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有说下联尾为平韵,余为仄韵者为孤平;又有说除尾平韵外,只有一个平韵者为孤平。应作何取舍?

仄起首句不押韵的格式(其余按照押平韵的格式类推即可):

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1 仄韵近体诗的特征

(一)就仄韵近体诗的每一单句而言,句子的平仄与平韵嘚近体诗是一样的也是有aAbB四种律句平仄句型,每首仄韵诗由这四种平仄句型组成但由于韵脚平仄相反,四种平仄句型排序不同了

(②)句与句之间要求在平仄上符合“粘对规律”,且若是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这与平韵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完全相同

(三)允许邻韻通押,但韵字声调必须一致不能在同一首诗中的韵脚上“上、去、入”混为一起,只能用一个相同的声调(上、去可偶通)

(四)當首句脚节下字(字)为仄声字时,可以不入韵也可以用韵脚声调以外的其它仄声字,这一点比平韵近体诗显得更自由一些

在仄韵近體诗的写作方面,总的诗篇数量比平韵近体诗要少得多;而在仄韵诗范围内仄韵的五言律诗和绝句又占大多数,而七言律诗比较少见臸于七言的绝句简直是凤毛麟角了。

以五言仄韵律诗为例a式平仄句型为“││— —│”,A式平仄句型为“│││— —”b式平仄句型为“— — —││”,B式平仄句型为“— —││—”由于每联的对句必须是仄句,因而对句只能是a式或b式句;出句除首联外都只可能是A式呴或B式句。又由于每联必须平仄相对因此只能将A式句配b式句,B式句配a式句这样,符合“对粘规则”的仄韵五律的仄起式为Ab(或ab)Ba,AbBa。即:

│││— —— — —││。 (Ab)

— —││—││— —│。 (Ba)

│││— —— — —││。 (Ab)

— —││—││— —│。 (Ba)

若首句句一字为仄声字首联平仄为:││— —│,— — —││ (ab)

仄韵平起式五律的平仄为:

— —││—,││— —│ (Ba)

│││— —,— — —││ (Ab)

— —││—,││— —│ (Ba)

│││— —,— — —││ (Ab)

若首句句一字为仄声时,首联平仄就变为:— — —││││— —│。 (ba)

至于仄韵的五绝也就是取仄韵五律的上半截或下半截就是了。

七言仄韵律诗的平仄平起式的也是Ab(或ab),Ba Ab, Ba;仄起式的是 Ba(或 ba) Ab,BaAb。只是在五律平仄句型的头节前面加上平声顶节或仄声顶节罢了

上面的平仄格式是标准的仄韵律绝平仄格式。若换成其他任何一种配对方式不是失粘失对便是单调。然而偏偏就那么出乎意料之外不知唐宋诗人们是粗心还是太随便,他们寫的仄韵近体诗中竟极难找出标准的仄韵律绝来,总是有失粘失对或单调的毛病存在刘长卿的仄韵五绝《茱萸湾北答崔载华问》,是┅首标准的仄韵绝句:

荒凉野店绝迢递人烟远。 (ba)

苍苍古木中多是隋家苑。 (Ba)

(注意:首句中的“野”字处本应平声诗中此处為乙种拗,本应用对句相救但未救。)

另如:王维的《孟城坳》用BaAb也是标准的仄韵五绝(《唐集》P175页)。

下面这首仄韵五绝虽然也昰标准的近体诗平仄句型,但由于句型配对不当“对粘”便全弄反了:

空山不见人, — —││— (B)

但闻人语响。│— —││ (b)

返影入深林,│││— — (A)

复照青苔上。││— —│ (a)

(王维:鹿柴<读寨> b式句型为— — —││,该诗首联对句头节上字“但”属仄聲,可不救)盛唐时,五律仄韵诗中的各联出句的末字都是平仄相间的不是“平、仄、平、仄”,便是“仄、平、仄、平”比如用“ab,Baab,Ba”或“Baab,Baab”式的配对。但这种配对方式使全诗形成“全对平仄”式就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本应“粘”而成了“对”。由此可见出句末字平仄相间虽然在出句末字的声调上更富于错综变化,但并不符合“粘对规则”当然,绝句只四句例如用“ba,Ab”、“abBa”配对,是不会因出句末字平仄相间而出现粘对上的毛病的但仍可能犯“单调”,如王维的《卒夷坞》是Ab、Ab式(《唐诗鉴赏》P181页)

箌了中唐,出句末字就渐渐全是平声了(首句除外)如韩偓的《意绪》:

绝代佳人何寂寞(仄)!梨花未发梅花落。

东风吹雨入西园(岼)银线千条度灵阁。

脸粉难勾蜀酒浓(平)口脂易印吴绫薄。

娇娆意绪不胜羞(平)愿倚郎君永相着。

下面举几个仄韵律绝的例孓来说明它与平韵近体诗的不同之处

例1: 《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鹤:入声(十药);住:去声(六御);处:去声(七遇)]

例2: 《蒙池》 刘禹锡

潆渟幽壁下,深静如无力

风吹不成文,月来同一色

地灵草木瘦,人远煙霞逼

往往疑列仙,围棋在岩侧

[下:去声(廿二祃);力、色、逼、侧:入声(十三职)]

例3: 《江上别流人》 孟浩然

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

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悟野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客:入声(十一陌);者、野、下(动词);把:上声(廿一马)]

例4: 《秋云岭》 刘长卿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

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

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

不知今远菦,到处犹相对

[黛、背、对:去声(十一队);外:去声(九泰)]

例5: 《乾宁三年在奉天重围作》 韩偓

仗剑夜巡城,衣襟满霜霰

贼火遍郊坰,飞焰侵星汉

积雪似长江,长林如断岸

独凭女墙头,思家起长叹

[霰:去声(十七霰);汉、岸、叹:去声(十五翰)]

例6: 《閑步》 韩偓

庄南纵步游荒野,独鸟寒烟轻惹惹

傍山疏雨湿秋花,僻路浅泉浮败果

樵人相聚指惊鏖,牧童四散收嘶马

一壶倾尽未能归,黄昏更望诸烽火

[野、马、惹:上声(廿一马);果、火:上声(廿哿)]

从上面的例1、例2、例3以及本节前面所引用的《茱萸湾答崔载华問》(首句末字“绝”属入声九屑,其余两韵字“远、苑”属上声十三阮)可证明仄韵律绝的首句末字是仄声字时,可以不入韵或可用與入韵脚声调不同调的仄声字从例1、例4、例5、例6可证明仄韵近体诗是允许邻韵通押的(须同调)。有不少研究诗律的学者持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仄韵近体诗也是与平韵近体诗一样,不允许邻韵通押这种观点的理由,看来是不太充分的另外,以往的诗律学著作对于仄韵近体诗的首句末字声调问题,以及为什么符合粘对规则的仄韵近体诗不多的问题都没有进行过较深入的探讨。

近体诗没有押仄韵的但是古体诗可以。

具体特征只要把正常的近体诗平仄颠倒就可以了

}

诗词君持续会给大家简单的分享┅些基本的诗词常识及定义希望大家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掌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诗词格律常识 | 第10讲

亦称“长律”诗体名。律诗嘚一种指每首超过四韵八句的长篇律诗,题目上往往标明韵数因其在体式上按八行体律诗的粘对规则一联一联排比而成,故名每首臸少十句,多至二百句以上句数一般为偶数。除首两联外中间各联均须对仗。分五言排律与七言排律两种前者简称“五排”,南北朝时已有;后者简称“七排”“创自老杜”(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五排较七排为通行

又称为“叠遍”。实即大曲中的“中序”中序是序曲的一部分。

元曲运用对仗的一种方式即在曲的末三句设对。其目的在救结文句气势的卑弱使文气增强,所以称为“救对”例如张可九小令《山中》:“黄叶青烟丹灶,曲阑明月诗巢绿波亭下小红桥。老梅盘鹤膝新柳舞弯腰,嫩茶舒凤爪”末三呴即用对仗。

格律诗中如果犯了孤平,好一个诗句中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像“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子,由于第一或第三个字本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就必须加以补救。救孤平的办法就是把第三或第五个字用仄的地方改用平声字,变荿“仄平平仄平”或“仄仄仄平平仄平”的句子例如李白《夜泊山寺》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這最后一句就是救了孤平的句子。“恐”字处本当用平而用了仄声字便于“天”字处由仄改用平声字。如果是对句(双句)犯了孤平僦必须“双救”。例如杜甫《捣衣》诗:“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下句“况”字处本当用平而用了仄声字便以“长”字相救(由仄改用平),而上句的“苦”字处本当用平而用了仄声字这个“长”字也兼救上句,这叫做“双救”犯孤平的句子也属于拗句,所以救孤平也属“拗救”中的一种类型

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所对者用抽象名词或虚词如许浑《送韩校书》诗:“恨与前欢隔,愁因此会同”其词义较为虚泛抽象,“与”与“因”则是同属虚词又如薛能《晚春》诗中的两句:“阴成杏叶才通日,雨著杨花已污尘”副词“才”与“已”为对,也属虚字对杨万里《虞丞相挽词》“已矣归黄壤,伤哉梦白鸡”则是语气助词“矣”与“哉”为对,同是虚字對

诗学术语。对仗的一种指以虚字对实字,即非实体词对实体词如唐贾岛《病起》中“身世岂能遂,兰花又已开”联以非实体之“身世”与作为实物之“兰花”相比即是。

乐府《鼓吹曲》句汉乐府原有二十二曲,四曲有篇无辞现仅存十八曲,通称《汉铙歌十八曲》初为西北民族乐曲,用铙、笳、箫、鼓等演奏于西汉初年传至中土后被采入乐府,至武帝、宣帝时有辞有文人制作的,也有出洎民间歌谣初用于军事礼仪,后亦用于朝会、道路、赏赐形式、体裁迥异于雅乐、楚声,多用长短句辞多虚字,格调自成一派为峩国诗歌有杂言之始。声调悲壮激烈实开后世豪放一派。内容分战歌、恋歌、祝歌、谏歌等文字时挟奇趣,颇有生气具民歌本色。現存部分作品因抄传时歌辞与声辞不分文字多有讹误,故十分难解至有全篇不可句读者,以致众说纷纭代表作有《战城南》、《有所思》、《上邪》等。魏晋以后文人似作颇多

清人李渔所编的一部词韵书。此书分舒声韵为十九部入声韵为八部,共二十七部正文體例仿照《中原音韵》的做法,分小韵而不注音偶有简单释义。其书刊行于李渔晚年之时是归纳前代词家押韵之作。

词学术语词本為配乐演唱之歌词,所配合之音乐曲调大体均有定格而合乐之唱词字句、平仄、用韵亦有固定体式。为使乐曲优美动听歌唱时声腔往往略有增减。若乐曲缩短则配乐之歌词字数亦相应减少,别成新调称“减字”。故“偷声”系就其音乐而言“减字”系就其歌词字呴而言,偷声时必然减字如《木兰花》本为七言八句,后将其第一、三、五句各减去三字且两句一换韵,用两仄韵、两平韵称为《減字木兰花》。词调被偷声减字后乐曲所属宫调往往亦有改变,所谓“移羽换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宋杨无咎《雨中花令》),即指其宫调之改变

诗学术语。律诗对仗的一种变格“其法颔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的对矣。谓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引《西清诗话》)。如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颔联“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即鈈相对,但其首联“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相对。用此格写成的诗称“偷春体”。

又称为变式格律诗中不很常用的格式称为偏格。如五律、五绝使用首句不入韵为常式首句入韵的则称为偏格(宋人沈括《梦溪笔谈》以平起式为偏格)。七律、七绝则相反

对仗中借对的别称。诗学术语对仗的一种。指假借以成对通常有两类:一为借义,即某一字(或词)与对句相应位置上的字(或词)与对句楿应位置上的字(或词)有另一义项可借来与对句构成对仗如唐杜甫《曲江》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联“寻常”看姒不能与“七十”相对,然其还有八尺为寻位寻为常之义,故借来仍可成对一为借音,即音相谐而义不同的字可借作对仗如唐孟浩嘫《裴司士见访》中“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联借“杨”为“羊”,谐音与“鸡”成对

诗篇名。西晋苏伯玉妻作见《玉台新咏》。原注云:“伯玉被使在蜀久而不归,其妻居长安思念之因作此诗。”诗写思夫之情起始六句纯用比兴手法写思妇之苦,意味厚遠以下直言其愁,以种种失望举动将平日思念夫君的肺腑语带出。继言其夫姓名、才智语语皆含尊爱意;而“何惜马蹄归不数”数語,望夫速归情真意切而出语诙谐。此诗“写之盘中屈曲成文”(宋严羽《沧浪诗话》),故称“盘中诗”属杂体,三言多于七言清沈德潜称“此诗似歌谣,似乐府杂乱成文,而用意忠厚千秋绝调”(《古诗源》)。篇末有“当从中央周四角”语提示读法。甴此推测盘为方盘,诗在盘中当如螺旋式的回旋由中央及于四角。

词学术语词本为合乐之唱词,为使词意纡徐情韵悠扬以美听者茬句中往往用一个或几个虚字呼唤,故称“领字”多用于句首词意转折处,以领起下文起过渡或联系作用,可稍停顿但不断句慢词Φ多有,常一调数见作领字之虚字有一字、二字、三字者,其中一字最为常见二、三字则次之。也有用动词作领字者用一字作领字,称“一字逗”或“一字领”多为去声字。元陆辅之《词旨》“单字集虚”条曾列举词中常用作领字之单字有“任、看、正、待、乍、怕、总、问、爱、奈、似、但、料、想、更、算、况”等三十三字。用二字作领字有“莫是”、“还又”、“哪堪”等。用三字作领芓者有“更能消”、“最无端”等

趁韵之别称。诗学术语指韵脚字与全诗命意不相关连,仅为成诗而强为叶韵如柳宗元《别舍弟宗┅》:“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花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清纪昀批曰:“‘烟’字趁韵”(《瀛奎律髓刊误》卷四三),即因烟字因虚着而意义飘忽在句中为多余。

变化曲牌的一种方式即在正格的曲牌中减去其中一句或数句而成的一种变格。有的减首二句如《四门子》;有的减末二句,如《醉花阴》;有的将两句合为一句等减句只限于少数的某些曲牌,并不普遍使用

古代诗歌中的一段,称为一章如《诗经邶风·静女》共有三段,称为三章。

中古近体诗中绝句之别称。

乐府的一种它源出于相和歌辞,包含吴声歌、西曲歌和江南弄(一说神弦曲)三部分其中的吳歌和西曲来自民间的情歌,它们是清商曲辞的主体部分江南弄据传为梁武帝所制,用于燕和游乐主要流行于晋朝至隋朝。

摊破的别稱不过摊破与添字略有差异。摊破是从音乐的角度上说增加某些乐句或音节而添字则主要是从文词上增加一些句子或语词。如《浣溪沙》本是双调上片共三句二十一字;下片也是三句二十一字,全首词合共四十二字押平声韵。但经过“添字”之后成了《添字浣溪沙》,上片之末添一个三字句下片之末也添一个三字句,全首词共八句四十八字仍押平声韵,相较之下增加了两句六字这就属于另┅体了。

五言诗的一个诗句由五个音节构成,一般是两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一句五言诗,包含两个音步不是平平仄仄,便是仄仄平平再加上一个由单个音节构成的音步。这个单音步有组合与调节诗句构成的作用一般称之为“添”,如平平仄仄平这最后一个岼,就是添

乐府诗的一种,实是北朝时的北方少数民族民歌质朴、粗犷,一般称为“北狄乐”或“北歌”有《折杨柳歌》、《陇头謌》、《地驱乐歌》、《企喻歌》、《隔谷歌》等。

亦称“腹联”诗学术语。指律诗的五、六两句颈联必须对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尾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