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研智投在金融科技赋能金融 智慧引领未来领域有哪些创新成果?它的正规性是否值得信赖?


未来已来,时下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ICT技术的创新变革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正在引领并赋能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创新,推动金融业经营理念及服务模式的重塑与转型,金融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层出不穷,行业生态加快构筑,“创新发展”成为金融科技时代银行业信息科技演进的主旋律,“数字化、智能化、轻型化、普惠化”成为当下银行业转型的目标特征。
顺势应变,伴随着金融科技驱动效应的持续显现,金融机构积极调整IT创新机制、筹建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成立金融科技公司、规划与重构IT治理体系、持续提升智慧运营水平、加快信创建设步伐……全方位重构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科技创新基础及机制,以期以新兴技术的创新应用为契机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布局行业竞争制高点,促进技术研究转化为切实业务价值,助推自身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战略实施。
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风向标的六大行,其践行的转型战略、发展规划、未来布局都将深刻影响我国银行业的金融科技演进方向。因此,本文从“总体战略目标、金融科技组织架构、科技人员占比、科技投入占比、新技术重点布局”5个要素入手对六大行目前的金融科技布局进行重点剖析。
工商银行
1、总体战略目标
2021年,工商银行率先提出“数字生态、数字资产、数字技术、数字基建、数字基因”的五维布局,筹划推出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品牌“数字工行(D-ICBC)”,同时依托集团金融科技和数据优势,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技术”双要素驱动,深化数字工行建设,积极融入数字中国建设大局,助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业务模式、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和产品创新的提质增效,客户体验、业务效率和经营价值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工商银行始终坚持数字化发展之路,在“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发展过程中,全面引领了数字技术推动业务发展的数字化1.0阶段,敏锐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全面布局IT架构转型与“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工程建设,开启数字化引领全面变革的数字化2.0。
工商银行金融科技紧密围绕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1-2023年),践行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和机制改革“双轮驱动”,塑造金融科技发展新优势,以科技强行赋能“数字工行(D-ICBC)”建设,助力全行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据工商银行2021年年报披露,该行金融科技领域的战略部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践行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进IT核心架构转型升级。
自2015年以来,工商银行推进智慧银行生态建设工程(ECOS),自主研发了云计算、分布式两大核心技术基础平台,全面承载工行核心业务,为超7亿个人客户和近970万对公客户持续提供安全稳健的金融服务,系统可用性始终保持在99.99%以上。
2)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基础设施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攻关,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应用,围绕5G+ABCDI打造一系列服务能力强、具有行业领跑优势的企业级新技术平台。截至2021年末,该行新增和累计专利授权数均为国内银行业首位。此外,加快建设数字新基建。2021年,工商银行获评金融行业首家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五级最高评级。该行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数据中心,日交易峰值达8.68亿笔,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6000吨,获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3)筑牢安全生产运营底线。
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技术革新带来的新挑战,坚守安全生产底线,深入推进生产运维转型,升级建设面向全集团、全过程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全集团安全生产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一是有序推进生产运维转型。
强化技术支撑能力,基于分布式体系框架,实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快捷支付、金融市场等重点业务线高可用的架构部署优化。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同业首家完成云平台整体切换演练,成功模拟大规模复杂故障场景下万级节点跨园区快速应急切换,以实战验证关键技术基础设施高可用水平;优化业务运营监控体系,重点应用实现全链路的应用和设备一体化监控,形成跨应用交易的关联分析和全链路追踪能力。
二是集团信息安全防御能力取得提升。
推动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0,完成所有等级保护备案系统外部测评,均取得最高等级“优”。建立集团一体化智能信息安全管理分中心,实现一级(直属)分行对辖内二级分行的自动化、可视化管理。
4)创新驱动全行高质量发展。
紧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国家战略需要,依托智慧银行生态建设工程ECOS,从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生态开放创新三个维度深化科技赋能。
一是推动模式创新。
推进非接触服务创新,同业率先推出“云工行”品牌体系,通过对业务云办理、急事屏对屏、沟通全天候、服务一体化、开放式智慧生态等多元服务场景的整合优化,让客户“随时随地”办理业务;推进数智融合创新,业内率先构建企业级数据中台,同业首家实现全集团数据全入湖,沉淀14大类客户特征,为业务系统提供千余个企业级数据服务,覆盖客户营销、产品创新、风险防控、运营管理等领域,全面提升企业数据价值变现能力;升级“智慧大脑”营销,为7亿个人客户提供千人千面的智能服务方案;利用数字人、智能问答、语音等交互技术,在客户服务前台、业务运营后台等领域加大应用“机器换人”,落地600+具有数字员工属性的智能应用场景。
二是加强产品创新。
升级智慧托管平台,推出“公司智存通”特色存款产品,实现工银e缴费、银企互联支持数字人民币,与国网电商平台完成业界首笔对公数字人民币支付。赋能跨境金融,建立债券通“南向通”业务体系,支持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推进智慧贸金平台创新应用,同业首家作为认证节点加入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区块链平台,同业首批完成人民银行电证福费廷系统上线,同业首创信用证产品嵌入海关单一窗口平台。创新普惠金融,创新推出“个人手机银行专属版+微信小程序+企业手机银行专区”三位一体“工行普惠”线上渠道品牌;升级打造“环球撮合荟”跨境撮合平台2.0版本,为中小企业提供智慧化、全流程闭环的跨境撮合服务。赋能乡村振兴,创新推出“工银兴农通”乡村服务APP,围绕民生、代办、普惠、村务等惠农服务功能,打造乡村金融服务线上渠道;创新构建兴农撮合平台、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平台及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三大服务平台,助力乡村金融数字化转型。
三是突破生态合作创新。
打造“1+N”智慧政务产品体系,建设“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全面赋能政务服务;全面推进政务数据融合,在29家分行落地300多个政务合作场景。成为上海数据交易所首批签约数据商,达成上海数据交易所首单交易、达成首单基于数据资产凭证的融资,增强地方数据市场合作创新。建设智慧产业生态,打造聚链、聚融等一系列平台,对接大型企业上下游采购、销售管理等供应链场景,提供个性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赋能数字供应链转型升级。
5)强化数据资产治理和数据安全管控。
工商银行构建了以“一湖两库”为核心的数据架构,打造同业首创、自主可控、分布式架构的大数据智能云平台,实现集团数据“全入湖”。
2、金融科技组织架构
工商银行深化“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金融科技组织布局,并新成立了金融科技与数字化发展委员会,深耕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基因渗透,不断提升金融创新响应效率和供给能力,激活释放全行科技创新活力。
3、科技人员占比
工商银行金融科技人才数量居六大行榜首。据工商银行2021年年报披露,该行2021年末金融科技人员3.5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1%。(据分析,该行金融科技机构人员为1.7万人左右,约占员工总数比为3.8%。)
在人才培养方面,工商银行实施金融科技人才兴业工程,开展“科技菁英”专项培养计划,积极引入高端社会化专业科技人才,连续十二年举办“工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科技创新大赛,2021年共吸引全国700余所高校4万余名学子报名,形成有效参赛作品数达8000余份。全面推行“科技培养—业务使用”的人才蓄水池机制,分层精准激励不断释放人才创新活力。建立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全面实施敏捷研发模式,组建百余个敏捷研发柔性团队,高效响应市场需求。
4、科技投入占比
工商银行的科技投入亦居六大行榜首。据工商银行2021年年报披露,该行2021年金融科技投入259.87亿元,约占营业收入的2.76%。
5、新技术重点布局
工商银行全面推进新技术布局。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探索实践中打造了工银图灵、工银玺链、工银星云等一系列新技术平台,强化核心新基建能力。其中,工银玺链集区块链基础技术服务、智能运维、金融级安全能力为一体,已在安全防控、性能容量等技术方面取得了150多项突破,入选《福布斯》2021年全球区块链50强。工商银行金融科技研究院下辖涵盖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分布式、5G、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技术领域的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全面布局“ABCDI”(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领域,并深化科技与业务融合创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标志性成果。
工商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该行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攻关,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应用,围绕5G+ABCDI打造一系列服务能力强、具有行业领跑优势的企业级新技术平台:
1)建设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分布式”技术架构,引领行业从传统集中式向全分布式转型突破。
建成全球银行业规模最大、技术能力最强、业务场景全覆盖的金融云平台,实行自动化集约化管理,实现全栈自主创新云服务供给,同业首家达到私有云四级、生态云三级安全能力要求,累计申报相关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搭建同业体系最全、应用最广的分布式技术体系,日均服务调用量超过120亿次。
2)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业首家实现“一云多芯”架构部署。
率先完成云平台对通用开放平台和自主创新技术体系的兼容适配,具备全栈自主创新基础资源的规模化供给能力。围绕云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等重点领域开展集中攻关,打通金融业自主创新转型的关键断点,构建了办公管理、数据分析、风险防控、业务管理、监管报送等多个领域的一揽子完备、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解决方案,树立金融行业自主创新转型改造与应用推广的示范样板。
3)打造一系列领先的企业级自主创新技术平台。
建设同业首创、可靠、高效、易扩展的大数据平台,打造集技术、数据、服务于一体的大数据服务生态体系。升级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同业率先建成企业级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平台,同业首家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信息通信研究院RPA系统与工具应用成熟度评估。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块链平台,融合150余项技术突破,首批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信息通信研究院五项可信区块链技术测评,入选《福布斯》2021全球区块链50强榜单。
4)探索前沿技术新高地。
将卫星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借助高 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配套智能化监控模型,对农作物生长、大型工程类项目建设进行贷后智能监控;率先建成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唯一信号源的国产智能 POS终端监控体系;实现量子技术在重要金融加密场景中的可行性验证及试点应用突破;应用隐私计算技术创新小微企业贷后风险监控。
5)着力于深化产学研用。
发挥金融科技研究院和实验室的科研能力,加强联合创新攻关,围绕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量子技术、区块链、5G技术应用等前瞻技术领域,共建金融信息基础设施、5G金融应用、AI等联合实验室,助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联合科研院校及业界领先企业聚焦前沿科技,同业率先发布《隐私计算推动金融业数据生态建设白皮书》,累计12个项目入选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其中“基于物联网的物品溯源认证管理与供应链金融”项目是我国首批落地完成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全流程试点项目。
农业银行
1、总体战略目标
农业银行将“数字经营”作为全行三大战略之一重点推进。面对数字化浪潮带来的快速变革,农业银行加大金融科技创新力度,全面融入数字中国建设进程,立足于打造数字化时代竞争新优势,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全集团工作方式、服务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按照急用先行原则,重点围绕科技支撑、智慧渠道建设、企业级架构与大数据应用四个关键领域,实施数字化转型“十大工程”,加快形成科技引领、数据赋能、数字经营的智慧银行新模式。
2021年,农业银行不断深化应用金融科技前沿技术,深入推进信息科技iABC战略实施,持续提升科技支撑和赋能水平:
1)聚焦金融科技创新。
在雄安设立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创新孵化中心和创新成果试验田。加强金融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深化金融科技应用,赋能业务经营的高质量发展。聚焦前沿技术融合创新,加强金融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深化金融科技应用,赋能业务经营的高质量发展。
2)增强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
以容灾体系建设为重点,提升同城双活高可用能力和异地灾备业务接管范围,提高应急演练覆盖度和复杂度,全面提升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
第一,推进容灾建设。
快捷支付系统、个人掌银、个人网银等22个系统/模块完成同城双活建设,线上零售业务实现全面双活;154个系统/模块完成同城或异地灾备部署,系统数据备份全面满足监管要求。
第二,开展容灾演练。
成功实施核心系统跨数据中心异地切换演练、分三阶段完成批量异地运行演练,全面检验北京环境批量及联机交易运行能力,大幅提升全天候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
第三,全面启用一体化生产运维平台。
打通“监控-管理-操作-配置-分析”联动闭环,生产运维工具化、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
第四,生产运行交易量快速增长。
核心系统工作日日均交易量达10.20亿笔,同比增长22.0%;日交易量峰值达12.78亿笔。核心系统主要业务时段可用率达99.99%。
3)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在数据中心设立网络安全运营中心(二级部)。开展网络安全攻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集团一体化安全运营与防控。
第一,建立“攻防”对抗机制,开展常态化演练,不断提高网络攻防实战能力。
第二,强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与管控,基础软硬件漏洞数量压降率达58%,服务域和通道域实现100%治理。
4)高度重视隐私和数据安全工作。
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要求及客户信息保护规则,开展隐私和数据安全员工培训,提升隐私和数据安全保护能力。
2、金融科技组织架构
农业银行总行按照“管理集中统一,应用研发、生产运行专业化运作”的原则,确立了“一局、两中心、一公司”的科技组织架构。2021年6月28日,该行在雄安新区揭牌成立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开展金融科技前沿领域研究和应用推广,进一步完善了科技组织架构,形成了农业银行研发中心“一总八分”的“多核引擎”架构。
3、科技人员占比
农业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该行科技人员为9059人,占员工总数比为2%。
在人才发展战略方面,农业银行将人才作为引领全行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行战略,以数字化转型人才和复合型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持续改善人才结构、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1)实施2019-2022年人才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数字化转型人才基础,客户经理分级分类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全行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科技项目经理队伍进一步壮大。
2)推进城乡联动、覆盖全行的青年英才工程,启动“百千万”工程。
建设年龄梯次搭配、专业优势互补的各级行优秀青年领导团队。
3)创新打造雇主品牌“ABC菁穗计划”,设立“菁穗培训生”岗位。
不断优化新员工实习锻炼机制,按照专业类别分别安排基层一线、研发部门、数据部门、子公司等轮岗,全方位搭建青年员工施展才华、成长发展的舞台。
4)积极落实国家稳就业、保就业要求。
全年招聘录用2万余人,其中女性占比50.6%,少数民族占比10.2%。
4、科技投入占比
农业银行2021年年报披露,该行2021年信息科技资金投入总额205.32亿元,约占营业收入的2.85%。
5、新技术重点布局
农业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该行在雄安设立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创新孵化中心和创新成果试验田。报告期内该行聚焦大数据服务体系、云计算技术能力、人工智能基础能力、分布式架构研发和应用、区块链技术创新、信息安全技术实力、网络技术创新力度、5G技术融合创新等“八大技术”,加强金融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深化金融科技应用,赋能业务经营的高质量发展。
1)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
推进数据深度整合和共性数据积累,大数据平台提供一站式专属数据服务。截至2021年末,数据总量超过19PB。
2)云计算应用方面
推动一体化云平台建设,初步建成“一云多芯”的技术栈基础环境,总行云平台物理节点达11,000个,新增投产和测试资源全部上云部署,开发测试资源申请自服务率100%,云化率达到88%。
3)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
构建百亿级关系的知识图谱网络,为链式营销、电信诈骗专项治理提供图谱支撑;推进隐私计算技术在营销、风控等领域试点;应用边缘AI技术服务智慧网点;应用卫星遥感与图像识别等技术服务三农信贷管理。推进智能掌银建设,发布五大里程碑版本,完成基础架构升级。
4)分布式框架应用方面
推进核心系统向分布式架构转型,分布式核心系统承接交易峰值日62%的交易量。
5)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
推进区块链云服务平台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系统建设,推出智能研发、典型场景样板等支持服务,输出区块链产品视图,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养老金管理、信贷风控等领域场景。
6)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方面
持续推进新一代企业级网络信息安全运营中心(SOC)建设,完成总行和4家试点分行部署;提升安全技防体系自动化,网络安全自动化监测率100%,自动化处置率超过97%。
7)网络技术应用方面
加强IPv6部署,基于IPv6分段路由技术,完成全部分行骨干网架构的优化升级。
8)5G技术应用方面
启动5G消息应用试点,客户在短信入口即可完成信用卡申领、生活缴费、理财购买等业务全流程办理,提供了全新体验。
中国银行
1、总体战略目标
中国银行将科技金融作为集团“八大金融”战略之首,主动融入科技强国建设,致力于成为科技金融的全要素整合者、全链条创新者、全周期服务者,争做新发展阶段科技金融领军银行。目前,该行围绕集团发展规划,实施“数字中银+”科技创新战略,推进企业级业务架构和企业级IT架构转型,打造业务数字化、场景生态化、技术平台化的科技支撑能力。
中国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2021年该行发布集团“十四五”规划,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当前时期转变经营发展模式的第一要务,制定发布金融科技规划和数据战略规划作为重要行动纲领。金融数字化委员会已常态运作。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丰富客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中国银行全面数字化转型正不断向纵深迈进:
一是线上业务体系日臻成熟,引领服务质效提升;
二是多元场景生态凸显特色,发挥开放共享价值;
三是数字经营管理融入日常,提高组织协同效率;
四是数字基础能力不断夯实,推动技术数据赋能。
具体到信息科技建设上,中国银行持续致力于打造“技术+生态+体验+数据”的数字经济时代竞争能力,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培育科技引领新动能,构筑金融服务新格局:
1)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强化顶层设计。
根据集团“十四五”规划全面数字化转型战略要求,制定《中国银行“十四五”金融科技规划》,围绕“夯实基础支撑、赋能业务发展、布局未来能力”主线,以数据为驱动、金融科技为手段,改造传统商业银行模式,推动集团营销、产品、渠道、运营、服务、风控、管理等领域重塑再造,打造“数字中银”。
2)完善科技治理架构,统筹推进转型发展。
成立金融数字化委员会,统筹推进集团数字化发展、金融科技、数据治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工作。优化研发机构布局,2021年中银金融科技在湖北武汉、四川成都、海南成立研发基地,负责区域“金融+产业”“金融+政务”等场景的落地实施,支持重点区域发展。
3)建设IT“新基建”,夯实数字化基础。
全力推进“绿洲工程”(OASIS)建设,强化企业级业务架构与IT架构顶层设计,树立企业级中台发展理念,提升全集团共享复用能力,加强对战略目标的承载支撑和对业务发展、产品创新、市场变化的敏捷响应。项目一期首批已完成业务实现方案研究、业务建模和IT 开发测试,全面进入投产准备阶段。基础技术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自研企业级分布式技术平台“鸿鹄”、DevOps云平台“扶摇”、智能运维平台“九天”、移动开发框架“瀚海”、大数据开发框架“星汉”相继投产,科技基础支撑能力、科技自主可控能力、科技敏捷开发能力大幅提升,平台化、服务化、标准化的IT架构转型初见成效。
4)加快科技赋能,支持业务提质增速。
发布手机银行7.0,形成“金融+场景”“科技+关爱”“智能+专业”“全球+全景”特色,打造综合营销服务平台,构建闭环数字化营销体系。初步建成线上化、智能化、开放式的对公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智能环球交易银行(iGTB)平台,跨境汇款、供应链融资等服务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普惠金融持续丰富线上融资产品,线上融资余额较上年末增长逾26倍。量化交易平台获得外汇交易中心合格交易机构认证,相继投产贵金属、结售汇、现券、人民币IRS等业务。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智能风控平台“网御”持续优化涉诈银行账户风险监测拦截模型,日均监控交易量上亿笔。集约运营平台完成全辖推广,实现流程、数据、风控的统一共享,业务处理效率提升60%以上。移动办公平台“行信”用户已达28万人,支持应用217个,实现组织在线、沟通在线、流程在线,数字化协同办公能力大幅提升。
5)建设开放金融生态,创新业务模式。
聚焦跨境、教育、体育、银发等惠民场景,共计触达用户超过1亿次。发布“中银跨境GO”APP、“中银指南针”非居民小程序,跨境生态特色优势进一步巩固。发布中银老年大学,累计点击学习量80万次,为服务银发客群作出积极贡献。手机银行总部级商户持续增加,交易月活已冲至主要同业前列。
6)深化新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价值凸显。
进一步丰富企业级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体系,数据治理框架基本建成,区块链技术平台持续升级,创新应用5G等,并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该行6项科技成果获得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其中海外分布式核心银行项目获得一等奖。专利申请量累计达4,569件,2021年新获得专利授权194件,专利质量、影响力、研发能力位居国内同业前列。
7)数字基础能力不断夯实,推动技术数据赋能。
“绿洲工程”新一代企业级技术平台成功投产。数据治理框架基本建成,数据资产正在不断发挥更大价值。新兴技术平台持续迭代升级,为业务发展注入新动能。完善创新攻关机制,推进“揭榜挂帅”、成果复制推广和新技术应用研发。2021年总计获得6项“金融科技发展奖”和194件专利授权,均超过历年水平。
2022年是中国银行成立110周年,年报显示,该行将以集团“十四五”规划为指引,以全面数字化转型为核心,聚焦企业级业务架构和企业级IT架构建设“两大支柱”,围绕赋能业务发展、夯实基础支撑、布局未来能力“三条主线”力求突破,紧贴客户需求变化和产业升级变革,增强重点产品竞争力,促进金融科技绿色高效运营,加快新技术规模化融合应用,书写“数字中银+”品牌新篇章,为集团高质量发展积势蓄能,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2、金融科技组织架构
中国银行的金融科技组织布局为“一部、两中心、一公司”,即信息科技部、信息科技运营中心、软件中心和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金融数字化委员会从顶层架构的角度出发,统筹推进集团数字化发展、金融科技、数据治理等工作;信息科技运营中心和软件中心从不同方面推动技术研发;金融科技子公司指向运营及市场化。据了解,该行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以加快推进集团数字化转型。
3、科技人员占比
中国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该行科技条线共有员工12873人,占比为4.20%。其中,中国内地商业银行科技条线共有员工8189人,占比为3.07%,平均年龄37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94%。
4、科技投入占比
中国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该行2021年度信息科技投入为186.18亿元,占营收的比重为3.1%。
5、新技术重点布局
2021年,中国银行持续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成果转化价值凸显:
1)进一步丰富企业级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体系。
搭建机器学习、生物识别、语音识别、机器人和知识库五大平台,广泛应用于智能运营、智能营销、智能投资、智能风控等业务领域。
2)数据治理框架基本建成。
实现“统一数据、统一架构、统一生态”,数据湖和数据仓库沉淀数据资产约15PB,提供分析师平台、统一数据门户等服务, 数据分析挖掘能力更贴近业务一线和客户服务,持续释放数据要素潜能。
3)区块链技术平台持续升级。
获得专利授权15件,已支持跨境结算、贸易融资、民生扶贫、债券发行等多个业务应用。
4)创新应用5G消息、外语翻译机、服务机器人等先进技术。
服务智慧冬奥、绿色冬奥。
建设银行
1、总体战略目标
建设银行积极践行“新金融”,全力推动实施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按照“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的数字化经营策略,强化C端突围,根植普罗大众,做百姓身边有温度的银行;着力B端赋能,营造共生共荣生态,做企业全生命周期伙伴;推进G端连接,助力社会治理,成为国家信赖的金融重器。
在金融科技战略规划方面,为深化新金融行动,形成金融科技新优势,建行集团研究制定了《中国建设银行金融科技战略规划(2021-2025年)》(TOP+2.0),对集团金融科技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总体部署,建设新基建,积蓄新动能,推进金融科技战略纵深发展,致力于将建行打造成为“最懂金融的科技集团”和“最懂科技的金融集团”。对于金融科技战略TOP+ 2.0:其中,T(Technology),从科技驱动,到驱动与引领并重;O(Open),从业务开放,到业务、数据和技术生态全面开放;P(Platform),从单一平台到融合的生态体系,从建设到建设运营并重;+,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文化。
在金融科技战略实施方面,建设银行深化金融科技体制机制,夯实新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技术创新和自主可控能力,保障生产安全稳定运行,赋能新金融高质量发展:
1)加快推进全面云化转型,推动“建行云”成为用户首选的金融业云服务品牌。
北京稻香湖园区正式全面投入使用。从两地三中心到多地多中心,开启金融级数据中心集群基础设施布局。持续打造高速、泛在的新型网络,持续推进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全面部署,打造了国内金融行业首家SRv6智能云骨干网络。同业率先实现“多专区多地域多技术栈多芯”布局,提供标准算力规模超20万台云服务器,整体规模和服务能力保持同业领先。率先提供全栈自主可控云服务,全栈创新技术“协同办公系统”率先在金融行业实现全集团单轨运行,入选“2021年金融信息化10件大事”。分布式架构转型成果显著,大型商业银行中首家完成境内外信用卡分布式核心系统投产上线并支持多技术栈运行,零售贷款系统率先完成云化部署和全量业务迁移至分布式系统并全面使用自主可控分布式数据库,同业首家完成分布式核心系统架构转型,并率先具备用开放分布式系统全面替代传统架构核心系统能力。该行获得人民银行2020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5个重要奖项,其中“基于多技术栈的银行核心系统建设实践”获得一等奖。
2)持续推进技术中台建设,打造集团共享、敏捷、协同的一站式基础技术能力。
同业率先完成金融级容器云平台的自主研发,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平台、移动互联等技术平台完成云原生架构升级。
3)完善金融科技体制机制,赋能新金融高质量发展。
全年受理业务要求 1.8万个,实施业务需求项8.6万个,实施需求总量较上年增长104.2%,促进全行业务发展和能力提升。成立金融科技与数字化建设委员会,完善金融科技组织布局,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创新活力。深化业务、数据与技术深度融合的ITBP(IT业务伙伴)合作机制,加大金融科技人才招聘力度,业务和技术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行集团累计获取专利授权731件,较上年增加167件,其中发明专利455件,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国内银行业领先。
此外,建设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十四五”期间,建行集团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加大金融科技资源投入,完善金融科技能力布局,培育金融科技生态,强化集团一体化融合和战略协同,激发集团创新活力,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坚持金融科技向上向善,坚持自主创新和绿色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和开放融合,坚持平台建设运营并重,坚持价值创造和体验至上,以生态化和智能化为方向,以全面云化为技术路线,夯实先进、可信、普惠的新金融数字基础设施,持续推进三大中台建设,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绿色节能的金融级数据中心集群,筑牢企业级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打造“建行云”高价值品牌,推动“建行云”成为用户首选的金融业云服务品牌,以金融科技的高质量供给全面赋能集团高质量发展,打造“I-CCB”服务品牌,实现管理智能化(Intelligent)、产品定制化(Customized)、经营协同化 (Collaborated)、渠道无界化(Boundless),成为“金融科技的领跑者”“自主创新的国家队”“新金融生态的开拓者”。
2、金融科技组织架构
2021年,建设银行进一步完善金融科技组织布局,成立金融科技与数字化建设委员会,该行目前在金融科技组织上的布局为“一部、一中心、一公司”,即:金融科技与数字化建设委员会、金融科技部、运营数据中心以及建信金融科技公司。其中,运营数据中心的总体工作目标是建设具备安全稳定、自主可控、弹性敏捷、高速连接、绿色智能、融合共享6大特征的新型数据中心,打造“建行云”服务品牌,从金融同业领先迈向科技行业一流,践行自主的金融科技,全面支撑新金融;建信金科则以成为金融科技生态体系建设引领者为愿景,定位于建设银行的科技引擎和生态连接,以领先科技支持“新金融”生态,更好服务社会民生。
3、科技人员占比
建设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建行集团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为15121人,占集团人数的4.03%。
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设银行持续加大金融科技人才招聘力度,业务和技术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该行不断完善员工职业生涯培训体系,助力新金融人才成长。培育“遇建未来”新员工学习品牌,打造“入职培训、跟踪培养、管培生”三大支柱,强化全行新入职员工一站式培训辅导,面向入行2年内青年员工研发融入期跟踪培养计划,启动管培生培养项目,探索“2+N”高潜青年人才培养体系;赋能网点员工,培训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倾斜,迭代优化“建证成长”网点客户经理能力提升和“网聚英才”网点负责人能力提升学习项目;提升处级干部的履职能力和管理水平,启动“明建初心”处级干部能力提升项目,为纵深推进新金融行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4、科技投入占比
建设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2021年建行集团金融科技投入为235.7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86%。
5、新技术重点布局
建设银行持续融合新兴技术创新应用,推进技术中台建设,打造集团共享、敏捷、协同的一站式基础技术能力。同业率先完成金融级容器云平台的自主研发,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平台、移动互联等技术平台完成云原生架构升级。
1)自主研发大数据云平台。
实现了同业最大的存储计算分离数据库处理集群,计算节点数量1.8万个,实现全量业务数据入湖,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能力大幅增强,有效支持客户旅程等100多个实时业务场景应用,实现全部37家分行大数据分析挖掘云上处理和集约化管理。
2)人工智能(AI)平台升级至云原生架构。
建成完备的数据标注、模型训练、服务部署端到端能力;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智能决策五大领域的AI服务,累计支撑617个应用场景;构建审单知识图谱体系,同业首家在信用证审单场景落地人工智能应用案例;OCR/ICR(智能字符识别)自主算法获得全球人工智能文档图像分析识别领域国际顶级比赛(第16届ICDAR2021)第二名。
3)打造统一的区块链服务平台。
实现可信数据交换和安全加密隐私保护,支撑贸易融资、跨境支付等16个业务领域,落地40个应用场景,连续三年入围“福布斯全球区块链50强”。
4)移动互联平台完成基于小程序的众研能力建设。
统一“建行生活”、手机银行的小程序运行引擎,支持小程序生态建设。
5)率先完成5G消息平台建设,首家完成“5G消息银行”上架。
6)构建企业级数据共享安全计算平台。
落地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7)构建智慧安全运营平台。
全年有效抵御网络攻击7,969.5万次,封禁攻击源地址247万个,实战化、体系化、常态化的网络安全运营和攻防技能获得有效提升,保持行业领先。
交通银行
1、总体战略目标
交通银行致力于建设“数字化新交行”,坚持科技引领,持续强化科技赋能。该行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持续完善金融科技顶层设计,强化科技引领作用。2021年先后发布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十四五”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和数据治理规划,提出金融科技发展愿景“POWER”,其中P代表平台(Platform)、O代表开放(Open)、W代表智能(Wise)、E代表企业级(Enterprise)、R代表重塑(Reinvent),以技术创新和数据要素为双轮驱动,打造体验极致、生态丰富、风控智能、运营高效的数字化新交行。
此外,交通银行聚焦“普惠金融、贸易金融、科技金融、财富金融”等四大业务特色,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品,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建强“客户经营能力、科技引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协同作战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等五大专业能力。融入数字经济发展大局,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大资源投入,培育业务新价值增长点。坚持客户导向、聚焦价值创造,深化数字化、企业级思维,以数字化思维和手段赋能经营管理、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场景建设等,推动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生态构建,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适应性和竞争力。健全面向集团的数据管理与应用体系,优化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生产关系,提高以“算力+算法”为主要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建设集成整合、高效复用、即时赋能的数据服务。打造业界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分布式和云计算核心技术平台,努力实现高效敏捷、弹性调度、融合创新的技术架构,确保核心关键业务的自主可控。建立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运营模式,提供风险、成本、业务发展新平衡下的网络安全最优解。
2、金融科技组织架构
交通银行目前的金融科技组织架构为“两部、三中心、一研究院、一公司、一办”,即:“金融科技部/数字化转型办公室、数据管理与应用部;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系统运营中心)、测试中心;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交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3、科技人员占比
截至2021年末,交行集团金融科技人员为4539人,占集团员工总人数比例5.03%。(备注:金融科技人员包括金科部门人员,以及在业务部门利用科技赋能的各类人员。)此外,交通银行全行招录金融科技专业背景人才占比从2019年的32%提升至2021年的55%。
在人才培养方面,交通银行实施了金融科技万人计划、FinTech管培生、存量人才赋能转型三大工程。2021年,该行加强全行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努力打造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的金融人才队伍。制定《交通银行专家序列职位聘任管理办法(2021年版)》,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全年评聘专家300余人。全方位引进、用好金融科技人才,推进金融科技人才双重管理模式,推行向业务部门派驻业务分析师、数据分析师等金融科技人员的工作机制,推动业务与技术交流协作,促进双向融合。积极对接国家和地方人才工程,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年内集团推荐报送中国银行业管理人才库59人,入选上海市海外金才1人,领军金才1人、青年金才5人。
4、科技投入占比
2021年,交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87.50亿元,同比增长23.60%;为营业收入的4.03%,同比上升0.50个百分点。
5、新技术重点布局
交通银行持续加大创新技术应用,据其2021年年报披露,该行共5个项目入选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在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应用领域取得突破。
1)投产新一代云平台,同步上线试点项目贷记卡核心系统。
2)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95559智能客服在“人工+AI”的线上客服模式中人工客服同比减少20%,客户问题一次性解决率提升至91%。
3)推出隐私计算平台试点运用。
在探索建立银行业数据与外部公共数据、行业数据的交换、融合以及信息安全保护机制领域走出重要一步。
4)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提升数据规范化管理水平,全年形成3.1万余项数据标准,推进系统架构中的标准统一,实现数据规范、数据资产、指标体系在线服务。构建数据质量闭环管控机制,形成万余项数据质量检核规则,增强数据质量管理有效性。企业级数据中台基本建成,部署算力充裕的大数据集群和“一湖一仓”的数据底座,实现数据服务快捷响应统计报送、业务数字化转型和管理创新需求。打造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为经营管理提供风控建模、业务分析、营销拓客等各类场景的数据分析应用支撑,便捷自主查数用数。深化外部数据对接合作,与12家省级大数据局、59家市级大数据局建立合作关系,入驻北数所、上数所,累计对接133项外部数据,融合应用内外部数据,挖掘数据价值。
5)加大信息安全技术投入,夯实网络安全建设。
完善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建立集团统一安全标准,健全客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强化客户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加大信息安全技术投入,进一步完善一体化安全防御体系,7×24小时安全运营服务机制顺畅,全集团安全防护强健,在国家举办的安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报告期内全行生产和网络安全运营平稳,重要信息系统实际可用率达到99.99%以上,保障金融服务安全稳定。
邮储银行
1、总体战略目标
邮储银行的战略目标为:以金融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加速业务模式转型,搭建智能风控体系,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领先数字生态银行。
邮储银行的科技愿景为:建设一流的科技支撑体系,全面实现科技引领,推动邮储“数字生态银行”实现。该行以创新重塑发展动力,坚持系统思维,打造创新发展的新高地,创新“第一动力”持续激发:
1)提出“智慧、平台、体验、生态、数字化”(SPEED)信息化战略。
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邮储银行在2021年3月启动了“十四五”IT规划编制工作, 从企业级视角对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架构、金融科技和IT治理进行全新布局,提出“加速度”(SPEED)信息化战略。
S(Smart)代表智慧,即以“邮储大脑”为依托,构建精准智能的业务拓展、风险防控、经营管理能力,实现高效的智慧决策;
P(Platform)代表平台,构建共享、复用的平台模式,通过平台建设实现敏捷科技赋能;
第一个E(Experience)代表体验,通过扩展线上线下多触点服务,为用户带来一体化的极致体验;
第二个E(Ecosystem)代表生态,通过对生态伙伴实现开放互联,打造共生共赢的金融生态圈;
D(Digitalization)代表数字化,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驱动全行生产经营方式变革。
以此整体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组织架构创新、产品服务创新,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经营方式变革。
2)实施三大核心、四个新一代、五大基础平台等合计389项信息化工程建设。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该行着力提升信息科技核心竞争力,实施了三大核心(新一代个人、公司、信用卡核心系统)、四个新一代(新一代资金业务平台、新一代信贷业务平台、新一代中间业务平台、新一代手机银行)、五大基础平台(邮储大脑、区块链平台、云平台、大数据平台、服务开放平台)、十大项目群(个人金融、网络金融、信用卡、公司金融、资金托管、运营管理、风险管理、大数据、科技创新、综合支撑)等合计389项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实现一流大型零售银行打造了强有力的新引擎。
3)加快科技队伍建设,搭建“青年、骨干、领军”三级人才梯队。
加强科技专业队伍建设,构筑智慧数据生态,推动全流程敏捷管理,提升金融科技创新应用能力。
4)加大信息科技投入。
近三年来邮储银行科技投入累计超过27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以上。
5)数字人民币业务扎实推进,“邮惠万家”直销银行获批开业。
邮储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该行全力加快信息化工程建设,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信息化工程建设质效。报告期内,272项信息化工程投产上线,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降低服务成本,提升客户体验。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分布式技术平台、运维平台以及国际汇款功能成功投产。“十四五”期间,邮储银行将重点推进场景创新、产品研发、风险防控、数据分析、技术支撑、组织治理等科技能力建设,不断夯实和提升科技赋能水平,为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保障。
2、金融科技组织架构
邮储银行目前的IT治理架构为“三部、两中心”,即:信息科技管理部、金融科技创新部、管理信息部、软件研发中心、数据中心。该行不断完善科技组织架构,以全面加快推动业技融合,支撑金融科技创新发展。
3、科技人员占比
邮储银行近年来持续加快科技队伍建设,截至2021年末,总行IT队伍增加到3400人,全行超过5300人,加上外包人员超过万人,全行自有科技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为2.76%。
在学历和年龄分布方面,总行科技人员(包括该行总行信息科技管理部、金融科技创新部、管理信息部、软件研发中心、数据中心人员)学历分布:硕士及以上占比为65%,本科占比为35%;年龄分布:41岁及以上占比为4%,36-40岁占比为13%,31-35岁占比为28%,30岁及以下占比为55%。
在人才培养方面,邮储银行坚持常态化招聘,加大研发、测试人员引进,着力充实队伍力量。制定员工培训方案和课程体系,组织开展系列IT专题培训,开展信息科技岗位资格认证,着力提升专业能力。搭建“青年、骨干、领军”三级人才梯队,优化完善IT专项奖励分配方案,规划IT人力资源“基础夯实-效能提升-队伍融合”三阶段发展路线,着力提高IT人力专业化管理水平。此外,逐步探索市场化人才管理机制,以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为契机,加快推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改革。建立常态化的市场化选聘机制,遵循“内培外引”相结合,对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才实行市场化选聘。持续开展常态化的高端短缺人才和专业人才引进工作,成功引进多名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信息科技、智能风控等重点领域高端专业人才。对急需紧缺关键岗位、关键人才建立薪酬和业绩双对标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有效吸引、保留和激励人才。
4、科技投入占比
邮储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该行2021年信息科技投入100.30亿元,同比增长11.11%,占营业收入的3.15%。
5、新技术重点布局
邮储银行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金融科技创新理念,积极推进新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创新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为全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赋能。
1)人工智能
依托“邮储大脑”,开展智能图像、智能语言语音、生物特征识别、智慧物联、知识图谱、智能决策等六大能力群建设,为风险、运营、营销、内控、资产管理等领域提供智能化支撑。
在财务审核方面,OCR图像已实现19种财务单据识别,为全年近400万笔报账交易的影像识别提供支撑,减轻财务审核压力;
在风险分池方面,支持信用卡、个贷等零售业务的14亿账户的风险分类建池,模型迭代时间从43天缩短到10小时;
在运营管理方面,人脸、声纹识别为手机银行、95580提供每日超150万次服务,智能客服替代率达78.33%,智能图像支持每日近3万笔智能稽核;
在零售信贷方面,建立评分卡、客户画像、反欺诈、反洗钱等150+模型,辅助提升线上审批效率,自动化审批模型输出结果从分钟级压缩到10秒以内。
2)区块链
持续优化区块链平台,完成共识迁移、多中心灾备等新增功能建设,增强平台的兼容性及便捷性。基于区块链平台网络搭建和网络管理的技术支撑,先后落地了雄安新区非税电子票据和建设资金管理、跨境金融区块链、U链供应链等多个业务场景。报告期内,雄安新区非税电子票据区块链累计上链电子票据302.59万张,票面金额228.48亿元,该行市场占有率超过90%。
3)云计算
云平台增加了容器云管理能力,统一云管平台成功投产,实现多云环境的统一资源、全流程标准管理。云平台日均交易量5.06亿笔,占全行交易总量的90%。
4)大数据
全力推进大数据五年发展规划实施,聚焦主动赋能,加快提升数据服务能力。完成客户挖掘、产品推荐、农村金融服务画像等27个应用场景建设,覆盖客户分析、风险监控、乡村振兴等领域。大数据平台实现对138个源业务系统数据的集中采集,构建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平台,统一管理大数据集群资源与应用;强化“可视化服务、数据服务、模型服务、实时决策服务”四大中台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六大数据集市,数据资产价值逐步显现。
5)创新联动
积极推进总分创新协同,提升分行创新能力。探索服务开放平台赋能渠道,为分行提供“AI+大数据”、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区块链等技术的支持和指导,充分发挥分行创新实验室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网点智能化改造,跟踪重点城市行在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聚焦新技术与区域特色场景的结合,开展科技创新赋能业务发展的研究与应用。
此外,在融合新兴技术加快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方面:
一是加快提升自主研发、自主平台应用、敏捷研发能力。
邮储银行自主研发、自主平台应用、敏捷研发三项占比均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等77个系统实现自主研发,统一柜面平台等96个系统实施敏捷研发,新一代中间业务等222个项目使用自主研发平台开发,77个系统接入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自主可控和产品端到端交付能力大幅提升。
二是积极规划企业级测试中台。
测试团队突破1,000人,全面支撑全生命周期测试管理需求,功能测试实现自主研发、重点工程全覆盖,技术测试实现应测尽测,测试环境算力提升约80%。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加快自动化运维能力建设。
统一监控、应用监控、一体化运维、安全管理等四大基础运维平台建成投产,运维自动化能力快速提升,保障业务连续性水平处于高位。2021年,邮储银行全行信息系统保持安全平稳运行。
制定新型金融科技战略、调整契合时代发展的科技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及人才队伍建设、布局IT架构转型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业技融合、抢抓新技术研究、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夯实数字金融基座……已成为当下商业银行攫取技术发展机遇,打造新环境及新格局下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加快推进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关键部署。预见未来,数字引擎的加速效果将更加凸显,科技创新也将持续成为驱动商业银行深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以及撬动金融及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全新杠杆。
作者丨焦卢玲
来源丨公众号:BanTech智库(ID:BanTech_Observer)
dbaplus社群欢迎广大技术人员投稿,投稿邮箱:editor@dbaplus.cn
关于我们
dbaplus社群是围绕Database、BigData、AIOps的企业级专业社群。资深大咖、技术干货,每天精品原创文章推送,每周线上技术分享,每月线下技术沙龙,每季度Gdevops&DAMS行业大会。
关注公众号【dbaplus社群】,获取更多原创技术文章和精选工具下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高质量发展成为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的重要议题。《中国金融科技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金融服务业在科技的助力下,从1.0时代的“信息科技+金融”、2.0时代的“互联网+金融”逐步向3.0的“智能金融”转型,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技术与金融业深度融合,科技正在变革金融生态的现在和未来,“无科技不金融”已成行业发展特征! ●2018年以来,全球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已突破34万件,保持高基数下的稳步增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识产权已成为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2018年以来,全球金融科技行业专利申请量已突破34万件,年均专利申请量近6万件,2021年金融科技年度申请量达到近年申请峰值,高达70869件,年均专利申请增长率为3.8%,保持了高申请基数下的稳步增长。 ●中美两国引领技术创新,中国主体创新活跃,美国市场更受青睐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积极进行金融科技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中国和美国是金融科技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引领国,两国专利占比高达64.5%。中国专利申请量已突破15万件,以6.6%的年均专利申请增长率快速发展。美国专利申请量近7万件,年均专利申请增长率为-1.6%。美国专利申请中近1/4的专利申请来自非本国创新主体,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主要专利布局国家,同时美国申请人在PCT国际专利申请中以37.6%的占比位列第一。比较而言,美国市场更受本行业创新主体关注。 ●TOP 10 专利权人均为集团性金融机构,行业竞争激烈,平安集团和蚂蚁集团脱颖而出2018年以来,金融科技行业的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包括平安集团、蚂蚁集团、中国银行、阿里巴巴、腾讯集团、工商银行、CAPITAL ONE、建设银行、万事达卡以及京东集团,位列专利权人榜单前十位。中国权利人位列8席,平安集团以9373件的专利申请量位列首位,蚂蚁集团以8395件的专利申请量位列第二位,两家集团公司专利申请量占金融科技行业专利申请量的比例达5.1%,技术创新实力明显超过其他主体。美国权利人位列2席,分别为第一资本集团CAPITAL ONE、万事达卡MasterCard。 ●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引领行业创新风向金融科技行业专利布局中,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为重点。2019年至2021年,这两项技术的专利申请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3.1%、3.3%。在金融科技行业所使用的技术中,人工智能技术自2020年起显示出了更加突出的创新优势,引领了行业的技术创新风向。从重点技术专利权人分布情况来看,平安集团与蚂蚁集团领跑金融科技技术创新赛道,竞相展现强大技术实力,在多项重点技术的专利申请量排名中均位列 TOP 3。其中,平安集团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位列第一,蚂蚁集团在区块链领域位列第一。云计算领域位列首位的专利权人为IBM。 ●风控、智能客服场景创新成果显著,人工智能发挥引领作用专利数据清晰地描绘了金融科技行业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创新格局。风险防控和智能客服的发展突显了金融科技在提升客户体验和风险管控方面的技术优势。同时,数字化经营的活跃发展也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关键技术的应用上,“ABCD”四项技术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技术备受瞩目,其在各应用场景中均表现出了技术引领作用,其中人工智能在保险理赔、风险防控中的专利占比分别为31.0%、27.9%,所占比例最高。足以看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金融交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从主要应用场景专利权人分布情况来看,平安集团在金融科技各应用场景专利布局实力均非常突出,其在金融科技行业的风险防控、智能客服、保险理赔、数字化经营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均位列第一。除平安集团外,蚂蚁集团、阿里巴巴、Capital One、建设银行在金融科技主要应用场景也具有较大竞争优势,均至少在两个应用场景进入TOP5之列。 ●金融科技巨头平安集团和Capital One均致力于全球专利战略,并极为重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行业革新作为金融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平安集团以中国本土市场为主阵地,同时在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多国布局,构建了全球化专利战略。在技术创新方面,平安集团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将人工智能视为关键的创新方向。其作品“智能拜访助手·AI会客厅”在人工智能领域屡获殊荣。在应用场景方面,风险防控、智能客服、保险理赔等领域是平安集团专利布局的重点。美国第一资本集团(Capital One)作为一家多元化的金融企业,以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表现而备受瞩目。其被誉为银行业中最具科技智慧的公司之一,也是美国金融科技行业的杰出代表。在专利布局方面,近75%的专利申请聚焦于美国市场,除PCT国际专利申请外,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专利申请逐渐收紧。同时,该公司极为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安全领域的运用,这成为了其在解决安全问题上的关键选择。 第1章 金融科技行业专利宏观分析 1.1新技术推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中国市场规模已超五千亿元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将金融科技定义为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金融科技凭借着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快速发展,据波士顿咨询集团发布的《 2023 年全球金融科技:重塑金融未来》报告预测,全球金融科技行业收入预计从 2023 年 2450 亿美元增至 2030 年 1.5 万亿美元,全球金融服务收入从当前的 2% 攀升至未来 7% ,其中银行业金融科技预计到 2030 年将占全球所有银行估值的近 25% 。近年来我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年均增速 10% 左右, 2022 年我国市场规模达到约 5423 亿元。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的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并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是时代给出的新命题、新挑战。在此背景下,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发布政策法案来构建金融科技行业新型的发展路径,推动金融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制。我国紧跟时代潮流,为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 2017 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 2019 年和 2022 年,央行先后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从宏观层面对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为科技金融发展指明道路,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近年来,随着各省市及各部委相继出台金融科技及相关产业的有关政策,从数据、技术、经济等方面扶持行业发展,进一步细化了行业的发展规划,有助于落实好《规划》的重点任务,促进金融科技行业健康、有序、高速发展。 1.2中美两国引领行业发展,创新主体多为集团型企业 当代经济发展已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地位,成为我国持续繁荣的引擎。现代经济发展正经历结构性的变革和高速发展,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愈发成为必然。这种融合不仅可以全面推动创新,还能有效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进而推动着贫困的根本消除,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生活质量。图 1 金融科技行业全球专利申请趋势2018年以来,金融科技行业全球专利申请逐年稳步增加,总量34万余件,2018~2021年期间保持正向增长,年均专利申请增长率为3.8%。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知识产权年报》数据显示,中国2022年专利申请量为5364639件(包含未公开数据),截至本项目数据检索时间,中国2022年专利申请公开量为4442123件,2022年专利申请公开率为82.8%。若按照这一比例推算,金融科技2022年中国专利申请量(含未公开)应为35646件,较2021年同比增长了17.3%。总体来看,金融科技行业表现出了较高的创新活力,同时自2022年起,中国专利申请量超过国外在金融科技行业的专利申请总量。这一发展趋势与我国数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行业政策环境和监管规则体系不断优化,行业守正创新、合规经营、规范发展的整体环境紧密相关。 由于2022年和2023年递交的专利申请仍未完全公开,因此,2022年和2023年的专利申请趋势并未充分展示,可持续关注最新专利申请公开情况。图 2 金融科技行业全球专利布局区域在金融科技行业,专利申请量位列前四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韩国、日本。其中,中国专利申请量尤为突出,已超过15万件,占全球总量的44.3%,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 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是当今世界专利布局的重要国家,2018年以来,这四个国家专利申请量占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为81.9%,同时,中美韩日四国在金融科技行业中的专利申请占比与全球占比保持基本一致(81.8%)。对比来看,美国、韩国、日本在金融科技行业的占比分别高于其全量占比的14.2%、7.7%、3.0%,从这一数据来看,美国、韩国、日本高度重视金融科技行业的技术创新与专利布局,中国申请人在全球市场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图 3 主要布局国家/地区技术来源国分布在金融科技行业,各国均以本国创新主体的专利申请为主,中国、美国、韩国、日本专利申请中,来自本国专利申请人的专利比重分别为94.5%、76.3%、95.5%、86.7%。另外,通过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局)递交PCT国际专利申请,再由PCT途径进入海外市场是当前各国创新主体优先选择的申请途径,在金融科技行业PCT国际专利申请中,来自美国、中国、日本、韩国申请人的专利比重依次为37.6%、18.2%、10.3%、8.6%。 综合专利布局国家、技术来源国家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是金融科技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引领国。在这其中,中国已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专利申请的佼佼者,超过95%的专利申请源自国内申请人。而美国则紧随其后,虽然在总体申请量上略显差距,但其国外申请人的比例高达23.7%。在PCT国际专利申请中,美国申请人占据了近40%的专利申请比例,位居榜首,这一数据彰显了美国申请人对海外专利布局的积极态度。表 1 金融科技行业全球专利权人 TOP 10专利申请是创新主体进行技术保护、参与市场竞争、树立品牌形象、展现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行业内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排名情况,可以了解行业内创新主体的专利申请及持有情况。为了方便表述,在本报告行文中将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统一称为专利权人。2018年以来,金融科技行业的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包括平安集团、蚂蚁集团、中国银行、阿里巴巴、腾讯集团、工商银行、CAPITAL ONE、建设银行、万事达卡以及京东集团。所属国家来自专利文献中登记的地址信息,数据显示TOP 10 专利权人分别源自中国、美国和开曼群岛。其中,8家企业来自中国,2家企业来自美国。值得一提的是,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的部分专利登记地址位于开曼群岛。在专利数量方面,平安集团和蚂蚁集团脱颖而出,分别拥有9373件和8395件专利申请,明显领先于排名第三的中国银行(4777件)。这使得它们在金融科技行业堪称科技创新的佼佼者,具有显著的领先优势。值得一提的是,TOP 10 专利权人均为集团型企业,涵盖了金融科技企业、银行业企业以及信用卡公司等不同类型。综合来看,尽管上述专利权人所属细分业务领域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以金融行业为核心,共同推动着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第2章 金融科技核心技术要素创新世界顶级会计专业服务机构毕马威持续关注金融科技发展,先后发布《2022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双50报告》、《2023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等多份分析研究报告,同时在其网页设立金融科技动向板块。毕马威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现阶段,以“ABCD”为代表的核心技术要素是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发展基础,即AI(人工智能)、Blockchain(区块链)、Cloud Computing(云计算)、Big Data(大数据)。人工智能为金融行业各参与主体和业务环节赋予了强大动力,特别突显了AI技术在产品创新、流程再造以及服务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据麦肯锡估计,AI技术每年可为全球银行业带来高达1万亿美元的增值。机器学习、知识图谱、图计算等核心技术的应用将对整个金融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在金融行业发展中,信用问题一直是一个关键难题。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将强化大数据信用机制。它能够对数字资产进行加密记录和安全存储,保证区块链网络中所有节点的信息一致性。这将连接原本相互不信任的节点,实现信任的传递,从而实现参与方之间的高效连接与协作。大数据被誉为“未来的新石油”,因其规模性、多样性、实时性和价值性而备受瞩目。各行业正快速迈入大数据时代,而金融行业则处于变革的前沿。云计算作为数字时代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存储和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省去了机构在内部架构建设和管理上的诸多成本。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将深刻影响金融行业,为其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将推动金融行业朝着更加智能、高效和可信赖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我们将以专利数据为分析对象,探讨上述重点技术在金融科技行业的专利布局情况。 2.1 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引领行业创新风向 2023年1月,毕马威发布《2022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报告指出,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简称ABCD)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金融“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年的跨越发展与积累沉淀,核心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加成熟稳定,科技对金融的影响已由“模式创新”转向“技术创新”,金融基础设施的技术底座已基本夯实。图 4 金融科技行业核心技术分布金融科技行业专利申请中,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为布局重点。自2019年至2021年,这两项技术的专利申请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3.1%、3.3%。在所有技术中,人工智能技术自2020年起显示出了更加突出的创新优势,引领了行业的技术创新风向。另一方面,云计算和大数据两项技术领域在专利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它们的专利申请趋势保持着基本稳定的态势。然而,从2022年开始,大数据领域相关专利申请量超过了云计算,显示出了大数据相关技术逐渐成为金融科技行业中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技术的聚焦表明了金融科技行业在不断追求创新,并将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同时,云计算和大数据两项技术领域的稳定表现也显示出它们在金融科技发展中的持久价值。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技术创新是金融科技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些技术的不断演进将为金融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将推动着金融科技行业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因此,持续地投资和关注这些关键技术,将是企业在未来金融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 2.2 平安集团与蚂蚁集团领跑金融科技技术创新,竞相展现强大技术实力 随着金融科技行业竞争加剧,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通过对行业支撑技术不断创新和积极专利布局,可以为未来业务及产品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使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表 2 金融科技行业核心技术主要专利权人从金融科技行业重点技术专利权人分布情况来看,平安集团在金融科技行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技术实力,其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均位列第一,应用区块链与云计算的技术也排名前五。这些技术在金融科技行业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平安集团在金融科技行业中的竞争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蚂蚁集团在金融科技行业也具有较大竞争优势,采用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区块链技术的专利申请也位居前五之列。 第3章 金融科技在行业应用的创新与发展 3.1 应用场景蓬勃发展,风控、智能客服创新成果显著 风险防控是金融行业的基石。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识别并响应潜在的风险事件,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信用和市场风险,保障了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复杂化,风险防控需求日益迫切。风控技术可以在保持高效性的同时,提供更准确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为企业提供可靠的风险管理手段。用户满意度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随着客户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客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效、个性化的服务要求。通过智能客服,可以实现24/7的全天候服务,同时提供更快速、精准的问题解决方案。智能客服结合了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语义理解历史数据,提供更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这不仅提升了客户满意度,也为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也反向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在《2023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中指出,客服、营销是行业内普遍看好的应用场景。保险理赔是用户最直接接触的环节。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理赔流程的高效化、透明化,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和信任度。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关技术,保险公司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理赔申请的真实性,避免了不必要的理赔争议。数字化经营是企业在数字化时代保持竞争力的关键。通过数字化技术,企业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自动化,提高了运营效率,降低了成本。数字化经营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丰富的数据和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综上所述,风险防控、智能客服、保险理赔和数字化经营是金融科技的重点应用场景进行,这些领域涵盖了金融行业的核心环节,通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可以为企业提供更高效、智能、安全的服务,提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同时,也能够为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图 5 金融科技行业重要应用场景分布2018年以来,金融科技在风险防控和智能客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融合发展成果。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风险防控专利申请达到了30991件,智能客服领域则有28263件。这两个关键领域的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7%和13.3%。这显示了金融科技在不断深化应用场景的过程中,尤其在风险控制和智能客户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同时,数字化经营和保险理赔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和发展趋势也保持着基本一致的步伐。数字化经营在2019年至2021年的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0%,展现了更高的创新活跃度,这表明了数字化经营在金融科技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未来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专利数据清晰地描绘了金融科技行业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创新格局。风险防控和智能客服的发展突显了金融科技在提升客户体验和风险管控方面的技术优势。同时,数字化经营的活跃发展也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2 关键技术推动场景创新,人工智能发挥引领作用 核心技术在推动应用场景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金融科技行业,“ABCD”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处理速度、拓宽场景边界、降低运营成本、改善用户体验,甚至颠覆行业格局。表 3 金融科技行业应用场景采用技术分布情况在关键技术的应用上,人工智能技术备受瞩目,其在保险理赔领域的表现最为突出,其专利占比高达31.0%。风险防控、智能客服和数字化经营领域的人工智能专利占比则逐渐降低。金融安全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而区块链技术则被视为解决金融安全问题的一种创新型工具。从专利数据来看,风险防控、保险理赔领域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创新与布局,专利占比分别为12.6%、15.9%,显示出其在解决金融安全问题上的创新潜力。数据作为数字化经营的核心要素,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引擎。数据分析在数字化经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在数字化经营领域,大数据相关技术的专利占比高达13.2%,远超其他领域。云计算在金融科技的风险防控、智能客服、保险理赔和数字化经营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些领域中,其与数字化经营的融合尤为密切。云计算技术以多种模式(IaaS、PaaS、SaaS)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从专利数据来看,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化经营中的专利占比最高,高达9.6%。 3.3 平安全面布局场景创新,蚂蚁、阿里巴巴等行业巨头紧随其后表 4 金融科技行业应用场景主要专利权人从主要应用场景专利权人分布情况来看,平安集团在金融科技各应用场景专利布局实力均非常突出,其在金融科技行业的风险防控、智能客服、保险理赔、数字化经营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均位列第一。除平安集团外,蚂蚁集团、阿里巴巴、Capital One、建设银行在金融科技主要应用场景也具有较大竞争优势,均至少在两个应用场景进入TOP5之列。其中,蚂蚁集团在金融科技行业四个主要应用场景均位列前五之列;而阿里巴巴在风险防控、保险理赔、数字化经营领域位列前五之列;Capital One在风险防控与智能客服领域的专利申请进入TOP5。平安集团、蚂蚁集团、阿里巴巴、Capital One和建设银行在金融科技行业的强大研发实力和专利布局的竞争优势,使其市场竞争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公司将继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推动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第4章 重点企业专利布局案例分析本章将甄选中国、美国一家企业进行典型案例分析,鉴于平安集团、Capital One在专利权人中的创新实力,本章节将其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挖掘其在金融科技行业的专利申请态势、全球化布局策略、业务场景等内容。以期研究行业领先企业专利布局特点,为整体创新实力提升提供思路。 4.1 平安集团:引领金融科技创新,打造全球化金融科技影响力 作为一家具有全球视野的综合金融集团,集团积极响应 “十四五” 发展规划,坚守金融主业,深化“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助力金融业务提质增效,加速推进生态圈建设,实现“科技赋能金融、生态赋能金融、科技促进发展”。图 6 平安集团金融科技行业专利申请趋势及区域布局 平安集团登顶金融科技专利榜首,展现强大创新实力2018年以来,平安集团在金融科技行业的专利申请量为9373件,这一申请量彰显了平安集团在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活力和技术实力,并使其登顶行业专利权人榜首。从专利申请趋势来看,平安集团2018年以来持续稳定创新,虽然在2019年到2021年期间受集团技术创新方向调整优化、专利数量向质量转变等企业策略的影响,专利申请量有所降低,但平安集团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步伐并未放缓,从2022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构建全球化专利布局,以夯实本土优势,扩大国际影响力就全球专利布局而言,平安集团在中国本土拥有高达89.4%的专利申请比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平安集团专利布局的基石和核心区域。中国本土扮演了平安集团专利布局的基础角色,也是其特别重视的专利布局区域。因此,平安集团在中国本土进行专利布局,以保护和巩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除在中国本土进行充分的专利布局外,平安集团也积极在海外进行专利布局,目前国外专利申请占比约为10%,其中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递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占比9.6%,已进入国家阶段的国家/地区包括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日本、EPO、印度、印尼、中国台湾。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海外市场对于平安集团的业务发展也越来越重要,虽然目前海外布局专利数量仍不高,但足以看出其全球化的发展策略。图 7 平安集团金融科技行业技术构成及应用场景分布 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引领,打造金融科技创新优势在技术创新方面,人工智能是平安集团在金融科技行业专利布局的重要方向,专利申请比重为30.8%。区块链专利申请比重位列第二,占比22.9%。大数据领域专利申请相对较少,占比12.0%。云计算领域专利布局数量最低,仅有81件,占比不足1%。 在应用场景创新方面,风险防控是平安集团的重点布局方向,专利申请比重达13.8%。智能客服与保险理赔的专利申请量略低于风险防控,专利申请比重分别为8.1%与6.3%。表 5 平安集团金融科技行业应用场景采用技术占比从平安集团金融科技应用场景采用的技术占比情况看,人工智能在各应用场景占比较大。尤其在智能客服领域,采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占比接近50%。较其他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在智能客服领域较发挥的作用更大。比较而言,平安集团在风险防控、数字化经营和保险理赔领域积极使用大数据相关技术,专利占比介于10%~20%之间,在智能客服领域采用该技术的专利申请相对较少。平安集团运用科技助力金融业务提质增效和提升风控水平,“智能拜访助手·AI会客厅”采用平安人寿自主研发的AI技术,凭借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卓越表现以及丰富的业务场景应用经验,斩获“2022年Efma-埃森哲保险创新大赛”全球铜奖。平安集团运用科技赋能金融业务提效率、控风险,2023年上半年实现数字化营销平台助力代理人触客超1.1亿人次,AI坐席服务量约9.9亿次,智能化理赔拦截损失60亿元,同比增长33%。同时,平安集团注重健全AI伦理体系,成立AI伦理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平安集团AI伦理治理政策》,对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进行全面科学管控。对外,平安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协助推动行业AI治理标准化发展。 4.2 Capital One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银行业务革新美国第一资本集团(Capital One)是一家以投资融资及基金管理为基础,集国际贸易、项目开发、投资银行业务为一体的多元化国际企业集团,根据2022年财富榜单显示,Capital One Financial 美国500强第108位,资产超过四千亿美元。 Capital One是科技赋能银行业务的先行者,被称为银行业中最懂技术的公司之一。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出聊天机器人Eno,支持客户用自然语言查询信用卡帐户和支票帐户、查阅转账记录,还支持询问机器人获取信用卡还款日期,以及对Capital One信用卡进行支付操作。图 8 Capital One金融科技行业专利申请趋势 受经营状况影响,Capital One公司在2021年之后专利申请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以来,Capital One公司在金融科技行业的专利申请量为3571件,位列金融科技专利权人排名第七位,位列金融科技美国申请人排名首位。2019~2021年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为27.0%,2019~2020年专利申请活跃度较高,此后专利申请呈现下降趋势。 Capital One Financial经营数据显示,该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31643百万美元,较2020年同比下降6.3%,2022年营业收入为32033百万美元,虽然较2021年出现了1.2%的同比增长率,但是营业收入仍不及2019年营收水平。综合来看,Capital One 公司在2021年之后营业收入方面的波动或对其专利申请趋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图 9 Capital One金融科技行业全球专利布局 Capital One公司近75%的专利申请聚焦于美国市场,除PCT国际专利申请外,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专利申请逐渐收紧从专利布局国家分布情况来看,Capital One 公司采用以美国市场为主辐射全球15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利保护策略。美国专利占比最高,达73.2%。其次,加拿大、WIPO、EPO、中国专利占比依次为7.5%、6.0%、3.9%、2.1%。 结合主要布局国家或地区专利申请趋势来看,其在美国、加拿大、EPO、中国的专利申请在2021年前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PCT国际专利申请依然保持了正向增长,从侧面反映出其对美国以外市场的重视程度。图 10 Capital One金融科技行业技术构成及应用场景分布 Capital One 公司专注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防范风险、提高用户体验在技术创新方面,Capital One 公司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方向的专利申请,专利申请量占其总量的比例高达26.9%,在人工智能领域位列专利权人排名第五位。在应用场景方面,Capital One 公司非常重视风险防控方面的专利申请,专利占比为12.1%,位列主要应用场景首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安全问题,是Capital One 公司的重要选择,专利申请涉及基于对消息传送账户中的消息的分析的欺诈检测、用于生成预测性风险结果的系统和方法、使用语音和/或视频数据的交易跟踪和欺诈检测等内容。反欺诈和安全是Capital One 公司部署的系列人工智能项目之一,其专注于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大量数据,从而帮助该银行实时侦测并预防欺诈行为。智能客服也是Capital One 公司重点布局的应用场景,专利占比为10.0%,位列主要应用场景第二位。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客户服务预测的系统和方法、用户对话管理、自动化身份验证系统等,通过利用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来分析客户,从而提高用户体验。除了自主研发以外,通过收购专业型公司以快速实现专业领域的技术突破,是美国企业普遍采用的发展战略。2018年,Capital One收购机器学习咨询公司Notch,以便为客户开发更多更好的数据驱动产品和服务。 附录 数据说明 数据范围:(1)专利数据: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专利(2)国家范围:中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170个国家及地区(3)数据时间范围:申请日=2018年1月1日~2023年9月30日(4)数据检索截止时间:2023年10月10日 数据来源: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CNIPR、DI)、合享新创(INCOPAT)。 数据说明:由于数据公开的时限性,部分专利文献还没有公开,因此实际的申请文献数据会略大于本报告检索到的数据。同时,由于法律状态发生变化时,公布及检索数据存在滞后性的原因,本文提供的法律状态信息仅供参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赋能金融 智慧引领未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