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从楚国抢来的老婆叫什么?

随着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的播出,主角秦昭襄王嬴稷的生平逐渐成为剧迷热议的焦点。这位享年74岁、在位超过半个世纪的秦王,和我们熟悉的很多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都有交集。


“超长待机”的秦昭王,怎么会是没有故事的男同学呢?

别忘了,《芈月传》里面的稷儿也是他呢。我们在小学课本里学过的很多成语典故也或多或少跟他有关系,可以说,这位男同学就是语文课本里的终极大BOSS,更是贡献了小半本成语词典呢!

今天我们不如从这个角度入手,看一看这位隐身在成语故事背后的秦昭王到底经历了什么。

公子稷一开始在燕国为质,他能回到秦国即位,除了他舅舅魏冉运作得当之外,还得感谢一个人的鼎力支持,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赵国身处四战之地,北边的林胡、娄烦等游牧部落常常骚扰边境,赵武灵王在与游牧部落对峙的过程中,总结出了敌人具备装束轻便、骑射俱佳的优点,因此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令赵国人穿胡服、习骑射。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娄烦,奠定了赵国作为战国七雄的疆域版图。


但是这位雄才大略的赵王,能够想到扶植秦昭王和燕昭王,为赵国开辟一个优良的外交环境,却搞不定自己的继承人问题,最终还窝囊地死在了这个隐患上。赵武灵王先是因为宠幸吴娃而废长立幼,废掉长子公子章,改立吴娃之子公子何为太子。四十多岁正当盛年的赵武灵王干脆直接让位于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则自称主父,专注于军务。

有一次,赵惠文王要去攻打燕国,苏代知道了这件事,就去劝说赵王。他对赵王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我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打开蚌壳晒太阳,忽然有一只鹬鸟伸嘴啄住了蚌的肉,蚌赶紧收起蚌壳,夹住了鹬鸟的长嘴。双方都不肯放松,最后打渔的老头连鹬带蚌一齐捉了去。赵国现在去攻打燕国,两国相持,就像鹬蚌相争,最后得好处的是秦国,秦昭王就是那渔翁啊!

看看,秦昭王同学又出场了吧!


说到赵惠文王,就不得不提和氏璧。史记中是这样讲的:“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秦昭王居然说要用十五城换和氏璧,价值连城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赵国派出了著名的外交家蔺相如,其有勇有谋,而他怎样面斥秦昭王,怎样私下里派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已是妇孺皆知的了。


后来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会于渑池的时候,蔺相如再次临危不惧,以同归于尽相逼,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使秦王羞辱赵王的小把戏没能得逞,保全了赵国和赵王的颜面。完璧归赵的功劳使得蔺相如做到了上大夫,渑池之会后,蔺相如自然又升了职,被拜为上卿。

蔺相如的故事里怎么能少了廉颇?廉颇是因军功而拜为上卿,本来就看不起出身宦官门客的蔺相如,现在蔺相如只靠一张嘴,级别居然可以跟他平起平坐。后来老将军得知蔺相如为了赵国政局稳定和谐,不跟自己一般见识,遂即醒悟,光着膀子、背着荆条来给蔺相如赔罪,二人结为刎颈之交。


不过将相和的故事,这个说法有点不严谨,蔺相如并没有在赵国为相,居于相位的另有其人,那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赵胜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曾三去相、三复位。

平原君赵胜也是赵武灵王的儿子,因为门客众多并身兼相位,被列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一方面,他对人才有着强烈的渴望,眼光也还不错;另一方面,史家对平原君个人政治成就的评价是带着贬义的,“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特别是在长平之战这件事上,“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上党这块地方,其原本属于韩国,却被秦国看上了。韩国知道打不过,就干脆把这块地献给秦国,但是上党郡守冯亭咽不下这口气,决定把上党郡私下里献给赵国。冯亭的目的在于利诱赵国,赵国截了秦国的和,那么秦赵势必不两立,赵韩就可以联手抗秦了。

这个时候的赵王,是赵惠文王的儿子赵孝成王,他找大臣商议对策,是平原君力主拿下上党郡,毕竟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一大块地,这么大便宜不捡白不捡哪。而且赵国不拿这块地,秦国就不打你了吗?秦国占了上党实力又会上一个台阶,还不是想打谁就打谁,根本不需要借口。

说长平之战前,不得不先说一说赵奢,因为赵国后来换下廉颇派出去的主帅赵括是赵奢的儿子。

赵奢因罪流亡燕国,当过燕国上谷守,后来回到故里,做了个收租税的官吏。恰逢平原君府管事的下人偷税漏税,被赵奢砍了九个人,平原君为了这个梁子,本来要杀他泄愤。赵奢对平原君说:“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奉公守法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平原君被赵奢的见识打动,向赵王举荐了他。赵奢不但有经济头脑,使赵国府库充实,打仗更是一把好手。公元前269年,秦昭王派军队攻打赵国阏与,赵惠文王咨询廉颇和乐乘,但这两员大将都觉得没有胜算,只有赵奢站出来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后来赵奢在阏与大破秦军,获封马服君。

赵国截了和,拿到上党这块地,秦昭王岂能善罢甘休,一个字:打。到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奢已死,廉颇固守年余,赵国在人力物力上已经疲惫不堪,赵孝成王兵行险着,用主张主动出击的赵括换下了廉颇,希望速战速决,以解赵国粮食不济的困局。


说赵括“纸上谈兵”,还真是有点冤枉人家了。战国那时候的兵书,应该是以简牍为主,纸还没有普及。何况赵国的失败,原因并非赵括不胜任那么简单,在整个赵国上层,速战速决的倾向占了上风。不管怎样,赵括初次带兵的首秀,就以自己突围身死、赵国45万降卒被杀告终。

史书上说,白起“诛屠四十余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如雷”,流血成川这个成语,后来也被叫做“血流成河”。


长平之战以后,轮到秦国的将相不和了,白起主张一鼓作气拿下邯郸,而范雎主张让赵国割地求和。赵国君臣分析“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长平之战是秦国押上了巨大的筹码,不遗余力攻击赵国得到的惨胜,秦国自己也“死者过半、国内空”,所以赵国反悔,又不肯割地了。

秦昭王当然生气啊,派大军包围了赵都邯郸。魏国向平原君建议,让赵国派使者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则会罢兵而去,平原君却犹豫未有所决。

魏国人范雎得到秦昭王重用,他向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结交离得远的国家,比如燕国、齐国,而进攻相邻的国家,比如韩、赵、魏,逐步蚕食邻国疆域,得寸而进尺。


范雎这个人非常记仇,以前在魏国的时候,因为受过魏相魏齐的污辱,范雎在秦国立足后,要求魏国交出魏齐的人头,不然便发兵攻伐。魏齐向战国四公子中的平原君和信陵君求救,平原君为了斡旋这件事甚至被秦国扣留,然而胳膊到底还是没拧过大腿,魏齐在绝望之中自杀。

与范雎不和的秦国战神白起,也是因冲撞秦昭王,并受范雎谗言诋毁,最终被赐自尽。司马迁评价范雎“睚眦之怨必报”。

秦昭王十四年,在伊阙之战中,白起大破魏军,斩首二十四万。苏厉替周王做说客,希望白起见好就收。苏厉以楚国神射手养由基为例,说尽管其能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若不能见好就收,万一失手,岂不是前功尽弃。这些话没能劝阻住白起的步伐,但也昭示了白起的结局。

平原君与魏国信陵君同属战国四公子,平原君的夫人还是信陵君的姐姐。秦昭王派人围攻邯郸时,魏国派出大将晋鄙,其却首鼠两端,不敢救赵。信陵君魏无忌疏通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亲自率军解邯郸之围。


信陵君救赵,平原君也没闲着,他出使楚国求救,门客毛遂自愿同往。本来平原君对毛遂没有什么印象,还有点轻视他,毛遂自荐的时候,形容自己像装在囊中的锥子,会立即锋芒毕露、脱颖而出。

果然,经过毛遂晓以利害,据理力争,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曰:“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所有这些成语,都是说毛遂一个人的。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是秦昭王认识的人中贡献成语故事最多的人之一。孟尝君出使秦国,秦昭王慕名想让他做相国,但是秦王手下的人又劝谏说,一个齐国的贵戚怎么会真心替秦国做事,不如把孟尝君杀了,以免后患无穷。


孟尝君一门客善钻狗洞,他把孟尝君已经进献给秦昭王的狐白裘偷回来,转献给秦昭王宠姬,让她在秦王面前说好话。孟尝君一行得以找到机会逃跑,但很快被秦昭王发现并派人追捕。逃到函谷关时天色未亮,而城门只在鸡鸣天亮后才开,孟尝君另一食客装鸡叫骗开城门,他们才得以逃脱险境。

孟尝君的门客可不止鸡鸣狗盗,还有一位门客冯谖,本来是替孟尝君在封地收债的,结果他非但没有收回应收账目,反而烧了那些契据。孟尝君被齐王罢相后返回封地,结果半道上,感念孟尝君免除债务的封地居民扶老携幼欢迎他的到来,这时他才明白,门客冯谖用钱财替他收买了民心。

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 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 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于是他到魏国去宣扬孟尝君的才干,魏王慕名便派人送厚礼请孟尝君为相;后来,齐王得知魏国要挖墙脚,也派人请孟尝君回去复相位。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在封地索取先王祭器,并设立宗庙,原本处于齐楚边界的孟尝君封地是齐王不愿花心思的三不管地带,现在碍于先王宗庙,在楚国攻击这个地方的时候,齐王就不能再袖手旁观了。此时冯谖对孟尝君说:“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被秦昭王欺负得最狠的,除了赵国,还有楚国。楚怀王被扣留秦国时,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恐秦国趁机伐楚,上书秦昭王:“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到时候反而便宜了驽犬,秦昭王表示同意。但春申君的话也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楚国最终还是未能幸免。


楚怀王客死秦国,怀王之子即顷襄王,就是“襄王有意神女无心”的那个,他还和几个成语故事有关。

秦国攻伐楚国鄢、郢、巫、上蔡、陈之地,庄辛对楚襄王说:“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他还说,蜻蜓、黄雀、黄鹄甚至蔡侯,都觉得自己与人无争,谁知在残酷的现实中,都成为别人捕猎的目标。在庄辛的扶持下,楚国得以收复部分失地。

然而情况只是暂时得以好转而已。

根据战国策记载,楚顷襄王二十年时的楚国,还是不可挽回地沦落到了“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的地步,民不聊生这个词语就是源于这句话。

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攻下了楚国郢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大诗人屈原,“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于是投江殉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秦昭王的黑历史,继任用白起斩首约一百万别国士卒,又一次被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间接逼死大诗人屈原。


这么说吧,我们印象中残暴无耻的“秦王”几乎都是他,而不是更为有名的嬴政 ,不知道嬴政同学为自己的太爷爷背了多少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长平之战后,白起准备趁势消灭赵国、邯郸。对此,韩国和赵国自然非常害怕,于是派苏代用重金游说秦国丞相范雎,意思就是等到白起消灭赵国、韩国的话,那么白起在秦国的地位,就一定在你范雎之上了。在此背景下,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在白起和范雎结怨之后,二者自然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较量。当然,最终的结果,是范雎借着秦昭襄王之手,除掉了白起这一敌人。公元前257年,白起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那么,问题来了,在白起和范雎之间,秦昭襄王为何宁愿赐死战神白起,也不辜负名相范睢呢?

首先,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范雎和白起这一文一武,可谓左膀右臂,也是当时秦国最显赫的两位大臣。就白起来说,其功绩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在山东六国中,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诸侯国,几乎都被白起击败过。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更是帮助秦国重创了赵国这一强劲对手,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于范雎,同样是秦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对此,秦昭襄王曾消失: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也即在秦昭襄王心目中,范雎可以和姜太公、管仲等人相提并论。

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正是在“远交近攻”策略的指导下,秦国得以不断蚕食山东六国的疆域。而且,因为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在攻打三晋的时候,燕国和齐国基本上作壁上观,这无疑分化和瓦解了山东六国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了各个击破的效果。基于此,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范雎,自然在秦昭襄王心中拥有不下于白起的地位。当然,这显然不是秦昭襄王选择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的主要原因。

对此,在笔者看来,白起被杀,虽然和范雎的挑拨离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白起的抗命和背后讥讽,才是其被赐死的主要原因。在长平之战后,因为范雎的原因,白起错过了趁势进攻赵国的机会。等到赵国恢复元气后,白起自然不愿意继续带兵攻打赵国了。于是在邯郸之战中,秦昭襄王派遣了王陵、王龁等将领。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秦军惨败,甚至还丢掉了之前从魏国、韩国手中夺取的土地。在此背景下,白起就在背后发发牢骚,表示“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于是,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命令白起再次起兵攻打赵国。对此,白起自称病重,不愿意出征。

最后,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在白起拖延甚至抗命后,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所以,非常明显的是,白起和范雎结怨后,秦昭襄王为何选择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的原因,自然就是白起的抗命。除了这个原因,白起功高震主,也是秦昭襄王除掉他的原因之一。虽然在秦国,丞相范雎也具有非常大的功劳,但是,范雎毕竟是文臣,也即没有掌握什么兵权,所以不会威胁到秦昭襄王。但是,白起这位武将,显然和范雎不同。在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威望实在太高了,如果白起真的率领秦军将士谋反,秦昭襄王真的难以抵挡。综上,在白起和范雎结怨后,不是秦昭襄王不愿意辜负丞相范雎,而不是范雎的威胁小,白起的威胁大,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即威胁大的白起最终被赐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昭襄王扣押楚怀王利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