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范进的性格特点中范进的人生经历?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描写惟妙惟肖,是清代著名的讽刺文学,其中范进这一人物代表了众多寒门子弟,一朝中举后成了天子门生,让他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也是平民阶层想要跻身国家管理行列最直接的途径。
范进中举后的疯狂是他多年努力后极致释放,被人嘲笑也是一时的,因为范进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学真的成就了一番事业,是真正凭借自身努力跻身到官宦之流;
虽然行为有点过于惊人,但却是真的厉害,区区疯癫只是一点小瑕疵而已。
一、寒门入仕的艰难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统治者将众生划分为四民,即士农工商,这四类职业的划分也注定了他们的社会分工和地位有所不同。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无论在哪个朝代,入仕途的人要比普通人更有前途。
不过从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再到九品中正制,关于官员选拔的机会都牢牢地掌握在世家勋贵、豪门望族的手里,门第出身才是走进官场的敲门砖;
寒门苦读的学生在近乎被截断的仕途中挣扎向前,想要凭借自己的实力被认可太过艰难。
世家大族想要家族昌盛,传承不断,自然要在各个领域培植人才。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办事,能够安插家族子弟参与国家管理,就意味着提前洞悉国家未来的计划安排,才能为家族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是每一个家族掌舵人必须要有的战略眼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站在最高统治者的角度,君主们需要士族的支持稳定江山,但是他们绝不会允许士族过分干预进而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在选拔人才的制度出现了影响至今的变革——科举取士。
直到隋唐时期开启并完善了科举考试,由国家统一的标准筛选学生、录取人才,全国统一试卷的方式对于不同地区的考生更加公平。
无论是什么的背景出身都需要通过几轮考试、面试才能有机会获取入仕机会。
也正是从科举取士开始,寒门出贵子不再是底层民众的奢望,很多出身并不高贵的人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
像位列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就出身寒门,登进士第,进而才有了后来的“韩文公”、“昌黎伯”。
二、八股文的束缚
科举取士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算是最大程度的具有公平性的人才选拔制度,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众多诗人、词人几乎都是走科举之路进入仕途的。
这一时期的金榜提名之人几乎都是有真才实学,他们的文章和见第一直备受推崇。
不过两宋之后,蒙古族骑兵入主中原,游牧文明和汉人文化相互碰撞得厉害,元朝的统治者既要缓和两族之间的矛盾,又要时刻警惕来自汉民族的反扑;
虽然元朝也设立科举考试,但因为上位者的偏帮,科举考试更像是蒙古族人入仕前走的过场,对于汉族考生并不公平。
元朝覆灭后,明朝又重拾科举考试,也是明朝开始启用八股文的形式用于考试中。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它的固定形式限制了考生的发挥,如果首场考试失利,后面的几场试卷考官也不必看了。
如果可以进入上等的私塾,从开蒙一直到全部科举考试,看似逐年向上学习,其实和现代学校的年级制是一样的;好好学习,做好应试技巧,在完成基础学习后不断温习,十年考个秀才也不算难。
满清入关后为了加强中原地区的统治,对科举考试也十分重视,与元朝的统治不同,清朝的统治者们对于考试的公平问题并没有为了维护本民族而有所偏驳,对待汉族考生也是一视同仁。
不过此时的八股文章多是空谈无用,于治国安邦没有什么益处。不过碍于当时并没有可以替代的方式,就只能依例继续,直到光绪年间才开始废除八股取士。
三、心态骤变下的悲凉
因为八股取士的局限性,所以清代像范进一样的举子在年逾半百的时候天降喜事,多年压抑的心情突然得到释放,范进没突发心梗、脑溢血就算是命大了。
正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和进士虽说是两门学科,但难度差异是天壤之别。
其实在进士及第的道路上,范进的年纪和状态绝算不上是最差的,明经易考,进士难求;很明显越南的学科在未来的官场上也能走得更远。
范进因为成日读书于家庭生活并没有什么贡献,在没有正经功名之前,家中靠着老泰山的接济度日,在街坊四邻眼中范进就是个没出息的男人,认为他读书读傻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而范进在中举后先是狂喜而奔,周围的人多数是在看热闹,但也不敢像之前那般笑话他,他的岳父大人在一巴掌打醒他之后还十分后怕。
对范进的态度简直是判若两人,彷佛面前的邋遢女婿真的成了官家老爷一般。
范进中举的消息在十里八村炸开了锅,他家本来一贫如洗,中举前根本无人问津;
周边的豪绅地主都闻名而来,送钱、送地、送宅子仆人的,一时间范家高朋满座,原本毫不相干的人满脸亲热奉承,周边的邻居也一改常态,纷纷前来祝贺。
中举只是表象,成为举人后范进的社会地位和前途官运都有了变化,这是真正地完成阶层的跨越,而范进也确实后劲儿十足。
他又中了进士,有了升迁的机会,出身寒门的他能这样一番机遇是当时所有底层读书的梦想。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的形象虽然与以往文人形象大不相符,喜极而泣的狼狈确实有辱斯文,但这也是多年积压下的心灵上的释放,无异于彩票中了大奖一般,是值得高兴、欣喜的。
范进中举也是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他没辜负自己多年的苦读,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而故事本身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趋炎附势的丑陋嘴脸,也让读书清流之辈蒙上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阴影,着实讽刺。}
阶层上升的实现,本来就相当艰难,不管古代还是当下。在古代,科举是寒门子弟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便以纪实般的手法,描写了一场因为中举而发疯的人。有人以为,这是典型的“读书无用”。可实际上,历史上确有范进其人,而他,却是科举了很多次,最终在54岁时才中举。和小说描述的不一样,中举后的范进,不仅没疯,甚至前途一片光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中举前的辛酸苦楚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他快50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只住着一间草屋,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家里靠他岳父的资助才勉强可以过日子。他的岳父是集市上卖肉的,叫胡屠户。可以说,若没有胡屠户的资助,恐怕范进得饿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每次科举都不中,范进在村里经常遭受村民的鄙视和毒打,受尽岳父的谩骂和凌辱,非常悲惨。后来,范进中了秀才。他和岳父说,自己还想参加省里的考试。他的岳父胡屠户把他臭骂一顿:“不要得意忘形了!你长的这个猴相,能考上秀才就是你的福份了,这就是你的命了。还想考举人,那是癞虾蟆想吃天鹅肉。”范进唯唯诺诺,不敢反驳,却依然想要去考试。最后,他悄悄地向别人借了钱,到省城参加乡试。考完试他立马返回,不敢有任何耽搁,可惜还是被老丈人知晓,又挨了一顿骂。在胡屠户心里,女婿范进一无是处,中秀才也是考官觉得他可怜,运气好而已,根本不可能考中举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中举时的短暂发疯数日后,官府派人来到范进家里,恭喜他高中举人。当时范进去街上卖母鸡,得知此事,他激动过度,形如癫狂。胡屠户在邻居的劝说和鼓励下,用一巴掌把发疯的范进扇清醒。其实,范进并不是真的疯了。几十年的“含辛茹苦”,终于中了大奖,他一时难以接受。范进一共应试20多次,直到50多岁才中了举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明清时期,一个人如果先考中了秀才再考中举人,他的概率大概仅有0.1%,这种难度相当于现在的学生考上北大清华。范进努力了那么久,经历了世人的白眼,亲人的远离,最后终于翻身农奴把歌唱。三、中举后步步高升俗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范进中举的消息很快传开,亲朋好友对他的态度一百八十度逆转,以前爱答不理的邻居,主动俯下身为范进穿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屠夫更是像变了一个人,说他是天上文曲星。昔日整天骂他“现世宝穷鬼”,后悔把女儿嫁给他,如今却称他为贤婿老爷,并且主动拿出几千文钱分给前来道喜的邻居们。紧接着,当地有名的张乡绅来访,出手非常阔绰。不仅如此,接下来一段时间里,范进家中客人不断,都没有空着手来,有人送他良田美宅,有人送他金银珠宝,还有人直接过来给他做仆人丫鬟。范进再也不是当初的穷酸秀才,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范老爷,可谓是名利双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母亲过世,范进守了三年孝才进京参加会试。这一次,他考得十分顺利,直接就考中了进士,然后担任朝廷六部的属官,又参选上了御史。数年之后,范进被钦点为山东学道,官职全称为山东提督学政,是一个仅次于巡抚、与布政使跟按察使同级的地方正三品高官,主要职责是管理全省的教育工作,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由此可知,范进中举后仕途顺畅,平步青云,付出的努力都有了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科举考试的难度真的很大,能科举上榜的人都不简单。梁启超12岁便入学成为秀才,17岁举人,算是科举得意。梁启超在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多次参加科举,虽结果不尽人意,但他对于西方哲学的理解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人。此外,他还研究了西方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教育学、美学等,他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多。“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而,不要小瞧每一个科举上榜的人,他们都不简单,哪怕是《儒林外史》中因为中举而发疯的,范进。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周进和范进都是儒林外史当中的两个老童生的故事。最先出场的是周进,周静鬓发花白,却仍没能考中秀才,只能在乡村中坐馆教书谋生,后来这个饭碗景台现也砸了,可是天无绝人之路,跟随姐夫去省城一趟,在众位商人的资助之下,他参加恩科考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此平360问答步青云。范进从年轻连考了几来请参十次,一直考到年老也没有功名,恰巧周进做他的主考官,看他可怜,刻意认真读了好几遍他的卷子其,才把他录取,并在以后继续指点鼓励他,范进后来终于中举,也改变了命运。总之书中对这二人尽管有然相命务示许讽刺,在现实当中,也起到鼓励人们永不放弃的意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林外史范进的性格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