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国江姐演员表表关于故事里的中国江姐演员表表的介绍

从"高大全"到"江小妹"——"江姐"变形记出版年:2010摘要:7月29日起,中央一套黄金时段播出30集电视连续剧《江姐》,并在前十天每天配播十分钟的相关专题片。如此推介力度在央视历史上尚属罕见。
“这是一个关乎信仰的故事。”剧中女一号、“江姐”的扮演者丁柳元对记者说:“这个时代谈得更多的是现实的目标,买什么样的车,嫁什么样的人,全是这类价值观。可是精神层面的力量在哪里?有钱了就有一切吗?好比国家的GDP一直上涨,就意味着你在国际上说话有人听了吗?”
身为“80后”,丁柳元似乎比许多同龄演员们想得多。“精神力量如果真能与GDP并驾齐驱,才是真正的实力。《江姐》就是想做一点这方面的努力,把英雄身上的精神力量展示给大家看。”
在她之前,曾有老演员于蓝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生代演员宋春丽在电视剧《红岩》中分别饰演过“江姐”的角色,到了“第三代‘江姐”’丁柳元,她发现,由于生活年代的隔膜,一开始很难如前任一样准确把握角色的心理,而关于信仰的种种疑问,更始终在她心中徘徊不去:
“人到底为了什么活着?为了这样的信仰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值吗?如果‘江姐’能看到今天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她会怎么想她当年的牺牲?”
经典“江姐”的诞生
“江姐”的事迹最早见于1957年出版的一份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是重庆解放前从中美合作所逃出来的幸存者,他们将自己目睹的重庆地下党所领导的地下斗争、狱中斗争写出来,引起很大反响。1962年,两位作者又根据回忆录内容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集中篇幅描写中共地下党员在狱中的不懈斗争。《红岩》迅速成为一代人必读的经典,并被改编为各种文艺形式。
对普通中国人来说,影响最大的是“文革”前夕拍摄放映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我读了小说《红岩》之后,常常感觉他们像雕塑一样站在我面前,特别想把它改编成电影。”电影演员于蓝对记者回忆。那时是1964年。
“最初我们完全按照小说改编,也不知道怎么拍感情戏,表现重点还是放在斗争上。后来夏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就问我们:为什么不重点写写‘江姐’呢?我们说写了啊,有一两场戏啊。夏衍说,她丈夫牺牲了,自己又英勇就义,还留下一两岁的孩子,这都是人们关心的。你们只写斗争,显然不全面啊。”
“江姐”本来只是小说《红岩》中革命者群像之一。她在党内地位并不高,是基层党组织的联络员,但经夏衍亲自改编剧本之后,“江姐”成为最出彩的形象之一。
经过于蓝的演绎,“江姐”形象被一代中国观众永久地记在了心里,她在狱中绣红旗、教“小萝卜头”识字、受钉竹签的酷刑等情节,让一代中国观众难以忘怀。
而“第二代江姐”宋春丽至今还难以平静地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饰演“江姐”的经历。
“一走到渣滓洞那种黑暗沉闷的气氛里就让人受不了,甚至飞机一到重庆上空我就有心理反应。”宋春丽对记者说。“这个经历就像噩梦一样,走出来就不想再进去。”至今,拍完电视剧《红岩》她再也没有回过重庆。
在渣滓洞实景拍摄的几个月里,宋春丽穿着囚衣在一边遭受“严刑拷打”,另一边则是络绎不绝的游人在参观拍照,被折腾了无数遍之后,宋春丽说自己彻底领会了当时“江姐”的行为:“人到了一种极致的地步之后,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新版“江姐”丁柳元也经历了这样的折磨。为了体验角色心理,拍刑讯戏时她主动要求尽量“来真格”的,除了钉竹签之外,其他如吊打、灌水等等全都亲自上阵。开拍上刑戏之前,导演忐忑地对她说了七次:你可别恨我。所有上刑戏拍完,丁柳元一度如同入了魔怔,见人就问,不见面的就发短信问:“你觉得你要是生活在60多年前你会干吗呢?要是上刑你能抗住吗?”
从“高大全”到“江小妹”
看过新版《江姐》的样片之后,有一位军报的年轻记者问丁柳元:“江姐还有儿子?”丁柳元回答:“对。而且她还有母亲。”
“我们好像以为英雄从出生就是英雄,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生活和爱情。他们只是在需要作出抉择的那一刹那,在大爱小爱之间选择了大爱,其他时候他们就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丁柳元说。
在“高、大、全”的年代之后,所有“神坛”上的形象都在经历还原到“人”的过程。“江姐”也不例外。
上世纪60年代,“江姐”形象的指导意见是高大化、英雄化。于蓝向记者回忆道,周恩来曾肯定这部片子并给出修改意见,“总理说你们就义那场戏太短了,要加一个走向刑场的情景,然后在就义前喊‘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现在看到从松树下面走向刑场的镜头,就是后来加的。”
电影《烈火中永生》里,于蓝饰演的“江姐”从头至尾大义凛然,完全无私地投入共产主义事业。甚至她的举手抬足,也曾经成为经典的表演范式——丁柳元开玩笑说:“她是用左手把右肩搭过来的围巾甩到左肩后面去,我想换成右手都好像不对劲了。”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拍摄电视剧《红岩》时,中国社会已出现了对地下工作的各种反思。“我们曾经看到过一个地方剧本,反思当时重庆地下党工作里幼稚的一面。”宋春丽对记者介绍说,比如所谓叛徒在开始受刑的一个多星期里面都没有招供,后来认为这么长时间了,组织肯定已经转移,说出来也不影响大局,自己也确实扛不住了,才交待了情况,谁知道组织还在原地,造成重大损失。
“当时我们都觉得写出这点来很好,但我们的剧本还是不可能涉及这一点。”最终的电视剧没有呈现出这类反思,但电视剧《红岩》比电影《烈火中永生》有所拓展的地方在于,增加了“江姐”母性的一面,以许多篇幅描述了她对孩子的不舍和心痛——在当时,这已经算是在这个革命人物形象重塑上的不小拓展。
而2009年拍摄的《江姐》,则试图从全新的视角解读这个人物,将时间表拉到“江姐”入狱之前的革命心路和情感经历。丁柳元概括为,“从‘江小妹’如何成长为‘江姐’的过程。”
此次《江姐》剧中还原了“江姐”的感情纠葛。她与彭咏梧最初是为工作假扮夫妻,此前彭咏梧在乡下已有妻室。后有消息误传说其妻在一次火灾中不幸丧生,彭咏梧才与江姐结为真夫妻。
“江姐”后来知道误传的事情,曾表示“等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就把老彭还给她”。彭咏梧1948年被杀害,次年“江姐”就义,她与彭咏梧的儿子便由彭的这位乡下妻子抚养成人。
“历史真实远比艺术创作更精彩,这种情节编剧根本不敢凭空写,但它是确有其事的。”丁柳元说。
有人对她说,看了这个电视剧之后,从心里相信在革命年代确实是有这样的小姑娘存在的。这让她感动得当即流下泪来。
那些拍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终于在演绎过“江姐”的人生之后有了答案。“我以前觉得,人应该为爱自己的人活着,现在我想,应该为了真理活着。”她有点尴尬地笑笑,“听起来好像有点装,但这是真的。我想无论信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人有信仰才有方向,才能在日常行为的一点一滴里做得更好。”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刘芳)口期刊名:读报参考期号:第25期数据来源:
地址1
地址2
}
  6月27日晚,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于蓝是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曾主演《白衣战士》《翠岗红旗》《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电影,在新中国银幕上塑造了许多光彩夺目的英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电影《烈火中永生》的角色“江姐”。  “我敬佩江姐。如果需要牺牲,我也能做到,因为我也是共产党员。”在谈到最喜欢的个人银幕角色时,于蓝曾动情地说道。  “我和她有着共同的经历与理想”  于蓝,原名于佩文,1921年出生于辽宁岫岩。1931年,年仅10岁的于蓝经历了“九一八”事变,被迫与家人辗转逃难。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为了摆脱亡国奴的命运,于蓝决心离开北平。启程之前,她改名于蓝:“万里无云,走在蓝天下的大路上。”  怀着对革命的无限憧憬,17岁的于蓝穿越封锁线,步行几千公里,从北平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她还记得看到宝塔山的那一天,是1938年10月24日。  1939年,对于蓝和“江姐”的原型江竹筠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于蓝和江竹筠分别在延安与重庆秘密加入共产党,宣誓对党无限忠诚。  此后,于蓝调入鲁迅艺术剧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她的老师熊塞声对她说:舞台就像是一个战场,上了舞台,“就要有死在舞台上的决心”。那时的于蓝虽然不太理解,但她始终牢记着这句话。  作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演员,于蓝牢牢记住了扑向火热的生活这一艺术创作的铁律,成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角色。1961年,于蓝被评选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而那时,于蓝还没有接触到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1961年,正在住院的于蓝偶然读到了小说《红岩》连载片段。她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一出院便找到书的完整稿,一口气读完。“在那些日子里,江姐的影子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感动之余,于蓝产生了将《红岩》搬上银幕的想法。  为了写好剧本,于蓝和导演水华前往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等地采访,与《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和刘德彬作了深入交流,广泛接触了从斗争中幸存的共产党人。回北京后,光是整理出来的资料就有20万字。“这些资料,我视为珍宝,一直藏在家中。”从大量真实的素材中,于蓝触摸到了江姐真实的性格特征——冷静沉着,随时准备牺牲,但并非毫无牵挂,并非铁石心肠。  “说心里话,一旦研究透了、进入了,我觉得演江姐不难,因为我理解她,我和她有着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于蓝说。  1963年,由《红岩》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正式开拍,于蓝被确定饰演江姐。从这一刻起,于蓝与江姐变得密不可分。  同样憎恨日本侵略者,同样被敌人抓过、坐过敌人的大牢,同样怀着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相似的人生道路和经验,让于蓝把江姐“演活了”。于蓝扮演的江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温柔女性,她穿浅灰色大衣,神情沉着、气质非凡,在纷杂环境下,依然有条不紊。当她被敌人从牢房里押出去,那一句平静而深情的台词:“同志们,永别了……”让人深信江姐也一定会这么说。  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场面,是江姐和许云峰共赴刑场,两位老战友以坚定的目光与同志们告别,而后相互搀扶着,步伐沉稳从容,一步一步迈向刑场。庄严的《国际歌》旋律在青山与松柏间响起,高天之上,白云舒卷……“我自己很满意这场戏。”多年过去,再看这个片段,于蓝依旧觉得激动。  于蓝用心而准确的演绎,为江姐赋予了不同于脸谱化英雄人物的生动灵魂。晚年回忆起自己创作这一角色的心得时,于蓝表示,“我就因为她这样面不改色、心不跳,我就是为她这种忘我的、全心全意为理想献身的崇高气节所震撼,所以愿意扮演这个角色。把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为人,整个展现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记住他们,永远记住,这是我们民族真正的精英,我们民族的先驱,民族的英雄,让人民都知道。”  对于观众的喜爱,于蓝既感恩,又谦虚:“这个角色使人产生信任、感到亲切,所以才成功,并不是我这个演员有多么了不起。”  “江姐让我再度顽强地站立了起来”  《烈火中永生》于1965年上映后轰动全国,江姐这一角色感动了千千万万观众,无数人从江姐身上获得了鼓舞。也正是江姐坚定的信念,帮助于蓝挺过了灾难和病痛。  1971年,于蓝在干校劳动时不慎从屋顶跌下严重受伤,面部神经受损,她不得不告别心爱的舞台。1974年,于蓝的丈夫田方因患肝癌逝世,令她悲痛不已;不久后,于蓝又被查出乳腺癌晚期。  不幸接踵而至,但于蓝,正如江姐的那一句经典台词——“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没有被灾难击垮。“九次手术后,大家都以为我从此再也不会出来工作了。又是江姐让我再度顽强地站立了起来。我对人们说:‘和江姐遭受的酷刑相比,我这点事算不得什么。’”  虽然无法继续从事心爱的演员事业,于蓝的一生依然与中国电影牢牢联系在一起。  1981年,于蓝以花甲之年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首任厂长。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于蓝说:“得知这个消息是在六一前夕,刚好是我过60岁生日的时候。按照现在的规定,60岁应该退休了,但党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没有半点犹豫。”  没有经验,缺少经费,儿影厂成立初期条件非常艰苦。为了招兵买马,于蓝四处奔走,一刻也不停歇。由于厂房设施简陋,于蓝在一次事故中右手被夹断了一节手指。工期正赶,听医生说断指再接需要休息一个月,于蓝心急如焚,索性扔掉断指,缝好伤口便继续工作。  在于蓝任厂长的那十多年,儿影厂的导演阵容可谓“豪华”,张艺谋、冯小宁、张建亚、谢小晶、田壮壮……这些后来蜚声国际的导演,曾在儿影厂完成了他们最初的实习作品。十多年里,儿影厂先后拍摄了《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红象》《少年彭德怀》《鸽子迷奇遇》《哦!香雪》《豆蔻年华》《我的九月》《好爸爸、坏爸爸》等儿童电影,这些电影温暖和陪伴了一代代孩子的成长。  其中,《四个小伙伴》获1982年第12届吉福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荣誉奖、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应声阿哥》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儿童故事片奖;《少年彭德怀》获1986年第6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1985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协会成立,创立儿童电影“童牛奖”,次年增设小评委奖……  但于蓝并不满足。她曾苦恼,“越到六一,越感到痛苦。”1985年,全国拍摄故事片86部,其中,儿童片才3部,于蓝认为这一数字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全国三亿儿童的精神需求。1986年,于蓝卸任厂长转而担任艺术顾问,之后致力于推进儿童电影进校园。她说:“艺术品要为孩子服务,是要影响他们一生的,所以要努力拍好,而且要把好的影片送到学校让孩子们看到。”  2001年,80岁的于蓝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休。退休后的于兰依然惦记着为儿童电影发声,多次呼吁相关部门应认真有效地推动儿童电影的发展。  “于蓝老师的精神将指引中国儿童电影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孩子,多拍、多放好电影!”现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侯克明说。  “永远记住江姐和江姐精神”  “真实的,就是好的。”于蓝曾这样定义好剧本。而《烈火中永生》之所以如此动人,正是因为故事中所展现出的革命党人的大爱、信仰和坚守,都是真实的。  越是接近事实本身,越能让人感受到力量。为了触摸到烈士们的灵魂,于蓝和导演专门请和江姐同在川东被捕的刘德彬详细介绍了真实的江姐。刘德彬给他们讲了一个细节:敌人逃跑前,用机关枪疯狂扫射渣滓洞。大家都扑到牢门上,争着用自己的身体挡子弹,把活下去的机会留给战友。刘德彬也堵在门口,不幸中弹倒下了。等他醒来时,感觉手很温暖,举起来一看,全是战友们的血,还热着……  这些用鲜血和生命记录下的故事,让于蓝得以贴近江姐的内心,最终感动了观众。通过于蓝的演绎,江姐的故事被埋进了更多人的心田,扎下了英雄的根。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重温老电影,我总是忘不了那双绣国旗的、被竹签钉过的手,忘不了那面国旗。”  “阅兵直播结束后来的,我们生活在他们来不及看到的胜利里,多么幸福!英雄是那个时代的光芒,我们要在这道光芒的指引下继续前行。”  “疫情居家期间,过来看看。时代需要英雄,历史需要英雄,人民也需要英雄。英雄不死,英雄永生。”  《烈火中永生》感动鼓舞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直到今天,观众对电影的评论依然在更新着。日期各异的留言,有着同样的主题:英雄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  中华民族从不缺少英雄。中国英雄没有特异功能与不死之身,为他们的血肉之躯提供无穷力量的,不是激光炮和钢铁战甲,而是深入骨髓的信仰与执着。这份力量,指引着新时代的英雄向最险恶的地方无悔前行,与最暴戾的敌人浴血奋战,在最寂寞的孤岛沉默坚守。这份力量,让他们哪怕身处绝境,也绝不会被打垮。  电影中,江姐在革命胜利的前夕倒下。在她身后,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电影外,于蓝在这个特殊的仲夏离开。而她的铮铮风骨,将不断影响着中国电影人们我们。  “我希望大家忘了我这个演员,永远记住江姐和江姐精神。”在过去的采访中,于蓝曾这样说。  我们都不会忘记。无论是于蓝还是江姐,那些曾为国家做出不朽贡献的奋斗者、奉献者、坚守者,都会被铭刻在时代的记忆中,永远闪闪发亮。  英雄不死,英雄将在人民的心里永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云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扮演过江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