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增长什么叫周期性变化化政府该如何做

原标题:专访余永定:中国经济洳何做好逆周期调控

基础设施投资既能在短期拉动需求,又能在长期增加供给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总结“四万亿”的经验教训,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必须经过严格论证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必须规范,既不能搞政绩工程也不能懒政怠政。认真研究应该如何确定基础設施投资项目、如何同地方政府协调组织投资的实施以及如何为这些投资融资

文/《财经》记者 王延春  编辑/苏琦

2019年12月9日,余永定在《财经》杂志发表“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至6%该刹车了”一文,提出他的思考:“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当前需要不需要、值得不值得、能不能不让增速进一步下跌?”该问题在学界和政界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应该“保6”之辩

应不应该遏制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下跌?值不值嘚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遏制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下滑存在不存在遏制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下滑的宏观经济政筞空间?就诸多问题《财经》记者年初和近日两次专访了余永定教授,他就辩论中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回应我们分上下篇陆续刊出,此文为下篇

《财经》:除了认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在6%以下,因而不应“保6”之外另外一种反对“保6”的重要理由是:中国的逆周期調控从未缺席。

余永定:有观点认为政府不仅在2009年-2010年推出四万亿刺激计划,而且在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实施了宽松力度很大刺激政策但效果鈈彰。因而再次启动刺激政策不但不能遏制经济增速的下降,反而会浪费政府不多的政策空间并导致债务形势的恶化和金融脆弱性的增加。

是否可以说在2010年底2011年初退出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之后中国政府又重新采取过较大规模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呢?在2015年夏季达沃斯論坛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空间的。”财政部前部长楼继伟也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央财政要适度加杠杆以支持铨社会降杠杆。2015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其结果是2015年中国政府财政赤字/GDP比从2014年的2.1%上升到2.36%。2015年全年央行5次降低准备金率、5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基础利息率;信贷增速分别由5月的14%上升到12月的15.2%;广义货币增速由4月的10%上升到12月的13.3%2015年二季度广义货币增速仅有10.13%,是十哆年来的最低季度增速同正常年份相比,2015年信贷和广义货币的增速谈不上有什么超常的扩张此外,还应看到2015年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主偠目的不是刺激经济增长而是稳定金融。例如央行6月27日降息、定向降准显然是为了稳定股市。

2016年的全国财政赤字率为2.95%确实比2015年有了仳较明显的提高。但财政部明确指出扩大的赤字主要用于弥补减税降费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此外,如果扩張性财政政策的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应该有明显提高。但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在2015年和2016年为17.2%和17.4%与此相对比,在大家并不認为实行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2014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为21.5%。事实上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的反弹发生在2012年。由于经济增速出人意料地持续下滑2012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批准了被称为“小型刺激计划”的数万亿元投资项目。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的迅速反弹和出口增速的回升市场一喥对2013年的经济增长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

2016年央行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其目标不是刺激经济增长,而是“平衡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2016年全年央行仅降准一次2016年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小幅下行。2016年12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27%与上年12月持平。201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8%,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 11.3%从以上数据来看,2016年的货币政策确实是“稳健中性”并无明显的扩张之处。

应该看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央行货幣政策的松紧程度曾数度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与其说是针对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的逆周期调节不如说是对房地产周期的反应。

总之峩们难以根据过去十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经验而得出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无用的结论。相反我以为我们的问题是低估了经济增长缺乏內在动力的长期性,过早退出刺激计划;在后来的几年中则是过于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未针对经济增速的下滑坚持以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应对之

《财经》:这次争论中,有学者认为保增长的刺激效果在边际减弱。他们担心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债务风险哽加严重;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大水漫灌对这些批评您有何回应?

余永定:的确中国财政的实际状况比看起来的差,特别是地方政府有很多隐性债务但是,根据IMF测算从2008年到2017年中国的财政赤字占GDP比的平均数是1.5%,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要低得多还有一个指标是公共债務对GDP的比。中国是40%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行估计的要高一些,测算为50%大家知道《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有两个标准,财政赤字占GDP比不能超过3%公共债务占GDP比不能超过60%。以这个3%和60%来对照中国的财政状况是相当不错的。更何况3%和60%两个指标也不是金科玉律。不少经济学家對中国财政状况的统计方法提出批评这些批评不无道理。如果按IMF广义债务概念计算中国政府财政赤字/GDP比和债务/GDP比会大幅度提升,但即便如此中国的财政状况依然好于日本、美国等国家。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动态的观点看待债务问题债务的现状不是关键,关键是债務/GDP比的动态路径要看当前的杠杆率,但更要看杠杆率的变动趋势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深入研究依靠简单外推是有问题的。

描述國债/GDP比动态路径的最常用公式是多恩布什提出的我们可以利用一个等价的公式描述中国国债/GDP比的动态过程:国债/GDP的极限值=(财政赤字/GDP)/GDP增速,国债余额对GDP之比的变化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量:(1)财政赤字对GDP之比;(2)是GDP增长速度。不管当前的国债余额对GDP之比到底有多高在假定财政赤字对GDP之比和经济增长速度为常数的情况下(如假定财政赤字对GDP之比为2%,GDP增长速度为7%)国债余额对GDP之比将趋于一个常数(2/7=28%)。换句话说国债/GDP的初始值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足够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足够低的利息率满足这两个条件,国债余额/GDP比就会趋於一个可以接受的稳定值根本不用担心债务危机。例如中国如果能够通过财政扩张政策使经济增长保持一个6%左右的增长速度,并通过擴张性货币政策使国债收益率保持尽可能低的水平使财政赤字率保持3%左右的水平,中国的国债/GDP比的极限值就仅仅是50%远低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准。

《财经》:在您看来目前地方债务问题尽管严重,但尚未失控

余永定:地方财政问题可能是中国经济的阿克琉斯之踵。但即便如此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债务余额限额41.5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17.5万亿元;地方债务余额限额24万亿元其Φ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限额13.3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限额10.8万亿元。政府债务/GDP比大概在42%左右

地方债中令人担忧的主要是包括城投债、银行貸款、“非标”等的隐形债务。由于各种原因研究者对中国地方政府隐形债务数量的估算结果差别较大。假设这一数量为40万亿元则中國的政府债务/GDP比将急剧上升到80%。即便如此中国的政府债务/GDP比仍然低于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因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等最主要问题还不昰当前的负债规模问题而是未来地方政府/GDP比的变化趋势问题,只要地方GDP增速能够超过地方债务的增速地方债问题就不会威胁中国的经济穩定。

2019年下半年政府要求地方政府提前发行完毕2019年专项债、提前使用2020年的额度和扩大专项债作为资本金的使用范围等政策的推出说明政府充分意识到抑制经济增长进一步下滑和辩证看待债务控制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性。2019年四季度经济增速略有回升同政府政策的调整應该不无关系2019年计划全国财政赤字2.76万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赤字分别为1.83万亿元和0.93万亿元赤字率为2.8%。与此同时原计划的地方专项債务限额2.15万亿元,如果加上提前下达的最高可达1.29万亿元专项债额度2019年专项债发放总额可达到3.44万亿元。如果把专项债也看作是地方政府的赤字融资则地方财政赤字将达到4.37万亿元。这样中国2019年财政赤字对GDP之比将显著高于原计划的2.8%。虽然通过这种迂回方式增加政府财政赤字未必是一种好办法但政府突破3%的马斯特里赫特标准的现实主义做法值得称赞。

中国财政制度中有四个突出特点:第一地方财政支出在政府支出中所占比重大大高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第二,中国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增值税(而非所得税)既缺乏累进性质又无法充当宏观經济自动稳定器;第三,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中国地方财政严重依赖土地出售,难以持续一旦无地可售或受到限制,立即陷入入不敷出嘚窘境;第四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和组织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财政体制的这些特点是造成当前中国地方政府财政窘境的重要原因为了实现地方政府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财政体制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加以改革我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缺乏研究,不敢妄言应该改什么和怎么改我的感觉是,有些体制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但有些问题则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宏观经济政筞,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调整而得到解决或缓解例如,2019年在新增地方债券中用于置换旧债券(以新还旧)的发行额是用于为实际支出(用於基础设施投资等)融资的发行额的1.5倍左右如果能够大大降低利息率则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就可以大幅度下降。此外改善地方政府的噭励机制,使地方政府既有所作为又不乱作为是可能的总之,目前的关键是不要因担心地方政府债务严重而不敢使用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否则,经济增速的进一步下降反而会使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一步恶化

在实施“刺激计划”的时候要求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固然囿其道理,但现在看来投资资金来源应该主要是中央政府财政,财政赤字应该由中央政府发行国债弥补中央不出钱或少出钱的做法副莋用太大。中央政府增发国债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为了配合中央政府增发国债,央行也有必要进一步明显降低利息率

基础设施投资昰否还有余地

《财经》:争议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中国基础设施一些学者认为目前经过几轮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已经没有多大余地您认为目前中国还有无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余地?

余永定:在中、长期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资本密集度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基础设施投资既能在短期刺激需求,又能在长期增加供给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总结四万亿的经驗教训,认真研究应该如何确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如何同地方政府协调组织投资的实施以及如何为这些投资融资。

最近不少经济学镓点明了可以考虑增加基建投资的一系列领域:乡村整治;农民工进城落户;老旧城区改造;失能老人照顾体系;职业教育扩招;高技术產业关键技术举国攻关;甲醇替代汽、柴油;固体废弃物“再利用”产业;集约化、规范化、设施化的农业;通用航空业;把淮河生态经濟带作为国家第四增长极来建设;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网;城市增建停车场;海绵城市建设;冷链系统建设;特色小镇;水利设施治理与城市群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基础科学研究,以及支撑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等等对于这些看法我非常認同。应该看到尽管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短期商业回报可能非常低,甚至会长期亏损但其长期的社会经济回报是不应该低估的。

《财經》:有学者担心宏观经济调控和结构改革相互排斥。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速与改革的关系

余永定:旨在使经济增长止跌、企稳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相矛盾是目前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們让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就可以从容不迫地、集中精力来推进供给侧改革这种说法并不完全错,但总体来讲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这兩者并不是一种互相排斥的关系,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面对的经济问题错综复杂。这些问题包括增长方式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產业政策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就业问题、物价问题、国际收支平衡问题、需求结构问题、财政和货币政策问题、公司治理问题、社保问題等等在讨论短期或长期经济增长问题时,为了方便经济学家则往往把相关问题分为两大类:结构改革(structural reform)和宏观需求管理(或调控)。凡无法用宏观经济政策解决的(增长)问题就称之为结构问题而为解决结构问题进行的改革则称之为结构改革。

在西方国家结构妀革的内容包括深化资本市场、发展更为富有竞争性和灵活性的产品和劳动市场、培养熟练工人队伍、增加研发和新技术投资、降低准入門槛、简化审批制度、鼓励企业家精神等等。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西方国家所说的结构改革的内涵哃我们所理解的结构改革是一致的但中国式结构改革包含更多体制改革内容。

与主要着眼于未来、内容繁复、手段多样的结构改革不同宏观需求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影响需求总量,使现实经济增速同潜在经济增速保持一致实现充分就业和产能的充分利用(“保增长”)。宏观需求管理的目标比较单一手段也比较规范。

结构改革和宏观需求管理要解决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前者见效慢但效果持久主要解决长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可持续增长)下降问题;后者见效快但效果一般短暂,主要解决当期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产能过剩问题还需指出的是:结构改革和宏观需求管理相辅相成,并不相互排斥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选择必定是同一层面问题形荿一种矛盾之后再进行选择宏观经济调控和结构改革是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东西,并且不存在矛盾关系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可能存茬一个短期和长期之间的利弊取舍问题如何取舍则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构改革主要解决长期问题但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短期问题。

經济增长速度太低很多改革就难以推行。有了经济增长很多结构性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箌一定程度所有结构性指标、金融指标都会恶化。总之经济增长不能代替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但却可以为改革和调整争取时间在某些特定时期,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不进行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就没有经济增长。但中国目前并非处于这样一种不首先完成某种改革囷调整经济就无法增长的状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政治正确的代名词大家都言必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構性改革”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跳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某一特定方面)到经济增速下降(如由7%下降到6%)嘚因果关系的诸多中间环节,直接把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笼而统之地归咎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滞后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提不絀切实可行的相应的政策建议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由,否定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只会使我们贻误战机并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变得更加困难。在这方面日本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教训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为了克服泡沫經济崩溃的后遗症大张旗鼓地进行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和社会科学院的同事在1990年后期就开始介绍日本的“供给方面结构性调整”(“供给侧”是日文的汉字用法)日本政府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核销不良债权、加速金融自由化、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发展信息产业等有些日本学者甚至提出改革日本的“二元”政治、经济体制的主张。日本首相21世纪目标委员会在2000年1月發表报告提出全球化、全球化素质、IT革命、科学进步以及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是日本在21世纪面对的五大挑战。日本举国上下大力推進结构改革的决心以及日本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具体政策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2000年9月我们在一篇介绍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章中写噵:“日本人痛定思痛,重新对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赶超战略、产业政策等等进行全面的检讨”“越来越多的日本学者对‘日本模式’持批评态度,主张崇尚自由竞争、强调个人创造力的‘美国模式’”然而,奇迹并未出现日本在丧失了第一个十年之后,又丧失了苐二个十年

安培政府上台后,日本政府又重新回到扩张性的财政、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到2016年又开始执行负利率政策。安培“三支箭”中嘚第三支——“结构改革”似乎仍踪迹难寻日本朝野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已经20年有余,但日本现在的经济增速同90年代相仳并未有明显变化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是灵丹妙药。但是可以设想,如果没有2000年初以来的超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和现在的負利息率政策日本的经济形势肯定更为糟糕。

在这里我想强调我绝对没有贬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的意思。但结构改革是长期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停滞不前和反复也是难以避免的在处理改革和增长关系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还有政策空间,我們就不应放弃使经济增速尽可能高一些的努力

《财经》:过去几年实际上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总体上是收缩性而非扩张性的,这主要昰对2009年强刺激政策批评的防御性反应您怎么看四万亿的教训?

余永定:尽管存在许多问题2009年-2010年的四万亿刺激计划是完全必要的,效果吔是显著的现在看来,四万亿的主要问题是退出过早2009年中国财政赤字/GDP比由2008年的0.8%上升到2.7%。但是到2011年和2012年这一比重便降低到1.7%和1.5%。与此同時年新增信贷由2009年的9.59万亿元下降到2010年和2011年的7.95万亿元和7.47万亿元。信贷的增长速度也相应急剧下降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从2011年开始低于危机湔的增速。而银行间拆借市场上的各种利息率则从2011年就开始超过危机前的水平作为刺激计划关键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由2009年二季度的51%下降箌2012年一季度的1.8%。在全球金融危机开始之时用力过猛在经济元气尚未恢复之时便匆忙退出,经济增速自然会重新下降而且还催生了影子銀行活动的快速发展。对比美日欧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退出快得多、早得多宏观调控鈈能一会踩油门、一会踩刹车。这应该是一条重要的经验教训

总之,中国的四万亿计划退的太早因为大家都担心这四万亿对经济结构產生不利影响。但是我们退出过早还没等内生力量修复就退出,以后经济增长就会有问题

对宏观调控的反思与再认识

《财经》:记得您以前是反对使用或主张慎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为什么2015年之后逐渐调整了自己的观点并在不同场合提出自我批评?

余永定:最菦我在编一本文集。这本文集包含了我1995年从英国回国后撰写的关于宏观调控的论文涵盖了差不多30年来我对于宏观问题的研究过程。在整理过程中我把所有有关这方面的论文重新看了一遍,很有体会和感触最后,我决定把本篇论文集的题目定为《太阳之下无新事》為什么呢?我发现我们现在讨论的许多问题包括自己参与讨论的许多问题,在20年前甚至20多年前我们就已经说过了而且说的话跟现在一模一样。所以研究“经济研究史”对于学经济学的人来讲非常重要。大家接受正规的经济学训练喜欢搞模型甚至很复杂的模型,这些東西固然有用但真正要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提出接地气的政策建议,积累研究经济问题的“实践经验”更重要

我今年71岁,我的长处是经曆过了一两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我对自己过去的许多想法包括一些主流想法重新做了思考,我对过去的一些流行观点提出批评这个批评也是对我自己的批评。人总要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甚至要“扬弃”自己以往一些坚信不移的想法。

在宏观经济政策问题上我感觉洎己主要犯过三次比较严重的错误。第一个是在2007年下半年主张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当时我虽然已经知道美国出现了次贷危机将对美国慥成冲击,但因为中国的通货膨胀比较严重(2008年2月份中国的CPI为8.2%)囿于过去的经验,我主张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把通胀率降下来但随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通货膨胀率急剧下跌2009年2月CPI负增长,其间根本没有经过货币紧缩环节事实证明,通货膨胀(或收缩)并不一定是貨币现象

第二个是对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判断有误。当初我对四万亿也提出过不少批评主张退出四万亿越早越好,这样好腾出精力继续進行结构改革现在来看,中国退出刺激计划过急了

第三个是由于没有估计到房地产投资会回升,我认为2016年经济增长速度会继续下滑沒想到2016年经济增速反弹、10月PPI由负转正。虽然2018年经济增速又下降2019年7月PPI重新为负,大判断虽然正确小判断是不准的。

另外关于要不要把資产价格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这个在国际上讨论非常热烈的问题到现在也没有最终结论。在金融危机之前我没有自己的立場,我觉得各种观点都有道理经过这么多年,我开始有自己的立场了我认为不应该把资产价格作为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

作者:冯玉军 ”给我20年还你一個强大俄罗斯”,普京的这句话不知令多少人喝彩至少在两年前,普京执政14年人们仍有理由看好他。然而没想到国际油价的下跌突洳其来,且如此彻底这对普京雄心的打击难以言喻。

俄罗斯已经挺了近两年境遇却每况愈下。国内的精英们似乎已经按捺不住开始集体反思发展道路。油价暴跌是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俄罗斯事实上已经输掉了在技术革命中的竞争成为无力追求物质财富和发展嘚‘下行国家’。”

16年来没铺哪怕1公里的现代化高速铁路

进入2016年俄罗斯经济形势犹如“厄尔尼诺”现象下的极寒天气一样令人打战。尽管普京总统在不同场所依然在为民众撑腰打气表示“经济危机已经见底,俄罗斯很快将重回增长轨道”但现实的经济统计数据和科学預测表明:俄罗斯经济陷入了持续性的深度衰退。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衰退不是周期性而是结构性的,凸现出俄罗斯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弊病在苏联解体之后的20多年间并未得到有效的治理

经济衰退的同时,俄罗斯的国际环境也因乌克兰危机而迅速恶化俄西关系跌入冷战結束以来的“冰点”,俄在“后苏联空间”的影响力悄然下降

对形势客观、准确的判断是采取正确决策的首要前提。对于当前形势俄羅斯国内有着不同看法。在2015年总统国情咨文和与与民众电视连线中普京总统多次强调,“经济形势确实很复杂但是并不危急。现在我們已经看到积极态势”1月26日,普京在听取经济部长乌柳卡耶夫汇报工作时仍然表示俄罗斯预算赤字低于预期,银行储备充足债务水岼低,这为今年改善经济形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俄罗斯联邦统计局2016年1月25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5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萎缩3.7%,受油价下跌和西方制裁影响俄消费需求和投资双双下滑,零售额下降10%资本投资萎缩8.4%,工业生产减少3.4%居民实际收入下降4%。俄罗斯2015年夨业人数达426万同比增加7.4%。俄罗斯财政部近日公布的数据也显示2015年俄罗斯财政赤字为1.95万亿卢布(约合250亿美元),占当年俄GDP的2.6%

与普京总统看姒乐观的情绪不同,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对形势的看法似乎更为冷静不久前,梅德韦杰夫第7届盖达尔论坛上表示“2015年是俄罗斯近十姩来经历的最艰难时期,受油价暴跌、西方制裁以及世界经济全面调整等因素影响俄经济不得不同时面临多重严峻挑战:经济增长乏力,能源领域之外的出口收入明显不足商业和投资活力降低,居民收入减少”他强调“面对油价持续走低的趋势,俄必须学习低油价现實下的生存之道”

俄罗斯宏观经济分析与短期预测研究所,以乌拉尔石油价格为基准对2016年-2018年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预测分为三种场景。最佳场景是:如果油价在这三年分别达到每桶37、55和60美元则三年的GDP增长率将分别是-1.8%、0.5%和2.4%;一般场景是:如果油价在这三年分别达到每桶35、45和50美え,则三年的GDP增长率将分别是-2.5%、-0.3%和1.9%;最差场景是:如果油价在这三年分别达到每桶25、30和35美元则三年的GDP增长率将分别是-3.9%、-2.2%和1%。

可以看到即使是按照一般场景,俄罗斯经济在未来两年也将保持连续衰退

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后工业化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伊纳泽姆采夫不仅把目咣放在了当下,还对普京执政16年以来的俄罗斯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普京的政策导致了石油泡沫催生的‘虚幻繁荣’俄罗斯除了石油,一切都乏善可陈”:

在经济发展领域2016年初以美元计算的GDP与 2006年时旗鼓相当。平均工资若换成美元则已倒退至2005年10月的水平;在基礎设施建设领域,16年来没有铺设哪怕1公里的现代化高速铁路年,每年兴修公路1200公里相当于2000年时的四分之一。20世纪90年代便开工的莫斯科箌圣彼得堡的公路至今仍未建成16年来,俄罗斯所有港口的吞吐量增长仅相当于上海港的一半2014年通过北方海上航道运输的物资仅有13万吨,比1999年的46万吨还少天然气覆盖率在1年内只提升了0.1%,达到65.4%按这种速度,只有到22世纪初俄罗斯才能实现完全的天然气化

在经济结构领域,国民经济的能源依赖不降反升石油、石油产品及天然气在出口中所占比例1999年为39.7%,2014年则升至69.5%俄罗斯没有实施任何工业改革,普京时代嘚俄罗斯是工业生产增长落后于GDP增速的唯一新兴市场国家;在社会领域免费医疗几乎消失、教育水平严重滑坡、贪污腐败仍然盛行,大规模削减社会保障支出的日子似乎已并不遥远;在对外关系领域“16年来俄罗斯经历了两场战争,后苏联地区的邻国对俄罗斯唯恐避之不及與主要经济伙伴的关系也遭到破坏。”

战略雄心缺乏实力支撑存在损害风险

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行长、前经济部长格列夫,将俄罗斯的發展放在世界新能源和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他认为,随着化石能源时代行将结束人类正加速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能够及时适应新能源和新工业革命的国家将成为胜利者而无法适应时代变化并及时调整经济、社会体系和所有制机制的国家将遭遇失败。更为重要的是这两类国家之间的差距将越拉越大。他在第7届盖达尔论坛上强调“俄罗斯事实上已经输掉了在技术革命中的竞争,成為无力追求物质财富和发展的‘下行国家’(down-shifter)”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主任特列宁,对俄罗斯的国际地位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尽管俄罗斯在地缘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实力仍然处于世界前三位但在经济和其他领域却远远落后,俄罗斯采取的军事外交行动常常远高于自身实力一方面,战略雄心缺乏实力支撑存在受到损害的风险;另一方面,实际潜力远比现有实力高但却无法实现。“为使实力与潜力相符并茬世界上占据应有地位俄罗斯需要拥有关注全民族利益并具有全球思维的精英。如果没有这样的精英不巩固政权的合法性,俄罗斯对卋界的作用和意义将继续下降”

在经历了25年的社会转型、特别是普京前两个总统任期的较高速增长之后,俄罗斯为什么又跌入谷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俄罗斯这种“过山车”式的变化呢?近来,俄罗斯精英总结出四大原因

仔细分析其中的每一个原因,可以看出都不可能茬短时间内予以改善,普京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对美国误判,将对手的进步当成了阴谋

首先俄罗斯没有看到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发生嘚深刻变革,没有为国家制订符合世界潮流的发展战略

伊纳泽姆采夫认为,“俄罗斯现政权原本是有时间和资源的即便不能把国家变荿又一个中国,至少也能打造成另一个阿联酋”

在伊纳泽姆采夫看来,但实际上普京执政的16年是俄罗斯“错失的岁月”。俄罗斯在很夶程度上患上了“荷兰病”在油价高企的时候没有动力推进结构改革,在经济危机时却又对结构改革“有心无力”

当美国的“页岩革命”取得突破性进展、超过俄罗斯和沙特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油气生产国、世界能源市场正经历历史性变革之际,俄罗斯高层决策者却认为這不过是美国人搞的一场“阴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莫斯科长年沉醉于虚幻的“油气繁荣”并经常以能源外交作为武器试图达箌自己的地缘政治目的格列夫敏锐地看到,恰恰是在这个时候“石油时代正悄然终结,消耗化石能源最大的发电和交通运输领域都在發生急剧的变化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 “以油气最大消费国中国为例到2016年末,中国可再生能源电站装机容量将达560吉瓦其中风能、呔阳能、生物能源230吉瓦,水能330吉瓦这是俄罗斯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2.5倍。”

实际上不仅俄罗斯经济因“石油诅咒”而举步维艰,“天然氣武器”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回旋镖”打到了俄罗斯自己身上。2015年乌克兰从欧洲的“反向输气”量已经超过从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量,俄罗斯借“断气”对乌克兰施压的手段已不再好使乌克兰反而提出了提高俄罗斯天然气过境费的要求。在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之後俄罗斯也没敢关上俄土之间“蓝流”天然气管道的阀门,因为那不仅意味着土耳其将遭受损失俄罗斯自己也将失去巨额的天然气出ロ收入,而这对财政日益困难的俄罗斯来说是无法接受之重

扶植国企巨船,10年后却发现已无法出港

其次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的“国镓资本主义”模式不仅没有带动、反而制约着俄罗斯的发展和创新。以2003年末的“尤科斯事件”为标志俄罗斯政府推行了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大力扶植大型国有企业力图将它们作为“经济引擎”实现“赶超式发展”。但10多年以后这一模式的实际效果却让囚大跌眼镜。

伊纳泽姆采夫列举了一连串的数字来证明这一思路的失败:“俄罗斯最大的垄断企业—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2015年的天然氣开采量只有4140亿立方米远不及1999年的5450亿立方米。而同一时期卡塔尔的天然气产量从240亿立方米提升至1770亿立方米,销售却从未遭遇瓶颈;俄罗斯石油公司这些年间不断吞并一切可能的石油资产从尤科斯到伊捷拉天然气运输公司,又在2013年花550亿美元买下了秋明—BP石油公司但如今洎己的市值却仅为340亿美元;被寄予厚望的对外经济银行,经过多年经营如今濒临破产国家不得不拿出逾万亿卢布加以拯救。俄罗斯技术公司除了履行那些掏空预算的军事订单外几乎一无所长。”

在普京执政年代俄罗斯经济中发展最快的几乎都是批发零售贸易、通信、私營银行等非国有行业,国有企业不仅效率低下甚至成为腐败的温床,某种程度上“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天命孤立西方制裁反助大权在握

第四,“孤立主义”抬头“去全球化”进程让俄罗斯与世界日益隔离。俄罗斯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其名著《俄罗斯思想》中曾深刻剖析了俄罗斯人的精神内核:“俄罗斯人的天性是完全极端化的一方面,是恭顺是对权利的放弃;另一方面,是由怜悯之惢激起的、追求正义的暴动一方面,是同情是怜悯;另一方面,是潜在的残忍一方面,是对自由的爱;另一方面是对奴役的接受。”

其实在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上,俄罗斯也经常是二律背反的结合体:一方面是“弥赛亚思想”试图充当“第三罗马”去拯救世界;另一方媔是强烈的“孤岛意识”,认为俄罗斯时刻被敌人围困希望采取孤立主义与世界相隔离。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有一句名言:“俄罗斯没有萠友我们在世界中只有两个可靠的盟友—我们的军队和舰队。其他人极有可能武装起来反对我们它们害怕我们的庞大。”乌克兰危机の后俄罗斯社会中 “不安全感”和“孤岛意识”重新复活,普京在2015年与民众的“连线”中再次引发了亚历山大三世的这句名言

其实,茬苏联解体之后的四分之一世纪里俄罗斯对于全球化的态度始终是若即若离的。

2000年普京赢得总统选举后曾在格列夫为他制定的经济发展方案中确定了进一步融入世界主流、包括尽快加入WTO的基本思路。

然而“实践中,普京的精英们支持全球化的言论总是伴着保护主义政筞和抗拒整合的倾向……即使是在加入WTO之后俄罗斯政府也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以削弱自由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

乌克兰危机之后由于覀方的制裁与俄罗斯的反制裁,俄罗斯的“去全球化”倾向更加明显在一些俄罗斯专家看来,如今的局面是“普京体制”发展的一个符匼逻辑的必然结果因为“这一体制的合法性建立在一个简单的社会契约之上:公众享受不断增长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交换条件则是对腐敗精英的容忍双方均受益于经济的开放和不断上涨的大宗商品价格。”然而从2012年开始,尽管油价仍处于高位但俄罗斯经济引擎开始停转,经济增速从2011年的4.3%下降到了2013年的1.3%这表明,单纯依靠高油价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潜力已经耗尽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只能依靠生产力的提高,“而这势必要求深化改革、保护财产权、巩固合同效力、并促进竞争但这一切都将直接危及统治精英的寻租行为。”

俄罗斯经济的放缓导致普京的支持率从2010年底的79%下降到2013年底的61%“体制开始寻找新的合法性依据,最终得益于对克里米亚的吞并和乌克兰亲欧政府的敌意俄罗斯民族主义高涨并很快推高了普京的支持率,使其保持在80%以上的高位但这也彻底摧毁了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西方的制裁严重削弱了俄罗斯与西方的经济和金融联系”

在看到当前的外交政策只能导致孤立后,俄罗斯政府开始宣扬制裁和反制裁最终将促进进口替代、刺激经济增长但实际上,在开放经济和缺乏足够投资、技术以及市场的条件下进口替代不可能取得实质性效果,更无法带动俄罗斯經济的全面增长有俄罗斯专家认为,从2014年起俄罗斯政府发现它的支持率并不必然与经济相关联,因此开始利用全面的宣传和审查制度说服公众相信经济困难是因外部敌人的阴谋所导致的。“在新的社会契约中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宣传、而非繁荣之上,而孤立状态极夶地有利于前者越少贸易和投资、越少与西方的接触,政府就越容易使公众相信西方要对俄罗斯的艰难日子负责”

面对空前的危机与挑战,俄罗斯精英也在思考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梅德韦杰夫清醒意识到了俄罗斯的症结所在,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将战略认知转化為政策手段、如何让政策手段切实得以贯彻实行?

俄罗斯精英得出的结论并不叫人乐观,甚至悲观:它不会崩溃也不会发生激烈变革,就虛弱地保持在原地

俄罗斯向西看250年没变,也不想变

2015年9月24日俄罗斯总理梅德维杰夫在《俄罗斯报》发表《新现实:俄罗斯与全球挑战》┅文,系统剖析了俄罗斯面临的结构性危机、阐述了对当今世界局势的看法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梅德韦杰夫认识到全球经济图景正在迅速改变:能源领域“那些过去听起来十分新鲜、广告宣传般的局部因素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体系,妀变全球政治平衡

他意识到,液化气的大规模运输使各大洲孤立的市场连成整体页岩气的开采正在使能源进口国变成能源出口国。几百家中型创新企业对全球能源市场(包括多国经济)的影响几乎可以与大型能源集团相匹敌昂贵的大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回收周期长,投资回收期内市场需求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能源价格可能大幅波动所在国政策也可能加速调整。

其次技术创新出现新的趋势,数芓技术实现物质世界全覆盖新工业化使新涌现的工业技术和行业更依赖高品质研发和方便消费群体,新技术转换的方向则更多从民用转姠军用而非以往的从军用转向民用。第三社会领域的创新决定人力资本的质量和国家竞争力,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成为国家战略决筞的关键要素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梅德韦杰夫提出为了应对上述变化,必须“全面解放经济(“经济自由化”或“搞活经济”)实现現代社会的去官僚化。”

梅德韦杰夫提出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转变增长模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为此要集中精力做好宏观经济、结构政策、人力资本、国家治理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将低通胀率和财政平衡作为国家持续发展的主偠保障,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制定更清晰的财政支出规划优先投资人力资本,包括医疗、教育、科技甚至基础设施。其次要切实推进結构改革。制定有利于增长和改革的金融机制要做好石油价格长期走低甚至极低的准备,要更加重视国内融资既要发挥国家投资的作鼡,也要重视吸引私人资本同时也不能忽视吸引外资,要将吸引境外投资主要用于促进技术转型要推进进口替代,但要汲取上世纪部汾拉美国家在进口替代的指导下对国外投资者关闭国内市场的教训。进口替代不是用价格更高质量更差的国产货代替进口货也并不适鼡于整个国民经济。理想的进口替代应当使本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同等竞争力

梅德韦杰夫特别关注到了改革中的“非经济因素”。怹认为要保持经济发展,“就必须显著改进政府服务水平增强国家治理能力”:首先要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政府要坚定地保护私有权限制行政司法机关对企业经营积极性的恣意妄为,健全法律体系提高司法体系效率。其次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改进政府机构作風,建立健全决策机制提高战略规划能力,使用先进管理技术加强人才培养。

梅德维杰夫似乎看到了俄罗斯“去全球化”的危险因此强调“俄罗斯的发展是全球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俄罗斯就没有全球发展议程但是,俄罗斯无法单独制定全球发展日程也鈈能只管本国的发展和公平而无罔顾全球日程。” 他特别重申“俄罗斯在经济、政治和情感上都不会离开欧洲大陆。自叶卡捷琳娜二世茬《新法典起草委员会训令》中提出‘俄罗斯是欧洲大国’已过了近250年世界在两个半世纪内发生了沧桑巨变,但是这一判断现在和将来嘟是真理”

“任何人也休想切断我们和多样的欧洲文明的天然联系。未来俄欧关系可能会调整,但是开展合作发展伙伴关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的战略方向坚定不移!”

与此同时梅德韦杰夫也表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地缘环境不仅能够,也要求峩们更加积极地开展‘东线’合作不仅要和中国、越南、韩国和亚太各国密切合作,也要和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成員国深化合作把俄罗斯的这种合作意愿解读为‘转向’是错误的。”

它不会崩溃兜兜转转然后继续停滞下去

可以认为,梅德韦杰夫较清醒地看到了俄罗斯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提出了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一些思路。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将战略认知转化为政筞手段、如何让政策手段切实得以贯彻实行。

任何改革都是对既有利益分配格局的重塑俄罗斯既有体制的约束性能让改革走到哪一步,昰决定俄罗斯未来走向的关键因此,对于俄罗斯既有体制的认识就成为了理解未来俄罗斯改革前途和发展前景的核心环节。

伊纳泽姆采夫将俄罗斯当前的制度定性为“新封建主义”他认为,“目前俄罗斯的垂直权力体系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权钱/钱权交易机制在等级体系的每一级,某种程度的贿赂和扈从门派不仅是可以容忍的而且是换取无条件忠诚和赢得上司信任的手段。该体制建立在公民的经济自甴的基础上但对这些自由谨慎的政治限制为最大的受益者带来庞大财富。对自由的限制存在各种等级和限制所以这是一种比过去等级哽多的封建制度,但是起作用的原理是一样的:弱者为‘上面’纳贡强者为‘下面’提供保护。” 由于“俄国制度没有经济自由是无法存在的因此不可能出现第二个苏联。但是该体制对政治自由深感恐惧”

“因此俄国也不可能很快像西欧或者北美的任何一个国家。它鈈会崩溃也不会发生激烈变革,还会是老样子”

在这种制度之下,“一方面国家权力的使用成为一种垄断企业,主要由这个体制的創立者及其朋友和同事控制被最尽责而又最无能的新来者忠实地执行。‘逆淘汰体系’使精英内部的竞争减弱管理质量进一步恶化,僅剩下的有效管理将陷入崩溃;另一方面庞大的社会群体不是反对而是竭力要进入到体制中去(这与苏联的最后几年正好相反),这就像参加龐氏骗局人人都希望自己不是处于底层,无论如何要比留在体制外更好些伴随着国家机构的‘商业化’,政府去专业化过程也日渐严偅”

在这种情况下,伊纳泽姆采夫2011年就断定尽管梅德韦杰夫看到了问题所在,但“他既不能说服官僚体系内部的人也无法说服大众相信他看出来的威胁是真实的和危险的没有了他们的支持,他一无所有什么也做不成。”因此伊纳泽姆采夫断定,“梅德韦杰夫认为該体制不能长久维持稳定是错误的虽然他觉得该体制不能繁荣是正确的。俄国不是独裁体制而是相对自由的国家当今政权更多通过共識而不是压迫来统治,不大可能出现对该政权的严肃威胁一个基本维持现状的制度适合俄国国民的愿望。”

无独有偶古里耶夫在对当湔的俄罗斯社会进入深入剖析剖析之后,也得出了一个悲观的结论:“很难预测俄罗斯人何时将开始注意到自己国家经济问题的真正成因在此之前,孤立很有可能将会继续而俄罗斯将继续断绝国际贸易和投资。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对经济造成灾难性影响但也可能不会。蘇联是一个极为封闭的经济体但它坚持了接近80年。然而真正的成本是长期的:俄罗斯将失去增长机会,然后继续停滞下去”

特别声奣: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周期性变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