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分析一下,只看下面这段话,说这句话的人给你们什么感觉每句话都在说自己?

我觉得他说的很对,没法反驳,我深感认同。尼采在这里对道德的定义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道德,也不是别的答者说的是基督教的教义。它指的是社会中对某人行为的命令约束。“道德”的指向性早自康德开始就从群体走向了个体,尼采这里“道德”就是个体指向性的,跟我们一般说的群体意义上的“道德”根本不同。虽然在尼采那个时候,“道德”这个词指的对象大部分是基督教,因为在当时对人们行为的命令约束大都是教会假托上帝的名义颁布的。但是现在它的范围远超这些,因为当下向个体颁布行为的命令约束不再是神明了。尼采的哲学是强者的哲学,他早年从叔本华那里得到了慰藉。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有提到过这么一个论点(具体怎么说记不太清了),俗人总想把智者拉到与他们一样的水平线上。这算是尼采意义上的“道德”的一种表现了。这个道德可以表现为社会中普通俗众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某场合下什么什么是不行的,这时候你该怎么怎么做。这个就是他们“苟合”的联结网。而在尼采眼中强者是自我超越的,他们自己就是一切的衡量标准,这就是价值重估,打破世俗一切约定的准则,把自己的准则摆到自己世界的最高位置。这里的“道德”极具嘲讽意味,它是弱者“瞧不起”强者的借口,他们说,“哼,那些所谓的强者不过就是不守道德的人。”他们想把自己联结的陋俗准则普遍化,以此在更高层次上让强者屈服。举个例子,我高中的时候经常碰到。一位高中生在课间学习,旁边的一群人在吵闹。这时候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他说:“你已经这么牛逼了还学什么呢?你都交大稳的了,再学要清北了啊!这样我们怎么办?”好,这就是他们阻止那名同学继续学习的手段,他的潜意思就是“现在我们都在玩,你怎么好意思学习?要从众你知道不?”这里“从众”成为了一个“道德”。这种陋习其实是“齐次化”现象,也就是凡俗的人想要所有人都跟他们一样,这样他们的卑贱就体现不出来了。我觉得这才是尼采所谓弱者的道德的真正的含义之一。但是这里,那其他同学可以称作“弱者”,但是那名学习的同学还不能叫作“强者”。前者可是叫作“弱者”的原因在于他们强行把自己的那种“道德”加在别人身上,摧毁别人的超越性。事实上,周围同学的话语包含了隐性的命令,即“你不要再学习了,跟我们一起放松” 。如果那名学习的同学碍于面子不好意思“特立独行”,那么他也只能算是“弱者”。而假如他仔细地分析后,认识到他们没有强迫自己改变意愿的权利,然后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那么他在这场交锋中称得上是“强者”。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弱者,他们不会自己去反思合理不合理,而是把外界的权威当作真理来接受。比如假设有所谓的“权威”宣称黑人就是低贱的,那么这些弱者就不会去怀疑这个言论,而是把这个论断当作真理来接受,并且付诸实践,将黑人当作低贱人种来看待。因此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黑人低贱我们才瞧不起他们,还是因为我们接受了他们低贱的论断,瞧不起他们,然后他们才在我们眼中表现得低贱起来。现在或许会有人觉得荒谬,但是你想象一下在中世纪,教会以神的名义说出某种论断,有多少人会去怀疑它的正确性?至于现代,这种“权威”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福柯在《规训与惩罚》这本书中认为权威还在,只是它隐藏了起来,并且我们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它。过去的惩罚手段是各种残酷无比的刑罚,现在变成了监狱。福柯认为我们觉得的变得文明的这种惩罚措施,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他在书里分析的全景敞视主义,从四周无缝隙地监视你的一举一动,隐形地一点一点驯服你的肉体,最后让你服从,接受“权威”为你安排的一切。尼采这里不仅仅是说“道德”是假的,他真正的意思是一切以某种“权威”的名义颁布的命令都是虚构的。尼采认为这种出自他人之手委托为“道德”的东西就应该被丢弃,人真正的道德只能来自他自己而不是别人。想想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他否定上帝的道德命令却肯定人心中的道德绝对命令(可以简单理解为良知),这是为什么?因为前者是来自外界的,而后者是来自他自身的。康德发现别人根本没有理由强迫你做任何事情。这一点尼采很认同,至于尼采为什么也反对康德的道德绝对命令我们这里不谈。人与人之间是阻隔的,你的自我准则根本不可能来自外界,任何来自外界的准则都只具有参考价值,而不是绝对的。强者就是重建自己道德价值的人,他必然与弱者相互联结而产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在强者眼里,这种“苟合”的“道德”就是虚构物。因此,从以上分析的角度来看,尼采的那句话没有错。2019.9.6的补充其实尼采哲学在这里是有一个问题的,或者说大多数西方的哲学理论在这一块都含糊其辞。我们知道了强者是自己构建价值体系的人,但是这里的价值体系到底该怎么构建呢?你可以自由地对一切价值做出评定,但是这评定真的是你的吗?很可能这评定是你受别人影响而做出的,但是你却觉得是你自己的,就像有时候我们会把梦境当成现实一样。所以这里纯粹的强者必须是独立的人,也就是说他完全游离在外而不受干扰,但是这种独立真的可能吗?尼采中后期哲学的价值就在于他强调了人类自由的绝对性质,尤其是那种选择性,这也是他为什么能成为存在主义先驱的原因。上面这一点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里面有更全面的论述。此外,请大家要搞清楚尼采意义上的“道德”跟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完全是两码事,我们不能用后者去评析前者。我们一般讲“道德”都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尼采意义上的“道德”在普遍化意义上来说就是“命令”,在他所处的年代狭义上来讲就是上帝托教会之手给人民颁布的“命令”。(评论区的大多数人上面这点是没搞清楚的,当然“强者”跟“弱者”的定义也没能理解。请大家能够理解了再理性发言。)其实对于我们称之为“道德”的某些日常行为,尼采在《道德的谱系》里面分析过了,它们具有粗陋恶俗的来源,善与恶有着非常可疑的祖先,因此尼采才会想着去超越善恶。最后他将这判断善恶的权利从群体手中夺回到个体手里,自此我们能够自由地辨别何事为善,何事为恶,而不是浑噩地听从某个权威。2019.10.3的补充按照上面说的尼采意义上的“道德”定义,法律其实也是含在了这个范围内。我们其实可以换一种说法,尼采的强者哲学强调的是超越界限,根据福柯激进的解读就是反叛一切,即使是法律,只有这样权力意志(生命的冲击力)才不会堕落。这从福柯的生平事迹里面就可以看出来了,他总是去寻求做些被禁止的事情(具体的可以看《福柯的生死爱欲》)。在这里我们要区分“超越界限”跟“消灭界限”。超越界限并不是意味着消灭界限,界限本身必须存在。只有界限先存在了,权力意志才能显现出来。没有了界限,权力意志就什么都不是,也就不会有什么“强者”跟“弱者”了。换句话说就是,界限就是为了被超越而存在。2020. 5. 8 的补充最近看这个回答的人变多了,有人在评论里面质疑,问出轨算道德吗之类的问题,我梳理了一下,这些问题应该都是“这种强者的选择自由是不是为所欲为”这个的特殊情形。其实按照康德的道德哲学,这样的情况是必须有所限制的,而这个限制是普适的。那就是“一切都要以不影响他人的最终权益为前提”,这就意味着强者的自由是“否定”形式的,而不是“肯定”形式的,它并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有权利拒绝他人对你的束缚。当别人用各种“准则”要求你让你接受的时候,你可以拒绝。而在尼采时代这一切是不能拒绝的,因为这些都是神的命令,凡人根本没有权利拒绝,而事实上这不过是强权(教会等)的命令罢了。尼采是要人们认识要这一点,明白没有人可以为他们去做出选择,这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萌芽。这一切都要重新接受个人的审判。而当你确实按照自己的思想行事的时候,那么你也得尊重他人,即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行加在别人身上,去损毁他人的权益。按照萨特的思路来看,这就是你要对这一切负责,因为你是所有人的表率。另外关于自由的讨论可以看下面这个我写的回答,主要是分析萨特绝对自由的观点。2020. 10. 24 :另外看完本文还有疑惑的话,可以看看这人的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短文怎么判断几句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