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渗透现象概念是什么时候有的概念

选择渗透现象概念性(permselectivity)这一词最近鼡得很多它的含义是指某些低分子混合物中,只有特定成分的低分子能够渗透现象概念过膜的性质具体说来,选择渗透现象概念性可鼡两种方式来表达:渗透现象概念系数或者渗透现象概念速度;分离系数这两种表达方法

低分子能够渗透现象概念过膜的性质

和水溶液嘚界面上生成双电层,其结果是涂膜有一种在阴阳两离子中选择一方使之渗透现象概念的性质。界面上生成电荷是涂膜和溶液间介电瑺数的不同以及涂膜上有极性基存在等原因造成的。涂料用的成膜物中除脲醛树脂等特殊品种之外,几乎都是阳离子渗透现象概念型的而在颜料中却正、负两种电荷都有(见图1)。

电流通过涂膜流动时容易透过的离子主要起导电的作用,如前所述其结果产生了电渗透现潒概念。如果将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用涂膜隔开将发生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一方进行

,但如只是容易透过的离子先扩散则不可能保持電中性所以实际上是按难透过离子的扩散速度发生电解质扩散的。因此在涂膜两侧溶液之间便产生一个控制易透过离子的扩散方向的電位差。此电位差称为膜电位膜电位用下式表示:

式中,EM为薄膜电位T为绝对温度,R为气体常数F为法拉第常数,t-为涂膜内阴离子的迁迻数;a1为浓溶液中电解质的活度a2为稀溶液中电解质的活度。

图2是对各种涂膜的膜电位所作的测定实例红丹、氧化铁粉和铝粉都具有正電性,但在涂膜中因表面被成膜物包覆与溶液很少直接接触,所以涂膜显示出阳离子的渗透现象概念性在此实验范围内,只有氯乙烯類树脂和铝粉配合的涂膜才透过阴离子这可能是因为颜料未被成膜物充分润湿所致。此实验是用N/32和N/64浓度的溶液进行的选择性非常接近,但是如浓度升高选择性则下降

图3为使用离子选择电极对氯离子渗透现象概念速度进行测定的结果实例

具有固定的渗透现象概念速度,泹环氧树脂/聚酰胺类固化剂(1:1)的渗透现象概念速度则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加快聚氯乙烯/聚醋酸乙烯共聚体,则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放慢渗透現象概念速度它们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环氧树脂和聚酰胺类固化剂在2:1时则随着时间延长而放慢渗透现象概念速度渗透现象概念量逐漸减少以至难以测出。醋酸纤维素和水很少发生作用即便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也能保持固定的渗透现象概念速度。环氧树脂/聚酰胺类固化劑为1:1时因固化剂过剩,有游离胺基(正电荷)存在所以亲水性很强。随着与水接触时间的增加涂膜因吸水而开始塑性化,极性基能够囷水接触的部位增加因而离子的渗透现象概念力增大。环氧树脂/聚酰胺类固化剂在2:1时因树脂与固化剂的量成当量比,没有游离胺基存在所以亲水性低。涂膜便带负电荷聚氯乙烯/聚醋酸乙烯共聚体,其渗透现象概念性之所以变小估计是因为涂膜内的水分形成基团所致。

如前所述涂膜在水溶液中有界面电荷存在,这一现象将成为由腐蚀电流引起电渗透现象概念的原因并伴随着膜下腐蚀一起加速叻涂膜的老化。关于涂膜对离子的选择渗透现象概念性对膜下腐蚀反应的影响曾有相当多的报导。现有下列各种论点例如有人认为为叻防止阳极反应产物铁离子的逸散,以抑制铁的阳极溶解反应所以主张形成一层难以渗透现象概念阳离子的涂膜是有利的,还有人认为陽极部分因能进行电渗透现象概念而脱水所以将能透过阳离子的涂膜看作有利,此外也有人主张在涂膜中使阳离子和阴离子两部分混合存在对防止离子渗透现象概念有利等等其说不一。这些研究虽然很有趣味但都没抓住要害。它们都是有关水分、反应产物以及反应所需物质的补充和逸散等方面的分析所以在水分及离子对涂膜渗透现象概念机理中,对涂膜界面电荷所起的作用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但昰,如涂装钢材应用电化学保护或因某种原因有大量的电流从被涂物体经涂膜流出(或流入)时涂膜的界面电荷便可能带来很大的影响

将间②甲苯与对二甲苯混合物之类的沸点相近的混合物、水一二噁烷混合物之类的共沸混合物、以及苯与环己烷混合物之类的一般有机溶剂混匼物作为对象,进行液体混合物一膜体系的选择渗透现象概念性测定时是采用所谓“全蒸发”分离法来进行的。这种试验法是将混合液送至膜的一侧而将膜的另一侧进行减压,然后将渗透现象概念至低压侧的蒸气冷却液化以后再进行定量分析有时也采用与不冷凝性载氣一起渗透现象概念蒸气,经冷却液化后再进行分析的方法无论那一种方法,选择渗透现象概念性一般都是指从膜渗透现象概念的全部液体的渗透现象概念速度及分离系数

测定装置:利用高真空法测定气体混合物渗透现象概念性的真空管路可以使用。为了将液体混合物送至渗透现象概念池必须采用能经常进行充分搅拌的渗透现象概念池。图4示出了最简单的测定装置在这种装置中,进到渗透现象概念池的混合液大约250cm

膜的直径为3~5cm,冷凝收集器中装有干冰一丙酮通过对冷凝器A或B中收集的渗透现象概念蒸气的重量及体积进行测定以后,就可计算总渗透现象概念速度再由折射系数、紫外吸收、气相色谱等分析仪对各个组分进行定量后 就可算出分离系数。

图4所示出的装置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送至膜上的混合液可以循环;另一个特点是可将氮气作载气的渗透现象概念蒸气输送到冷凝收集器中。图5是渗透现象概念池的剖面图它通过连接口10与循环泵相联,液体由此而进出

  • 1. 廖家友, 王志, 王明,等. PEIE-HT/PSf复合膜渗透现象概念选择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J]. 石油化工,
  • 2. 王树森, 曾美云, 王志忠,等. 高选择渗透现象概念性硅膜及其特性[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1997,
  • 3. 蔡邦肖. 聚酰胺复合膜的改性及其选择渗透现象概念性[J]. 膜科学与技术, 2003,
}

本身为经营标的、目的通过货币融通使货币增值的经济活动包括以

为中心的间接投融资和以投资银行为中心的直接投融资两种形式。

主要指与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相關的各种活动。主要内容包括:货币的发行、投放、流通和回笼;各种存款的吸收和提取;各项贷款的发放和收回;银行会计、出纳、转賬、结算、保险、投资、信托、租赁、汇兑、贴现、抵押、证券买卖以及国际间的贸易和非贸易的结算、黄金白银买卖、输出、输入等

矗接投融资,间接投融资
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等

金融是以货币本身为经营标的、目的通过货币融通使貨币增值的经济活动,包括以

为中心的间接投融资和以

为中心的直接投融资两种形式

的内容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絀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

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囿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还有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机构、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等

金融是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它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金融不包括实物借貸而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狭义金融)人们除了通过借贷货币融通资金之外,还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融通资金(2)信用指一切货币的借贷,金融(狭义)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人们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创造一个新的概念来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是为了概括一种新的經济现象;信用与货币流通这两个经济过程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被认為是金融的核心

宁波大学商学院熊德平教授在其国家社科基金研究报告《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2005年6月通过验收鉴定,获优秀等级并应邀以成果要报形式,呈党和国家领导人引起高度重视和作重要批示,该成果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该成果出版著作《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P66-80)】,以及论文《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基于交易视角的概念重构》【《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期P8-13;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7年12期,P120-126)全文转载】中为定义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针对既有定义的缺陷从重新定义金融概念入手,重新定义了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發展的概念并基于该定义,形成了系统的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构建了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模式,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该概念及其基础上的成果,值得农村金融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和实际部门借鉴和思考

进一步考察已有“金融”嘚定义,本研究发现虽然,表述林林总总重点各不相同,尚无一致认识但归纳这些表述各异的“金融”概念便可发现,根据其视角囷侧重点大致可分为“资金融通论”、“金融资源论”、“金融产业论”、“金融工具论”、“金融媒介论”等几种类型,其中“资金融通论”在我国历史最为久远影响最为深刻,词典、教科书中的金融定义基本来自于此其他的主要观点主要集中在近几年的学术研究Φ,另外一些则基本上是在“资金融通论”基础上的延伸或扩展或有所侧重

认为“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指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噵以融通

资金的经济活动”(王绍仪2002)。《辞源》(1915):“今谓金钱之融通曰金融旧称银根”。1920年北洋政府“整理金融公债”中的“金融”专指通过信用中介的货币资金融通

可见,“资金融通论”历史最为久远并居主流地位但深入分析发现,这一定义虽然比较准确哋概括了金融的活动过程但却把金融的本质属性隐藏在背后,似乎有“金融”就是金融的同意反复之嫌

认为“金融是资金融通的行为忣机制的总称,是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平等的产业金融产业是指以经营金融商品和服务为手段,追求利润为目标市场运作为基础嘚金融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的总称(冉光和,2004P24)。“金融产业论”对金融的界定更多地涉及了金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机制和内在屬性强调了金融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平等的组成部分,但其主要侧重于从产业角度进行论证其作用机制还只是隐含在产业的概念之中。

認为金融是人类社会财富的索取权是货币化的社会资财;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具有“存量”形态的既联系现在与过去,也联系现在與未来的金融存量投入、消耗过程及相应的体制转变;金融是一种资源是有限的或稀缺的资源,是社会战略性资源(白钦先教授等2000)。该定义为金融资源的配置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其只注意到了金融的静态意义,但忽视了金融过程和功能

中,金融是计划工具市场经濟条件下则是宏观调控手段,强调了金融的功能却忽视了其作用的主动性和先导性。金融媒介论的金融概念则认为金融是媒介经济运行嘚虚拟系统同样是注重了功能,却忽视了金融自身的独立性这些定义均没有意识到金融“实际上是财产(Property)的借贷或财产的跨时(Intertemporal)茭易活动”(江春,1999)“‘金融’就是信用转让”(汪丁丁,1997)仅依此形式化的定义是难以把握农村金融的理论内涵,并进一步透视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原理的

熊德平教授的上述成果认为:“弄清楚金融的界说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无疑这是一门学科中极大的問题:一门学科,其最高理论成就往往就凝结在对于本学科的核心范畴如何界定、定义之中”(黄达2001,P113)长期以来“金融是指资金的借贷活动或资金的融通活动,这已是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观点”(江春1999),但深入考察发现“对金融的定义传统金融理论和现代金融理论是有区别的”(冉光和,2004P19),“存在从不同视角对‘金融’所进行的规范性的论证”(黄达2001,P113)其表述林林总总,重点各不楿同“直到今天,……尚无普遍被接受的统一的理论界定”(黄达,2001P45)。面对这样的核心范畴该成果无意也不求能论证出公认的“金融”概念,但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却直接关系到研究框架的构建基础成果遵循黑格尔“概念”与“理论”的关系以及哲学关于“概念”本质的认识,在综合前人的“金融”定义基础上努力分析和界定出可以供生长和支撑本研究理论框架的“金融”概念。

界定“金融”的概念首先涉及的问题是由汉字“金”和“融”组成的“金融”与英语“FINANCE”语义区别与选择问题。黄达(2001P3-11,44-45113-120)和曾康霖(2002,P10-14)敎授分别对二者的词义和关系做了详细的、权威性的讨论,其基本结论是汉语的“金融”有宽、窄二个口径宽口径是:泛指银行、保險、证券、信托及相关活动。窄口径则把“金融”界定在资本市场运作与金融资产供给与价格形成的领域而英语中的“FINANCE”则有宽、中、窄三个口径。宽口径是指:一切与钱有关的活动不仅包含了汉语的“金融”,而且还包括了“政府财政”、“公司财务”、“家庭理财”等与汉语“金融”泾渭分明的概念窄口径则专指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中口径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储蓄协会、住宅贷款协会,以及经纪人等中介服务等可见汉语“金融”的宽、窄口径分别相当于“FINANCE”的中、窄口径,而宽口径的“FINANCE”则是我国“政府財政”、“公司财务”、“家庭理财”和“金融”的总称由于本研究主题和任务是从“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层面揭示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模式因此,该成果将把“金融”界定在汉语宽口径的含义上

熊德平教授认为金融的本质蕴藏於金融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金融”的不同定义实际上是具有不同历史背景的金融现实,在不同视角和目的下的思维写照沿著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的分析框架,考察金融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和当代表现在综合前人的定义的基础上,该成果基于交易视角认为“金融”不论是“资金融通(monetary circulation)”的金融还是“finance”即“Financial Market,Capital Market”的金融其本质都是信用交易制度化的产物,是由不同的产权主体在信任和约束基础上,通过信用工具将分散的资金集中有偿使用,以实现“规模经济”的信用交易活动以及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所构成的经济系统忣其运动形式的总称该概念可以概括为“信用交易论”。

的核心要点是①金融是分工和交换的产物不同产权主体的存在是金融产生和發展的必要条件。②所有权的分散性与生产集中性的矛盾不同产权主体的风险能力和经营能力,以及资金的所有和所需在时间和空间仩的不对称分布是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充分条件。前者是金融的社会基础后者是金融的自然基础。③“规模经济”的存在和产权主体对“規模收益”的追求是金融存在和展开其自身的内在动力④在制度的有效约束下建立起来的,以心理上的信任和安全感为基础的信用交易昰金融的基本特征⑤全赖信用维系的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不断使经济金融化,进而使信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金融成为现玳经济的核心,经济系统可以从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两个相互融合的系统加以观察和研究这是金融的功能效应。⑥金融的表现形式和组織方式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其态多样化、结构多元化、功能扩大化、制度规范化、组织正规化成为金融发展的外在特征。现代金融已經发展为由资金的流出和流入方、连接这两者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及运行制度和機制共同构成的不仅可以通过融通资金、传递信息、提供流动性支持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通过大数定律、提供专业化服务和套期保值来有效地分散和降低风险进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或消费效率,与其他经济系统具有平等交换关系的具有核心地位的经济系统。⑦金融不同于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是金融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依靠专门化知识、能力和信誉提供中介服务“专家”型组织,金融机构的价值在于其金融功能的发挥而不是其规模大小、数量多少以及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的先进与落后。⑧金融与信用相生相伴不僅并非货币所派生,而且良好的货币制度有赖于金融信用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这种分类完全是为了概括、综合和表述的便利,而非严格学術论证基础上的学派或学术思想分类也不代表原创者是意图。

目前国内大部分金融或货币银行学教科书对金融的定义基本都沿袭这一意義的概念

金融学】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場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

经济学上的信用,是一种商品交易的形式对应于现货交易(即时清结的交易)。

信用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最能体现信用的原则与特性。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信用已与货币流通融为一体。

(2)信用交易的应有特点

a.一方以对方偿还為条件向对方先行移转商品(包括货币)的所有权,或者部分权能;

b.一方对商品所有权或其权能的先行移转与另一方的相对偿还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c.先行交付的一方需要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信用交易的发生是基于给予对方信任

2.金融原则上必须以货币为对潒。

3.金融交易可以发生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金融学发端于经济学,但如今已经从经济学中相对独立出来有了仳较系统的研究方法。

同时现代金融学依然停留在现代经济学的新古典分析框架内。其特点是从微观主体的理性行为入手(行为金融学吔考虑了非理性行为比如锚定效应),构建考虑时间和不确定因素的市场均衡体系考察金融系统在资源跨期配置中的机制和作用。金融学开创了经济学中比较独特的研究方法比如说金融资产定价中常用的无套利分析,实际上比经济学中的供求分析更specific在市场中更容易實现。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的预期的概念在金融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金融学考虑了市场中的随机因素因此市場主体的预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依赖数理和计量工具进行相对精确的分析

1.国外大学开设的和金融有关的master项目五花八门,但是嘟是偏向应用的课程也不尽一致。这些program大多都在商学院偏向实证分析。经济系很少见到开设类似项目虽然也有。有一些master program是培养可以進行技术分析的专业人员的所以对数学应用能力要求较高,比如数据处理、统计计量分析、比较高级的软件等等具体内容,大家还要看具体学校开设的具体项目的介绍和它们的课程结构

2.phd program。国外一些大学的商学院会培养金融学博士但是绝大多数经济系都可以培养金融学博士,虽然其名称可能是经济学博士金融经济学、金融计量学,这些项目课程都是高度数理化的还有宏观金融,比如说国际金融の类的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时候也被归入宏观经济学研究。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公司金融这个领域有点交叉的意思,可能也可以称为公司财务涉及金融学和管理学的许多东西。

我这里说的不能很清楚因为个人了解也有限。大家可以参考钱颖一教授的三篇文章此外烸个学校的program都有偏重,大家申请前看清楚虽然都叫finance,但是内容可以千差万别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会计學、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

從业方向: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夲专业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囿金融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

3.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學、国际金融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金融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历史相当の短经济学家们很早就意识到信贷市场的基本经济职能,但他们并不热衷于分析更多内容因此,早期对金融市场的观点大多直观主偠是由实践者形成的。最早对金融市场的理论框架尤其是路易舍利耶的成果(1900),基本上被理论家和实践者共同忽略了

这并不意味着早期经济学家忽视了金融市场。欧文·费雪(1906年1907年,1930年)已经概述了信贷市场对于经济活动的基本职能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一種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已认识到这一过程中风险的重要性在发展其货币理论同时,凯恩斯(1930年1936年)、约翰·希克斯(1934年,1935年1939年),胒古拉斯·卡尔多(1939年)和雅各布·马尔萨克(1938年)已经形成了投资组合选择理论其中不确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这个早期阶段,对许多经济学家而言正确的来讲,金融市场仍然被视为单纯的“赌场”而不是“市场”。在他们看来资产价格主要取决于资本收益的预期与反预期,因此他们是所谓的“自身规定自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选美大赛”的比喻是这种的态度代表。

因此,大量笔墨浪费在投机活动这个题目上了(如购买/临时销售货物或资产以供日后转售)举例来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923年1930年)和约翰·希克斯(1939年)在其对期货市场的先行理论中认为,商品的期货合约交割价格将普遍低于预期的现货价格即凯恩斯所谓的“正常贴水”。凯恩斯和希克斯解释为这主要是因为套期保值者将价格风险转移到换取风险溢价的投机者身上。尼古拉斯·卡尔多(1939年)又分析了稳萣价格基础上投机是否能够成功的问题并借此广泛扩大了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在随后几年中霍尔布鲁克·沃京(1953年,1962年)提絀不同意见认为,事实上套期保值者和投机商的动机没有什么区别。这导致了早期的实证性方法竞赛-亨德里克(Houthakker)(1957年1961年,1968年1969年)发现的证据有利于正常贴水;莱斯特(Telser,1958年1981年)的证据不利于这一点。)

约翰·布尔·威廉姆斯(1938年)是最早挑战经济学家对金融市場的“赌场”观点和资产定价问题的人之一他认为,金融资产的资产价格反映了资产的“内生价值”而这是可以用资产预期分红的现金流贴现来衡量的。这种“基本面分析”的概念十分符合欧文·费雪(1907年1930年)的理论,以及“价值投资”的从业人员如本杰明格雷厄姆等人的实践办法。

哈里·马科维茨(1952年1959年)认识到,既然“基本面分析”的概念依赖于预期的未来那么风险因素必须发挥作用,从洏约翰.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新开发的预期效用理论(1944年)可大大加以利用马科维茨理论制定的最优投资组合选择理论置于权衡風险和回报的背景下,着眼于将组合多样化作为减少风险的方法从而形成了所谓“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简称MPT)。

正如所指出的最优投资组合分配的观念已经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约翰·理查德·希克斯和尼古拉斯·卡尔多在其理论中考虑过了,因此托宾(1958年)将马科維茨的理论中增加货币理论,从而获得著名的“两基金分离定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实际上,托宾认为市场参与者会在无风险资产(资金)和单一风险资产组合之间将其储蓄分散(事实上每个人都一样)。托宾坚持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只会导致在现金和特定风险資产组合之间不同的结合

马科维茨——托宾的理论不是很实用。具体来说估计多样化带来的好处,需要实践者计算每一个资产组合回報的方差在威廉·夏普(1961年,1964年)和约翰·林特纳(1965年)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中他们证明了通过计算每种资产相对一般市场指数嘚方差可以达到同样效果,从而解决了这一实际困难利用电脑的计算能力来演算减少后的项目(“beta”),最佳投资组合选择在电脑辅助丅变得可行不不不久之后实践者就接受了CAPM模型。

一个替代方法是罗伯特·默顿提出的“跨CAPM模型”(1973年)(ICAPM)默顿的方法和理性预期假設引出了考克斯,英格索尔和罗斯(1985年)的资产价格偏微分方程式而且也许只有一步之遥,也引出了罗伯特·卢卡斯的资产定价理论(1978姩)

更有趣的替代理论是斯蒂芬·罗斯的“套利定价理论”(APT)(1976年)。史蒂芬·罗斯的APT方法脱离了CAPM模型的风险与回报逻辑将“利用套期定价”的概念利用到了最大限度。正如罗斯本人指出的套利理论推理并非他的这一理论的独特之处,实际上它是几乎所有的金融理論的基本逻辑和方法以下著名金融定理说明了罗斯的观点。

费舍尔·布莱克、迈伦·斯科尔斯(1973年)和罗伯特·默顿(1973年)的著名理论——期权定价大量依赖于使用套利推理直观的,如果期权的回报选择可由一个投资组合或其他资产复制那么期权的价值必须等于投资组匼的价值,否则会有套利的机会套利逻辑也被M.哈里森、戴维.M.克雷普斯(1979年)和达瑞尔·达菲(Darrell Duffie)、黄奇辅(1985年)用来衡量多期限(如“詠续”)的证券的价值。所有这一切都渗透现象概念到新瓦尔拉斯理论的资产市场的一般均衡(完全和不完全)中这些理论由罗伊(Radner)(1967年,1968年1972年),奥利弗.D.哈特(1975年)发展并在此之后被许多人发展。

著名的莫迪里阿尼——米勒定理(或“MM定理”)对企业财务结构和公司价值的不相关性理论也运用了套利逻辑佛朗哥·莫迪利亚尼和默顿·米勒(1958年,1963年)的这个著名定理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欧文·费雪原创的“分离定理”(1930年)的一个延伸实际上,费雪指出有充分和有效的资本市场,企业家拥有的企业的生产决策应该独立于企业镓本人跨期消费的决定这也就是说,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计划将不受其所有者借/贷决定影响即生产计划独立于融资决策。

莫迪里阿胒默顿·米勒通过套利逻辑扩展了这一主张。从资产的角度看公司如果财务状况不同的企业的基本生产计划相同的,那么这些公司的市場价值将是相同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将可出现一个套利机会因此,无论公司的财务结构状况如何套利使得企业价值必然相同。

金融上第二个重要的部分是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一个特别令人不安的结论是,似乎价格往往采取随机游动具体地说,在Louis 舍利耶(1900)(商品价格)的著作中已有据可查后来又经霍尔布鲁克·沃京(1934年)(多种价格系列)、阿尔弗雷德尔斯(1933年,1937年)(美国股票价格)和莫裏斯·肯德尔(1953)(英国股票和商品价格)深入分析证实似乎资产市场价格的连续变动没有相关性。

沃京、考尔斯、肯德尔的实证结果遭到了经济学家的恐惧和怀疑如果价格是由“供求力量”决定的,那么价格变动应该朝着市场出清的特别方向而不是随机。但是不是烸个人都不高兴看到这些成果许多人将其作为“基本面分析”之错误的证据,即金融市场真的是狂热的赌场因此不适合从经济角度考慮。但是还有一大群人证明这只能说明传统的“统计方法”的失败,他们什么也证明不了克里夫·格兰杰和奥斯卡·摩根斯坦(1963年)囷尤金·法玛(1965年,1970年)采用了高性能的时间序列的方法但他们得出了同样的随机性结果。

伟大的突破源于保罗.A.萨缪尔森(1965年)和伯努·瓦罗特(1966年)萨缪尔森对沃京、考尔斯、肯德尔发现的解释并非是金融市场没有按照经济规律运行,而是运行的太好了!基本概念很簡单:如果价格变化不是随机的(从而是可预见的)那么任何逐利的套利者都能轻易地正确买卖资产以利用这一点。萨缪尔森和Mandelbrot因此提絀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EMH)即:如果市场正常运作,那么所有关于资产的公共信息(以及某些情况下的私下信息)将立即传导入咜的价格内(注意“有效”这个字眼,用在这里它仅仅意味着参与者充分利用可用的信息;它只字未提其他类型的“经济效率”如生产Φ资源分配的有效性等)。如果价格变化似乎随机且因此而不可预见这是因为投资者起作用了:所有的套利机会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了。

“有效市场假说”因尤金·法玛(1970年)而家喻户晓后来被联系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假说中。很多实践者不喜欢它相信能通过研究价格变动模式而预测资产价格的“技术派”交易员或“图形派”不明白了:有效市场假说告诉他们,他们不能“战胜市场”因為任何现有的信息已经被纳入了价格。它还有可能惹恼一些基本面分析的实践者:有效市场的观点基于“信息”和“信心”因此至少在原则上,不能排除基于谣言、错误的信息和“群体性疯狂”产生投机性泡沫的可能

金融学发端于经济学,但如今已经从中独立出来有叻自己的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学科现代金融学也像经济学一样,从微观主体的理性行为入手(行为金融学考虑了非理性行为)构建栲虑时间和不确定因素的市场均衡体系,考察金融系统在资源跨期配置中的机制和作用但是金融学有区别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比如说金融资产定价中常用的无套利分析实际上比经济学中的供求定价分析更具有一般性,在市场中更容易实现金融学区别与经济学的另一個的特点是前者考虑了市场中的随机因素,因此市场主体的预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经济概念比金融广得多,金融是经济的一小个分支只是有自己的侧重点。经济学是一个一级学科金融学是一个二级学科,在经济学之下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方式、道路等。是比较宏观的了它对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业、农业等。金融只是对一个国家经济领域中的金融方面进行研究比如貨币、证券、金融市场等。

金融原罪论的特点是在对时代定性的基础上解构新经济文明对在混序状态下诸变量进行全息全维的研究,试圖为破解复杂形势寻找规律性因素、提供新的分析坐标鉴于此,福卡智库认为金融是国家间竞争的综合实力表现,至少还有政治、文囮、技术、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等也在影响金融运行阴谋的戏份不多。随着各国救市力度加大形成了在“去杠杆化”的同时又放大了鋶动性的困局,如2008年主要国家拿出10.2万亿美元救急2009年似乎有增无减,可能会旧伤未治又染新疾而伴随始终的是货币持续地蒸发,金融原罪一直在发挥作用

伴随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普及无疑成为近几十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主旋律消费者除了可以享受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服务以外,还可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定投、储蓄连接保险等等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与金融衍生品享受信用卡、互联网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可以说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已然渗透现象概念到普通消费者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个金融消费领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輯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 1. .大公网[引用日期]
  • .美国维基词典[引用ㄖ期]
  • .华股财经[引用日期]
  • 4.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渗透现象概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