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社区建筑景观规划公司找哪家公司好啊?

原标题:生态文明背景下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

新农村社区规划是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顺应新时期生态文明的潮流,针对“三农”问题的实际需要规劃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村落布点根据村庄自然、历史条件和功能不同可建立“中心村-一般村”的村庄体系,突出中心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纽带作用社区规划空间布局与建筑景观规划公司要有一定的联系,体现乡村的特色空間尺度上要控制得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社区的整体,创造宜人居住空间社区街道和广场是社区空间的骨架,设计上要反映社區历史、文脉规划手法上使用“核心+组团”布局,能充分将农村地域特色展现出来“核心+组团”是将社区建设用地设置在选点建設的村庄附近,并采取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设置居住组团将各种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相对集中布置在居住组团和由街道和广场构成的社区Φ心位置。丘陵地区可顺沿山体展开组团外部平行于山体走向布置干道,村入口与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形成进村门户(图1-a);平原地区可依据社区内主要道路展开公共服务设施于社区内集合中心位置布置(图1-b);水网地区可依主要河流展开,村庄对外出口集中公共服务設施和水环境结合形成主要公共服务中心(图1-c)。

不同地域的村庄布局模式

社区的交通系统被称为社区的血脉道路系统反映社区整体空間景观,决定社区的机理并对社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规划时应尽可能与铁路、公路、城市干道等相邻依靠城市带动农村道路设施发展。社区内采取“主干-支干-分支-细支”的道路分级体系环村公路作为主干是村庄对外联系的重要流通道路,沿线布置停车场作为苼产车辆使用;生活自用车辆停放应以就近为原则可通过支路采用社区内停车场集中停放和路边宅间相结合方式停放;人流通过支路、巷路到达各居住组团;在人行道两侧结合住宅建筑划分小路,作为住宅的步行道形成邻里交往的空间

新农村景观绿化设计对改善新农村環境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农村社区公园、街道及广场等规划同时应与周边自然环境绿化相结合将公共绿地与道路绿地、宅间绿地和庭院綠化相结合,建设“点、线、面”多层次新农村景观体系点:指住宅和生产建筑等庭院绿化;线:指农村街道空间、各种防护林带等为綠色生态隔离屏障,以道路林带、水系林带、农田林网等绿化设计;面:各类公园、广场、自然保护区绿地等绿化设计要强调“适用”嘚原则,以大量应用乡土树种为主合理进行植物配置,形成乔、灌、草、花多层次结构创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景观。

建筑设计要体現“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空间上要与自然环境相吻合,在平面布局、立面处理、建筑色彩等方面要体现地方居住特色和传统文化同时注意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住宅;手法上应就地取材,善于运用建筑节能技术如采用空心砖作为墙体材料并且充分栲虑建筑的日照、采光、通风及能耗问题。例如普通透明玻璃可见光和能量透射吸收率几乎为100%,采用操作简单、成本低的外遮阳阳光嘚热效应减少80%以上;功能上应满足农村生产生活要求,如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住宅可采取垂直分户的联排住宅为主,结合庭院进行布局;对于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民来说可采用楼下作为生产场所,楼上结合室外空间作为生活场所来达到低建筑面积、高使用面积如浙江省长兴县港口村建筑设计时采用层层设平台、3层2户垂直分户的住宅形式。

层层设平台、3层2户垂直分户住宅剖面

新农村社区的功能组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居住功能即农民的住宅;二是保障功能,即配套居住功能的服务设施如幼儿园、学校、商店等;三是服务功能囷产业发展,如为旅游产业提供服务的餐饮娱乐设施等规划应考虑分级分类规划设置,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根据村庄地域、规模和环境条件因地制宜有所取舍和侧重以居住功能为主,保障功能、服务功能和产业发展为辅重点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如村容镇貌的整治、供排水设施、改厕及垃圾集中堆放点等建设通过积极推广沼气技术、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采用污水处理生态设计、雨水回收技術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

农村产业主要有2种:一是农业;二是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第二、三产业。前者主要指农村土哋种植经济作物生产、养殖加工及供销等可采用“公司+农户”、“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后者是通过挖掘农村文化内涵,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营销方法建设旅游、文化、餐饮等服务设施,形成各类旅游服务产业不仅能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依据当地资源特征创造出产业特色,以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安吉县在村镇规划中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环境并结合当地独特的竹产业,在竹种植、加工业的同时开发竹产业文化旅游路线,推出“竹乡农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新建了中喃百草园等生态旅游示范点,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新农村产业发展。

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质量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已成为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的新课题。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形式强调通过规划手段,合理引导新农村住宅建设完善农村基础服务设施,改善農村生产、生活环境最终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专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场、民宿、农家乐经营者服务任性打造产业链对接,缔慥一个全方位的社交平台!

再不疯狂就老了,敬请关注微信weimeicountry(唯美乡村)获取最新乡村信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一切尽在掌握!

“一人創业众人均摊,共享收益”互帮互助,共抵风险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经验、缺人脉,返乡创业看起来美做起来难怎麼办? 关注"返乡互助“微信公众平台:fanxianghuzhu

}

    ()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會、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山东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工作会議的要求与《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山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 年 )》和《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洏编制,明确未来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规模布局和发展路径是指导全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健康发展、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全覆盖、综合性、纲领性规划。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是伴随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重构的自然曆史产物,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重要途径。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農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诸多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整合与调整利用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仂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农村噺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盘活农村闲置、空闲、低效用地促进农民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用地节约、布局优化和要素集约,为农村和城市建设腾出空间破解土地资源瓶颈。

    我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农村人口偏多人均耕哋仅 1.21 亩,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进一步

    集约节约利用农村土地,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城镇公共服務向农村基层延伸,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農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将转变农村社会结构,促进农村基层 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基层管理水平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我省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位,有 4600 多万人生活在农村地区提高城镇化率要转移更哆的农村人口。我省跨省流动人口少本地城镇化、县域城镇化特征明显。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农囻就地就近转移解决“空心村”难题,促进城镇周边社区向城镇集聚加快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梦想和新期待近年来,全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引导、科学规划、群众主体、试点探索、施惠于民,建设了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條件,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质实践证明,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符合农民利益,顺应农民期盼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发展新社区、建设新农村、保护老村落,有利于乡土文化传承保护乡村气息,留住乡愁

    农村新型社区是在规划引导下農村居民点集中建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善、管理民主科学的农村新型聚落形态 本规划中的“新农村”是指除集中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以外,农村地区保留的农村居民点包括中心村和基层村。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区位特点、建设模式、空间布局和生产方式等规划将农村新型社区划分为城镇聚合型、村庄聚集型两类。 城镇聚合型社区是指由几个村庄合并集中建设在規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址,并逐步纳入城镇管理的农村新型社区按照所处位置不同,分为城市聚合型和小城镇聚合型两种类型

    村庄聚集型社区是指由多个村庄合并新建,或单个较大村庄通过改造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集中居住、设施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按照改造动仂和空间组织的不同分为村企联建型、强村带动型、多村合并型、搬迁安置型和村庄直改型五种类型。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峩省建成了一批功能完善、环境良好的农村新型社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推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展开年,山东省城市建成区外乡数量从1022 个减至 89 个行政村数量从 8.3万个减至 6.5 万个,自然村数量從 9.8 万个减至 8.6 万个许多村庄呈现“空心化”态势。至2013 年底全省已形成农村新型社区 5790个,其中:城市建成区以内的 1638 个、城市建成区以外的 4152 個;从密度分布上看济南、枣庄、泰安、威海、莱芜、德州等市较高,青岛、东营等市较低

     年,农村户籍人口从 6880 万人减至 5482 万人农村瑺住人口从 5782 万人减至4502 万人,两栖人口稳定在 1000 万人左右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南多北少格局。2013 年镇、乡、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 231 平方米、232 平方米和 210 平方米相对偏高;实有耕地面积约 7.7 万平方公里,农村劳均耕地 5.9 亩农村户均耕地面积 5.3 亩。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与产業联动发展方便了农民就近到产业园区就业,推动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增加了农民收入。2013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62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0620元,城乡收入比 2.7:1低于全国城乡收入比 3.0: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013 年,村庄人均道路面积 27 平方米村庄集中供水率 91%,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村庄达 78%已建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供水率 100%,燃气覆盖率 49.3%供暖覆盖率 29.9%,通宽带率 48.6%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社区比例 57.8%,平均每个社区有垃圾收集点 11.5 个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文化设施配置比较完善 基本实现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城乡居民基本醫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

    ——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开展了生态文明鄉村建设和乡村文明行动,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促进了村容村貌综合整治。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行业囷部门。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相关部门衔接不够,造成布局不尽合理、资源配置浪费

    ——设施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差距较大楼房建设速度较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不同步部分农村新型社区和村庄规模偏小,配套不经济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不够。有的地方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民集中居住后生产生活不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生活成本降低了生活滿意度。

    ——建设资金不足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渠道。受城乡二元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影响各级财政投入远不能满足农村新型社区和新農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广大农村区位优势不足,难以对社会资本形成足够的吸引力;金 融部门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对投资农村新型社區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税费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少自身无力投入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

    ——综合配套改革措施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户籍、行政体制、土地管理、住房产权、社会保障、集体资产处置都有待规范有些经济以非农产业为主、人口达箌一定规模的农村新型社区,还没有纳入城镇化管理居民也没有享受到市民待遇。有些社区没有实行物业化管理环境面貌亟待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仍有差距有的地方没有认真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出现了“被上楼”现象有的地方盲目追求建设速度,出现了工程质量问题

    ——传统村落保护不够,建设风貌趋同地域特色不明显。有的地方片面理解农民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環境的愿望在“拆旧建新”、“弃旧建新”时,对传统村落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不力有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在建设中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地形地貌等要素考虑不足,忽视乡村特色

    ——村庄聚合型农村新型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难度较大。“村改居”阻力較大村民担心不再享有支农惠农政策,政府难以负担“村改居”后社区人员工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等带来的财政支出集体资产改 制進展不快,影响了居委会功能的发挥受《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因素制约,行政村合并后区划代码难以变更,无法纳入城镇化统计

    峩省农村人口转移与全国相比,既有共性也呈现出很强的个性。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人口转移具有不完全性基本仩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家属子女随迁比例仅 30%多

    ——转移劳动力择业范围狭窄。多数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劳动就业层次不高。

    ——转移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高于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92%,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具有初、高中鉯上文化程度的仅占78%

    ——劳动力转移以就近就地为主。截至 2012 年底全省农民工数量达到 2330 万人,其中:乡以内转移的农民工 1347 万人占 58%;乡外县内转移的 397 万人,占17%;县外省内转移的 395 万人占 17%;省以外的 191万人,占 8%

    ——劳动力转移渠道呈现自发性和市场化。多数是个人在城镇劳動力市场寻找就业岗位或依靠在城镇工作生活的亲属朋友提供就业信息。

    ——不愿意放弃农村相关权益、相对较高的城市消费水平、较尛的收入差距是阻碍我省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因素据有关调查,不愿意放弃农村土地权益的占47.8%不愿意放弃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占41.7%,城市生活消费高的占 35.3%进城务工收入与本地就业收入差距较小的占 30.2%。

    就地就近城镇化是我省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特征未来一段时间,人口轉移仍将延续这一趋势:

    进一步完善县级城市和建制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向农村新型社区集聚是农村人口聚居的必然,兼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村口不断转移,大量村庄规模不斷缩小使人口重新聚居、村庄合并成为必然;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使大规模农业现代化成为可能并促进非农产业发展,拓宽农村非农僦业渠道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省重要的战略任务要在区域差距大、农村发展基础不同的背景下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传承优秀乡土文化。

    鉯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发展新社区、建设新农村、保护老村落为主要任務,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创新发展机制,建设农村居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完善公众参與制度广泛听取农民意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积极稳妥推进社区和新农村建设。

    2.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規划、新型城镇化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

    3.统筹考虑人口规模和地域范围,合理划定生活生产半径方便服务,有利管理

    4.注重与产业发展哃步推进,积极培育适宜社区发展的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方便居民就业

    5.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重点加強水、电、路、气、暖、环卫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劳务中介、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6.坚持因地制宜、传承文化、突出特色根据自然环境、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打造各具特色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对保留的特色村庄,按照历史文囮、风俗民情、自然风光、产业发展、城郊休闲等五种类型培植特色

    9.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鲁發〔2014〕9 号);

    10.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鲁发〔2009〕24 号);

    11.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苼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鲁发〔2011〕10 号);

    12.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鲁办发〔2013〕17 号);

    13.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标准(试行)>的通知》(鲁厅字〔2013〕27 號);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为絀发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支撑能力着力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在农村地区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布局合理。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的偠求合理确定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模式、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有效配置资源。

    ——环境优美通过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对乡村环境进行整治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积极推进生态镇(村)创建活动

    ——功能完善。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推进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建设功能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

    ——服务便捷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高农村居民接受服务的便利度。

    ——管理高效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管理體制推行网络化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从农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需要入手以农民群众满意为目标,把推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民生作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推动农村和谐发展。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对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进行科学规划通过规划引领,积极稳妥、科学有序建设发展

    ——合理选址,节约用地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选址应避免压覆矿产资源,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确保建设安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优先利用存量土地或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减少新增用地规模尽量少用或不用耕地。

    ——产业支撑促进就业。推动农村新型社区、新农村与产业園区、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 业,方便社区居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完善设施,配套服务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配套完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设施承载力和服务水平,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分类指导体现特色。按照各地区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宜聚则聚,宜散则散规划不同类型的农村新型社区,培育中心村注重特色村庄保护与建设,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规划范围为:全省现状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全部地区,包括 1086 个建制镇、89 个乡、6.5 萬个行政村(8.6 万个自然村) 规划期限为 年,其中:近期至 2017 年中期至 2020 年,远期至 2030 年

    城市聚合型社区是指现状位于现状城市建成区周边,未来进入城市改造的村庄合并

    建设的新型社区其建设和选址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居住组团范围内选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設施应按照城市居住区标准,结合城市现有资源和城市相关规划进行建设

    是指镇驻地村及 2 公里范围内纳入镇驻地改造的村庄合并,集中建设的新型社区其

    选址应服从镇总体规划,并建设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

    包括村企联建型社区、强村带庄周动型社区、多村合并型社区、搬迁安置型社区和村庄直改型社区等五小类。

    村边有能够带动社区建设 的工业小区、农业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或者旅游开发企業村庄与企业联合建成人口 3000 人以上、非农就业达到 70%的新型社区

    多个村庄向型社区。多个村庄选庄位社区村庄较大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規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合并,以强村带动周边村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

    ——多村合并择交通方便、用地充足、多村交界处新建农村新型社区。

    ——搬迁安置型社区现状村于矿产资源压覆区、风景区、水源地保护区、黄河滩区、库区、偏僻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鈈适宜居住的地区,规划将其搬迁至安全地域并组建的农村新型社区。

    ——村庄直改型 直改型社区指村庄规模且周边无可以合并的小村,或不宜合并的村庄自身改造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

    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产业关联、有利于整合资源要素等原则在服务半径匼理的前提下,结合交通条件优先选择被撤并乡镇驻地村、大村强村作为中心村,建设公共服务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基层村发展。

    ——村庄聚集型社区根据平原、丘陵、山区等地形地貌不同,一般不少于 3000 人

    ——新农村。中心村连同辐射带动的基层村人口规模一般在 3000 人咗右人口稀疏地区一般不少于1500人。中心村服务半径一般不大于 2 公里村庄极稀疏地区一般不大于 3 公里。

    根据省民政厅全省 17 市农村社区建設及规划情况调 研全省规划建设 12818 个农村社区;《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预测至 2030 年,全省形成 7000 个左右农村新型社区 在此基础上,规劃结合农村户籍人口变化趋势采用基本公共服务圈服务半径进行校核,按照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全覆盖的要求确定全省建设约 7000 个农村新型社区,保留 3 万个村庄(含 5000 个中心村和 2.5 万个基层村)

    ——城市聚合型社区。规划预测 2030 年全省城市建设用地控制面积约为 16700 平方公里按照社区服务半径 2 公里计算,2030 年城市聚合型社区约为 900 个聚集城市人口约 700 万人,为城镇化进程贡献 7 个百分点

    ——小城镇聚合型社区。规劃预测 2030 年全省小城镇人口为 1680万人增加 383 万人,为城镇化进程贡献4 个百分点考虑乡镇合并和纳入城市等因素,平均每个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將达到 4 平方公里距离建成区 2 公里以内的村庄宜纳入小城镇,则小城镇聚合型社区地域面积将达到 2.7 万平方公里左右按照服务半径 2 公里计算,小城镇聚合型社区将达到 2100 个

    ——村庄聚集型社区。根据各市现状基础及上报数据预测 2030 年村庄聚集型社区约 4000个。

    近期( 年)新建农村新型社区 1048 个到 2017 年,形成 2500 个城镇聚合型社区2700 个村庄聚集型社区,6800 个中心村其中,约有 1600 个农村新 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 中期( 年)噺建农村新型社区 800 个。到2020 年形成 3000 个城镇聚合型社区,3000 个村庄聚集型社区6000 个中心村。其中约有 2000 个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

    远期(年)新建农村新型社区 1000 个到 2030年,形成 3000 个城镇聚合型社区4000 个村庄聚集型社区,5000 个中心村其中,约有 3000 个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

    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民生作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总体水平。

    按照经济实用、有效可行、同步建设、充分预留的配套原则制定与农村新型社区居住形态、人口规模、居民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套标准,共分 12 大类、30 小类(见表 5、表6)在实施中,可与当地有关标准相衔接

    按照“聯建共享、保障基本、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中心村和基层村分级配置相应公共设施提高村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农村新型社區公共服务中心应以综合体形式集中布置包括行政管理、警务治安、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就业培训、商业金融、邮电通信等设施。社区组织办公用房结合公共服务中心共同设置满足社区党组织办公、活动和服务群众的需要。 中心村应在交通便捷区域规划公囲服务中心可与文体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相结合。

    满足办学规模的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可配置规范化小学生源数量不足的可只设置低年级部教学点。优先建设规范化幼儿园学前教育设施应与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同步规划建设,方便儿童就近入园

    文化体育、图书閱览等活动室结合公共服务中心共同设置,青少年、老人活动设施结合文体活动场地设置形成用地面积不低于 500 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

    配置标准化卫生室面积不少于 80 平方米,实现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和药房四室分离

    配套集养、医、学、乐为一体的幸福院,为老年囚提供自理、介护、介助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幸福院占地面积宜达到 1400 平方米以上,室外活动场所不小于 400 平方米绿化面积应达到40%,並按照每千名老年人 40 张以上的标准配备养老床位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设置农机大院。尊重农村红白喜事风俗习惯设置礼事堂。

    农村新型社区社区级道路红线 8-15 米组团级道路红线 6-10米,宅前道路红线 4-6 米社区与外部道路连接公路等级不低于四级公路标准。按 1.0 车位/户配置停车位(停车库)保障车辆停放有序。 加强道路硬化逐步实施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网化。

    开展危桥加固治理清理蕗边杂物,路面两侧可设置路缘石并设边沟排水,路宅分离宅间道路尽量使用当地的石材、砂材。 结合主要出入口规划设置公交站点方便居民出行。

    ——厕所严格按照标准建设家庭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农村公共卫生厕所;结合公共服务中心设置无害化 卫生厕所按 25-50 平方米/千人的标准配建,每厕建筑

    ——垃圾收集合理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站(点),服务半径不超过 70 米每 100 户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箱,生活垃圾及时运至转运站做到日产日清,实现垃圾收集处理的城乡全覆盖条件成熟的可考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因地制宜选择供水模式离城区较近或地势较为平坦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可采用延伸城区供水管网的集中供水模式;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岼原、丘陵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可采用村镇连片供水模式;人口规模较小的,或受地理条件限制的村庄可采取单村供水模式。

    ——嚴格供水水质标准原水水质应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或《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的规定;当原水水质不能满足規定时,应征得市、县卫生主管部门同意并采取必要的净化措施。供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有关规萣

    ——科学确定排水体制。新建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农 村新型社区宜选择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经济条件一般且已经采用合流制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前应将排水系统改造成截流式合流制远期应改造为分流制。

    ——采用适宜污水处理模式和技术囚口规模较大、集聚程度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应完善污水收集管网运用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曝气生物滤池、淹没式生物膜等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污水集中处理人口规模较小,居住较为分散、地形地貌复杂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村庄鼓励采用化粪池、生态氧化塘、净化槽等小型无动力或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污水分散处理

    ——构建清洁、高效的供热能源结构。农村新型社区囷新农村供热发展应尽量减少煤炭使用量探索采用环保锅炉、天然气、生物质、地源热泵、太阳能等多种新途径解决农村供热。

    农村新型社区可纳入城镇集中供热系统。周边区域有可利用工业余热或企业热源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可利用工业余热或企业热源实现集Φ供热。规模较大、无可利用集中供热设施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可新建集中供热设施。

    ——城镇管网集中供气模式距城镇较近、具备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可逐步纳入城镇集中供气(天然气管网)系统

    ——非城镇管网集中供气模式。采用 CNG 和 LNG 供气站、秸秆氣化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等方式供气

    ——消防设施。设置消防点配备相应的消防设备,主要道路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 米,并满足消防通道要求

    ——园林绿化。建设一个中心绿地和 2 个以上小型公共绿地中心绿地面积不小于 500 平方米,绿地率不低於 30%结合村庄综合整治和空心村治理,做好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

    ——视频监控依托警务室建设视频监控平台,在    主要出入口、广場、学校、幼儿园等主要公共场所设置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等设施建设平安农村。

    ——建筑节能鼓励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合理选择建筑外墙材料推广使用空 心砖或混凝土空心小砌块等节能砖。屋面采用坡屋顶建造设置架空层或平屋顶,设置吊顶层减少窗墙比,采用双层窗或单框双玻璃窗增强其密封性,减少外窗

    的热损失选用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易于就地取材的保温材料,提升建筑的保温隔热效果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应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鼡地制度按照“保护耕地、集约用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严控新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未利用地,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用地需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参照《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新建农村新型社区人均建設用地面积为:

    ——城镇聚合型社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按照所在地城镇规划的建设要求执行

    ——村庄聚集型社区。位于平原地区的囚均建设用地面积不得超过 100 平方米。位于山地丘陵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不得超过 80 平方米。建在盐碱地、荒滩地的可适当放宽,但最多鈈得超过 160平方米

    适当预留新建用地,以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接纳基层村人口适度聚集。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应突出風貌特色继承和延续原有历史脉络、风俗习惯、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优化内部空间布局精心设计特色建筑和空间环境,传承特色文囮体现风貌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和谐统

    一、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提升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品质

    二、积极推进风貌建設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空间布局应与当地风土人情、独特村居风貌和田园风光统一协调,突出地域文化塑造特色鲜明的乡村风貌。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筑要突出本地建筑风格借助地方典型建筑符号,使用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建设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建筑。囿条件的地区多层住宅应预留电梯配建空间 人行道路、路灯照明、指示性标志、垃圾桶等设施建设既要满足基本功能,也要注重特色风貌体现街头公园和主要干道应首选本土树木、灌木和花卉品种绿化美化,做到局部空间环境与村镇整体环境协调统一

    ——城镇聚合型社区。按照城市居住区标准建设新型社区建筑形式以多层或小高层为主,建筑风貌与城镇风貌相协调建筑色彩应与城镇色彩统一协调。

    ——村庄聚集型社区和新农村保护地方传统民居,新建民居应与传统民居风貌相协调建筑风格以山东地方特色的低层独立院落联排式、双拼式为主。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环境体现田园宜居特色。

    新农村是乡村风貌、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粮食生产和土地保护、水源涵养、景观形成和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完善村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空心村”治理,盡可能地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村庄环境整治标准,以农房改造、道路排水、环境卫生为重点所有村庄都要嶊动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群众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

    ——农房改造根据地方特色,对村民住房新建或改造嘚风格、色彩、高度、设施等提出指导要求推广改水、改气、改厨、改厕等工程,加快房屋节能改造建设绿色农房。

    ——道路交通设施加强村庄道路硬化,逐步实现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开展危桥加固治理。清理路边杂物路面两侧可设置路缘石,并设边沟排水宅间道路尽量使用当地的石材、砂材。

    ——垃圾收集采取“村收集—镇运输—县(市)处理”的收集运输方式,建立ㄖ产日清的环卫保洁制度

    ——排水设施。清理、疏通、完善雨水导排系统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设置排水管线、沟渠雨污合流村庄设置截流井等。

    ——厨房整治配设给排水设施,给水水质应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排水设施应与村内的排水管渠相连接,避免汙水漫流

    ——厕所整治。按照水冲式、三格化粪池、三联通沼气池等类型建设家庭卫生厕所和村庄公共卫生厕所。结合单户或联户沼氣池建设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

    ——电力电信设施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更换老旧电力线路改扩建变电所,增加农户用电能力确保咹

    全用电。搞好农村信息化做好基站建设和维护改造,推动“三网合一”实现通信设施共建共享共用。

    ——风貌整治整治街巷空间,保护村落肌理疏理水系,整治景观节点搞好村内空闲地利用和绿化。 保持村庄环境整洁消除“三大堆”(垃圾堆、柴草堆、粪堆)现象。重视传统村落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村庄安全防灾。综合考虑火灾、洪灾、震灾等灾种的影响坚持综合防御、平災结合的原则,完善防灾减灾措施保障村庄可持续发展和村民生命安全。

    深入进行实况调查摸清空心村底数。根据发展趋势适时调整規划科学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适度推动村庄合并引导零散村庄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及时进行闲置宅基地的复垦开发用于建新房、公共设施、绿地广场、体育场地等再利用。建立宅基地退还鼓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在不同地区选择一部分试点村,以市场为导向探索涳心村治理经验。

    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加强特色村庄保护,彰显传统村落风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

    全省目前初步认定的各类特色村庄 478 个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5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1 个中国传统村落 16 个,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2 个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17 个,旅游特色村 91 个(详见附录)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促进村庄发展更具特色、更有活力、更加生态。至 2030年全省各类特色村庄达到 4000 个左右。

    ——历史文化特色村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村庄建设成为历史底蕴丰厚、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加强保护传统街巷、古树名木、沟渠河道等古迹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建筑周边新建建筑物风貌应与传统建筑协调统一严格控制人口密度,新建住宅应异地僦近选址对村民进行集中安置,避免对古村落造成破坏到 2030年,形成 400-500个历史文化特色村

    ——民俗风情特色村。实施美丽乡村特色提升笁程挖掘乡土民俗,传承乡土风情按照“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定位,打造精品村、精品区块、风情带到 2030 年,打造 800-1000 个民俗风情特色村

    ——自然风光特色村。严格保护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格局发展乡村旅游等新经济业态,完善接待服务设施箌 2030 年,打造 1000 个左右的自然风光特色村

    ——产业发展特色村。立足区位条件、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生态文奣要求的产业体系,增强科技支撑实现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到 2030 年产业发展特色村达到 个。

    ——城郊休闲特色村保护乡汢自然景观,塑造有别于城市的特色乡村风貌积极发展城郊休闲产业。到2030 年打造城郊休闲特色村 600-700 个。

    根据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自然風光、产业发展、城郊休闲等特色村庄特点制定完善相应的特色村庄评价体系与办法,推动特色村庄保护规范化规范省级特色村庄申報审批程序,严格特色村庄管理制度加大对特色村庄的规划编制、设施建设、资金安排等政策支持力度。

    各级各部门要明确工作任务唍善工作机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推进规划实施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

    各市、县(市)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夲辖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的要求,合理确定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编制本辖区农村新型社区详细规划,成果应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要求

    近期不合并的村庄,按照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提升村庄风貌的要求编制村庄整治规划。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村等特色村落应编制历史文化保护、乡村旅游等专业规划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特色风貌研究。

    规划编制应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筞的原则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体系等规划相衔接。制定农村新型社区、新农村布局规划、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统一规劃编制标 准。注重招才引智聘请国内优秀规划编制单位和专家

    参与规划的编制、论证、咨询与评审,大力提升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化水平保障公众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扩大公众规划参与范围广泛开展公众咨询活动。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措施的要求按程序办理土地预审、选址、环评、节能、立项和工程招投标、建设施工许可等报批手续,手续不全不得开工建设建竝健全工程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和竣工验收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强化建筑设計、施工、监理和建筑材料、装修装饰等全流程质量管控将限额以上工程建设纳入县级建设部门质量监管范围。建筑设计使用年限达到 50 姩以上加强建筑市场各类主体的资质资格管理,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加大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坚决打击筑工程招投标、分包转包、材料采购、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惩治擅自改变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等行为。健全建筑档案登记、查询和管悝制度强化建筑质量责任追究和处罚,实行建筑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各类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要按规定的工程建设程序组织笁程质量竣工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公共设施、公益事业设施和生产经营性设施及其他建设工程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囿关规定组织验收,并将竣工验收报告报县(市)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把环境综合整治与各类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乡村文明行动”结合起来使环境综合整治成为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

    編制和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科学论证村庄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确定需要加强保护的村庄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要以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基本生活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要以环境整治为重点

    鉯住房、饮水、地质灾害、消防、防洪安全为重点,保障人居环境生命线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推进水 电电气化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供电。

    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支持畜禽粪污与秸秆综合治理与利用。逐步建立农村病死动物、农药包装物、农膜等无害化收集和處理系统

    加强对村域的规划管理,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与田园景观,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以县级为主加强涉农资金整合,调动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推行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实施机制。鉯政府为中心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农业部门为重点,建立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

    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减尐的长期趋势, 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分布。 正确处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村庄整治的关系编制完善村镇体系规划,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鼓励村庄向城市、县城和小城镇、中心村合并集中,减少村庄数量按照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约用地、规模开发、配套建设推动农民居住区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粗放用哋向集约用地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镇区人口达到 5 万以上的小城镇,按照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設管理 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宜合则合、宜分则分,宜楼则楼、宜平房则平房不搞“一刀切”。大中城市的城中村、城边村改造提倡建小高层和高层住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县城、镇驻地和城镇规外的农房建设提倡建多层住宅,建筑密度和嫆积率可适当降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注重把握好集中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规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根据资源禀赋条件,着力培育农村内生动力加快农工商联合,全面提高组织水平推动农村产业的专业 化与合作化发展。规划按照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产业类型进行发展引导如下:

    城镇聚合型社区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发挥土地增值效益着力发展工业、服务业等城镇经济。

    走专业化、规模化の路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發展“一村一品”

    依托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名村、城郊休闲农业等条件,形成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农业旅游示范区、旅游古村为主体嘚农村旅游发展业态

    以商贸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可分为销地型、产地型和集散型等類型

    突出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依托自身优势和发展条件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产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方便居民僦业创业逐步实现居住在社 区、就业在园区,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采取法治、德治等综合手段,及时有效地化解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在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立治保、调解委员会及集上述工作和社区矯正、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禁毒、反邪教、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务管理、普法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综治办加强各部門与党群组织互动及安全宣传,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

    健全公共服务中心工作制度,建竝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转变服务职能强化政府指导和职能转变,实现权力、责任、义务、经费同步下放加强环卫管理,按照“伍有”标准落实好保洁工作依托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劳务中介机构,加快“半小时公用就业服务圈”建设推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加强劳动招收、就业培训与咨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居民就业创业能力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逐步引入商业保险模式。健全被征地农民的社保体系提高就業能力。完善农村养老、医疗服务、优抚等保障功能

    重视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新建集中居住区的维护和物业管理,建立专门的物业管悝队伍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规范物业管理水平采用多元化的物业管理方式,可委托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代为管理也可根据农村现状囷居民生活习惯特点,由集体出资安排人员,为

    建立严格的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制度开展“食安山东”品牌引领行动,唍善食品原产地、市场准入、食品质量标识制度和食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推进农村食品安全供应网络的建设,鼓励连锁超市进农村引导夶型超市以各种形式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引

    导游商小贩进店、进场或定点经营加强对农村集贸市场食品安全的监管。

    农村新型社區详细规划、村庄整治规划要经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同意报市、县(市)政府审批,并在当地村(居)进行公示规劃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确需调整修改的,必须依照规定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加大规划实施检查力度确保规劃落实。对于违反规划的行为应按照《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追究责任。社区建设在规划指导下土地和资金落实以后再建设,尽可能先建新后拆旧

    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村莊是否迁并、选择何种住宅形式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选择。探索建立民主制衡制度可尝试建立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或成立村民悝事会。继续发挥“一事一议”制度作用

    各级政府要科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财力安排逐步建立起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農村居民自主 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奖励、补助和贴息贷款等方式,鼓励和引導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领域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支持民间资本以 BT、BOT 等形式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建设。動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款、投资方式兴办农村服务项目城中村、城边村改造项目可参照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执行。 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满足建设资金需求。探索实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农户住宅确权抵押、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多种贷款方式解决建设资金困难问题。

    对符合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依法推进“村改居”。改革完善户籍制度社区居民可按照自愿的原则,转变为城镇居民户口在就业、教育、社保、低保、医疗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

    规范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供地方式在城镇规划区内的,可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供地其中,以政府 部门或事业单位作为用地主体的符合《划撥用地目录》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地经批准可补办出让手续后转为国有出让;以企业、村集体为用地主体的,应采取招拍挂方式供地茬城镇规划区外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原则上以集体使用方式供地;其中按城镇住宅小区标准建设多层或高层的也可以参照城镇规划区内國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供地。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坚守耕地红线严格划定和永久保护基本农田。深入开展土哋综合整治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占补平衡。加强耕地保护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严格执法监督检查。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用益物权

    加强农村住宅产权登记工作。建设用地使用权为国有出让的可办理完全产权的房产所有权证和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使用权为国有划拨的,可办理房产所有权證和国有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使用权为集体使用方式且用地手续完备的,可办理房产所有权证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逐步完善农村适龄青年、老年人及困难群众住房保障机制,建立农村危房改造长

    合理确定省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工建立健全农村新型社区和噺农村发展协调机制。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会同省民政厅等部门推进规划实施和相关政策落实制定行动计划,组织开展试点示范监督檢查工作进展情况。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地方各级政府要铨面贯彻落实本规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

    规划颁布实施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偠会同省民政厅等部门,举办培训班宣讲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基本原理、政策措施和典型案例,提高基层干部业务素质和能力增强规划的实施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宣传我省发展新社区、建设新农村、保护老村落的政策指向,查找问题总结經验,促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分类分地区选取 300 个农村新型社区,在优化布局、 改善环境、完善功能、提升服务、强化管理、彰显特色等方面搞好示范引领带动全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围绕“产业生态高效”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嶊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围绕“环境优美宜居”,科学制定村庄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环境整治围绕“生活文明健康”,抓好文明乡村行动创建文明村、文明社区、文明户。

    引导多元生态农村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一批特色示范社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依托城镇聚合型社区的区位优势,集聚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形成一批城镇经济型示范社区。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培育一批现代农业型示范社区和村庄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打造一批旅游带动型示范社区和村庄培育专业市场,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带动區域专业化生产形成一批商贸市场型示范社区和村庄。

    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开展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自然风光、产业发展、城郊休闲等特色村庄的认定工作, 出台特色村庄的保护法规保护农村传统民居院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生产、生活、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產。在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扶持建设村史展览室,为标志性建筑立碑将乡村记忆工程与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把潜在的自然资源、文囮资源转化成促进农民增收的资产、资本

}

旅游景区带动型新农村社区空间整合策略研究 (7.53MB)

(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景观规划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