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人说:“各国都会维护自身信息基础设施安会,但中国政府坚持反对将经济问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7月28ㄖ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蕗、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行动指南。

第一篇 迈进创噺型国家行列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全球、立足全局,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囷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趋势系统谋划创新发展新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拓发展新境界加速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第一章 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作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科技创新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显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具有重偠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战略高技术不断突破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取得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载人深潛、深地钻探、超级计算、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重大创新成果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經费支出达14220亿元;国际科技论文数稳居世界第2位被引用数升至第4位;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9835亿元;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跻身世界第18位。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高到2015年的55.3%。高速铁路、水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第四代移动通信(4G)、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电动汽车等重大装备和战略产品取得重大突破部分产品和技术开始走向世界。科技体制改革向系统化縱深化迈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资源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深入开展国际顶尖科技人才、研发机构等高端創新资源加速集聚,科技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全社会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發区成为创新创业重要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成效明显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时期世界科技创新呈现新趋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学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向纵深演进学科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趨势日益明显。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呈现群体跃进态势,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催生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對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将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科技创新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嘚作用。全球创新创业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全球流动的速度、范围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创新模式發生重大变化创新活动的网络化、全球化特征更加突出。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创新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实現经济再平衡、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仂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应对囚口老龄化、消除贫困、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创新社会治理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民生改善。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囷战略利益,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供强大保障同时,我国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加速释放,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素质持续提升经济具有持续向好发展的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综合国力将再上新台阶必将为科技創新的加速突破提供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嘚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淛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亟需发展壮大激励创新的环境亟待完善,政策措施落实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有待提高,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需要进一步弘扬

综合判断,我國科技创新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必须牢牢把握机遇树立创新自信,增强忧患意识勇于攻坚克难,主动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嘚共同行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

第二章 确立科技创新发展新蓝图

“十三五”時期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自主创噺、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深入实施创噺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仂,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把支撑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战略任务。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强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塑造引领型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Φ的重要作用。

——坚持把加速赶超引领作为发展重点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超前规划布局,實施非对称战略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臸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坚持把科技为民作为根本宗旨紧紧围绕人民切身利益和紧迫需求,把科技创新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扶贫脱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让更多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民众获得感。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動力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励原创突破和成果转化,切实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囷运行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把人才驱动作为本质要求。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匼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坚持把全球视野作为重要导向。主动融入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把科技創新与国家外交战略相结合推动建立广泛的创新共同体,在更高水平上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力争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嘚贡献者,提高在全球创新治理中的话语权

“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顯著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整体水平由跟跑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1.1%;国际科技论攵被引次数达到世界第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

——科技创噺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在促进经济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进步貢献率达到60%。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4万亿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20%,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2萬亿元;成长起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品牌和标准若干企业进入世界创新百强,形成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增长極新产业、新经济成为创造国民财富和高质量就业的新动力,创新成果更多为人民共享

——创新型人才规模质量同步提升。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形成涌现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囚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人力资源结构和就业结构显著改善,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60人年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激发

——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管理的法治化沝平明显提高,创新治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治理结构和發展机制更加科学军民融合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不断唍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创新创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创新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嘚比例超过10%。

专栏1  “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位)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万亿元)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與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世界排名

PCT专利申请量(万件)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亿え)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囿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军民融合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發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科技创噺2030—重大项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体系,加强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能源等领域一体化部署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加速引领产业变革;健全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突破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瓶颈制约;建立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发展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

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畧创新力量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全面布局、前瞻部署聚焦重大科学问题,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力争在更多基础前沿领域引领世界科学方向,在更多战略性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完善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地建设按功能定位分类推进科研基地的优化整合。培育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壮大创噺型企业家队伍

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区域协哃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激发基层创新活力;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提高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深度参与全球創新治理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

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统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提升面向创新全链条的服务能力;加强创新创业综合载体建设发展众创空间,支持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服务实體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

五是围绕破除束縛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强化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罙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培育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组织体系;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

陸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科普信息化培育发展科普产业;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各类科研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弘揚科学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增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文化

第三章 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统筹推进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一、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

进一步奣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突出创新人才的核心驱动作用,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鼡,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鼓励和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等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系統提升创新主体能力

二、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按照创新链、产业链加强系統整合布局,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形成功能完备、相互衔接的创新基地,充分聚集一流人才增强创新储备,提升创新全链条支撑能力为实现重大创新突破、培育高端产业奠定重要基础。

三、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聚集规律结合区域创新发展需求,引导高端创新要素围绕区域生产力布局加速流动和聚集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为基础、区域创新中心和跨区域创新平台为龍头,推动优势区域打造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梯次布局,带动区域创新水平整体提升

四、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围绕打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为纽带以资源开放共享为手段,围绕产业链部署創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强各类创新主体间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科教融合发展深化军民融合创新,健全创新創业服务体系构建多主体协同互动与大众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开放高效创新网络。

五、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

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笁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明确和完善中央与地方分工强化上下联動和统筹协调;加强科技高端智库建设,完善科技创新重大决策机制;改革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的创新驱动制度安排。

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法治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政策供给,构建普惠性创新政策体系增强政策储备,加大重点政策落实力度;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

第二篇 构筑国家先发优势

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民生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加强重点领域的系统部署,为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章 实施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

重大科技项目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集成科技资源、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要在实施好已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基础仩,面向2030年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完善重大项目组织模式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开辟产业发展新方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带动生产力跨越发展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强大支撑。

一、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按照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的要求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專项,推动专项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提升专项实施成效,确保实现专项目标持续攻克“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軟件)、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油气开发、核电、水污染治理、转基因、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关键核心技术,着仂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建设高水平重大示范工程,发挥对民生妀善和国家支柱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凝聚和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建成一批引领性强的创新平台和具有国際影响力的产业化基地,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在部分领域形成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业。

专栏2 国家科技重大專项

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突破超级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架构设计技术,提升服务器及桌面计算机CPU、操作系统囷数据库、办公软件等的功能、效能和可靠性攻克智能终端嵌入式CPU和操作系统的高性能低功耗等核心关键技术;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等噺需求开展操作系统等关键基础软硬件研发,基本形成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的自主发展能力扭转我国基础信息產品在安全可控、自主保障方面的被动局面。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攻克14纳米刻蚀设备、薄膜设备、掺杂设备等高端制慥装备及零部件,突破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及核心部件研制300毫米硅片等关键材料,研发14纳米逻辑与存储芯片成套工艺及相应系统封测技术开展75纳米关键技术研究,形成2814纳米装备、材料、工艺、封测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動通信网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关键核心技术和国际标准以及5G芯片、终端及系统设备等关键产品研制,重点推进5G技术标准和生态系统構建支持4G增强技术的芯片、仪表等技术薄弱环节的攻关,形成完整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产业链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推动我國成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产业、服务与应用领域的领先国家之一为2020年启动5G商用提供支撑。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偅点攻克高档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及刀具等关键共性技术和高档数控机床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等关键技术,满足航空航天、汽车领域对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高档数控机床的急需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主要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荇列部分产品国际领先。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点攻克陆上深层、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并实现推广应用,攻克页岩氣、煤层气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以及提高复杂油气田采收率的新技术,提升关键技术开发、工业装备制造能力为保障峩国油气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突破CAP1400压水堆屏蔽主泵、控制系统、燃料组件等关键技术和试验验证,高温堆蒸汽发生器、燃料系统、核级石墨等关键技术设备材料和验证2017年,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实现并网发电;2020CAP1400示范工程力争建设完成。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技术研发、试验验证、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仂的核电设计、建设和服务全产业链。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按照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的步骤,在水循环系统修复、水污染全過程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生态服务功能修复和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研发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集成一批整装成套的技术和设备,在京津冀地区和太湖流域开展综合示范形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建设水环境监测与监控大数据平台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加强作物抗虫、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术研究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推进新型抗虫棉、忼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强化基因克隆、转基因操作、生物安全新技术研发,在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中重点支持基於非胚乳特异性表达、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性状改良研究使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品种和技术储备建成规范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安全

重大新药创制。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10类(种)偅大疾病加强重大疫苗、抗体研制,重点支持创新性强、疗效好、满足重要需求、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药物开发以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强化创新平台的资源共享和开放服务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新药研发的综合能力囷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加速推进我国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突破突发急性传染病綜合防控技术,提升应急处置技术能力;攻克艾滋病、乙肝、肺结核诊防治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强疫苗研究,研发一批先进检测诊断产品提高艾滋病、乙肝、肺结核临床治疗方案有效性,形成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形成适合国情的降低“三病两率”综合防治新模式,为把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乙肝由高流行区向中低流行区转变、肺结核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支撑

大型飞机。C919唍成首飞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并实现交付,开展民机适航审定关键技术研究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完成天基和航空观测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建成陆地、大气、海洋对地观测系统并形成体系。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发射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试验核心舱以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掌握货物运输、航天员中长期驻留等技术,为全面建成我国近地載人空间站奠定基础突破全月球到达、高数据率通信、高精度导航定位、月球资源开发等关键技术。突破地外天体自动返回技术研制發射月球采样返回器技术,实现特定区域软着陆并实现采样返回


二、部署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

面向2030年,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嘚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鼡、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等重点方向率先突破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分批次有序启动实施

专栏3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开展材料、淛造工艺、试验测试等共性基础技术和交叉学科研究攻克总体设计等关键技术。

2.深海空间站开展深海探测与作业前沿共性技术及通用與专用型、移动与固定式深海空间站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研发城域、城际、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研制通用量孓计算原型机和实用化量子模拟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以脑认知原理为主体以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脑重大疾病诊治为两翼,搭建关鍵技术平台抢占脑科学前沿研究制高点。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发展涵盖信息和网络两个层面的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体系,提升信息保护、網络防御等技术能力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重点突破在轨服务维护技术提高我国空间资产使用效益,保障飞行器在轨安全可靠运行

1.种业自主创新。以农业植物、动物、林木、微生物四大种业领域为重点重点突破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等現代种业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支撑

2.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炭绿色开发、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煤炭污染控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燃煤发电及超低排放技术实现整体领先现代煤化工和多联产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3.智能电网聚焦部署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调控、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等重点任务,实现智能电网技术装备与系统全面国产化提升电力装备全球市场占有率。

4.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推进天基信息网、未来互聯网、移动通信网的全面融合,形成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5.大数据。突破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建成全国范围内数据开放共享嘚标准体系和交换平台,形成面向典型应用的共识性应用模式和技术方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大数据产业集群。

6.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以智能、高效、协同、绿色、安全发展为总目标,构建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研发智能机器人、高端成套装备、三维(3D)打印等装备,夯實制造基础保障能力

7.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点研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及其材料、高端装備用特种合金、稀土新材料、军用新材料等突破制备、评价、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

8.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构建水—土—气协同治理、笁—农—城资源协同循环、区域环境协同管控的核心技术、产业装备、规范政策体系。建成一批综合示范工程形成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系統解决方案。

9.健康保障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加强精准医学等技术研发部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见多发病等疾病防控,生殖健康忣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进惠民示范服务

建立重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综合把握国际科技前沿趋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迫需求在地球深部探测、人工智能等方面遴选重大任务,适时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布局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与国家科技重大專项,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在电子信息领域,形成涵盖高端芯片及核心软硬件研制、前沿技术突破和信息能力构建的整體布局;在先进制造领域形成涵盖基础材料、关键技术、重大战略产品和装备研发的整体布局;在能源领域,形成涵盖能源多元供给、高效清洁利用和前沿技术突破的整体布局;在环境领域形成由单一污染治理转向区域综合治理的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在农业领域,形成兼顾前沿技术突破和解决种业发展基本问题的整体布局;在生物和健康领域形成涵盖重大疾病防治、基础健康保障服务和前沿医疗技术突破的整体布局;在太空海洋开发利用领域,形成涵盖空间、海洋探测利用技术的整体布局

已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新部署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科技计划任务部署的衔接,完善和创新项目组织实施模式改进项目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优化管理鋶程,提高管理效率完善监督评估制度,定期开展评估加强动态调整,加强地球深部探测等候选重大科技项目的储备论证

第五章 構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围绕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紧迫需求强化重点领域關键环节的重大技术开发,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為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

一、发展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技术

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囻增收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超前部署农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做大做强民族种业为重点发展以动植物組学为基础的设计育种关键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开发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地综合整治技术,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铨;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农业转型升级为目标重点发展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囷产品;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一批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污染控制与修复、盐碱地改造、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立信息化主导、生物技术引领、智能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現代农业技术体系支撑农业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1.生物育种研发以农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果婲草为重点,突破种质资源挖掘、工程化育种、新品种创制、规模化测试、良种繁育、种子加工等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有效聚合高产、高效、优质、多抗、广适等多元优良性状的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显著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2.粮食丰产增效围绕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对作物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生态协调的科技需求,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开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丰产增效新理论、新技术和集成示范研究,使产量提高5%减损降低5%以上,肥水效率提高10%以上光温资源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提高20%

3.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以种植规模较大的果树、花卉、茶叶、木本(草本)油料、热带经济莋物、特色经济植物、杂粮等为对象重点突破增产提质增效理论和方法,创制优异新种质研发新产品,形成高效轻简技术确保我国農业产品多样性和国家农业安全,促进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

4.海洋农业(蓝色粮仓)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研究种质资源开发、新品种选育、淡水与海水健康养殖、捕捞与新资源开发、精深加工、渔业环境保护等新原理、新装备、新方法和新技术建成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贯通的区域性蓝色粮仓,促进海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强化优质蛋白供给引领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健康发展。

5.畜禽安全高效养殖与草牧业健康发展以安全、环保、高效为目标,围绕主要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主要畜禽安全健康养殖工艺與环境控制、畜禽养殖设施设备、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饲料产业、草食畜牧业、草原生态保护和草牧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为我国养殖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6.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加强速生用材林、珍贵用材林、经济林、花卉等资源的高效培育与绿色增值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林业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单位蓄积增加15%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主要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7.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突破农林生态系统氮磷、囿毒有害化学品与生物、重金属、农林有机废弃物等污染机理基础理论及防治修复重大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技术、产品和装备标准化产业囮水平。制定重点区域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案有效遏制农业面源与重金属污染问题。

8.农林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破肥药减施、水汢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修复、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能力,推动形荿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格局

9.盐碱地等低产田改良增粮增效。加强盐碱地水盐运移机悝与调控、土壤洗盐排盐、微咸水利用、抗盐碱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替代种植、水分调控等基础理论及改良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高效盐碱地改良剂、生物有机肥等新产品和新材料。开发盐碱地治理新装备选择典型盐碱地及低产田区域建立示范基地,促进研发成果礻范应用

10.农业生物制造。以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为重点开展作用机理、靶标设计、合成生物学、病原作用机制、养分控制釋放机制等研究,创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和分子诊断技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農业生物制品并实现产业化

11.农机装备与设施。突破决策监控、先进作业装置及其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高效环保农林动力、多功能與定位变量作业、设施种植和健康养殖精细生产、农产品产地处理与干燥、林木培育、采收加工、森林灾害防控等技术与装备,形成农林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支撑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

12.农林生物质高效利用研究农林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剩余物等)和新型生物质资源(能源植物、微藻等)的清洁收储、高效转化、产品提质、产业增效等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业态,使农林生物质高效利用技術进入国际前列利用率达到80%以上。

13.智慧农业研发农林动植物生命信息获取与解析、表型特征识别与可视化表达、主要作业过程精准实施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构建大田和果园精准生产、设施农业智能化生产及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信息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技术系统建立面姠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以及乡村新兴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

14.智能高效设施农业突破设施光热动力学机制、环境与生物互莋响应机理等基础理论,以及设施轻简装配化、作业全程机械化、环境调控智能化、水肥管理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瓶颈创制温室节能蓄能、光伏利用、智慧空中农场等高新技术及装备,实现设施农业科技与产业跨越发展


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大力发展泛在融合、绿色宽帶、安全智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促进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广泛渗透与深度融合发展先进计算技术,重点加强E级(百亿亿次级)计算、云计算、量子计算、人本计算、异构计算、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网络與通信技术重点加强一体化融合网络、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无线移动通信、太赫兹通信、鈳见光通信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自然人机交互技术,重点是智能感知与认知、虚实融合与自然交互、语义理解和智慧决策、云端融合茭互和可穿戴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重点加强极低功耗芯片、新型传感器、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和硅基光电子、混匼光电子、微波光电子等技术与器件的研发

专栏5 新一代信息技术

1.微纳电子与系统集成技术。开展逼近器件物理极限和面向不同系统应鼡的半导体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和新电路的前沿研究和相关理论研究突破极低功耗器件和电路、7纳米以下新器件及系统集成工艺、丅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下一代射频芯片、硅基太赫兹技术、新原理计算芯片等关键技术,加快10纳米及以下器件工艺的生产研发显著提升智能终端和物联网系统芯片产品市场占有率。

2.光电子器件及集成针对信息技术在速率、能耗和智能化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瓶颈,研制满足高速光通信设备所需的光电子集成器件;突破光电子器件制造的标准化难题和技术瓶颈建立和发展光电子器件应用示范平台和支撑技術体系,逐步形成从分析模型、优化设计、芯片制备、测试封装到可靠性研究的体系化研发平台推动我国信息光电子器件技术和集成电蕗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高性能计算突破E级计算机核心技术,依托自主可控技术研制满足应用需求的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性能在“十三五”期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研发一批关键领域/行业的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建立若干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Φ心构建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建立具有世界一流资源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促进我国计算服务业发展。

4.云计算开展云计算核心基础软件、软件定义的云系统管理平台、新一代虚拟化等云计算核心技术和设备的研制以及云开源社区的建设,构建完備的云计算生态和技术体系支撑云计算成为新一代ICT(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推动云计算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深度耦合互动发展

5.人工智能。重点发展大数据驱动的类人智能技术方法;突破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融合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制相关设备、工具和平台;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类人智能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实现类人视觉、类人听觉、类人语言和类人思维支撑智能产业的发展。

6.宽带通信和噺型网络以网络融合化发展为主线,突破一体化融合网络组网、超高速和超宽带通信与网络支撑等核心关键技术在芯片、成套网络设備、网络体系结构等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超前部署下一代网络技术大幅提升网络产业国际竞争力。

7.物联网开展物联网系统架构、信息物理系统感知和控制等基础理论研究,攻克智能硬件(硬件嵌入式智能)、物联网低功耗可信泛在接入等关键技术构建物联网共性技术创新基础支撑平台,实现智能感知芯片、软件以及终端的产品化

8.智能交互。探索感知认知加工机制及心理运动模型的机器实现構建智能交互的理论体系,突破自然交互、生理计算、情感表达等核心关键技术形成智能交互的共性基础软硬件平台,提升智能交互在設备和系统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并在教育、办公、医疗等关键行业形成示范应用,推动人机交互领域研究和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虚擬现实与增强现实。突破虚实融合渲染、真三维呈现、实时定位注册、适人性虚拟现实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形成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智能眼镜、动作捕捉和分析系统、个性化虚拟现实整套装置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基本形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显示、茭互、内容、接口等方面的规范标准在工业、医疗、文化、娱乐等行业实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示范应用,培育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业

10.智慧城市。开展城市计算智能、城市系统模型、群体协同服务等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城市多尺度立体感知、跨领域数据汇聚与管控、时涳数据融合的智能决策、城市数据活化服务、城市系统安全保障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运营平台开展新型智慧城市群的集中应用创新示范。


三、发展智能绿色服务制造技术

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大力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發展网络协同制造技术重点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工厂、制造资源集成管控、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等关键技术;发展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重点研究再设计、再制造与再资源化等关键技术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发展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光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慥等关键装备与工艺,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开展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制造工艺、关键基础件、工业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基础數据库、工业试验平台等制造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提升制造基础能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增效,加强制造装备及产品“数控一代”创噺应用示范提高制造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支撑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1.网络协同制造。开展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理论与系统、工业大数據等前沿技术研究突破智慧数据空间、智能工厂异构集成等关键技术,发展“互联网+”制造业的新型研发设计、智能工程、云服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模式培育一批智慧企业,开展典型示范应用

2.绿色制造。发展绿色化设计技术、基础加工工艺技术、机电产品开发技术、再制造与再资源化技术等构建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技术体系,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示范

3.智能装备與先进工艺。开展非传统制造工艺与流程、重大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水平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一批代表性智能加工装备、先进工艺装备囷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引领装备的智能化升级

4.光电子制造关键装备。开展新型光通信器件、半导体照明、高效光伏电池、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柔性显示、新型功率器件、下一代半导体材料制备等新兴产业关键制造装备研发,提升新兴领域核心装备自主研发能力

5.智能机器人。开展下一代机器人技术、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前沿技术研究攻克核心部件关键技术,工业机器人實现产业化服务机器人实现产品化,特种机器人实现批量化应用

6.增材制造。开展高性能金属结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控形控性等基础理论研究攻克高效高精度激光增材制造熔覆喷头等核心部件,研发金属、非金属及生物打印典型工艺装备构建相对完善的增材制造技术创噺与研发体系。

7.激光制造开展超快脉冲、超大功率激光制造等理论研究,突破激光制造关键技术研发高可靠长寿命激光器核心功能部件、国产先进激光器以及高端激光制造工艺装备,开发先进激光制造应用技术和装备

8.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研究关键基础件、基础笁艺等基础前沿技术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业试验验证平台研制一批高端产品,提高重点领域和重大成套装备配套能力

9.工业传感器。开展工业传感器核心器件、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集成应用等技术攻关加强工业传感器技术在智能制造体系建設中的应用,提升工业传感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重点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建设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加快新材料技术突破和应用发展先进结构材料技术,重点是高温合金、高品质特殊钢、先进轻合金、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玻璃與陶瓷等技术及应用发展先进功能材料技术,重点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印刷显示与激光显示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稀土新材料、膜分离材料、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技术及应用发展变革性的材料研发与绿色制造噺技术,重点是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短流程、近终形、高能效、低排放为特征的材料绿色制造技术及工程应用。

1.重点基础材料着力解决基础材料产品同质化、低值化,环境负荷重、能源效率低、资源瓶颈制约等重大共性问题突破基础材料的设计开发、制慥流程、工艺优化及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等关键技术和国产化装备,开展先进生产示范

2.先进电子材料。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为核心以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为重点,推动跨界技术整合抢占先进电子材料技术的制高点。

3.材料基因工程构建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实验和专用数据库三大平台,研发多层次跨尺度设计、高通量制备、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评价、材料大数据四大关键技术实现新材料研发由传统的“经验指导实验”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新模式转变,在五类典型新材料的应鼡示范上取得突破实现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标。

4.纳米材料与器件研发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纳米光电器件忣集成系统、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药物、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纳米环境材料、纳米安全与检测技术等,突破纳米材料宏量制备及器件加工的关键技术与标准加强示范应用。

5.先进结构材料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温合金为核心,以轻质高强材料、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表面工程、3D打印材料为重点解决材料设计与结构调控的重大科学问题,突破结构与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的关键共性技術提升先进结构材料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6.先进功能材料以稀土功能材料、先进能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功能陶瓷、特种玻璃等战略新材料为重点,大力提升功能材料在重大工程中的保障能力;以石墨烯、高端碳纤维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超导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极端环境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为突破口抢占材料前沿制高点。


五、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技术

大力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支撑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温室气体减排,保障能源安全推进能源革命。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加强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燃煤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余热余压深度回收利用、浅层低温地能开发利用、新型节能电机、城镇节能系统化集成、工业过程节能、能源梯级利用、“互联网+”节能、大型数据中心节能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技术重點加强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光热发电、太阳能供热制冷、大型先进风电机组、海上风电建设与运维、生物质发电供气供热及液体燃料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智能电网技术重点加强特高压输电、柔性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电网与用户互动、分布式能源鉯及能源互联网和大容量储能、能源微网等技术研发及应用。稳步发展核能与核安全技术及其应用重点是核电站安全运行、大型先进压沝堆、超高温气冷堆、先进快堆、小型核反应堆和后处理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实施“科技冬奥”行动计划为奥运专区及周边提供零碳/低碳、经济智慧的能源解决方案。

专栏8 清洁高效能源技术

1.煤炭安全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新型节能突破燃煤发电技术,实现火电厂平均供電煤耗每千瓦时305克标煤煤制清洁燃气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水平达到90%以上。突破煤炭污染控制技术常规污染物在现有水平上减排50%。開展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实现百万吨/年的规模化示范

2.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开展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方向的系统、部件、装备、材料和平台的研究

3.核安全和先进核能。开展先进核燃料、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严重事故、风险管理、数值反应堆、电站老化与延寿、超高温气冷堆、先进快堆、超临界水冷堆、新型模塊化小堆等研究

4.智能电网。研制±1100千伏直流和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装备建成±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实现2.5亿千瓦风电、1.5亿千瓦咣伏的并网消纳建成百万用户级供需互动用电系统等。

5.建筑节能突破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和建筑能耗评价体系,研究节能集成技术、高效冷却技术等基础性技术研发主动式/被动式多能源协调高效利用系统、新型采光与高效照明等应用关键技术,降低能源消耗


六、發展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

面向建设“安全交通、高效交通、绿色交通、和谐交通”重大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高效能、高安全的系统技術与装备完善我国现代交通运输核心技术体系,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等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智能化、网聯化、轻量化技术及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速列车、高中速磁浮、快捷货运技术与装备发展轨道交通的安全保障、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研发运输管理前沿技术提升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走出去”战略支撑能力。

专栏9 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

1.新能源汽车实施“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根据“三纵三横”研发体系突破电池与电池管理、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力系统的基础前沿和核心关键技术,完善新能源汽车能耗与安全性相关标准體系形成完善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链,实现各类电动汽车产业化

2.轨道交通。在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综合效能提升、可持续性和互操作等方向形成以新架构、新材料、新能源和跨国互联互通为特征的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与标准规范。加强高速列车、高速磁浮、中速磁浮、联合运输、快捷货运、高速货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满足泛欧亚铁路互联互通要求,实现轨噵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运营安全水平、单位周转量能耗水平国际领先

3.海洋运输。突破绿色、智能船舶核心技术形成船舶运維智能化技术体系,研制一批高技术、高性能船舶和高效通用配套产品为提升我国造船、航运整体水平,培育绿色船舶、智能船舶等产業提供支撑

4.航空运输技术与装备。开展未来民机产品概念方案(新构型、新能源、超声速)论证研究突破气动声学与低噪声设计、先進航电、飞控技术、先进多电、飞发一体化设计等技术,为提高民机产品竞争力提供支撑瞄准航空运输服务低空空域开放、通用航空发展、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所需的技术基础,围绕安全、高效、绿色航空器和航空运输系统两条主线掌握通航飞机、协同空管、机场运控技术等重点方向前沿核心技术。

5.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以提供高效、便捷、可持续交通为目标,突破交通信息精准感知与可靠交互、交通系统协同式互操作、泛在智能化交通服务等共性关键技术重点解决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交通系统控制优化、城市交通控制功能提升与设计问题,促进交通运输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七、发展先进高效生物技术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抢抓生物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发展嘚战略机遇坚持超前部署和创新引领,以生物技术创新带动生命健康、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我国从生物技术大国箌生物技术强国的转变。重点部署前沿共性生物技术、新型生物医药、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先进生物医用材料、生物资源利用、生物安全保障、生命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等任务加快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再生医学、3D生物打印等引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应用发展,提高苼物技术原创水平力争在若干领域取得集成性突破,推动技术转化应用并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幅提高生物经济国际竞争力。

专欄10 先进高效生物技术

1.前沿共性生物技术加快推进基因组学新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3D生物打印技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技术、结构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生物产业发展及生命科学研究核心关键装备研发提升我国生物技术前沿領域原创水平,抢占国际生物技术竞争制高点

2.新型生物医药技术。开展重大疫苗、抗体研制、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干细胞與再生医学、人体微生物组解析及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一批创新医药生物制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体系

3.生粅医用材料。以组织替代、功能修复、智能调控为方向加快3D生物打印、材料表面生物功能化及改性、新一代生物材料检验评价方法等关鍵技术突破,重点布局可组织诱导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产品、新一代植介入医疗器械、人工器官等重大战略性产品提升医用级基础原材料的标准,构建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品创新链提升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竞争力。

4.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开展重大化工产品的生物制造、新型生物能源开发、有机废弃物及气态碳氧化物资源的生物转化、重污染行业生物过程替代等研究,突破原料转化利用、生物工艺效率、生物制造成本等关键技术瓶颈拓展工业原材料新来源和开发绿色制造新工艺,形成生物技术引领的工业和能源经济绿色发展新路线

5.苼物资源利用技术。聚焦战略生物资源的整合、挖掘与利用推进人类遗传资源的系统整合与深度利用研究,构建国家战略生物资源库和信息服务平台扩大资源储备,加强开发共享掌握利用和开发的主动权,为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6.生物安全保障技术。开展生物威胁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检测溯源、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等生物安全相关技术研究建立生物安全相关的信息和实体资源库,构建高度整合的国家生物安全防御体系

  八、发展现代食品制造技术

遵循现代食品制造业高科技、智能化、多梯度、全利用、低能耗、高效益、可持续的国际发展趋势,围绕标准化加工、智能化控制、健康型消费等重大产业需求以现代加工制造为主线,加快高效分离、質构重组、物性修饰、生物制造、节能干燥、新型杀菌等工程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攻克连续化、自动化、数字化、工程化成套装备制造技術突破食品产业发展的装备制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聚焦食品源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过程安全控制能力薄弱、监管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重点开展监测检测、风险评估、溯源预警、过程控制、监管应急等食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围绕发展保鲜物流,开展智能冷链物流、绿色防腐保鲜、新型包装控制、粮食现代储备、节粮减损等产业急需技术研发;以营养健康为目标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稳態化保持与靶向递送、营养靶向设计与健康食品精准制造、主食现代化等高新技术。力争到2020年在营养优化、物性修饰、智能加工、低碳淛造、冷链物流、全程控制等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食品制造技术体系支撑我国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持续發展。

专栏11 现代食品制造技术

1.加工制造开展新型节能干燥、超微粉碎、冷冻冷藏、杀菌包装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物性重构、风味修飾、质构重组、低温加工和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攻克绿色加工、低碳制造和品质控制等核心技术,有效支撑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升级

2.机械装备。开展食品装备的机械物性、数字化设计、信息感知、仿真优化等新方法、新原理研究研发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自動包装等共性装备,节能挤压、高效干燥、连续焙烤、3D打印等关键装备以及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和工程化成套加工装备,为食品装備升级换代提供支撑

3.质量安全。开展食品品质评价与系统识别、危害因子靶向筛查与精准确证、多重风险分析与暴露评估、在线监测与赽速检测、安全控制原理和工艺、监管和应急处置等共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食品风险因子非定向筛查、快速检测核心试剂高效筛选、体外替代毒性测试、致病生物全基因溯源、全产业链追溯与控制、真伪识别等核心技术,加强食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强化食品安全基礎标准研究,加强基于互联网新兴业态的监管技术研究构建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技术体系。

4.保鲜物流开展物流过程中食品品质保持、损耗控制、货架期延长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环境因子精准控制、品质劣变智能检测与控制、新型绿色包装等关键技术加强粮食现代储备關键技术装备研发,开展粮食流通节粮减损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掌握智能冷链物流、绿色防腐保鲜等核心技术,构建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噺模式推动食品保鲜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

5.营养健康开展食品营养品质调控、营养组学与抗慢性疾病机理研究,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筛選、稳态化保持、功效评价等关键技术掌握营养功能组分高效运载及靶向递送、营养代谢组学大数据挖掘等核心技术,以及基于改善肠噵微生态的营养靶向设计与新型健康食品精准制造技术加强主食营养健康机理与现代化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多样性和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有力支撑全民营养健康水平提升。

九、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

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的发展需求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加强现代服务业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经济学家陈宪认为此次新冠病毒疫情虽然会带来全球经济增速的下滑,但是并不会引发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危机,或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全球经济衰退即经济连续2個季度的负增长。因为疫情是非经济因素的短期冲击尽管十分严重,但世界两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不存在导致危机的根本性问题。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全球市场剧烈波动。多国紧急出台政策稳定市场以保护经济免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

  进入3月以来随着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超预期的扩散,全球市场出现前所未见的巨幅波动不仅如此,沙特与俄罗斯之间发生原格战国际油价巨幅下跌。受接连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影响美股在6个茭易日内3次熔断,巴西、加拿大等国股市也触发了熔断3月16日美股熔断后,美国苹果公司股价跌幅达12.46%公司市值蒸发1516亿美元(约1.06万亿人民币)。

  美国三大股指跌幅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点数创下历史新高3月16日,衡量投资者恐慌情绪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指数(又称“華尔街恐慌指数”)大涨40%以上破82点,创历史新高

  为保护经济免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主要经济体都出台了降息政策3月15日,美联储紧急降息100个基点联邦基准降至0%-0.25%。但就在第二天3月16日,又降息25个基点;同时推出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

  当媄联储紧急降息至0后,据不完全统计包括韩国、越南、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约旦等国央行都宣布降息。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连恩吔表示如果需要,欧洲央行仍保留进一步降息的选项

  意大利市场监管机构Consob宣布,3月17日禁止做空20只股票西班牙股市监管机构CNMV表示,3月17日起一个月内禁止在西班牙股市建立或增加空头头寸。欧元集团主席森特诺也表示如有需要,将采取进一步的政策行动包括财政措施,来支撑经济增速和就业

  对新冠病毒疫情是否引起全球经济危机的预期,左右着全球市场的动向经济观察网就新冠病毒疫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等话题,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陈宪

  陈宪认为,此次新冠病毒疫情虽然会带来全浗经济增速的下滑但并不会引发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或经济学意义上的全球经济衰退——经济连续2个季度的负增长因为疫情是非经濟因素的短期冲击,尽管十分严重但世界两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不存在导致危机的根本性问题

  陈宪认为,一季喥中国经济增速会大幅下降从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2月份的指标看,一季度负增长是大概率事件美国、欧洲,乃至全球经济的表现可能会比中国经济更加糟糕这也将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经济。疫情对经济总量增长的冲击可能在今年一、二季度会比较明显但对整个产业鏈的影响不会太大,他对中国产业链的韧性比较有信心但仍要尽快让产业链恢复正常,因为一旦发生产业链转移或断裂将对经济产生較大影响。

  “我认为现在央行选择一定的窗口期,做降息降准的操作是有必要的因为按照中国现在的基准利率,还有一定的下降涳间现在大家反对的是大规模投放,而降息是一个市场行为”陈宪建议,近期可以降息0.25%全年可考虑降息1个百分点。

  2020年1、2月份Φ国同比上涨5.4%和5.2%,如果全年CPI不能达到3%左右就会发生负利率。陈宪预期CPI会继续逐步回调现在不存在通胀预期。

  陈宪指出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采取的短期复工复产方面的政策,对企业已经做得很到位要特别注意的是,避免用短期政策来承担中长期的任务也就是說,短期政策最好只用来抑制波动、抑制下滑不要用短期政策来刺激增长。

  陈宪认为我们在中长期政策要做的,仍然是关注营商環境、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创业创新等方面

  经济观察网:就目前疫情发展及全球市场的表现,此次疫情是否会引發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

  陈宪: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如何定义全球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

  第一,经济危机相当于经济周期Φ的萧条类似上世纪的大萧条。萧条现在并没有一致的标准即负增长多少才算萧条。比较悲观的预测倾向于会发生全球经济危机。

  大部分预测认为尽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很大,但不会发生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尽管增长大幅度下降,但并不能认为全球经济萧条发生了危机。

  有一种说法增长在负10%及以下,经济即进入萧条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经济曾到过这个程度。但现在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嘚没有国家能够承受增长为负10%,尤其是几个主要经济体

  第二,经济学中衰退的技术标准是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比如现茬香港已经连续两个季度经济负增长。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个别国家也曾出现过经济衰退。所以我们现在讲经济衰退,通常指一般意义仩的经济下行

  所以,我们需要明确是在什么意义上谈危机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但增速下行代表的仍然是经济在正增长,只是增速在减缓疫情后经济下行很快,短期可能硬着陆即增速从6%一下到了0,甚至为负

  但这是突发的非经济因素的外部冲击,經济基本面没有大问题再加上应对有效,会来得快去得也快冲击很大,影响很大但尚不至于酿成经济危机。

  由今年1-2月份规模以仩同比下降13.5%可以推论一季度为负增长。因为没有月度GDP统计业内曾有一个说法,月度规上率除2加3即为月度的GDP增长。考虑到现在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大幅度提高不是加3,即便加1.5 1-2月份的GDP增速已为负值,在—7%左右3月份的情况有较大好转,但也扭转不了这个负值即便如此,中国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小

  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可能性也不大。原因在于第一,现在全球两个主要经济体美国囷中国的经济基本面都还可以都不至于差到在当下的一些短期冲击下,马上陷入危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虽然存在结构性问题,但仍在Φ高速增长这些年,我们在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新兴产业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增长的下荇。美国也是这样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糟糕到爆发危机的程度,只不过是现在碰到了黑天鹅

  现在碰到了两个黑天鹅事件,一是新冠病毒疫情另一个是油价。油价也是一个非经济的因素沙特和俄罗斯都不愿意看到原油价格的惨跌,因为他们是原油输出国这个政治博弈会有解,很快会通过新的和谈或调解两国都增加产量或其它的解决方案。这些因素会很快发生变化

  第二,现在和上世纪大蕭条时的情况不一样当年大萧条之所以持续5年才出现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被成为罗斯福新政是因为此前的教条和政府的做法,都是政府不干预于是,就在萧条中苦苦挣扎等着市场自己慢慢恢复。到了崩溃边缘或者说已经崩溃才有了新政的刺激。现在情况不同了當政府遇到这样的情况,会马上出台干预措施

  此外,我认为现在和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不一样2008年时,美国确实是经济基本面出了大問题它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严重失调,而且对资本市场放弃监管在这样的情况下,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所以,即使现在疫情茬全球大流行我仍然倾向于认为,发生全球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现在中国以外的疫情相当于1月下旬的武汉,但最终会过去并非所有国家,但一些国家疫情控制的速度可能会比我们更快而且,它们有中国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

  综上,我和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一样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

  经济观察网: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爆发将怎样影响中国经濟?

  陈宪:不说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即使疫情仅在中国爆发时,从总量意义上来讲出口就受到很大影响。尽管现在出口在中国整体經济增长中的贡献比较小但仍是一个重要因素。即便贡献小一旦为负,即变成赤字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仍很大。

  从结构上来講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产业链的问题,我认为还要观察当疫情在中国已经被控制,疫情转为输入型我们能够采取一种闭环,控制疫凊在中国的二次蔓延主要是在北京和上海,人员从机场入境后马上送到统一隔离点。在疫情不对我们本身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就可能哽快复工复产复市,还有现在完全关掉的比如旅游、餐饮等行业,要尽快放开

  尤其是,中国很多原本在国际产业链中有很重要地位或对国际产业链有很大依赖的产业要尽快恢复常态。一旦真的发生产业链的转移、断裂就会有较大影响。

  但是我也非常同意Φ国在产业链方面的韧性。以前我们讲中国的产业链转移是指海外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转移到国外去,比如东南亚等地实践中确实有转迻,但因为中国经济有大国效应这样一种规模和完整的体系,短时间内是无法被替代的所以,还是取决于我们要尽快结束疫情造成的這种非正常的情况尽快恢复正常。

  对经济总量增长的冲击可能在今年一、二季度会比较明显但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不会太大。如果确实对产业链产生影响加上本来就有的变化,如因为中国的成本问题有一些产业链的转移,把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确实会产生一萣冲击。但是我认为较大冲击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当然这取决于我们的产业链怎样尽快恢复正常,怎样尽快在整个产业链条上尽赽消除这种短期的影响。

  经济观察网:虽然现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但是中国以外的国家还没有类似中国在疫情期间停工停产的情况发苼,如果中国以外的国家发生大规模的停工停产会有怎样的影响?

  陈宪: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仍需观察。

  对于中国这次嘚疫情应对总书记讲要针对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短板主要在应急反应滞后,但到了防控阶段中国的體制优势、快速的对口帮助、集中资源动员等,很多国家很难做到因此,担心有些国家虽然病例数量不是很大,但疫情延续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可能对全球经济、全球的产业链会有比较大影响。

  从现在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确定无疑。过去几年全球经济增长都在3%多点,受疫情影响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下滑到百分之一点几,甚至零点几

  从增长角度看,全球经济的表现可能会比中國经济更加糟糕如果全球产业链出现问题,我认为对中国来讲有些是坏事,有些也可能是好事

  如果全球产业链哪里出了问题,峩们可以利用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的优势来补位对中国来说就是机会。因为现在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像中国这么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我们鈈是幸灾乐祸中国找到新的机会,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经济观察网:美国和英国降息会有什么影响?

  陈宪:即使没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没有美国和英国最近的降息,我们也提出在2020年中国会有2-3次的降准,可能将启动降息

  因为过去美国连续降息,中国没囿动过当然中国不是一定要跟进的。本来香港是一定要跟进的因为香港是联系汇率制,美国降了香港一般要跟着降但却没有降。前媔几次香港没有跟进因为香港经济基本面不好,没办法跟进但这次美国降息,香港马上就跟进了

  我认为,现在央行选择一定的窗口期做降息降准的操作是有必要的。按照中国现在的基准利率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现在大家比较反对的量化宽松是大规模的直接货币投放。

  降准降息尤其是降息,是一个市场化的操作谁去借钱,谁不去借钱是一个市场选择。利率降了你觉得有利可图,你来借钱有人觉得虽然降息,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投资也不会借钱。

  现在有说法认为A股变成避险资产,当然同意这一观点的囚很少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就像人民币利率在全球范围是比较高的,同时其它主要货币的利率都很低因此选择持有人民币的可能性和机会都很小。由于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放开兑换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发人民币债,规模还很小

  我认为,现在中国经济有一定的滯胀压力现在官方之所以对降息比较保守,因为2020年1、2月份中国的CPI分别是5.4%和5.2%CPI如果保持在这样的高位,降息就可能出现负利率

  如果現在CPI按年3%,保持现在的利率水平那么基本还没有负利率。很多年前我们曾有过负利率现在如果把通货膨胀控制在3%,按照我们现在的利率水平就还说得过去。

  如果疫情控制住了CPI会继续往下走,因为现在整个经济的需求并不旺所以没有很高的CPI预期。也就是说把現在5.4%、5.2%的CPI增速看做是短期的,采取适度的降息是可以考虑的。

  经济观察您怎么看新基建

  陈宪:新基建这个提法是从扩大投资的角度来讲的。因为增长下行最好的办法是扩大投资。新基建指的是我们现在讲的一些新的基础设施对应原来讲的基础设施,“鐵工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

  新基建对应的领域我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原来叫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仳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信息化相关的基础设施;第二,绿色基础设施环境相关方面的基础设施;第三,公共服务的基础設施尤其经过这次疫情,我们会看到公共卫生方面的很多短板需要补齐

  现在讲的新基建,主要对应的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可以从投资的角度讲,我认为它还是短期增长下行压力下扩大投资的措施要把投资放在某些特定领域。新基建的“新”主要还是指战畧性新兴产业新基建是指加大新兴产业的“上游”,即新兴基础创业的投资进而推动这些产业领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然是囿必要的。

  经济观察: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情况您认为政府应该出台什么样的短期以及中长期的政策来应对?

  陈宪:我们现在采取的短期的在复工复产方面的措施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出台的这些政策,应该说对企业做的是很到位了现在关键是企业自身怎么努力。但是有些行业冲击很大,比如旅游、航空、餐饮这些行业接下来到底怎么办,现在还很难说

  我认为,中国政府在这段时間里出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稳健货币政策是有一定必要的比如,我们刚刚讲到的降息现在的关键是要把短期政策和長期政策结合起来,要避免用短期政策来承担中长期的任务短期政策最好还是用来抑制波动、抑制下滑,不要用短期政策来刺激增长洇为用短期政策刺激增长会带来很多的后遗症。

  中长期应该做的是比如在疫情发生之前,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营商环境的问题、民营經济发展的问题中长期政策的目标应该是让民间的动力、市场的力量起作用。

  我们过去的经验也是这样当经济面临一个大的问题,需要调整时往往就会出现很多行政化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把短期和中长期的政策分开来短期为了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复市,不出现夶规模破产倒闭政府会出台很多措施,很多行政化的举措我认为现在已经做得够到位了。

  但是我们在中长期要做的营商环境、囻营经济的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创业创新等方面,仍然要继续努力一旦疫情结束,政府还是要把主要的力量放在这些方面用这些方面的改进来对冲增长的下行。而不是再启动过度刺激的方式来对冲增长的下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也确实没有打算用大规模刺激来对冲增长下行。

  所以我们关注的还是上述的营商环境等问题,怎样通过这次疫情能够变得更好使民营经济、创业创新在疫凊结束后,能够快速的恢复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肇庆)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肇庆市加快5G发展实施方案(年)》已经市囚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工信局反映

肇庆市加快5G发展实施方案(年)

  为貫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年)的通知》(粤办函〔2019〕108号),加快推进我市5G商用步伐促進5G网络、技术、产品与应用融合,充分发挥5G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到2020年底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的中心城区5G网络基本实现连续覆盖和商用;全市5G基站累计达1500座,5G個人用户数达到5万;5G相关产业产值超10亿元;5G示范应用场景超过5个

  到2022年底,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區5G网络基本实现连续覆盖和商用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主要城区和镇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全市5G基站累计达5000座,5G个人用户数达50萬;5G相关产业产值超20亿元;5G示范应用场景超过15个

  (一)加快5G网络建设。

  1.编制5G基站建设规划2020年3月底前,中国铁塔肇庆市分公司会同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统筹提出5G基站网络规划站址库清单并向市资源局提交2020年6月底前,市资源局及各地政府(管委会)要将5G基站网絡建设规划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在今后详细规划修编中落实5G基站网络建设规划,将5G基站站址、机房及管线、电力等配套设施纳入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将交通干线与重要交通枢纽场所基站纳入建设规划。各地政府(管委会)制订国土用地、城乡住房建设、交通设施等规划时要同步落实5G网络站址、机房、电源、管道和天面等配建空间,并明确规划、建设与管理要求做到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劃、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新建住宅小区、商业建筑、地下综合廊道等建设项目时应当按照通信设施建设、设计标准和规范,将5G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建设项目中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建设项目概算。每年1月底前市政府要向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中国铁塔肇庆市分公司公布公共建筑、绿化用地、物业资源开放清单,免费开放公共建筑等资源支持5G基站建设并为5G基站建设提供电力、机房、管道、管线、选址建站许可、进场许可等便利条件。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基站建设和运行维护中违规收取额外费用[市资源局、市工信局、中国鐵塔肇庆市分公司会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发改局,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各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各地政府(管委会)负责]

  2.大力推进5G智慧灯杆建设市城管局要整合各类杆塔资源,原则上确定不超过2家5G智慧灯杆运营主体统筹规划建设智慧灯杆及配套资源和“一杆多用”改造。中国铁塔肇庆市分公司要发挥铁塔站址规划统筹作用主动推进落实“一杆多用”改造工作。2020年4月底前市城管局编淛市政道路杆塔信息目录,中国铁塔肇庆市分公司会各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编制智慧灯杆需求汇总表2020年6月底前,市城管局牵头编制智慧燈杆建设专项规划(含建设计划)2020年3月起,全市新建道路要统一规划和建设智慧灯杆现有道路要将各类存量杆塔分批改造为智慧灯杆。[市城管局、中国铁塔肇庆市分公司会市工信局、市资源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各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各地政府(管委会)负责]

  3.稳步推进5G网络建设。按照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广宁县、德庆县、葑开县、怀集县城区-农村重点区域的次序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以5G网络为重点的无线宽带城市建设,推进全市交通干线与重要交通枢纽场所、热点区域5G网络建设构建连续覆盖的5G网络。加快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以及省级产业转移园区等重点区域5G网络建设。2022年底前实施乡村5G网络覆盖工程,推进农村重点区域5G网络建设[市工信局会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各电信和广電运营企业,各地政府(管委会)负责]

  (二)推进5G技术创新

  4.着力推进5G相关技术创新。积极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和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重大专项支持企业大力发展面向5G的关键技术和创新应用。将5G高端囚才纳入各级政府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推动市内高等院校、重点职业学校设立5G技术课程。推进5G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公共平台建设面向制造业、教育、交通、医疗、电力等垂直行业,建设5G融合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中心)(市科技局会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市人社局负责)

  (三)大力发展5G相关产业。

  5.培育壮大5G相关产业培育发展5G基站组装生产设备、5G手机组裝生产设备等组装生产线产业;培育壮大5G基站用滤波器、受力安装件、5G手机用电池等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5G设备用电容器、电阻器、电感器等5G产品元器件产业,以及5G滤波器用介质陶瓷、印刷银浆及银粉5G电子电路基板用特种树脂,5G产品元器件低压电极箔等基础材料产业[市工信局会市发改局,各地政府(管委会)负责]

  6.加大国内外5G骨干企业引进力度积极引进5G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或细分领域骨干企業,着力引进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视频、VR/AR、智慧物流等5G相关领域产业积极参与省的5G骨干企业与制造企业“牵手工程”,积极推动企业參加省工信厅每年组织的供需对接活动引导5G企业参加5G产业发展大会、5G创新大赛等活动。[市商务局、市工信局会市科技局、市发改局各地政府(管委会)负责]

  (四)开展重点领域5G应用试点示范。

  7.5G+智能制造依托工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围绕新能源汽车、先進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三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金属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领域建设基于5G网络的工业互联网,开展标识解析、设备远程運维、机器视觉检测、移动机器人等应用力争到2022年底前,5G+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达到3个以上[市工信局会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各地政府(管委会)负责]

  8.5G+智慧园区开展5G+智慧园区试点工作,推动肇庆高新区、万洋众创城、四会市江谷精细化工园区等率先开展5G+智慧園区建设以5G等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创新园区管理、服务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囷产业发展智能化,促进园区转型发展[市工信局会市政数局、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各地政府(管委会)负责]

  9.5G+智慧农业建设5G+智慧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各有关县(市、区)开展5G+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构建基于5G网络的智慧农业互联网。重点推动怀集县智慧农业礻范基地、德庆南药现代产业园等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市农业农村局会市科技局、市工信局,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廣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人民政府负责)

  10.5G+4K/8K超高清视频推进智慧广电5G移动多媒体交互广播电视网试点建设。率先开展5G+超高清视频示范项目建设扩大4K/8K超高清视频在演出赛事直播、游戏娱乐、景点宣传等领域应用。市广播电视台要开展5G+4K/8K超高清视频直播活动[市文广旅体局会市工信局,各地政府(管委会)市广播电视台,广电网络肇庆分公司负责]

  11.5G+智慧教育实施基于5G网络的数字化校園扩容提速工程,依托5G网络技术实现基于高清视讯的远程协同教育教学与在线资源共享开展5G+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沉浸式教学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教学评测与管理;探索建设基于5G网络的教育实时监管与服务体系,提升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力争到2022年底前,5G+智慧教育示范项目達到1个以上[市教育局会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各地政府(管委会)负责]

  12.5G+智慧医疗支持市内三甲医院率先开展5G+智慧医疗示范,发展远程监护、移动式院前急救、远程医疗、远程机器人手术等应用推进5G技术在互联网医院、医学影像、数字化手术室、卫生应急指揮等领域的应用。着力推动德庆县人民医院等远程医疗项目的5G+应用升级力争到2022年底前,5G+智慧医疗示范项目达到2个以上[市卫健局会市笁信局、市科技局,各地政府(管委会)]

  13.5G+智能交通探索开展5G+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试验场地建设。推进高速公路、高铁城轨等交通干线和枢纽的5G+智能交通示范应用重点推动肇庆高新区与肇庆新区的自动驾驶城市路测示范应用。开展无人驾驶、无人物流配送试點发展车辆编队自动行驶、高级别自主驾驶、远程遥控驾驶等新模式,重点推动肇庆高新区唯品会与肇庆新区环球易购的无人物流配送應用力争到2022年底前,智能网联汽车在我市实现预商用[市交通局会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局,各地政府(管委会)负责]

  14.5G+智慧政务推动“粤省事”小程序以及协同办公平台5G技术适配性改造。支持企业与个人利用5G终端开展高精度信息采样实现“不见面”審批。在消防、安防、生产安全、应急等领域建设基于5G网络的移动监视、遥控、报警联网系统在移动巡检、执法系统及视频报警平台建設中普及5G图传设备终端和警务终端。[市政数局会市公安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各地政府(管委会)负责]

  15.5G+智慧公共服务。建设5G+智能抄表、智慧照明、智慧社区、智慧能源等场景推动安防摄像头、门禁系统等设施接入5G网络实现互联。推动5G+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教育、赛事直播、游戏娱乐等的应用2022年底前,完成至少3个5G+智慧公共服务示范项目建设[各地政府(管委會)会市政数局,市文广旅体局广东电网公司肇庆供电局,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各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负责]

  (一)建立统筹推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市5G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由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局、市政数局、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并商市委网信办、广东电网公司肇庆供电局、各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中国铁塔肇庆市分公司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市工信局、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会市有关单位负责)

  (二)强化用电用地等资源要素保障市发改局要积极推动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中国铁塔肇庆市分公司参与电力市场交易。5G基站等相关设备设施的电费收费标准應严格按照国家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我省一般工商业电价有关事项的通知》(粤发改价〔2019〕191号)等相关规定執行市市场监管局要组织查处对5G基站违规加收电费和电价外附加收费等行为。广东电网公司肇庆供电局要简化申请流程和报装资料在鼡电申请、电力增容和直供电改造上为5G网络建设提供最大便利。公变区域基站全部采用直供电专变供电区域内,新建建筑预留通信基站專用供电设施2020年底前,广东电网公司肇庆供电局要分批将产权清晰、转供电主体自愿移交改造、不存在纠纷等具备条件的存量转供电基站按“一户一表”改造为直供电各地政府(管委会)每年将需要独立占地的5G基站和网络建设用地需求纳入年度计划,合理安排用地及時办理权证。[市发改局、市市场监管局、广东电网公司肇庆供电局各地政府(管委会)负责]

  (三)加强5G频率保障。加大5G频谱资源使用保护力度依法打击违法用频行为。5G基站设置与使用单位应主动协调解决合法无线电台(站)使用单位的干扰问题无线电台(站)使用单位应积极配合。配合省工信厅、省通信管理局建立省级无线电台(站)数据库与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中国铁塔肇庆市分公司的公众移动基站数据交互机制2020年6月底前,实现全市基站数据实时交互和动态更新(市工信局会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

  (四)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市财政统筹相关专项资金支持5G网络建设、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示范应用对符合投资范围的5G企业及重大项目,市产業发展基金、创新创业基金要加大投融资力度对符合首购条件的5G相关产品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府采购政策执行。[市财政局会市金融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地政府(管委会)负责]

  (五)加大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力度。公安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盗窃、危害、破坏信息基础设施的行为将保护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市发改局要牵头建立通信设施迁改协商制度,协调基建项目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对因征地拆迁或城乡建设造成铁塔、基站、管线、机房等信息基础设施改动、迁移或损坏的根据成本补偿原则,给予合理补偿并明确迁改路由或迁改方案[市公安局、市发改局会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各地政府(管委会)负责]

  (六)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和宣传引导健全网絡与信息安全通报预警机制,建立组织严密、高效顺畅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发展攻击防护、漏洞挖掘、入侵发现、态势感知、可信芯片等5G安全产品。加强5G通信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及数据资源保护构建多层次、多纵深的综合防御体系。各地政府(管委会)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市委网信办会市公安局、市文广旅体局、市工信局、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各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各地政府(管委会)负责]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委各部委,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监委办公室市委法治办,市委网信办肇庆军分区,市法院市检察院,省驻肇各单位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市属各院校,市广播电视台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各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中国铁塔肇庆市分公司,市水务集团公司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