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原文

全文共计8664字,建议阅读时间28分钟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

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b]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b]

———————————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潇潇:形容雨势急骤。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等闲:轻易,随便。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 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抗金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以不附和议,被秦桧害死。孝宗时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全宋词》录其三首。

[b]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b]

———————————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潇潇:形容雨势急骤。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等闲:轻易,随便。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 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抗金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以不附和议,被秦桧害死。孝宗时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全宋词》录其三首。

于右任书《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其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岳飞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满江红》有许多,但是一般指岳飞的抗金爱国诗词,岳飞的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此词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对局势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了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下片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诚。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满江红,著名的词牌名之一。传唱最广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诶”。更是经典之作。另外,苏轼、毛泽东、辛弃疾等大家的《满江红》词也非常著名。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洗雪。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发誓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古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赏析

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所作。下面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供大家参考。

初中古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古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初中古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整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到被子的两句是: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最后一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的结构十分紧凑,作家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品以一个孩子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串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了出来。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小弗郎士作为结构的中心线索,从他走出家门、跑向学校,到“最后一课”结束,情节的发展层次清晰、紧凑、井然有序,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也自然而生动地展示出来。作者把普鲁士侵略者颁布禁教法语令作为情节发展和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描写了小弗郎士、韩麦尔老师以及奥塞老人的爱国热情和他们的感人形象。爱国主义的主题,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充分揭示,自然地流露出来。随着最后一课的结束,情节也发展到了高潮,并急转到了尾声,小说的主题进一步升华,每一个读者的心中也升起了激情——这样的民族是不会灭亡的。

}
  • 满江红[金]段克己①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②。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阅读答案

  • 满江红王清惠阅读答案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王清惠阅读答案王清惠①太液①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阅读答案

  • 《满江红王清惠》阅读答案满江红王清惠①太液①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阅读答案

  • 九十年来,神州事、何堪细数。军阀去、一番民国,人间萧索。沦丧如蝇家国路,饿殍遍野哀鸿陌。战火乱、到处是流离,人漂泊。 红旗举,吹寒角。天地动,人心觉。听雄鸡高唱,各操矛槊。誓把乾坤全打碎,恨将封建皆分作文征文

  •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任凭栏,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礼仪主持

  •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 秋瑾() ,近代民主革命志...

  • 满江红[1] 秋瑾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 向。词的基调高昂...

  • 九年级语文秋瑾满江红赏析题 二、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 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满江红·小住京华 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

  • 满江红秋瑾_唐诗宋词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满江红(秋瑾) ——— 作者: ———...

  • 满江红秋瑾原文及其赏析 该词作于 1903 年。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 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满江 红秋瑾原文及其赏析,我们来看看。 第一:满江红 ......

  • 满江红秋瑾_初三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平泉市党坝中学 九 年级 语文 ...

  • 满江红秋瑾原文及翻译 《满江红· 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

  •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 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渊明“采菊东篱下”...

  • 满江红秋瑾全文_唐诗宋词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满江红秋瑾全文 《满江红· 小住京...

  • 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 《满江红秋瑾》教案 甘卫东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

  • 精品文档 《满江红秋瑾》教案 甘卫东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 满江红秋瑾原文_唐诗宋词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满江红秋瑾原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带来的是 满江红秋瑾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满江红· 小住京华 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

  • 《满江红》秋瑾原文主题 导语: 《满江红》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 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满江红》秋瑾原文主题,希望对大 家有所帮助。 满江红 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四面歌......

  • 秋瑾:满江红_唐诗宋词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秋瑾:满江红 秋瑾:满江红《满江红》...

  • 满江红秋瑾原文解释_唐诗宋词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满江红秋瑾原文解释 满江红秋瑾原文的资料,你找到了吗那么,关于满江红秋瑾原文解释 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以下就是整理的满江红秋瑾原文解释,一起来看 看吧! 【原诗】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

  • 秋瑾满江红原文_唐诗宋词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秋瑾满江红原文 《满江红· 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如下 是整理的秋瑾满江红原文,为大家提供阅读。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

  •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

  • 相亲类年会小品剧本《非诚勿扰》主持人出场: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吗?太给力了,欢迎收看第250期《非诚勿扰》,我是主持人小宝贝。今天,我决定不卖服装,改行做红年,熟话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饿死一天是小品剧本

  • 年会小品剧本《望子成龙之成龙杯》原作:赵连甲改编:石头剧中人???扮演者主持人:(简称:主)严管教:(简称:教)严妻:(简称:键)宽放松:(简称:松)宽妻:(简称:宁)严颜:(简称:严)宽宽:(简称:小品剧本

  • 互联网题材小品剧本《全民互联网》编剧:王志攀人物:主持人:漂亮美女,正派老头:60岁!憨厚、老实、热情老太:60岁!强势、不讲理、犟、爱出风头西施:35岁!男人反串、时尚、泼辣、风骚二憨:28岁!呆头小品剧本

  • 年会11人小品剧本《看电视》演员:产品部所有人员1、妇夫二人2、电视节目主持人3、嫦娥、八戒4、脑白金两人5、紫菱和云帆6、世纪和协 Mediinfo准备音乐1、新闻联播2、但愿人长久3、脑百金4、一小品剧本

  • 搞笑的小品剧本《精英座谈会》作者刘杨人物:昏官:黑长衫,白头帕;刁民:白长衫,黑头帕;混混:莫名其妙电视台专栏节目(女)主持人。混混:观众朋友们,您准备好了吗?让我带您走进莫名其妙电视台的‘精英访谈’小品剧本

  • 至少还有记忆阅读答案刘瑜最近,看了一部话剧《弗罗斯特》。该剧是对1977年一场电视访谈半写实、半虚构的舞台重构,访谈者是英国脱口秀主持人弗罗斯特,被访谈者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虽然当时水门事件已经过去了阅读答案

  • 林木《镇长的总结报告》阅读答案小说阅读试题解析理解镇长的总结报告林木三农会议闭幕式上午8:00准时在镇大会堂举行,主要议程是由资深的王镇长做总结报告。主持人:“下面,热烈欢迎我们德高望重的王镇长给我们阅读答案

  • 今天,我又观看了最美孝心少年,随着一首深情的《众里行》的主题曲,迎来了主持人白岩松的欧阳夏丹。“孝是什么,孝是一个孩子背着一个老人,下面有请这一位最美孝心少年——梁蓉。”梁蓉只有5岁,是这次里面年龄最观后感

  • 我问苹果,你就别跟我扯橘子阅读答案温宪当地时间10月16日晚9点,美国大选第二场总统候选人辩论在位于纽约州长岛的霍夫斯特拉大学举行。主持人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资深政治记者、《国情咨文》主播坎阅读答案

  • 《我是微笑天使》主题班会今天的主题班会由武瑞琪、何家劲两位同学主持,主要流程如下:合: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四年级《微笑天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1 ppt1:播放开始音乐,主持人拍手,跳舞,将气氛主题班会

}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①《满江红·小住京华》是秋瑾的一首作品。这首词中,秋瑾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②黄花:菊花。秋容如拭:秋季的天空非常朗洁,好像刚洗过,一点浮云也没有。

③作者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结婚后即到北京居住,到作这首词时,已过八年。徒思浙:徒然思念故乡浙江的风光。

④侬:女子自称,这里指作者自己。蛾眉:原指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引申为女子。殊未屑:很没有把它放在心上。

⑤因人常热:指好打抱不平、乐于助人等等。

⑥英雄末路当磨折:磨折所指,当有较复杂的内容,如对国事的忧虑,对官太太平庸生活的厌恶,对丈夫不能理解自己的失望等等。这句意思是说自已大概是英雄走到末路(绝路),该当受这些磨折。这是极为悲愤的说法。

⑦莽:广阔。红尘:人世。

⑧觅:寻找。知音:指革命同志。

⑨秋瑾(公元年),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行者,民主革命的女英雄,浙江绍兴人。秋瑾奉父母之命嫁一官僚子弟,婚后居于北京,因感于民族危机,立志革命。1904年她赴日留学,次年加入同盟会,同年归国进行革命活动。1907年她组织光复军,配合徐锡麟起义,徐在安庆起义失败被窖,她也在绍兴被捕殉难。

暂时住在北京,早又到了中秋佳节,包篱下面的菊花都开放了,秋天的天空像被擦拭过一样明净。在家庭的牢笼中,虽然四面楚歌,我终于冲出来了,回想八年不幸的婚姻生活,我此刻对故乡浙江的思念不过是徒然。他们强迫我表面上做个贵妇人,对于那样的生活,我不屑一顾!

虽然我身不在男儿之列,但我的性格却比男儿还要刚烈!回想我平生,对人肝胆相照,诚恳热情,但以那些凡夫俗子的胸襟,谁能理解我呢?可见在英雄末路的时候,人是常经受折磨的。在广阔的人世间,去哪里寻找我的知音呢?想到这里,我不觉伤心落泪,沾湿了衣襟。

1903年,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从此走上革命道路,这首词就写于那时。词的上片描写作者离家后的矛盾心情。在旧式封建家庭里的八年贵妇人生活,其实是对自己的摧残和折磨,现在终于得以解脱,作者心情愉悦,看见满地的菊花,心中清爽而明净,对那所谓的贵妇人的生活表示唾弃和蔑视。但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人在异乡的中秋节,欢欣之余还是很思念自己故乡浙江的美好风光,“徒思浙”反应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下片写作者虽有一腔豪情但知音难觅的迷茫。开始作者把自己的身、心与男儿对比,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接着却笔锋一转,说在世俗的人间,谁又能理解我一个从家庭中出走的女子呢?担心与忧虑之情溢于言表。秋瑾是一位女中豪杰,但此时的她也感到迷茫: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的叛逆又能得到多少的同情与肯定?这首词基调高昂,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心情,真切感人。

秋瑾的家庭封建主义思想很重。她的爷爷、父亲都做过官,张口闭口离不开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争光。

有一天,秋謹的表姐妹来玩Q在交谈之中,姐妹们都恨自己是个女孩子,没地位、没自由,好像笼子里的小鸟。秋瑾越谈越觉得不平,愤愤地说女子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为女子没有机会读书,缺乏独立谋生的本领,依靠男人吃饭,才受欺侮。我们应该立志图强。”

这话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他很生气地把秋瑾叫到面前:“《女诫》看了没有?记住了吗?”“不但看了《女诫》,还看了《史记》《汉书》。”秋瑾从容回答。“嗯,看这么多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你忘了么?”“可写《女诫》的班昭就是女的啊!还有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都是才女。”父亲没料到女儿竟敢当面顶撞他,正要大发脾气,一个女佣人进来说:“舅老爷来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小声嘀咕着:“不对就是不对,发脾气能让人服吗?”

除非注明,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岳飞《满江红》赏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