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乾隆会被认为雍正是明君吗?

张廷玉在最后被乾隆抄家,是因为他在晚年的时候犯了一系列的糊涂。

张廷玉是清代最为成功的汉臣,为了表彰他的功绩,雍正在临死前下了遗旨,给了他配享太庙的待遇,他也成为了整个清代唯一拥有配享太庙待遇的汉臣。那配享太庙是什么待遇呢?其实就是皇帝给人臣的最高荣誉,在人臣死后可以将自己的牌位放在清朝的太庙当中,放在清朝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旁边,在世的皇帝祭祖的时候会进入太庙给先帝磕头,在给先帝磕头的同时顺便也给配享太庙的人臣们也磕了头。让皇帝给你磕头,那是何等的荣誉!

▲张廷玉是有清一代唯一进入太庙的汉臣

而且在整个清朝295年的历史中,能进入太庙的人臣极少,总共只有26人,其中的13个名额还给了皇族成员,剩下的13人才是真正的人臣,可以说没有特殊的功劳,也不可能享受如此殊荣了。

就张廷玉本人来说,他似乎就是为清朝量身定做的一位宰相人物。他的父亲是大学士,出身可谓是苗正根红。他二十八岁就中了进士,不仅从小家学颇有渊源,当官以后又有老爹的耳提面命,并且他做官的禀赋又非常好,一看就气度沉稳,很有大臣之相,到了三十五岁的时候就得到了康熙的赏识,入职南书房,成为了康熙的秘书。虽然他在康熙一朝中他的官不大,但也为后来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皇帝的秘书,他直接接触到了帝国的各类机要政务,熟悉了整个帝国的运作模式,再加上他超高的领悟能力,经过康熙朝的历练后他很快就成为了一位才华出众的政治家。

后来康熙死后,雍正一上位就发现了张廷玉的才能,马上就把他提拔当了礼部尚书,并把张廷玉留在身边赞襄政务。到了后来张廷玉就做到了首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还身兼吏部和户部尚书。

在雍正一朝,张廷玉不仅官做得很大,跟雍正的私交还非常好。雍正五年的时候,有次张廷玉请了几天病假,雍正便对身边的人说道“我感到手膀疼”,旁人听了马上就说,既然皇上手膀子疼,那就赶紧叫太医吧。雍正说道,“张廷玉就是我的左膀右臂,如今他病了我才会觉得手膀子疼的”。又有一次在雍正十一年的时候,张廷玉回家省亲,离开了京城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雍正就给张廷玉下了圣旨,表达了自己无时无刻不挂念张廷玉的感情。

这些事情我们听起来都比较肉麻,我在史书上看了也觉得肉麻,其实清代的皇帝经常喜欢搞些君臣相得益彰的小故事,以便众人传颂出去造就一段佳话,虽然这其中有作秀的成分,但也能看出张廷玉与雍正确实私交极好。

后来到了雍正临死的时候,他也实在舍不得张廷玉,我们都说好基友一辈子,可如今自己要死了也不能带走张廷玉呀,于是便给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让张廷玉在自己死后到太庙来陪他,以便死后两人继续当好基友。

那张廷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臣,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呢?先从他的基本盘来说,张廷玉为人正直、清廉、不乱收财物,做事沉稳,从不出纰漏,更为重要的是他还非常勤奋能干,他能能干到什么地步呢?雍正在上面说话,他就能爬在地上马上给雍正拟圣旨,当雍正说完的时候,他的圣旨也就拟好了,每次拿给雍正来看,雍正都直接点头同意,不用改动就直接发出去了。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才能,不要说我们去理解别人的话,就是用自己的话来说事情,往往也要经过思考才能形成文字,可张廷玉就有这样的本事,每天动不动就是十几道、几十道诏旨,都是张廷玉完成的,由此可见张廷玉的才思是何等的敏捷!

张廷玉前后当了五十年的官,其中执掌军机就有24年,每天天不亮就要进宫值班,既勤奋又能干,同时记忆力也非常好,无论大小官员,每个人的出身、履历、籍贯、能力、做的如何,他都记得一清二楚,所以他待在雍正身边,雍正想查什么资料直接问张廷玉就行了,有了这么个人在身边,雍正怎能不喜欢呢?

那么做到以上这些,张廷玉就能配享太庙了么?其实还不行,你还不能跟皇帝争后世之名。这点怎么说呢,其实任何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在史书上留下个好名声,就比如唐太宗与魏征,我们都知道魏征经常对唐太宗进谏,而唐太宗也以纳谏而留名史册。在魏征刚去世的时候,唐太宗也是非常地悲伤,似乎是失去了一位股肱之臣。但是后来唐太宗知道魏征经常会把自己进谏的谏言给史官看,这就一下子改变了唐太宗的看法。因为在唐太宗看来,魏征向他进谏,他纳谏是要给他在史上留名的,现在魏征竟然把谏言给史官看,意思就是他要在史上跟自己争名了。后来唐太宗对这个事情是越想越气,本来要把公主嫁给魏征儿子的就不嫁了,到最后甚至亲自把魏征的墓碑给推翻了。

而张廷玉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如果我们看《清史稿》,里面关于张廷玉的传记就记了三件事,其中有一件还是张廷玉上书雍正,建议给守节15年的寡妇立牌坊的事。看到这里我们或许会疑惑,难道史官对于张廷玉就真的没说的吗?要把他建议给寡妇立牌坊的事给写上正史?确实,史官确实对张廷玉没什么可写的,虽然在清代的许多重大决策中似乎都有张廷玉的影子,但你就是不知道这其中他究竟做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张廷玉这样做就是不跟雍正去争名,这点也真是难能可贵了,如果要给张廷玉这个大臣打分的话,我想即便打满分也毫不为过了。

那么既然是如此满分的大臣,为何到后来会混得如此凄惨,以至于被抄家了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雍正死后,乾隆登基,其实在乾隆的前十年中,他还是非常倚重张廷玉的,毕竟老爹刚死,自己出来操纵帝国这部庞大而复杂的机器,又没个说明书给他,张廷玉又是部活字典,他不倚重张廷玉还能倚重谁呢?在乾隆前期,乾隆不仅对张廷玉非常客气,在他出巡的时候,朝中的事务都完全放心地交给了张廷玉去办。

▲对于张廷玉来说,乾隆是个难伺候的主

我们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皇帝上来后总会培植自己的党羽,到了乾隆十年的时候,乾隆就看中了一个叫讷亲的人,他是前朝大臣遏必隆的孙子,乾隆让他当了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虽然当了多年的首席军机大臣,但在这个时候也毕竟老了,乾隆命他让出了位置。甚至到了乾隆十一年的时候,乾隆还曾经对张廷玉说,“你老了,以后就不用这么早来办公了,以后你可以多睡一睡了”。这就是个很明显的政治暗号了,意思是要张廷玉退居二线了。张廷玉怎能不明白这其中的意味呢?于是张廷玉也就退休了。

但是在我国的皇权社会中,当一个人位极人臣之后,到了晚年要想平安落地也是一件极难的事情,很多名臣都是到了晚年出现了晚节不保的情况,不但一生的功劳灰飞烟灭,搞不好还搭上了全家的性命。就拿朱元璋的宰相李善长来说,早年朱元璋还没发迹的时候就跟了朱元璋,帮着朱元璋一路打下了大明朝的江山,可是到了晚年七十七岁的时候还因为躺枪卷进了胡惟庸案而被满门抄斩。

张廷玉到了这个时候,也想平安降落了,可人总是会有老的时候,人老了才思就不如以前那么敏捷了,才思不行了,做事情就容易出错了,而做事情出错了,皇帝就不会有你的好果子吃了,晚年张廷玉的降落动作,我只能用奇丑无比来形容。

乾隆十三年正月,皇家大宴群臣,在吃完饭后,张廷玉便私下跟乾隆说,自己老了腿脚不便了,脑子也不好使了,能不能告老还乡呢?乾隆听了就不高兴了,在乾隆看来张廷玉是在嫌弃他不够圣明,也就是看不起他,于是便跟张廷玉说道,“朝中还有很多事情我需要向你请教,而且既然先帝给了你配享太庙的荣誉,你就应该站好最后一班岗,随时听候我的调用嘛,我不准你退休。”

可一生谨小慎微的张廷玉竟然跟乾隆辩论了起来,他跟乾隆说道:“生前告老还乡,死后配享太庙,这不是没有先例的,比如明朝的刘伯温不就是这样的吗?”

乾隆一听还来劲了,心想,哟你个老头跟我辩论了是吗?于是乾隆就说道:“明朝的刘伯温是被皇帝罢黜的,你怎么不学学诸葛亮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廷玉回答道:“诸葛亮那是天天打仗,我的命又很好,遇到了您这样的圣主,生活在了太平盛世。”

▲乾隆瞪大了眼睛说道,张廷玉你什么意思?你还对我忠不忠诚?

可问题在于,你还不能跟乾隆辩,乾隆一旦辩论起来就越辩越来劲,便说道:“你这话就太没意思了,难道我对你不好吗?难道你对我没感情吗?”乾隆这样说,其实意思就是,张廷玉你对我(乾隆)还有没有忠诚度?张廷玉听了这话就知道实在是不能争论下去了,当场就哭了起来,乾隆看了也心烦,就让太监把他送回家了。

但是到了第二天,乾隆就把这件事在朝堂上宣布了,不过也没指名道姓说是张廷玉,乾隆说一个臣子到老了,觉得我这个皇帝没用了,该不该就把我这个皇帝一脚踢开呢?乾隆这样说,张廷玉也是吓坏了,从此就不敢提退休的事了。

在乾隆十三年,还发生了两件事,给张廷玉造成了重大打击。第一件事是这一年乾隆出版了一部自己的个人诗集,我们都知道乾隆一生写的诗很多,但大多都是写得很臭的诗,可乾隆就好这口也没办法。乾隆的诗集当时是由张廷玉监制的,可在诗集刊印好了以后拿给乾隆,乾隆竟然看出了错别字,因为这个事情,张廷玉遭到了处分。

第二个事是这一年乾隆的元配皇后去世了,要写祭文,这个祭文是由张廷玉写的,结果祭文中有个词乾隆非常不满意,因此张廷玉又给罚俸一年。

此前张廷玉当了四十多年的官,从未出过错,也从未受到过处分,这一年连着受了两个处分,人的心情也变得极度郁闷了起来,再加上身体不好,状态也就每况愈下了。

过了来年到了乾隆十四年的时候,有次乾隆就想到了张廷玉,便关切地问张廷玉,爱卿身体如何呀,最近吃得可好呀,张廷玉一看机会来了,便再次提出了退休的想法。乾隆听了便告诉张廷玉:让我回去想想。到了第二天,乾隆就发了道圣旨给张廷玉,意思是张廷玉是三朝老臣,功劳很大,如今确实身体不行了,也该退休了,但是我这边朝政又确实离不开你,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其实按照乾隆的意思来说,他是想安排这样一个剧本:乾隆下旨把是走是留的决定权给张廷玉,然后张廷玉就上表说虽然自己年纪大了走不动了,但是念及皇家对我的恩情,我实在舍不得走。然后乾隆再下一道圣旨说,我作为皇帝要体恤老臣,爱卿还是回家退休吧,这样一来就能传为一道佳话了。

如果放在张廷玉年轻的时候,他一定能看出乾隆的意思,可这个时候的张廷玉确实是老了,政治智慧根本就不够用了,他就认为乾隆是默许自己走了,于是就上表谢恩了。乾隆看了张廷玉的上表也是哭笑不得,但索性也就算了,便批准了张廷玉退休的请求。

事情到这本来就结束了,可张廷玉回到家想了半天,却越想越不对劲。因为自己在朝中多年,对头实在是太多了,万一自己走了,那些对头天天在乾隆面前说自己的坏话,那自己心心念念想的那个配享太庙的荣誉不就可能没了么?为此他翻来覆去在家想了好几天,最终在一个寒冬腊月终于鼓起勇气进宫去找了乾隆,跟乾隆说了一大堆,最后就跟乾隆提出,请以一辞为券,也就是要乾隆给他写个保证书,保证他以后配享太庙。乾隆听了这话就来气了,但还是压住了火气,让张廷玉回家去了。等张廷玉回到家,乾隆就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了张廷玉,总的来说就是你张廷玉什么意思?你对我爹放心,对我不放心?我不是个好皇帝,我配不上你这样的好臣子是吧?虽然乾隆写了个保证书,但在乾隆的话里,已经暗藏杀机了。

在得到了乾隆的保证书后,张廷玉接着又出了昏招,因为按照那个时候的君臣礼节,当臣子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后,第二天是要进宫谢恩的。可到了第二天张廷玉竟然嫌天气冷,自己没去谢恩,让儿子代替他去谢恩了。结果这个行为搞得乾隆暴怒了起来,乾隆暴怒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损了皇家的面子,作为皇帝来说如果不惩治张廷玉,以后赏赐别的大臣东西,别的大臣也跟张廷玉一样派儿子来谢恩,皇家脸面何存?二是从个人感情来说,张廷玉的表现让乾隆认为他对乾隆没有感情,甚至乾隆觉得张廷玉是玩弄了他的感情。

于是乾隆就立马下旨,要张廷玉写检讨书。当时在军机处有个名叫汪由敦的人,也是清代名臣,他是张廷玉的学生,一看情况不对就写了张小纸条派人送到了张廷玉家,告诉张廷玉要小心点。可这个时候的张廷玉真的是老了,他马上做了件糊涂得不能再糊涂的事,第二天一早他就跑到宫门去请罪了。可问题在于这个时候乾隆的谕旨还没下来,你张廷玉怎么知道的?这什么意思?很明摆,军机处有人给你张廷玉通风报信呀。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张廷玉肯定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

这个时候乾隆会怎么想?你张廷玉要谢恩的时候身体不好没来谢恩,一听说我要下旨办你了你就跑过来请罪了,说明你身体没问题呀,你是在骗我呀,这是欺君之罪呀。再说了,军机处还有人给你通风报信?你跟我玩儿潜伏?你走了军机处还有你的人,你这什么意思?乾隆就下旨把张廷玉骂了个狗血淋头,那么怎么处罚张廷玉呢?乾隆想了想,你张廷玉不有个伯爵的身份吗?我爹赐给你的东西我不好收走,可这个伯爵的爵位可是我给你的,于是就他的伯爵给剥夺了。

张廷玉没事丢了个伯爵,想想也就算了,打算在来年三月也就是乾隆十五年的三月变卖京城的所有财产,回老家安度晚年了。本来事情已经完了,可到了来年的三月正当张廷玉要走的时候,又出事了。这一年正好乾隆的大儿子永璜死了,张廷玉作为永璜的老师自然是要参加葬礼的。可就在葬礼结束后,孝服还没脱的时候,张廷玉竟然又上表给乾隆说自己要走了。

张廷玉的这个上表,偏偏是选“对”了时机,这个时候乾隆刚死了最宠爱的儿子,作为一个父亲来说也正是最为悲伤的时候,张廷玉说要走了,在乾隆看来就是对他没感情,对他儿子也没感情,乾隆的火气被张廷玉点燃到了极点,便直接责问张廷玉:你自己说,你TMD还配不配享太庙?

面对怒火攻心的乾隆,张廷玉能说什么呢?他也只能说“我不配”。

“好的,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啊,就不给了,你走吧”

于是也就在乾隆十五年的时候,张廷玉一下子什么都没了,爵位没了,配享太庙也没了,忙碌了大半辈子,一生都奉献给了大清朝了,到头了还是什么都没了。当他回到家乡的时候,当地的官员贵人没人敢出来接待他,还是几个子侄把他接回了家中的老宅,但事情还没完。

乾隆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气如果没出完就会找机会接着出,张廷玉的气其实乾隆是没有出完的,所以乾隆也一直在找机会出气。后来就真的有事摊上了张廷玉,他的一个儿女亲家叫朱荃的出事了,出了什么事呢?匿丧不报。这点就要解释下了,当时朱荃是京城的翰林,翰林一个月没几两银子的薪水,平时都是举债度日的。等到有机会下去到某个省当学政的时候,也就是到某个省去主持考试,考上的考生总会给学政孝敬一些钱财,在学政的位置上就能捞些钱,回到京城就能还债了。朱荃当时被安排下去当了学政,可正好这个时候老娘死了,按规矩来说他要放弃学政的差事回家去守孝,可为了钱财朱荃就把老娘死了的这个事情给瞒了下来。后来这个事件东窗事发了,要知道清朝是以孝治的天下,搞匿丧不报的事情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禽兽不如的,你要是在哪个时候犯了这样的事情,是会被社会性抹杀的。这样的机会乾隆自然不会放过,就下了个谕旨给张廷玉,说:你跟这种小人结为姻亲,你是什么感想呢?你怎么能跟这种人结亲呢?

张廷玉能怎么回复呢?他的儿女亲家要干这种事情,他怎么知道?便只好回复说了一大堆,最后实在没话说了,就只能是说,我就是老了,我就是糊涂了,要不是皇上您提醒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我如梦方醒了,皇上您看该怎么办吧。

乾隆见了张廷玉的回信,就心想,反正他伯爵没了,配享太庙也没了,能罚他什么呢?这样吧,就把我爷爷康熙,我老爸雍正以及我赐给你们家所有的赏赐,你都还回来。张廷玉接了这个旨也是没办法,只好全家都跪在门外,等着朝廷过来抄家了。

负责给张廷玉抄家的是德保,在临行的时候乾隆特地嘱咐了他两点,一是张廷玉这些年有没有贪污,你把他家给里里外外抄一遍,只要贪污了,我立马办他;二是这些年张廷玉参与了很多朝廷机密,你看他家有没有只言片语诽谤朝廷,如果有我立马办了他。要知道乾隆的时候文字狱是很盛行的,如果当时张廷玉留下了一点点关于他与皇帝之间的对话这种不能为外界知道的事情,哪怕是一点点,张廷玉就会立马人头不保,很显然乾隆是动了杀心了。

德保到了张廷玉老家后,马上就到衙门借了200兵丁把张廷玉家里里外外抄了一遍,结果既没有查到张廷玉贪污,也没查到张廷玉留下的任何只言片语,可以说张廷玉在这方面的功夫确实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后来德保回到北京后也是说了张廷玉很多的好话,乾隆才打算勉强放过他,不过既然没抄出什么东西,这也是皇帝亲自下令办理的,乾隆便把责任都推给了地方官,说自己没抄张廷玉的家,是地方官办事不力。后来就下了道谕旨,把张廷玉又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说道念你三朝老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我就免于追究了,到这里张廷玉的事情才算是彻底地了解了。

但是整个事件给张廷玉造成的心理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张廷玉在老家又活了五年,晚年的张廷玉是什么都没了,名誉扫地,一生所得都成了白茫茫一片干净了。张廷玉终日郁郁寡欢,一言不发,在一片落寞中结束了自己的余生。

可张廷玉就是死了,乾隆也还没放过他。对于张廷玉的死,乾隆表示虽然你生前做了很多错事,但是我还是很宅心仁厚的,给你个好谥号吧,谥号文和(清代最好的谥号是文正),至于配享太庙这个事情嘛,是我爹给你的,我这人其实很大方的,上次要走你的配享太庙是跟你开玩笑的,这样吧,还是配享太庙吧。整件事情,乾隆是做了个明君、仁君,而张廷玉则做了个小人,就算是死了也还是被乾隆给玩了一把。

但是即便是把配享太庙的待遇给了张廷玉又能如何呢?对于张廷玉来说他已经死了,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死后能得到配享太庙的待遇,为皇家服务了五十年,最终落了这样的一个下场,也难免让人唏嘘了。

}

回看历史中的各朝帝王,秦皇汉武、大唐气象,还有在各类古装剧里重现威武的清朝王廷,各朝各代提起来,似乎都有几位极富代表性的皇帝。相比之下,宋朝皇帝的“存在感”却略低。

宋仁宗是怎样的一个皇帝?除了狸猫换太子的传说,很多人对他知之甚少。由王凯、江疏影主演的古装剧《清平乐》正在热播。该剧以北宋为背景,在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之间,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

狸猫换太子:想像的宫斗大戏

野史上,关于宋仁宗,最有名的是“狸猫换太子”的传说,在《宋仁宗:共治时代》一书中,作者吴钩详细阐述了宋仁宗的身世、他的三位“母亲”和“狸猫换太子”传说的源头与流变。

其中提到——赵祯幼年不太寻常的经历,经过民间艺人长时的演绎,最后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狸猫换太子”故事。清代长篇公案小说《三侠五义》第一回“设阴谋临产换太子,奋侠义替死换皇娘”讲的,便是“狸猫换太子”的传奇故事: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遂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

显然,这个故事完全是民间艺人编造出来的,与宋朝史实毫无关系,只不过借用了刘妃、李妃与宋仁宗的身份,敷演出来而已,都来自民间文人的想象。李氏怀有身孕之时,并不是妃嫔,而是一名小宫女,根本不可能与得宠的刘妃争夺皇后之位;刘妃抱养侍女所生皇子,其实是合乎当时宗法的,并不需要动用诡计;当时包拯还在家乡侍奉双亲,不可能参与调查这起宫廷谜案。

也有人认为:据史料记载看,明孝宗朱祐樘的生平经历与“狸猫换太子”故事情节相差无几,但问题是——“狸猫换太子”故事最早源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远远早于明朝。

乾隆为何把宋仁宗视为偶像

宋仁宗赵祯13岁登基,是北宋的第四任皇帝。在位期间,他忠实执行宋太祖重文轻武、偃武修文、文治靖国的“祖宗之法”,还进一步改革台谏、科举等制度,使“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赵祯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700年后,自我感觉甚为良好、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了。

在仁宗执政期间,正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登上历史舞台,著名的“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和“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灏、程颐)大放异彩的时期。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均出现在宋仁宗时代:用来制作热兵器的火药配方首见于仁宗朝的《武经总要》,指南针与活字印刷技术,首见于沈括《梦溪笔谈》;宋代最聪明的两位科学家——苏颂与沈括(苏颂发明了世界最早的自动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沈括则是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无不涉猎的天才),都成长于仁宗时代。

此外,还有很多民间口口相传的历史名臣:包拯、庞籍、狄青、吕夷简、晏殊等,举不胜举,仁宗朝人才之盛,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时代可以比肩。

宋朝有一套较为先进的机制

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他是北宋第四个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做了42年。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宋史学者、CCTV“2018中国好书”得主吴钩在新书《宋仁宗:共治时代》中,认为宋仁宗是被世人严重低估的一位盛世之主。

宋朝为何能取得如此高的文化、科技成就?吴钩认为在于宋朝有一套较为先进的政治运作机制。在这套机制之下,皇帝负责任命政府主要的执政大臣,由执政大臣主导政府大小事务,并设置独立的台谏系统严密监督政府人员。这套机制具有明显的分权制衡的特点,似于现代英国君主立宪的体制,既保证了宋朝可以选举出最优秀的宰辅人才,同时又能保证臣工真的做到各司其职。而这套中古时代较为先进的政治体制的真正缔造者,乃是宋朝第四位君主宋仁宗。从这点看,他的功劳不比开国的太祖、太宗小。

学者夏坚勇的《庆历四年秋》,书写的也是宋仁宗这段历史。写北宋庆历年间的事,又涉及到范仲淹这个人物,人们一定会想到庆历新政,也会想当然地认定《庆历四年秋》是一本写改革的书,但作者夏坚勇说:“我只是把庆历新政作为一个背景,而着眼点多在与世态人情有关的鸡毛蒜皮。我觉得把鸡毛蒜皮写好了也挺有意思,从中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肌理和体温。”

2020年,恰逢宋仁宗诞辰1010周年。吴钩在《宋仁宗:共治时代》楔子中写道:“作为君主的仁宗与作为个人的赵祯,这两种角色有时候是互相冲突的。我们发现,当发生角色冲突时,仁宗常常选择克制自己的个人情感与偏好。仁宗之所以为后世士大夫所称道,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美】伊沛霞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宋末期,中国的艺术水平究竟取得了多高的成就?——作为历史上屈指可数天赋极高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在书法、绘画、诗词、茶道、建筑等多个领域有何种影响,他和同时代艺术家如何往来。以绘画为例,作者选取五幅名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北宋的灭亡是偶然还是必然?在位二十余年,宋徽宗犯过哪些错误?在走向盛世的时刻,宋徽宗在面对外交、战争、党争、经济方面的棘手问题时,出于何种目的,做出了哪些决策,使得情势急转直下,乃至最后沦为亡国之君?

《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吴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讲述宋朝“风雅”生活的一本趣味图书。作者从宋画这一新颖角度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揭示了宋朝“风雅”生活的若干侧面,将宋人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赏春游园、上朝议事的生活图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宋朝特有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

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坚勇深耕宋史十余载全新力作。

一次小小的酬神聚餐,引发了朝局的轩然大波,背景是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作品展示了从宫廷到市井广阔的生活面,政治、社会、军事、外交,错综复杂;变革、权争、阴谋、人祸,惊心动魄。一波三折的朝廷新政被置于日常性的生活描画之中,既有细密精微的人情洞察,又有对于天下大势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读来兴味盎然,令人深思。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雍正是明君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