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村能画画吗?

  • 世涛天朗里有个美术班,那个小的不错,老师父亲是画家
  • 昌平兴寿有个画家村上苑,那有美术班可去问问
}

沿着巾关村人道向北,从北大南门绕到北大两门,再往前,经一0一中学左拐,到达园宾馆门口,有一条右转的小路,往里走大约五百米,便能看一个村子,这,就是当年闻名遐迩的“圆明园画家村”。现在这个地方早已经荡然无存,被铲为了平地。但在十多年以前,这里还有着密密麻麻“住不完的小平房”(诗人俞心焦语)。那些高低不平的院墒和错落有致的房屋,就趴在圆明园废墟的遗址之上,据说,最先也都是由一些流落到北京的外地移民所建。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开始实行户籍制管理,政府把这一带的自然村落与游散的居民框定起来,分为了福缘门和圆明园两个行政村。十多年前,我和许多画家朋友主要就居住在福缘门村,而并不是外界谈论的圆明园村。但因为福缘门村就坐落在原来的圆叫园废墟之上,且跟圆明园村首尾相连,不分彼此,所以,外界更愿意将我们当年所居住的福缘门说成是“圆明园画家村”。
将圆明园废墟作为某种象征,包涵了文化复兴的宏愿。废墟中夹带着历史的沧桑,往往也孕育着重建的冲动。雅典的提修斯神庙、法国的阿尔勒剧场和圆形竞技场、德圆的特里夫斯公兆浴池、西班牙的塞哥维亚引水渡槽以及葡萄牙的埃武拉神殿等等古代建筑,后来虽然都成了废墟,但它们却作为某种文化标志.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注入过历史的信息。圆明园废墟也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因为它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屈辱的沉痛历史。所以,也就作为一种凭吊,成了我们痛定思痛、百废俱兴的象征。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保留着圆明园废墟,并把它规划成公园供世人吊祭的原因。事实上,中国的现代文化及其现代艺术进程.跟圆明园废墟的确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北岛和芒克等北京诗人就曾以《今天》杂志的名义,在此废墟之上组织和举办过多场诗歌朗诵会;稍晚一点,又有北京的当代艺术家林春岩,以“印象派”的绘画风格在此画过不少有关废墟题材的作品;而与林春岩同一时期的北京当代诗人黑大春,还曾租房于此,创作了诸如《圆明园酒鬼》等许多跟圆明同意向相关联的名篇……正是这些人的创作与行动,铺垫了90年代初出现的“圆明园画家村”,也为“圆叫园画家村”的历史植下丁现代文化的精神种子。

0年代末,先后毕业于北京些艺术院校的华庆、张大力、牟森、高波、张念、康木等人,主动放弃国家的分配,以“盲流”身份寄住在圆明园附近的娄斗桥一带,成了京城较早的一拨儿流浪艺术家。吴文光早年拍摄的电影《流浪北京》纪录了当时这些人的部分生活状态。尽管这些人后来大多都踏出国门,去了海外,但他们那种自由择业的勇气,却撼动了户籍制度的基石,为后来更多的艺术家流浪北京、选择自由职业牵线搭桥地作了某种索引。尤其是他们均都寄住在圆明园附近,以此为创作与生活的根据地,因此也成为了“圆明园画家村”的雏形。1990年,曾经参与报道京城流浪艺术家的《中国美术报》原工作人员田彬、丁方等人,因其报社解体,也都纷纷撤退出来,与方力钓、伊灵等艺术家一起迁到了福缘门村画画,从而形成了一个艺术家集聚的中心。这就是“圆园画家村”的历史序幕。此后,随着序幕的拉开,越来越多的流浪艺术家纷至沓来,也就吸引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圆明园画家村”的称呼便不胫而走,渐渐成为了一个文化象征。

我到“圆明园画家村193年春,那时的福缘门已经集聚了几十位艺术家,我在那里居住了两年半,时至1995年,据说,艺术家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四百。我虽没有对“圆明园画家村”的艺术家人数做过具体统计,但的确感受过那种摩肩接踵、熙来攘往的热闹情形。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福缘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艺术家居住,甚至还有许多房东干脆搬到别处,而将自己的房子全部租给艺术家。现在回想起来,还真觉得那时的福缘门像个世外桃源,像个艺术家的天堂、文化人的圣地。我后来甚至都不敢往下想,如果“圆明园画家村”不在1995年解散,按照当时的情形发展下去会是什么样子?也许一切都是必然,就像人的生理周期,青春期有骚动,而人到中年就会变得相对沉稳。福缘门所留下的是我们这一批人青春走过的痕迹,也必然会把我们这一批人重新送向各自的征程……

回头再来谈论“圆明园画家村”,我更喜炊把它看成是理想主义的产物。尽管那时候的福缘门实际上也夹带着各种各样的功利主义,且充满了商业的气味,但就其流浪的性质而言,的确是源于人性解放的某种冲动与理想。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来临,将中国的历史从过去禁锢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解放了出来,才真正使人们有了某种选择与竞争的自由。如果没有商业社会的大环境,是不会出现“圆明园画家村”的,当然,也就更不会出现后来各种各样的艺术村落。从这个意义上说,“圆明园画家村”恰恰是一种承前启后的转折,它终结的是过去意识形态的桎梏,开启的是未来经济与人格上的自立。
我现在还保留着一份当年由画家王秋人执笔的《圆明园艺术村白由艺术家宣言》,其中有这样一段豪言壮语:“黎明前的地平线上的曙光已慢慢升起,照耀在我们的精神之路上。一种新的生存形式已在华夏大地上的古老而残败的冈林上确立!”将生存方式以文化的高度借助宣言的形式提出来,是“圆明园画家村”的首开风气。它反拨了当时某些学院派认为的“圆明园画家村”只有生活没有艺术的看法,恰恰是对“五四”以来启蒙思想的真正继承与深化。我这样|兑并小是为了夸大“圆明园画家村”的价值,而是因为任何文化活动如果落实不到自由的生命个体身上,都只会成为对某种利益集团的维护。事实证明,“圆明园画家村”的生活力式,的确成了启蒙思潮的部分。因为只有在这之后,我们才真正看到了中国有大批职业艺术家的出现,看到了现代艺术的生存市场。

历史是由一代一代人走过来的,克罗奇的一切古代史即是当代史的命题,恰恰证明了当代是历史创造的结果。所以,朱熹会说“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说的源头活水指的就是种文化的青春与活力。“圆明园画家村”象征了某种文化的青春期,虽然当年稚嫩的它还没有什么作为,也小可能有所作为,但它却蕴含了一批人青春的热血,蕴含了一批人理想的冲动。正是这种青春热血与理想冲动,使得那满目疮痍的圆明园废墟重新焕发了生机,孕育出了一种新的文化生命与艺术形式。我总觉得“圆明园画家村”的意义并不在地理概念的过去,而是落在了未来的生命形态上;它的价值也绝不会因为它的消失而冲淡,相反,只会随着历史时空的转换而不断突显,会随着我们这一批从中走出来的人的种种作为而逐渐放大。

驱使我写这些文字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仅仅只是因为有机会再次听到了一首老歌。说起来有点儿玄,好像不可思议,一首歌,一段曲,轻轻飘飘的,又怎么能够将一个人沉甸甸、漫长而辛勤的历史给烘托出来呢?其实,这也不足为奇,假设听到了《东方红》,想必只要是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过来人,脑子里都会为之一振,暴风骤雨般闪现在那个翻天覆地、锣鼓喧天的年代那热火朝天的幻影。历史是杯浓缩的咖啡,而一首老歌则是一壶滚烫的开水,可以将浓缩的咖啡化开,活脱脱、生动有趣地亮出一个时代。

只是对于我,能够勾起我对圆明园那段挥之不去的往事,使其失而复得在脑海里呈现出来的,又究竟是怎样一首歌曲昵?是气势磅礴、震耳欲聋的交响乐?还是凄婉悠扬、徐徐升腾的咏叹调?这些都不是,而是一首温情脉脉、透着绵绵俗世情怀的曲子,名曰《九百九十九朵攻瑰》。
每当入夜时分,夜幕徐徐降下,这首鬼迷心窍的曲子,就会幽灵般借着黑夜的寥寂不择时机地来撞击我并不严实的房门,勾起我的魂魄,牵引我的思绪,扶摇直上,一如风筝,情不自禁地向天际展开—
我会为此而浮想联翩……

我要感谢当时住在我隔壁的艺术家刘彦,因为是他家那台老式的录音机彻夜不眠地欢唱,穿过贫穷的岁月,穿过恶劣而艰苦的环境,在我心中播撒下了一个五颜六色的春天。

我相信这是缘。一个孟庭苇,一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使我跟那段漂泊不定的岁月无缘无故找到了一种心理契合,就在福缘门,就在那残垣断壁的圆明园废墟之上,将我跟许许多多离家出走的流浪儿,像美妙的钢琴键盘样紧紧联系在了一块现实的平面上,以饱满的生活热情和丰富的精神想象,共同弹奏出了那个深情的年代最为激动人心的旋律。

然而,这一切却都是因为一首歌,一首回荡在时间深处隐隐作痛,成百上千次响起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庄画家村的画贵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