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买军舰的船用上了嘛

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产品需求等于产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产品需求小于产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产品需求大于产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做好新生儿抢救和复苏的准备

该年外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费

服用缓释片时,勿嚼碎或掰开服用

服用糖浆剂时,可用橙汁溶解,用吸管服药

points表示经纬度数组

color表示线的颜色

通风10小时后老人回房

通风时注意室内老人的保暖

测量坐标画成交叉十字线,建筑坐标画成网格通线

测量坐标用X、Y表示,建筑坐标用A、B表示

X表示南北方向轴线坐标值,Y表示东西方向轴线坐标

A轴线沿水平方向绘制,B轴线沿竖直方向绘制

卡片中的“原始卡片录入”

卡片中的“资产变动”中的原值增加

扩张血管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改善循环

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加快组织代谢增加局部营养物质交换加强皮肤温度升高

加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功能预防便秘

扩张血管,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改善循环

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组织代谢增加,局部营养物质交换加强,皮肤温度升高

加快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功能,预防便秘

扩张血管,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改善循环

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组织代谢增加,局部营养物质交换加强,皮肤温度升高

加快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功能,预防便秘

杜甫 《 戏为六绝句 》

《 诗经 · 大雅 》

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

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计算机设备的物理性破坏

}

南苏州路位于市区中部,跨黄浦、静安两区。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石门二路。长3054米,清咸丰八年(1858年)筑外滩至河南中路段,称苏州河滩路。同治四年(1865年)改名苏州路。20世纪初,西藏中路以东路段统称苏州路,黄河路以西路段名西苏州路。1950年全路改今名,如今改变了内河航运码头仓库集中地,更是风光秀丽的景区和宜人的住宅区。
1.南苏州路东起中山东一路


3.南苏州路76号原划船俱乐部会所,建于1905年


6.南苏州路79号教会公寓北立面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9.苏州路107号(圆明园路口)原新天安堂.

   新天安堂建成于1886年,当年是上海一座著名的侨民教堂,是旅沪英国侨民中,非英国国教信徒的联合礼拜堂(因此称为UnionChurch),圣公会信徒拥有江西路上的圣三一堂。

1949年以后,英国侨民撤出上海,这座礼拜堂借给旅沪闽人堂使用。1954年加入中华基督教会,1958年,上海市各基督教堂实行联合礼拜,将基督徒集中在少数教堂礼拜。这时闽人堂被并入黄浦区联合礼拜。新天安堂建筑被人民政府没收,钟楼上部的尖塔和西侧的礼拜堂被拆除,钟楼改为上海照明灯具厂的办公楼。照明灯具厂将教堂内部分成三层。钟楼只剩下残缺的底部,西侧的礼拜堂早被拆毁,东侧的礼拜堂也在2007年的火灾中烧毁,只剩下四面的墙壁,和烧黑的屋架。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重建完成,依原图纸重建了东侧礼拜堂和尖塔,预计作为民政局颁发结婚证的地点。


乍浦路桥于1994年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南苏州河路圆明园路一幢不协调的建筑。


光陆大楼位于乍浦路桥南堍的虎丘路142号,坐东朝西,由鸿达洋行设计,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塔楼造型更有代表性,平面为扇形。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923平方米,建筑面积7129平方米。1925年建造,因光陆大戏院曾在楼内,故名。


11.南苏州路161号颐中大楼位于虎丘路转角。坐南朝北,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于1920年。占地1440平方米,建筑面积7221平方米。因系颐中烟草公司投资建造,故名。现由江苏,新疆,山西.福建、江西、四川、西藏、北京、河南、吉林,青海等省、市、自治区及航天工业部驻沪办事处等单位使用。


南苏州路161号颐中大楼为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南苏州路185号各省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原先由百老汇大厦旧址迁来,上世纪30年代苏州河外白渡桥北端,建造百老汇大厦,英商上海电车公司迁至本处。


14.南苏州路185号互惠大楼位于虎丘路与四川中路之间。坐南朝北,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662平方米,建筑面积3228平方米。1917年建造,大楼曾在外白渡桥北端,上世纪30年代迁至。1957年10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理。现由湖北、宁夏、云南,甘肃,山东,辽宁,贵州、河北,陕西等省,自治区驻沪办事处及上海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经销部等单位使用。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15.四川中路660号公和大楼位于香港路与南苏州路之间。坐东朝西,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432平方米,建筑面积2576平方米。1930年建造,1955年起由房管部门管理,现由上海市医药采购供应站经营部等单位使用。

   四川路桥桥址处原为二坝郎渡口。1878年租界工部局在此处建造3.66米木桥,名里外渡桥、又名白大桥。不到五年木桥损坏,工部局又于1883年重建9.45米宽的新木桥。1922年木桥又损坏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于1923年建成。因桥北堍有1922年建成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故名邮政局桥。1943年改名四川路桥至今。四川路桥长70.97米,宽18.2米,核定载重量也是10吨。

  河南路桥,原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设的渡口,名为三摆渡。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工部局建造木桥,名为三摆渡桥。光绪九年(1883年)又将原木桥拆除另建新桥,新桥仍为木结构。因清末桥北新建天后宫一座,故又俗称“天后宫桥”。民国16年(1927年),原木桥拆除,改建一座长64.46米,宽18.2米的3孔混凝土悬臂挂孔桥,并命名为河南路桥。2006年6月,老河南路桥开始拆除重建,新河南路桥于2009年1月19日建成通车,桥由原来的四车道拓宽至六车道。

  上世纪三十年代公共租界在盆汤弄(今山西路)设老闸巡捕房,工部局即在苏州河上建了一座六孔人行木桥,名为盆汤弄桥(“盆汤”是上海地方话。上海人称浴室为“混堂”或“盆汤”,是沐浴的意思。解放前,此路较小,浴室较多,故称为盆汤弄)。以后几经修缮,保留到上海解放,随着盆汤弄改名为山西路,木桥也易名山西路桥。1956年木桥破损不堪,难以担当行人通行之责,加之苏州河修建防汛堤岸之需,拆除了该木桥。直至2007年底建造了现在我们所见的钢结构人行桥——山西路桥。

  1968年建成、2001年拆除的福建路桥,新建的福建路桥南起黄浦区北京东路,北至闸北区天潼路,桥梁全长97米。车行道宽度将从原来的7米拓宽到14米,两边还各有一个3米宽的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非机动车均可通行。新桥还将在两侧岸堤上增加跨度,形成上下分流的“立交”。此外,南北还各设一个人行梯道和残疾人通道。伴随着新福建路桥的建设,苏州河至北京东路的福建路扩建为27米,而苏州河至天潼路的福建路路宽则扩为30米。

  据上海科达交通建设勘察设计院的设计师介绍,新福建路桥灯式采用欧式古典式样,灯柱采用巴洛克装饰,以纤细优雅的弧形曲线为主。新桥两翼侧边有小范围照明的射灯,桥拱上有彩灯点缀,使桥梁在夜空中透明如纱,与水面中形成的倒影及背景中的城市灯光相映成辉。


25.浙江路桥建成于1908年,同样也是一座钢结构桥。它像一条大鱼横卧在苏州河上。   1879 年,工部局应苏州河边浙江路附近业主外侨的请求,从今浙江路架起步行木桥。因当时租界内生活垃圾多在桥旁码头外运,俗称垃圾桥。1899年泥城桥建成称新垃圾桥后,此处乃称老垃圾桥。

 1887年,桥已朽损,马车不能通行,工部局拆除旧桥另建新木桥。1908建成钢桥(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桥),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重力式桥台,木桥面。1924年改为混凝土桥面,1942年正式命名为浙江路桥 浙江路桥经过多次维修、加固、改建。最后一次桥梁加固、部件更换、除锈涂装、摊铺沥青,完成于2009年。


2015年4月18日,上海百岁老桥浙江路桥正式封闭,开始移桥大修,桥身钢结构骨架将被移到100米开外的场地"修旧如旧"。9个月后,浙江路桥将回归原位,可再使用50年浙江路桥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苏州路厦门路136弄


南苏州路971号衍庆里是坐落在西藏路桥边一座1929年的英式老仓库。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南苏州河路991号仓库

南苏州河路955号仓库


27.南苏州路971号衍庆里,西藏路桥边一座1929年的英式老仓库,清水青砖墙面,黑铁大门,低矮气窗。据说是老上海滩地产大王周湘云周纯卿兄弟的产业。当年脍炙人口的房地产老板周湘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被人们忘却。他的那些带有“庆”字的里弄房产,有的也尘飞烟灭,为新的建筑物所代替。

   1853年,租界工部局在此处建简易木桥。因桥毗邻“泥城浜”,故名“泥城桥”。泥城浜原是条流入苏州河的自然小河浜,是英租界的西界,因同年上海发生反清的小刀会起义,为防止战火殃及租界,英方将小河挖直,连通英租界北界的苏州河与南界的洋泾浜(现延安路),并将河泥筑起城墙,小河浜也就有了泥城浜的名称,木桥“泥城桥”的名称应是这以后的事了。

1899年,工部局拆除木桥,重建长74.73米、宽9.15 米的新木桥。

1922年,木桥已难以承担两岸经济往来的需求,便拆除木桥,建造钢筋混凝土桥。该桥上部为单臂梁加挂梁,下部为木桩基础的重力式桥台和空心桥墩,长62.26米、宽18.2 米,三孔,中孔跨径36.58米,中间梁底标高5.31 米,南北两孔跨径各16米,载重20 吨。1923 年竣工。

因岸边有垃圾码头,而下游已有称“垃圾桥”的,所以,下游的改称“老垃圾桥”(即前介绍过的浙江路桥前身),这座称“新垃圾桥”。也有称“自来火桥”的,因为桥右岸有英商煤气公司,上海人早先称煤气为“自来火”,所以才出此名。

1942 年,改称“西藏路桥”。

2003年,西藏路桥再次拆除重建,新桥于2004年4月竣工。现在,桥的全长已经达到100米,宽度为33米,主桥的拱板、箱梁、灯柱以及水面以上部分的桥墩全部用斩毛、雕花、天然唐山石花岗岩挂贴,桥面的人行道则铺上了斩毛、凿毛和烧毛相间隔的花岗岩板材,两侧人行道的楼梯亦用镂空花岗石板作拦板,并装上古典庭院灯,所有这些东西让这座桥成为了一个颇具意味的艺术品。

29.西藏路桥西侧的苏州河畔


30.乌镇路桥始建于民国18年(1929年),为6孔木结构桥,在抗战中毁于战火。民国37年(1948年)重建新桥,新桥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架桥梁,全长60.35米,宽9.4米。桥于1997年拆除重建,新桥于1999年5月建成。31.新闸桥上往东

   历经百年的新闸桥已经拆除。其实新闸桥的历史很长。堪称为吴淞江(今苏州河)上第一桥。早在明清时代,现新闸桥处东就建有石闸,时间为雍正十三年(1735),“两岸各筑石磴,中驾浮桥,船过拽之”。因别于吴淞江上东三里处的“旧闸”,称“新闸”。刚建闸时,两岸寥落,随着清政府开放海禁,上海逐渐成为一个万商云集,八方汇聚的大都市,新闸成为嘉定、太仓、宝山县通往上海县的要津,另一要津在今福建路桥处,可以摆渡,称“老闸”。新闸由于地处要津,上海开埠以后,上海道专门审理华洋交涉事务的“洋务局”即设在该处,清政府的“上海筹饷货捐局(初名烟酒捐局)北卡“及”“绸捐北局”亦设在新闸一带。新闸的南面靠近大王庙,香火旺盛,市面繁荣,成为上海县北部的一个市镇。新闸的北面是粮食、建材、地货、柴草、竹木集散地。清政府的官盐堂也在此,称盐库,上海地区民用食盐都在此供应。民国初年的《宝山县续志》这样描绘新闸桥:“厂肆林立、货船云集、水陆交通最为闸北繁冲之处。”

       现在的新闸桥为1916年所建。上部为穿过式钢桁架拱形桥,下部为木桩基重力式平台,形似于浙江路桥。在此之前为石闸,闸上设抽板浮桥,以便往来。“嘉庆八年嘉定名人陆逊修捐置,后归同仁堂修理。”“咸丰间(1851~1861)洋商易以铁轨,用铁索牵挽。同治元年(1862年)巡抚李鸿章改建。”(《上海县志》)据当时《申报》报道,李鸿章改建之桥为三孔吊桥,“中间桥面如人字形,角系有铁链,南北两岸设有盘车,如遇高大船只经过,由闸夫在南北两处将桥面绞起放行,而该船乃给以钱文以酬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商董徐鸿逵、总董瞿开仿西式建平桥,巡道刘麒祥捐银二千两,商民集捐银二千两,就旧石磴建。”此平桥是木桥。宣统二年(1910)春,有赖于两岸交往频繁,闸北巡警总局提议改建。经批准并拨下经费,将旧桥封闭,设官渡船四艘,免费济度行人。后两岸商家造一浮桥,撤除渡船。建桥工程先是被闸北巡警总局局长姚继之有意拖延,辛亥革命起,姚挟建桥经费三万二千两白银卷逃,因此被延误到1914年方始建筑桥墩,后又受租界工部局干涉,被迫停工,几经交涉,到1915年恢复施工,1916年建成今桥。临时浮桥旋即拆除。前后历时6年,原来可通行重型车辆,1927年大修后禁止重车通行直至今日。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34.南苏州路1295号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五仓库旧址

仓库1902年建成完工。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大楼,建筑立面构图完整。墙面为清水红砖与青砖组合,局部水泥饰面。立面有连续的弧形券窗台出挑,其下有涡卷装饰,阳台栏杆为铸铁,纹饰简洁精美,窗间墙有壁柱,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见证了苏州河1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


36.成都路桥最宽的苏州河桥
  作为南北高架横跨苏州河的桥——成都路桥,其最大特点就是宽。它全长568.2米、宽达55.5米,其中车行道为49.5米,两边各有3米宽的人行道。“它比徐浦大桥还要宽。”据建造施工人员介绍,黄浦江上的徐浦大桥桥宽为35.95米,而成都路桥的宽度比它还宽出20米左右。
  一位河道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苏州河为市区重要的船舶通道,对桥的高度,尤其是桥下净空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今天的苏州河桥梁,其桥梁底标高最低要在6米以上,才能保证无论潮水或涨或落均能畅通无阻。
37.南苏州路1415号上海市粮食局


39.南苏州路至恒丰路桥结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广东、浙江商人沈镛、祝承桂等集资在此造了一座木桁架桥,名汇通桥,俗称新木桥;因南岸桥旁有舢舨厂,又称舢舨厂新桥。桥南接麦根路,亦名麦根路桥。因年久失修,南端坍陷,于民国3年(1914年)7月拆除。
  关于“舢舨厂”,有人以为舢舨厂是造舢舨船的工厂,其实不然。它是当年外国人办的船赛总会的所在地,赛船用的是一种扁而长的舢舨船,1人掌舵,4人或8人划浆,上海人便称之为“舢舨厂”。
  舢舨厂桥拆除以后,需建新桥时,租界当局以桥南堍属租界产权归属为由对重建桥梁横加阻挠,延至民国6年(1917年)方由闸北工巡捐总局建成木质梁式桥。民国16年(1927年)7月,因不胜重载,中孔东边梁断裂,桥面坍圮河中。9月,上海特别市工务局就原址建临时木便桥,其北堍与恒丰路相接,遂名
恒丰路桥。日军侵占时被拆毁。抗战胜利后,沪西、闸北车辆均须绕道苏州河下游各桥通行,而战争期间迫迁南岸避难的闸北居民,返回重建家园心切,致市中心交通更加拥挤。上海市工务局遂于民国36年(1947年)2月委交中国桥梁公司承建钢筋混凝土5孔简支梁桥,民国37(1948年)年3月竣工通行。桥长52.76米,宽17.48米,其中车行道宽11.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59米。跨径组合10.37+10.67+10.67+10.67+10.37米。梁底标高5.42米。设计荷载20吨。这座5孔钢筋混凝土桥建成后,南北交通殊称便利,但因净空偏低,高潮时船只无法通过,枯潮时又受水位所限妨碍航行,造成大量船只抢潮行驶。加之净跨过小,水流湍急时,极易发生横船阻塞航道、撞桥翻船等事故。
  1986年,为配合铁路上海新客站工程,投资人民币1277万元,
重建恒丰路桥。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上海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该桥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桩基础重力式桥台,钢筋混凝土桩承台桥墩;上部结构主桥为三向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形连续梁;引桥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简支梁。主桥3孔,跨径组合30+55+30米。中孔跨越苏州河,两主墩设在南北老防汛墙岸线上,梁底标高7.89米;2边孔分别跨越南苏州路及光复路,净空高约4米。1987年底,新桥落成,这是苏州河上第一座用悬臂浇筑法施工的桥梁。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恒丰路桥全部换上了新的不锈钢栏杆,并在桥上重新进行了绿化。

}

2006年底,CCTV放映了系列专题片《大国崛起》。这个据说花费2年多时间拍摄的专题片,讲述了历史上9个大国的兴衰的故事,传达了这样的理念:制度决定国家,即制度是国家。这反映了CCTV,也是中国精英指导阶层对大国兴衰的主流认识。

无独有偶,2007年2月21日,日本国家电视台NHK每周三的固定历史栏目(《その時(那时)》),放映了日本是如何崛起的专题片。专题片题目是:鉄は国なり(铁是国家)。这是NHK,也是日本精英指导阶层对大国崛起的主流认识。

让我们比较一下现代中国人和日本人对历史的不同看法,铁还是制度决定国家?所谓的历史实际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历史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为什么中日两国几乎同时被西方打开大门,会走上不同的发展轨道,现状是那么的不同,还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

那是一个英国、德国、美国等制铁国家抬头挺胸,横行世界的时代。一开始,NHK的立论就与CCTV不同。是铁还是制度决定国家,这是中国和日本的世界观的区别,世界观则属于文化。所以,此系列文章的副标题是“铁、制度、文化”。

1871年,新成立的明治政府派出了遣欧使节团。作为遣欧使节团的一员久米邦武编的《特命全权大使米欧回览实記》中,久米邦武回想到“伦敦市天上有车行驶,地下有轮疾驰”,在他的眼里看到的是“铁”。在他的回忆录《久米博士九十年回顾录》里,陪同使节团到英国Newcastle和Sheffield等地访问的英国外交官Harry Smith Parkes,临行前,对使节团一行说“英国是欧洲边陲的一块贫瘠土地,无论怎么劳作都不可能得到丰富的产出。但是,自从产出了铁,制造机器,借助蒸汽的力量,兴起了工业,就成为了富裕国家”。在久米邦武耳中听到的也是“铁”。

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当年旅欧中国人留下的文献,中国人所见所闻的是“制度”。可能当时的中国人也看到听到了“铁”,但没有留下历史的记录。人会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对所见所闻进行取舍,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界观。或者虽然有记录,但这些记录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对历史记录进行取舍,则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所以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是如此,这当代史的区别就体现了中国日本文化的不同。

1874年2月15日,伊藤博文,当时的工部卿,甲午战争时的日本首相,提出了铁的国产化计划。在计划书中说,“铁道、船、一切铁制品都有必要自立制造”。于是工部省开始了建设官营釜石制铁所。1880年9月,官营釜石制铁所试生产出铁成功,但由于各种困难最终失败。官营釜石制铁所的失败后文会有详细论述。

日本明治政府封建专制集权腐败,权利没有任何制约,完全靠拍脑袋凭行政力量强力推进移植各种西洋工业和工程。政府官僚首先考虑的是政绩和形象,成功了自己有利益,还可以名垂青史,确实那些明治官僚后来都名垂青史了,失败了自己不用承担责任。这些项目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经济效益低下,官营釜石制铁所则是其中最大的失败。近代工业项目失败导致政府财政困难,还导致进出口贸易急剧恶化,因为需要进口大量的铁做原料。为了转嫁财政危机,打击迫害“士”。 1877年,士族反抗到了极点,爆发了西南战争。战争的结果,士族的反抗被镇压。内战使政府的财政更加恶化,只有靠多发纸币维持,导致剧烈的通货膨胀,政府处于崩溃破产的边缘。

为了挽救危机,1882年松方正义出任大臧卿,施行紧缩财政。对内紧缩开支,抑制通货膨胀,对外则平衡贸易,削减贸易赤字。工部省推行的铁路、造船等现代工业需要进口大量的铁,官营釜石制铁所生产的铁不能满足近代工业的需要,这是官营釜石制铁所失败的原因之一。“如果今日的放任风潮,会给国家酿成大害,会遭遇不可挽救的危机!”

松方正义紧缩财政的结果,使日本经济遭遇了很大打击,但1886年开始日本经济从谷底奇迹般回升恢复。于是,松方正义紧缩财政是好是坏,史学家们现在都没有定论。推动日本经济从谷底回升的主要力量是政府很少干预的传统产业,占总贡献的95%。而政府推动的近代工业则效益低下。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在这里可见一斑。

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获得2亿多两白银的赔款。日本政府突然有钱了,于是1897年决定在福岡县八幡村创办官营制鉄所。吸取官营釜石制铁所失败的教训,这次成套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操作人员,而不是官营釜石制铁所的土法上马。1901年,官营八幡制鉄所第一座高炉建立,伊藤博文等日本政府政要出席开业庆典。

1901年11月30日《东京经济杂志》这么描述同年11月18日开始作业的情况“熔铁炉的炉门打不开,溶解的铁不能流出,失败,两院议院、当局大臣等都目瞪口呆。”日本只引进了技术,却没有改革官办体制,失败是必然的,这是“体制”问题。不改革体制是不会成功的,这是中国人的认识。

但日本人却认为是由于使用外国设备和外国技术者,这些技术实际是“盆栽”技术,“盆栽”的意思是不适合环境气候,也不能自我繁殖生长,不适合日本的矿石和燃料。巨额投资建设的溶铁炉不能生产铁,日本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国家的行列。这是日本人的世界观。中国人的看法是不改革体制就不能成为现代文明国家。

原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野呂景义因为污职辞职,看样子官僚主义下腐败是必然的。由于官营八幡制鉄所运转困难,被招回解决技术问题。终于在1904年7月,改造后的第一号高炉重新点火成功。这座高炉经过了60年的岁月,1961年才被拆除。

官营八幡制鉄所成功制铁后,并不表示日本已经进入了文明国家的行列。铁要加工成各种型材,如铁轨、船板、型钢等。野呂景义死后,国产铁轨相继出现破损事故。野呂景义的弟子们在日本全国调查,收集数据、样本,战酷暑斗严寒,不断试验,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终于把外国“盆栽”技术转化成自己的技术。 1930年1月,日本终于实现铁轨的完全国产化。。その時(那时),日本迈入了文明国家的行列!

日本自认为成了现代文明国家。但对外表现却一点也不文明,凭借着钢铁的力量,918占领中国东北。官营八幡制鉄所的技术人员被大量派遣到满州,修铁路建钢厂,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数据、图纸。官营八幡制鉄所的体制落后,效益低下,需要大量政府的补贴。政府的补贴实际是国民的税金,民脂民膏,导致日本国民极端贫困,大量的人移民满州,现在还有残留孤儿问题。

1945年,日本战败,一片废墟。战后的复兴首先从钢铁开始,煤钢倾斜生产。大量的技术人员带着资料数据图纸回到日本,研究设计制造了新干线的铁轨。在钢铁的带动下,造船、建筑、汽车、新干线,这些铁制品把日本带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节目的末尾展示了野呂景义的名言:“「現代の進歩は表面的なものになってはいないだろうか? 鉄というしっかりした幹を持たない産業という樹木が、果たして枝や葉を豊かに繁らせ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か。しっかりと考えて頂きたいのです」”

译文:现代的进步是表面的东西吗?产业树木没有铁这样牢固的根干,能够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吗?请好好考虑。

此节目后不久,陪同中国来的亲朋好友从新桥出发,游览东京湾。新桥是日本第一条铁路诞生地,有个不起眼的铁道唱歌纪念碑。一行人对东京湾的景色所折服,这才是现代化的国家。友人说日本还是有钱,还是制度好,中国需要改变制度。看起来,中国从CCTV到普通百姓都是一样的认识,这是“制度”问题。

我说,这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无论怎么改变制度都解决不了。同样的景色,日本人看到的是“铁”,确实能直接看到大量的铁,正在施工的高楼大厦是钢结构,正在填海造地的是钢铁机器,已经建成的肯定也是铁。中国人看到的却是“钱”,如何改变体制挣钱,然后买这些铁。钱不过是纸,挣钱不过是从这口袋转移到那口袋,并没有创造什么财富。挣钱的结果,是中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买日本的那些铁,新近购买的高速列车CRH其实就是一堆铁,对会造的日本人来说。不会造铁,中国永远不会现代化。没有造铁的意识,无论怎么改变体制都是不行的。

与日本官营八幡制鉄所近似的是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比八幡制鉄还早7年,曾经是亚洲最大的钢铁厂。看样子大清确实很有钱,八幡制鉄实际也是大清“援助”的。它也是遇到与八幡制鉄一样的问题,洋设备与中国的矿石煤炭不合,生产出的铁轨不满足要求,没有买主亏损严重,最后倒闭。中国也想到过制铁,但却中途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制度问题还是文化问题?这里附录一篇当代主流经济学家梁小民对汉阳铁厂的认识,读者大概可以想象,当年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肯定也是类似的认识。于是,当时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被中断了。现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也被中断了,因为那是主流观点。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和日本会有这么巨大的认识差距,它的历史演变是如何的?知道历史就可以知道现在,知道现在就可以知道未来。下面的章节,主要以日本的近代历史为线索,探讨“铁、制度、文化”是如何相互影响演进的。铁、制度、文化的变迁,推动中国日本在不同轨道上发展。这系列文章会很长,资料数据会很详实。当然,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工学知识,我会力求通俗易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鸿章买军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