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冶子是何人?

从《聊斋志异》中穿墙无物的“崂山道士”,到中学课本“熟读并背诵全文”的《逍遥游》,再到玄幻作品中御剑飞天的世外高人,道家这个十分低调的思想流派,其实早已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道可道,非常道”,看似语焉不详,实则蕴含万物。这一次,让我们走进道家绵延悠长的历史,细观“道”之一物是如何悄然埋藏进中华文化的脉络,又就此诞生了何种逸闻与传说。

何为“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家学说来自远古的政治生活与民生经验。黄帝治政讲求“虚静”,天地之德便是虚静恬淡,因而黄帝被视为道家始祖之一,与老子并称,汉代《史记》统称“黄老”。

春秋时期,经过老子的统筹与归纳,道家学说进入经学、哲学层面,并由其思想继承者进一步发扬光大。“道”是老子通过观察自然得到的、抽象但守恒的规律,“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道”虽不可名状,但永恒存在,不随世间万物枯荣凋敝,恒定地主宰万物运行,故而“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德经》的问世标志着道家学派的成型,此后,道家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蓬勃发展,经历过列子、庄子、杨朱等人的解读与发扬,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道家各个学派对“道”的理解或有不同,但都推崇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后来汉代的“文景之治”便采纳了这种理念。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也自庙堂之高迁入江湖之远,开始在民间代代流传。

道家虽不再“货与帝王家”,但汉代神鬼思想浓重,求仙问道的期许催生了许多“方士”,他们收纳道家部分思想的同时,也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汉代最为出名的方士传说应为汉武帝与李夫人的故事。据说汉武帝在倾城倾国的李夫人逝去后悲痛欲绝,使方士召出李夫人的魂魄与他短暂相见。在深沉的汉宫之夜,“反魂香”召来了李夫人,帝妃二人“背灯隔帐不得语”,生死两隔,满心悲伤,直到李夫人“缥缈悠扬还灭去”。

道与剑——老我未闻飞剑术,想须今度遇回仙

作为道家仙君的“重要道具”,剑在汉晋时代与道学悄然融合,共同承载起修道之人飞升成仙的梦想。随着战国冶炼技术的普及,青銅短剑演化为铁剑,锋利的长剑在蒙昧年代衍生出许多飞天、化形的传说,如干将、莫邪、欧冶子等名匠,都曾铸出匣中夜鸣、倾城不换的“神剑”。根据西晋方士记载,欧冶子铸造两柄宝剑“龙泉”、“太阿”升腾紫气,化作两条神龙入水,从此绝迹世间。

传说之外,世俗之间,“剑”也从普通作战兵器进化为远离战场的权力象征。唐代《初学记》记载,“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剑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也相应成为高高在上的仙人们的法宝。道家的仙人生性不羁爱自由,访遍名山大川,飞行便是必备技能。他们的坐骑除却奇珍异兽,便是一把仙剑。如“八仙过海”的传说之中,吕洞宾便是御剑飞行。

飞剑不仅是交通工具,亦可成为世外高人手中的绝世神兵。自儒术不再、道学盛行的魏晋而始,到奉道教为国教、任侠传奇盛行的唐代,仙剑飞天之说神乎其神,到了可以刺飞鸟、斩诸侯的程度。东晋《拾遗记》中记载的“曳影剑”可以腾空而起,因剑飞起时拖起一道长影,故而得名。唐代《聂隐娘》中记载,聂隐娘于深山中学剑,手中之剑无论是刺鹰隼还是截杀刺客,无一所失,遂为传奇。

嫦娥奔月图轴,明代纵123.1厘米,横4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道与丹——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天仙

道家讲求“道法自然”,大道恒定、天人合一,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也是修道者的至高追求,达成永生的常规手段,则是服用丹药。

道家传说中的仙丹,有的能够一步到位,使人长生不死,还有的需要常年服食才能延年益寿。历史上最著名的“长生不老药”传说有两例,一例是嫦娥飞天,一例是秦皇遣人东渡。嫦娥的故事见著于汉代《淮南子》,西王母赐下不死药给后羿,其妻嫦娥服下后飘然入月,但“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唐代受道家影响颇深的诗人李商隐亦有诗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秦始皇迷信长生永治,听信方士徐福所言,认为海中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山上仙人持有不死药,便遣徐福带数千童男童女东渡,不想从此未归,成为历史上引人遐思的未解之谜。

既然徐福求不来不死药,方士们便沉迷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炼丹学应运而生,是简单化学与神秘学的结合。炼丹之人虽有很多创造性的化学发现,但亦炼出了许多重金属含量超标、远不可延年益寿的丹药。东晋盛行的“五石散”便属此类,虽被奉为奇药,久服却会“魂不守宅,血不华色”,服错更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方士皇甫谧受毒后七年不愈,“或若温疟,或类伤寒”。

此外,道家认为吞食金玉可以延年益寿,但哪怕唐代深受道家影响的诗人李贺也以诗文加以批判,认为“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人之生死是自然规律,而“服黄金、吞白玉”的秦皇汉武,不过是梓棺葬身、茂陵埋骨。此论调虽辛辣,倒也另有几分生死度外、逍遥洒脱的道家风骨。

到宋代后,道家的外丹法转为内丹法,认为调养生息才是根本,各种丹药也渐渐在历史绝迹,化为缥缈传说。

道与术——栖真有象藏鸟兔,自在遨游本地仙

道家,抑或传说中的“道士”,总与神奇的法术脱不了干系。东汉末年的张角信奉《太平经》,又结合黄老之学,创造“太平道”,以符水治疗平民的疾病,渐渐吸收信众数十万,变成了东汉末年天下逐鹿的起义军之一。

东汉至魏晋的另一道教教派为五斗米教,由东汉人张道陵创于蜀郡鹤鸣山。五斗米教在东晋风靡一时,平民百姓到门阀望族无不推崇之至,连王羲之及其诸子都虔诚信奉。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病重时,家中请来五斗米教为他“上章”,即依照五行数术、演算消厄度灾之法。道家询问王献之此生有什么过失,他说只有与前妻郗氏离婚一事,也是尽显反本归真的魏晋风流。

王羲之的另外一子王凝之,同样信奉五斗米教,却没有兄弟们风雅多才,反而昏聩无能,令其妻、东晋才女谢道韫多生抱怨。王凝之出任会稽太守时,同信五斗米教的孙恩谋反,王凝之不曾积极对抗,终日求神占卜、焚香舞剑,大诵道家咒印,认为自己可以借来神兵守城,结局自然是死于孙恩之手。

到了明清时期,社会趋于稳定,道家法术也不再与兵戎相接、政权倾覆结合,更多进入了民间的日常生活,常见于志怪传说之中。著名的《崂山道士》便在此列:传闻县中有一王生,世家弟子,素来仰慕仙道,游至崂山,拜入道士门下,吃苦学艺月余后有退返之意,又见道士夜间作法变出了月亮、饮客、美酒、舞女,被法术惊艳,决定留下;然而王生终归吃不了修道之苦,请辞离去之前,崂山道士教给他穿墙之术,并告诫他要心守“洁持”,否则法术不灵;王生回乡,向同乡大肆炫耀他习得的秘术,再度穿墙,果然法术不再灵验。

从这一个如同寓言式的训诫故事,倒也能看出几分“道”的深意。古往今来,“道”之一字看似深沉浩大,又似归简通透。“道可道,非常道”,如能名状,不是道法,而一心恒守,尽在此间。

}

1、从问题的叙述上看,在浙江龙泉遇到干将,干将为浙江龙泉的概率很大。(那时候人员流动性差,外地人少,大多都是本地人)

2、从干将的介绍上看,相传为吴国人,也就是今天的江浙。

所以基本可以认定为浙江龙泉人。

干将是春秋末著名冶匠,相传为吴国人,与欧冶子同师,善铸造兵器。曾为吴王阖闾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金铁不销,其妻莫邪断发剪爪,投入冶炉,于是“金铁乃濡”,成剑两柄,即名为干将、莫邪。《文选·七命》注引《吴越春秋》(亦见今本《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文较繁):“干将者吴人,造剑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邪。莫邪者,干将之妻也。干将曰:‘吾师之作冶也,金铁之类不销,夫妻俱入冶炉之中’。莫邪曰:‘先师亲烁身以成物,妾何难也’。于是干将夫妻乃断发揃爪,投之炉中,使童女三百,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龙泉市生产的龙泉宝剑,相传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民间广泛流传着欧冶子铸剑的故事。龙渊也是龙泉剑最初的名字。据传有一次欧冶子汲水淬剑,忽然出现了“五色龙纹”,七星斗像,人们就将铸剑的地方称为“龙渊”,把剑称为“七星龙渊剑”。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

}

欧冶子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越国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据《越绝书》记载,他曾为越王允常铸了五柄宝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为楚昭王铸了三柄名剑:龙渊、泰阿、工布。 其女儿名为“莫邪”,而“干将”为其女婿“干将、莫邪”这二把剑就是其女儿女婿铸成。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鱼肠剑,鱼肠剑有“勇绝之剑”之称,鱼肠剑也称鱼藏剑,在《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之中记载:使专诸置鱼肠剑炙鱼中进之。意思是说鱼肠剑是个小的匕首,可藏在鱼腹之中,即使鱼肠剑锋利无比,但因其小,所以其杀伤力也就大大减弱了。

巨阙也是一把短剑,别名“天下至尊”,巨阙剑的威力很大,相传它的剑气能把奔驰的马车一分为二,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一个大铁锅切出一个切口,曾是越王允常的佩剑,自越王死后,巨阙剑也便消失了,但它的光芒至今也可以从史书中读到。

其余三把宝剑都是长剑,其中纯钧外观精致华美,在1965年的一次考古当中,出土了一把粘满泥土的宝剑,在剑身之中写有“越王勾践自用剑”,参考历史文献记载,此剑很有可能是纯钧剑,现存湖北博物馆,至今削铁如泥。

胜邪为吴王佩剑,然欧冶子认为此剑透着恶气,故起名胜邪剑,也是剑中之精品

湛卢剑被誉为“仁道之剑”,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诗言道“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湛卢剑铸成之后,历代都对它推崇备至,传说欧冶子炼成湛卢剑之后,为测其性能,拿起宝剑向巨石砍去,巨石轰然裂开。这就是所说的“一剑挥落巨石分”。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湛卢之锋利是有史可查证的,湛卢剑几经辗转流传,据说唐时为薛仁贵获得,后传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手中。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父子遇害后,湛卢剑不知下落。

欧冶子铸的剑以湛卢剑最为有名,称为“天下第一剑”此剑可让头发及锋而逝,铁近刃如泥,举世无可匹者。后代诗人题诗曰:“十年云卧湛卢下。斗间瞻气有双龙,人间何处问欧冶?欧冶一去几春秋,湛卢之剑亦悠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阳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