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个问题杜甫四川昔贡酒业有限公司和杜甫有什么关系?

酒成就了中国文人,中国文人也促就了酒的发展,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圣衣~纵观历史,大多文人墨客皆与酒有关,现代营销,大小出名的不出名的酒,都或多或少与诗文沾边,讲究的是讲历史,故事营销。俗话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人们乐时饮酒意在欢庆,愁时饮酒旨在除忧。在我看来,酒成了文人墨客们感情的催化剂、也是心中苦闷的释放器,更是氛围与场景的营造器……酒,微醺,让人如痴如醉,人生不得意者十有八九,那么此刻借酒浇愁或借酒庆祝,即成了文人墨客最好的选择方式。一旦进入了状态,人的天性就会被释放,文人在清醒时,心中憋屈的苦闷,也自然可以靠这份微醺而释放,无论喜乐还是悲愁,自持清高的文人墨客也抵不过酒后的狂欢,在深厚文化基础下,心中所感所想,皆成文章。这就为什么会有花前酌酒对月高歌,在醉时吐出胸中墨,酒酣后“解衣盘薄须肩掀”,一任天机,淋漓挥洒,神行纸上,从而作出一幅幅精品。同时,从他们的作品也能看清那个时代,竹林七贤的怪诞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等,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文人由于对世道、统治者的不满,更是与酒为伍。借酒来发泄心中的苦闷。酒只是一个催化剂,一个文人借以自我安慰、或是逃避的工具而已,真正的写照还是那个时代。中国文人之所以好酒,一般来说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文人自身,由于文人以自己的视眼及单纯的思维方式关注世界,必然有万千种他们不愿目睹的现实,借酒,只是聊以淡化这种美好愿望与现实反差所造成的不平衡;二是现实所造成的,例如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他们也并非刘伶类狂生,只因迫害重重,才不得不终日与酒为伴,以保护自己和减轻清醒时的痛苦;三是文化圈子中积淀下来的酒情结,使得文人们以酒为亲,将酒纳入文化,成为创作的一部分。酒与中国文人关系的紧密有害?有益?不得而知,然而,古有李白借醉捞月失足溺死,近有古龙一生嗜酒死于肝癌,酒与文化可以为友,却不可为一体的,都酩酊大醉了,或是都死于酒下了,谁来写诗,谁来为文,谁来支撑中国文化。}

之前我们读了一部分“诗鬼”李贺的诗,接下来要读杜牧的诗,在此之前,我们应当先了解杜牧的家世,所以,今天的内容不读诗,说说诗人的家世。大小“李杜”的不同号称“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李、杜的顺序是反的,因为“李杜”这个顺序来源于李白和杜甫,原因是李白年长于杜甫,而杜牧生于公元803年,李商隐生于公元813直,杜牧整整比李商隐大了十岁。因此,后面的小李杜,应叫"杜李",只是为了借重于李白杜甫的巨大名声,又限于习惯,大家才叫“小李杜”(李白小像)小李杜两人的年龄差,大致相仿于李白和杜甫的11岁。这很有意思,盛唐与晚唐的重要诗人都成对出现,而且都是一个姓李,一个姓杜。李还好说,大唐的国姓是李,两个“杜”似乎巧合了些,这让人不由心生疑问:杜甫和杜牧又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呢?(李商隐像)我们决定,在读杜牧诗之前,先把杜牧的家世理一遍,当然,这也能顺带理清杜甫和杜牧的关系。杜甫和杜牧的远祖常言道:“树高根必深”,杜牧的远祖(其实也是杜甫的远祖)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酷吏、御史大夫杜周。杜周很有名,因为他名列《史记.酷吏列传》,杜周表面上温文尔雅,实则内心严酷,据《史记》载,他办案“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完全不遵照法律条文,一切以上意为准,有人提出质问,杜周毫不在乎,坦然应对:“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简言之:废什么话,皇帝的意旨就是法律。杜周此语当然是独裁时代话糙理不糙的硬道理,这说得过去,问题是,杜周不仅狠毒,还很贪婪。张汤很有名吧,他死时,家产不过五百金;杜周呢,十几年任职下来,杜周“家资巨万”。(酷吏张汤像)有这样的远祖,当然不能给杜甫、杜牧带来荣耀,但至少说明一点,从远祖一代,他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贵族血脉。杜周的长子、次子分任河南和河内太守,这都是二千石的高官,他们的执政方式与杜周相同,同样严酷。略过不计。(苏武牧羊)杜周的三子杜延年为人宽厚,精通法律(史上有名的“小杜律”便是他校订过的汉律),因此被认为“吏材有余”,杜延年与霍光交好,汉宣帝把他同霍光一样列入“麒麟阁十一功臣”之内,霍光居首,杜延年名列第七,居末位的,是那位在贝加尔湖畔牧羊的苏武,这开启了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和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先河,杜甫、杜牧均是杜延年的后裔,能上这份名单,分量当然不轻,足以让杜甫、杜牧引以为荣,可这还不够,他们还有更牛的祖先。同时配享文庙和武庙的超一流祖先杜延年的七世孙杜畿当过曹操政权的尚书仆射,《三国志》记载他:“宽猛克济,惠以康民”。他跟荀彧交好,经荀彧推介,他被曹操任命为太守,镇守河东十六年,政绩“常为天下最”(最:地方官周期考核里的最高等级),后杜畿奉命监造楼船,在孟津试航时溺水而死。死时六十有二。杜畿育有三子,爵位由长子杜恕继承。杜恕的生平乏善可陈,但是他却生了一个了不得的儿子:杜预(指挥作战的杜预)杜预,字元凯,生于公元222年,这一年更重要的事是孙权称王、曹植写成了《洛神赋》。因为爷爷杜畿的关系(杜畿与荀彧交好,而荀彧实质是还是汉臣),杜预很长时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但杜预实在太有才,他是文韬武略兼备的人物,武略方面,两路伐蜀时,他是钟会的长史,后又主持伐吴,最终平定江南。杜预本人几乎没有什么武艺。据《晋书》本传讲,他连骑马都不会,射箭的技术也很糟糕,但每有军事活动,朝廷都要召他参谋规划。在灭吴战争过程中,吴人最恨杜预,主要是因为他善于用兵,常常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据说杜预有大脖子病,吴人就给狗脖子上戴个水瓢,看见长包的树,写上“杜预颈”,然后砍掉,借以发泄对杜预的仇恨,这从反面证明了杜预的武略有多突出。文治方面,他的著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是传世大作;此外,他还精通法律历法,又懂工程建设,能建造桥梁。甚至手工也很厉害,举个例子:周朝太庙中有种欹器,水灌满后自动倾覆,借以警示君王“谦受益、满招损、戒盈持满”。这种欹器在东汉时期还放在皇帝的身边,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制作方法失传,杜预却能凭借想象完全复原。(《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书影)杜预对农田水利也很有见解,据载,公元278年,兖州、豫州暴雨成灾,杜预上疏指出成灾缘由,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最终获朝廷采纳。杜预简直是个通才,甚至有点无所不能,当时人称“杜武库”,比喻他的肚子就像武器库一样,胸中无所不包。这简直是达芬奇式的人物啊,不过,他比达芬奇早生了1300多年。杜预是时至今日,中国唯一一位能同时进文庙和武庙配享的历史人物,他的妻子是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他们一起为中国诗歌提供了优秀的基因:杜预的四子杜耽向后繁衍,孕育出了盛唐诗人杜甫,就是老杜,老杜是杜预的十三世孙;杜预的少子杜尹向后繁衍,孕育出了晚唐诗人杜牧,就是小杜,小杜是杜预的十六世孙。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家族血缘上来说,杜甫是杜牧的曾祖父,不过是一个家族的两支。杜牧的爷爷从杜预到杜甫,中间需要提一下杜审言,因为他是杜甫确定“诗是吾家事”志向的灯塔式的人物,之前我们介绍杜甫时曾详细介绍过。(杜甫像)从杜预到杜牧,中间需要提一下杜佑,杜佑以门荫入仕,在唐德宗末年进身为大唐宰相,一直延续到顺宗、宪宗两朝(我们知道,顺宗一朝,短得可怜),最终官拜司徒,封岐国公,元和七年六月以太保致仕,五个月后病亡。杜佑为相十年,声望极高,唐宪宗对他很尊敬,召见时只称职务,不称姓名,杜佑曾因年迈多次请求致仕,唐宪宗均不批准,只同意他不坐班,让他每三五日去政事堂主持平章政事。杜佑退休以后,唐宪宗还要求他每月十五和三十日上朝,杜佑这宰相,做官做到了人臣极致。(杜佑《通典》书影)这都不算重要,重要的是杜佑博采经史,参考历代典制政书,写成了《通典》二百卷,共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大门类,子目一千五百余条,共计一百九十多万字,皇皇巨著,开创了典制体的先河!后世不管是“三通”还是“十通”,都以《通典》为开山之作。有这样一位爷爷,杜牧被赋予文采风流的一面,是谓琴心。杜佑的父亲,杜牧的曾祖杜希望也值得一说,杜希望是个会带兵打仗的人,据载:“杜希望为鄯州都督,知留后。驰传度陇,破乌莽众,斩千余级,进拔新城,振旅而还,擢鸿胪卿。”显然,他很会领兵,不过,他是个硬汉子直脾气,他最终折在了宦官手里,仕途未得进一步发展。有这样一位曾祖,杜牧被赋予了金戈铁马的一面,是谓剑胆。(杜牧诗《山行》诗意)当然,这两样他本来都不缺,杜预那里全部都有,只是这两位,血脉上更近些。杜牧就是这样一位诗剑风流的人物,以后会慢慢说,他的性格是融在血脉里的。小资料:杜氏一族在唐朝的显贵程度为什么要了解这一点呢,因为这对了解杜牧的家世背景和他的诗风形成很重要。唐人流传一句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城南的韦家和杜家势力极大,离天不过五尺远。这当然不是一天形成的,据曹中孚的《晚唐诗人杜牧》统计,杜氏各支,在唐朝一共出了十一位宰相:杜如晦、杜淹、杜正沦、杜暹、杜鸿渐、杜元颖、杜佑、杜黄裳、杜悰、杜审权、杜让能(杜审权子)。(杜牧像)不过,这些人并非完全同宗。唐时,杜氏共有十四个郡望,以京兆杜氏声名最为响亮。据《北史.杜铨传》记载:北魏太祖曾问司徒崔浩“天下诸杜,何处望高”,崔浩回答“京兆为美”。这也是杜甫明明是杜耽之子杜逊的后代,他们早已迁往襄阳,杜甫出自襄阳杜氏,但杜甫却每每自称“少陵野老”的原因,要知道,少陵指的是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墓,根据礼法规制,只能比杜陵小,因而称为“少陵”,少陵所在地,在长安附近,杜甫并不是这一支杜氏的后代。当然,杜甫这样说,也不错,他们本来就是一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酒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