。选择的标准为成立时间较长、有一定影响、有实质性的经营活动、可以为社员带来收益的合作社,同时兼顾合作社不同制度安排的代表性。每个合作社抽样30份左右,要求被调研农户从事类似的生产经营活动,且都与合作社的经营活动相关,社员和非社员的比例大体相当。本次调研共回收问卷420份,其中有效问卷
  340份,有效率为81%,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194个,非社员农户146个。
  (二)模型选择
  根据研究假设,本文建立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和行为模型。无论是把&农户参与意愿&作为因变量,还是把&农户参与行为&作为因变量,都只有愿意和不愿意、参与和未参与两种取值情况,所以本文应用二分类逻辑回归(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对这两个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具体模型可以表达为:
  四、实证结果及解释
  (一)对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
  在指标的预处理中,首先剔除了方差过小以及与其他指标相关系数过高的指标,筛选出17个指标进行分析。为了避免模型出现多重共线性,本文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筛选出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在进行因子分析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不同变量之间量纲的影响,使各个指标具有可比性,并有利于综合因子的解释能力。为了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对它们进行了KMO 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其中,KMO=0.835,Bartlett=1704.5,两种结果均表明,本模型适宜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在矩阵表中,具有较高载荷的因子变量很有规律地分布在若干关键指标上,说明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结构关系,经济意义比较清楚。本文据此对因子变量进行命名和解释。
  第一主因子是&农户的生产特征因子&,反映农业生产和农业收入对农户家庭的相对重要性。包括&与合作社相关农产品占家庭农业收入比例&、&农产品销售比例&、&农业收入占家庭年收入比例&和&农业生产固定投入水平的高低&四个变量。
  第二主因子是&农户面临的风险&因子,反映农户对各类自然和市场风险对其生产经营的影响的评价。提取的六个变量分别是&自然灾害&、&生产技术问题&、&生产资料价格波动&、&生产资料质量问题&、&找不到销售渠道&和&农产品价格波动&。
  第三主因子是&农户的态度认知因子&,反映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及其投资风险态度。提取的变量分别是&农户对合作社知识的了解程度&、&农户获取合作社知识的频次&、&农户对合作社制度安排的了解程度&、&当地合作社对农户的吸引力&和&农户的投资风险态度&。
  第四主因子是&外部环境因子&。包括两个变量,分别是&政府宣传对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影响&和&亲友加入合作社对该农户的影响&。
  (二)影响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因素分析
  接下来根据前文的研究假设和因子分析结果,进一步考察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意愿和行为的因素,并进行比较,特别关注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到行为的转化。
  在此,除前面提取的四个主因子外,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还加入了户主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两个变量。样本中&年龄&是从18到78岁的连续变量,由于该变量与农户入社&意愿&和&行为&之间不是单调相关关系,因此需要调整。从数据分布看,年龄在50岁左右的样本选择&不愿意参加合作社&的比较集中;与50岁距离越远,数据分布越分散。因此,使用公式:对年龄指标进行调整。&户主的受教育程度&采用&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分段处理。此外,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变量作为虚拟变量进入模型。在处理过程中,采用了Enter方法,所有选中的变量都强制进入,所用软件为Spss13.0。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看到,在表2中,除&户主适度年龄&外,其他变量均显著,对计量结果的解释如下:
  (1)&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入社意愿在10%的显著水平上显著,影响方向为负,说明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更愿意加入合作社。原因可能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户其它就业机会较少,家庭经济的重心在农业,可能更需要合作社的帮助,从而加入合作社的动力较强。
  (2)&农户的生产特征&因子在10%的显著水平上对农户入社意愿影响显著,但影响方向为负,这一点与预期不同。&农户的生产特征&因子衡量的是农业生产对农户家庭的影响程度,或者重要性。上述结果表明&与合作社相关产品占家庭农业收入比例&越高,&农产品的销售比例&越大、&农业收入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越高,&农业固定资产投入水平&越高,从而沉没成本较大,资产专用性强,反而会降低农户的入社意愿。可能的原因是这类农户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强,而兼业农户,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更需要合作社的帮助,因而入社意愿较强。
  (3)&农户面临的风险&因子对农户入社意愿的影响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表明农户加入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各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我国的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所以对农户加入合作社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4)&农户的态度认知&对农户入社意愿的影响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表明农户对合作社越了解、农户获取合作社知识越多、以及对当地合作社的评价水平越高,农户越愿意加入合作社;同时,从农户投资的风险态度角度看,愿意进行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的农户更愿意加入合作社。
  (5)&外部环境因子&对农户的入社意愿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政府的宣传、亲友的示范都有利于吸引农户加入合作社。
  (6)&合作社的制度特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农户入社意愿影响显著,影响方向为正。说明合作社与农户的联结越紧密,农户的归属感越强,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越强。
  (三)入社意愿到入社行为的转化和障碍分析
  调研发现,不是所有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都最终加入了合作社。在全部样本中,有
  292个被访者(占全部样本的86.4%)表示愿意加入合作社,但是最终只有193人(占全部样本的57.1%)加入了合作社。显而易见,农户的入社意愿最终转化为入社行为是存在障碍的。那么,是那些因素在影响农户入社的行为呢?
  这里采用与农户入社意愿分析完全相同的数据和方法进行分析,不过将因变量改为社员的入社行为,加入合作社者为1,未加入者为0。逻辑回归的结果如表3所示。
  与对农户意愿的回归结果不同,表3显示除&户主适度年龄&、&农户的态度认知&和&外部环境&三个指标外,其余指标对农户参与合作社的行为影响均不显著。
  &年龄&变量在5%的水平上影响显著,方向为负。根据适度年龄的调整公式,可以推出实际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户主年龄在50岁左右的比例最高。年龄高于50岁的,可能正逐步退出劳动力队伍,而年纪较轻的农户则可能有更多的其它出路。在对&入社行为&的回归模型中,&受教育程度&变量不再显著,一般来讲,&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户理解和接受合作社的能力,但是目前来看,农户是否入社显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多,与农户自身的素质基本无关。
  引人注意的是,在对&农户入社意愿&所做的回归中,&农户的生产特征&、&农户面临的风险&、&合作社的制度特征&、&农户的态度认知&和&外部环境&五个变量全部是显著影响农户入社意愿的。然而,在对&农户入社行为&的回归结果中,&农户的生产特征&、&农户面临的风险&以及&合作社的制度特征&这三个变量都不再显著,只有&农户的态度认知&和&外部环境&变量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当前在实践中,社员的入社行为与他们是否因为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需求没有关系,与合作社内部的制度安排是否符合农户的期望也没有关系,而是更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农户对合作社知识的了解程度,暴露在合作社宣传面前的频次,政府宣传力度以及亲友
  加入合作社的示范效应会对农户的入社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五、主要结论和建议
  一方面,社员的参与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石,另一方面,能够&吸引农民、带动农民,组织农民闯市场&是社会各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期望。从这个角度看,了解农户的入社意愿、行为和影响因素意义重大。通过回归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和建议:
  (一)弱势农户更愿意加入合作社
  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户似乎更需要合作社的帮助,因此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较强;在对农户入社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实际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年龄集中的50岁左右;从农户的生产特征看,兼业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更加强烈。上述情况与合作社对社员要求形成落差。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合作社显然更愿意吸引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以及专业化生产的农户,以降低组织成本,提高收益,如何改进服务,提高合作社对这些农户的吸引力是一个重大课题。
  (二)农户是否入社不全基于其对合作社的需求,更多地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农户的生产特征&、&农户面临的风险&对农户的入社意愿有显著影响,然而对农户的入社行为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并不全是基于其对合作社的需求,而是更多地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政府的宣传和亲友示范)。如何使合作社对真正有需求的社员产生正向激励关系到合作社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值得进一步关注。
  (三)农户对&紧密型&的合作社表现出明显偏好,但并无选择余地
  &紧密型&的制度安排对农户入社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农户的入社行为影响不显著。实践中,由于合作社的供给有限(换句话说,合作社间的竞争有限),农户实际上对合作社的制度安排没有选择的空间,制约了农户的入社行动。因此,应当进一步规范合作社的制度安排,从规范合作社的财务制度做起,强调合作社的社员所有、社员控制、社员受益的性质,吸引更多普通农户加入合作社。
  (四)加强合作社知识宣传对农户的入社意愿和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由于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政府宣传和亲友的影响等因素无论对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还是行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政府以及研究机构、媒体等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合作社知识的宣传力度,全面立体地向农户介绍各方面的合作社知识,鼓励农户确立更积极的投资态度,注重发挥骨干成员的宣传带动作用,利用农村特殊的地缘、血缘关系,为合作社的发展争取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Scott Rozelle, Shen Minguo and Zhang Linxiu, Farmer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Rural China: State Dominated or New State-Society Partnerships? pp.197-228
  张晓山.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10
  郭玮.农民的合作:经济学家不应过渡热情[N].经济学消息报,日第一版
  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6.
  卢向虎、吕新业、秦富.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31.
  Lynne, D. G. & Rola, L. R. Improving attitude&behavior prediction models with economic variables: farmer actions toward soil conservation[J].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28
  Austin, E. J.. Willock, J Deary, I. J. G. J. Gibson, G. J. Dent,. B G. Edwards-Jones, O. Morgan, R. Grieve & A. Sutherland. Empirical Models of Farmer Behaviour Using Psychological,Social and Economic Variables. Part I: Linear Modelling[J]. Agricultural Systems,Vol.58,No.(2)203-224,1998.
  Willock, J., Deary, I. J., McGregor, M. M. et al. Farmers& attitudes, objectives, behaviors, and personality traits:the Edinburgh study of decision making on farm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5-36
  Illukpitiya, P. & Gopalakrishnan, C. Decision-making in soil conservation: application of a behavioral model to potato farmers in Sri Lanka [J].Land Use Policy,):321-331
  Toma, L. & Mathijs, E. Environmental risk perception,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propensity to participate in organic farming programm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45-157
  Bayard, B. & Jolly, C.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ructure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of hillside farmers: A multiple-group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433-440
  陆文聪、西爱琴.农户农业生产的风险反应[J].中国农村经济,-7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分隔线----------------------------
学者论点(姓氏笔画排序)
合作社名录(按笔画排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交车上被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