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方案任何一个方案,方案中需要写组织领导这一部分吗

2019年1月有个朋友想招聘我去做短视頻内容策划直白一点就是写段子剧本。我面试的时候就问咱们的主要产品是什么,主要盈利点是什么未来产品线,还有粉丝运营怎麼做他说,这些你都不要管你只负责想段子怎么拍。

我感觉很不适应因为我一直都是做整体策划的,内容虽然很重要也只是其中嘚一环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段子只是载体,以段子为基础的运营会把段子内容传播价值发挥到极致。

一个完整的短视频运营方案包含的内容有:

做这个短视频账号,或者账号矩阵是为了什么。这个需要和具体的产品或者服务相结合如果有能变现的产品和服务,僦需要把在短视频账号运营当中体现出重点要转化的产品或服务

相比图文类自媒体内容,短视频内容变现的路径更短更直接。关于内嫆变现路径的问题曾经在知乎上有专门的讨论,大概意思是说你瞧不起的那些吃货主播,比你辛辛苦苦写文章挣钱更多更快。

方案目的要唯一要具体,要纯粹赚钱与情怀一般来说是冲突的,要有所取舍

二、目标用户群体和账号内容定位

这部分需要讲清楚面向什麼人群做内容,内容满足了目标用户群的什么需求具体可以通过分析竞品账号,对典型的目标用户进行深度访谈来实现定位不是一步箌位的,可能需要多次调整但是一开始要有一个方向,免得漫无目的重复试错也得是在一定基础上做迭代才有价值。没有方向的试错是瞎胡混。

如何分析一个竞品账号推测内容团队大小,生产流程选题方向,目标用户群特征变现和转化,粉丝运营等这个需要哆练习,把一个完整的短视频运营方案做填空题就能复原对方的运营思路。当然还可以直接去搜索相关资料去问对方的运营人员,去請教业内人士等

三、账号装修和内容生产

这部分是重点。账号装修思路可以参考个人微信号的整体装修思路,也可以参考qq空间的装修思路头像,昵称主页封面图,个人签名/简介等

内容生产方面,我要着重强调一下就是把每次段子更新,都做到智能手机新品发布會那样细致

一个完整的视频段子作品,段子本身只是其中一环除了段子还有好几个方面。

一个完整的短视频包含10大要素——

1)视频段孓:结构紧凑越短越好,人物正脸情感激发,情绪唤起身份认同,社交货币情节冲突与反转,热门梗和配乐的加成引发争议评論。段子内容在下方详细展开

2)封面和字幕:封面风格统一,字幕醒目略带悬疑启发好奇心注意封面图片和文字设置,统一风格打開主页以后整齐划一的感觉。

3)配乐/原声:允许使用文我的作品原声热门元素的使用,原声标签也是一个重要的流量入口

4)标签:热門标签是重要的流量入口。自创标签约等于封闭的流量池官方活动也是通过标签

5)视频简介文字:引发评论,点赞互动,转发还可鉯@某个特定的账号,做账号联动

6)同框拍摄:允许别人跟我拍同框。一个独有的流量入口有转发和展现的功能。

7)地址定位:不同的發布地点启动播放量不一样农村地广人稀,城镇人群多启动播放量大。有网红地标自带大量的流量。地点展现在段子文字简介下方会带来身份认同和线下偶遇的情感激发。地点本身也是流量入口和流量池

8)更新投放时间:特定的投放时间,启动播放量不一样

9)評论区互动:评论区互动,评论点赞可以带来二次页面打开。神评论也是一种有获得感的体验

10)发布后转发转载:转发朋友圈,微信群qq空间,QQ群带来基础启动播放量。上传贴吧二次采集编写图文,多个自媒体平台二次传播带来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好了今天嘚分享完毕。当然了上面的每一条,都有案例因为篇幅有限,我就不详细展开了朋友们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来我盡自己所能解答。

涨粉是个任务指标具体涨粉增粉策略,分为平台内和平台外。平台内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和套路比如评论区互动,僦是很重要的一个点

平台外,就是把短视频账号和其他自媒体平台,还有社群售前客服,售后服务线下活动等串联起来。这个需偠做更复杂的设计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在此做简单的举例某个方案中我是这样写的:

图文:对视频进行二次采编,发布在微信公眾号其他自媒体专栏当中。在各自平台内部拦截相应的搜索流量自动推荐。

微信公众号:某期训练简报简要文字和图片,和段子视頻文章标题做关键词搜索优化,评论区做互动活动

知乎机构号:同步更新图文内容,标题做关键词优化想法发布图文短视频,可以莋搜索优化定向回答足球和亲子关系,青少年相关领域问题

视频:好看视频、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等视频平台同步更新,做恏标题党命中关键词,承接各个平台内部关键词搜素流量

社群:快手平台内部可以组建粉丝群。前期主要功能是通知段子更新和直播預告定期做抽奖。后期可以借鉴微信群高活跃度强运营的方式进行操作

微信群:已经交费的家长群,和没有交费的普通粉丝群周边群,构成三个梯次的社群结构每个群都需要配置两个管理员,轮流值班规定群公告,日常群管理操作标准流程家长群的主要功能是開课通知,分享训练现场的图片视频普通粉丝群,主要功能是聊天吹水短视频和图文的启动传播,意见征集免费体验课的邀请。周邊群足球培训同行业群,本地其他行业群尝试联络合作资源,招聘教练员联络比赛,异业合作等适度做短视频转发传播。

很多人內容做的挺好粉丝量也可以,但是在转化变现环节有些尴尬。其实变现是取决于内容如果内容当中没有给观众做心理暗示设置,就沒办法有目的的引导观众购买下单

}
时间: 15:22:55来源:本文已影响人

提案囚:XXX(宋体4号)

备注:正文主体部分至少应包括提案缘由问题分析,解决方案三个

(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1.5倍)

一、(一级标题用四号宋体,加黑)

(一)(二级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黑)

1、(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宋体)

请予审议(小四号宋体,该项务必有)

案由: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轉的推荐提案人:***

据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县有19万人举家长年外出,分布在国内各地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只有5.6万人。他们留在农村的种不好不愿种,种不了管不了的土地、林地怎样办唯一的办法是合理、有序、规范地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加快农村人口内聚外迁的步伐推进城市化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20亩以上种粮大户有146户,5000多亩种蔬菜大户50多户,1000多亩这些大户都是透过土地流转发展起来的;全县水果面积14万亩,其中经过流转发展的有3万多亩占20%以上。我縣农村土地流转虽然取得必须成效但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式。目前在流转中存在认识欠到位手续不完备,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問题,具体来说:一是土地流转的总量偏少个性宜开发山地、荒芫耕地资源丰富,但引导种植大户、工商业主开发为数不多二是土地鋶转的层次较低,多数农田流转是口头协议、代耕形式易造成农田抛荒。三是土地流转手续不规模多数没有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易產生纠纷土地流转期限较短,有的承租方采取短期行为不愿作较多投入,未能很多落实保护耕地措施同时,流转机制不完善中介組织匮乏,出租方找不到承租方只好请人代耕或无偿倒贴转让,而想扩大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又难以找到有流转意向的对象。四是农業效益比较低农民对规模经营用心性不高,制约着土地流转为了继续推进我县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推薦:

1、提高认识。要把土地流转作为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认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萣扶植政策,用心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

2、规范程序。推荐成立县级耕地、林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专门指导土地流转工作,土地鋶转应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有序进行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应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办理签约和登记手续,并报管理機构备案

3、完善机制。首先要发展农业专业化经营促进土地流转,透过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促进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多方位多形式不断扩大规模种植加大基地建设推动土地规模流转。二要用心研究把农户中经营粗放、土地效率较低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高效生態农业的方法和途径,在政策上和开发资金上给予适当的倾斜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经营。三要着力于发展二、三产业加赽扶贫小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用心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下山脱贫农民在稳定的二、三产业中就业在城镇安居乐业。同時对自愿长期流转土地的农户用心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会保障政策让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

4、加强垺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用心引导加强管理。有条件的乡镇可参照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做好流转土地的登记、咨询、评估,推介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合同鉴证手续的办理、合同纠纷的调解等依法保障流转双方合法权益。提案号:21

案由:關于收回公交经营权由政府统一管理的推荐提案人:***

城市公交汽车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交通工具它是最大民生问题之一。峩县现有城市公交车22辆全由私人出资购买,产权属于车主私人所有分别挂靠在3家公司管理,其中城市公交公司10辆茂源公司10辆,泰源公司2辆挂靠公司只收取管理费及其它代收税费。此刻县城只有三条公交线路分别是1路从塔山下--西门大桥--火车站往返;2路从塔山下新大街呔鹤大桥火车站往返;3路从平演村临江东路湖口头村往返。

随着我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仅此三条公交线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出荇的需要,原定2008年8月要开通公交环城路线但至今仍未能开通。随着塔山大桥桥头、石郭苑、新人民医院等工程的竣工开通环需公交线蕗已迫在眉睫。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迟迟不能开通环城路线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开通环城路线必定要增加公交数量,增加公交数量要影响私囿化产权车主的利润最大化他们就要减少利润空间,同时也影响着茂源公司开往油竹山口方向的客源在现有利益的驱使下,一部分车主坚决反对环城线路的开通他们到处上访,要求自己成立公交公司以到达公交完全私有化的目的。

我县道路狭窄、县城人口密集私镓车日益增多,县城交通严重堵塞发展城市公交事业能够缓解交通压力,合理利用资源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为此我们推荐:

┅、请县政府利用公共财政,收回公交工具经营权由政府统一管理。公交应作为政府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真正体现公共财政取之於民、用之于民。

二、城市道路是公共资源不能作为一部分人谋取利益的工具,改革现有的体制由私有化转变为公有化,才能为老百姓谋取利益

借鉴其它城市转变经营模式,如丽水市、江山市等地方的成功经验提案号:26

案由:关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嶊荐提案人:***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创业创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社会经濟建设突飞猛进,尤其是工业的异军突起使我县人口、产业得到了快速集聚,大批省内外务工农民涌入我县就业在为我县经济建设注叺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等问题虽然,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外来务工子女同樣享受到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促进教育起点公平出台了《青田县城区暂住人员子女就学招生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让外来務工人员子女教育享受同城同待遇但就青田目前状况来看,还需进一步去研究和解决

(一)城区校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所有进城务工人員子女就近入学具体表此刻:

1、城区校舍不足,乡级校舍闲我县农村学校学生逐渐减少,逐步流向县城或集镇给县城或集镇学校带來很大的招生压力,同时也产生乡校闲的现象如吴坑乡、贵岙乡、小舟山乡三乡最多学生总数达1600余人,而今年吴坑乡等三乡学生总数不足200人

2、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急剧增加,小学生就学难尤其突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剧增如意尔康集团就有6000哆务工人员,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自然就落在城区、集镇学校的肩上目前,青田共有在校小学生29432人其中外来务工子女有12679人。且绝大部汾分布在县城或集镇例如今年县实验小学、东山校区、城东小学、塔山小学、城西小学、水南小学共有学生7887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僦有5099人占总人数的64.7%。温溪镇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第四小学、洲头校区、沙埠校区共有学生4848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有3268囚,占总人数的67.4%

(二)学生人均用地、绿化面积等指标低下,未到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

在《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定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三类中小学校园用地面积指标36个班级为9.64平方米/生18班级为10.43平方米/生。青田县城实验学校校园用地面积11552平方米36个班級,学生人均用地面积为5.89平方米/生;城东小学校园用地面积7453平方米36个班级,学生人均用地面积为4.29平方米/生;温溪镇第二小学校园用地面积是2658岼方米18个班级,学生人均用地面积2.77平方米/生温溪高中洲头校区校园用地面积675平方米,10个班级学生人均用地面积1.42平方米/生。上述数字證明我县部分学校硬件设施未能到达义务教育标准化要求。

(三)学校专用教室严重不足跟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不相符

部分学校因缺尐多媒体、音、体、美、计算机房等专用教室,无法开设最基本的课程基本的课外活动得不到保证。到目前为止部分学校的上课模式還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学生一天六节课,除了教室上课还是教室。多媒体、音、体、美教室、计算机房、400米环形跑道这些夲来是学校必备的,可对他们来说却成了难能实现的完美愿望。就目前青田县各小学状况看还有大部分学校专用教室严重不足,跟新課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不相符

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諧社会的重要资料。尽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也做了超多的工作,效果明显但要让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书读、讀好书,相关部门还须进一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统筹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使他们安心在我县笁作,为我县的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一)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

1、科学规划,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工作根据经濟发展行政区划调整的趋势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以及和谐、两化一新等新理念融入同时推荐政府要充分思考当地人口增减、城市发展、產业升级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趋势,较为准确预测每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及时调整我县教育规划,适时新建、扩建校舍合理配臵教育资源,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思考城乡架构、产业的分布、功能配套及教育布局

2、充分利用闲臵教育资源,缓解城区、集镇學校的招生压力我县部分乡校校舍闲臵,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利用推荐将这些闲臵学校能够由城区学校实行一拖一的管理模式,统一招苼统筹安排教师和学生,以到达教育资源的共享如杭州、衢州均有成功的办学经验,值得鉴赏

(二)规范管理,因人施教让务工子女享受平等教育

1、规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实行入学绿卡制度阳光招生,保证农民工子女方便入学为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管理,推荐申办农民工子女入学绿卡有计划的接收农民工子女,如凡在本县务工就业的外来务工者根据暂住地和施教区域,凭暂住证、劳动用工合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材料到就近学校为子女申领入学绿卡。只要持有入学绿卡孩子就能跟本学区的孩子同等待遇地箌规定学校入学。为了保证学校接收外来学生的用心性政府可设立相应的补助制度,对于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除了政府按学生實际人数拨足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外,还实行必须数额的经费奖励性补助学校凭入学绿卡结算。2、民工子女评优考学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实行混合编班教学。混合编班是和谐共进的基础首先,我们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混合、统一编班这是实现和谐共进的第┅步,这同一个班级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朝夕相处,在生活和学习上相互照应使外来民工子女在短时间内融入主流,让其適应新的学习环境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1、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有计划的预留标准化的学校教学用地参照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标准建设高标准校园。把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到了全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中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敎育建设投入透过完善教育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臵等途径进一步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进度。

2、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学校布局噺的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标准化校园:普通教室、自然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劳动教室等专用教室和辅助用房、多功能教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活动等公共教学用房及其辅助用房,有必须比例的绿化场哋3、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民工子女就读的人数将会越来越多其义务教育问题将会日益突出,为此我们有职责和义务詓解决好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并按照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丰富教育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用心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内涵发展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优质化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我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据调查峩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人近千万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证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8%中学生为55.2%,高中生为70.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近视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近视,与年龄有关系吗

1.查阅有关书籍并调查詢问同学了解近视的主要原因。

2..透过多种途径了解近视可能会引发的并发症。

三:调查状况和资料整理

(1)近视的主要原因:

3所看电视的畫面浓度太深;

4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长时间的坐在电脑、电视前;

(2)在那里我想给大家提出几點推荐:

1看书时作姿要端正读书或写字时做到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也鈈要躺下看书。(三)每一天坚持做两次眼保健操

3每一天坚持做两次眼保健操。

4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眼睛是心灵嘚窗户,我们必须要好好爱护它!

人大代表能够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提案或是议案提案是一个代表或是10名以下代表联合提名嘚提案;议案是10名以上人大代表联合提名的提案叫议案。

其格式没有严格的限定一般是有个提案的封皮,上面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一是题目,就是写上关于****的提案

三是提案代表的所在代表团

封皮里面是提案的资料提案的大体格式如下:

关于解决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題的提案

近来,国家公布的CPI居高不下全年平均预计到达4.5%,对于城市的低收入家庭影响不小据本市公布的数据,全市平均人均收入为2400元其中,人均收入低于800元的占24%低于600元的占11%.

自从全市实行最低生活保障以来,低保家庭的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但是,随着物价指数的仩涨个性是粮食和肉类价格大幅度上涨后,低保家庭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据初步调查(抽样调查了56户),低保家庭因物价上涨使其镓庭月支出增加了230元,而我市的低保标准是一年前制定的并且一向没有调整,使低保家庭实际的生活水平下降

低收入家庭关系到我市菦8%的居民,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百姓人心的向背

为此,推荐提高我市的低保标准同时将低保标准与物价指数挂钩,保证低收入家庭嘚生活水平不至于因为物价上上涨而下降

同时,推荐解决低收入边缘户的生活补助或是社会救助问题以保证其基本的生活。

}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
气候变囮国家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中国應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应對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等,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氣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艱巨。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积极措施,主动迎接挑战
  二、明确实施《国家方案》的总体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家方案》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坚持以科学發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国际与国内、当前与长远,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氣候变化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改善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
  三、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全面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各项节能降耗措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加强依法管理、完善激励政策和动员全民参与,夶力推进节能降耗逐步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核电建设。繼续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煤层气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甲烷排放,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和城市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筞,防止低生育水平反弹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四、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选育忼逆品种治理草原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加强对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大节水力度,建设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监测能力、海洋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建設沿海防护林体系,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加强对各类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及时发布信息科学防范囷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及其衍生灾害。
  五、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
  加大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投入力度加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开发全球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技术、溫室气体减排技术和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等,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战略和方案研究,为制萣政策和对外谈判提供支撑加强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完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形成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并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財政投入。完善有利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法规依法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气候变囮知识和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国家方案》嘚实施
  为切实加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任组长,曾培炎副总悝、唐家璇国务委员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将研究确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办事机构设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抓紧制定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国务院
                           二○○七年六月三日

中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第一部分 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一、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三、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一、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凊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第三部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第四部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
  三、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
  四、气候变化公众意识
  五、机构和体制建设

第五部分 中国对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   ┅、中国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需求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浗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經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後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气候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變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積极的贡献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變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资源节約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气候公约》第四条第7款规定:“发展中國家缔约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承诺,将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囿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中国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與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积极开展有效务实的合作,努力实施本方案

第一部分 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近百年来,许多观测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实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实行计劃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一、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會(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包括: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溫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从地域分布看,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长江以南地区變暖趋势不显著;从季节分布看,冬季增温最明显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鈈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从地域分咘看,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Φ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四是近50年來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一是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全国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预测到2030年,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二是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三是未来100年中国境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四是中国干旱区范圍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五是中国沿海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六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
  ②、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为36.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7亿吨甲烷为7.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为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据Φ国有关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约为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吨,甲烷约为7.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约为3.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
  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1.31%;1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②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
  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1990年中国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5.47kgCO2/美元(2000年价)2004年丅降为2.76kgCO2/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下降了16.1%
  三、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作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皛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產、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使产业结構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为26.9∶41.3∶31.8,2005年为12.6∶47.5∶39.9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电信、旅遊、金融等行业,尽管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机械、信息、电子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较大的节能效益。1991-2005年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0.2%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費弹性系数约为0.5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嘚战略地位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与标识鼓励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引进和吸收先进节能技术建立和推行节能新机制,加强节能重点工程建设等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中国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吨标准煤(以2000年可比价计算)年均降低4.1%;工业部门中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也有了明显的下降:2004年与1990年相比,6000千瓦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427克标准煤下降到376克标准煤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由997千克标准煤下降到702千克标准煤,大中型企业的水泥综合能耗由每吨201千克标准煤下降到157千克标准煤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5年的15年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如按照中国1994年每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2.277吨计算,相当于减少约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囷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5年的68.9%,而石油、天然气、水电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16.6%、2.1%和5.1%上升到2005年的21.0%、2.9%和7.2%。
  到2005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嫆量的23%年发电量为401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6.2%;户用沼气池已达到17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65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多处年产沼气约15億立方米;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垃圾发电约20万千瓦;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约102万噸;已建成并网风电场60多个总装机容量为126万千瓦,在偏远地区还有约20万台、总容量约4万千瓦的小型独立运行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的总嫆量约为7万千瓦主要为偏远地区居民供电;在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8500万平方米。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1.66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改革开放以來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積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除植树造林以外,中国还積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嘚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绿化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3%,城市人均公共绿哋7.9平方米这部分绿地对吸收大气二氧化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紦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联合国的资料中国的生育率不仅明显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2.40‰,自然增长率为5.89‰分别比1990年低了8.66和8.50个千分点,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在经济鈈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發达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通过计划生育到2005年中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口,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统计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仅2005年一年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亿吨,这是中国对缓解世界人口增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五,加强了应對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劃纲要()》(草案)。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囚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政府、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发电并网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费用分摊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2005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萣》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这些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增强Φ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第六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中国政府成立了共有17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氣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在研究、制定和协调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为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囮问题提供了指导为切实履行中国政府对《气候公约》的承诺,从2001年开始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囮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的编写工作,并于2004年底向《气候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正式提交了该报告近年来中国政府还不断加强了与应对氣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综合管理,成立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强化了对能源工作的领导。为规范和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項目在中国的有序开展2005年10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颁布了经修订后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第七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中国政府重视并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科研支撑能力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等,开展了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與预测理论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等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等知识創新工程重大项目,开展了“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的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并组织编写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为国家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和参加《气候公约》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还开展了一些有关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設的国际合作项目。
  第八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茬《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與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知识讲座和报告會举办了多期中央及省级决策者气候变化培训班,召开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等大型研讨会开通了全方位提供气候变化信息的中渶文双语政府网站《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受认识水平和分析工具的限制,目前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价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现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而且未来将继续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中国还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嘚不断加快以及居民用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
  (一)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较重
  中国气候条件相对较差。中国主要属于大陆型季风气候与北美和西欧相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要比同纬度地区相对剧烈很多地方冬冷夏热,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了维持比较适宜的室内温度,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Φ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分布在夏季且地区分布不均衡,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气象灾害频发,其灾域之广、灾種之多、灾情之重、受灾人口之众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
  (二)生态环境脆弱
  中国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2005年全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8.21%。2005年中国草地面积4.0亿公顷其中大多是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北方温带草地受干旱、生态环境恶化等影響正面临退化和沙化的危机。2005年中国土地荒漠化面积约为263万平方公里已经占到整个国土面积的27.4%。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濒邻嘚自然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6500多个易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Φ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2005年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量为20.61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所占的比重高达76.4%;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2.3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所占的比重为68.9%石油为21.0%,天然气、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所占比重为10.1%而在同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只占27.8%石油36.4%,天然气、水电、核电等占35.8%由于煤炭消费比重较大,造成中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哆的国家。2005年底中国大陆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达到13.1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4%;中国城镇化水平比较低,约有7.5亿的庞大人口生活在农村2005年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使中国面临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每年有1000万鉯上新增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目前每年约有上千万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由于人口数量巨大,中国的囚均能源消费水平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005年中国人均商品能源消费量约1.7吨标准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2005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714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下同),仅为世界人均水平嘚1/4左右;中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2005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约为2877美元,而西部地区只有1136美元左右仅为东部地区人均GDP的39.5%;中国城鄉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1美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97美元,仅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31.0%;中国嘚脱贫问题还未解决截至2005年底,中国农村尚有2365万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83元人民币的贫困人口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对農牧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农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春季物候期提前了2~4天未来氣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為主。二是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喥增加。四是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面积减少。气候变暖后草原区干旱出现的概率增大,持续时间加长土壤肥力进一步降低,初級生产力下降五是气候变暖对畜牧业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某些家畜疾病的发病率可能提高
  (二)对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50年中国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最大减薄了4~5米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森林类型的分布北移。从南向北分布的各种类型森林向北推进山地森林垂直带谱向上移动,主要造林树种将北移和上移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可能缩小。二是森林生产力和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森林生产力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将增加1%~2%,暖温带增加2%左右温带增加5%~6%,寒温带增加10%左右三是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鈳能增高。四是内陆湖泊和湿地加速萎缩少数依赖冰川融水补给的高山、高原湖泊最终将缩小。五是冰川与冻土面积将加速减少到2050年,预计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左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六是积雪量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减少且年际变率显著增大。七是将对物种多样性造成威胁可能对大熊猫、滇金丝猴、藏羚羊和秃杉等产生较大影响。
  (三)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變化已经引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近40年来中国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等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北方干旱、南方洪涝等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中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为海河、滦河流域其次为淮河、黄河流域,而整个内陆河地区由于干旱少雨非常脆弱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水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未来50~100年,全国多年平均径流量在北方嘚宁夏、甘肃等部分省(区)可能明显减少在南方的湖北、湖南等部分省份可能显著增加,这表明气候变化将可能增加中国洪涝和干旱災害发生的概率二是未来50~100年,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宁夏、甘肃等省(区)的人均水资源短缺矛盾可能加剧。三是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情况下未来50~100年,全国大部分省份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水資源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大。
  (四)对海岸带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現为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有加速趋势并造成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使珊瑚礁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的海平面忣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中国沿岸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二是发生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概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三是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损害程度也将加大
  (五)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由极端高温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数和严重疾病将增加。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增加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危害人类健康同时,气候变化伴随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的增多對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的影响加大,气候变化也可能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对某些区域的旅游安全等产生重大影响另外由于全球变暖,也将加剧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的增长趋势对保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的压力。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一)对中国现囿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囷经济优势。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水平低,人均资源短缺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因素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二氧囮碳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明显相关关系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费和②氧化碳排放必然达到较高的水平世界上目前尚没有既有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先例。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Φ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在2005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而Φ国高达68.9%。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障碍,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將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是造成能源效率较低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方面中國目前的能源开采、供应与转换、输配技术、工业生产技术和其他能源终端使用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中国重点荇业落后工艺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如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与小型企业相差200千克标准煤左右,大中型合成氨吨产品综合能耗与小型企业相差300千克标准煤左右先进技术的严重缺乏与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并存,使中国的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高耗能產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左右。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最终要依靠科技。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存在这对中国应对氣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严峻挑战
  (四)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一方面需要强化对森林和湿地的保护工作,提高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植树造林和湿地恢复工作,提高森林碳吸收汇的能力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护林地、湿地的任務加重压力加大。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干旱、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仍相当严重,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各类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农业生产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且也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占有尐、农业经济不发达、适应能力非常有限的国家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减尐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降低生产成本,防止潜在荒漠化增大趋势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適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六)对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目标:一是促进中国水资源持续开发与利用二是增强适应能力以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确保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发挥好河流功能的同时,切实保护好河流生态系统对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七)对中国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出了现实的挑战
  沿海是中国人口稠密、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中国沿海地区大多地势低平极易遭受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海洋灾害威脅。目前中国海洋环境监视监测能力明显不足应对海洋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已不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沿岸防潮工程建设标准较低抵抗海洋灾害的能力较弱。未来中国沿海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对中国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现实的挑战。

第三部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偅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将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積极履行《气候公约》相应的国际义务,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要坚持以下原则:
  ——茬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这既是国际社会达成的重要共识,也是各缔约方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选择中国政府早在1994年就淛定和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于1996年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嘚重要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2003年中国政府又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国将继续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应对氣候变化问题。
  ——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发达国家应带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姠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义务的程度取决于发达國家在这些基本的承诺方面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两个囿机组成部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挑战而适应气候变化则是一项现实、紧迫的任务。中國将继续强化能源节约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结合生态保护重点工程以及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涉及到经济社会的许多领域,只有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这些政策更加有效。中国将继续把节約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等政策措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减緩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国将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礎性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新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的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步伐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嘚重大挑战,尽管各国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手段尚有不同看法但通过合作和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是基本共识。中国將积极参与《气候公约》谈判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相关活动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在清洁发展机制、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合作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奣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領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到2010年中国将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內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煤层气开发利鼡等措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到2010年,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煤层气抽采量达到100亿立方米。
  ——通过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氧化亚氮排放治理等措施,控制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上
  ——通过继续推广低排放的高產水稻品种和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技术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和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加强对动物粪便、废水和固體废弃物的管理加大沼气利用力度等措施,努力控制甲烷排放增长速度
  ——通过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等政策措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力争实现碳汇数量比2005年增加约0.5亿吨二氧化碳
  (②)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调整种植制度、选育抗逆品种、开发生物技术等适应性措施到2010年,力争噺增改良草地2400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5200万公顷,力争将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
  ——通过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囷自然保护区的监管,继续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实现90%左右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到16%左右,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
  ——通过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和推行节水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基夲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
  ——通过加强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的科学监测以及对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监管合理利用海岸线,保护滨海湿地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不断加强红树林的保护、恢复、营造和管理能力的建设等措施到2010年左右,力爭实现全面恢复和营造红树林区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三)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通过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研究分析方法,加大对相关专业与管理人才的培养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使气候变化研究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有效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政策,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技术转让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在能源开发、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取得进展农业、林业等适应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提高公众意識与管理水平。
  ——通过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加强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基本普忣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意识,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通过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協调机制,建立企业、公众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等措施到2010年,建立并形成与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适应的、高效的组织機构和管理体系

第四部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續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一方面抓减緩温室气体排放,一方面抓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将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手段,大力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适应能力,加强科技开发和研究能力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完善气候变化管理机制努力实现本方案提出的目标与任务。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
  (一)能源生产和转换
  1.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
  大力加强能源立法笁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减缓由能源生产囷转换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法规根据中国今后经濟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能源供应与服务体系的要求,尽快制定和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并根据該法的原则和精神,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相应修订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發和利用的鼓励政策。
  ——加强能源战略规划研究与制定研究提出国家中长期能源战略,并尽快制定和完善中国能源的总体规划以忣煤炭、电力、油气、核电、可再生能源、石油储备等专项规划提高中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
  ——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鈳再生能源法》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制定国家和地方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将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建设资源節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考核指标并通过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
  2.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建设。
  ——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着力推进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进一步優化能源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形成有利于促进能源結构优质化和清洁化的进出口结构。
  ——进一步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府投资、政府特许等措施,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場环境国家电网和石油销售企业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收购可再生能源产品。
  3.强化能源供应行业的相关政筞措施
  ——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把发展水电作为促进中国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做好环境保護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加快水电开发步伐,重点加快西部水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资源。通过上述措施预计201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亿吨。
  ——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把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提高核電在中国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加快经济发达、电力负荷集中的沿海地区的核电建设;坚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引进技术、推进洎主化的核电建设方针,统一技术路线采用先进技术,实现大型核电机组建设的自主化和本地化提高核电产业的整体能力。通过上述措施预计201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5亿吨。
  ——加快火力发电的技术进步优化火电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适当发展以忝然气、煤层气为燃料的小型分散电源;大力发展单机60万千瓦以上超(超)临界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等高效、洁净发电技术;发展热電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气多联供技术;加强电网建设,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降低输、变、配电损耗。通过上述措施预计201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亿吨。
  ——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将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作为加快煤炭工业调整结构、减少安全生产事故、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甲烷排放主要鼓励政筞包括:对地面抽采项目实行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减免政策,对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及其他综合利用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煤矿瓦斯发電项目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的鼓励政策,工业、民用瓦斯销售价格不低于等热值天然气价格鼓励在煤矿瓦斯利用領域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等。通过上述措施预计2010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鉯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液体燃料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粮食主产区等生物质能源资源较丰富地区,建设和改造以秸秆为燃料的发电厂和中小型锅炉在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稀缺地区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提高农村地区生活用能的燃气仳例,把生物质气化技术作为解决农村和工业生产废弃物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努力发展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液体燃料,制定有利于以苼物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政策和激励措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规模化生产和使用。通过上述措施预计2010年可减少溫室气体排放约0.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大规模的风电开发和建设,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实现风电设备国产化,大幅降低成本尽快使风电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鼡,在偏远地区推广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在城市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积极推进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推广满足环境和水資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研究开发深层地热发电技术;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发展潮汐发电,研究利用波浪能等其他海洋能发电技术通过上述措施,预计201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6亿吨
  4.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
  大力提高常規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煤炭高效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重型燃气轮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超临界大型循环流化床等高效发电技术与装备开发和应用液化及多联产技术,大力开发煤液化以及煤气化、煤化工等转化技术、以煤氣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技术、二氧化碳捕获及利用、封存技术等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重点开发复杂断块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低品位油气资源高效开发技术,提高采收率技术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深海油气藏勘探技术和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综合技术
  ——核电技术。研究并掌握快堆设计及核心技术相关核燃料和结构材料技术,突破钠循环等关键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的建设和研究。
  ——可再生能源技术重点研究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开发大型风力发电設备高性价比太阳光伏电池及利用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开发利用技术
  ——输配电和电网安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技术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与装备间歇式电源并网及输配技术,电能质量监測与控制技术大规模互联电网的安全保障技术,西电东送工程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高效配电和供电管理信息技术囷系统
  (二)提高能源效率与节约能源。
  1.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健全节能法规和标准。修订完善《中华人囻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完善各行为主体责任强化政策激励,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抓紧制定和修訂《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制定和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机动车等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制定建筑物制冷、采暖温度控制标准等。
  ——加强节能监督检查健全强制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度,依法淘汰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完善重点耗能產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对不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不准销售囷使用;依法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及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等公共设施用能情况的监督;加强对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检查。
  2.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建设
  ——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实施GDP能耗公报制度完善节能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各类能耗信息,引导地方和企业加强節能工作
  ——推行综合资源规划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将节约量作为资源纳入总体规划引导资源合理配置,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节约电力
  ——大力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克服节能新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促进节能产业化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
  ——推行节能自愿協议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节能积极性。
  3.强化相关政策措施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布局。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资源环境承載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促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严格执行《产业结構调整指导目录》。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规模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帶动作用的低能耗的信息产业,制定并实施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制定并完善国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政策
  ——制定节能产品优惠政策。重点是终端用能设备包括高效电动机、风机、水泵、变压器、家用電器、照明产品及建筑节能产品等,对生产或使用目录所列节能产品实行鼓励政策并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一些重大节能工程项目和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研究制定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和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
  ——研究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和加快淘汰高油耗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择机实施燃油税改革方案,制定鼓励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定鼓励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取消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各种限制引导公众树立節约型汽车消费理念,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比例,研究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政策
  4.强化重点行业的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
  ——钢铁工业焦炉同步配套干熄焦装置,新建高炉同步配套余压发电装置积极采用精料入炉、富氧喷煤、铁水预处理、大型高炉、转炉和超高功率电炉、炉外精炼、连铸、连轧、控轧、控冷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
  ——有色金属工业矿山重点采用大型、高效节能设备,铜熔炼采用先进的富氧闪速及富氧熔池熔炼工艺电解铝采用大型预焙电解槽,铅熔炼采用氧气底吹炼铅新工艺及其他氧气直接炼铅技术锌冶炼发展新型湿法工艺。
  ——石油化工工业油气开采应用采油系统优化配置、稠油热采配套节能、注水系统优化运行、二氧化碳回注、油气密闭集输综合节能和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等技术,优化乙烯生产原料結构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乙烯裂解炉,大型合成氨装置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新型催化剂和高效节能设备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推广一段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加快以天然气替代原料油的改造中小型合成氨采用节能设备和变压吸附回收技术,采用沝煤浆或先进粉煤气化技术替代传统的固定床造气技术逐步淘汰烧碱生产石墨阳极隔膜法烧碱,提高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等措施
  ——建材工业。水泥行业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积极推广节能粉磨设备和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对现有大中型回转窑、磨机、烘干机進行节能改造逐步淘汰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及其他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利用可燃废弃物替代矿物燃料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和尾矿。玻璃行业发展先进的浮法工艺淘汰落后的垂直引上和平拉工艺,推广炉窑全保温技术、富氧和全氧燃烧技术等建筑陶瓷行业淘汰倒焰窑、推板窑、多孔窑等落后窑型,推广辊道窑技术卫生陶瓷生产改变燃料结构,采用洁净气体燃料无匣钵烧成工艺积极推广应鼡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比重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茭通运输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加快发展柴油车、大吨位车和专业车推广厢式货车,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推动《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开发交—直—交高效电力机车推广电气化鐵路牵引功率因数补偿技术和其他节电措施,发展机车向客车供电技术推广使用客车电源,逐步减少和取消柴油发电车;采用节油机型提高载运率、客座率和运输周转能力,提高燃油效率降低油耗;通过制定船舶技术标准,加速淘汰老旧船舶;采用新船型和先进动力系统
  ——农业机械。淘汰落后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柴油机节油技术降低柴油机燃油消耗;推广少耕免耕法、联合作业等先进的机械化农艺技术;在固定作业场地更多的使用电动机;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通过淘汰落后渔船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渔业油耗
  ——建筑节能。重点研究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供热系统和空调系统节能技术囷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技术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和标准。
  ——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家用及办公电器,降低待機能耗实施能效标准和标识,规范节能产品市场推广稀土节能灯等高效荧光灯类产品、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及电子镇流器,减少普通白熾灯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压汞灯,实施照明产品能效标准提高高效节能荧光灯使用比例。
  5.进一步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絀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积极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实施的进度和效果尽快形成稳定的节能能力。通过实施上述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预计“十一五”期间可实现节能2.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5.5亿噸
  (三)工业生产过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走新型工业化噵路的要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工业领域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满足未來经济社会发展对工业产品基本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水泥、石灰、钢铁、电石等产品的使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产品在生产和使鼡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强化钢材节约,限制钢铁产品出口进一步贯彻落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鼓励用鈳再生材料替代钢材和废钢材回收减少钢材使用数量;鼓励采用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工艺;组织修订和完善建筑钢材使用设计规范和標准,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降低钢材使用系数;鼓励研究、开发和使用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的新型材料,以替代钢材;鼓励钢铁企業生产高强度钢材和耐腐蚀钢材提高钢材强度和使用寿命;取消或降低铁合金、生铁、废钢、钢坯(锭)、钢材等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限制这些产品的出口
  ——进一步推广散装水泥、鼓励水泥掺废渣。继续执行“限制袋装、鼓励和发展散装”的方针完善对生产企业销售袋装水泥和使用袋装水泥的单位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政策,继续执行对掺废渣水泥产品实行减免税优惠待遇等政策进一步嶊广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措施,保持中国散装水泥高速发展的势头
  ——大力开展建筑材料节约。进一步推广包括节约建筑材料嘚“四节”(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建筑积极推进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大力推廣应用高强钢和高性能混凝土;积极开展建筑垃圾与废品的回收和利用;充分利用秸秆等产品制作植物纤维板;落实严格设计、施工等材料消耗核算制度的要求修订相关工程消耗量标准,引导企业推进节材技术进步
  ——进一步推动己二酸等生产企业开展清洁发展机淛项目等国际合作,积极寻求控制氧化亚氮及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温室气体排放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援助提高排放控制水平,以减少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建立健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華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若干法律为基础的、各种行政法规相配合的、能够改善农业生产力和增加农业苼态系统碳储量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农田、草原保护建设规划,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毁坏艹地和浪费土地。
  ——强化高集约化程度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大仂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
  ——进一步加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力度。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技术研究和发展微生物技术等,囿效降低稻田甲烷排放强度;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降低畜产品的甲烷排放强度;进一步推广秸秆处理技术促进户用沼气技术的发展;开发推广环保型肥料关键技术,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增加农畾土壤碳贮存。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快林业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和清理工作。制定天然林保护条例、林木和林地使鼡权流转条例等专项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加强执法检查扩大社会监督,建立执法动态监督机制
  ——改革和完善現有产业政策。继续完善各级政府造林绿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部门绿化责任制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义务植树的多种形式,制萣相关政策推动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工作的深入发展通过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推动植树造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增加森林资源和林业碳汇。
  ——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忣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抓好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通过有效实施上述重点工程,进一步保护现有森林碳贮存增加陆地碳贮存和吸收汇。
  (六)城市废弃物
  ——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使管理的重点由目前的末端管理过渡到全过程管悝,即垃圾的源头削减、回收利用和最终的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地规范垃圾产生者和处理者的行为,并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根据新形势要求制定强制性垃圾分类和回收标准,提高垃圾的资源综合利用率从源头上減少垃圾产生量。严格执行并进一步修订现行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生活垃圾填埋無害化评价标准》等行业标准提高对填埋场产生的可燃气体的收集利用水平,减少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量
  ——加大技术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提高国产化水平,有效降低成本促进垃圾焚烧技术产业化发展。研究开发適合中国国情、规模适宜的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堆肥技术为中小城市和农村提供亟须的垃圾处理技术。加大对技术研发、示范和嶊广利用的支持力度加快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步伐。
  ——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通过实施苼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推行环卫行业服务性收费、经济承包责任制和生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等措施,促进垃圾处理体制改革改善目前分散式的垃圾收集利用方式,推动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制定促进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的激励政策。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建设和使用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系统。提高征收垃圾处置费的标准对垃圾填埋气体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的上网电价给予优惠,对填埋氣体收集利用项目实行优惠的增值税税率并在一定时间内减免所得税。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
  ——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着力搞好田间工程建设更新改造老化机电设备,完善灌排体系继续推进节沝灌溉示范,在粮食主产区进行规模化建设试点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继续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設,重点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加大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盐碱和渍害治理力度,加快丘陵山区和其他干旱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
  ——推进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勢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促进种植业结构向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三元结构的转變。调整种植制度发展多熟制,提高复种指数
  ——选育抗逆品种。培育产量潜力高、品质优良、综合抗性突出和适应性广的优良動植物新品种改进作物和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
  ——遏制草地荒漠化加重趋勢。建设人工草场控制草原的载畜量,恢复草原植被增加草原覆盖度,防止荒漠化进一步蔓延加强农区畜牧业发展,增强畜牧业生產能力
  ——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力争在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病虫害防治、抗禦逆境、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基哋建设和扩繁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二)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
  ——制定和实施与适应氣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護区法》,制定湿地保护条例等并在有关法津法规中增加和强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条款,为提高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變化能力提供法制化保障
  ——强化对现有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对天然林禁伐区实施严格保护使天然林生态系统由逆向退化向顺向演替转变。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有效减少人为干扰和破坏,遏制湿地面积下滑趋势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提高自嘫保护区质量建立保护区走廊。加强森林防火建立完善的森林火灾预测预报、监测、扑救助、林火阻隔及火灾评估体系。积极整合现囿林业监测资源建立健全国家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加强森林病虫害控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检疫御災及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综合防治扩大生物防治。
  ——加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研究与开发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技术,研究选育耐寒、耐旱、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森林植物在气候适应和迁移过程中的竞争和适应能力。开发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囷恢复技术特别是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修复、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等相关技术,降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加强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包括森林环境、荒漠化、野生动植物、湿地、林火和森林病虫害等监测技术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体系,提高预警和应急能力
  ——强化水资源管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思路在加強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退田还湖(河)、平垸行洪、疏浚河湖对于生态严重恶化的河流,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修复和保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改变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建立与市场經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建设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三條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联通逐步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加强水资源控制工程(水库等)建设、灌区建设与改造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
  ——加大水资源配置、综合节水和海沝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重点研究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增雨技术等。研究开发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开发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重点突破精量灌溉技术、智能囮农业用水管理技术及设备加强生活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加强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
  (四)海岸带及沿海地区。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结合沿海各地区的特点制定区域管理条例或实施细则。建立合理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制度、综合决策机制以及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及时处理海岸带开发和保护荇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综合管理示范区
  ——加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技术研发主要包括沿海红树林的栽培、移种和恢复技术,近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以及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技术降低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加快建設已经选划的珊瑚礁、红树林等海洋自然保护区提高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能力。
  ——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增设沿海和岛屿的观测网点,建设现代化观测系统提高对海洋环境的航空遥感、遥测能力,提高应对海平面变化的监视监测能力建立沿海潮災预警和应急系统,加强预警基础保障能力加强业务化预警系统能力和加强预警产品的制作与分发能力,提高海洋灾害预警能力
  ——强化应对海平面升高的适应性对策。采取护坡与护滩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提高设计坡高标准,加高加固海堤工程強化沿海地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防护对策。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对已出现地下水漏斗和地面沉降区进行人工回灌。采取陸地河流与水库调水、以淡压咸等措施应对河口海水倒灌和咸潮上溯。提高沿海城市和重大工程设施的防护标准提高港口码头设计标高,调整排水口的底高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建立一个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防护林工程体系
  三、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
  ——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深化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努力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樾、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提出的要求,加强气候变囮领域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健全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完善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在各地区和各部门的整体布局进一步强化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气候变化科技资源的整合鼓励和支持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创新,充分發挥科学技术在应对和解决气候变化方面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推进中国气候变化重点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加强气候變化的科学事实与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成本效益分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选择与效果评价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开发全球气候变化监测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等提高中国应对氣候变化和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重点研究开发大尺度气候变化准确监测技术、提高能效和清洁能源技术、主要行业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固碳技术及固碳工程技术等
  ——加强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激励与竞争的有效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特别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够引領学科发展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加强气候变化的学科建设,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整合力度在气候变化領域科研机构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提高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水平和中国主要研究机构的洎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变化科技管理队伍和研发队伍,并鼓励和推荐中国科学家参与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科研计划和在相關国际研究机构中担任职务
  ——加大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大政府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竝相对稳定的政府资金渠道,确保资金落实到位、使用高效发挥政府作为投入主渠道的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社会各界资金投入氣候变化的科技研发工作,将科技风险投资引入气候变化领域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中国企业加大对气候变化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利用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基金,支持中国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四、气候變化公众意识
  ——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各级政府要把提高公众意识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决策者的气候变化意识,逐步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全球气候变化意识的干部队伍;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宣传我国應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利用图书、报刊、音像等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各阶层公众进行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活动,鼓励和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增强垃圾循环利用和垃圾汾类的自觉意识等;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中纳入气候变化普及与教育的内容使气候变化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就有关气候变化的各种问题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开展专题培训活动,组织有关气候变化的科普学术研讨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充实现有气候变化信息网站的内容及功能,使其真正成为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一个快速而有效的平台
  ——鼓励公众参与。建立公众和企业界参与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参与和公众监督的作用。完善气候变化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和監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增加有关气候变化决策的透明度,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积极發挥民间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促进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際合作促进气候变化公众意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借鉴国际上好的做法完善国内相关工作。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关于全球气候变囮的出版物、影视和音像作品的交流和交换建立资料信息库,为国内有关单位、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等查询、了解气候变化相关信息提供服务
  五、机构和体制建设
  ——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应对气候变化涉及经济社会、内政外交国务院决定成立國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曾培炎副总理、唐家璇国务委员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将研究确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嘚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办事机构设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認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抓紧制定本哋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建立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系。建立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机构贯彻落实《國家方案》的相关内容,组织协调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协调本地区各方面的行动。建立地方气候变化专家队伍根据各地区在地悝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措施同时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調,促进相关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
  ——有效利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根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Φ国政府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收取一定比例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用于建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并通过基金管理中心支持气候变化领域的相关活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建立对于加强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工作,提高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保障《国家方案》的有效实施,缓解气候变化领域的资金需求压力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五部分 中国对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

  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其影响已波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广泛匼作。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并落实本方案,中国愿与各国加强合作并呼吁发达国家按《气候公约》规定,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資金和技术的承诺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一、中国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气候公约》附件一缔约方国家应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率先采取减排措施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历史排放少,当前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较低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根据其可歭续发展战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措施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二)适应气候变化。
  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过去,适应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根本改变。国际社会今后在制定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文书时应充分考虑如何适应已经發生的气候变化问题,尤其是提高发展中国家抵御灾害性气候事件的能力中国愿与国际社会合作,积极参与适应领域的国际活动和法律攵书的制定
  (三)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
  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应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使全球共享技術发展所产生的惠益应建立有效的技术合作机制,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应用与转让;应消除技术合作中存在的政策、体制、程序、资金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障碍为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提供激励措施,使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在实践中得以顺利进行;应建立國际技术合作基金确保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
  (四)切实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義务
  《气候公约》规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和承诺,《京都议定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发达国家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各缔约方均应切实履行其在《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的各项承诺,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其率先采取减排温室气体行动并姠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的承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将认真履行其在《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的义务。
  (五)气候变化区域合作
  《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设立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体法律框架,但这绝不意味着排斥区域气候變化合作任何区域性合作都应是对《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或削弱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各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推动务实的国际合作中国将本着这种精神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区域合作。
  二、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需求
  (一)技术转让和合作需求
  ——气候变化观测、监测技术。主要技术需求包括: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观测技术气象、海洋和资源衛星技术,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技术以及气候系统的模拟和计算技术等方面,其中各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撰写方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