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对产业发展和识别风险的方法有哪些进行准确的判断?怎么对产业发展和识别风险的方法有哪些进行准确的判断?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摘要2023年伊始,接连召开的地方“两会”与地方政府“开年第一会”就稳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做出了部署,表明了积极推动一季度开门红和全年经济好转的务实、进取态度。当前,全国31个省市均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了2023年的GDP增速目标和具体工作安排。地方政府对2023年经济走势的预判如何?2023地方经济发展的抓手有哪些?通过拆解今年地方“两会”与“开年第一会”对经济工作的安排部署,本文进行解读。一、2023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目标如何?大多在5%-6%1、从GDP增速目标来看,各地方政府对2023年经济发展务实中有进取。务实:与2022年目标相比,仅有4省调高了GDP增速目标,21省下调目标0.5至1个百分点。进取:所有省市2023年目标增速均高于2022年实际增速,体现政府换届完成后积极进取的一面。分化:除海南增速目标最高为9.5%外,增速目标在6%以上的还包括西部地区西藏(8%)、新疆(7%)与宁夏(6.5%),中部地区江西(7%)、安徽(6.5%)、湖南(6.5%)与湖北(6.5%)。相比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形势判断更为乐观。2、大多数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定在5%-6%左右,基本与当地GDP增速目标保持一致,较2022年略高,主要源于2022年减税降费退税导致的低基数。3、从投资与消费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信心较足,但地方政府对消费增长仍持谨慎态度。在投资增速目标方面,明显高于今年GDP增速目标及2022年投资增速目标。在消费方面,大部分地区消费增速目标相比2022年略有下调,虽疫情影响逐渐好转,但地方政府对消费大幅增长仍持谨慎态度。二、2023政府工作怎么干?六大关键词一是促消费。在新发展格局下,内需得到了充分重视。辽宁、吉林、江苏、重庆等地区均将扩大内需放在了2023年政府工作重点的第一条。上海市也在“新年第一会”中着重部署了提信心、扩需求的相关工作安排。整体看,扩需求工作主要分两个层次,其一为在城市打造商业热点,如打造地区主题品牌购物节、打造城市商圈。其二为推动消费下沉乡县,并有配套物流体系建设规划。二是促投资。促投资也是落实稳增长工作的重要抓手。浙江、重庆、辽宁等地均将促投资放在2023年经济工作首要位置。云南、福建与吉林更是在“新年第一会”中召开了专题会议,着重部署了重大项目推进与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总体看,地方政府在促投资方面的措施主要解决项目来源、资金来源及项目经营三点问题,具体包括储备重大项目、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三是强产业。产业升级是2023年地方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各地主要通过升级旧产业、布局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来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四是扩开放。持续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结合地方区位条件,打造地方特色鲜明的贸易政策对接解决方案;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建立负面清单,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五是防风险。既要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又要科学疫情防控、提升公共治安水平。今年,地方政府对政府债务风险表达了较大关注,有17个地区表示要有效防范、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六是惠民生。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同时从教育、医疗、文化等多角度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风险提示:经济增长低于预期。目录一、2023经济发展目标如何?大多在5%-6%(一)GDP增速目标:区域分化明显,各地方政府对2023年经济发展务实但积极(二)地方财政增速目标:大多地区与GDP增速目标保持一致(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信心较足,但对消费增长仍持谨慎态度二、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怎么“全力拼经济“?六大关键词(一)促消费:举办主题活动、建设商圈物流、挖掘农村市场(二)促投资:重大项目储备、财税金融配套、营商环境建设(三)强产业:升级旧产业、布局新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增量提质(四)扩开放:设施、政策、营商环境等多点发力(五)防风险: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科学疫情防控、提升公共治安(六)惠民生:稳就业、强化公共服务正文一、2023经济发展目标如何?大多在5%-6%(一)GDP增速目标:区域分化明显,各地方政府对2023年经济发展务实但积极1、区域间GDP增速目标分化31省市中,GDP增长目标最高定为9.5%最低定为4%,区域间GDP增速目标分化明显。当前,“十四五”规划进入攻坚阶段,全国31个省市均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23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做出了部署。其中,GDP增速目标最高的是海南省,预期增速为9.5%。国家疫情防控战略调整后,海南的旅游产业热度不断攀升,并进一步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在疫情影响逐渐消退的预期下,海南省2023年增速目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除海南外,增速目标在6%以上的还包括西部地区西藏(8%)、新疆(7%)与宁夏(6.5%),中部地区江西(7%)、安徽(6.5%)、湖南(6.5%)与湖北(6.5%)。其余省(市、区)的增速目标则在6%至4%之间。北京与天津增速目标全国最低,仅为4.5%与4.0%。纵观各地经济发展目标,相比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形势判断更为乐观。一方面,在新发展格局下,内需得到了充分重视。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转变为在关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关注国内市场建设。我国统一大市场腹地的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全球加息潮导致外需萎缩明显,特别是在欧美发达经济体衰退风险加大的预期下,对外贸依赖度更强的东部省市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与2022年相比,21省市GDP增速目标下调,地方政府的发展预期相对务实与2022年的增速目标对比,全国31省市中仅有4省调高了GDP增长目标。其中,新疆将GDP增速目标上调了1%,海南、黑龙江与重庆分别上调了0.5个百分点。上海、吉林、江西、湖南、西藏和内蒙古6省的GDP增速目标与2022年持平。其余21地区均将GDP增速目标下调了0.5至1个百分点。各地方政府对今年的经济预期相对谨慎务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所有省市2023年目标增速均高于2022年实际增速,反映进取一面受疫情冲击影响,2022年部分省市增速放缓明显。2023年,疫情好转。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增长”放到更高位置,并将“稳信心”与“扩内需”作为稳经济的重要突破口。会议指导下,政策总体预期是宽松的,市场风险偏好也将相应上升。从数据上看,2023年各地方GDP增速目标均高于2022年实际增速。海南、吉林、西藏和上海的GDP增速目标高于实际增速较多,分别高出了9.3%、7.9%、6.9%和5.7%。增速目标上调幅度较小的甘肃、福建、陕西和山东也分别高出了1.5、1.3、1.2和1.1个百分点,反映出政府换届完成后积极进取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地方财政增速目标:大多地区与GDP增速目标保持一致大多数地区一般公共预算目标定在5%-6%左右。在已公布一般公共预算增速目标的24个省份中,海南、新疆、湖南及安徽的增速目标相对较高。其中,海南与新疆分别将目标增速定在15%与10%,是目标增速最高的两个地区,均在10%及以上。湖南和安徽的目标增速分别为8%与7%。最低的是陕西、天津与北京,目标增速分别为3%、4%和4%。其余省份的一般公共预算增长目标基本设定在5%-6%之间。大多数地区一般公共预算目标与GDP增速目标保持一致,仅有少部分省市的财政收入增长目标略高或略低于经济增速目标。其中,海南、新疆、湖南及安徽四地一般公共预算增速目标高于经济增速目标,分别高出5.5%、3%、1.5%和0.5%。陕西、宁夏、山西、云南、河南、福建、广西、北京8地区一般公共预算增速目标比GDP增速目标略低。其中,陕西低2.5%,宁夏、山西、云南和河南略低1%,其余地区均略低0.5%。与2022年相比,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目标有所提高。主要原因在于2022年初有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安排。减税降费退税导致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基数低,因此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目标比2022年略高。其中,海南目标增幅最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目标上升5个百分点。云南、湖南、新疆和吉林也分别将目标提高了4至2个百分点。31省市中仅有浙江、山西、甘肃、河北、四川和上海6地将一般公共预算增速目标下调了0.5至1个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信心较足,但对消费增长仍持谨慎态度从投资看,各地区2023年投资增速目标较高,地方政府投资增长信心充分。在已公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的22个省份中,目标最高的为海南和新疆,分别设定在12%和11%,均在10%以上。天津的固定资产增速目标最低,仅为3%。其余省份大多将目标设定在6%至10%之间。与2023年GDP增速目标及2022年投资增速目标对比,2023年的投资增速目标处于较高水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增长”及财政“加力提效”的政策引导下,各地方政府对今年的投资增长抱有较大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普遍上升的背景下,天津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下滑明显,由2022年的8%下降至2023年的3%。2015年以前,天津通过城投平台有息债务筹措了大量建设资金,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未带来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以后,城投有息债务增长接近停滞,2015-2021年年均增速仅0.1%。同时,天津市债务风险相对较大。2021年天津债务率达到205.1%,位居全国第1。天津市地方政府主导投资的财政空间相对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天津市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消费看,相比2022年,大部分地区对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速目标略有下调,虽疫情影响逐渐好转,但地方政府对消费大幅增长仍持谨慎态度。在已公布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速目标的19个省份中,新疆的增速目标最高,为12%,也是全国唯一消费增速目标在10%以上的地区。其余地区大多将目标设定在10%至6%之间。其中,湖北、福建、海南、云南和甘肃对当地消费增长预期较为乐观,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速目标设定在10%。宁夏与浙江则相对悲观,消费增速目标仅为5%及4.5%,不及当地的GDP增速目标。与2022年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速目标对比,已公布的19省份中仅有6地上调了2023年的消费增速目标。虽疫情影响逐渐好转,但地方对消费大幅增长仍抱谨慎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业生产方面,各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目标较去年变化不大。在已公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目标的15个地区中,新疆与云南的增速目标最高,为9.0%。随后为江西、重庆与宁夏三地,增速目标为8%。广东与浙江的则较为保守,增速目标为全国最低,仅为5.5%。与2022年相比,除贵州大幅下调3%,新疆与重庆上调2.5%及2%以外,其余地区工业生产目标增速调整较小,浮动均在1%以内。此外,各省份物价和就业预期目标较为一致。25个公布物价预期目标的省份,均将物价预期目标设定为3%。在已公布调查失业率目标的省份也均将目标设定在5.5%上下。二、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怎么“全力拼经济“?六大关键词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一年。一般而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各地方在会议指导下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两会中提出2023年的政府行动计划。2022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的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同时,会议也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和安全两大统筹,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和社会大局稳定。在此指导下,各地方政府也在地方两会及“新年第一会”中对产业发展、内需回暖、稳增长、防风险等方面做出了部署,具体举措主要从促消费、稳增长、强产业、扩开放、防风险、惠民生六大方向展开。(一)促消费:举办主题活动、建设商圈物流、挖掘农村市场在新发展格局下,内需得到了充分重视。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经济工作重点的第一条。在地方两会的经济工作计划中,辽宁、吉林、江苏、重庆等地区将扩大内需放在了2023年工作重点的第一条。上海市及江苏省也在“新年第一会”中着重部署了提信心、扩需求的相关工作安排。具体举措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城市形成消费商业集聚,围绕推动打造当地主题品牌购物节并加快商圈建设。二是扩大消费群体、推动消费下沉,由推动物流体系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下乡等展开。各地促消费的主题活动颇具地方特色。贵州省提出要常态化开展“多彩贵州扶商助旅促消费”行动,开展“黔酒黔菜美食季”等主题活动。江苏主打“苏新消费”四季主题购物节、“水韵江苏”文旅消费季等活动品牌,山东省预备发力“黄河大集”活动,预备打造黄河文旅消费品牌。在商圈物流体系建设上,各地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特色的建设方案。如贵州省计划以贵阳市为中心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江苏省则联合南京、苏州和徐州三地,提出了提升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商圈”的建设方案。此外,今年地方政府也将消费下沉作为促消费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同时,与之相配套,建设贯通县、乡、村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也是江苏、山东、西藏、新疆等地的重点工作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促投资:重大项目储备、财税金融配套、营商环境建设稳增长工作是近两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促消费与促投资则是稳增长工作的两大重要抓手。2023年,各地方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浙江、重庆、辽宁等地的政府工作报告均将促投资放在2023年经济工作首要位置。在“新年第一会”中,也有安徽、广东、云南、新疆等地强调了促投资的重要作用。具体措施主要解决项目来源、资金来源及项目经营三大问题:一是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推进工作。山东主要发力绿色低碳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表示要大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谋划实施15000个左右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并且,深化基础设施“七网”行动,加快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交通投资完成3100亿元以上。吉林省项目预备围绕“六新产业”“四新设施”展开项目,提高储备项目成熟度,为项目开工建设创造条件。云南与福建也在“新年第一会”中着重部署了2023年重大项目推进工作。二是发挥财政引导带动投资的积极作用,完善财税、金融、产业等配套措施、机制。譬如,辽宁省提出要从省产业引导基金、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结构性金融工具三角度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融资需求。广东省重点关注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财政工具,同时预备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三是改善营商环境,激活民间投资。如山西省提出要形成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常态化,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参与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加强民间投资融资支持。吉林省的“新年第一会”更是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为主题,多角度部署了当地营商环境建设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强产业:升级旧产业、布局新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增量提质产业升级是今年地方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综合来看,2023年升级旧产业、布局新产业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地方政府促进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式。一是积极主动升级旧产业。部分地区有传统产业占比高的现象。这些传统产业往往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在实现传统发展模式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逐步完成旧产业的淘汰。旧产业的技术升级也是实现产业更新换代的路径之一。煤炭化工产业重地山西省就提出要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1600万千瓦,加快现代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同时建设风电光伏五大基地,推进氢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开发利用。二是前瞻式布局,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在升级旧产业的基础上,地方政府也就产业发展做了前瞻式部署。福建省主要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领域,提出要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并支持宁德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安徽省提出要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开展强链延链补链。江苏主攻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 。湖南省也在“新年第一会”中强调了要以健康湖南建设为引领构建大健康产业目标。三是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扩规模、提质量。今年,全国有14省在两会中提出要推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通过促进研发设计、信息软件、商务会展、运维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更好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四)扩开放:设施、政策、营商环境等多点发力对外开放是双循环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政府2023年重点工作内容之一。纵观各地两会报告,扩开放的举措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贸易便利化建设,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此举主要是可以帮助减少贸易双方的运输成本、产品技术标准管理等成本。河南省的工作围绕郑州国际机场展开,预备推进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建设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贵州省则提出要扩大贵阳国际陆港集疏运能力,加密中欧班列,拓展中老铁路货运。边疆民族地区新疆主要依托口岸经济,一方面提升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等口岸的铁路集疏运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中吉乌公铁多式联运,稳步实现国际航班常态化。二是政策对接,搭建RCEP、一带一路、东北亚经贸合作先行区等多边或双边贸易伙伴关系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各省份的区位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各地扩开放的战略支点也存在鲜明地方特色。譬如位于我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对外开放战略定位沿着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展开,主要是以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政策推动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位于东部沿海的福建则重点关注港澳台贸易伙伴关系,提出要深入拓展国际友城交流,扩大闽港闽澳各领域交流合作,以侨为桥,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三是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抓好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譬如,有16个地区均提出了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不断优化地区营商环境。有9地区表示要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为各类企业营造更好经营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防风险: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科学疫情防控、提升公共治安一是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对地方债务、虚拟货币、房地产企业债务、非法金融活动等风险做好处置应对。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各地方政府对政府债务风险表达了关注,共有17个地区表示要有效防范、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湖南省提出要坚持举债有度、用债有方、还债有源、管债有法,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处置和化解债务存量,坚决防止违规举债、虚假化债。贵州省主要从债务责任出发,指出要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系统解决和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体制机制,积极稳妥扩大县级化债试点。二是科学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科学精准优化防控措施。落实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着力保健康、防重症,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三是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管控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风险,做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升农贸市场、学校食堂等重点场所监管水平,排查整治企业和家庭安全隐患。(六)惠民生:稳就业、强化公共服务一是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多省提出要通过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一方面,健全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退役军人就业保障,抓好零工市场建设,强化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另一方面,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系列计划,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二是强化公共服务。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推进医疗体系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兜牢民生底线,实施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养老产业,城市自身优势,辅助产业
【 abstract 】 : with China's entry into an aging society, speed up the old life safeguard and pension industry has important social meaning and practical value.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endowment industr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for major background, analysis of urban endowment industr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 first studied city endowment industr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analysis, then the city endowment industry for quality system constructi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article actual sex is stronger, for practical endow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reference value.
【 keywords 】 : urbanization process, endowment industry, a city's own advantage, auxiliary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发展时期,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规模,既给社会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及时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把握这一重大机遇,培育发展养老产业,对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时期,城市的新一轮规划与建设为养老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所以,讨论和分析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养老产业规划与发展对于城市发展以及养老产业的新开拓都具有重要意义。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养老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不是单一的纵向开拓,更应该是横向和纵向的双重发展,因此,在产业具体的实现过程中要全方位进行考虑,根据城市的自身进行产业定位,从而建设和规划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产业系统。
2 养老产业规划与发展的基础分析
在养老产业的规划与发展过程中,不能盲目的进行产业定位,必须对产业发展的基础进行分析,只有了解和掌握城市自身情况的前提下,才能正确进行产业定位,建设优质的养老产业系统。
2.1 自身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发展养老产业,及时具备这样的条件,也不能根据其他城市的养老产业规划与发展情况进行复制,而是要首先分析自身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自身养老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产业发展的自身优势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区位优势。良好的养老产业发展在区位方面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集中的城市圈。在养老产业规划过程中,城市一定对区位进行优化分析,这样才能使养老产业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便利性;其次,区域环境。区域环境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基础,因为良好的区域环境对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一般的养老服务机构都建设在依山傍水、树木繁茂的场所。城市在养老产业规划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如果城市自身某一区域具有良好交通、区域环境良好,并且城市处于都市圈的核心,就可以进行养老产业的规划。
2.2 城市养老产业的发展基础
城市自身产业发展优势能够对养老产业的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当城市具备发展养老产业的条件之后,就要对养老产业进行准确的规划定位,是建立一个较为简单的养老机构还是建立一整套的养老产业系统,这对于城市养老产业发展非常重要。而要进行优秀的产业定位,则一定要有良好的养老产业发展基础。首先,对于城市的养老产业规划和发展而言,并不能从零开始,所以,一定要有发展养老产业的基础,例如较为广泛的养老机构,具有鲜明的养老产业特色等,这是后期养老产业整体发展的宝贵经验;其次,是否具有配套的产业基础。一般而言,具有养老产业发展潜力的前提包括三个方面,稳健发展的旅游商业、较快发展特色农业、一定基础老年人用品开发,这三个方面对于整体的产业发展定位至关重要。所以,在城市养老产业发展定位时一定要对城市养老产业的发展基础进行详细调研与分析,从而做出最好的规划定位。
3 建立优质的城市养老产业系统
当进行合理的产业规划以及产业定位之后,就要进行整体养老产业的建设以及规划的实施。对于一个具有成熟的养老产业基础以及良好产业定位的城市而言,所要建立的不仅是单一的产业链条,而是一个优质的产业系统。从这方面讲,建立优质的城市养老产业系统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3.1 专业化的养老机构建设
专业化的养老机构建设是整体系统建设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加快推进政府保障性养老机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乡镇(街道)养老机构、市级医院迁建留下的旧址,进行整合提升,形成区域性的、专业性的养老机构。有条件的村(社区),在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前提下,使用集体土地,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公益性的养老机构。其次,应该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以老年公寓、涉老康复护理、疗养医院、临终关怀等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服务综合体。第三,允许社会进行产业开发和建设。优质的养老机构应该是交通方便、自然环境优良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在机构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独立团体的建设要求,允许社会资本投资的周转性养老房产。
3.2 健全老年人养生保健、康复护理、文教培训等配套项目
优质的养老机构不仅仅是单一的建筑群体的堆叠,养老产业软件应该与硬件匹配发展。因此,在养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硬件条件的完善外,必须健全老年人文化教育、养生保健、康复护理等项目。并且依托城市的优势,开发各种养生项目,对于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在养老机构中修建老年大学,提供充足的信息为老年人的晚年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
3.3 加快老年人用品的研发制造业发展
老年人用品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同样也是养老产业经济回馈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用品产业的发展应当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老年人生活用品的产业发展。在城市中,一般都具备较为成熟的家纺、家寝具产业,因此,可以依托这些产业,开展面向老年人生活用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形成老年用品加工生产区;其次,老年人食品产业发展。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基础,鼓励开展面向老年人食品(饮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特别是满足具有某些老年疾病人员的食品需求;第三,老年人康复辅助产品的产业发展。由于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弱,所以,康复辅助产品较为重要,所以,在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鼓励开展面向老年人康复辅助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形成老年康复辅助产品加工基地。
参考文献
[1] 刘庚常. 我国老龄产业发展与导向 [J]. 西北人口,2001,1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规划;环保
Abstract: by making sure the topic, collect data, analysis, arrange, the layout of key industries in xinjiang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Key words: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通过确定课题、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对新疆重点产业的规划布局与环保工作做如下思考:
一、新疆概况及重点产业布局
(一)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自然环境差异大,生态总体脆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6。区内分布山地、戈壁、沙漠等多种地貌类型,高山面积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7.5%,低山丘陵占21.5%;沙漠面积占22.4%,戈壁面积占24.0%;绿洲总面积仅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面积的5%,其中天然绿洲多串珠状分布于准格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边缘,占全区面积的4%。横亘中部的天山山脉使新疆在气候、水文、土壤及生物多样性资源等方面分为南、北两大区域。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的腹地,属典型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广大区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2.94%,主要分布在北疆山区,植物种类较少,覆盖度低,类型结构简单,生物生长量低下。区域自然生态总体脆弱且破坏后较难恢复,沙尘、春旱、山洪等气象灾害频繁,常伴有泥石流、山体塌方等地质灾害;土地沙漠化、盐碱化问题突出,环境自净能力低,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稀释、沉降作用微弱。
2010年数据显示,新疆自然植被覆盖度为19.9%,地表植被生物量为175克碳/平方米·年,自然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虽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植被状况下降的区域面积约占8.71%,主要集中分布在阿勒泰山山前平原、天山南坡西部及昆仑山西段的大部分地区。
(二)矿产资源丰富,农牧业和能源产业基础较好,特色农业优势明显
新疆矿产资源较丰富。目前,已发现矿产138种,查明资源储量矿产95种,矿产地1300余处,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及稀有金属、膨润土、蛭石、芒硝、石盐、钾盐、石棉、白云母、水泥用石灰岩、宝玉石等具有较大优势,天然气、石油、煤炭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三位,镍矿和铬铁矿已查明资源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四位,占全国13.6%和18.6%。据国土资源部门的预测,新疆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潜在价值超过6万亿元,居全国第六位;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不足预测资源量的10%,矿产资源潜力巨大。
以能源、石化、农产品加工等具有本土资源优势的产业为主导,新疆经济形成以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为基础,包括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2000年以来,油气产量和原油加工量以及乙烯产量增长迅速,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随着准东、伊犁等地煤炭资源的开发,新疆正在向国家重要的煤炭产业基地迈进。煤电、焦炭、合成氨、尿素、电石法PVC等规模逐年稳步上升。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新疆的棉花、粮食、特色林果、畜牧等四大基地已经形成。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业等特色农业为主,盛产棉花、小麦、水稻。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43万亩,产量达1171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主要的粮棉产区。以棉花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占到种植业的50%以上,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29.6%和37.3%。围绕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牧业四大基地建设,新疆优势、特色农业呈现出分布范围广、发展速度快、专业化水平高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以优质棉花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白色产业,以番茄、红花、辣椒、枸杞、红枣等加工为主的红色产业,以优质瓜果蔬菜加工为主的酿酒、饮料产业,以优质粮油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产业以及以核桃、杏子、葡萄等为原料的干果产业等特色林果业和现代畜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分工初步形成,第三产业潜力巨大
经过多年建设,新疆已经形成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乌(鲁木齐)昌(吉)一体化经济区、库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等为主体的工业聚集区,以及32个国家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天山北坡经济区面积经济总量占新疆的60%以上,已经形成新疆基础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在新疆和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均占重要地位,拥有包括新疆油田公司(克拉玛依油田)、独山子石化、乌鲁木齐石化、克拉玛依石化、中石油西部钻探公司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油气及石油化工企业,具备形成大型石油炼制、乙烯、芳烃、聚氯乙烯、氮肥、甲醇加工等为主的油气化工和精细化工系列产品生产的基础条件。
利用地理区位优势,新疆初步形成了沿边、沿桥(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10年,全区对外贸易额171亿美元。共有1.1万家疆外企业落户,其中世界500强及外国知名企业25家,中国500强75家。现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是全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有3个部级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塔城边境经济合作区、博乐边境经济合作区)、1个出口加工区以及中哈两国跨境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同16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2000年以来,新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以“丝绸之路”为主导的旅游品牌日益显现,天池、喀纳斯、那拉提等已成为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旅游区。2010年,全区接待境外游客107万人次,境外旅游收入3.68亿美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038万人次,旅游收入281亿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8亿元。传统的商业饮食、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行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旅游、信息、社区服务、现代物流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城市环境容量有限,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污染排放增加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新疆城市多分布于河谷绿洲,大气扩散条件差,环境容量有限。受能源结构和扩散条件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差,首要污染物主要为可吸入颗粒物,大部分城市冬季呈煤烟型污染,南疆和东疆城市呈沙尘污染。2010年,全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为57.9%,好于Ⅱ级优良日数占80.3%,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十一五”期间,非采暖期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有所上升,二氧化氮年日均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
新疆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处于良好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区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河流总体水质明显好转,水质由轻度污染转为优,化学需氧量、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对河流水环境质量影响逐步减弱,其中首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断面超标率下降10.0个百分点,氨氮的影响逐步显现,其超标率排第二。
2010年,新疆自治区COD排放量28.07万吨,比上年增长3.5%;SO2排放量56.94万吨,比上年增长1028%,在“十一五”期间,全区COD排放量增长9.35%;SO2排放量增长13.34%。“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7%,十一五期间,原油加工量增长24.1%、焦炭增长280.5%,发电量增长121.3%,生铁增长263.8%。“十二五”期间,全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十一五”基础上大气污染物新增15.4%,水污染物新增10%。
(五)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环境影响大,生态破坏明显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范围广泛。长期的矿业开采活动为新疆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新疆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原因一是自然因素。新疆地形封闭,降水稀少,是我国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区,成矿区地质条件复杂,生态地质环境脆弱,采矿活动一旦介入,将引起环境地质问题的出现;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矿山开采规模小,布局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较低,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仍很严重;三是矿山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多数个体矿山和承包性质的集体矿山业主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忽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四是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转轨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欠帐过多。
多年来,矿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矿产资源开发规模以及开发强度的日益增大,导致的各类矿山环境问题已日显突出,尤其是位于乌鲁木齐、伊宁和哈密的煤炭矿区,位于阿勒泰、哈密的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矿区,井下开采诱发采空塌陷、地裂缝,矿山排水引起的地下水均衡破坏。露天开采破坏土地、植被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形成不稳定边坡,造成水土流失,甚至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山废水、废液、废渣排放引发水土环境污染。
二、开发潜力释放的生态环境压力不容忽视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新疆作为全国重要能源资源生产基地和进口能源资源战略通道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大规模开发潜力的释放必将会对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巨大压力。
(一)重化工业大规模发展增加水资源压力
新疆绝大多数地区干旱指数大于7,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尽管新疆的降水总量和地表水资源总量在全国各省分别排第9和第12位,但相对量明显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新疆多年平均年降水深为154.8mm,仅为全国平均值的23.9%,全球平均值的13.7%,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倒数第一。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是新疆两个最富水的行政区,河川径流量分别占全疆总量的18.8%和14.1%。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是新疆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河川径流量分别仅占全疆总量的1.2%和0.7%,水资源已出现需求远大于供给的局面。
除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外,目前大部分河流引水率已达85%以上,水资源已为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天山北坡经济区已出现地下水超采和超引地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尤其是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吐鲁番、哈密等地。规划重点发展煤化工、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均属于高耗水产业,未来将对水资源供给产生巨大压力。以煤化工为例,到2015年,全区计划建成煤制天然气600亿立方米、合成油360万吨、尿素260万吨(约156万吨合成氨)、二甲醚80万吨、烯烃100万吨、乙二醇100万吨,新增焦化生产能力800万吨,这些煤化工项目其水资源消耗量将在7~10亿立方米,重点产业发展水资源需求快速增长与区域/流域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日益更加尖锐。
随着资源开发强度和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大,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必将成倍增长。同时,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生活的水资源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增加将对生态用水形成压力,使生态用水保证率下降,有可能威胁流域沿岸的林草系统和绿洲系统,导致区域或流域生态失衡,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的生态风险和地质灾害风险增大
新疆国土面积广大但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将进一步降低土地的承载能力,同时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将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沙尘等恶劣天气的出现频率加大,进而影响人居环境。目前,新疆约60%的土地和1200多万人正受到沙漠化的危害和威胁,沙漠化土地以85km2/a的速度扩展,每年约有66.67×104hm2农田遭受风沙危害,有800×104hm2草场严重沙化。新疆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动物已有83种,约占全国濒危动物物种数的15.40%,其中列为极危24种。全疆天然草场退化面积达2133万hm2,其中严重退化面积达670 hm2。塔里木河两岸胡杨林面积只有29.80万hm2,仅为50年代的65%。
(三)水环境与水资源问题将交织显现
新疆水资源量约占全国的3%,共有大小河流570条,地表水年径流量88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55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数的2.25倍,但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地表水蒸发量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煤化、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产业大规模发展,将使受纳河流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呈增加趋势。产业集中的天山北坡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转换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在盆地内河流地表水污染必然带来地下水污染。进入河道的持久性有机物和重金属将随地表水入渗进入含水层,并向下游运移、扩散,一部分通过岩土颗粒吸附累积于含水层,一部分随地下水排泄进入湖泊。如沿袭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水环境将因水污染负荷的迅速增长而急剧恶化,并向不可逆演变。
影响新疆水环境质量的常规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位居第一,但总量保持相对稳定,氨氮增长迅速。2010年地表水中氨氮浓度值较2005年升高42.9%。预测十二五期间COD将较2010年增加54%,氨氮增加16.6%。内陆河流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自净能力有限,且较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面临常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巨大压力,实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对城市、绿洲污染压力增大
“十二五”期间,新疆煤炭开采能力预计由目前不到1亿吨的基础上增加至4亿吨,仅有5000万吨外运出疆。3.5亿吨煤炭的就地转换将给区域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以煤电为例,预计2015年全区新增装机4900万千瓦,是现有火电规模的3倍,2020年新增火电规模预计将达到现有火电规模的5倍。大规模的火电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将新增用煤量1.4亿吨,由此新增的SO2排放量为20~30万吨。仅十二五期间新增火电带来的SO2排放量将超过“十二五”国家给新疆全区新增15.4%的SO2排放量(约合10万吨)的2倍多。同时考虑钢铁、石化等重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区域减排压力巨大,在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和污染控制水平不进一步提高,发展规模不适度控制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十二五”总量控制任务。
三、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开发资源,合理布局高耗水产业
新疆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未来矿产开发和重点产业发展,必须科学认识资源环境禀赋,特别是充分估计到矿产资源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区水资源相对短缺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制约作用。水资源配置应当以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水环境为目标,从传统的以供水管理为主向以需水管理为基础,实行水资源的最严格管理,防止走我国东中部一些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重点产业发展应当根据疆内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承载力、发展密度、发展潜力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大型化、一体化、多联产”的发展模式,统一布局、分阶段实施,高起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能源化工基地,合理布局高耗水的煤化工、钢铁等重化工业,统筹规划、吐哈、准东和伊犁等煤炭基地开发。
(二)发挥资源优势,以新兴战略性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但体现在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方面,还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新疆的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程度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数量型增长比较明显。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的西端,包括新疆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带状区域以及伊犁河谷部分地区。新疆工业结构单一,以原料产品初加工业为主。2008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7.4%,然而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仅为4.4%,在资源开发、加工的产业链上,新疆石化业依然处在最初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发展严重不足。建议抓住机遇,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在建设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电、煤化工、机电工业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同时,发挥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对外开放的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国际商贸、物流、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逐渐降低重点产业发展的资源依赖程度。
(三)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预防环境风险
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及煤层气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地的建设,乌鲁木齐、伊犁河谷、准东、哈密等热点地区的重化工业将会大规模发展,重化工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能源消费量将迅速增长。工业能源消费量的大量增长,将给大气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大气环境质量将很难得到改善,由原有的煤烟污染向复合型污染转变。应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增强环保政策和环保能力建设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有效预防大规模资源开发和重点产业发展的非地带性生态退化和环境风险。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港产业;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对策
伴随着港口经济的快速增长,港口产业已经成为了区域发展的核心资源,港口城市不断发挥集聚效应,同时在所处区域起到越来越强的带动作用。沿海许多城市都制定了港口规划,以图充分发挥港口对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沿海各省市也携手进行跨行政区域的港口资源整合。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龙口市城市空间布局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港口选址和用地已然跟不上港口发展的需求,岸线利用不经济影响城市整体发展、港口产业整合水平不高,港城一体化进展缓慢,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没有更好的发挥对港口的服务功能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亟需根据临港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以求共同发展。
1. 龙口市临港产业布局发展分析
龙口市开发区的产业布局模式如下:
(1)新能源新材料工业区:以延伸新材料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群为主题,配套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以工业为核心,以物流、商务办公、生活居住、文化休闲为保障的五大产业互动互补发展格局,打造成一个集新材料科研开发、生产加工与应用、物流仓储、商务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端工业园区。
(2)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在已建的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配件生产区的基础上,向东发展至大莱龙铁路,向南发展至八里沙河。以兴民钢圈、隆基集团、韦辰实业、海盟机械等大型企业为主体,带动其他中小型企业集中发展,将汽车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3)加工贸易产业功能区: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发展物料加工、对外贸易等产业,主要发展服装加工纺织、塑编、包装、电子等产业和保税物流业。
(4)港口发展区:港区重点发展煤炭等大宗散货运输和粮食、液体化工品等物资的中转储运业务,积极开展集装箱喂给运输,适度发展客运滚装业务。依托港口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提升港口商贸、信息等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大、中、小泊位结合,内外贸并举,客货运兼备的大型综合性港区。
(5)市场物流区:东部物流园区主要依托龙口北站和国防路发展铁路物流和公路物流,依靠有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大莱龙铁路和龙烟线为载体的铁路物流业,以国防路、608省道、206国道和疏港快速路为载体的公路物流业,为其他产业园区提供物流基础。
2. 龙口市临港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协同的规划对策
2.1 城市空间发展方向要采取正确的发展方式,顺应临港产业布局
龙口港用地目前主要集中在海岸线中部,没有给城市的生活岸线留出空间,极大的影响了滨海城市景观。为了顺应临港产业的布局,应当将部分港口产业迁至开发区区北部,避免港口作业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根据龙口港及龙口市开发区目前的发展状况,可以确定开发区将向北部和南部纵深发展,大力发展港口、产业、生活三大功能板块,完善以港口产业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立配套的市场、物流区,建立以汽车配件、机械制造为主要功能的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港口的发展也必然带动开发区的飞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港城大道向东扩张,与东部中心城区联动发展,形成有机的生产动线,经济高效的交通体系,配套合理的支撑体系。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开发区的生产用地与港区对接,并沿着港口码头顺海岸线拓展,工业生产用地同时与港口对接,城市居住用地沿振兴路线展开,开发区发展一方面通过港城大道扩张,另一方面沿环海路临海岸线扩张,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与临港产业的布局相匹配的。
2.2 港口城市的功能结构应当符合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
为了顺应临港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可以将和平路、环海路作为开发区的南北向主要空间发展轴,依托疏港高速、疏港铁路,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开发区北部、南部和东部发展,形成产业与生活明确分离的功能布局,打造商贸办公综合中心和行政商贸文化中心作为开发区的增长极核,中部综合生活区提供后勤保障,龙口河、北马南河、河口于河、八里沙河成为开发区的生态廊道,道恩湖为中心的湿地公园作为开发区的绿肺。产生龙口港发展区、港口产业园、生活服务区、工业园区和人工岛产业群等五大功能片区;从单一的港口、居住、工业组团发展出临港产业、保税物流、商业贸易等关联产业,沿道路向内陆辐射扩张,整个城市进一步朝组合形态演进,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功能组团。沿渤海带状发展的开发区各功能片区有机互动,焕发勃勃生机。总的说来,形成了三轴五区的结构模式。
2.3 港口城市土地利用需要确定宏观层面的具有整体性的布局原则
港口城市往往位于城市的拥挤地带,港区和城市相互交织,对港口来说,港区零散狭窄,使用不便;对城市来说,滨海岸线被侵占,城市交通压力大。因此,龙口市的港口发展可以将港区集中迁往开发区北部,进行结构和功能的扩大优化,既可以提高港口效率,也可以腾出土地,便于城市发展商业、金融、居住、休闲旅游等。
此外,沿海城市还可以填海造地,为城市的发展提高新的土地资源。目前,龙口市建立了山东省首个蓝色经济突破区,向海洋要土地,其人工岛填海规划首期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140平方公里。
2.4 城市交通组织要实现港口和城市的便捷快速联系,建立综合交通体系
龙口市开发区是沿海岸线布局的带状城区,周边的道路系统较为复杂,涉及到疏港高速公路、疏港铁路、环海路和城市主次道路。因此城市的道路系统不仅要解决狭长地段的纵深交通,还要合理解决与外对交通的相互干扰。
开发区的道路系统由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主干道成“十横四纵”格局。其中“十横”自北向南分别为:电厂南路、新港路、海港路、龙海路、港城大道、龙中路、新龙路、龙泉路、政海路;“四纵”即振兴路、和平路、逄牟路、龙港路。
2.5 临港产业要有合理的产业布局,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龙口市的工业资源大部分是由龙口港提供的,将来的产业发展也仍然需要依靠港口,因此城市的产业布局不但需要紧密围绕港口开展,还应当顺应城市的发展阶段,满足城市功能升级和结构优化的要求。以龙口港为母体,龙口市发展出了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力能源、船舶修造、加工贸易五大临港工业集群。围绕这五大临港工业集群,开发区内形成了龙口港发展组团、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和以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产业为主的装备制造工业组团三大功能组团,未来根据港口发展需要还应当依托铁路建设物流仓储组团。顺应这一格局,开发区的产业发展以南北主干路为十字形轴线,工业、仓储等城市的各项工业产业及相关项目都沿轴线规划,同时,城市的远景发展也将依托这条产业轴线向东扩展,拓宽港口的陆域纵深。
图5 龙口市开发区产业分区示意图
参考文献:
著作:
[1]王缉宪. 中国港口城市互动与发展.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
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识别风险的方法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