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CC如何促进全球数字货币交易所排名的全球发展?

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进展2021年1月,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球65家央行积极从事CBDC工作的占比已达到86%,比四年前的水平增长了30%以上。不仅如此,各国央行对CBDC的研发也逐步迈向更高阶段,约60%的央行正在进行概念验证或实验,这一占比在2019年末尚为42%,并且,14%的央行已经在推进试点工作了。2020年10月20日,全球第一个在其全境范围内落地的CBDC——巴哈马中央银行发行的“沙元”(Sand Dollar)正式推出。巴哈马“沙元”试点采用持有量上限规则,以防止对传统银行产生大量的存款替代。2021年3月31日,东加勒比中央银行(ECCB)启用其央行数字货币DCash,从而成为首个发行CBDC的货币联盟中央银行。除了小型经济体以外,世界主要央行也在探索自己的选择。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e-CNY)在其中走在前列。2020年10月,深圳首次开展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随后苏州、北京冬奥会会场、成都等地先后加入,累计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金额超过1.5亿元,场景覆盖逐步拓展。数字人民币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和欧盟的重视和警惕。在疫情的冲击之下,2020年6月,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提出了“美联储账户”(FedAccount)和“数字美元项目”(Digital Dollar Project)两项美国版CBDC方案。美联储波士顿储备银行与麻省理工学院也正在合作进行CBDC的研究。2020年10月9日,BIS与英国、加拿大、日本、瑞典、瑞士、欧元区、美国的央行共同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基础原则与核心特征》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从支付(包括跨境支付)、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央行目标之间的平衡等方面阐述了中央银行发行CBDC的动机及其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并提出了CBDC的核心特征值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虽然该报告表示参与的各家央行并非确定要发行CBDC,但它仍然提供了一些CBDC的设计思路和技术选择,并表达了这7家央行继续合作的意愿。2020年10月2日,欧央行发布了《数字欧元报告》,详细论述了数字欧元发行所需要的情境、隐含的要求,分析了其可能对银行业、支付行业、货币政策、跨境使用,以及欧央行自身盈利能力和风险承担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在准入、隐私保护、限制机制、离线应用、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功能设计,这是一个对数字欧元详尽的阐述。此外,一些国际合作项目也在推进过程中,包括欧央行和日本央行的“星云项目”(Project Stella),BIS创新中心、瑞士国家银行和基础设施提供商SIX的Helvetia项目,以及BIS创新中心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中国和阿联酋中央银行合作运营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ultiple CBDC Bridge)项目等。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将通过共同研究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在CBDC跨境支付中的解决方案,开发概念验证原型(PoC),以支持全天候、实时的跨境CBDC交易等。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选择迄今为止,尽管CBDC的讨论热闹纷纷,但理论和实践中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最优技术路线选择,各主要经济体的CBDC研发路径仍是不确定的。然而,一些可供选择的技术路线已逐渐浮出水面。基于是否广泛可得,可将CBDC分类为零售CBDC与批发CBDC。零售CBDC面向所有个人和企业发行,可以广泛用于各类交易当中;批发CBDC则主要用于大型银行间支付结算或新型通证化的金融资产交易,类似于目前的准备金账户。目前,全球主要央行对零售CBDC的关注度已经远远超过批发CBDC。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零售CBDC的运行机制、基础架构和技术形态等三个关键技术路线问题。 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是最底层、最基础的安排,它决定了央行、商业银行和科技公司在CBDC发行中将扮演的角色,现实中运行机制主要分为单层和双层模式。在单层模式中,CBDC不仅是央行的直接债务,央行还可直接运营支付系统并提供零售服务,所有的账务均由央行维护。在这种模式下,央行将对CBDC相关的产品设计和应用拥有更多控制权,但是直接面对零售客户提供分发和支付等一系列服务可能会超出央行的职责和能力,甚至可能会引致商业银行对去中介化的担忧。因此,单层模式可能只适用于一些金融部门极度不发达的小型经济体。在双层模式中,CBDC仍是央行的直接负债,但支付服务和账务维护则部分或全部交由商业银行和科技公司提供。这也派生出双层模式的两个主要子类:一个是“居间型”双层模式,即央行只维护其对商业银行等中介机构的批发账户,而面向零售的服务和账务均由中介机构承担;另一个是“混合型”双层模式,商业银行和科技公司作为中介机构仅提供零售支付服务,央行则运营背后的基础设施并保管所有交易的总账。双层模式中还有一种间接模式,被称为合成CBDC(Synthetic CBDC,sCBDC)。这种sCBDC是由商业银行等获准的中介机构基于中央银行储备或流动性支持向公众发行的数字货币。但这种模式发行的数字货币并非央行的直接债务,它更趋近于稳定币的运行逻辑,往往不被认同为典型的零售CBDC,且尚未有主要央行计划采取这种模式。运行机制作为CBDC的底层框架,模式选择取决于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这与本国中央银行的资源、技术实力、金融中介部门的广度和深度、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金融系统运行水平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但是,自从中国人民银行明确双层运行机制后,这一模式正越来越多地被全球所接受。根据BIS的2021年4月5日的一项调查表明,计划采用双层结构的央行为15家,相比于2020年有明显增加。 基础架构基础架构主要是解决如何使用传统中心化的技术或者DLT的问题。CBDC作为未来数字化金融系统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保障其运行的安全、稳定。不同的基础架构类型在效率和稳健等方面的特性上有所不同。不同于比特币和许多其他私人加密货币使用的DLT,所有尝试DLT的央行都采用了许可型的DLT技术。该架构可以控制哪些参与者能够接入系统并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从而满足了“了解你的客户”(NYC)和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的要求。许可型DLT还可以保留央行对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的完全控制权,BIS创新中心已经在PoC中验证了这些属性。虽然许可型DLT被证明比非许可型更为占优,但传统的集中式架构在金融领域已经成熟运作多年,运行表现甚至比DLT更好,从而使得许可型的DLT对公信力较高的央行并没有多大边际改善。因此,现实中,可能只有在对本国货币信任度较低的国家和地区,DLT的改进效应才更为明显。BIS在2021年4月对各国央行的调查数据也反映了这一变化。 技术形态技术形态能确定CBDC是基于账户、通证(Token)还是混合型技术,涉及消费者如何获取和交换CBDC以及隐私性和监管等因素。基于账户的CBDC的所有权取决于个人身份,作为传统的解决方案,它可以为支付和监管提供较为成熟的技术。然而,考虑到CBDC的普惠特征,对于没有银行账户和长期依赖现金的用户来说,这无疑会造成一种金融排斥,同时基于传统账户的CBDC会失去更多的隐私性。与之相对的,基于通证的CBDC,其所有权取决于是否“持有”某个通证,而拥有通证的地址却是匿名的状态。这种技术在应用上更接近于现钞的形态,有利于突破现有账户体系烦琐的身份认证和数据孤岛等问题,但纯粹基于通证的CBDC可能难以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同。首先,它与NYC原则相违背,可能会滋长逃税、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等问题;其次,它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削弱CBDC的普惠特征,因为普惠金融的前提是识别需要资金和金融服务的个人和企业,完全匿名的地址将破坏这一线索的建立;最后,由于互联网的无界特性,纯粹基于通证的CBDC将难以分辨居民和非居民,从而允许资金不受控制的跨国转移,这恐怕是各国监管部门都难以允许的。因此,即便是使用通证技术,也势必要采取某种形式的身份验证。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的DC/EP采取了可控匿名的技术方案,用户在首次签约时被要求验证身份,但只有央行才能获知和披露交易数据,用户可以选择对包括交易对手和中介机构在内的第三方保持匿名,以确保了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安全,但同时仍可以对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等进行跟踪和监管。2021年4月BIS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更多的央行偏好中心化和混合型技术。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产生的影响 CBDC对银行与支付机构的影响CBDC可能会提升银行和整个支付体系的安全性。作为央行的直接负债,它在现金和商业银行准备金之外,为金融系统提供一种新的中央银行货币。中央银行能够提供最终的结算手段,以消除所有债务;能够提供日内结算流动性,保障支付系统运转良好;在危机时刻,能够充当最后贷款人。因此,中央银行货币具有最终性、日内流动性和最后贷款人三种重要特征。从持有者个体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和企业持有的银行存款,都是由账户提供机构来管理,因此持有银行存款天然要承担商业银行的挤兑风险;但由于中央银行具有货币发行权,没有信用风险,这就使得CBDC具有更低的信用风险。另外,从支付系统来看,当使用银行账户资金支付时,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清算和银行之间的清算往往是异步的,这就意味着存在日内的信用风险敞口;而使用CBDC支付时,可以做到只涉及对中央银行债权的转移,从而不产生信用风险。可见,CBDC的特性为支付系统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最终的清算媒介。尤其是在监管环境较差、没有严格的存款保护制度,或者数字化支付机构的信用风险较高的国家,使用CBDC可能会带来额外的安全保障。CBDC也许能够缓解金融服务领域长期存在的业务创新与数据权益保护的“两难”问题。在数字化的浪潮下,为争夺客户,各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常常将自身客户产生的数据作为经营与竞争中最重要的“护城河”,导致客户数据被不断挖掘利用,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数据垄断和数据孤岛。因此可以说,数字时代下金融中介机构的竞争,对于金融消费者本身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创造了多样化、定制化、便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掠夺了金融消费者的数据权益。CBDC有可能可以化解这柄“双刃剑”的问题。一方面,在双层运营模式下,由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巨头等金融中介机构为公众提供零售服务,它们拥有开发面向消费者的产品、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创新公众与CBDC的互动方式,不断创造出新的场景和应用,因而能够改善CBDC的消费者体验,提升金融普惠性。另一方面,在有限匿名的技术设计下,CBDC的使用者可以选择对交易对手和服务机构保持匿名,而通过在中央银行设置数据隔离,其账目也可以有效脱敏。由此,消费者和企业的数据从单个银行或金融科技巨头等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从而防止金融中介过度收集和使用其数据,解决了数据垄断和数据孤岛的问题。在CBDC普及度很高的情景下,商业银行的负债端可能会从零售转向更为依赖批发融资。将压缩利差,迫使银行不断改善服务,以保持竞争力,从而在整体上改变银行业务模式。为了缓解这种转型压力,保证银行体系平稳过渡,有几种过渡的设计安排也在探讨中。一是干预CBDC的按需兑换能力,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做法。二是对CBDC施加持有限额,但这可能使一些大额支付需求受限。为此,欧洲央行曾提出过一个“瀑布式”账户的构想,即把超过CBDC持有量上限的款项自动转移至该账户,从而实现CBDC限额和大额支付需求的兼容。三是分级回报安排,即将相对有吸引力的利率应用于一定的CBDC持有量限额之内,而对超过限额的CBDC适用较低的利率甚至收取费用。 CBDC对货币政策的影响CBDC为利率调控打开了更大空间。如果CBDC计付利息,那么它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当CBDC以正的利率计息时,其利率将成为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这将为中央银行提供一个非常直接且强力的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CBDC的利率来调控银行存款利率,进而传导至银行贷款利率,影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另外,付息的CBDC也为负利率政策打开了空间。在危机时,由于民众可以将存款账户中的资金转化为“零利率”的现金,因此传统名义利率下限为零。如果CBDC对现金的替代足够完备且足够刚性,那么就可以通过为CBDC计负利率,或者通过收取管理费的方式实现负利率。针对如何在允许离线交易的情况下完成CBDC计付利息的操作,也相应产生了几个解决方案给CBDC的设备加入内置时钟来记录交易的时间,待设备联网时更新利率;或规定部分离线储值设备不计算利息;或设置利息金额上限,等等。CBDC还有助于改变货币的投放效率。一般情况下,央行通过不同的政策工具,经由一系列传导以期达到调控信用的目的。然而,货币政策传导无法保证始终有效,并且极有可能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主体利益下出现“堵点”。另外,货币政策的传导事实上还附带一定的财富分配效应,率先接触到货币投放的经济主体能够更早地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状况。但考虑到CBDC的数字化和可追溯的特性,中央银行将能够更好地监控政策资金的流向,实现直达式的精准投放,甚至能够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直升机撒钱”。 CBDC跨境支付的实现及其影响许多央行设计CBDC的动因之一就是实现高效的跨境支付,但这涉及前述的技术形态问题——基于通证的无限制访问将天然地可以对任何人开放,从而可以很容易地让非居民持有本国CBDC。同时,跨境支付还会涉及零售CBDC和批发CBDC的互联。并且,与上述对国内机构和组织体系影响不同的是,跨境支付势必需要不同国家央行之间的合作。目前,已有不少央行对CBDC的跨境使用表现出了兴趣。截至2021年4月,有11家央行明确表示将进行CBDC跨境使用的研究和试验,这比2020年8月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在改善传统跨境支付的过程中,国际上主要有三大类方法。兼容模式。兼容模式通过提升不同CBDC网络的兼容性来减少跨境和多边货币服务的障碍和摩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通用的技术标准实现互联互通,如统一报文格式、加密技术、数据标准和用户界面;另一方面,可以在不同的国家间协调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从而简化NYC、交易监控和监管处罚流程。兼容模式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Multiple CBDC,mCBDC)与传统的跨境支付系统非常类似。这种事后的兼容协调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法律和监管兼容性往往是其中最大的障碍。互联模式。互联模式比兼容模式更进一步,它通过共享技术接口或使用通用的结算机制实现CBDC的跨境互联。其中,共享技术接口可以较为直接地使一国的CBDC使用者向另一国的CBDC使用者付款,而不需要中间人的参与。目前,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已经联合验证了这种方法。在通用的结算机制安排下,一国央行可以允许其他央行持有其CBDC,为其在他国充当分销代理,例如加拿大、英格兰和新加坡货币当局就曾描述过“超级代理”的构想。集成模式。集成模式是在单一的mCBDC系统中集成多个CBDC,比如可以使用DLT技术创建一个跨国的分布式账本,各国的CBDC系统通过接入这一系统,实现多边货币的跨境支付,中国人民银行参与的Multiple CBDC Bridge项目的前身——Inthanon-LionRock项目就已使用了这一思路。这种深层次的集成能够大大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但也会带来不少障碍。比如,这种单一的mCBDC系统由谁来发起构建,其标准、规则如何制定,它对接入系统的国家的货币发行、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几何,这些都将成为落地应用的阻力。BIS的一项针对46家中央银行的最新调查显示,在全球央行对CBDC的研发中,上述每种模式均有被涉猎,其中对互联模式的探索最多。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我国来讲,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兼容将可能脱离SWIFT账户体系独立实现跨境支付。比如,可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战略,在境外铺设DC/EP数字钱包基础设施,我国居民和企业开立DC/EP数字钱包后,可以在境外方便快捷地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同理,进入我国境内的非居民也可以在未拥有我国银行账户的情况下,直接获取DC/EP数字钱包,从而获取便捷、高效的支付服务。由此能够显著增强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易结算功能,助力人民币国际化。CBDC的跨境兼容性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其一,引发了对于货币替代的担忧。但是根据前述分析,无论CBDC选取基于账户还是基于通证的技术,身份验证都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CBDC的发行国央行可以通过限制非居民的使用,以降低其他国家货币替代的风险。其二,由于不同国家CBDC的研发进程不同,一些国家担忧认为它可能成为国际货币竞争的工具。在中国人民银行DC/EP试点稳步扩大的当下,很容易招致西方国家类似的指责。我们认为,这种担忧和批评主要出于政治诉求,而非基于经济金融理论。国际货币地位是由一系列因素综合决定的,包括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效率和开放程度,对其货币长期价值的判断,对制度、法律和相关基础设施的信心,以及对该国履行国际责任的信任等,绝不仅仅只是因为CBDC的发行而提高其全球储备货币地位。(本文发表于《银行家》杂志2021年第8期)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近年来,随着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数字货币则成为最具争议和讨论的焦点之一。数字货币,一种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支付方式,正在逐渐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格局。那么,相较于传统货币,数字货币有何独特之处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揭示数字货币的特性、演进、挑战与前景。01数字科技与全球经济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和进步,数字科技开始渗透到全球经济的每个角落,成为现代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字经济通过引入新的科技、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经济结构,正在加速全球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数字货币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无限的可能性,成为了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1)数字科技的发展与全球经济转型数字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快速转型。它使信息传递变得更为快捷和便利,大大加快了全球经济的信息化进程。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更加高效和智能的解决方案,促使全球经济体系更加紧密地整合在一起。数字科技的发展对全球贸易模式、支付结构、产业链布局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模式和商业模式,打破了旧有的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科技正在逐渐改变着生产、消费、交易和投资的方式,使全球经济变得更加动态和多元化。(2)数字货币在数字经济中的角色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数字货币以其独特的去中心化、匿名性和交易不可篡改等特性,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新生力量。数字货币的出现,不仅仅是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一部分。数字货币的应用和发展,使得金融交易变得更为便捷和高效,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资金流动性。同时,数字货币的出现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可能性,推动了新的经济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DeFi(去中心化金融)和NFT(非同质化代币)等新兴领域的出现,展示了数字货币在全球经济中的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3)数字货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数字货币的发展和应用,对全球经济体系和金融市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为全球资本市场引入了新的投资机会和投资工具,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资本。另一方面,它也挑战了传统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模式,促使政府和监管机构重新思考金融监管的框架和方法。数字货币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全球化和数字化进程,打破了国界和地域的限制,使得资本和信息能够更加自由地流动。它为全球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新的机遇,使得全球经济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同时,数字货币的发展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例如价格波动、监管困境、安全隐患等。(4)数字经济对资源配置和产业生产率的优化数字经济通过引入新的科技和新的商业模式,对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生产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使得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和高效地配置,提高了全球经济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数字科技的应用,使得全球经济体系更加灵活和适应性更强,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经济挑战和风险。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等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提高了全球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它促使全球经济更加科技驱动、数据驱动和创新驱动,使全球经济走向了一个更加智能、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向。数字科技正在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快速转型和发展。数字货币作为数字科技发展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特性和无限的可能性,逐渐成为了全球经济的新生力量。它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的结构和模式,还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数字科技和数字货币将继续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演变和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新时代的引领者。02数字货币的社会与经济影响随着数字货币的普及和应用,它在全球社会和经济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数字货币所带来的变革不仅仅是金融领域的,还涉及到全球社会结构、国际关系、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探讨数字货币在各个方面所带来的影响。(1)经济领域的影响数字货币的兴起极大地便利了国际贸易和投资。去中心化和边界性的特征使得资金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进行跨境流动。它减少了传统的汇款和交易过程中的时间和成本,极大地提高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效率。此外,数字货币的应用还推动了全球贸易结构的优化,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国际市场机会。数字货币的发展也正在改变全球金融市场的结构和竞争格局。新的金融模型和金融服务不断涌现,推动着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和创新。同时,数字货币的兴起也加剧了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竞争,推动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变革。(2)社会领域的影响数字货币的匿名性和隐私保护特性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方面,这些特性可以保护用户的隐私权,减少个人信息的滥用和泄露。另一方面,它也为非法活动、洗钱、恐怖融资等提供了便利。这使得隐私和安全成为了数字货币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数字货币有可能推动社会公平和金融普惠。它为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提供了金融服务的可能性,有助于减轻全球贫困问题。通过普及数字货币,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推动全球金融服务的普及和发展。(3)法律和监管影响随着数字货币的发展,国际社会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以确保数字货币的安全和合规发展。这包括数字货币的发行、交易、存储等方面的规范,以及对数字货币企业和用户的监管。通过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可以预防和减轻数字货币可能带来的风险,保护消费者和市场的正常运行。面对数字货币所带来的全球性影响和挑战,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通过共同努力,制定和实施国际标准和规则,可以更好地应对数字货币的跨境问题,促进全球数字货币市场的健康发展。此外,国际合作还可以推动数字货币技术的交流和创新,加强全球数字货币生态系统的建设。(4)全球政治影响数字货币的发展和应用可能会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影响。国家间的权力平衡和国际关系可能会由于数字货币的应用而发生变化。数字货币可能会成为国家实施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的新工具,可能会影响全球经济和政治的稳定与发展。数字货币已经成为全球社会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其影响还在持续扩大中。它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无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为了确保数字货币的健康发展,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数字货币的新应用和新模式,推动全球数字货币市场的持续创新和发展。03数字货币市场的挑战与前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深,数字货币市场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尽管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涉及到数字货币的价格波动、法律监管、技术安全等多个方面。未来,随着数字货币市场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以实现数字货币的可持续发展。(1)市场挑战数字货币市场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价格波动。许多数字货币,特别是非稳定币,其价格经常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这使得投资者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价格的不稳定性也限制了数字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存储工具的功能,阻碍了其在主流金融市场的应用和普及。法律和监管是数字货币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数字货币的法律定义和监管政策各不相同,这导致了数字货币市场的法律环境复杂多变。一些国家对数字货币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措施,甚至完全禁止了其交易和使用,这限制了数字货币市场的发展空间。技术安全是数字货币市场发展的另一大挑战。由于数字货币基于复杂的加密技术和网络技术,这使得它面临着来自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等多方面的安全威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能会导致投资者的资产损失,损害市场的信誉。(2)市场前景预计未来,数字货币市场的规模和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和接受,数字货币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包括零售、跨境支付、供应链融资等。这将推动全球数字货币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完善,促进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数字货币相关的技术也将不断创新和演进。区块链技术、密码学、分布式网络等核心技术的发展将推动数字货币的性能和功能的提升,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可用性。未来,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将成为数字货币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建立和完善数字货币的国际规范和标准,加强监管协调,可以更好地应对数字货币的全球性问题,促进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3)平衡创新与风险在数字货币市场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创新是推动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但过度的创新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全球金融市场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和规则,以确保市场的创新和风险得到合理的平衡,实现数字货币的可持续发展。数字货币市场虽然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但其庞大的市场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使得它成为全球经济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市场的挑战和问题,通过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我们可以推动数字货币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在未来,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实现金融普惠的重要工具,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新的机遇和可能性。04结语总之,数字货币以其独特的特性和无限的可能性,正逐渐改变着全球的经济格局。它既是数字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全球经济转型的推动力。数字货币的发展和应用将继续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社会结构和国际关系。未来,如何实现数字货币的安全、合规和可持续发展,将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报告出品方/作者:平安证券,王维逸,李冰婷)一、 全球数字货币实践步伐加快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数字货币分为私人数字货币与法定数字货币。1)私人数字货币(Private Digital Currency),也称为 私有数字货币,是指由市场机构或个人自行设计发行的数字货币,并不代表中央银行债权,主要包括比特币、莱特币、瑞 波币、以太坊、Libra等。2)法定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也称为央行数字货币,是基于国家 信用且由一国中央银行直接发行的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是以国家账户单位计价的数字货币,代表中央银行的负债。按 照是否被旨在被公众使用,法定数字货币进一步分为批发型和零售型。零售型法定数字货币旨在提供公众使用,为公众提 供价值存储和日常支付的新的选择方式,扩大普惠金融受众面。批发型法定数字货币必须在央行开户、旨在面向金融机构, 主要用于结算大额银行间支付,借助区块链高效清算的技术来提高金融系统效率,降低成本和流动性风险、增强安全性。数字货币主要基于区块链 PoW 的共识算法。私人数字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均采用区块链技术和加密算法作为技术支撑。 区块链技术通过将分布式账本、密码学、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有效组合,保障在不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信用背 书条件下,创造出一种低成本高可靠的基础设施,实现数据的不易篡改、不易伪造、可追溯、可审计等特性,以减少中间 环节、共识机制等,实现降本增效。其中,法定数字货币普遍采用许可型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可以控制接入系统的参 与者并对其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从而赋予央行检验和结算管理的能力,实现 KYC(Know your customer)、反洗钱等监 管需要,确保央行对数字货币发行及货币政策的控制权。(报告来源:未来智库)2020年以来,海外主要经济体对于开发 CBDC态度愈发积极。根据 IMF对 174个成员国的调查研究,全球近 80%的央行 现有法律不允许、或法律框架不明确,不足以支撑发行数字货币。但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英国央行等海外 主要央行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央行,已在推行官方数字货币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有 69%的项目处于研究阶段、9% 处于论证阶段、15%处于试点阶段、7%处于发行阶段。2020 年 10 月 20 日,巴哈马央行推出 Sand dollar,成为全世界首 个正式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加拿大、法国、新加坡、韩国、乌拉圭、东加勒比等 CBDC 已宣布进入试点。二、 海外法定数字货币:零售型进展快于批发型按照支付系统面向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零售支付系统和批发支付系统。货币资金流通可划分为“前端”支付和“后端” 处理两个主要环节。零售型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主要在货币流通的“前端”支付环节,而批发型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主要 在货币流通的“后端”处理环节。1)零售型 CBDC 项目:基于零售支付系统,以数字货币的形式在前端支付环节进行交易记录,面向公众,旨在为公众提 供价值存储和日常支付的新的选择方式。“前端”支付环节主要包括相关交易帐户(资金源) 、支付工具(现金、 银行卡等) 以及连接付款人/收款人与支付服务商的服务渠道/访问点。零售支付系统能够在“前端”支付环节中有效处理批量小 额支付交易, 例如信用卡转账、 直接借记、 支票、银行卡支付、 电子货币交易等。2)批发型 CBDC 项目:基于批发支付系统,以数字货币的形式在后端处理环节进行清算和结算。面向金融机构,旨在用 于结算大额银行间支付、提供中央银行资金以结算新基础设施中的数字金融资产的交易。后端环节主要负责处理支付链中 的特定环节,包括交易处理(身份验证、 欺诈监控、 费用计算等)、交易清算(交易传输和核对)以及交易结算(交易方 完成资金转账, 履行债务)等相关环节。批发支付系统能够在“后端”处理环节中处理金融机构之间的大额交易。2.1 发展现状:新兴国家积极探索,方案多样私人数字货币的迅速发展对央行传统法定货币带来一定威胁,CBDC 成为各国央行重点关注——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于开发 CBDC 态度愈发积极,新兴国家 CBDC落地积极性更高,市场监管逐步推进。具体来看:1)总体进程:海外各国积极推动法定数字货币研究进展,推动中心化发行,保障使用安全。根据 21Q3的 BIS 研究数据, 全球至少有 87 个国家正在探索发行CBDC,至少有 14个国家正在处于试点状态,9个国家全面推出央行数字货币,但主 要为非洲国家或加勒比海岛国家。英国 RSCoin、加拿大 CADcoin、新加坡 Ubin都是由国家主导发行数字货币,国家银行 作为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唯一权威中心。2)地域态度存在差异:新兴市场国家积极探索,欧美国家对法定数字货币推出和落地较为谨慎。新兴市场国家致力于通过 发展数字货币改善其落后的小额结算情况,增强本国货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地位。发达经济体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的进程相对 谨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数字货币仍在研究阶段,近期暂无明确发行计划。3)监管政策:法定数字货币监管正从试点监管逐步向市场监管推进,数字牌照是主流的监管方式。4)试点思路:延续“从批发支付到券款对付(DVP)再到跨境支付”的思路。各国主要关注如何将央行数字货币用于改进 跨境支付以及改善现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如何开展更加开放、灵活和高效的券款对付(DVP)。目前各国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结构、存在形式、运营框架、底层资产等均有不同设计,但普遍采取开放的思路,零售型、分布式账本、双层运营趋势明显。具体来看:1)路径选择:选择零售型的国家较多,且零售型项目整体进展快于批发型。批发型数字货币能够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而 零售型数字货币会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目前,各国央行发行批发型数字货币项目还未达到的潜在应用阶段。结合少数几 家已经公开进行概念验证的相关实践经验看,距离更广泛实施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还需要很长时间。2)运行框架:根据发行层级链条的不同,分为单层运营体系和双侧运营体系,目前为防止金融脱媒危险,各央行多采用双 层运营体系。单层运行框架因公众绕过商业银行直接将钱存放于中央银行账户或电子钱包中,有较大的金融脱媒危险,削 弱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双层运营模式中,央行先将数字货币兑换给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兑换给公众,法 定数字货币是央行的直接负债,央行将支付服务和账务服务部分交由商业银行和科技公司提供。3)存在形式:账户型居多。访问技术有基于账户型和代币型两种形式,账户型要求对应的金融机构具有账户体系,而代币 型要求有数字钱包即可,目前选择账户型的央行较多。4)技术结构:目前基本都选择分布式账本结构,高度关注分布式账本技术以及加密货币可编程性的应用潜力。5)储备资产:可分为现金抵押、锚定某类资产等不同形式,目前多数央行都对储备资产进行规定。6)场景定位:根据未来应用场景不同可分为消费、商贸、教育、医疗、交通等不同领域,应用场景丰富多样,但目前海外 CBDC 多处在概念测试和试点阶段,尚未到场景实际应用阶段。2.2 零售型 CBDC:进展较快,已有项目正式落地零售型 CBDC面向公众,与现金、现有电子支付工具形成补充,能够增强支付市场的竞争性。发行零售型 CBDC的优势在 于提高金融包容度、扩大普惠金融受众面,提升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根据 BIS 的最新一轮 CBDC调查,近 20%的央行已 经在开发或测试零售 CBDC,零售型 CBDC工作已进入更深入的阶段,代表案例包括英国央行的 RSCoin、瑞典央行的 Ekrona、巴哈马的 SAND dollar 等。2.2.1 英国央行 RSCoin:概念验证阶段监管侧:加大对加密币的监管力度,鼓励市场竞争和创新。2017 年,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修订《2017 年洗钱、 恐怖主义融资和资金转移条例》,对加密资产交易提供商以及托管钱包提供商进行注册制监管。2021 年,英国竞争与市场 管理局宣布将新建数字市场部门(DMU)并进行意见征询,借此构建数字市场竞争机制,加大对大型数字企业的监管力度, 在严监管的同时鼓励市场竞争与创新,保护消费者和企业免受不当行为侵害。2022 年 4 月,英国政府宣布财政部作为监管 稳定币的主体部门,并表示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运用加密货币(包括比特币等代币),还将与皇家铸币厂合作推出 NFT, 努力将英国发展成为全球加密资产技术和创新中心。项目目标及设计:目前已成立 CBDC 工作组,但尚未决定是否推出。RSCoin 项目是在央行英格兰银行的建议下,由英国 伦敦大学研究员提出并开发的中央银行加密货币 RSCoin系统,于 2016年正式立项。具体来看:1)项目目标:RS Coin 系统由英格兰银行拥有并控制货币的发行,具有高透明性和可审计性的特点,同时强化了 CBDC 的可管控性和可扩展。 2)项目设计:RSCoin 项目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分层管理的分布式账本,将货币的发行(higher-lever block)和交易账 本维护(low-lever block)分开。RSCoin 系统中包含中央银行(Bank)、央行授权的商业机构(mintettes)和最终用户三 类角色。RSCoin 项目中,央行作为中心化机构,统一发行货币;由交易账本进行分布式存储,央行授权多个 mintettes 来 记录维护、相互交叉验证,强化了央行对数字货币的管控能力,提升安全性。最后,由央行进行统一对账和管理。在结算 效率上,RSCoin 采用两阶段提交(2PC)的共识机制来进行分布式记账,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提升交易效率。2.2.2 瑞典央行 E-krona:概念验证阶段监管侧:瑞典央行对数字货币采取严格监管态度。2021 年,瑞典央行行长公开表示,比特币和其他数字资产将受到更严格 的监管。2021 年 10月,瑞典金融监管局(FI)对两家当地数字货币交易所进行检查,重点关注反洗钱问题。 项目目标及进展:已完成第二阶段试点。2017年,瑞典央行 Riksbank 启动瑞典 CBDC 项目 E-krona,通过商业银行向公 众发行基于分布式记账技术的数字货币。2022年 4月,Riksbank 宣布已完成第二阶段 E-krona试点。截止 2022年 5月, Riksbank 尚未决定是否发行数字货币,也未决定发行 e-krona 的技术方案或法律框架。具体来看:1)项目目标:建立安全、便捷和高效的支付系统。2)项目进展:2021年,Riksbank 发布关于 E-Krona的工作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调查 E-krona 对瑞典经济的需求和 影响、在试点中测试 E-krona 的技术解决方案、调查 E-krona 将如何影响瑞典立法、比较 E-krona与不同的技术的解决方 案。截止 2022年 5月,E-Krona项目已完成两个阶段的主要工作。第一阶段,瑞典央行起草了央行数字货币总体提案,并 提出注册模式(由一个中央数据库承载 E-krona账户)和价值模式(E-krona将在本地通过应用程序或卡片持有)两种存在 方式。第二阶段,瑞典央行建立了 E-krona 系统的治理和管理结构,并在分布式账本技术环境中测试了电子支付系统的便 捷性、安全性、功能完善性(如全天 24小时即时付款性,移动数字钱包的存取、转账、收付款,可穿戴技术付款,离线支 付等)。第三阶段目前正在进行中,具体工作内容仍未披露。2.2.3 巴哈马 SAND Dollar:正式推出监管侧:不断发展完善金融服务的监管结构。SAND Dollar 项目进行综合交易监测,在银行流动性面临重大威胁时提供预 警、谨防流动过剩。此外,巴哈马央行还密切关注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并在其中纳入审慎的保障措施, 旨在维护金融稳定,防止银行存款挤兑。(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项目目标及设计:已正式落地推出。2019年 6月,巴哈马央行宣布埃克苏马岛将成为央行数字货币试点项目的首个试点地 区。2020 年 10 月,SAND Dollar 已实现全员触达,巴哈马成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推行 CBDC的国家。具体来看:1)项目目标:Sand Dollar 是巴哈马央行的支付系统现代化项目,旨在升级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通过更安全的交易和更快 的结算速度,提高巴哈马支付系统效率,降低服务交付成本,提升普惠金融水平,同时防止洗钱、伪造和其它非法目的。2)项目设计:Sand Dollar 是基于区块链技术通过移动数字钱包发行的代币,支持离线支付但不完全匿名;采用双层运营 框架,与巴哈马元挂钩但不计息,每个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都代表对巴哈马央行的直接索偿权。央行负责发行 Sand Dollar, 监测 Sand Dollar 持有量,推进 KYC 基础设施,针对流通中的央行数字货币编制分类账。央行移动数字钱包的发起方是持 牌金融中介机构,包括信用合作社、汇款企业、银行和支付服务提供商等。在风控上,巴哈马央行规定个人数字钱包与银 行账户关联、企业钱包必须与公司银行账户挂钩,在运作过程中并不将法定数字货币作为传统银行业存款的替代品,从而 限制持有数量,以缓解洗钱、恐怖主义融资、扩散等金融风险。2.3 批发型 CBDC:进展较慢,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批发型数字货币主要应用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并不面向公众,其优势在于 24 小时实时结算,以去中介化的“点对 点”大额付款来提升结算系统间的互操作性,减少跨境支付成本、降低结算风险等。目前央行基于批发型数字货币试验仍 在探索中,多家央行已开展批发型数字货币试验,典型项目包括加拿大的 Jasper、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 Ubin、日本银行和 欧洲央行的 Stella 等。2.3.1 加拿大央行 CADCoin——Jasper项目:概念验证阶段监管侧:立法透明、政策开放。加拿大对主流数字货币持积极态度,对加密货币定性明确,是全球数字货币交易立法最透 明的国家之一;同时严厉打击数字货币犯罪。在牌照经营方面,2018 年加拿大金融监管单位 FINTRAC 上线 MSB 牌照, 牌照费用较低,持有此牌照可以在加拿大境内合规的开展数字货币、衍生品的交易。项目目标及进展:立项时间早,但决定暂不发行。Jasper 是全球首个由中央银行和私人部门合作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开展 金融机构间结算支付的试验项目,于 2016 年正式立项,旨在为加拿大央行更新完善支付系统。Jasper 项目为加拿大央行 数字货币的发行和结算应用建模,同时与其他银行合作测试分布式账本技术,并合作调查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应用的影响。 具体来看:1)项目目标:一方面,是评估以 DLT 为支撑的结算货币支付清算系统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准则,比如 抵押、交易、结算、清算、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管理标准等。另一方面,是探讨中央银行能否与私人部门共同合作形成 一种市场化的数字货币应用机制。2)项目进展: Jasper 的研发分为 4 个阶段,即高价值银行间付款结算阶段、国内银行间分布式支付结算阶段、DLT分布 式证券结算与新加坡 Ubin 跨境支付阶段,目前均为概念验证性质的实验。在实验中,加拿大央行调查了 DLT 用于结算高 价值银行间付款的问题,测试了 DLT 技术在清算和结算高价值银行间付款的效率,探索了数字货币与其他资产(如外汇和 证券)集成的优势,并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英格兰银行合作试验建立跨境货币结算系统。3)暂不发行原因:加拿大金融体系中服务提供商的高度集中可能导致支付成本高。如果现金大幅下降,加拿大支付市场的 竞争将进一步下降。目前,加拿大银行监控现金使用情况和建设能力,考虑推出 CBDC 。2.3.2 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Stella 项目:概念验证阶段监管侧:日本数字货币友好、允许 ICO、牌照化管理,欧洲加强对数字货币对监管。1)日本是第一个将数字货币交易纳 入法律法规体系的国家。2017 年日本开始实施《资金结算法案》,承认数字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合法性。之后,日本金融 厅(FSA)颁布《支付服务法案》,对数字货币交易所实施全方位监管。所有在日本境内运营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必须获得财政部与 FSA 的牌照授权。2)2020 年 7 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一揽子立法提案,以加强欧盟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 (AML/CFT)规则,改进对可疑交易和活动的侦查,全面覆盖加密领域监管。提案要求所有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资产服务提 供商均需进行尽职调查,保证加密资产转移的完全可追溯性,禁止匿名加密资产钱包。项目目标及进展:已完成四个阶段,从支付系统到跨境转账,完善平衡机密性和可审计性。Stella 是欧洲央行(ECB)与日 本央行(BOJ)的合作项目,于 2016年发起、2017年正式立项,主要研究 DLT在支付系统与证券结算系统等领域的适用性。1)项目目标:探索分布式账本技术在改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支持支付和证券结算方面的潜能,用于发行和维护基于分布 式账本技术的数字货币作为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和结算余额。 2)项目进展:Stella 项目共分为四大阶段,即分布式账本技术用于处理大额支付、在分布式账本技术环境中测试证券结算、 运用分布式账本相关技术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在分布式账本技术环境中测试结算资产(如央行数字货币) 的保密性和可 核查性。2.3.3 新加坡金管局——Ubin项目:概念验证阶段监管侧:日趋明朗,要求申请 MAS 牌照。新加坡是亚洲区域内对数字货币发展支持力度的国家之一,基于“不寻求零风 险,不扼杀技术创新”的指导原则,积极推动数字货币的发展。2019 年,新加坡金管局(MAS)进一步完善《支付服务法》 (PSA),提出任何从事加密货币传输、交易或存储的机构,必须向新加坡金管局申请获得牌照。2022 年 5 月,新加坡金 管局主席表示零售型 CBDC 发行需要受货币基础的限制,中小企业跨境支付需要批发型 CBDC 。项目目标及进展:目前已进入第五阶段。Ubin 项目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新加坡银行协会(ABS)与多家国际金 融机构共同参与的研究项目,于 2016年正式立项,旨在研究分布式账本技术在清算结算交易场景的应用,以实现跨不同区 块链平台结算代币化资产。具体来看: 1)项目目标:帮助开发基于央行发行的数字代币,并提供更简单和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探索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在清算和 结算方面的使用,有助于塑造未来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和代币化法定货币的实时商业解决方案。 2)项目进展:目前 Ubin 项目已进入第五阶段,已经开展了多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实践,包括代币的银行间支付、高 速便捷透明的跨境支付和结算、券款对付能力等。三、 海外私人数字货币:发展较早,加密币增长强劲3.1 发展现状:高速发展,规模增长全球私人数字货币高速发展,规模增长强劲。自比特币推出以来,私人数字货币进入高速发展期,底层技术不断成熟,支 付的便捷性、安全性不断提升。同时,2021 年以来,私人数字货币的品种迅速丰富,总市值出现明显增长。据 Coinmarketcap 统计,截至 2022 年 5 月 16 日,全球共有 1.01 万种加密货币,总市值达 1.28 万亿美元,较 2020 年底增 长 80.41%。目前海外私人货币主要可分为 6 类,具体来看:1)去中心化数字货币,例如比特币。比特币具备完全去中心化、匿名性程度高的特征,且特定算法下发行量稳定且有限。 但由于比特币较为稀缺且没有主权信用背书、实体资产储备的支撑,比特币投机特征较为明显,价格波动剧烈。2)可编程数字货币,例如以太币(Ethereum)。以太币同样具有去中心化、没有实体资产支撑的特点,但其发行数量不 存在上限。此外,以太币提供智能合约编程环境,使得其他主体也可依托以太坊网络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极大丰富了数 字货币的适用范围。3)数字稳定币,例如泰达币(Tether)。泰达币基于美元抵押担保,1:1 锚定美元以维持币值稳定,实际为非央行发布的 可编程数字美元。4)专注于跨境支付的数字货币,例如瑞波币(XRP)。瑞波币由 Ripple Labs 负责运营,具备弱中心化特征,强调支付属 性。Ripple Labs 基于瑞波币,已建立遍布全球六大洲 40 多个国家的300 多家机构的跨境支付体系。5)金融机构数字货币,例如摩根币(JPM Coin)。摩根币由摩根大通推出,实际是存放在摩根大通指定账户中的美元,仅 用于摩根大通体系内的结算与记账,主要目的是节省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6)超主权数字货币,例如天秤币(Libra)。Facebook 建立 Libra 协会,负责管理天秤币储备资产、制造和销毁天秤币, 同时设置授权经销商从协会买入、卖出天秤币,再向客户出售、赎回。天秤币通过抵押现金和政府债券维持币值稳定。私人数字货币市场呈现高集中度,比特币市值占比超 4成。截至 2022年 5月 16日,全球前十大加密货币市值之和为 1.07 万亿美元,占总加密货币市值的 83.08%。其中,比特币市值排名第一,占总加密货币市值的 44.05%,以太币和 Tether (USDT)的市值较比特币差距较大,分别占比 18.66%、5.78%,排名行业第二、第三。目前私人数字货币使用率仍相对较低,投资属性大于支付属性。目前大部分国家没有承认非法定私人数字货币的合法地位, 只有少数国家(如乌克兰)承认比特币的合法地位。根据 BIS《2021年 CBDC调查报告》数据,目前大多数国家使用加密 货币进行支付的群体相对较小,或仅限于利基群体,但也有少数国家(约参与调查的 1/4)表示国内和跨境支付中稳定币和 加密货币的使用率较高。各国对私人数字货币的监管态度和监管方式不尽相同。从监管态度来看,中国和俄罗斯将私人数字货币视为虚拟商品,监 管更为严格;美国、英国将私人数字货币视为非法定数字货币,允许发行和交易;日本和德国将私人数字货币作为合法支 付手段,积极支持其发展。从监管模式来看,目前全球各国对私人数字货币的监管模式主要有两种:1)多头监管:以美国、欧盟为代表,对数字货币采用分散监管、多头监管模式。如美国采用参议院、国税局、商品期货委 员会、证监会、货币监管局等多个机构共同监管。而欧盟是各个经济体各自为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只在数字 货币的反洗钱领域具有监管合作。 2)集中监管:以日本、新加坡为代表,其对数字货币采集中监管、统一监管的模式。如新加坡由金管局(MBS)唯一一 个机构管理规范该国数字货币业务。同新加坡类似,日本只由金融厅(FSA)监管数字货币业务。总体看,两种监管方式 互有优劣,分散监管利用多个监管主体可以并存和互补,使得监管上更严格、更全面,但可能存在监管重叠或监管套利等 问题。而集中监管可以由一个机构专门针对数字货币本身进行制度设计,可行性更加符合相关业务的风险控制要求,不会 出现监管空白或监管重叠套利等问题。3.2 发展历程:从 E-cash 到 Libra20 世纪 90 年代,在零售快捷支付和个人隐私需求的催生下,私人数字货币诞生,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早期探索 (1990 年-2005 年)、加密币兴起(2006 年-2013 年)、功能拓宽(2014 年-2018 年)、监管密切关注(2019 年至今)。3.2.1 早期在失败中摸索前进:1990年-2005年从 E-cash到 Bit Gold,早期数字货币发展主要集中于私人数字货币,一方面,技术管理政策等存在限制;另一方面,非 法洗钱交易双重花费等问题多发,普遍以失败告终。但推动了数字底层技术进步,为比特币等加密币的诞生奠定基础。1)E-cash 数字货币先驱:1990 年,推出 E-cash,以盲签技术唯一序列号有效避免“双重支付”问题,数字货币诞生。 2)E-gold 首次进入公众视野:1996 年,E-gold 与黄金挂钩,1:1 锚定金价并进行 100%黄金储备,实现电子化模拟交易, 具备方便快捷等跨地域交易优势,使数字货币首次走进公众视野。 3)B-money首次提出 DLT:1998年,B-money 首次提出应用分布式记账技术,实现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构想。 4)Bit Gold首次应用 PoW:2005 年,Bit Gold 首次引入 PoW 共识机制,解决同笔资产被重复使用的双重花费问题3.2.2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兴起:2006年-2013 年加密货币是指拥有自己“货币”记账单位的私人数字资产。2008 年比特币问世,自此各类加密货币相继涌现。基于比特币 区块链基础衍生、创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元币和竞争币两类。1)比特币:至今最具有影响力、首个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比特币基于开源算法、依托 P2P 网络交易、结合点对点技术 和密码学技术,不依靠特定机构发行,拥有数量不限的分布式节点,具有完全去中心化、匿名性程度高的特征。 2)元币:是以比特币区块链作为底层协议衍生出的数字货币,典型代表有染色币、OMNI 和合约币。其中,染色币能够在 比特币上存储由特殊钱包管理的元数据,将其转换为表征另一种资产的数字货币。OMNI 是建立在比特币区块链上的开源、 完全去中心化资产管理平台,旨在创建和交易用户数字资产和数字货币。合约币是合约网的原生代币,构建在比特币区块 链体系之上,通过在比特币交易脚本中嵌入比特币交易额外信息来构建合约网交易总账,扩展了比特币用途。 3)竞争币:是在比特币基础上进行参数、共识机制、面向应用和隐私性等技术创新产生的货币。典型代表为莱特币、狗 狗币等。根据竞争币创新机制的不同分为四类:①基于比特币参数修改的竞争币:修改哈希函数、区块产生速度、货币总量、区块奖励等比特币参数产生,提升竞争币出 块速度。2011 年,最早的竞争币 IXCoin 诞生,将区块奖励数从 50 个扩充到 96 个,后通过修改比特币参数衍生出莱特币、 狗狗币、夸克币等。 ②基于共识机制创新的竞争币:提升数字货币总量的上限。基于共识机制创新衍生出点点币、新星币、宇宙币等。 ③面向应用创新的竞争币:充分利用 PoW 算力参与科学计算,将数字货币总量扩展到无上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主要包 括质数币、治疗币(用计算算力促进生命科学相关研究)、格雷德币(保证安全性前提下,降低对加密算力的需求)等。 ④基于隐私增强的竞争币:从增强身份隐私和交易隐私两维度消除比特币的隐私保护威胁,提升竞争币的安全性。衍生出 综合 CoinJoin、链式混合、盲化技术的黑暗币,隐蔽地址和环签名的百特币,基于零知识证明技术的零币等。3.2.3 从 Token到稳定币,数字货币功能拓宽:2014年-2018年1)数字货币开始作为具有货币属性的通证用以分配资源或合约。除数字货币的交易外,区块链还可以传输、记录和储存多 种信息。稳定币通过将其价值与一种或多种资产(如法定货币、商品或另一种加密货币)锚定来维持价格稳定,充当区块 链功能拓展、覆盖更多“点对点”场景中的交易媒介,主要衍生出以太币、泰达币、瑞波币、摩根币等。根据 BIS,截至 2021 年底,稳定币总市值为 1750 亿美元,略高于所有加密货币市值的 6%。 以太坊作为 Token 的代表,主要用于解决比特币扩展性不足的问题。2014 年,以太坊诞生,是一个开源、开放的智能合 约平台,是首个允许在项目开始前发行代币、为项目开发和维护进行融资的数字货币项目(也即 ICO,首次发行代币)。开 发者可自行在以太坊建立编写智能合约、创建 token,发行代币,进而开启新的商业应用模式。以太币(ETH)则作为以太 坊记账的激励,在以太坊账本中产生和流通,目前约 1900美元/枚,是除比特币外,流通市值最高(约 230亿美元)、最受 欢迎的数字货币。 2)稳定币锚定特定资产,实现币值稳定。随着数字货币的高速发展,币值波动加大、且不同币种交易难度较大,稳定币随 之诞生。稳定币锚定特定资产的价值,并设立准备金在币值波动加大时通过买卖智能合约等方式维护币值,实际是应用区 块链技术来模仿法定货币的币值稳定机制。①泰达币(USDT):单一锚定美元,是最早以真实资产作抵押的数字稳定币。2015 年,泰达币诞生,通过 1:1 锚定美元 来维持币值稳定,可用于加密货币提现,故而迅速发展为市场份额最大、使用范围最广泛的稳定币。②摩根币:传统金融巨头入局,旨在提高运营效率。2019年,摩根大通推出基于 Quorum 联盟链的摩根币,与其他银行建 立了一个将所有信息纳入联盟链的数字转移支付平台,仅限摩根大通大型机构客户使用,提高运营效率、实现低成本的大 型企业跨境支付。3.2.4 Libra 对主权货币形成潜在冲击,监管密切关注:2019年至今2019 年 6月,Facebook 宣布计划推出全球性数字原生加密币 Libra,兼具技术创新和币值稳定等优势,有助于降低跨境支 付成本、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尽管 Libra 宣称主要用于支付,但背靠 Facebook、币值稳定,仍对主权货币产生挑战;同 时,私人数字货币本身存在洗钱等潜在金融威胁,因此各国政府对 Libra普遍秉持中性态度。1)底层技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采用混合式 P2P 架构、BFT 共识机制,并改善区块链数据结构,提高交易速度和数 据验证能力。 2)价值范畴:以一篮子银行存款(如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等)和短期政府证券等低波动性的资产作为抵押,实行 100% 准备金,维护币值稳定。 3)治理架构:去中心化,采用“Libra 协会+授权商”的双层运营架构,Libra 协会负责管理储备资产以及发行制造,并设 置主要加密货币商行和顶级银行机构作为授权经营商。(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四、 海外数字货币对我国数字人民币的借鉴意义4.1 法定数字货币:持续拓展应用场景,持续提升数字人民币支付效率2017 年末,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开始组织商业机构共同开展数字人民币研发试验,目前,已基本完成顶层设计、功能 研发、系统调试等工作,已有“10+1”个试点地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 9 家运营机构开展了试点 工作。基于海外法定数字货币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具体可借鉴经验总结如下:1)持续拓展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一方面,加强数字人民币在国内的应用场景研究,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平台流通,强化 数字货币的支付属性、流通属性,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持续关注数字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应用场景, 积极探索数字人民币在国际上的相关定位及具体应用方式。 2)加强数字人民币的便捷性与普惠性。根据据巴哈马 SAND Dollar 项目灾害应对机制的实践经验,巴哈马 CBDC 系统不 对用户进行限制,增强了普通居民支付服务的可获得性,并通过离线的点对点支付提高了用户消费的便捷性。我国可借鉴 相应经验,在数字人民币设计上可继续增强支付服务的可获得性,提升支付产品的使用效率,加强数字人民币的便捷性与 普惠性。 3)提升国际贸易中跨境支付的效率。在避免国际贸易拖延交易方面,可借鉴运用哈希时间锁合约避免拖延交易。据 Stella、 Ubin 等主流央行数字货币研究项目经验,哈希时间锁合约被广泛应用,以实现跨境支付的去信任化,即用户无需将资金交 给第三方托管机构。交易须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否则资金将自动退回原账户,有效避免跨国交易恶意拖延,提升国际贸易 和跨境支付效率。在国际贸易券款对付方面,可借鉴新加坡央行研究项目 Ubin 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降低风险敞口。据 Ubin 第三阶段经验,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缩短证券结算周期,达到全天候实时结算从而降低交易对手和流动性的风险 敞口。 4)进一步明确数字人民币运营机制,及各参与方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数字人民币采用运营机构运作的方式,参与方众 多,涉及人民银行、运营机构、参与机构、用户等多方主体,各主体在数字人民币运营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需要法律 或法规进一步明确。4.2 私人数字货币:完善数字货币监管体系,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1)合理设置数字货币监管机构,健全完善数字货币监管顶层设计。当前,我国对加密币监管机构存在事实上监管主体的缺 位。与前述欧美对加密币的监管机构已经逐渐成型、各司其职不同,我国加密币处于金融监管的盲区。我国应当修改法律 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能,提高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逐步实现金融混业监管下的加密币监管落地。在对加密币的监管 手段上,我国可以灵活运用监管研究报告、窗口指导、行业监管对话、监管沙盒、区域试点等多种监管手段实现对加密币 渐进、审慎和多样化的监管。2)加强加密币监管的全球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以来,世界各国更加充分认识到发展数字经济的重 要性和紧迫性,纷纷加大技术、资金和研究投入。跨境支付是数字货币的重要应用场景,但目前仍缺乏数字货币国际规则,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并以此为契机,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数字货币交易所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