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历史名人古代优秀人物都有谁?

2月9日,由张若昀、费启鸣、王阳、戚薇、吴刚、高亚麟等人主演的古装历史悬疑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播出了4集。《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根据马伯庸所著同名历史纪实小说而改编,讲述了“算呆子”帅家默在仁华县衙税簿中,意外发现了一项不公正的“人丁丝绢”税,由此掀起了一场拨乱反正的争论的故事。虽然只播出了短短的4集,但剧情紧凑,节奏紧张,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难得的是,将官场的勾心斗角、各个县城为了利益反复算计的基层生态,勾画得栩栩如生。不过,也有网友说,前4集出场的人物太多,还掺杂了大量的专业术语,让人感觉云里雾里。今天,我们先来捋一捋剧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科普一下剧中牵涉到的专业术语。(以下内容有剧透)1、男主角帅家默:被称为“算呆子”的算学天才,从小痴迷算学,不通人情世故,他坚信“数性至朴,从不虚饰”,而正是因为他到架阁库里翻阅陈年旧账,才发现了“人丁丝绢税”的错误。架阁库:中国古代档案库,以架阁的形式保存文书档案的机构,始设于宋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明令“置天下诸司架阁库,以庋案牍”。古代的算筹:剧中帅家默经常用到,就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布袋里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摆弄。算筹计数法:1至9如下图所示,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置空。第一集帅家默说“割田术”(未找到出处)的应用,分为圭田、斜田、箕田、弧田,并且说出了圭田与箕田的算法,这些专业术语都出自于《九章算术》第一章“方田”。圭田:意思是“三角形的田”,“半广以乘正从”的意思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高与底边边长乘积的一半”,“广”是指宽,“从”又称“纵”,指高。斜田:又称为“邪田”,意思是“直角梯形”。箕田:一般梯形田(也有说是等腰梯形的),“舌、踵”的意思是“箕田的上、下底”,“并踵舌而半之”意思是“(箕田的面积)等于上、下底边边长和的一半与高的乘积”。弧田:圆弓形田。帅家默还提到了“商功圆堡”之术,出自《九章算术》第五章“商功”。商功:意思是测量体积,计算工程用工的方法。圆堡:指“圆柱体”。2、反派范渊:曾经担任过御史之职,退休后回到金安老家,在当地颇有名望,他根基深厚,老谋深算,很快就成了乡绅利益集团的首脑,帮助策划兼并百姓田地,躲避税赋,如果谁触动了他们的利益,范渊会毫不犹豫地辣手处理。3、程仁清:精通律法的状师,曾经是金安府最优秀的书生,却因为被官宦子弟顶替了中举名额而一蹶不振,转行做了状师。擅长审时度势,手段高明,喜欢找到对方的薄弱之处,一击命中,在与帅家默的对抗中,逐渐被感化,后期和帅家默联手,一起为民请命。4、丰宝玉:丰氏火腿铺的继承人,与帅家默一起长大,虽然他是一个游戏人间的纨绔子弟,但为人真诚,为了支持帅家默,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5、丰碧玉:生性泼辣精明,擅长经营,为了让弟弟丰宝玉出人头地,手段频出,但当弟弟有了危险时,也会选择明哲保身。在真实历史里,《丝绢案》的故事发生地在徽州府,参加博弈的县城是徽州府统辖的六个县,分别是:歙县、黟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绩溪县。而单独负担“人丁丝绢”税的,正是歙县。电视剧里,虚构了一个金安府,统辖八个县,分别是仁华县、揽溪县、万成县、同阳县、五江县、山平县、三水县、大丰县。单独负担“人丁丝绢”税的,变成了仁华县。而且仁华县还是“附郭县”,什么意思呢?附郭县是指中国古代没有独立县城而将县治附设于府城、州城的县,简单来说,就是“府县同城”。比如唐朝长安是国都,设立了京兆府来治理统辖的二十多个县,但长安本城以朱雀大街为界,东设万年县,西设长安县,长安县、万年县的形态就被称为“附郭县”。目前播出的4集中,金安府的官员已经出场了6位,分别是:1、金安府知府黄凝道:正四品,原本是御史,因朝中斗争失败,被下放来金安当知府,他野心勃勃,高高在上,一心想要出政绩重返朝中,并认为“丝绢案”是打破局面的突破口,为此可以拉拢帅家默,但当帅家默没有了利用价值,转手也可以出卖。2、金安通判宋仁:知府副手,正六品,是帅家默父亲帅敦诚的故交,表面上在“丝绢案”里持中立态度,对帅家默照顾有加,但背地里却不希望帅家默诉讼成功,因为他才是帅家默的杀父仇人。3、仁华知县方懋珍:正七品,寒门出身,因为胆小谨慎,奉行清静无为,故绰号“方石像”,但他并非贪官,在大事大非面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有底线。4、同阳知县邓恩齐:正七品,为官严谨,心机深沉,欣赏帅家默,但为了同阳县的利益,眼睁睁看着帅家默苦痛挣扎,无能为力。5、揽溪知县毛攀凤:正七品,出身贫寒,为了出人头地,不惜与范渊同流合污,是乡绅利益集团的代言人。6、万成县主簿任意:正八品(不过小七查了一下资料,明朝主簿应该是正九品),因知县出缺,暂署理县事,是一位弱不禁风的年长老者,也是为民请命的好官,有“丝绢案”的关键证据,但为了治下百姓的利益,左右为难。还未出场的官员有3位。1、奉兴巡抚、右副都御史李世达:正三品,角色具体详情未知。2、马文才:奉兴按察使司佥事分巡金衢兵备道,是一个负责巡查地方民政、经济、教育的官员,正五品,马文才是个官宦子弟,也是程仁清曾经的同窗,数年前,正是他抢走了程仁清的中举名额,为人阴险善妒,手段狠毒,数年后,终被程仁清反将一军,惨败收场。3、奉兴巡按御史刘景:正七品,刘景的官职虽然不高,但职权和责任却非常重大,貌似是“钦差”一类的角色。好了,了解了这些知识,大家看剧的时候有没有事半功倍呢?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的影视剧评论,请继续关注“影视小七说”,也可以点赞、分享哦,谢谢大家。拜拜喽~}

作者:任颖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08 13:42:14
浏览次数: 次
【字体:小 大】
营山进士文化源起和发展(上)任颖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进士、贡生的称谓解释:把士子人才作为贡品进献、供奉给天子)。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别为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营山县在科举时代有史可记的在宋、明、清三朝共考取了57位进士,其中清代进士人数居全川第五位。这是营山大地自古以来“地灵所钟”“人文蔚起”的具体写照,也是千百年来营山先民们用勤劳与智慧创造和留存的精神财富,从深层次反映了营山人民崇德尚文的人文精神。回顾和研究营山进士文化,就是要找寻营山历史发展中的文化推动力,挖掘人文历史中的时代精神,带给今天的营山人以强大的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激励营山人民热爱家乡、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一、科举制度概况科举制度始于隋代(一说始于汉代),确立于唐代。历代相沿,清代科举大体沿用明制,分文武两途,设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每三年举行一次。考中举人、进士即取得进入仕途之资格。科举层级图清代殿试地——保和殿(图片来源:老吴的美篇)据萧源锦教授《中国历科状进士人数统计表》统计:中国历代进士(包括未获正史承认的张献忠的大西国科举在内),共745榜106855人。上述数字尚缺唐代、南唐、南汉、金代等共38榜的数据,占计入数的5%强。也就是说,有6000名左右的进士未统计在内。(萧源锦:《状元史话》,重庆出版社,1992)中国科举史上还有武进士一目,自唐氏开武科,到清代止,包括张献忠的大西国皆有武科。因我国历来重文轻武,武科进士资料缺失较多。萧源锦教授《中国历科武状元人数统计表》缺唐代等数据,仅计入190榜。如果考虑我国历来重文轻武的科举政策,可以推想武进士人数较文科少些,若以文科进士数的五分之一计,则历代当有武进士20000名以上。如此,中国历代进士总数约有13万名左右。阆中贡院,清初举行四川乡试的场所。明清时,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20年,在这里共举行乡试五科。省会迁往成都后,阆中贡院考棚又作县试、府试场所至科举制度废除(图片来源:阆中市人民政府网)清代县试地点—营山县清代考棚图明代状元赵秉忠的万历26年殿试试卷二、营山科举时代的成就和状况营山其俗少商多儒、家诗户书,历代官员以重数兴学为职守,社会以尊师助学为风尚,邑人以耕读传家为根本,文风厚重,科第联捷。宋明清三代中进士57人、举人190余人,明清两代有贡生380多人,有“科第仕宦甲于蜀都”“文冠八属”(清代顺庆府辖营山等2州6县,故为八属)之誉。天一阁藏明万历《营山县志》(一)宋明清三朝的营山进士1.宋朝的营山进士。宋朝319年(960—1279)中,营山登进士25人。从嘉祐中(1056—1064)任弼、何适登进士起,以后有何修辅、黄敦复、郑修、贾居厚、何格非、任锦章、任云章、任汉章、任有章、任天章、谢自厚、杨灏、谢纯厚、谢继厚、谢处厚、何德孙、任逵、何祥、鲜于逢、鲜于造、鲜于辉、鲜于倬、雍沿。这些进士中,何修辅、何格非系何适之孙,鲜于造、鲜于倬分别为鲜于逢、鲜于辉之弟。雍沿善吟咏,有诗集行世。营山太蓬山《蓬山十三咏》石刻即其吟作。任锦章官至翰林。清代县志载营山文昌宫图2.明朝的营山进士。明朝276年(1368—1644)中,营山中进士6人:李英,合川人,后入营山籍。正统中举,戊辰(1448年)科登进士,官云南参议。唐臣,弘治庚戌(1490年)科进士,官巩昌府知府。性醇谨、寡言笑,博览群书,得其精意,不论寒暑,饭余之暇,辄与学者讲论不辍。转两江盐运使,没有到任就死了,贫不能殓。云南提学副使李希颜躬率诸生赙殓。时人称唐臣有靖节之风(平淡、清高、有气节)。墓葬城东南30里。李初元,嘉靖甲辰(1544年)科登进士。历河南道监察御史。廉洁英敏,以报国泽民为志,奏罢营山黄渡驿递,请蠲免阆中锦屏关税。出按河南,人不敢徇私枉法,豪强屏迹。卒后,打开他的箱箧,仅有遗金5钱,敝袜一双而已。墓葬城东40里之白岩寨。陈周政,天启中举人,辛未(1631年)科进士,官甯(ning)国府知府。幼颖异,博览群书,日记数千言,著作甚多,工诗词书法,《县志》中收录有他的吟咏;撰写了《太蓬景福寺碑记》《游太蓬纪行》等文章。太蓬山“吞月吹云”石刻即其手迹。退职后回到营山,姚、黄起义军威逼营山,他贷银分派街民修缮城垣,相助守城,城未得破。死后墓葬城西8里的高笋沟。罗心朴,崇祯丁丑(1637年)科进士。性孝友,恤乡邻。任浙江秀水县知县,迁宁波府推官,继升宁绍兵备道。为官所至善政。墓葬城东10里蒲高溪。(明末隐居浙江,力保雪窦寺的事迹载入浙江省文史资料和蒋介石传记)李沂,崇祯癸酉科举人,勤苦力学,多才智,时盗贼蜂起,他统筹划策,助理官吏,坚守城垣,城赖以安。壬午(1642年)科登进士,任江南颍上县知县。值张献忠起义,他益定乡保,训练士兵,修理楼橹,率颍上父老子弟四百抗御,不至破城。后寓居颍上,教授生徒,名士多出其门。于颖卒,终年74岁。其子扶柩归葬城东30里高笋沟。3.清朝的营山进士。清朝267年(1644—1911)中,共举行了112次进士科考试(指文科考试),全国共录取进士26391名,平均每科录取250名左右。四川获得进士786名,占全清进士名额约3%。营山中进士26名,仅次于涪陵、成都、华阳、富顺,排名全省第五位。今将清代营山进士事略简述于后:李桓,明进士李沂之孙,顺治庚子科举人,辛丑(1661年)科进士。出任江西新昌县知县。王曰俞,康熙癸酉科举人,庚辰(1700年)科三甲第207名进士。任江苏句容县知县。(清康熙50年辛卯科场案,王被卷入判斩首)于之辐,康熙癸酉科举人,庚辰(1700年科三甲第85名进士。少时安贫力学,潜心研读。成进士后任湖南麻阳县知县。不久升常德府知府,再调宝庆府知府。在任期间,力除猾吏及奸诈之徒,民怀其德。著有《圣泉诗集》。卒年75岁。葬于城西20里木瓜园。陈会,字远斋,又字远岚,康熙戊子科举人,己丑(1709年)科三甲第183名进士。年幼时家贫力学,带经而耕,苦读有声。成进士后选翰林院庶吉士,辛卯年散馆,壬辰年受检讨;丁酉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庚子年充江南乡试主考官。所拔多知名人士。卒于任。归柩葬城东50里向家坝。侯度,字伯正,康熙辛卯科举人,乙未(1715年)科二甲第36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丁酉年散馆。戊戌年授编修;迁工部虞衡司员外郎;后擢升郎中,总理宝源局。他清操自持,工作有条不紊。沉静好学。晚年卸任,告归。担任锦江书院山长,著有《锦江书院学规》。为士林敬仰。卒年80岁。张乾元,字建也,雍正甲辰科举人,丁未(1727年)科三甲第101名进士。弱冠甘贫勤学苦读。成进士后,选翰林院庶吉士,戊申年散馆。庚戌年授检讨;寻迁云南道监察御史,多所陈奏,于时政多所建树。凡属利国富民之事,悉挺身而出,不避艰难,不畏权贵。每当分内之事,身体力行,义无反顾,无丝毫含混。以亲老乞休,回籍。训迪昆季,其兄弟子侄多登科甲。曾与贾西合纂《浮山县志》三十七卷。卒后葬于城西60里迎龙桥。龚士模,雍正壬子科举人,乾隆丁巳(1737年)科三甲第215名进士。幼年失父,与弟士楷事母至孝。家贫,力学不倦。中进士后,签分贵州,授玉屏县知县;旋调贵筑县知县,除暴安良,豪猾敛迹,政绩突出;调转河南许州知州;秩满,再调云南府知府。时府属内多穷困之户,少数奸诈之徒及高利贷者任意勒索,不法者甚嚣尘上,极难铲除;贫弱者无法求生,沦家破业。士模乃采取断然措施,给贫弱者以资本,使之以行商贾供养家庭,养其廉耻;于贪诈豪猾之徒,颁发禁规,若有违犯,财产充公,分与勤耕苦耘和行商为贾的贫弱者。府属士兵称颂不已。因功保举升迁迆西道(驻大理),权藩纂(藩司)。因病告归客居重庆。卒于渝。龚士楷,士模之弟。雍正乙卯科举人,乾隆己未(1739年)科三甲第153名进士,任广东长宁县知县。马铭,乾隆己酉科举人,庚戌(1790年)科进士。通经史,文章雅正,恩赐翰林院检讨。罗愔,乾隆戊午科举人,己未(1739年)科三甲第123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辛酉年散馆。壬午年授检讨。后入重庆籍。侯于蓟,乾隆丙辰科举人,壬戌(1742年)科三甲第85名进士。为诸生时性端谨沉静,不苟言笑,可表率一方。成进士后,签分广东,先任知县,后升惠州通判。耿介廉明,贤声大著,升任惠州府同知。后又调浙江署杭州海防通判。曾奉差押解铜入京,劳瘁于官。善堪舆,子孙亦得其传。墓葬城北五十里的安固寺。马元烈,字觐光,乾隆戊午科举人,壬戌(1742年)科三甲第199名进士。癸亥年授云南平彝县知县,以清勤卓著,民益感戴,升大定府知府。墓葬城西10里的龙马庙侧。易周,字守乾,乾隆甲子科举人,戊辰(1748年)科三甲第141名进士。签分湖北授竹山县知县,后调署贵州绥阳县知县。幼力学精勤,为人诚笃恭谨,慈爱仁义。为官多善政,所任两县,士民尤怀念。撰有《清水诗集》。墓葬城北30里的杨家沟。张师元,张乾元之弟。乾隆戊午科举人。戊辰(1748年)科三甲第150名进士。签分山东,署安县知县。陈怀玉,字孚尹,乾隆丙子科举人,丁丑(1757年)科三甲第140名进士。任夔州府学教授 ,以程朱理学为宗,参之融汇经史。以清白著身称世,遭父丧,服阙。补保宁府学教授,未履任,告休林泉。性恬静嗜古,力持正学,对门生尽心启迪,门人因登第及入仕途者二百余人。著作甚多,有《挨星水法秘篇》《信庵全集》等。又善堪舆,精星象天文之学,士林尊仰。墓葬城南门外翠屏山后。王凤鸣,字丹山,乾隆己卯科举人,辛已(1761年)科二甲第31名进士。事亲至孝,父久病未愈,割臂和药,病愈后方履任。授河北高邑县知县,寻调陕西定边县知县,不久辞职归籍。敦宗睦族,教授生徒,成就人才者甚众。性慷慨。嘉庆间地方遭乱,倡捐数十金修清平寨,保全县境。卒年91岁。墓葬城南10里的云雾山。陈跻敬,怀玉之子。乾隆丙午科举人,乙卯(1795年)科三甲第40名进士。嘉庆八年至十一年任湖北云梦县知县。于德培,字子朴,嘉庆丁卯科举人,戊辰(1808年)科三甲第71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壬申年散馆。癸酉年授职编修,以编修充浙江乡试副考官,寻授江西道监察御史。丙子年任四川省立锦江书院山长;再迁礼部主客司主事。晚年回籍,病卒葬城东五里观音桥。侯圻,嘉庆戊辰科举人,辛未(1811年)科三甲第41名进士。性刚正严厉,做事果断有为,最喜承担艰巨任务。签分江西,授星子县知县。上任后,他铲除强暴,打击恶棍、兴修水利,并代赏囤粮。县境内顿成升平气象,风清朴雅,惠政特多。后改浙江泰胜县知县。致仕归乡,卒年82岁。侯承诰,嘉庆庚午科举人,庚辰(1829年)科二甲第88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壬午年散馆。授礼部主事,改浙江会稽县知县。白濬铣,嘉庆己卯科举人,道光己丑(1820年)科二甲第85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辛卯年散馆。官直隶南皮县知县;寻调广昌、静海等县知县。有政声,候升知州。以亲老告归终养。天资颖异,工诗文。时与邑弟子讲学不倦,川北隽秀多出其门下。著有《景阳山房集》,制艺行世,卒后葬城北照珠滩。侯恩济,咸丰乙卯科举人,同治辛未(1871年)科三甲第179名进士。签分陕西,癸酉年署麟游县知县,调凤县知县。光绪七年因一事未办妥,又未负其职,被人弹劾,解任回籍。心情郁闷不解,病情加重而卒。于式枚,字晦若,光绪庚辰(1880年)科进士。以庶吉士入庶常馆,散馆御试,用为兵部主事。后在李鸿章手下任北洋差遣十余年。光绪二十二年,随李鸿章参加俄皇加冕典礼。出访了德、法、英、美等国。回国后授礼部主事,由员外郎升给事中。二十七年,协助奕劻、李鸿章签订《辛丑和约》。清帝赏于式枚五品京堂,充任政务处帮提调,京师大学堂总办,译学馆监督。三十一年,以鸿胪寺少卿督广东学政,后改提学使,于式枚辞 ,乃受命总理广西铁路。三十三年,升为邮传部侍郎,钦命为考察宪政大臣出使德国。曾两次上疏向清帝陈言,主张实行宪政,要像日本、德国那样君主立宪,受到朝廷嘉纳。先后翻译了普鲁士宪法全文、官制、位号、等级和两议院新旧选举法,上奏朝廷。宣统元年(1909年)于式枚因病告假。张之洞奏荐于式枚堪大用,复任为吏部侍郎,总理礼学馆事,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1913年清史馆成立,于式枚担任纂修《清史稿》总阅。后侨居山东青岛。病卒,终年59岁。蔡镇藩,字东侯,光绪戊子科举人,壬辰(1892年)科二甲第90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甲午年散馆,授吏部主事。以办事精敏处理得当,为主官所倚重。戊戌变法,蔡镇藩应诏陈言,疏列拯救经济,富国强兵以成新政的意见,受到光绪皇帝嘉奖和采纳。后开设经济特科,蔡镇藩身体力行,参加应试,名列一等四名,一时声誉隆起,朝野皆惊。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反对维新,排斥打击新政人员。蔡镇藩满怀壮志,不得一筹,便以奔母丧为由回到四川成都。四川总督赵尔巽即以八人大轿接蔡入府,待以上宾。委蔡为四川谘议局筹备处协理,后又委为四川财政监理兼造币分厂总办。蔡便着手革弊疏滞,清理课税,发展农桑,兴办实业,发展四川经济。在保路风潮中,蔡镇藩与省内名望50余人,组成庚戌川省川汉保路同志研究会。袁世凯窃国知蔡善于理财,遂委为四川国税厅筹备处处长,并以“入阁”为诱饵企图使蔡为他效劳。蔡镇藩毅然辞官不做,过隐居生活,1914年病逝于成都。黄世泽,光绪戊子科举人,乙未(1895年)科三甲第129名进士。签分知县,在家候官,后终未出仕。于式棱,于式枚之弟。光绪戊戌(1898年)科登进士。光绪二十七年授翰林院编修。(二)营山进士优秀人物在宋明清三代的57名进士中,宋代任锦章和清代的陈会、侯度、张乾元、罗愔、马铭、于德培、侯承诰、白濬铣、于式枚、蔡镇藩、于式棱12人被选翰林,他们在翰林院中行使经筵日讲、侍读侍值、论撰文史、充任科举考官等职责,直接为皇帝和朝廷服务,地位清贵,成为天下读书人心目中实现了最高理想的幸运儿,做到了儒家学说所推崇的“达则兼济天下”。营山进士中,(唐臣)李初元以廉洁、陈周政以诗书、侯圻以勤政、于德培以严毅、于式枚以文才而闻名朝野。1.李初元,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时病逝,同省官员开启他遗留的小箱子,里面只遗金五钱,破旧袜一双,上下官员莫不嘉奖叹息。2.陈周政,号蝶庵,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官至宁国府知府。其主要著作有《史记学》《风轮》《史唾》《蝶庵存稿》等五十卷。营山县太蓬山透明崖东边洞口有其书“吞月吹云”。同治版《营山县志》载有其《鬻籍行》《观音桥》《太蓬山景福寺碑记》《游太蓬纪行》等诗文。3.侯圻。喜任艰巨。任江西星子县知县时,兴水利,以己俸银代民偿屯粮,惠政极多。4.于德培。性格严正刚毅,晋升监察御史时,奉派为行耕礼(古时每年春耕前,皇宫举行仪式,皇亲大臣们都要耕藉田,种植供祭祀用的谷物,并以此劝导农民耕种)纠仪,当时恰遇刮大风下大雨,参加仪式的权贵和官员,见风雨交加,均未停轿下地参加犁田仪式,俱四散而去。德培具实上奏,王公九卿以下悉数被参劾。嘉庆皇帝震怒,命王公长跪内廷待罪。不久,德培又奉旨对那些人按律法进行处理。5.于式枚。博闻强记,善属文。光绪六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用兵部主事。李鸿章上疏调北洋差遣,历十余年,奏牍多出其手。后又任《清史稿》总阅。晚清渐进立宪派代表人物。关于于式枚籍贯,《清史稿》“于式枚传”及其他资料上均为广西贺县人,实际上于式枚在其参加科举考试履历上,则书为“广西平乐府贺县监生民籍,祖籍四川省顺庆府营山县,世居营山县城东关外芳嘉坝”(今营山县朗池镇天井村6社,现存有于式枚故居,当地人称“翰林院子”)。于式枚父亲于中立(于丹九)、祖父于锜均为营山县名人,在清同治版《营山县志》《选举志》应例中有记为“于锜,从九品分发广西”,民国县志资料曾记“于式枚少时随祖父宦游广西寄居(籍)考取”。据已故四川大学著名历史教授、四川省图书馆馆长蒙文通主编的民国版《营山县志》《人物传(初稿)》载:“于式枚,字晦若,于图培曾孙,好义轻才,然赋性耿介,光绪己卯(1879年)科举人,庚辰(1880年)科联捷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由兵部主事改授礼部主客司主事,迁礼部郎中,补江南道监察御史,政务处提调,京师大学堂会办,鸿胪寺少卿,光禄寺正卿,广东学政提学使司,升邮传部右侍郎,转礼部右侍郎,调左侍郎,署吏部当堂,钦派出使德国考察宪政大臣。清亡,居山东青岛,任清史馆总阅纂修清史稿,以节终。弟式棱。”清史稿为清朝历史的正史的未定稿,清史馆总阅是仅次于馆长的重要修史职位,于式枚为修撰清史作出了重要历史文化贡献。于式枚也由于在清朝历史上的地位,在《清史稿》上列有传记。(《清史稿》卷之四四三《于式枚列传》)于式枚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二十三日,于式枚继任总理礼学馆事务,于光绪乙酉年(1885)至己亥年(1899年)任北洋大臣李鸿章幕僚十五年,李鸿章的奏牍多出其手。后来于式枚将保存的李鸿章信稿三十二册,由李鸿章后人出资石印出版,题名《李文忠公尺牍》。民国成立后,于式枚隐居青岛,北洋政府授为参政,坚辞不受。笃信佛教,终身未育。收胞弟于式棱之子于孝侯为继子。1916年病逝于上海昆山。谥“文和”。《清史稿》“于式枚列传”载:“张之洞曾遗疏式枚堪大用。”于式枚之子于孝侯(于孝初),是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夫人于立群之父,清末两广总督岑春煊之侄女婿。于立群曾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委、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未完待续)特别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作者:任颖辉(营山县档案馆)供稿:营山县地方志办公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丰历史名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