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出生人口会跌到500万吗?

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中國人口變化的大挑戰就是快速老齡化,與此同時,“未富先老”的特徵明顯。

上世紀70年代,為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緩解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緊張關係,我國開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把實行計劃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同年11月寫入新修改的《憲法》。

30多年後,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出重大轉折性變化。人口總量增長勢頭明顯減弱,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

多位專家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此次全面放開二孩,並不會帶來出生率的猛增和人口數量的劇烈反彈。與此同時,對於社會中出現的諸如老齡化等問題,該政策僅能起到緩解作用,預計快在2026年才能顯現。

出生率會不會大幅增長?

不會造成出生率猛增;生育可能在2017年出現

人口專家、攜程網創始人梁建章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由於堆積效應,在全面放開生育後的頭幾年,出生人數會反彈,但幅度有限。

他認為根據寬鬆的估計,反彈高峰的出生人數也遠遠低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水準。

在我國實行“單獨二孩”政策,官方曾預計受該政策影響,我國大概每年增加200萬人左右。然而,梁建章曾估算稱,在全國啟動政策平均滿一年時,全國申請數量僅有105.4萬,新增出生人數會遠低於105.4萬。而這遠低於官方此前的預期。

如,我國人口大省河南在去年6月初正式施行“單獨二孩”政策。截至今年5月31日,河南省共受理單獨二孩生育申請4.7萬件,生育1.3萬人。在浙江,2014年實際出生1.6萬餘人,遠低於預期的8萬人。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友華認為,“單獨二孩是一個很好的實驗,證明了百姓的生育積極性不高。因此,即使實施全面二孩以後,人口的增長也絕不會。”

人口專家、福建省統計局普查副主任姚美雄也認為,放開“二孩”不會造成出生率的猛增和人口數量的劇烈反彈,是因為社會轉型對生育起較大制約影響。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生育率下降是個必然趨勢。

梁建章表示,從“單獨二孩”政策實行一年多的實際效果來看,每年新增了幾十萬名新生兒。根據估算,目前我國20歲到40歲的育齡女性中,符合政策的可能有五六千萬人。受全面二孩政策影響,未來每年平均新增的小孩規模預計將在250萬左右。

人口學專家、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黃文政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全面二孩”每年帶來的新增人口在300萬-800萬之間,估計中值為500萬,生育高峰可能在2017年出現。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友華則認為,政策實施帶來的新增人口每年不會超過600萬,而中國的總量不會超過2400萬。

對於“全面二孩”放開後受影響的人群數量,亦有專家提出不同的數據。此前,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全國符合再生育條件的夫婦有近一億對。

梁建章則認為,目前我國20歲到40歲的育齡女性中,符合政策的可能有五六千萬人。此前,全國約有1000多萬育齡女性受益於“單獨二孩”政策。

梁建章表示,中國的生育率早已處於低之列。根據中國的性別比和女性存活率,每對夫妻需要生育至少2.2個孩子才能維持人口的可持續繁衍。而與此同時,從2014至2024年,中國23至28歲的生育旺盛期女性數量將從7387萬降至4116萬。

能否延緩老齡化的趨勢?

可緩解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供給,但不會改變趨勢

此前多位學者提出,中國人口變化的大挑戰就是快速老齡化,與此同時,“未富先老”的特徵明顯。這將嚴重影響今後的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的創新能力。

近日,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在其專欄文章中列了一組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015年為2.22億,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6.16%;2020年為2.56億,占18.28%;2030年為3.72億,占26.39%;2040年為4.41億,占32.11%;2050年為4.92億,占37.88%。

張車偉認為,放開二孩生育不會改變基本人口形勢,但有利於緩解人口老齡化和改善未來勞動力供給。即便馬上全面放開二孩生育,中國人口出現的老齡化和勞動年齡人口下降等趨勢,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但是調整政策如果能帶來一定生育水準回升和出生人口增加,則將有利於改善人口結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薑衛平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全面二孩對於人口形勢並不會在近期就帶來明顯的變化。在未來10年到15年的時間,該政策的影響才會逐步明晰。

陳友華則認為,政策調整會使得更多家庭生育二孩,出生人數會增加。但只能延緩老齡化進程的速度,並不會改變這個趨勢。

政策落地需要多長時間?

應是參照“單獨二孩”政策實施過程,首先要修法

國家衛計委下屬的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主任薑衛平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全面落實該政策還需等待各地修改地方的法律之後,方可終落地。

薑衛平對記者透露,全面放開二孩的政策落實應該是參照“單獨二孩”政策實施過程。他強調,首先有個修法的過程。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啟動實施“單獨二孩”政策。當年12月,國務院向全國常委會提交了“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的議案”,12月末的全國常委會通過了中共、國務院印發的《關於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見》。

該《意見》明確了各地落實“單獨二孩”的實施方案。首先,各省(區、市)的政府制定實施方案,接著報國務院主管部門(即國家衛計委)備案。之後,各省或其常委會修訂地方性法規。

薑衛平介紹,我國正式啟動“單獨二孩”政策後,多地相應地修改了計畫與生育條例。這導致了各地政策落地出現了時間差。如2014年1月,浙江、安徽、江西率先啟動“單獨二孩”政策,3月至6月多數省份集中實施,9月政策全面落地。

對於政策落地之前“搶生者”的處理,各地也有不同。

此前媒體曾統計,江西、浙江、天津、北京等17個省、市、自治區明確規定,在政策落地之前“搶生”單獨二孩者屬違法,仍需按規定進行罰款。而安徽省的政策相對比較靈活,若單獨二孩在政策過渡期內,即在2013年11月12日至2014年1月23日安徽修改計生條例之間出生,單獨家庭只需按規定補辦《生育證》即可。

對此,國家衛計委曾在答復地方時稱,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公佈後,省級常委會作出決定實施單獨二孩政策或地方條例修訂公佈前,單獨夫婦違法再生育第二個子女的,立足於批評,原則上不作實質性處理。

將加強婦幼健康、幼稚園等公共服務供給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後,我國現有的醫院床位、幼稚園等是否能應對?

多位專家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均表示,目前我國的社會資源足以應對政策調整後的生育形勢,無需擔心這一問題。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友華稱,我國曾經有年新增人口超過2900多萬人的歷史。全面放開二孩後,每年也就多出生幾百萬新生兒,並不會導致醫院緊張和學校的緊張。當下出現的幼稚園不足、產房不足等現象,是資源配置不合理,比如大家都擠到一線大城市了。

不過,人口專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表示,北上廣等大城市目前有相應的人口調控目標,在生孩子的產房和床位等數量上沒有大的問題。但特大城市的優質醫療資源會變得稀缺。

昨日,國家衛計委主任對外表示,下一步要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做好政策的銜接。要加強生殖健康、婦幼健康、托兒所幼稚園等公共服務的供給。

人口專家、國務院參事馬力也稱,如今不只是北上廣,各省的醫院都在積極採取措施承接即將出現的生育小高峰,很多地方都在積極準備床位和多種資源等措施。

與此同時,由於養育子女的成本提升及生育觀念的改變,普遍的生育意願已降低。對此,多位專家呼籲政府採取多種措施鼓勵生二胎。

馬力認為,由於目前社會上的生育意願不是強烈,政府應該制定鼓勵政策,如原來的9年義務可以調整為12年。成本下降使得撫養成本大幅度下降,而12年的義務也使得孩子的素質進一步提高,這也決定了勞動生產力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

基層助產能力不會有太大壓力

五中全會決定全面放開二孩,對此,北京市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將嚴格根據政策修訂地方法律法規,並在衛生系統能力範圍內創造好的條件。

針對北京各醫院床位的情況,他表示,北京基層的助產能力並不會有太大壓力,“全市婦產科、產科應對需求沒有問題,但是並不意味著某一個具體的單位會出現特殊情況”。

被問及放開“二孩”,會不會在北京帶來生育高峰?該負責人認為,生育壓力存在,“但從單獨二孩的情況來看,市民會理性掌握機會。”

北京市衛計委近日公佈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北京市“單獨二孩”申請數和辦證數,分別為53034例和48392例。自去年2月21日北京市正式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後,“單獨二孩”申請數今年已呈穩步上升趨勢,相對去年不足3萬人的申請數相比有所提升。

根據對已辦證育齡婦女年齡段的分析統計結果,31歲至35歲占比高,共27435例,占總辦證數的56.69%。其次為26至30歲,共11437例,占比23.64%。此外,36至40歲為8334例,為7.22%。

放開二孩後哪些政策會調整

全面放開二孩系我國人口計生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調整,那麼與人口計生政策相關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等法律,以及“一票否決制”、社會撫養費等政策規定,會不會有所調整呢?新京報記者昨日採訪了有關專家。

“計生法”與全面二孩不矛盾

現行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提出:國家穩定現行生育政策,鼓勵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符合法律、法規規定條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

全面放開二孩後,上述法律規定是否需要修改?

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專家委員梁中堂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強調的是“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而五中全會提出的是“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子女”,從法理層面考慮,二者並不矛盾,不存在修法的緊迫性。不過,從法律的嚴謹性考慮,《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確定的是國家計生政策的總原則,仍有寫入“普遍二胎”的必要。

“計生一票否決制”不會取消

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後,湖南省常德市於1982年率先實行“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並取得了較好成效。隨後,“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在全國推行。

全面放開二孩後,“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是否應該取消?

梁中堂對新京報記者說,五中全會雖然提出“普遍二胎”,可同時強調“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也就是說,計劃生育仍舊是基本國策,這一點沒有變。改變的只是允許一對夫妻生兩個孩子。在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的這個前提下,‘一票否決制’不會取消”。

三中全會啟動“單獨二孩”政策後,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在求是雜誌撰文提出:中國依然要嚴格落實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鞏固和加強計劃生育基層基礎工作,確保穩定適度低生育水準;切實維護計劃生育政策的嚴肅性”。

近年來,社會撫養費一直是社會關注焦點。2014年11月,國務院就《社會撫養費徵收管理條例(送審稿)》公開徵求意見,再度引發社會撫養費的存廢之爭,有人認為社會撫養費屢次發生違法徵收、截留挪用資金等問題,應該取消;也有人認為應該通過立法完善。

此番五中全會提出“普遍二胎”後,社會撫養費再次成為爭論焦點。

梁中堂認為,目前仍不適宜取消社會撫養費,“計劃生育還是基本國策,實施‘普遍二胎’並不等同於普遍放開,所以生育權仍舊受到限制。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超生行為必須有強制性處罰措施,以維護國策的嚴肅性”。

自1982年開始,我國對獨生子女家庭實施獎勵政策——每月5元獨生子女費。三中全會啟動“單獨二孩”政策後,這一獎勵政策成為質疑焦點。

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提交提案,建議提高獨生子女費。隨後有媒體報導,歷經30多年,不少省份的獨生子女費標準還停留在每月5元,許多年輕夫婦從未領過獨生子女費,這筆錢去哪了?

五中全會提出“普遍二胎”後,獨生子女費再次引發討論:繼續生育一個子女的夫妻,是否還會享受到獨生子女費獎勵?

梁中堂對新京報記者說,“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這個原則並沒改變。只要繼續執行計劃生育國策,那麼就應該有獎有罰。《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規定:國家對實行計劃生育的夫妻,按照規定給予獎勵。那麼只要符合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家庭,就應該獲得獎勵。國家允許生育二胎,生育一胎的家庭並沒有違反計生政策,今後理應繼續享受獎勵政策”。

}

本文为「金十数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来了。就在5月31日一个重要的会议上,一个重磅大消息发布,三孩政策要放开了。尽管还没看到正式文件,网上就已经“炸开了锅”。比如有些网友就调侃称:“一个都养不起,三个怎么办?”、“二胎都不敢生,哪来的三胎?”......看到这些评论,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养不起”。

调侃归调侃,我们还是要拨开云雾看本质,比如:二孩政策效果不佳为何还要开放三孩?放开三孩政策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是否会明显提升生育率,减轻老龄化压力?本文将对此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大家对于出台三孩政策可能都不会感到意外,而不太看好的原因可能也是此前的“全面二孩”政策效果似乎不佳。2016年我国就正式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从数据来看,当年我国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相比前一年增加了131万,此后几年,我国出生人口就逐年下降,到2020年已降至1200万人,数据表现不算“好看”。

那么这是否表明“二孩政策”效果不好?其实不然。要知道,二孩数量占出生人口数量的比率,已经从2016年的45%提升到2019年的59.5%。

问题出在哪?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宋健认为,一孩的生育率过快下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反而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基于此,我国出生人口才不至于下降过快,这也是专家们建议尽早放开“三孩”的原因。

也就是说,还是有不少人愿意生“二孩”乃至“三孩”,不看好的只是一小部分人。有个网友总结的就很好:“有条件生的,不劝也生;无条件养的,劝也不生。”人口问题是一个长远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人口政策可以说是在适当时候进行的适当调整,除了刚提到“对冲生育率过快下降”的原因外,可能也与人口规模问题有关。

要知道,我国人口负增长可能已经临近。联合国对我国人口规模有9个预测方案,其中,在无变动方案和固定生育率方案,对未来总和生育率假设都为1.60的情况下,预计到2026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3亿的峰值,随后将步入人口负增长。

近年来,中国的总生育率正在逐渐的下降,到2019年已降至1.5,所以全面二孩效应逐渐消失后,如果不放宽人口政策,那么中国人口见顶时间可能就会提前。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人口老龄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0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18.7%;如果把年龄提高至65岁及以上,这个比例则为13.5%,临近14%的深度老龄化水平线。

老龄化程度加深,社会养老负担也将随之增重。为此,在2019年我国就已经将“应对老龄化”提升为中长期国家战略。

综合这些因素来看,如今我国放开“三孩生育政策”,可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最终效果会不会比“全面二孩政策”更好呢?网友对此可能也看得很透了,大家不看好的重要原因无非是“养不起”,所以很多网友就提到“国家的保障政策要跟得上”、“如果住房、医疗、教育等免费,大多数人至少生两个”......总的来说,落实好才是关键!

在这次重要会议上也提到,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的同时,还要实施相关配套支持措施。对此,人口学者梁建章就表示,只要配套措施到位,把育儿成本降下来,那么生三孩的成本将远小于生二孩和生一孩的成本。相信这次人口政策的调整会带来比“二孩政策”更好的效果。

文 | 梁锦源 题 |林嘉 图 | 卢文祥 审 | 陆烁宜

}

全球人口增速达到了195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7月11日周一,联合国发布《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显示,从2020年开始,全球人口年增长率就低于1%,为1950年以来首次,欧洲的总人口在新冠疫情期间实际出现下降。


联合国预计,全球人口将于今年11月15日突破80亿的里程碑,并且在2030年和2050年之前分别增长至约85亿和约97亿,到本世纪80年代达到约104亿的峰值,到本世纪结束前都保持在这一水平,然后开始下降。这也是联合国年度报告中首次预测下降。


欧洲人口在2020年减少了74.4万人,去年减少了140万人,这是自1950年有记录以来所有大陆人口的最大降幅,反映出与疫情相关的死亡人数激增、出生人数下降以及净移民人数的减少。


然而,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司长 John Wilmoth 表示,疫情不是主要因素。他说:“几十年来,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生育率都相当低,这意味着年轻人口的增速相当缓慢。”预计在2100年之前,欧洲人口将继续减少。


在亚洲,日本的人口自2010年以来一直在减少,韩国的人口在2020年下降。


非洲在2020年超过了亚洲,成为人口增长的主要地区。联合国报告称,到2050年,预计超过一半的人口增长将集中在8个国家,其中大部分在非洲,人口快速增长威胁到它们的发展目标。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尼日利亚的人口将与美国相当,两国目前人口数量差距为1.21亿。


据媒体报道,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名誉教授 Charles Goodhart 表示,更多的生产“可以而且应该”转移到非洲,“因为另一种选择,即大规模移民到人口正在下降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上是行不通的”。


生育率下降 老龄化趋势明显


联合国预计,在2022年至2050年期间,全球61个国家的人口将减少至少1%,与此相关的低生育率与更好的医疗条件作为共同助推因素,加速了社会老龄化趋势。


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关注医疗保健条件的优势,他称赞“健康方面的进步延长了寿命,大幅降低了孕产妇和儿童的死亡率”。


然而,许多国家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将冲击经济增长和公共财政,并已构成日益严重的政治挑战。


联合国预计,到203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将超过10亿,8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1亿,大约是2010年的两倍。到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所占比例预计将从2022年的10%上升至16%。在包括日本、意大利和德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老年人已经占到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分析人士认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和缩减。提高生产力、自动化程度和延长工作寿命可以帮助减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去年,全球人口的平均生育更替水平为2.3——即每名女性一生生育2.3个孩子,这一指标将在2050年降至2.1。相比之下,1950年每名女性大约生育5个孩子。


Goodhart 指出,在人口不断下降的国家,“除非创造生产率奇迹,否则整体经济增长将出现下降”。


印度预计明年将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联合国的报告还显示,印度将在2023年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2022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口都将超过14亿。


印度政府201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该国人口已经超过了12亿。


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和重要的经济体,未来几年对资源的需求将变得越来越紧迫。周一,媒体报道称,6月份印度的煤炭进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高点”。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生人口暴跌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