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财务报靓丽背后,如何应对三大隐忧?


2022年2月7日,香港各家医院和诊所忽然间多了不少接种新冠疫苗的人,有老年人,有中年人,也有青少年和儿童,有男性也有女性。街道上行人稀疏。一则信息迅速流传——今日新增新冠患者多达614宗!2月5日才创下香港抗疫两年多来最高单日记录351宗,仅隔了一天,便呈几何级急增。 第一,奥密克戎变种病毒为主,德尔塔变种病毒为副,相互配合,把香港的流调溯源制度和机制击穿了一个大洞,隐性传播链在特区政府的眼皮子底下四处扩散。媒体报道称:新冠病毒在全香港到处传播,如入无人之境。 第二,新冠患者急增,香港公立医院的病床已达满和程度。特区政府已宣布,接下来,新增病人将在家中治疗;同时,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也将安排居家检疫。 第三,受香港第五波疫情影响,内陆经深圳与香港的口岸输入香港的新鲜食物被迫禁运或减少供应,香港的蔬菜价格飙升。接下来,特区政府进一步收紧社交距离,禁止更多行业提供服务,香港经济和民生将遭受自2020年抗疫以来最沉重打击,失业潮和企业倒闭潮将又一次涌现。 香港进入公共卫生危机状态,如果不能尽快克服,将恶化为社会动荡,特区政府将陷入管治危机! 然而,香港应对危机存在着三大隐忧。 首先,特区政府缺乏应对危机的能力。事实证明,在行政长官领导下,由政务司司长主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防抗疫情的工作机制必须适当改组。香港15位立法会议员已提议成立“与内陆共同抗疫协调委员会”,是一个好的设想,但是,具体实施,会遇到谁主导的困难。如果内陆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为顾问介入,那么,情形不会明显改观。如果由内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主导,则将是“石破天惊”的举措,特区政府主要官员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会抵触。 其次,新增新冠患者居家治疗,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触者在家中检疫,政府没有能力向他们提供食物和日常生活用品,政府提出的办法是由这些人的亲人或朋友提供帮助。这样的安排,很不靠谱。特区政府缺乏强大的社会基层网络。行政长官必须求助于民建联和工联会的基层组织提供协助。但是,特区政府中不乏对民建联、工联会等爱国爱港政治团体持有成见和偏见者,会阻挠政府与民建联、工联会合作。 最后,但决非次要的是,即使特区政府明白必须尽快对香港全体居民凡具备检测条件的(即除了婴儿)都强制进行核酸检测,但是,香港本身缺乏能力。请求内陆支持,必须克服政府内部和社会上的阻力。问题是,行政长官及其管治班子是否有足够的政治意志和魄力。
}
经济四大隐忧不容忽视隐忧之一:投资独力拉动,局面恐难长久。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大部分来自于投资的拉动,消费并没有太明显增长,而出口则仍是负增长。今年全年中国信贷计划为5万亿,但上半年已达到了7.3万亿元,如此宽松的信贷政策加上中国政府的投资大部分在基础设施,令人怀疑中国经济达到8%是否能够持续。“扩内需”可谓中国政府此轮对抗经济下滑的最“硬”武器。但实际情况是,扩大内需在短期内仍受到不少制约,民间投资尚未实质性启动,政府主导的投资规模面临可 持续性挑战。目前,中国扩大消费仍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的刺激,居民消费进一步扩大的后劲不足;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依然突出。隐忧之二:4万亿埋下产能过剩“后遗症”。从4万亿投资构成看,刺激计划主要针对的依然是基础设施。在经济危机来临之前,中国已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经济危机之后,外需急剧萎缩,投资贡献率大大提升,某种程度加剧了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这种偏向性明显的投资结构,在加剧消费和投资结构不平衡的同时,自然会导致部分和基础设施相关的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在4万亿大单刺激下,部分已经关停的“两高一低”企业死灰复燃;风电、煤化工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行业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导致新的产能过剩,与此同时,还造成原本就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等行业的重复扩张等新问题。隐忧之三:信贷泛滥,通胀风险加剧。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超过7万亿元,全年信贷总量或达10万亿元,如此之高的信贷、投资增长为1949年以来所罕见。在信贷泛滥推动下,通胀风险也有加码。尽管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并未显现通胀问题,如7月、8月和9月CPI分别同比下降1.2%、1.2%和1.1%,同期PPI分别同比下降8.2%、7.9%和7%,但这几个月来CPI和PPI环比都出现了上涨,这表明通胀的预期正在形成与强化。事实上,当经济已出现实质性复苏之后,一系列市场现象已显示,尽管产能过剩等因素促使目前PPI仍为负值,但CPI构成中食品价格的上涨、美元贬值导致过剩流动性及国内公共品涨价等因素,都预示了当前的通胀压力正在扩大,潜在的通胀风险不容忽视。隐忧之四:中小企盈利萎靡,失业问题加剧。今年中国经济成绩单虽然靓丽,但在金融海啸冲击下,不少伤筋动骨的中小企业却仍未恢复元气,盈利依然低迷。中小企业正是解决中国社会大部分就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失业问题特别是隐形失业问题值得关注。有数据显示,今年毕业大学生在611万人,往年未找到工作“沉淀”的大学生大约在300万人,两者累计约为900万人。这些大学生的失业问题与农民工失业问题迭加起来,不容当局小觑。明年中国经济三大悬念2009年,中国经济完成了谷底起飞,令世界刮目相看。但好形势会不会逆转,长久以来难以根治的“结构病”会不会好转,以及退市政策何时横空出世,却都是中国留给明年的悬念。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沉着应对通胀预期,增强后劲再上台阶,都是明年中国经济需要继续破解的课题。悬念一:好形势会不会逆转?目前全世界经济都出现了回暖现象,但不少理性的经济学家都提醒各国当局,要注意经济反复,避免出现w型反转。在经历了一场痛彻骨髓的“大病”之后,“病情”会不会有所反复,相信并没有人能肯定。有经济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尚不能确认这是中国经济真正的复苏,因为这只是政策性反弹,而不是完全的市场反弹。反弹和复苏不同,反弹是技术层面恢复性的,而经济复苏则是一个周期性、长期的发展趋势。中国当局在此方面也有警惕之心。10月下旬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从国内经济看,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企业活动和整体经济的增长目前仍依赖政府的刺激措施,缺乏脱离振兴措施而自行发展的活力。也有经济学家指出,尽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好于年初的预期,从外部环境看,一些发达国家经济也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从中国当前情况看,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相对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一向占有较高比例。目前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投资为主,其中又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而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市场萎缩和需求减少使得对外贸易依存度逾60%的弊端暴露无遗。如果刺激经济的政策一旦撤出,加之全球经济重新陷入阴霾,则中国经济的复苏大计无疑会大打折扣。悬念二:“结构病”会不会好转?“结构病”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痼疾,在此次金融海啸袭来之前,中国已对“结构病”施以重手,但金融海啸之后,外需急剧萎缩,投资贡献率大大提升,某种程度加剧了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令重复建设问题更显突出。当前中国政府为提振经济,继续高度依赖政府投资,结果便是极难改变产业结构失衡的局面,容易造成产能过剩,投资浪费。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便证实了这一点,在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4个百分点,投资贡献7.3个百分点,净出口贡献则为负。“调结构”的目标之一便是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即从过去过于依赖出口导向型向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方向转变。通过“调结构”,可以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势应成为未来中国宏观调控目标的重中之重。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金融海啸后,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如果中国能抓住这一机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那么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也将随之发生重要变化,因此,中国应着眼长远,规划经济转型升级目标及发展路径,借势而上,保持长久的经济增长动力。悬念三:政策何时变风向?毋庸置疑,中国实行的经济刺激计划和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的积极效应值得肯定,但也应当认识到,刺激方案毕竟只是短期应对措施,不能作为常态。因此,救市政策何时全面退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何时变调备受瞩目。2009年10月下旬,温家宝在泰国出席东南亚国家联盟峰会间隙曾对海外华人团体表示,如果中国现在过早退出刺激政策,则以前取得的成果将付诸东流,甚至导致经济发展形势发生转变。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认为,中国今年实施大规模刺激计划后,需要收紧货币政策,需从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转为中性立场,以防止出现股市与房地产泡沫。“保增长”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究竟需不需要退市,究竟何时退市,其中时机选择和分寸拿捏尤为重要。因此,既不能盲目退市,又要做好政策变调准备,防止出现大泡沫,制造经济大起大落。(摘自《改革内参》2009年第37期,渔樵夫/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度财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