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战区2022年大学生士兵提干入学时间

“妈,我马上要参加最后的选拔考核,你们放心吧!”前不久,北部战区陆军某旅上等兵乔冠博,凭借过硬素质,顺利通过组织推荐、考察筛选、资格审查、考核审批等关口,拿到大学生士兵提干选拔考核的“入场券”。电话里,乔冠博的家人格外欣慰:“现在部队风气阳光透明,咱们以前的担心和顾虑真是多余!”

盛夏时节,记者跟随工作组来到调整组建后的北部战区陆军部队,发现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战区陆军组建以来,各级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坚定不移推进正风反腐向基层延伸,部队风气和政治生态发生深刻变化,长期存在的“四风”顽疾、“五多”病根、官兵身边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等,正逐步得到解决。如今,军营新风扑面,基层官兵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原某团副连长巩艳旺没想到,他来到新单位后,在干部增多、提升比例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被编余,还被提升为连长。他感叹说,旅党委班子严格按照军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官兵上下服气满意。

一个周末,某海防连连长张茂春利用休息时间与官兵一起上网、阅读,调节身心。张茂春告诉记者,上级明确规定,节假日无特殊情况,不得给基层下达临时任务。各级党委硬起手腕对随意挤占官兵休息时间的问题追责问责,使官兵休息有了保障。

6月19日,某旅修理连下士刘佳乐家人来队探望。他向旅里提出家人的住宿申请后,他的家人当天便顺利入住旅招待所。现在,各级工作组数量明显减少,招待所向基层官兵有序开放。

一幕幕生动鲜活的场景,折射出基层风气新貌。北部战区陆军各级党委机关抓住官兵呼声强烈的问题,按照“具体化”“落细抓实”等要求,全面彻底肃清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影响,组织领导干部对照5类56种问题表现、基层党员对照4类28种问题表现,逐一进行检查纠正,强力纠治以往司空见惯的陋习和作风难题,系统整治官兵身边的不正之风。

记者从战区陆军纪委纪律检查处了解到,为把基层政治生态“净化工程”建设好,他们采取集中检查、专项抽查、定向核查、暗访巡查等方式,查实基层“微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70余件,仅今年,就先后两次下发通报,严肃处理了数十名责任人。

在持续推进清理“五多”、敏感问题阳光操作等工作的同时,他们还以团以上党委述职述廉为基础,督导各级党委压紧压实“两个责任”,综合运用网上信箱、举报热线等监督方式,构建立体监督网络,打通作风建设“最后一公里”。

新体制呼唤新风气。4月底,战区陆军组织新任职直属作战旅团主官集体谈话,人人签订《党员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廉洁自律承诺书》,立起严兵先严官、严下先严上、正人先正己的鲜明导向。由此,组织新任职团以上领导干部集体谈话并签订勤政廉政承诺书,成为该战区陆军的一条硬性举措。

(原题为《北部战区陆军持续加强基层风气建设——纠治“微腐败”让军营新风扑面》)

}
“两不怕”精神指引我成长,军营熔炉让我淬火加钢。但荣誉只是过去,新时代新使命给予我新舞台,我会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带出更多能打仗、打胜仗的尖兵。

“蓝盔勇士”写荣光(滑动查看)

    遥远的西非马里大地,战乱无处不在。一次巡逻归来,我维和分队的装甲车被不明身份人员围困在营区外。当车内所有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时,一名指挥员却钻出车外,一边指着军装上的国旗标志,一边用简单的法语比划解释,最终为整车人争取到平安返营的机会。

这个人,就是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侦察二连连长李庆昆,现任中国第六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快反中队中队长。两次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李庆昆都是主动请战。这背后体现的是一名革命军人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与践行。

2013年,李庆昆母亲重病需要照顾,在忠与孝的两难中,他选择先尽忠后尽孝,毅然走向硝烟弥漫的马里;2018年,已为人父的李庆昆第一个报名,出征时,他的儿子刚出生17天。谈起这些,李庆昆坚定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代军人手里,我们必须勇担使命、续写荣光。”

李庆昆出生在一个军人之家,爷爷是抗战老兵,二叔参加过边境自卫反击战。他是听着抵御外敌、浴血奋战的故事长大的,对军队充满崇敬和向往。入伍后,他来到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其前身是土地革命时期由方志敏、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的红军部队,长期积淀形成了“猛虎精神”“苏宁精神”。在红色传统熏陶下、英雄模范引领下,李庆昆在“兵之初”就认真研读《清贫》《可爱的中国》等红色书籍,不断汲取红色营养,这些都成为他初心不改、敢为人先的精神动力。

笔者见到李庆昆时,他戴着一顶维和蓝盔,身着迷彩服,胸前的军功章在阳光的映衬下闪闪发光。笔者感叹:“真是天生的特战精兵!”

“才不是呢!”旁边的一名战士说:“连长刚入伍时可是个大胖子。”

原来,刚入伍时,李庆昆体重200多斤,跑步跟不上、障碍过不去,体能考核排倒数。但军人家庭出身的他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为了闯过“体重”关,他坚持多喝水少吃饭,穿上棉大衣、大头鞋,再背上全副武器装具练长跑。

有志者事竟成。新兵下连时,李庆昆的体重减到155斤,综合成绩名列前茅,5公里武装越野更是全连第一。

有了这段刻骨铭心的新兵记忆,李庆昆在精武强能之路上奋勇向前:入伍第一年,他通过原军区的“特战精兵”认证,第二年打破集团军特种兵6公里武装奔袭纪录,第三年以全优成绩被上级认证为“猎人”“优等狙击手”;在“砺刃-2013”全军特种兵比武中,他忍着腰伤完成比武课目,取得3金1银1铜、总评第一的成绩。担任连主官的5年,正值部队改革转型,他带头学习新专业、研练新战法,换装当年就带领连队获得共同和专业课目比武双第一,连队更是年年被评为先进。

笔者翻看李庆昆的履历发现,他的前行每一步都有不怕牺牲敢担当的印迹。13年戎马沙场,李庆昆用全身17处伤疤塑造出一名铁血军人的好样子。

“庆昆,你要坚持下去!”2006年,李庆昆参加特战综合演练,不慎从12米高的悬崖跌落,昏迷不醒,鲜血浸透了他的迷彩服。

没承想,李庆昆仅仅在医院休养5天,便重新站在训练场上,37天后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特战精兵”认证。

“他是最有血性、敢担当的军人。”提起李庆昆,旅领导感触颇深。

执行维和任务期间,李庆昆作为指挥员始终战斗在最危险的岗位,先后带队执行应对游行冲击、护送联合国官员等任务280余次。每一次他都是乘坐第一车,站在第一排,负责最危险的方向。2014年5月19日,示威人群冲击联马团营区,烧轮胎、投石块、扔燃烧瓶,李庆昆被石块砸中,脖子上鲜血直流,但他一步也没有退缩,一直坚持到最后,守住了防线。

危难之际方显英雄本色,突遇险情更要有铁血担当。作为机长,就要在关键时刻、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把战友和心爱的战鹰带回家!

“铿锵木兰”勇争先(滑动查看)

    红红的脸蛋、齐耳的短发、清瘦的面庞……初见这个90后女孩,很难将她和打破多项纪录、获得多次比武冠军的“女汉子”联系起来。然而,就是这个面容清秀的女孩,在强军路上书写了“铿锵木兰”的别样传奇。

她,就是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学员杨叶。5年前,她还是一名初入军营的新兵。过了4年,她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今年,又作为优秀士兵被保送进入陆军工程大学学习;前不久,她又当选为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13年高考结束后,从小崇拜军人的杨叶对父母说,想参军入伍。母亲坚决反对:“一个女孩子去当兵,能吃得了那个苦吗?”“吃苦怕什么,我一定要当兵!”母亲最终没能拗过这个倔强的女孩。杨叶如愿以偿入了伍。

对杨叶来说,新兵连的日子是最难熬的。同批入伍的战友,有的受不了哭起来,但杨叶一次没哭过。杨叶常说:“不是不累,不是不苦。只是因为我的字典里没有困难,更没有退缩!”

爬杆训练是入伍之初的重要课目。每次训练,手上和大腿两侧常常会被扎刺,对一个女孩子来说,那是钻心的痛。然而,杨叶始终没有放弃。她说:“作为军人,一千次的训练就为一次漂亮的出击!”

刻苦的训练和不服输的劲头,让杨叶很快脱颖而出。新兵训练结束,她以全优成绩通过考核,成为所在团“十佳新兵”中唯一的女兵;第三年,参加单位比武,被评为“十大铁人”;服役期间,连续两年参加原济南军区通信专业“创纪录、破纪录”比武,均创纪录夺冠。

2016年8月,杨叶被选入“国际军事比赛-2016”军医接力项目中国参赛队,远赴俄罗斯参加比赛。比赛的主要课目是俄式400米障碍、轻武器射击、战场救护等。400米障碍比赛中,杨叶在从地下通道上来时,头突然撞到了坑沿,人瞬间栽倒在坑里。她强忍着疼痛,完成了比赛。当杨叶摇摇晃晃到达终点时,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次日的比赛,医生建议杨叶放弃,倔强的她没有同意。此项比赛,在战术背景下,要搬运男伤员穿越敌人包围封锁,进行紧急战场救护。

爬过铁丝网、穿过泥泞路、紧急包扎救护……杨叶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智慧,率先带领90公斤重的伤员“突围”,获得了个人第二名及团体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场的参赛队员都被这个身高不足165厘米的中国女兵的表现震惊了。次日,她又凭借良好的发挥,摘得女子步枪100米射击冠军。

对此,杨叶坚定地说道:“我在赛场上只是做了一个军人应该做到的,上战场,就要打胜仗。特别是意志上,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017年10月18日,杨叶现场聆听了习主席作的十九大报告。领袖对青年的期许,让杨叶的内心无比激动。“作为一个90后的基层战士,能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是我最大的光荣。但更多的是责任,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做一名称职的代表,为基层代言,为强军兴军贡献力量。”杨叶感慨道。

杨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大会结束后,杨叶被选入北部战区陆军“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宣讲团”,赴多地宣讲。“看到自己身边的战友为我们解读十九大精神,我们感到非常亲切。她讲得很精彩!”“杨叶用兵言兵语、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理论解读,听着很生动、很接地气。”……战友们纷纷为杨叶的宣讲点赞。

来到陆军工程大学后,杨叶更加意识到学习理论的重要,她把学理论与铸军魂、强党性结合起来,在学理论中不断打牢忠诚底色。“以前是一名战士,需要学习主席的讲话,现在作为未来的带兵人,更需要在习主席的讲话中汲取精神营养、感悟初心力量!”在学员队组织的强军故事分享会上,杨叶道出了心声。

从军以来,在练就强健体魄、过硬军事技能的同时,更锤炼了我永不懈怠的意志品格。正是这样的品格让我奋发有为、不负青春,以实干为桥梁,连接梦想和现实!
在我们边防部队,有两种人最受尊重:一种是巡逻路走得多的,另一种是为单位争得荣誉最多的。这也时刻提醒我们这些戍边人,永远都不能行远忘初,忘了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

鹰击长空立潮头(滑动查看)

 吴天锐,这位19年如一日矢志飞行事业、努力自学成才的飞行教员,以小教员也能干大事的韧劲,无怨无悔精心培育每名学员的同时,也为飞行训练信息化建设创造出一连串成绩和荣誉。

飞向蓝天没有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不走捷径。当飞行学员时,为打牢基本功,练就过硬本领,吴天锐常常自开“小灶”、自我加压。学习航理,别人懂了就行,他非要做到融会贯通;实践操作,别人会了就行,他非要做到熟能生巧。为加强航理学习,他把重要的学习资料做成卡片,装在口袋里,挂到墙壁上,一有空就看就记。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参数,坐着背、站着背、走着背,上厕所时还在背。凭着这股子钻劲儿,吴天锐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写下近11万字的学习笔记,对直升机上百个性能参数了然于胸。为强化实践操作,吴天锐又把仪表图纸贴满了宿舍墙壁,一有时间就反复揣摩;把自己的床铺当作模拟训练器,晚上睡觉前坐在床头抱着仪表板模型反复练习。正是这些让旁人看起来显得很“笨”的办法,让他的功底在同批学员中最扎实,他也因毕业考试时所有课目达到全优被批准留校任教。

“你们今天是飞行学员,明天就是战斗员,将来是要上战场的。”吴天锐总是这样告诫他的学员。

当教员后吴天锐发现,自己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讲理论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学员甚至会心不在焉,这让他产生了很强的挫败感,“学员都教不好,谈什么培育打仗人才?”有一次,他看到学员们对一款飞行游戏很感兴趣,顿时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把枯燥的航理配上直观的动画,这样不就能帮助学员尽快掌握了吗?”说干就干。他又拿出自己当时学航理的劲头,仅3个月的时间就把flash、3Dmax等软件一一“啃下”,备出了一手漂亮的动态理论课,让枯燥的航理一下变得十分有趣。当他把精心制作的动画演示呈现在学员面前时,以前反复讲的问题现在一点就透。他制作的课件也被原总参谋部评为“优秀电教教材奖”一等奖,并多次获得学院原飞行训练基地多媒体课件第一名。

吴天锐不仅善于把教学科研当成事业干、紧盯前沿、勇攀高峰,更善于把研究成果运用于部队建设中、使之转化为战斗力建设新的增长点。

前些年,随着陆航井喷式发展对飞行人才的巨大需求,飞行教学训练任务开始陡增,特别是空域、航线等本就十分有限的训练资源就显得更加紧张了。为了提高利用率,指挥员常常要求飞行计划制定得精准无误,甚至有些苛刻,这让教员之间有时为了一条航线和几秒钟的时间争得不可开交。而且,不同的教员对航线航时的计算预估还存在人为误差,在大密度高频次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飞行冲突。如果能设计一套软件,对航线、航时进行统一精确的计算,对空域、航线进行统一调配,既能有效解决因计算误差带来的潜在风险,也能直观地描述任务要求,不就解决这一矛盾了吗?为此,吴天锐又开始研究起编程、数据库等信息化领域的知识,仅用半年时间,就研制出“网上下达任务系统”,让以往需要由几十个飞行教员共同制定的飞行任务,现在仅需一个参谋半小时内就搞定,一举破解了制约飞行训练的瓶颈。

“牛刀”初试后,吴天锐又带着两名博士投入到能实现直升机飞行动态监控、飞行数据设定和自动生成、虚拟现实等功能的系统开发中去了。经过3个月紧张研发,成功开发出塔台指挥辅助系统,在全学院进行了推广,不但为部队节约科研经费上百万元,更极大地提高了飞行教学训练的质效和安全。

汗水换来硕果,艰辛铸就辉煌。自留校任教后,吴天锐先后被表彰为陆航学院科研先进个人、优秀教员、原总参陆航部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8年,陆军表彰他为优秀共产党员。

匠心雕琢“磨一剑”(滑动查看)

       枯黄的草原深处,一间白色测试方舱安放在某型火炮发射阵地后方30米处,火炮发射的轰鸣震得方舱玻璃“哗哗”作响。方舱内,一名大校仿佛浑然不知,正目不转睛注视着屏幕上刚刚生成的弹道曲线。他,就是某试验训练基地高级工程师冷雪冰。

入伍25年来,冷雪冰主持完成新型武器装备测试任务800余项,解决重大试验难题50余项,先后获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3次,被陆军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研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作为军人,不能忘了服务打赢的天职;作为基地的科技工作者,不能忘了试训为战的初心”。冷雪冰如是说。

2002年,冷雪冰在某型靶弹测量任务中,发现本应平滑的弹道速度曲线有异常起伏。为了探明原因,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条件下,他和战友们经过数据挖掘比对、反复举证分析、求教专家学者……最终走到了雷达研究的最前沿领域——微多普勒效应。

弹道无声,匠心磨剑。冷雪冰告诉笔者:“当时试验条件简陋,我们就自主研制简易试验设施;没有训练器材,就自主开发模拟系统。”经过12年持续攻关,2014年,他们的创新成果获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远程压制、防空反导和装甲突击类武器的不同种口径、弹药的试验测试任务中。

冷雪冰始终秉持“设计装备就是设计未来战争”理念,他以精准的数据和精确的评价,赢得“弹道线上检测师”的美誉。

外弹道测试属靶场高精度测试,是确保武器装备试验鉴定质量的核心环节。2015年,某型武器进场试验,快速捕获、精准跟踪、组网测试等一系列测试难题必须在试验开始前全部解决,有一项不能解决,试验就无法实施。

靶场连战场,责任重如山。冷雪冰与战友根据测试需求,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立全新数据融合处理方法,研发全新控制平台,实现多目标同时跟踪、多台套设备同时引导、多批次攻击同时监测,圆满完成近实战条件下武器系统考核,推动了试验鉴定模式由性能考核向作战试验考核转变。

几年前,某武器系统进场试验,当试验进入攻坚阶段,初速测量难题横亘眼前,试验一度陷入停滞。冷雪冰临危受命,和战友们两天两夜集智攻关,创造性提出运用加速度和信噪比分析处理雷达数据的测试新方法,成功录取到关键点特征参数,成为国内首创,确保了试验进度。

高素质科研创新团队,是科技攻关的“领头羊”,也是高端人才的“孵化器”。

工作中,冷雪冰除了完成好各项试验任务外,还把人才培养视为自己的“重点课题”。先后培养十余名骨干组建创新团队,将“试训为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增强用好用活人才的浓厚氛围。为了让年轻官兵找到自己的成长基点,他还结合个人成长经历,为大家量身打造发展规划“路线图”。

学习控制工程的赵春霞博士,2014年3月毕业分到电测队,专业并不对口,有段时间没有找准科研方向,一度陷入苦闷彷徨。为了帮她走出困境,冷雪冰主动靠前帮带,给予指点和支持。在目标微动特性研究项目中,她刻苦钻研,迅速成长成才。经过一年的学习研究,组织又批准她成为某个重要课题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目前,创新团队的11 名成员中,博士1人、硕士9 人,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5人,平均年龄不到39 岁;2人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9 人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人人有绝活、个个有成果,成为建强陆军的“精测先锋”。

搏击过风雨,才能读懂天空的美丽。12年军旅生涯,12年风雨兼程,身为一名光荣的陆航飞行员,我用青春热血在蓝天描绘军旅画卷。机舱是战位,天空是战场,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无论关山险阻,无论征途漫漫,我愿做一只战鹰,奔赴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三栖精兵”逞英豪(滑动查看)

   走进第79集团军某特种作战旅,仰望那面用血性和胆气镌刻而成的荣誉墙,其中一个名字有些熟悉:赵顺翔。

特种兵个个身怀绝技,名字能够登上荣誉墙的,必定非同一般。10多年的特战生涯,把赵顺翔锤炼为一名精通伞降、潜水、狙击、格斗、营救等10余项特战技能的“三栖精兵”。

北方初冬,寒风凛冽,气温逼近零下10度。密不透风的森林里,荒草长到一人多高,地上倒着横七竖八的枯木,难辨东西。一支脸上涂着迷彩的小分队,人人背着三四十斤重的背囊,正在快速行进。

经过近10个小时的艰难跋涉,赵顺翔带领队友按时穿越丛林,抵达演练目标区域。“风向,西北!风速,">

精武对抗夺桂冠(滑动查看)

    陆军勤务学院2018年度秋季开学典礼上,袁华兵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发言时,曾这样说过:“敢于吃苦是一种勇气,乐于吃苦是一种品质,善于吃苦是一种智慧。”自从穿上军装,他就是这样讲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2015年,袁华兵通过军考顺利进入陆军勤务学院。他没有想到,入学之后一次普通的5公里比武,让他成了学院“精武集训队”的一员。

“第一名,17分30秒!”这样的5公里成绩,对于一名大一新生来说,已经足够优秀,现场围观的人们十分惊讶。该学院负责备战“精武”比武的队长王科当场说道:“这名同志,集训队要了。”

从此,袁华兵便与集训队结下不解之缘。他头脑灵活、踏实肯练,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过硬的作风,很快就成为集训队的训练标兵。

军事比武,比的是过硬的体能和综合技能。体能是基础,袁华兵平时训练量是 “保底20公里,争取30公里”,这是他对自己体能素质的最低要求。技能是关键,他白天上课、夜晚加练,生活长期保持“两班倒”模式。每当赛前封闭式训练阶段,袁华兵总是天刚蒙蒙亮就到训练场,练到天黑才回来,洗把脸倒头就睡。总结失败经验,分析个人优劣势,解读比赛规则,把握比赛节奏……这些参赛技巧,他总是反复揣摩,力求完美。

袁华兵知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每一滴汗水都不会被辜负。

2017年11月23日,“精武-2017”军事项目对抗赛在南京拉开帷幕。来自全军院校的参赛队伍亮剑汤山,展开激烈角逐。陆军勤务学院参赛班新任班长袁华兵,也站在了比武场上。经过两年历练,他已经成长为一名沉稳练达的参赛班指挥员,准备带领战友向冠军发起冲锋。

事与愿违,比赛的第一个课目定向越野中,主力队员巴旦不慎受伤,被一根10厘米长竹签贯穿脚掌,不得不退出比赛。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队员们都有些不知所措。

“我们不仅要为荣誉而战,还要为巴旦而战。”袁华兵简单进行思想动员后,果断更换队员。比赛没有暂停键,此时比赛时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他决定改变比赛战术,放弃部分点位,带领队员奋力奔向终点。最终,他们用40分钟跑完一个小时的路程,实现了大逆转,在定向越野比赛中拔得头筹。

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一切困难都是摆设。

这次比赛期间,袁华兵带领队员一鼓作气,先后获得定向越野、水上机动单项第一,通过障碍单项第二,一举斩获校际生长军官组总分第一的好成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军事训练“后勤不后”,后勤院校也拥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当年,袁华兵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

在同学们看来,袁华兵荣立过二等功,军校生涯已经圆满。他却说:“我只是一个兵,练兵备战、精武强能是我的本职,我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做。”

如今,精武集训队的接力棒交到袁华兵的手上。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一名普通队员,而是一群狼的“头狼”,要抓紧做好骨干力量传承的工作。

袁华兵在担任集训队负责人期间,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绝不放过任何训练细节,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袁华兵说,他想传授给队员的是会做、会讲、会教、会开展思想工作的过硬本领,这是“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本事”,能够让队员们在今后的军旅生涯中,走得更长,走得更远。

“一只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狼,还是有血性的狼。”袁华兵的队长王科,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语气里透着骄傲。

以高质量的教学推动高水平的科研、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教学,实现教学和科研双轮驱动,是培养造就精武胜战军事人才的关键。面对日新月异的军事变革浪潮,作为军中执教者,只有把今天的课堂当作明天的战场,让为战教战、谋战研战成为核心理念,坚持严谨笃学、开拓创新,逐梦时代浪潮,方能培育出制胜未来战场的优秀军事指挥人才。

铁军传人勇夺冠(滑动查看)

 参加国际特种兵比武,他所在的小组获13项课目中8个单项第一;参加全军特种部队比武竞赛,他助力团队摘得3金1银;先后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被评为“国际特种兵竞赛先进个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侦察指挥员”“特等射手”“优秀机降兵”。

谁能书写如此“精武传奇”?前身为“叶挺独立团”的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官兵骄傲地说:“我们的侦察营副营长——候国领。”

2013年7月,全军特种部队比武竞赛在塞北草原拉开战幕,来自各大单位的近百名高手汇聚一堂,其中大多是特战精英,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比武开始了,携装定点跳伞是候国领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夜幕中,直升机悬停半空,候国领背负40多公斤重的战斗装具,敏捷地跃出舱门。

谁知,险情却不期而至。10多秒后,候国领发现高度表的指针未动。如何判断下落高度,何时开伞?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千钧一发之际,候国领沉着冷静,凭借经验默算下落时间,判断离地高度,在离地面约800米时,果断拉伞、开伞、滑落,化险为夷。

过硬,拼的是血性!战友们都这样评价候国领。在候国领看来,比武场上应该是血性和智力的综合比拼。

2016年5月,澳大利亚陆军轻武器射击技能大赛拉开序幕,作为中国代表队的参赛队员,候国领要和来自美国、英国等19个国家的360多名队员展开对决。远距离判距射击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比赛,参赛队员要在50至1000米的范围内,判断10个目标的距离,并对其进行射击。

轮到候国领上场,他突然一惊:前面几组选手为啥都在最远的一个目标上出现了失误?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其他选手的弹着点,大脑飞速地运转着。很快,他断定这个距离绝对不止1000米。

“砰、砰、砰……”几声枪响,候国领顺利击中前几个目标。到了最远这个目标,候国领瞄准了靶心,却没有急于扣动扳机。他一边用耳朵感觉风速,一边默默计算表尺比例,缓缓修正瞄准点。忽然间,只听“砰”的一声,远处的目标应声而落,他命中了!现场顿时一片欢呼。

果不其然,比赛结束,裁判员公布最远目标距离为1128米,候国领成为唯一一名击中这个目标的选手,拿下这一比赛的金牌。在接下来的比赛中,他同样发挥出色,在狙击手7个比赛课目中取得两金两银一铜的优异成绩。

今年7月,“国际军事比赛-2018”野战炊事比赛如期举行,候国领再次踏上了国际赛场,但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他的身份不再是参赛队员,而是参赛队员的教练员。赛前,有人问候国领:“以前凭你个人实力,赛场夺冠肯定行,现在却是带着一支队伍,还行不行?”

事实胜于雄辩。在备赛的108天里,候国领不仅坚持和队员们同吃同住同训练,还把自己多年来总结的训练技巧和比武经验倾囊相授。无论刮风下雨,西餐制作、步枪射击等训练内容,他们每天雷打不动坚持。

为了强化女兵的体能,候国领还专门为女兵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训练套餐。慢慢地,女兵的体能水平赶上了男兵,女兵覃燕400米跑的成绩甚至达到了1分02秒……

最终,候国领带领的参赛队不负众望,在12个参赛国中取得民族菜肴、轻武器射击、战斗体能和西餐制作等全部5个项目的4个第一、1个第二,总评团体第二的好成绩。

当兵14年,候国领从旅里拼到了全军,从国内拼到了国外,用汗水拼出了荣光,用铁血拼出了品性,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精武传奇”。

前不久,单位组织身体检查,候国领的体检报告上写着不少伤病。战友关心他:“你身上的荣誉够多了,别那么拼了。”候国领爽朗一笑:“还得拼!从赛场夺冠到战场打赢,路还长着呢!”

对一名新时代的军代表来说,有灵魂就是要甘于奉献,有本事就是要精于监督,有血性就是要敢于较真,有品德就是要严于律己。为实现强军梦,我愿意一辈子扎根装备一线,做一名优秀的“质量卫士”!

特殊战场显神通(滑动查看)

    曾几何时,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时常被雾霾笼罩。戴着口罩、步履匆匆的行人,盼望着天空出现“常态蓝”。

如今,梦想并不遥远。陆军防化学院某中心副主任、教授黄顺祥带领团队日夜攻关,将一系列原创性通用技术成果“军转民”,努力推进“全国空气质量高分率预报与污染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和应用。

为精准计算不同区域、不同时段每个污染源造成目标区域污染物的浓度比,黄顺祥带领团队将核生化危害预测与控制系统的通用性理论、方法和技术转为民用,提出了大气污染高精度预报、精准溯源和动态优化控制等方法,建立了全新的系统。

目前,这一系统已在贵州省、成都市等地大气污染防治中进行了业务应用,为找准污染源头、实现靶向治理提供了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

作为核生化安全防控、大气污染防治、日本遗留化学武器处理等领域的专家,黄顺祥的诸多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军队的建设发展作出贡献,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1项。

20094月,黄顺祥针对美国和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展进行了科学预测,并提出我国甲型H1N1流感防控不需要采取关闭海关、控制流动人口和集体隔离等严格控制措施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避免了社会恐慌和巨大经济损失。

前几年,黄顺祥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挖掘回收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现场。针对这些武器高毒、高爆、高风险的防控难题,他废寝忘食地日夜钻研,终于建立了危害评估与风险预报技术体系和复杂条件下化学武器危害评估模式,为处理日军二战期间遗留在我国的化学武器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一研究成果在天津港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应急处置、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安全保障、国家反核生化演习等任务中得到实际应用。

201618日,对于黄顺祥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他登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受到习主席的亲切接见。

“使命任务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国家哪里最急需,军人就应该冲锋到哪里。”采访中,黄顺祥这样吐露心声。

任教10余年,黄顺祥先后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技术人员数十名,带出核生化应急防控领域的一批批排头兵。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

科技兴军,任重道远。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工,不对自己狠一点,不逼自己一把,就难有实在管用的成果。我将继续战斗在提高装甲装备智能化作战水平的征程上,奔着打赢不懈奋斗。

扎根高原护“油龙”(滑动查看)

    隆冬的青藏高原,雪花纷飞,寒气逼人。在陆军青藏兵站部某输油管线管理大队训练场,随着一阵紧急的警报声响,停泵泄压、查找漏点、准备灭火设备……只见一名老兵动作娴熟、干净利索,“带油焊接”绝技赢得众人点赞。

“他叫崔新泽,入伍17年来默默守护格尔木至拉萨1000余公里的输油管道,以无限忠诚和铁血担当守护‘高原油龙’,展现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报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该大队领导介绍。

这些年,崔新泽作为抢修骨干一直奔波忙碌在青藏线上,这其中既有惊心动魄的阀门拆除,更有舍生忘死的堵漏作业。

2014年7月,巡线官兵发现了不法分子安装在雅玛尔河段管线上的盗油阀门。接到命令后,崔新泽急忙赶赴现场。为确保抢修作业万无一失,他决定一个人下坑作业。高寒、缺氧、高浓油蒸气,这些不利因素时刻都在考验着他,拆盗油管卡、堵盗洞、打补片、焊接,连续工作3个小时,终于完成任务。浓烈的油气熏坏了他的眼睛,直到两周后眼睛还红肿充血。事后,有的战友劝崔新泽今后不要太拼命了,他却嘿嘿一笑:“军人就要困难面前不退缩,危险面前敢冲锋!”

管线抢修中,“带油焊接”好比直接焊接火药桶,一旦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爆炸,危险系数大,是一项技术难题。然而,从不服输的崔新泽却毫无畏惧:“再大的风险也挡不住冲锋的脚步。”

凭借一腔热血,崔新泽将5种保护罩壳焊接方法优点综合起来,探索研究“带油焊接”新技术。为解决轴向密封问题,他从零开始学习研究轴封在机械工程领域的运用及高压密封等知识,并不断改进。经过5个月的实践,终于研制出一种带油管线保护焊接抢修罩,并成功运用于抢修实践。

为培养更多的技术骨干,崔新泽对着抢修笔记边梳理、边总结,写出一本涵盖焊工基础、安全防护、成品验查等内容的《管线抢修焊工教程》;他从在枪管上挂水壶练据枪瞄准获得启发,将焊枪重量加重,延长蹲姿焊接训练时间,提高大家握举焊枪的稳定性;他从挖作业坑到检查土壤油料浓度,从穿戴防护衣、铺设防火毯到灭火器喷射干粉,都一步步做示范、手把手教操作,帮助新同志尽快熟悉安全操作规程;他组织小比武、小竞赛、小观摩、小创新活动,让大家互选对手、互相比拼,效果十分明显。8年来,他带出焊工30余名、抢修骨干40余名。

来自农村的崔新泽,自幼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每次抢修管线时,看着白白流进荒滩的油料都心疼不已,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技术,尽量减少国家财产损失,将油料损失降到最低。”

一次,五道梁管线某段发现盗油阀门,抢修组到达时已是夜里11点多,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等到天亮后再处理。躺在车上,崔新泽怎么也睡不着,他惦记还在漏油的盗油阀门,“怎么能忍心看着国家资源白白流失啊?”

他越想越睡不着,索性拿起铁锹站在管线旁边观察,发现离管线20多米处有个凹坑,眼前一亮,“有了,何不将漏出来的油引到坑里去,既节省抢修时间,又避免油料过多浪费。”他拿起铁锹用力挖着,天蒙蒙亮的时候,终于挖出一条导油沟。后来,在大家通力协作下,抢修工作很快完成。经过这件事,他想出了用塑料布回收油料的方法,既方便引流聚集油料,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17年来,崔新泽每年有160天奔波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行程32万公里,先后参与管线抢修任务100余次,累计挽回国家油料损失1000多吨,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由于成绩显著,他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次,2016年被陆军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2次。


思考问题贵在有想象力,做事情就得求真务实。野战火箭让陆军真正具备了融入联合、远程精确打击、点面结合、高效毁伤的实战能力,成为陆军优先发展的骨干装备,犹如一把制胜长剑深刻影响着战场态势。

一往无前赛“苍狼”(滑动查看)

    初冬时节,某无人海岛,一场实兵对抗进行得如火如荼。

面对蓝军铜墙铁壁般的防守,红军破袭小组通过“蛙人”运载器潜行至一处高约30米的崖壁,在蓝军最意想不到的时间、最意想不到的地点隐蔽登陆,一举摧毁蓝军指挥所、炮兵阵地等6个重要目标,协助夺控分队夺占全岛,成功扭转战局。

这个红军破袭小组的组长叫蒯威,是第73集团军某旅“特战尖刀连”连长。

2004年12月,怀着到部队锻炼成长的美好愿望,蒯威参军入伍,分到了充满神秘感的特种部队,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那时候,有着“绝境苍狼”美誉、时任特种侦察营营长颜启昌在国际比武中力挫12国精英夺冠的故事让大家心向往之。当听说单位即将组织第一届“猎人”集训的消息,蒯威第一时间递交了参训申请。

这之后,他早晨提前起床练冲坡,冲到两腿发软;中午推迟午休练单杠,拉到两手发抖;晚上别人睡了还加练3个100,直到汗渍在地上渗出人字形。

功夫不负有心人。蒯威顺利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年龄最小、兵龄最短的集训队员。

6个月的集训,他穿破3套迷彩服,磨坏4双作战靴。最终,不仅熟练掌握狙杀、潜水等20多项特战技能,还在结业考核中拿到总分第三,被评为“全优猎人”,实现了他的“特种兵之梦”。

2008年,蒯威和14名战友跨出国门,到土耳其特种兵学院学习深造,与20多个国家的特种兵同台竞技。

“魔鬼周”训练中,蒯威不慎拉伤膝盖韧带,集训队安排他康复休养,外籍队员不屑地说:“中国特种兵,也就这样嘛!”

轻蔑之言,如钢针锥心,让蒯威彻夜难眠。次日,他强忍疼痛扔掉拐杖,执意上训练场。面对炼狱般的淬炼,蒯威没落一个课目。

3个月后的一次对抗演练,中国组担负潜伏任务。蒯威和14名中国队员不携带任何给养,全副武装伞降至安卡拉某山地,仅靠一个指北针,持续行军3昼夜至潜伏点。

夜幕降临,气温骤降,蒯威拉伤的韧带被冻得阵阵绞痛,但他始终聚精会神,用红外观测仪死死盯住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情。

“准备战斗!”拂晓时分,数十个身影进入视野,蒯威下达命令,中国组潜伏的3个点位同时开火,居高临下一举歼灭蓝军。这次潜伏战斗,后来成为这个学院山地作战的典型案例。

蒯威当班长第一年,单位组建“猛士集训队”,选拔尖子参加全军特种兵比武。他获得陆地课目总分第一,光荣入选。

比武不光要陆地能战,还要空中能飞、水中能潜、三栖过硬。最难的是他之前从未训过的伞降课目。

蒯威坚持从零起步,很快通过圆伞实跳。眼看比武的日子越来越近,队领导找到他说,你想参加比武,按部就班肯定来不及,除非直接跨级跳翼伞,关键看你敢不敢。

他当时想都没想就说“敢”!那天,身处1500米高空,机舱门打开刹那,冷风裹挟着巨大的机器轰鸣声猛灌进来,他顾不得多想,就按规定动作跳了出去。那一刻,他热血沸腾,最终成功着陆。

2015年,在某海域举行的海上“动对动”射击比武中,导调组刚拉响防空警报,船体就随着大浪剧烈晃动起来。

“敌机来袭,迅速卧倒!”指令下达,一个大浪再次打来,一名队友脚底一滑,眼看就要摔倒,蒯威不顾自身危险扑救过去,鼻梁骨硬生生地磕在船壁上,鲜血涌满整个脸颊。

简单处理伤口后,蒯威咬着牙拉响枪机送弹上膛。“砰!”机枪强大的后坐力将蒯威脸上的血花溅到甲板上,但他浑然不觉,射击比武结束时,他才发现自己趴的甲板处已有一大片殷红血迹。

最终,在这场7个课目的比武中,蒯威和战友们以“5个第一、2个第二”的好成绩力克对手。

2015年,蒯威所在连队被原南京军区授予“特战尖刀连”荣誉称号,2016年,蒯威成为“特战尖刀连”连长。上任两年来,他带着全连官兵先后转战东南沿海10多个海岛,圆满完成30余次实兵演习任务。

军人生来只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只有平时潜心铸剑,才能战时逢敌亮剑。

千锤百炼锻“利刃”(滑动查看)

    “一次受伤不算伤,十次受伤弱变强,百次受伤炼成钢!”在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这句话在官兵间广为流传。最先说此话之人,正是有“金牌专业户”之称的该旅营长——魏巍。

58枚奖牌、27块金牌,从一名战士到一名特战营长,魏巍先后27次参加国内外比武,每一次夺冠背后都是艰辛付出:承担的险难课目最多、担负的训练任务最重、承受的危险系数最大……

2013年7月,锡林郭勒大草原,“砺刃-2013”全军特种部队比武竞赛在此展开,时任特战八连连长的魏巍带队参赛。

备战期间,魏巍腰伤复发,疼得难以起身,比武当天,魏巍打了4针封闭,毅然带队走上赛场,与全军特战精英展开激烈厮杀。在突入营救课目比武中,4名特战队员从直升机上快速滑降到“金融大厦”楼顶后,迅速完成封锁控制。

“行动!”随着一声令下,特战队员们猛然从楼顶急速下坠,准确突入“金融大厦”的二楼和三楼,仅用1分05秒就控制了“恐怖分子”,成功解救“人质”。最终,在魏巍的带领下,他们以领先第二名2秒的优势,将该项目金牌收入囊中。

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2012年,魏巍带领10余名特战队员远赴约旦首都安曼,参加中约特战分队反恐联训。在进行滑降突入训练时,只见约旦特战队员敏捷地滑降到即将突入的窗口停住,然后再持枪射击、突入,动作干净利索。

轮到魏巍和他的战友上场了,令约旦同行没想到的是,他们全部单手持枪滑降,在滑降到窗口的瞬间立马对目标进行射击,然后顺势突入,整个动作一气呵成。看到中国特战队员精彩绝伦的高超技能,约旦特种兵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把好刀,需用烈火淬炼而成;一个好兵,要经硬仗恶仗磨砺。在魏巍看来,特种作战不是逞匹夫之勇,一兵一卒都要盯着全局战场,特种兵既要有血性,更要有理性。

2014年9月,青藏高原寒气逼人。某型运输直升机飞行145公里后盘旋至玉珠峰上空,上面搭载的10名特战勇士身背降落伞,个个表情凝重,准备与挑战极限的训练难题进行一番较量。少顷,10朵红白相间的伞花绽放在蔚蓝的天空……

“能不能在4300米海拔跳伞?”一周前,各营连主官、伞降骨干众说纷纭。

海拔高度4300米,已经是对身体的巨大考验,且训练用的某型降落伞理论伞降高度只有3500米。加之海拔4300米的训练区域气象条件差,云层密布,天气变幻无常,万一在离机过程中人员因缺氧和高速降落而导致眩晕,后果不堪设想……

跳还是不跳?大家都在犹豫,此时,魏巍站起来说道:“谁也无法想象未来战争要求我们做到什么,平时不多练几手,战场上就会少几分胜算,海拔高训练标准更要高,缺氧不能缺战斗精神!”

说干就干,担负此项任务后,魏巍带领队员在海拔3700米、4300米高度上,分别采取空降70公斤沙袋的方法搜集离机到开伞、开伞到着陆的准确时间,反复分析实飞实跳数据,逐步进行研究论证。与此同时,专门组织人员对气象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确立了科学严密的起飞时间、伞降时间及叠伞时间,协调军医跟随保障,在多时间点测量跳伞员心率、血压。

“此次高原高寒使命课题研训,就是研究训练向实战靠拢这一问题,在近似实战环境条件下,检验锻炼部队作战能力。”关键时刻,首长的决心让首跳官兵信心倍增。

实跳这一天,魏巍带领吴胜旸等9名官兵乘着飞机向预定地域飞行。望着与雪山平齐的直升机,魏巍眉头拧在一起,手心直冒冷汗。

“高度××米,进入方向××度。”放伞员的声音传来。“跳!”总指挥果断下达命令,地面观察员迅速拿起望远镜锁定了直升机。

与此同时,10名跳伞员像展翅的猎鹰,飞向了陆地的猎物,10朵红白相间的伞花夺目绽放,在蓝天白雪的映衬下分外美丽。

此次伞降成功,是特种部队首次在4300米海拔伞降实跳成功,实现这一伟大突破的,就是魏巍和他带的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