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格尔木找女朋友好找吗当兵危险吗

  ――格尔木市公安消防支队西城区大队“八一”前夕开展走访慰问活动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李娜 通讯员 朱良威 报道)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为弘扬部队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密切警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表达对前任消防人的敬仰,格尔木市公安消防支队西城区大队走访慰问了消防“老兵”白玉成队长,并亲切地询问“老兵”的生活、身体健康等情况。为“老兵”送去了慰问品和节日祝贺,以实际行动表达了组织对现身消防事业家庭的重视和关心,赢得了老同志的高度赞扬。

  一直以来,大队视驻地为故乡,积极开展着拥政爱民活动,每逢节假日,大队官兵自觉发扬部队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主动关心退伍军人及军人家属的生活,经常利用节假日看望他们。努力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慰问中,中队长与他们亲切交谈,了解困难,详细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并致以节日的问候。“老兵”白玉成回顾了自己的从警经历、在西城消防中队当兵时的趣闻趣事,重温在部队期间的精彩生活、奉献历程。还讲述着他曾经参与灭火、抢险救援的宝贵经历以及浓浓的战友情深,并言道军旅生活,虽然没有经受过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但是感受过灭火、抢险救援的惊心动魄,与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流血流汗的日子里,也有着数不尽的苦辣酸甜。白成玉说:“当年,我们无所畏惧冲在第一线,流血流汗,苦练本领;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军旅生涯是那么的精彩而短暂。”白玉成老队长突然沉静下来。如今他已是69岁的老人,1979年转业后他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后来担任格尔木市第一中学总务处主任。

  白玉成感慨道:现今消防事业的飞速发展令人惊叹,营区环境、装备器材及技术水平与以前相比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防部队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并鼓励大队官兵一定要珍惜身为军人的每一天,发扬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精神,把消防工作作为自己最崇高的事业,时刻牢记神圣使命,发扬消防传统,为守护一方平安做出自己的贡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消防官兵的铮铮誓言。

  白玉成对西城大队此次慰问表示深深感谢:“并言道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部队建设,祝愿大队全体官兵节日快乐”。对大队消防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感到无比欣慰。参加慰问的官兵表示大队消防事业取得的每一项进步、每一份成绩,离不开“老兵”以前的艰苦奉献。并真诚邀请“老兵”能在“八一”建军节的时候回到曾经战斗生活的地方,寻找无悔青春的记忆。并给后辈消防人讲述他们当年创业的艰辛往事、艰苦条件下的坚守奉献事迹。

  军民鱼水一家亲,共谱发展新篇章,此次“八一”建军节慰问退伍老兵及家属,将部队组织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受到了他们的高度赞许,彰显了新时期部队对军人及家属的深切关怀。

}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责任编辑:毛志文 08:30

(原标题:守望昆仑 大音若希——记我校首届国防生魏巍)

我只是万千普通法大人中的一个,也是万千普通武警官兵中的一员,我所做的,都是我应该做的,而且我必须得做好。”2009年初夏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主持人专门介绍到了我校第一届毕业国防生,即将奔赴柴达木盆地的魏巍就在其中。数年间,在落日孤烟的茫茫戈壁,在袖珍年轻的高原新城,在巍峨雄伟的昆仑山脚,他延续着法大人的传承,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法大给予他的“不会变的理想”。

2010年5月,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篇散文“凝望昆仑山”,文中一位地处青藏高原,初入伍的大学生面对着昆仑山,不停追问自己,“从首都的繁华到戈壁的荒凉,从天之骄子到普通一兵,从象牙塔尖到基层最底”,这其中的意义是什么。

2009年7月初,魏巍拿着一纸命令,从北京一路西行到西宁。稍事休整,在武警青海总队换了命令,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格尔木。他形容,眼看着“窗外的景色从翠绿色的麦田,转换成青山溪流,终于演变成满眼望去,光秃秃的戈壁滩”。而他自己,容不得多看看几眼这座城市,就立即被角色的剧烈变化折腾得精力憔悴。

“2009年7月5日刚到格尔木,刚一报到,晚上部队去出任务去了。领导们都奔赴一线了。以前熙熙攘攘的营区,突然间,就空荡荡的剩下了我在内的几个干部。还没学会当兵,就要开始管理整个连队了。”接下来的两个月,魏巍绞尽脑汁把以前小说电视里学到的,国防生培训中教给的部队管理知识,硬生生地往实践中套。较真碰了壁,战士顶了嘴,上级骂了个劈头盖脸,都是常有的事。

“最苦的还是高原生活和军事训练。”格尔木地处柴达木盆地南缘,地下水盐碱度偏高,海拔高达2800米。魏巍形容自己是跑步跑不动,睡觉睡不醒,半夜流鼻血弄得胸前红了一片。一个五公里跑下来,啐一口唾沫都是血丝。开水烧不开,水里还泛着苏打味,吃上几回硬茬茬的方便面胃痛就犯了,还跑了回医院。时不时刮起了沙尘暴,屋里屋外都是尘土飞扬,这胜景让魏巍记忆忧新。

其实还有更苦的事情,魏巍却一语带过,不愿多提。在军事素质和部队管理经验上,与部队生长干部相比存在明显不足的他,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适应本职岗位,去证明自己。更重要的是,远在偏远的高原新城的他,怎样去处理好理想和现实之间,这巨大鸿沟的不适应。

“凝望昆仑山”一文中,那名入伍大学生从身边无数默默奉献着的部队基层干部中,找到了坚守岗位最朴素的精神动力。文中一位从军近三十年的老团长在高原突发心脏病,抢救苏醒后面对着埋怨他的家人,说自己的付出不是没有价值,“祖国会知道,部队会知道”。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魏巍。

2011年4月12日,玉树地震的消息传到魏巍耳中,他还在武警呼和浩特指挥学院参加培训。“知道我们支队已经到玉树展开救援了,就盼着培训早些结束,自己也去参加抗震救灾。”

那时的魏巍,正在参与全军重大科研项目的调研中。“项目就是针对国防生任职培训的,指导部队更好地利用培训,全面提高国防生的素质,解决好与国防生基层任职相关的实际问题,让我们在内的国防生尽快适应部队任职,别因为学校和部队的对接不畅,造成人才的浪费。”被遴选进科研项目小组中,魏巍感到很荣幸。“作为国防生,我对于国防生心态的把握更有发言权,对我们自己的需求也指向性更明确,这可能是我入选的原因。”

为此,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基层调研、资料搜集和材料撰写中去。经历了近9个月的努力,他们先后深入5省区近二十余个基层部队,3所担负武警国防生任职培训的院校,12所培养武警国防生的地方大学,并同各相关部门领导、各军事研究单位调研座谈数十次,最终项目成果获得全军科研奖,也成为了各武警学院组织国防生任职培训的重要指导文献。

7月底,项目攻关涉及魏巍的部分刚刚结束,他就迅速赶回了部队。“那时部队两线作战,赶往玉树的分队继续投入到震区清墟和重建工作中去,留守格尔木的分队又参加了温泉水库的抗洪抢险任务中去了,我所在的中队在玉树。”

魏巍说他至今忘不了到达玉树当天的情形。“到处都是东倒西歪的危楼,原本藏族老乡自建房全部坍塌,河边草甸和山间缓坡,密密麻麻地支起的蓝色救灾帐篷,碧蓝色‘海洋’中一抹橄榄绿,就是部队的野战营区。”更让他难忘的是当他询问起地震初发后救援情况时,中队同事给他看相机的照片。“三张照片震撼了我,一张是废墟下罹难的孩子,一张是因工具不足用双手扒开瓦砾的战士血淋淋的双手,另一张就是藏族老大妈满含泪水感谢我们。”魏巍动情地说道,“也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明白你的工作是如此伟大,因为真真切切是在拯救生命。”

魏巍所在中队参加的后期重建工作主要是守卫玉树州粮食库、清墟和搭建救灾防寒帐篷。“既然抗震救灾,我没参加上,后面的任务就要更努力。”所在中队应粮食库要求,支援救灾口粮的灌装分发任务。在密闭的粮食库内进行储备粮除杂、灌装,细尘飞扬,很容易造成呼吸道感染,甚至引发高原肺气肿等病症。可面对任务,谁也没叫苦,一个星期“两班倒”作业,创造了完成846吨青稞口粮的灌装任务的记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尔木找女朋友好找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