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民主革命中怎样认识和对待如何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这

求一篇《毛概课心得体会》,1500字左右。

对毛概的学习心得 经过这个学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全面学习,使我对思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或根本看法。

一个人的一生,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里,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社会现状,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历史使命。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把握整个世界发展规律的前提,只有正确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清楚认识时代特征,才能保证大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使大学生能够科学、客观地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来规划自己的成才之路。

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要推翻“三座大山”,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 “作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任务‘三位一体’的结论。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新的高度民主辩证地勾画出一个科学完整的党建体系。

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体布局出发,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上理论说明,不同时代的历史使命是不同的各个年代的有识之士,必然是在看清了时代的特征,洞察社会的根本问题后,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来大展宏图的。

选定自己的目标,坚定信念,不懈努力,必然会有骄人的成绩。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为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个正确的理论原则,才有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同时,这个精髓又体现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基本内容和各个方面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前提和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包含了三层内容:一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即客体;二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客体间的相互联系;三是指人们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

了解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的内容后,重点是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

首先,要承认实际,尊重客观事物;其次,要认识实际;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依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这三步中,正确认识实际是关键。

具体的认识规律和方法有:全面地看问题,从事物的全部情况出发,决不能见木不见林;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停留在现象表面;用发展的观点对事物作动态考察,不能静止不变地看问题;以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等。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际”,主要指人们正在进行着的实践活动,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它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也是坚持实事求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统一的根本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包含了两方面,一是实践活动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南;二是科学理论只有和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要判断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社会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判定认识或真理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就那么几步,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为以后的健康成长和事业腾飞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人生哲学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决定了他将如何看待人生中的问题和怎样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决定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科学的人生目标的实现。

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思想路线,它是科学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我们可以从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以及基本内容的解读中看到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方法对大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告诉他们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应该怎么走。

这些声音有的可以借鉴,有的则不能。

因为,人生目标有合理的,也有非合理的。

合理的目标,会极大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不断地取得成就;非合理的目标,会使大学生丧失信心,一蹶不振。

对此,必须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指导。

从实际出发确立目标后,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目标,不断进行总结和调整,以期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实际,最客观、最有成功可能性的成长道路。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伟大的意义奠定了它在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可动摇的地位,探索其现实意义,使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认识它的同时体会到它的强大生命力,深切感受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是丰,灵魂是活的,生命力是旺盛的.

2019毛概心得体会(4篇)  如今我们学习思想,一方面是为了了解中国的革命史,因为如果不了解过去,就会妨碍我们对当前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另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前辈们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学习同志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正确的科学的理论原则。

  在现代社会,在如今正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认真学习并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是极其必要的。

因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现在还并不发达,我们新一代青年肩上仍然承受着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局面的重任。

特别是我们科大即将吸收国外先进科学经验的学子们,要时刻记住理论永远得由实践证明的真理,特忌眼高手低不切实际地乱搞一通。

不能瞎犯错误,中国的国情不容许我们吃一堑长一智。

国外的许多成功方法并不一定在中国同样行得通,这是我们时刻要记住的。

正如创造了十月革命辉煌的苏联革命经验并不适用于中国。

这时候我们就得学习同志,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创造性的运用所得来的经验,而不能拘泥于理论。

另一方面,在我们今后为促进祖国繁荣昌盛发展而有效的工作中,我们也切不能盲目自大,一概排除外来经验,因为实际上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农民和城市部分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缓慢,失业人数增多,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市场经济秩序有待继续整顿和规范;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一些党员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

学习毛概课受到什么启发和收获体会

期下来, 《毛概》厚厚的一学完,要说思想觉有什么大的飞 跃是真的不太现实的。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更关注时政新闻,更喜欢注意国家政府政策动向,才是学习这门课程后最实际最珍贵的果实。

先说说我们这学期就书本上得到的知识: 思想理论是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 合的产物;其中还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经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和措施方法、改革 开放的经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这后面三点总 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虽然理论是死的,可是方法是活的,可能这就是一代又一代 的政客和政治人物都要学懂并且将毛概理论内化为自己政治行为的指导思想。

就正如毛主席 学习厚厚的马克思主义, 总结为四个字——阶级斗争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含义: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必须在原有事物基础上,根据实际环境因地制宜,才能避免教条主义的错误。

思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按着这条理论逐步发展的,并且这些理论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

这就告诉我们要懂得学以致用,用实践检验真理这也应该是我们以后对自己理论体系正确与否检验的最佳途径。

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明白了一些革命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的根源,其实在革命中探索,发生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中国人民总是可以果断的走出错误,继续向前发展。

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先富带后富的路线,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走改革开放是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

而事实也证明,改革开放确实也促进了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对于先富带后富,我认为这路线本身是很正确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在资源和商机有限的条件下,大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但是,也正是因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制度都还不够完善,导致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而且有扩大的趋势,这对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很不和谐的现象。

这其中包括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等作出的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导致了部分民众有仇富的心理,其实以其说是仇富还不如说是仇不公。

对于老师的上课模式,个人认为,老师很耐心、很负责任的去上好每一节课,又能适当的向我们介绍一些书面的或者影视资料,这让课程显得有趣了很多,效果也好了很多。

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沉闷的气氛,传说中大学课程里最能“催眠”的一门课却能传出阵阵笑声,实属难得。

当然,这首先得益于老师的讲课方式。

每堂课上课首先要做的不是按部就班地打开教材,而是向大家介绍最近一周的节日,时间一长,大家都习惯性地想想:这周、今天又会是什么节日

不仅仅是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节日,在介绍节日的同时,又引申出许多与之相关的知识。

电影、图片、音频,各种多姿多彩的方式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另外,一些与实事相关的话题,老师也鼓励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引发了各自对事件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

有时候我在想,老师上课讲的这些与“毛概”这门课程有什么直接联系呢

的确,上课介绍的这些信息乍一看真的好像与课程无关,不过仔细想想,毛概课向学生传递的信息,中国的民族化进程、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知识、科学……种种,这些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了解、接受,甚至达到心灵反思的目的,并不一定要按照我们通常所想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方式。

突然之间转换了一种学习方法,也许是之前习惯性被灌输或者对毛概课的“惯性恐惧”,当面对这样轻松、活跃的课堂时,才会感到惊讶。

当然,更多的是兴奋以及对课堂将要讲授内容的期待和积极思考。

我认为,我们的毛概课不再于死记硬背而在于是否能在快乐中接受知识。

我们的毛概课在内容形式上不占太多的优势,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在我们上课过程中,不一定要去追求上课形式上的完美。

相反的是,我们可以在同学们的“兴趣”上下功夫所谓同学们的“兴趣”是指在上课过程中使学生能对这个课程和老师产生兴趣,使学生能主动的想知道和了解这门课程,并且在知道和了解的过程中产生兴趣。

有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研究,讨论,学习这门课程的冲动。

真正的使学生自己的思想,行为等产生变化。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教育。

我们这门课程的重要思想。

我从这门课中学到了什么  -------实验教学模式感悟  摘要:通过自主能力,团队意识,思维方式三个方面对本学期的毛概课进行探讨,比较其优点与缺陷,以及带来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概论 自主能力 团队意识 思维方式  正文  一.前言  从小学到大学一路上来,各式各样的感想也写过不少,但要为一门上过的课写感想,却还真的是头一次。

虽然新鲜,但我的的确确感到有东西可说——作为对一整个学期毛概课的总结,我有太多收获可以一一叙述评点。

  为全面、完整起见,全文将分为三部分从不同角度论述这门课带来的一些思考。

  二.正文  (一) 自主能力  曾经有人戏称我们是“小白鼠”的一代:自小学入学以来,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

无论是素质教育、减负还是劳技课、IB课程与创新能力,无一不强调的是我们的自主能力的培养。

培养自主能力固然好,然则在应试这一主流道路上,这所有大刀阔斧的改革必然面临早夭的命运——或是流于形式,或是索性瞒天过海弃之不顾。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一旦迈过高考这道坎,我们面临的又是就业与社交,这令先前对自主能力的冷落有了直白的体现:应试技巧固然重要,但最终帮助我们安身立命的还是对新知识自主的获取与学习。

我想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大学学生会、社团的发展如此蓬勃,大学课堂远比初、高中来得灵活、自主,因为每个人都明白学生们在进入社会前缺乏的是什么。

  大学的自主能力培养由此显得格外重要——同时也有更大的实现可能,这样一门毛概课就是最好的证明。

虽然受限于师资力量它并未普及起来,但至少就其本身来说是成功的。

十几周的课几乎没有用到书本,而是不断给我们话题引导我们去分析、去思考,同时以推荐读书的方式让我们去书中找证据、找答案。

同样的,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了书一定又会有更多的问题,然后再去思考……这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但这种思考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这便是老师引导的意义所在,需要随时“收”回来,加以一些学者或是官方的视频与老师的想法,博采众长令我们得以加深理解,这样我们既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己探究,又不会走入死胡同或是偏离正轨。

  大学可以说是我们最后的学生时代了,往后便不会有课堂半强制地教你知识,也不会有老师随时可以解答问题,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探究去学习,因此大学中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学习方法,这就是自主能力在生活中最实际的运用。

这门课的时间虽然短,但其作用远非十六周的课时可以说明。

  (二) 团队意识  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够一起合作发挥各自长处总是能事半功倍。

如何解决合作之间的矛盾,如何最大发挥出大家的能力,这就是培养团队意识的重要之处。

在课堂中老师特别设置了小组课题展示这一环节,就是为了给我们提供一个与人合作、培养团队意识的最佳途径。

课题虽然不难但涉猎很广,且都是一些社会热点,这样的话题本来就已引发了社会热议,大家各有观点尤其容易引起组内成员的争执,每个小组都不得不努力去寻找求同存异的方法,最终达成共识。

  就以我们小组为例,起初选择了“食品安全”这一话题后大家各自分头找资料,结果汇总后发现要么互相重复,要么关系不紧密,并未有很好的效果——这是小组分工不明确带来的后果,于是接下来我们按照话题所涉及的数个方面分派了工作,但汇总后又发现,由于任何话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我们每个人从不同方面出发对整体的理解都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是对立的,这便引起了争吵——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由于大家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互相说服显得格外困难。

但经过数次激烈的辩驳后,我们意识到没有人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只需要找出问题最本源的共同点,然后各自用不同的思路加以扩展就可以了,于是便形成了最后的成果。

尽管过程并不轻松,但给我们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三) 思维方式  正如一本好的书带来的远非文字欣赏的愉悦,我认为这门课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是在于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培养。

  从学期初,要求的每个人谈谈对教育的看法,我们每个人都听到了对一个问题近40种不同角度的分析,有些只是不成熟的想法,有些则讲的较为深入,无论是哪种都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这同时也让我感慨,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视角,会有如此多的衍生思索,我们在对待问题时,如果片面看待或是轻易下结论,往往显得草率而愚昧。

  平时的课上老师也总会给我们放一些纪录片或是新闻周刊的片段,一则培养我们对时事的敏锐感,二则让我们接触一些不同的文化与思路,开拓视野,博采众长。

一些新颖的看法往往能给我们以极大的冲击,进而影响我们看问题的眼光。

而这些影响,都是在无形中悄悄改变的。

  三.总结  由于各种原因,这种课堂形式无法得到全面的推广,这让我十分遗憾,但我还是很庆幸这一学期我可以在这样一个课堂中学习。

虽然它并未完全成熟,但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所带来的是一种新的希望——以促进更为完善、成熟的教育体质,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一个毛概的辨析题,需要写200字左右的回答,要求回答分为三部分,1判断、2具体分析、3概括总结。

同求,同悬赏60·下午就要交了。

学习了毛概有什么收获体会

1、毛概这门课是理论联系实一种学说。

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史论结合的问题。

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沃土之中,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过程,也是近现代中国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

其二,则是与现实结合的问题。

思想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发展的学说。

它是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时间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或根本看法。

一个人的一生,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里,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社会现状,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历史使命。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把握整个世界发展规律的前提,只有正确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清楚认识时代特征,才能保证大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使大学生能够科学、客观地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来规划自己的成才之路。

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要推翻“三座大山”,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很多的时候,感觉这位中国的创始人的思想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睿智,真的让人莫名的崇拜。

是他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是他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潜移默化中,他的思想已被我们所接受,他的理念在延续,影响着中华儿女。

  3、在21世纪,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我们仍然要坚持和发展思想,因为思想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战斗的光辉旗帜,是指导我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种精神支柱,我们一定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的科学体系,运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

当然,我们在坚持思想的同时还必须发展思想,坚持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而坚持和发展都必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学好思想,了解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掌握思想活的灵魂,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有哪位总结了考研毛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频考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高频考点点睛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

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

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战祸和灾难,使近代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不但操纵了近代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又一个主要对象。

在近代中教育学考研国社会,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中国革命“主要地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两个基本任务,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

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靠山。

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反之,因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彻底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组织起强大的革命队伍,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它背靠帝国主义,通过国家垄断金融机构,滥发纸币和国债而疯狂侵吞社会财富,通过建立国家专卖制度控制大量商品和物资而大肆牟取暴利,通过超经济的特权,垄断一些行业的经营权而压迫和兼并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从总体上说,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但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海文钻石卡视频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无产阶级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

它不但是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的,而且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而产生的。

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同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工人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

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

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在另一时期,又有跟在官僚资产阶级后面反对革命的危险。

因此,它虽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既不能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是革命的领导考研英语大纲力量。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争取它,对其动摇性和妥协性进行批评和斗争,在经济上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又斗争又联合,是合乎实际的,是争取革命胜利的需要。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

  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一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这就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坚决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二是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三是它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革命舞台时,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从而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指出,既然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既然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既然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既然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但是,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

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

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2014考研大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

“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在党的历史上,“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主张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反对一般意义上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左”的政策,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

而右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同样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损失。

    【习题精练】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本的依据是( )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C.认清中国社会的最基本的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都不得分。

1. 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其中错误的有( )A.“毕其功于一役” B. 二次革命论 C.“无间断革命” D.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2.认为,中国资产阶级包括( )A.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 D.知识分子3.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A.民族资产阶级 B.帝国主义C.买办资产阶级 D.封建主义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

  1939年12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现时的社会,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

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无产阶级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

它不但是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的,而且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而产生的。

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但不是最基本的动力。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他们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性;另一方面,他们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这决定他们不可能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故选项D也不符合题意。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

二、多项选择题1.【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只有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个阶段的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搞所谓“无间断”的革命,混淆两个革命的界限,就会犯“左”倾错误;割裂两个革命之间的衔接,中间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即所谓“二次革命论”,就会犯右倾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2.【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资产阶级的范围。

  1939年12月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有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区别”,“在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是中等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范畴,因为,小资产阶级是劳动者,并不剥削别人,所以“中国资产阶级”概念中并不包括小资产阶级。

D选项不符合题意“资产阶级”的要求。

所以,正确答案为AC选项。

3.【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的社会基础,是用封建制度剥削和压迫农民的阶级,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阻碍中国社会前进而没有丝毫进步作用的阶级。

因此,作为阶级来说,地主阶级是革命的对象,不是革命的动力”;“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直接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家服务并为他们所豢养的阶级,他们和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中国革命史上,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不是中国革命的动力,而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在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性,海文考研所以,“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

4.【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所以正确答案是ABCD。

大学第二学期毛概课的考试重点是什么

毛概课的考试重点内容很多,以下是最重要的若干问题。

1.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1)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俩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只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之中。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活的灵魂 答: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其科学内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答: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其中心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

” 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除此之外,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军队和国防建设理论,外交战略理论,祖国完全统一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 5.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6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答:主要内容: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即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可持续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

指导意义:第一,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第二,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9.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

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求。

只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会背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重犯超越阶段的错误。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只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适应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

那种认为只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不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张,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

10.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要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答:1、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但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并不意味着全体人民以同样的速度和同等程度富裕起来,如果这样,势必导致平均主义和共同贫穷。

2、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通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速度上有快有慢,程度上有高有低的不同,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整个社会的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3、允许和鼓励一不认先富起来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和只能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出物质基础;才能发挥应有的师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其他人一起为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而努力。

4、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和调动人们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重点是允许和鼓励先富,而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和一定程度,就必须搞共同富裕,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这样才不会偏离社会主义的原则。

11.我国现在发展三资并不就是搞资本主义,也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共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俩条基本原则。

只要坚持共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坚持国家对三资企业的正确引导和加强监督管理,就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三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它要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2、发展包括“三资”企业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从根本上说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这就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这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发展包括“三资”企业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还因为它们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俩者结合起来,就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族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族党派是亲密友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族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族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共存.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族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原则. 2. 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哪些主要的自治权利 答:行使立法权利,拥有对国家有关法律的变通执行权利,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培养干部的权利,组建公安部队的权利,自主发展经济的权利,进行贸易活动的权利,管理财政的权利,自主发展文化教育的权利。

13.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答: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之所以说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阶级构成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

2、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3、人民民主专政还包括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4、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5、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无产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在阶级关系上,本来就包括民主和专政这两个方面的智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鲜明地体现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它更强调“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的互相结合和人民民主这一主体,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形式上直接标明了我国的阶级状况和民主性质,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防止误解和片面性,因而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是科学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14.我国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第二,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5.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长期性。

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没有经历资产阶级共和国阶段,封建主义的长期影响使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文化素质水平都比较低,要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任务还很艰巨。

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一项长期的。

复杂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16、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不同

答:香港问题与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国英国,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

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允许外国干涉。

在实行“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之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享有比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1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不承诺放弃试用武力是针对外国视力干涉中国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18.新形式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答: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

2.推动经济合作,促进发展,实现互利双赢。

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

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加强善意沟通,增进相互了解。

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的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1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的重要意义

答: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

  辛亥革命成功的表现:(1)辛亥革命推翻了革命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与时俱进,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

  (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所以说,从革命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败一半。从它对中国后来的指导和影响来看,是值得我们赞扬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奠基石,它说明了只要不断的革命下去。胜利终有一天会来临。  

  解析:试题分析:认识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和社会观念的更新。

  (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局限性(失败的表现):

  (1)失败的表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点评: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集社会变革与救亡图存于一体,促成了中国历史的巨变,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奋起,对当今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开创劲射有着深刻的启示。因此,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的范文,供给大家探讨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参考范文10篇之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价值,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国家治理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指导了国家治理实践。在新时代,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及中国化成果,形成了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国家治理理论; 中国化; 新境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国家治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决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作出重要判断和明确定位;第一次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第一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第一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要求。表明中国的国家治理实践日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国家治理理论日益系统化、完善化、成熟化。在此背景下,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脉络,阐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对于深刻把握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国家治理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何为国家治理?在西方现代政治分析中,国家治理是指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元行动者,为增进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1。或者是现代国家的政党、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以相互协作的方式推进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改善公民权利与福利的整体过程以及具体活动2。也就是“在现代国家的政治框架之内的治国理政”3。在中国语境下,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国家治理做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和政治实践现实的阐释,国家治理是指国家为了维持政治稳定、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基本国情出发,通过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核心价值在国家范围内发挥作用、展开运行和履行使命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关于国家治理系统的、科学的思想和学说。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蕴含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之中,体现在“对国家观及其现实社会的批判性与建构性并存的整体分析之中”4,也反映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主要包括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国家治理目的、方式、原则、发展趋向理论等,是一个体系完整、内容科学、有解释力和生命力的思想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体系中,国家治理的核心主体是国家,始终以政治性为依归,与强调多中心性和社会取向性的西方治理理论存在显着区别,但这并不否定多种社会主体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如此才能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同中国国家治理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成果的过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继承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并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为适应当代国家治理的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决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走向新境界。

  二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理论,对社会主义国家确定国家治理的目标、方向及路径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与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国家治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

  (一)毛泽东的国家治理理论

  毛泽东国家治理理论包含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及党的治理等各个方面。在政治治理方面,毛泽东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阐述了政权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及资产阶级民主分子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提出几个阶级联合专政形式,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在经济治理方面,毛泽东提出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以工业为主导,工农并举”;在如何对待商品生产、私营经济、市场交换等资本主义因素上,毛泽东认为既要承认和利用这些因素,同时又要强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约束和限制其负面作用,让其为社会主义服务5。在文化治理方面,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掌握意识形态和文化的领导权,社会主义的、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思想应该占据统治地位,否则国家政权在思想文化领域将失去合法性;文化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造就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发展教育事业,让文化服务于人民。在社会治理方面,毛泽东十分关注社会公平,主张通过“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改良社会风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方式保障人民生活,消除社会不平等。在生态治理方面,毛泽东主张“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兴修水利,保持水土”,目的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在党的治理方面,毛泽东十分重视党内民主和党的制度建设,认为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的教育管理,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毛泽东率先提出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性开创,为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邓小平的国家治理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治理进行了新的探索。邓小平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针,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首要标准。他认为:“不努力搞生产,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如何体现?”6“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这一认识准确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做出了阐释,他认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8“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9邓小平突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传统观念,创造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邓小平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强调简政放权,增强企业和社会活力;另一方面强调加强民主和法治,推进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邓小平国家治理理论为中国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江泽民的国家治理理论

  在即将步入新千年之际,中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为适应世情和国情的需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思想,同时强调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性。一方面,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方略,继续推进党政关系、政社关系、市场经济关系等方面的改革,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治理体制。另一方面,提出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10,也是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处在特殊的历史节点,江泽民国家治理理论体现了稳中求进的特点,保证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同时抓住世界发展的机遇,持续推动经济增长,为国家治理实践提供了切实有效地方法论指导。

  (四)胡锦涛的国家治理理论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稳固的物质基础,但社会矛盾凸显、贫富差距扩大、腐败寻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政府与市场关系错位等各种问题日益威胁到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分析过去的经验教训,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上的主导性作用,从而构建更为科学的国家治理理论体系。

  三 习近平开拓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基础上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一)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的时代背景

  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利益分配矛盾不断加剧,国家、地区、种族之间因文化、信仰、制度的差异也会产生剧烈冲突,国家的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全球化对传统国家的政府权威、政治体制、国家主权等造成一定的威胁,增加了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国家在这种历史性变革中必须转变传统治理方式,以应对全球化对传统国家政治职能提出的严峻挑战。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中国要发展,要壮大,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命运与世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因此,中国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借鉴人类创造的国家治理经验,创新国家治理理论体系。

  中国通过长期的坚持奋斗,艰苦探索,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中国化成果是显着的,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但是中国向成熟的现代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国家治理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总结完善。在新时代,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显着提高,但仍有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贫富差距过大、分配不公、生态恶化、腐败蔓延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使命,洞悉国内深刻变革,回应人民期盼,重新思考怎样治理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命题。

  总的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11。

  (二)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的三重逻辑

  1.理论逻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要义

  “一种思想体系对历史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同它所蕴涵的真理性成正比”12。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就在于它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强大的真理性和持久的生命力,并成为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的理论源泉。在理解国家的本质和起源方面,马克思认为必须回到现实世俗社会,在现实物质利益关系中探究国家的本质和起源问题。马克思认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13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国家治理区分为统治和管理两个方面。在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批判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政府与人民是对立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存在广泛的利益冲突;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是少数人的治理,“实际上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14。同时,资本主义国家治理只是为了发展和保障少数人的利益,不可能为全体人民谋取利益。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巴黎公社的治理实践,对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做出了预测,他们认为,要从建立无产阶级新政权、建立无产阶级军队等方面着手。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要义,并深化了基本内涵,使其更为丰富和完整。习近平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5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深化和发展。

  2.历史逻辑: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国家治理文化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16,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不仅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也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国家治理文化土壤。首先是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历史久远。民本思想的核心在于仁政爱民,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17,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与民本思想高度契合,并对民本思想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次是法治思想。中国传统国家社会就十分重视法治,法治对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规范社会秩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8,要不断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利用法律治理国家,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他还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后是吏治思想。国家治理离不开官吏队伍,中国长期的国家治理历史中形成了完整的吏治思想,包括选官、用官、治官等各个方面。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有价值的思想,为今天官员的选拔、任用、管理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习近平指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19并采取有力举措整治腐败,净化政治生态,推动干部管理制度化、科学化,为国家治理打造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

  3.实践逻辑:立足于共产党人探索国家治理的实践

  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进行了大量的国家治理实践,这些实践经验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延安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局部执政,对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各方面都做了大胆尝试,为全面执政积累了大量经验,为现代国家治理也提供了借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执政,带领中国人民开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治理。经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长期探索,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军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构建起了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将中国国家治理推向现代化。虽然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些曲折,但都被及时改正,并使国家治理走向成熟。习近平基于共产党人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总结国家治理的一般规律和重要经验,结合时代新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

  (三)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证

  国家治理实际上是在政权属于人民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代表和领导人民执掌政权、运行政权的体系和过程。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坚持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关键,也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强大保障、汇聚了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20。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因此,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在新时代,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国家治理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国家治理的着力点应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方面着手,协调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治建设方面,习近平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体来说,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在经济建设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为此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文化建设方面,习近平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社会建设方面,习近平强调,要着力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治理有效、秩序良好的社会面貌。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抓手

  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法治,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方略,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21。习近平高度重视法治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2。此外,他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现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家治理实践上的成熟,也是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治理的战略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不是凭空想象的口号,而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受压迫和欺辱,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前赴后继。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要汇聚起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磅礴力量,就能形成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历史合力。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是国家治理的根本目标和努力方向,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在不断奋斗中实现伟大梦想。

  (四)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1.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习近平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规划、战略布局、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性的阐述和谋划。习近平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坚持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四个自信”以推进伟大事业的广泛共识;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探索国家治理路径。习近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体现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2.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繁荣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战胜“四大危险”,通过“四大考验”,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指出,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各方面;必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克服“本领恐慌”现象,不断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要害在严,关键在治,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执政队伍。在新时代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国家治理的关键问题,体现了习近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认识和把握。

  3.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走“国强必霸”的发展老路,但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弃维护国家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中国顺应全球化的大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推进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意识、包容意识、人类关怀意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清晰的判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继承和创新的结果,也是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国家治理实践总结和提炼的结果。

  1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1期。

  2翁士洪、周一帆:《多层次治理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3汪仕凯:《国家治理的民主之道》,《探索》2017年第2期。

  4梁宇:《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探析》,《哲学研究》2015年第5期。

  5江宇:《国家治理的中国道路:毛泽东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7期。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1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

  12靳辉明、李崇富:《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页。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5-36页。

  16《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84页。

  17《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41页。

  18《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19《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31页。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9页。

  21徐海霞:《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探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22《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4日。

  文献来源:颜佳华,汪鹏.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J].毛泽东研究,-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参考范文10篇之第二篇: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

  摘要: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出发,了解实践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的关键途径,以及实践品质的意义价值和具体体现,进而思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给当代社会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实践品质;

  1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指在中国这片特定土地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适用程度,其带有中国具体特色,并获得中国本民族气息的一种形式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是基于中国本土国情特点和民族形式的理论。这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总结为,前者是后者的逻辑结论。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曾这样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实践之中,进行新的探索,为实践提供意见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论。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依据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和新典范。他们对于实践性的理解上存在共同性,首先他们立足于哲学的世界观,把握事物的本质,置于普遍的联系之中,辩证看待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恒定的,不是永久不变的。任何真理都要在实践中再检验,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践情况相结合。”又在1940年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和历史经验中可以得出,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指导作用,使其成为共产党人手中的有力武器,就要使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充分结合在一起。

  其次以客观实际基点,立足于新的实践。“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这就说明,居于不同时代的客观实际也不同,利用先前实践所做出的认知进行判断,并不一定符合现有实际。所以立足现有客观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样,这也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用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提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邓小平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在以后的各类实践成果也是立足于当时的实践形成的。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对于实际问题的思考。立足于现有客观实际,进行新的实践探索。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这一重大思想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继承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内涵。该思想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生化而成。在新时代,从根本上领导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把握这一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要义,进一步就抓住了核心发展的命脉,就可以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

  3 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关键途径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与此同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以同样经历进行。本主义并不适应当时中国的实际,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只能另寻他境。通过中国人的不断探索,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寻找出了一条适应中国的一条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在我国的革命期间,基于中国的国情,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这条革命道路上,采用工农武装割据的政策。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后进入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八大明确指出了当时的是社会基本矛盾,随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领导集体再次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开启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因此,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历史性飞跃,从根本上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必然产物。

  在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的发展道路再次面临抉择,邓小平同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提出了改革开放等重要决策,成功解决了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平与发展”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一国两制”等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的。邓小平理论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面临的问题再次出现了转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的实践路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该时期的重要任务。从“国有国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按劳分配为主体”到“确立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从传统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再到从“与时俱进”思想等根本性、全局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展开的。

  从过去的只注重“经济增长”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产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从开发沿海城市、经济特区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渗透着中国社会“走怎样的发展道路,该如何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脉相承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实践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知”与“行”两者之间的关系,‘知’是“行”的基础和前提,“行”是重点和关键,要两者相互促进,‘知’促‘行’,‘行’促‘知’,最终达到知行合一。要立足于客观实际,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加强理论创新。同时更为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4 实践观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进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

  4.1 革命时期毛泽东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早期民主革命中,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把马列主义当作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不顾中国的具体实际到处生搬硬套,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相背离。在经历失败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确立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毛泽东就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作为知道,深入调查和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客观情况。他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壶,毛泽东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又特别注意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结论。1930年,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实际上已经表述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毛泽东还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他不是先设计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采取开辟根据地的,而是先有井冈山根据地实践,后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尽管这一思想曾被共产国际和党内人士视为非马克思主义观念,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其次,阐明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实现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规定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的第一项,使之成为全党行动的准则。

  4.2 改革时期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然而,“两个凡是”的提出又打破了人们的希望,严重阻碍了拨乱反正的进行。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指出:为了做到实事求是,要以实践为基本准则,要多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才能将反映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正确地反映出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中心被废除,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了新的长征。

  4.3 江泽民在新时期强调与时俱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为党的思想路线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与时俱进就是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江泽民在十五大中提出“三个不能从”的要求。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关于与时俱进的要求越来越鲜明。时代在发展,实践在发展,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当与时俱进。

  4.4 胡锦涛在新世纪提出了求真务实

  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三次会议上强调,求真务实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胡锦涛强调要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4.5 习近平在新时代提出知行合一

  知与行的关系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习近平同志在新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内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两大基本活动。知与行便对应着认识与改造世界这两个活动。知行合一,便是人类两大基本活动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统一。而实践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之一。习近平同志认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和人民中心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对事物真正的“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强调知行合一是实现我国现阶段目标的迫切要求和殷切希望,更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性和开拓性。这一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5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品质的启示

  (1)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从新的实践出发,做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从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在改革和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又再次投入到新的建设实践中。

  在跨入新时代发展的征途上,做好“相结合”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深化认识,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学习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周围,信党支持党;第二,深入剖析和积极解决当前社会上的矛盾焦点问题,推动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同时,矛盾焦点问题的凸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继续做好“相结合”工作的大好契机。第三,倾听群众的呼声,认真解决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善于把握让人民群众的普遍情绪作为第一信号,当作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依据。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并没有终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必然具有开放性。任何科学理论体系都是开放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社会主义必然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汲取现实生活的营养而丰富和发展。每一代人都必须要为社会主义增添新鲜的内容,使之代代发扬光大。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永葆生命力的实践基础。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终结,而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实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马克思主义者都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而总是顺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开辟出认识真理的途径。实践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理论的发展同样不断发展的。因此,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源泉,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强大动力。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4] 红旗大参考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

  [5] 朱瑛,李运祥.马克思理论品质[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文献来源:张佳瑞.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J].现代商贸工业,):137-139.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