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桂余边这个人吗?

1、书画装裱让艺术品锦上添花

书画装裱是中国独有的工艺,“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说明了装裱对于书画保存的重要性。书画装裱不仅能让书画变得美观,也可以“治疗”已破损的书画。尤其是流传至今的古书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即便是近现代乃至当代的书画作品,如果保存不当,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什么样的书画需要修复,一般修复需要哪些步骤?平常人家中要如何保存书画,才能更好起到保护作用呢?

一般的书画装裱需要经过托底、托花绫、方裁、镶接、回边、覆背、砑光、上天地杆等八个步骤,但这些步骤并非固定,视书画破损的情况而定。

不同的破损需要制定不同的修复方案

从大的步骤来说,第一步需要分析书画的病害类型和情况,根据其情况制定不同的修复方案。比如说有霉菌,首先要做的就是除霉。不同的情况除霉方法也不一样,如果是小霉点,放在太阳下稍微晒一下,然后拿毛笔就可以去掉了。其次就是清洗,一开始用常温清水,如不行便用五十度的清水,再不行就用七八十度的。实在不行,就要考虑使用化学药水。但是使用化学药水肯定对书画本身有一定的损害,这时我们需要权衡,是否一定要使用化学药水。如果使用化学药水造成的损害太大。

下一个步骤是揭裱,需要将画心剥离出来。所谓画心,就是书画家在宣纸上完成的最初作品。将其剥离出来后,需要找与之颜色相近的命纸贴上。实在没有,需要自行颜色做旧。然后进行补洞。一般保养不当,书画会出现很多虫洞。补好虫洞之后,就要贴折条。就是书画因为折叠或长时间收卷原因,会出现一条条的痕迹,如果不贴折条,很容易从中折断。贴折条就是在折痕上贴纸条,用以加强强度。如果很多折痕,就会在画的背面贴得密密麻麻。但是千万不能贪方便,贴一张大纸直接覆盖,这样完全起不到修复的作用。

贴完折条后,一般需要上墙,但如果画心过于脆弱,上墙有可能崩裂的危险,那么就需要选择其他的方案。在这一步骤之后,修复的其他步骤就与装裱新画相似。

什么样的书画能修复?重点是看需要修复到什么程度。什么程度的书画需要修复,什么样的书画又不具备修复意义呢?

流传到现在的书画,都不是原始装裱的,中间肯定经过多次的修复与重新装裱,现在我们的书画是否需要修复,又是否没有修复的意义,视乎拥有者的需要修复的程度而定。

要修复一副书画,是看最终的修复目的。比如说经济价值,如果一副画已经完全破烂,看不出原本的画面,即便修复好了也不见得能卖出去,那么从经济意义上来说,拥有者要进行修复,对他来讲是没有经济价值的。但是从文物价值来说,如果这幅画的纸张很特殊,那么把这个画纸保存下来,是有研究价值的。

不过如果书画出现以下症状,必须要进行修复。第一,撕裂。有时书画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破开了一个口子。这就像包装袋上的突破口,可能一不小心碰到,就会毁坏整张画。第二,画面本体剥落,因为裱画的浆糊本身也是有寿命的。第三,长霉。还有像虫蛀、折断等等。

2、专家给藏家的装裱实用建议

书画修复要延长书画的寿命,保留重要的信息

对于拥有书画,并且书画需要修复的藏家,在修复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专家建议,一定要选择延长书画寿命的方式。其次是材料,一定要用好的纸张。用好纸,书画保存的时间就能更久。如果纸张材质一般,到时它坏了,又要重新修复。然后需要强调的是,千万别用机械修复与装裱。因为机器装裱,现在用的是液压系统,有将书画压碎的风险。再者机器的热度,也可能对书画造成损害,所以尽可能使用手工装裱和修复。

拿去修复装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选择装裱的店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该店铺的信用度和安保系统。曾经有一位朋友,他带了价值几百万的书画去装裱。结果那家店连夜带着书画潜逃了,至今都找不到。第二也要注意自己的书画是不是被掉包了,尤其在高仿技术先进的当下,尤其要当心是不是对方用高仿换掉自己的原作。

除此之外,藏家进行书画修复容易有误解及需要注意的地方。有的人拿书画去修复装裱时,还特意嘱咐说,我这个装裱是原装的,不要去掉,或者在重新装裱时给我裱上。其实这是个误区,书画需要修复,就是说明原先的装裱已经失去保护书画的作用,比如说花绫,已经没有强度,达不到保护的级别,还使用它是没有用处的。再者,装裱完之后贴上去,反而有弄巧成拙的嫌疑。本来是真迹,这样起了反作用。

另外在修复的时候,要考虑装裱师对作品、修复伦理学的理解。有的装裱师看到烂掉的书画,有时直接裁掉,其实这是非常不对的。原作品上有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保留。比如有的藏家喜欢在纸和花绫上盖骑缝章,有的装裱师觉得这没意义,把那花绫去掉,只剩半个章。但这个章是有价值的,代表了这幅画的收藏历史和节点。所以我们修复画作,一般会将花绫保存下来,当做画的一部分进行修复。

书画保存不要一藏了之,平时要多检查

好的收藏习惯会延长书画的寿命,所以建议藏家在平时也要注意检查书画,给书画创作一个好的保存环境。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个情况是,书画家将作品放在一个信封里给藏家,藏家拿回家一放就是数年。拿出来的时候,其实书画已经损坏了。首先书画是折了以后放进信封的,这种折痕久了会导致纸张断裂。其次,折起来的书画,最边缘的地方会变黄,这种变黄即使修复也很难修复得回。

所以书画平常保存比较便捷的方式,是用宣纸包一层,有条件的放入画筒中。如果不想买画筒,说可以拿做水管的PVC管,然后将两端封起来。但最好的办法是放入镜框,压镜保存。

即便是做成卷轴,时间一长,由于拉伸的缘故,还是会有断裂。所以压镜保存,让其保持平放的状态,是比较好的。此外要防霉防潮,避光保存。书画不能放在家里的冷墙,就是照不到阳光、会渗水的墙,也要远离厨房卫生间。要注意书画的状况,最好能循环挂画,或者定期检查。平时多打开来看看,有无虫咬或霉点。在梅雨季节之前,要提前收起来,防止受潮。如果天气太干燥,也会有干裂的可能。所以最好要保持家里温度、湿度的统一,不要忽冷忽热。有时我们离开家了,就把空调关掉,回来再开,其实这种忽冷忽热的状态对书画也是有损害的。

一、书画装裱艺术的起源和概况

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之瑰宝。伴随着书画装传统艺术而生发的书画装裱工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正由于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后来传到日本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成为东方别具一格的特有工艺,同样受到世界各国的珍视。那么,我国这一独特的民族工艺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如同其它事物一样,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可宝贵的原始资料。这件珍贵文物,”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又进一步发现:”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这些具体特征,展示了古人要求观赏绘画的最初动机,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资料,完全可以将书画装裱的历史,推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若进一步推论,将盛产竹子,多次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绘画,并揭示了书画装裱症结的湖南一带,作为装裱工艺的发祥地,也不无道理。

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褫,楮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唐代对裱画的重视。其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五代时,装裱技艺进一步发展。到了北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待招之一。皇家的倡导下,在书画家,装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的格式。这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艺遂传入民间,特别在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广州、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装裱业一度出现了衰落。后来,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七十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画装裱如同被唤醒的春风,一改往日的沉寂,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在装裱工艺及用料方面,亦进行了许多探索与改革,正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迈进。

二、书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

(1)工作室(亦称装裱间):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

(2)挣墙(亦称大墙,挣板):用于贴平,挣干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风、干燥。

(3)案台(亦称装裱桌):要求: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80厘米左右。

(4)晾架(亦称晾竿):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复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等。

(5)拷贝桌:玻璃桌面,内置日光灯,用于揭裱残破旧画。

(6)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墙时蹬踩。

(7)排笔: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等。

(8)棕刷: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裱件上墙等。

(9)裁纸刀: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10)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11)锥针和镊子:用于方正画心、挑除杂物等。

(12)启子:用于揭启挣在墙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

(13)油纸(亦称浆纸、隔糊):用于镶嵌边料隔浆糊用。

(14)砑石(亦称磨石):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15)蜡板: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时磨擦画背。

(16)其它工具:剪刀、掸子、叉子、喷水壶、箩筛、木锯、电钻、钳子、铜线、面盆、毛巾、毛笔、颜料、墨汁、调色盘、塑料薄膜等。

(1)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以安徽产净皮生宣为主。

(2)绫、绢、锦、锦绫、麻布等。

(3)天杆、地杆、月牙杆、轴头、手卷片、签子等。

(4)丝带、绦带、铜钮等。

(5)面粉、明胶、明矾等。

制浆--托画心--方正画心--(托染材料)--配料--镶嵌--清裁大边--转边(包边)--粘串(接含口和粘搭杆)--配背(裱覆背纸)--覆画(扶活)--磨画(砑光)--剔边(批串)--配杆--钉铜钮(绦圈)--包杆(上轴头)--上杆--系绦(串丝带)--扎带--粘签条

品评裱件质量的标准简而言之为:平整光洁、柔软谐调。具体可以分为:

(1)工艺精致,镶口匀细。

(2)展挂平整大方,画面光滑洁净。

(3)画面色彩搭配谐调。

(4)手感柔软,厚薄适度。

(5)收卷后整齐,无参差。

(1)唐代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2)北宋 米芾《书史》、《画史》

(3)南宋 周密《齐东野语》卷六《绍兴御府书画式》

(4)元代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5)明代 文震亨《长物志》

(六) 清代 邹一桂《小山画谱》

八、书画裱件的展挂与收藏

由于书画作品装裱的形式不同,对于不同形式的作品有不同的展挂与收藏方法。

立轴的展挂最好由两人同时进行,一人双手托住天个杆及绦带,另一人握住地杆 两端的轴头,缓缓展开,无论是展收或挂壁,最忌用手指顶托画背,这样会随着画件的展开,留下折痕。

收藏:有条件的话,可做专用的木柜(用樟木做最为理想),分层隔平放,切忌压挤。如没专用柜子,可每件作品做一个画筒或者画盒装放,再放上樟脑丸即可。

由于手卷的特点是窄长且不能挂壁,因此,手卷的展观必须在台面上进行。若是两人,则一人双手扶住卷子徐徐展开,另一人则随着展速收卷,单人展观则右手执着天头处,左手握着手卷的中腰,然后边收边展。展开之后,必须在两头各压一镇尺,防其滚动。收藏方法与立轴相同。

册页不同于其它书籍,我们不能像翻书那样来翻阅册页,应将其平放在台面上,打开册页之后,右手中指(或食指)最好是用一专用竹片,插入页下空间,向右(或向上)翻动。

收藏:大多用锦、缎等制作册套,将其包套好,平放收藏。

横披与立轴相比,由于它不便实卷,因而,具体要求亦不相同。首先应将其平放于台面上,一人轻按右天杆,另一人双手扶住裱件上下边际,徐徐展开。挂壁时,须两人相互配合,将作品拉平,稳妥地固定在左右两侧的墙钉上,(若是月牙杆,则需在月牙杆背面加上一根与其大小一样的木条一同固定于墙上,这样可将作品与墙隔离,以免受潮)。

镜片装裱好后,大都装入镜框内。但没装镜框的作品,应平放于木质阁板或木箱中,摞放时,须在作品之间隔垫宣纸,亦可卷好装入画筒或画盒中。

总之,书画作品悬挂一段时间后,一定要更换,在清洁裱件时不能用刷子刷,更不能用湿毛巾擦,最好软布或鸡毛掸轻轻掸去灰尘即可。凡是接触书画作品(特别是裱件)一定要戴上手套,以免汗液沾污作品使其变形生霉。

立轴亦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琴条”。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还称“中堂”。由于历史等原因,以及人们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

立轴常见的传统装式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式(宣和)装、诗堂装、半绫装、纸镶绫边装、绫镶绢边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

屏亦称扇屏、屏□(此字上为“户”部,下为“衣”部)。并以张挂的不同环境,称其炕屏、卧屏、吊屏及御屏(指用于宫廷的屏风)。原为用于遮挡、装饰的实用物,通称屏风。其正面粘贴绢画。而屏条是在立轴的基础上,将竖幅形式与屏风相连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组为单位的独立装式。屏主要分为屏条和通景屏。

对联亦称楹联、门联、字联、书联、对子、门对、楹贴。双行长句还称龙门联。对联是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而组合的。排挂时,右为上联(亦称出句),左为下联(亦称对句)。二条为依副。

卷轴亦称手卷、横卷、轴卷、横轴、横看、手轴、卷子、行看子。横式装,是一种古老的装潢形式。卷轴体积较小,轻巧且宜收藏。但只能平放案头,不便张挂。

卷轴是由天头、隔水、引首、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的。其装式虽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规格基本是一致的卷轴一般分为: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和卷背。

横批亦称横挂。横式装。横批解决了横幅书画不便张挂的矛盾。

镜心亦称镜片。以夹放在镜框内而得名。与早期的屏风画,以及清宫的“贴落”(一种贴在宫殿墙壁上的简易裱件)同属一种类型。横、竖式皆可。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式。

册页亦称叶子。是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装式。

册页的装式主要分为: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平开册页、转边册页等。但无论有几种,均不外乎横竖两种类型。

自古以来,装裱技术一直处于保守的状态,多为父子相授,祖孙相传。外人欲从事这一职业,必须经过拜师,做几年学徒,方能出师,进行独立操作或单立门户进行经营。随着装裱业的发展和各类舆论媒介对装裱技术的广泛传播,这种“拜师学艺”的陈规被逐渐打破。人们可以通过在装裱专业单位就业,或参加装裱培训班,或通过参加实习,或根据专业工具书和录相自学等方式学习装裱技术。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学习装裱,初学者开始往往感到比较简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并不是所想象的那么难。这是由于对这一传统工艺缺乏深刻认识而造成的错觉。作者对学习装裱的认识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难,而且越干越难。所以在学习装裱的过程中,需要有决心,下气力,肯于动脑,善于总结,胆大心细,一丝不苟,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初学装裱者,第一步先要了解装裱书画的专业术语和先后工序,通过研读装裱工具书和实地观摩操作,将理论和实践相对照,必要时可作一下笔记,逐步进行全面熟悉,并加深理解和记忆。第二步,开始“打下手”,即做些易掌握的辅助工作。在打下手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模仿操作人员的动作,以便于理解和掌握。第三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装裱书画的先后工序,进行操作基本功训练,内容可分为托、裁、镶、覆、装五部分。

托,即托制各类镶料和托书画心。镶料包括绫、绢、锦绫、锦、和镶纸等。可先从托镶纸(或覆背纸)入手,掌握了刷浆糊和上托纸的要领后,再学习托绫绢,学习调配颜色水托染绫绢。托书画心较托料难度大,如果托料出现失败,这仅是宣纸和绫绢的代价,但如果托心失败,其后果就严重了。所以初学托心者应备加精心,认真对待。学习托心时,先用各种质地较薄、拉力较尽弱的宣纸进行模拟托心。湿心、飞托、搭托等各种托法都要练习几遍。再准备一些尚无艺术价值的国画或书法习作进行试托。经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托心的基本要领,然后可正式从事托心。

裁,即“用刀”的基本功,如方心、下料(包括裁距条、包边纸)、齐边、裁配覆背纸等。初学者,可先用废纸头,废绫边进行剌裁练习。注意掌握持刀正、运刀稳、用力轻的要领,防止走刀、啃尺、滑尺或用力过重。即而再进行裁距条和包边纸的练习,然后方可进行方心、下料和齐边工序的实习。

镶,包括书画的镶活、回边或包边以及折贴串口等内容。初学时,亦采用模拟方法进行。可取一些镶纸和绫绢废边料,练习镶接、回边、包边和折贴串口的基本功。练习镶活时,要注意浆口小巧均匀,浆糊用量适中,镶缝慰贴不绽。回边或包边,要求规矩习称,平直如一。然后再用一些书画习作继续进行练习,达到基本要求后,方可从事正式镶活。

覆,即书画的覆背工序,其操作方法与要领和托料有相同之处。主要侧重于练习裁配覆背纸、上绢包首和贴耳子、签纸及角绊的方法。常用的覆背方法有两种,即座覆和搭覆,可分别进行练习。初学覆背时,也可采用一些书画习作进行练习,以免出现问题而造成较大的损失。

装,即上杆,包括下挣子、砑活、剔边、批串、量杆、制杆、上杆和拴绦等工序。其中砑活、剔边、量杆和制杆等工序,同样可采取模拟的方法进行练习。其他工序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习。在这个练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下挣子时,力求余边要全,严防幅面打折;砑活时,要求砑光砑匀;剔边要净,批串要正;量杆要标准,制杆要规矩,上杆要得体。

经过以上基本功训练以后,便可由简到繁进行独立操作实习。先以一般水平的书画作品,装裱镜心、纸镶绫边的立轴或横披,经过技术人员的检查和考核,已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标准,并具备了独立操作的能力,便可独立装裱全绫或锦绫立轴和横披,即而再从事其他各种款式裱件的装裱。

初学者在学习基本的装裱工序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和掌握装裱书画的各种常识,如各类款式与规格的设计,各种镶料的使用与配色,各道工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预防及解决的方法,等等。这就需要初学者多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学习);多实践(多练习,多实验,熟能生巧);多总结(总结出工作中的经验体会和败失的原因,以助提高)。只有这样反复学习、实践和总结,装裱技艺水平才会逐步趋于成熟。

5、手工机裱:装裱业的一次“革命”

当今书画装裱的三大核心技术:包括传统装裱(手工装裱)、机器装裱、手工机裱。

传统装裱、机器装裱为大家所熟知,但是“手工机裱”不一定为人所知。就因为它是一种是一种建立在传统装裱、机器装裱基础上而发明的新技术。手工机裱的出现,被认为是书画装裱的一次革命。那么,“手工机裱”新在何处呢?为什么说是一场革命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手工裱和机裱是怎么回事?传统装裱,又称“手工装裱”,即古装裱,也称装潢,古时又称装池、装治、装背、装褫、裱背、潢治。从有文字记载来看,“手工装裱”技艺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宋代,书画装裱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传统的书画装裱技艺皆为手工装裱,以口授心传的师承制方式代代相传。由于我国各地气候、物产等差别较大,书画装裱在形式、技法上均有差异,故有南裱和北裱之分。但无论是南裱还是北裱,通常都要经过清洗、揭心、托心、全色、覆背、砑装等20多道工序,技法相当复杂。

“手工装裱”的优势:工艺精湛,流程精细,能揭裱,易修复。劣势是:速度慢,需要空间大。一般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裱完一件作品,且需要非常大的场地。

现代机裱,是书画装裱发展到当代而出现的所谓的机械装裱。机械装裱采用薄膜热压或者胶膜复合的方法,将画心和装裱材料进行粘合。由于新工艺可以省略“贴墙”和“上秆”,省工、省力、省时,被一些书画装裱店用于装裱新画。但因其加热对古书画有损害,且二次装裱难以揭开,特别是对破旧书画画心的处理效果及可靠性有待提高,机械方法在传统书画装裱方面尚难胜任。

现代机裱的优势是:简单易学,速度快。劣势是:缺少墨韵,破坏画心,不易揭裱。那么,“手工机裱”是如何取长补短,将传统手工装裱和现代机器装裱巧妙结合的呢?

手工机裱,又称“浆糊机裱”。就是使用传统装裱的材料和技法,后期用装裱机辅助完成。这是一种基于传统手工装裱和现代机器装裱而发明的一套快速实用的装裱技术方案,使字画装裱变得十分轻松简单。既解决了传统装裱的速度慢问题,也解决了现代机裱的揭裱问题。这种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装裱技术被业内称作为“手工机裱”。“手工机裱”的问世有效地推动了书画装裱事业的快速发展。

它的优势是:简单易学,速度快,能揭裱,易修复。其实“手工机裱”的根本技术还是传统的,机器只是用来辅助的,但是没有这个机器则无法快速完成传统的装裱。以实际操作的经验看,除了速度快之外,有的效果也超过了纯传统的手工裱。比如平整度、软硬度等等。

值得一提的事,“手工机裱”很好学。只要用心,一周时间就能学会。但是想学得精,则需要长时间的实践。

中国字画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手工装裱的字画也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手工机裱”的出现,必定使新的装裱技术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手工机裱”的发展必将使传统装裱重新焕发生机,装裱事业必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来源:中华网书画(频道)/梁弈文

}

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有雷三伏热。

夏季阳气盛于外。夏至过后,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

《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

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强调在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今天,古古为大家带来一个祛暑妙方——桂浆。它记载于刘禹锡所著的方药专著《传信方》中。

对,别怀疑,就是你记忆中的那个“诗豪”刘禹锡。他的一生除了从事文学、诗词、书法研究外,亦“笃好医方”,著有《传信方》和《本草经方》二书。

桂末二大两,白蜜一升,以水二斗,先煎取一斗,待冷,入新瓷瓶中,后下二物,搅转二百余令匀,先以油单一重覆上,加纸七重,以绳封之,每日去纸一重,七日开之,药成,气香味美,格韵绝高。

1. 官桂拣净杂质,刮去粗皮,切片,晾干。捣碎,磨粉二两

2. 两升水煮为一升,倒入干净的瓷坛中放凉,再加入桂末、蜜,搅拌两百余边

3. 坛口封油纸一层,外加绵纸七层,每日去掉一层绵纸(或密封置冰箱保鲜)

4. 七日开之,析出杂质,药成,气香味美,格韵绝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余靖后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