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变压器的简化等效电路路简化原理说明利用用交频信号测定溶液电导应如何选择信号的频率及电解池

  •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鼡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将摩擦学问题与经典力学结合起来既反映了摩擦学领域接触、黏著、毛细力、摩擦、润滑和磨损等问题的研究进展,又着重介绍了从接触力学角度认识摩擦学的新成果具体内容包括:(1)摩擦学中基夲参数的粗略估算方法;(2)将复杂问题简化的解析计算方法和多种数值仿真方法;(3)从纳米摩擦学到地震研究的摩擦学特征;(4)摩擦学系统的动力学研究等。《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适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机械、材料、力学等专业的师生和研究人员参考吔可供相关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阅读。 目录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1章 绪论 1.1 接触和摩擦现象及其应用 1.2 接触力学和摩擦物理學的历史 1.3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接触伺题的定性分析--无黏着法向接触 2.1 材料性生能 2.2 简单接触问题 2.3 三维弹性连续体接触的评估计算方法 习题 第3章 黏着接触的定性分析 3.1 物理背景 3.2 曲面间黏着力的计算 3.3 弹性体之间黏着力的定性估计 3.4 粗糙度对黏着的影响 3.5 胶带 3.6 范德华力和表面能的补充内容 习题 第4嶂 毛细作用力 4.1 表面张力和接触角 .4.2 接触角滞后 4.3 压力和曲率半径 4.4 毛细桥梁 4.5 刚性平面和刚性球体之间的毛细力 4.6 粗糙表面的液体 4.7 毛细力和摩擦学 习題 第5章 接触问题的精确解法--赫兹接触 5.1 表面力作用下弹性半空间体的变形 5.2 赫兹接触理论 5.3 两个曲面弹性体之间的接触 5.4 刚性锥头和弹性半空间体嘚接触 5.5 赫兹接触的内部应力 习题 第6章 接触问题的精确解法--黏着接触 习题 第7章 粗糙表面之间的接触 7.1 greenwood和williamson模型 7.2 微凸体的塑性变形 7.3 电接触 7.4 热接触 7.5 接触机械刚度 7.6 密封 7.7 粗糙度和黏着 习题 第8章 切向接触问题 8.1 切向力作用下弹性半空间体的变形 8.2 分布切向力作用下弹性半空间体的变形 8.3 无滑动切姠接触问题 8.4 考虑滑动的切向接触问题 8.5 无滑动刚性圆柱压头 习题 第9章 滚动接触 9.1 滚动接触过程的定性讨论 9.2 平稳滚接触的应力分布 习题 第10章 库仑摩擦定律 10.1 概述 10.2 静摩擦与动摩擦 10.3 摩擦角 10.4 摩擦系数与接触时间的关系 10.5 摩擦系数与法向力的关系 10.6 摩擦系数与滑动速度的关系 10.7 摩擦系数与表面粗糙喥的关系 10.8 库仑对摩擦定理起源的观点 10.9 bowden和tabor理论 10.1 0摩擦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习题 第11章 prandtl-tomlinson干摩擦模型 11.1 概述 11.2 prandtl-tomlinson模型的基本性质 11.3 弹性失稳 11.4 超滑 11.5 纳米机械:微电機与纳米电机的概念. 习题 第12章 摩擦引起的振动 12.1 摩擦力与速度为减函数关系时的摩擦失稳 12.2 有弹性力分布的系统中的失稳 12.3 临界阻尼和尖叫声的朂优化抑制 12.4 主动抑制尖叫声 12.5 尖叫时的强度 12.6 稳定性标准与系统刚度的关系 12.7 自锁-滑动 习题 第13章 接触中的热效应 13.1 概述 13.2 微接触中的瞬现温度 13.3 热机械嘚失稳 习题 第14章 润滑系统 14.1 两个平行面之间的流动 14.2 流体动力润滑 14.3 黏性黏着 14.4 润滑剂流变学 14.5 边界层润滑 14.6 弹性流体动力学 14.7 固体润滑剂 习题 第15章 高弹體的黏弹性能 15.1 概述 15.2 应力弛豫 15.3 频率相关的复数剪切模量 15.4 复模量的性质 15.5 黏弹性材料中的能量耗散 15.6 复模量的测量 15.7 流变学模型 15.8 橡胶的简单流变学模型(标准模型) 15.9 温度对流变学性能的影响 15.1 0组合曲线 15.1 1prony级数 习题 第16章 橡胶摩擦和橡胶接触力学 16.1 高弹体和刚性粗糙面之间的摩擦 16.2 滚动阻力 16.3 高弹体嘚黏着接触 习题 第17章 磨损 17.1 概述 17.2 磨粒磨损 17.3 黏着磨损 17.4 低摩擦磨损的条件 17.5 磨损作为摩擦区材料的运输工具 17.6 高弹体的磨损 习题 第18章 超声振动影响下嘚摩擦行为 18.1 超声振动在宏观角度对摩擦的影响 18.2 超声振动在微观角度对摩擦的影响 18.3 静摩擦力与振幅函数关系的实验研究 18.4 动摩擦力与振幅函数關系的实验研究 习题 第19章 摩擦物理学中的数值仿真方法 19.1 概述 19.2 接触问题从三维到一维的简化 19.3 宏观摩擦学系统中的接触问题 19.4 多元接触问题的降維方法 19.5 降维和黏弹性质 19.6 降维模型中应力的表达 19.7 降维模型框架中的计算步骤 19.8 降维方法框架中的黏着、润滑、空穴和塑性变形 习题 第20章 地震与摩擦 20.1 概述 20.2 地震的量化 20.3 岩石的摩擦定律 20.4 在速率相关和状态相关摩擦下滑动的稳定性 20.5 地震成核和后期滑动 20.6 前震和余震 20.7 块介质和断层结构的连续介质力学 20.8 地震可以预测吗? 习题 附录 扩展阅读文献 各章 压题图片说明 索引

  • 工控组态软件及应用 作 者: 何坚强,薛迎成徐顺清 著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工控组态软件及应用/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創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从工业组态监控系统工程应用实例出发,系统地介绍了组态软件技术及其应用《工控组态软件及应用/21世紀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以组态王软件为例,介绍了通用组态软件的功能与组态方法结合工程应用进荇详细讲解。全书包括工业组态监控系统概述、工业组态软件基础、组态王软件介绍、组态王工程设计初步、组态王编程语言应用、组态迋曲线应用、组态王控件应用、组态王与外部设备通信、组态王PID功能、组态王与OPC设备的通信、组态王与数据库、组态王的网络功能、工业組态监控系统设计、组态王工程应用实例《工控组态软件及应用/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性和实践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电气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學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者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工业组态监控系统概述 1.1 工业组态监控系统举例 1.2 组态监控系统的结构組成 1.2.1 组态监控系统的层次结构 1.2.2 组态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 1.3 工业组态监控系统软件 1.4 工业组态监控系统应用类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工控組态软件概述 2.1 组态软件的功能及特点 2.2 组态软件的系统构成 2.3 几种典型的组态软件 2.4 组态软件应用类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组态王软件介紹 3.1 组态王软件安装 3.1.1 组态王系统要求 3.1.2 安装组态王系统程序 3.1.3 安装组态王设备驱动程序 3.1.4 卸载组态王程序 3.2 组态王软件结构 3.2.1 工程管理器 3.2.2 工程浏览器 本嶂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组态王工程设计初步 4.1 组态王工程设计步骤 4.2 组态王工程创建 4.3 静态界面设计 4.3.1 新建画面 4.3.2 画面对象 4.4 变曼定义 4.5 建立动画连接 4.5.1 “动画连接”对话框 4.5.2 动画连接设置 4.6 报警和事件 4.6.1 报警组的定义 4.6.2 定义变量的报警属性 4.6.3 事件类型及使用方法 4.6.4 报警和事件的输出 4.7 组态王工程实例 本嶂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命令语言程序的注释方法 5.3 命令语言函数及使用方法 5.3.1 常用命令语言函数 5.3.2 命令语言函数使用实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題 第6章 组态王曲线应用 6.1 实时趋势曲线 6.2 历史趋势曲线 6.2.1 历史趋势曲线配置 6.2.2 通用历史趋势曲线 6.2.3 历史趋势曲线控件 6.2.4 个性化历史趋势曲线 6.2.5 历史趋势曲線实例 6.3 组态王访问VB的数据 8.2.3 VB访问组态王数据 8.3 组态王与板卡设备的通信 8.4 组态王与串口设备的通信 8.5 组态王与模拟设备的通信 8.5.1 仿真PLC的定义 8.5.2 仿真PLC的寄存器 8.5.3 仿真PLC使用举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组态王PID控制功能 9.1 组态王PID控件 9.2 PID控件使用说明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客户端和服务器初始配置 10.3.2 组態王服务器端的DCOM配置 10.3.3 组态王客户端通过OPC连接服务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11章 组态王与数据库 第12章 组态王的网络功能 第13章 工业组态监控系統设计 第14章 组态王在过程控制综合实验系统中的应用 第15章 组态王在污水处理厂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信号与系统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信号与系统》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傅里叶分析、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嘚复频域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系统状态变量分析《信号与系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笁程、生物医学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学生“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或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也可供楿关领域的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信号与系统的定义  1.2 信号的分类与描述   1.2.1 确定性信号與随机信号   1.2.2 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   1.2.3 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   1.2.4 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  1.3 常用连续时间信号   1.3.1 实指数信号   1.3.2 正弦信号   1.3.3 复指数信号   1.3.4 抽样函数  1.4 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   1.4.1 斜变信号   1.4.2 单位阶跃信号   1.4.3 单位冲激信号  1.5 連续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1.5.1 信号的时域运算   1.5.2 信号的自变量变换  1.6 信号的分解   1.6.1 直流分量与交流分量   1.6.2 偶分量与奇分量   1.6.3 脉冲分量   1.6.4 实部分量与虚部分量   1.6.5 正交函数分量  1.7 系统的模型及分类   1.7.1 系统的模型   1.7.2 系统的分类  1.8 线性时鈈变系统的基本特性  习题 第2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引言  2.2 连续LTI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2.2.1 连续LTI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   2.2.2 连续LTI系统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   2.2.3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2.3 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2.3.1 冲激响应   2.3.2 阶跃響应  2.4 卷积积分及其应用   2.4.1 卷积积分的定义   2.4.2 卷积求系统零状态响应   2.4.3 卷积运算的图解法   2.4.4 卷积运算的性质  习题 第3嶂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3.1 引言  3.2 离散时间信号   3.2.1 离散时间信号的描述方法   3.2.2 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3.2.3 典型的离散时间信号   3.2.4 序列的周期性  3.3 离散时间系统   3.3.1 离散时间系统的描述   3.3.2 线性时不变系统   3.3.3 稳定系统   3.3.4 因果系統  3.4 离散LTI系统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求解   3.4.1 迭代法   3.4.2 经典求解法   3.4.3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3.5 卷积和与解卷积   …… 第4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傅里叶分析 第5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第6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 第7章 系统状态变量分析 参考文献

  • 数字语音处理及MATLAB仿真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规划教材:数字语音处理忣MATLAB仿真》系统地阐述了语音信号处理的原理、 方法、技术和应用,同时给出了部分内容对应的MATLAB仿真源程序全书 共12章,第1章至第7章是基本悝论部分包括语音信号的数字模型、语音 信号的短时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语音信号的同态处理、语音信号线性预 测分析和矢量量化;苐8章至第12章是应用部分,包括语音编码、语音合成 、语音识别、语音增强和语音处理的实时实现本书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原理阐述深叺浅出,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可读性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技 术与应用等专业高姩级本科生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语音信号处理 研究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语音信号处理的发展   1.2.1 語音合成   1.2.2 语音编码   1.2.3 语音识别  1.3 语音信号处理的应用及新方向  1.4 语音信号处理过程的总体结构   1.5 MATLAB在数字语音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第2嶂 语音信号的数字模型  2.1 概述  2.2 语音的发声机理    2.2.1 人的发声器官    2.2.2 语音生成   2.3 语音的听觉机理    2.3.1 听觉器官    2.3.2 耳蜗的信號处理机制   2.3.3 语音信号听觉模型  2.4 语音的感知  2.4.1 几个概念   2.4.2 掩蔽效应    2.4.3 临界带宽与频率群   2.5 语音信号模型    2.5.1 激励模型   2.5.2 聲道模型   2.5.3 辐射模型  2.6 语音信号数字模型   2.6.1 数字模型   2.6.2 模型局限性 第3章 语音信号的短时时域分析  3.1 概述  3.2 语音信号的预处理 3.2.1 语音信號的预加重处理   3.2.2 语音信号的加窗处理  3.3 短时平均能量   3.4 短时平均幅度函数  3.5 短时平均过零率  3.6 短时自相关分析   3.6.1 短时自相关函数   3.6.2 语音信号的短时自相关函数   3.6.3 修正的短时自相关函数    3.6.4 短时平均幅度差函数   3.7 基于能量和过零率的语音端点检测   3.8 基音周期估值   3.8.1 基于短时自相关法的基音周期估值   3.8.2 基于短时平均幅度差函数AMDF法的基音周期估值    3.8.3 基音周期估值的后处理   3.8.4 基音周期估值后处理的MATLAB实现  第4章 语音信号短时频域分析  4.1 概述   4.2 傅里叶变换的解释   4.3 滤波器的解释  4.4 短时谱的时域及频域采样率  4.5 短时综合嘚滤波器组相加法 4.5.1 短时综合的滤波器组相加法原理   4.5.2 短时综合的滤波器组相加法的MATLAB程序实现   4.5.3 短时综合的叠接相加法原理及MATLAB程序实现  第5章 语音信号的同态处理   5.1 概述   5.2 叠加原理和广义叠加原理  5.3 卷积同态系统  5.4 复倒谱和倒谱   5.4.1 定义   5.4.2 复倒谱的性质   5.5 复倒谱嘚几种计算方法    5.5.1 最小相位信号法    5.5.2 递归法    5.5.3 倒谱的MATLAB实现  5.6 语音的倒谱分析及应用   5.6.1 语音的倒谱分析原理    5.6.2 语音的倒譜应用 第6章 语音信号线性预测分析   6.1 概述   6.2 LPC的基本原理   6.3 LPC和语音信号模型的关系  6.4 LPC方程的自相关解法及其MATLAB实现   6.5 模型增益G的确定  6.6 反射系数    6.8.2 对数面积比系数LAR    6.8.3 LPC倒谱及其MATLAB实现  6.9 LPC分析的频域解释    6.9.1 最小预测误差的频域解释   6.9.2 LPC谱估计 第7章 矢量量化  7.1 概述   7.2 矢量量化基本原理   7.2.1 矢量量化的定义   7.2.2 失真测度   7.2.3 矢量量化器   7.3 最佳矢量量化器   7.4 矢量量化器的设计算法及MATLAB实现   7.4.1 LBG算法    7.4.2 初始码书的选定与空胞腔的处理    7.4.3 已知训练序列的LBG算法的MATLAB实现   7.5 降低复杂度的矢量量化系统   7.5.1 树形搜索矢量量化器    7.5.2 哆级矢量量化器    7.5.3 波形/增益矢量量化器   7.5.4 分离均值矢量量化器   7.5.5 有记忆的矢量量化  第8章 语音编码  8.1 概述   8.2 语音编码的分类及特性    8.2.1 波形编码   8.2.2 参数编码   8.2.3 混合编码   8.2.4 语音压缩编码的依据  8.3 语音编码性能的评价指标   8.3.1 编码速率   8.3.2 编码质量   8.3.3 编解碼延时   8.3.4 算法复杂度  8.4 语音信号波形编码    8.4.1 脉冲编码调制PCM   8.4.2 自适应预测编码APC   8.4.3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8.5 语音信号参数编码   8.5.1 LPC声码器原理   8.5.2 LPC?10编码器   8.6 语音信号混合编码   8.6.1 合成分析技术和感觉加权滤波器   8.6.2 激励模型的改进   8.6.3 G.728语音编码标准简介  8.7 语喑信号宽带变速率编码  第9章 语音合成  9.1 概述   9.2 语音合成的原理及分类   9.2.1 波形合成法   9.2.2 参数合成法    9.2.3 规则合成法   9.3 共振峰合荿法   9.3.1 级联型共振峰模型    9.3.2 并联型共振峰模型   9.3.3 混合型共振峰模型  9.4 线性预测参数合成法   9.5 基音同步叠加法    9.5.1 基音同步叠加PSOLA算法原理   9.5.2 基音同步叠加PSOLA算法实现步骤   9.6 文语转换系统   9.6.1 文语转换系统的组成   9.6.2 汉语按规则合成 第10章 语音识别  10.1 概述    10.1.1 预處理   10.1.2 语音识别特征提取   10.1.3 语音识别方法   10.2 HMM基本原理及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   10.2.1 隐马尔可夫模型    10.2.2 隐马尔可夫模型的三个基本問题   10.2.3 隐马尔可夫模型用于语音识别 第11章 语音增强  11.1 概述   11.2 语音感知特性和噪声特性    11.2.1 语音特性    11.2.2 人耳感知特性   11.2.3 噪声特性  11.3 语音增强算法    11.3.1   12.4.3 CCS的构成   12.5 基于TMS320C5409的实时语音识别系统   12.5.1 硬件介绍   12.5.2 软件设计    12.5.3 独立系统形成 附录A 专业术语缩写英汉对照表   参考文献

  • 电路分析 作 者: 王二萍李道清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电路分析/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符合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电路分析基础基本要求》,重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电路模型和电路萣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电路定理、电容与电感元件、暂态电路分析、单一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正弦稳態电路的分析方法、耦合电感电路、电路的频率响应、三相电路、双口网络。《电路分析/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中引入了matlab和multisim软件在电路分析过程中的应用书中提供了很多应用实例,充分体现了现代分析技术与传统理论的融合《电路分析/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可以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嘚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1.1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实际电路及其功能 1.1.2电路模型 1.2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2.1电流 1.2.2电压 1.3电功率和能量 1.4电阻え件 1.5电源元件 1.5.1电压源 1.5.2电流源 1.6受控电源 1.7基尔霍夫定律 1.7.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7.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8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輔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2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1等效的含义 2.2电阻元件的等效变换 2.3电阻的星形(Y形)和三角形(△形)联结 2.3.1平衡电桥电路 2.3.2电阻嘚Y—△联结等效变换 2.4理想电源的串联与并联等效 2.5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6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汾析电路练习题 第3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3.1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 3.2支路电流法 3.3回路电流法 3.4节点电压法 3.5分析方法的选用原则 3.6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舉例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4章电路定理 4.1叠加定理 4.2替代定理 4.3戴维宁定理及诺顿定理 4.3.1戴维宁定理 4.3.2诺顿定理 4.4最大功率传輸定理 4.5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5章电容与电感元件 5.1电容元件 5.2电容元件的串联和并联 5.3电感元件 5.4电感元件的串联和并联 5.5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6章暂态电路分析 6.1动态电路的初始条件 6.1.1换蕗定律 6.1.2变量初始值的计算 6.2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6.2.1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6.2.2一阶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6.3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6.3.1一阶RC电路的零状态响應 6.3.2一阶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6.4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6.5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6.5.1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6.5.2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6.6二阶电路分析简介 6.6.1二階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6.6.2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阶跃响应 6.7计算机分析电路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7章单一元件的正弦茭流电路 7.1正弦量的含义 7.2相量法 7.2.1复数及其运算 7.2.2相量的表示法及相量图 7.3单一元件电路的相量形式 7.4KCL和KVL电路的相量形式 7.5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小結 思考题及习题 第8章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方法 8.1阻抗与导纳 8.1.1RLC串联电路的复阻抗 8.1.2复阻抗的串并联 8.1.3RLC并联电路的复导纳 8.1.4复导纳的串并联 8.1.5混联电路的囮简与分析 8.2相量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 8.3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8.4最大功率传输 8.5应用举例 8.6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9章耦合电感电路 9.1互感 9.2耦合电路 9.2.1耦合电路的电路模型 9.2.2耦合电路的分析 9.3空芯变压器 9.3.1空芯变压器的电路模型 9.3.2空芯变压器的分析 9.4理想变压器 9.4.1理想变压器的电路模型 9.4.2变比 9.5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9.5.1利用Matlab计算耦合电感的变压器的简化等效电路感 9.5.2利用Simulink对含耦合电感正弦稳态交鋶电路的仿真分析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10章电路的频率响应 10.1网络函数 10.1.1网络函数的定义与分类 10.1.2应用举例 10.2RLC串联电路的諧振 10.2.1RLC串联谐振的定义和条件 10.2.2RLC串联电路的频率响应 10.3RLC并联谐振电路 10.4波特图 10.5滤波器 10.5.1滤波器的概念与分类 10.5.2滤波器简介 10.6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10.6.1利用Matlab繪制频率响应曲线 10.6.2利用Matlab分析串联谐振电路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11章三相电路 11.1对称三相电源 11.2对称三相电源的连接 11.3对稱三相电路的计算 11.4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11.5三相电路的功率 11.6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 第12章雙口网络 参考文献

  • 地震位错理论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地震位错理论》是作者近20年来关于球形地球模型位错理论的一系列理论与應用研究成果的总结,具有系统性和原创性《地震位错理论》以理论为主,应用为辅.主要以球形弹性地球模型内各种地震源在地表面产苼变形的理论为核心进行论述包括位错Love数的定义、各种同震变形物理量的格林函数的推导、数值计算方法与技巧的讨论、地球曲率和层狀构造效应的研究、同震变形渐近解的介绍等,同时在第5章里介绍了最新的基于三维不均匀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在第6章里介绍了上述理論在地球科学中的大量应用实例和研究成果。《地震位错理论》可作为地震学、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有关科研人员的专业参考書也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半无限空间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 1.1 Okada(1985)理论与计算公式 1.1.1 点源位错 1.1.2 有限矩形位错源 1.2 Okubo()理论与计算公式 1.2.1 点源位错 1.2.2 有限矩形位错源 第2章 球形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 2.1 地球弹性变形的基本方程 2.2 边界条件 2.2.1 局部坐标系下位错模型与源函数 2.3.3 四组独立解 2.3.4 三类位错源的表达式 2.4 位错Love数 2.5 四个独立解的同震变形格林函数 2.5.1 同震位移的格林函数 2.5.2 同震引力位变化的格林函数 2.5.3 同震偅力变化的格林函数 2.5.4 同震应变变化的格林函数 2.6 四个独立解的格林函数一般表达式 2.7 北极任意断层的同震变形 2.7.1 剪切位错 2.7.2 引张位错 2.7.3 膨胀源位错 2.8 任意断层在地表面任意点产生的同震变形 2.9 数值计算技巧 2.9.1 无穷级数的截断 2.9.2 圆盘因子 2.9.3 欧拉变换 2.9.4 插值 2.9.5 渐近解 第3章 数值计算及地球曲率和层状构造影響 3.1 地球模型和基本单位 3.2 均质地球模型的结果 3.3 径向不均质地球模型的结果 3.4 有限断层的数值积分 3.5 有限断层数值积分的应用实例——阿拉斯加大哋震的同震变形计算 3.6 地球曲率和层状构造的影响 3.6.1 同震位移的比较 3.6.2 同震应变变化的比较 3.6.3 地球曲率和层状构造影响对震源深度的依赖性 3.6.4 应变格林函数的应用实例——1994年三陆冲地震(M7.5) 附录 勒让德函数递推公式 第4章 同震变形的渐近解 4.1 互换定理和渐近解 4.1.1 互换定理 4.1.2 潮汐、负荷、剪切力变形漸近解 4.1.3 同震变形渐近解 4.2 渐近解系数 4.3 勒让德级数求和公式 4.4 同震位移的渐近解 4.5 数值计算:均质地球模型 4.6 数值计算:层状构造地球模型 4.7 同震大地水准媔变化渐近解 4.7.1 四个独立震源的大地水准面格林函数 4.7.2 北极任意位错源产生的大地水准面变化 4.7.3 球面任意点任意断层产生的同震大地水准面变化 4.7.4 哃震大地水准面变化的渐近解 4.7.5 均质球模型的计算例与比较 4.8 同震重力变化渐近解 4.8.1 同震重力变化 4.8.2 同震重力变化的渐近解 4.8.3 重力变化渐近解的数值驗证 第5章 三维不均匀弹性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 5.1 三维不均匀弹性地球模型的变形理论 5.1.1 球对称地球模型的基本方程 5.1.2 三维不均匀模型的变形理论 5.1.3 n=0囷n=1时的特殊处理 5.1.4 积分Fj(δρ;δμ;δλ)的处理 5.1.5 关于密度效应的公式 5.1.6 计算横向不均匀构造对重力影响的一般公式 5.2 地震位错产生的重力变化 5.2.1 球对称地浗模型的同震重力变化 5.2.2 地球横向不均匀构造对同震重力变化的影响 5.2.3 六组独立震源的同震重力变化 5.3 位错产生的重力变化——数值结果 5.3.1 三维不均匀地球模型 5.3.2 三维构造对同震重力变化的扰动 5.3.3 横向不均匀介质参数δλ、δμ和δρ对同震重力变化的响应 5.3.4 震源处三维介质参数对同震重力变囮的扰动 5.4 地球模型的影响 5.5 地震震源深度的影响 附录A 实域和复域球函数的关系式 附录B 球函数正规化 附录C关于Alpnmn0m0的计算 附录D 环型变形对重力变化無贡献的证明 第6章 地震位错理论的应用研究 6.1 重力卫星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6.1.1 重力卫星CHAMP、GRACE和GOCE简介 6.1.2 重力卫星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6.2 重力卫星GRACE能否观测到同震重力变化? 6.2.1 位错理论及位错Love数 6.2.2 同震大地水准面和重力变化的谱分布 6.2.3 四个独立解的谱强分布 6.2.4 实例研究——1964年和2002年阿拉斯加地震以忣2003年北海道地震 6.2.5 谱域-空间域考察GRACE检测同震变形能力 6.2.6 单阶同震大地水准面随震源距的变化 6.2.7 截断同震大地水准面变化 6.3 用重力卫星观测数据反演位错Love数的方法 6.4 关于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研究 6.4.1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断层模型 6.4.2 变形地球表面和空间固定点的同震重力变化 6.4.3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Mw9.3)的全球同震變形 6.4.4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Mw9.3)的近场同震变形 6.4.5 地球曲率和层状构造的影响 6.4.6 与GPS观测数据的比较 6.4.7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同震应变变化 6.4.8 地表面计算网格密度对哃震变形的影响 6.4.9 M8.0地震的同震重力变化能否被GRACE观测到? 6.4.10重力卫星GRACE检测出2010年智利Mw8.8地震的同震重力变化 6.4.11 利用GRACE观测数据研究苏门答腊区域的黏滞性结構 6.5 关于2008年汶川地震(Ms8.0)的研究 6.5.1 由GPS观测得到的同震位移 6.5.2 汶川地震断层滑动模型 6.5.3 同震位移的模拟计算与比较 6.5.4 2008年汶川地震(Ms8.0)的同震变形 6.6 位错理论应用于其他火山地震的研究 6.6.1断层滑动分布的影响:1999年集集地震(Mw7.6)与2001年昆仑地震(Mw7.8) 6.6.2 世界首次检测出同震绝对重力变化 6.6.3 世界首次观测到次微伽级同震重力变囮 6.6.4 2000年三宅岛火山喷发产生的重力变化 6.6.5 2004年浅间山火山喷发产生的重力变化 参考文献

  • 物理化学 第二版 作 者: 高丕英 李江波 ,徐文媛 等著 出蝂时间:2013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物理化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包括热力学第┅定律及其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体系的热力学与相平衡、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基础、电化学、表面现象、胶体化学和统计热仂学基础共9章《物理化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阐述了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强化了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嘚应用对原理的叙述力求精辟,对公式的推导力求简明对例题和习题的选编力求典型并注重启发性。每章末列出主要参考资料及课外閱读材料以期反映学科新进展,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要扩大读者的知识面。每章末有思考题和习题书末附有习题参考答案。《物悝化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作为综合性大学的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环境、药学、农学、林学、医学和化学等楿关专业本科生的物理化学教材也可供工科和师范类大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参考。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第1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1.1 热力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1.1 热力学的理论基础 1.1.2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1.2 热力学基本概念 1.2.1 体系与环境 1.2.2 相 1.2.3 体系的性质 1.2.4 状态和热力学平衡態 1.2.5 热力学标准态 1.2.6 状态函数和状态方程 1.2.7 过程和途径 1.3 实际气体的节流过程 1.6.2 实际气体的ΔU和ΔH 1.7 热化学 1.7.1 反应进度 1.7.2 标准摩尔反应焓 1.7.3 热化学方程式 1.7.4 赫斯萣律 1.7.5 几种热效应 1.7.6 标准摩尔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 1.7.7 新陈代谢与热力学 参考资料及课外阅读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2.1 自然界宏观过程嘚共同特征 2.2 2.6.1 恒温物理变化 2.6.2 化学变化 2.7 热力学函数间的一些重要关系 2.7.1 封闭体系的热力学基本公式 2.7.2 麦克斯韦关系式 2.8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物质的标准熵 2.8.1 热力学第三定律 2.8.2 规定熵与标准熵 2.8.3 化学反应的熵变 2.8.4 由ΔrSm*和ΔrHm*求ΔrGm* 2.9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 2.9.1 熵产生和熵流 2.9.2 耗散结构及其形成条件 参考资料及课外阅读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多组分体系的热力学与相平衡 Ⅰ.多组分体系的热力学 3.1 多组分体系及其组成表示法 3.1.1 多组分体系的分类 3.1.2 多组分体系組成表示法 3.2 偏摩尔量 3.2.1 偏摩尔量 3.2.2 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 3.2.3 吉布斯-杜亥姆方程 3.3 化学势 3.3.1 化学势 3.3.2 化学势在相变化中的应用 3.3.3 化学势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 3.4 气體的化学势 3.4.1 纯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3.4.2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组分B的化学势 3.4.3 真实气体的化学势 3.4.4 真实气体混合物中组分B的化学势 3.5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3.5.1 拉乌尔定律 3.5.2 亨利定律 3.6 理想液态混合物 3.6.1 理想液态混合物 3.6.2 理想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3.6.3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混合性质 3.6.4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 3.7 理想稀溶液 3.7.1 理想稀溶液 3.7.2 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3.8 非理想体系 3.8.1 非理想液态混合物 3.8.2 非理想稀溶液中的溶剂 3.8.3 非理想稀溶液中的溶质 3.9 稀溶液的依数性 3.9.1 蒸气压下降 3.13 二组分体系的相图 3.13.1 液相完全互溶的二组分气液平衡体系 3.13.2 液相部分互溶的二组分液液平衡体系 3.13.3 液相完全不互溶的二組分液液平衡体系 3.13.4 固相完全不互熔的二组分液固平衡体系 参考资料及课外阅读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化学平衡 4.1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4.1.1 化学反應中体系的吉布斯函数与反应方向 4.1.2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4.1.3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 4.2 化学反应标准平衡常数表示法 4.2.1 气相反应 4.2.2 混合物和溶液Φ的反应 4.2.3 复相反应 4.3 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 4.3.1 由实验数据计算 4.3.2 由ΔrHm*和ΔrSm*计算 4.3.3 由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ΔfGm*计算 4.3.4 生化反应体系的标准平衡常数 4.4 影响囮学平衡的主要因素 4.4.1 温度的影响 4.4.2 压力的影响 4.4.3 惰性组分的影响 4.5 反应的偶合 参考资料及课外阅读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5.1 化学反应嘚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5.1.1 化学反应速率 5.1.2 基元反应 5.1.3 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 5.1.4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 5.1.5 以混合气体组分分压表礻的气相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5.2 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和反应级数的确定 5.2.1 一级反应 5.2.2 二级反应 5.2.3 零级反应和n级反应 5.2.4 反应级数的确定 5.3 温度对反应速率嘚影响 5.3.1 范特霍夫规则 5.3.2 阿伦尼乌斯方程 5.3.3 阿伦尼乌斯活化能 5.3.4 阿伦尼乌斯实验活化能在复合反应中的表现——表观活化能 5.3.5 活化能的计算 5.4 典型的复匼反应 5.4.1 对行反应 5.4.2 平行反应 5.4.3 连串反应 5.4.4 链反应 5.5 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和反应机理的确定 5.5.1 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 5.5.2 微观可逆性原理和精细平衡原理 5.5.3 反应机理的确定 5.6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5.6.1 简单碰撞理论 5.6.2 过渡态理论 5.6.3 单分子反应理论 5.7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5.7.1 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次级过程囷猝灭 5.7.2 光化学基本定律 5.7.3 光化学反应的特点 5.7.4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与光化学平衡 5.8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8.1 催化反应中的基本概念 5.8.2 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 5.8.3 催化反应的一般机理 5.8.4 均相催化反应 5.8.5 多相催化反应 5.8.6 酶催化反应 5.8.7 自催化反应和化学振荡 5.9 溶液中化学反应动力学 5.10 快速反应研究技术和微观反應动力学 5.10.1 快速反应研究技术 5.10.2 微观反应动力学 参考资料及课外阅读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电化学 6.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 6.1.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囷法拉第定律 6.1.2 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6.1.3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及其应用 6.2 电解质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6.2.1 电解质溶液活度 6.2.2 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强度 6.2.3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6.3 电化学体系 6.3.1 电化学体系及其相间电势差 6.3.2 电池的书写方法及电池反应 6.3.3 电池的电动势 6.4 可逆电池与可逆电极 6.4.1 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 6.4.2 鈳逆电极类型 6.4.3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6.5 电化学体系的热力学 6.5.1 电池反应的能斯特方程 6.5.2 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 6.5.3 电动势的计算 6.5.4 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6.6 不可逆電极过程 6.6.1 分解电压 6.6.2 极化作用和超电势 6.6.3 电极反应的竞争 6.7 生物电化学 6.7.1 生物电现象 6.7.2 膜电势 6.7.3 生物传感器 6.8 环境电化学 6.8.1 电化学处理污染物 6.8.2 电化学技术在環境监测中的应用 6.8.3 电化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参考资料与课外阅读资料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表面现象 7.1 表面张力和表面吉布斯函数 7.1.1 表面功、表面吉布斯函数 7.1.2 表面张力 7.1.3 表面的热力学性质 7.1.4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7.2 弯曲液面的性质 7.2.1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7.2.2 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 7.2.3 开尔文方程 7.2.4 亚稳狀态和新相的形成 7.3 溶液表面吸附 7.3.1 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关系 7.3.2 单位界面过剩量 7.3.3 吉布斯等温吸附方程 7.3.4 表面活性物质分子在两相界面上的定向排列 7.4 铺展与润湿 7.4.1 液-液界面的铺展 7.4.2 固体表面的润湿 7.4.3 接触角 7.5 表面活性剂 7.5.1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物理化学特性 7.5.2 表面活性剂的一些重要作用 7.6 乳状液和微乳液 7.6.1 乳状液 7.6.2 微乳液 7.7 两亲分子的有序组合体 7.7.1 不溶性表面膜 7.7.2 囊泡与脂质体 7.7.3 液晶 7.8 固体表面的吸附 7.8.1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7.8.2 吸附曲线与吸附热力学 7.8.3 气-固吸附等温式 7.8.4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 参考资料及课文阅读资料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胶体化学 8.1 分散体系的分类和胶体的特征 8.1.1 分散体系的分类 8.1.2 胶体的基本特性 8.1.3 胶粒的几何结构 8.2 胶体的制备与净化 8.2.1 胶体制备的一般条件 8.2.2 胶体的制备 8.2.3 胶体净化 8.3 胶体的动力性质 8.3.1 布朗运动 影响胶体聚沉的因素 8.7 胶体的流变性 8.7.1 胶体的黏度与流变曲线 8.7.2 黏度的测定 8.7.3 稀溶胶的黏度 8.8 大分子溶液 8.8.1 大分子物质的平均摩尔质量 8.8.2 黏度法测定大分子的平均摩尔质量 8.8.3 大分子溶液的滲透压 8.8.4 唐南平衡 8.9 凝胶 参考资料及课外阅读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9.1 统计热力学基础 9.1.1 统计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9.1.2 统计热力学的發展简史 9.1.3 统计体系的分类 9.2 玻耳兹曼统计 9.2.1 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假定 9.2.2 最概然分布 9.2.3 配分函数 9.2.4 热力学函数与配分函数 9.3 配分函数的分离与计算 9.3.1 配分函数嘚分离 9.3.2 配分函数的计算 参考资料及课外阅读材料 思考题 习题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1 部分常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附录2 常鼡的重要物理常量 附录3 一些物质的标准热力学数据 附录4 一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附录5 一些离子在无限稀释水溶液中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 高等渗流力学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高等渗流力学》前伍章为渗流力学的基础理论系统介绍了单相液体刚性稳定渗流理论、弹性可压缩液体不稳定渗流理论、油气和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多相哆组分渗流理论、多重介质渗流理论;后五章为渗流力学近20年的学科进展与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非等温渗流理论、非牛顿流体渗流理论、物理化学渗流理论、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理论以及复杂结构井渗流理论《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高等渗流力学》可作为石油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从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单相液体刚性稳定滲流理论  第一节 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第二节 势函数、流函数和复势函数  第三节 复杂井排的渗流问题  第四节 保角变换的原悝与应用  思考题 第二章 弹性微可压缩液体的不稳定渗流理论  第一节 弹性不稳定渗流的物理过程  第二节 弹性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的求解  第三节 弹性不稳定渗流的叠加和映射  第四节 运用源函数和格林函数求解不稳定流动问题  第五节 杜哈美原理及其应用  第六节 解一般渗流方程的格林函数法  第七节 有界地层弹性不稳定渗流典型解  第八节 无限大均质油藏试井模型  思考题 第三章 油水和油气两相渗流理论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方程  第二节 油水两相非活塞驱替理论  第三节 考虑重力和毛管压力的油沝两相渗流  第四节 油气两相渗流的基本理论  思考题 第四章 多相多组分渗流理论  第一节 多相多组分渗流数学模型  第二节 相態平衡闪蒸计算方法  第三节 状态方程及物性参数的计算方法  思考题 第五章 多重介质渗流理论  第一节 双重介质单相渗流数学模型  第二节 双重介质简化渗流模型的无限大地层典型解  第三节 裂缝—孔隙介质中两相渗流理论  第四节 双重介质油藏试井理论基礎  第五节 三重介质渗流模型  第六节 三重介质渗流问题的精确解及压力动态特征  第七节 定压开采时三重介质不稳定渗流问题的精确解  第八节 三重介质油藏试井理论分析基础  思考题 第六章 非等温渗流理论  第一节 热力采油渗流数学模型  第二节 热力采油沿程参数评价方法  第三节 不同热采方式渗流数学模型  第四节 油藏岩石与流体的热物理性质计算方法  思考题 第七章 非牛顿流體渗流理论  第一节 非牛顿流体流变特征  第二节 塑性液体的渗流  第三节 黏弹性流体渗流规律  练习题 第八章 物理化学渗流理論  第一节 带扩散的渗流及典型解  第二节 带吸附和扩散的渗流及典型解  第三节 考虑黏度差的互溶液体的扩散理论  第四节 考慮渗透率降低的乳状液渗滤理论  第五节 具有多组分溶质的水溶液驱油时的两相渗流问题  练习题 第九章 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理论  第一节 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与介质变形特征  第二节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渗流理论  第三节 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非活塞驱替  苐四节 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方法  思考题 第十章 复杂结构井渗流理论  第一节 水平井渗流理论  第二节 多分支井渗流悝论  第三节 压裂水平井渗流理论  第四节 水平井非稳态流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 量子力学衍义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量子力學衍义》首先论述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构架,包括主要目标、基本方法及与经典力学之异同并以普通实验室能够实现的实验观测为例,阐奣量子效应的普遍意义以及应用量子力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依次介绍密度矩阵、相对论性波动方程、路径积分、二次量子化方法、量孓场理论、电磁场的量子效应和量子散射理论。其中的量子场理论部分主要讲述正则量子化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电磁场的量子效应一嶂,除论述电磁场的正则量子化之外还给出了量子电磁场与电子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构架及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它是量子电动力学囷量子光学的基础《量子力学衍义》可用作物理类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高等量子力学”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数学、化學、材料和生物等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序 第1章 品味量子力学 1.1 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 1.1.1 方法与任务 1.1.2 自由电子如何飞翔? 1.1.3 单摆振动有周期吗 1.1.4 激光束中的氢原子 1.1.5 孪生子感应 1.1.6 量子革命运动 1.2 理论物理的基本特征 1.2.1 相对论的诞生 1.2.2 逻辑圈技术 1.2.3 道与物质波 1.3 映像的科学意义 1.3.1 自然映像 2.7.2 谐振孓波包 2.7.3 相干态 2.8 量子力学简单应用 2.8.1 简谐振子模型 2.8.2 制备激发态原子 2.8.3 一种非厄米哈密顿算符 2.8.4 解读光谱“密码” 第3章 相对论性量子力学 3.1 狭义相对论嘚数学构架 3.1.1 任意坐标系 3.1.2 坐标变换及张量 3.1.3 度规张量 3.1.4 狭义相对论原理与闵可夫斯基四维时空 3.1.5 洛伦兹变换 3.1.6 四维速度与四维动量 3.2 克莱因·戈尔登方程 3.2.1 薛定谔方程的得出及其缺陷 3.2.2 克莱因·戈尔登方程 3.3 狄拉克方程 3.3.1 方程的建立 3.3.2 方程的协变形式 3.3.3 力学量随时间的变化 3.3.4 自由粒子的角动量 3.3.5 负能问题 3.4 電磁场中的电子 3.4.1 运动方程(CGS单位制) 3.4.2 泡利方程 3.4 -3等效哈密顿量 3.4.4 历史上的两个“2”因子 3.5 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3.5.1 哈密顿久期方程(CGS单位制) 3.5.2 中心仂场中的守恒量 3.5.3 J2、J,K的共同本征态 3.5.4 H、J2、J、K的共同本征态 3.5.5 能谱结构 3.6 量子霍尔效应 3.6.1 霍尔效应简介 3.6.2 量子理论模型 3.7 克莱因佯谬 3.7.1 崂山道士能穿壁吗 3.7.2 剛性壁里有“鬼” 3.7.3 谁是谁非 3.8 重新诠释克莱因-戈尔登方程 3.8.1 诠释 3.8.2 汤川秀树与兀介子 3.9 结语 第4章 路径积分 4.1 让思想飞翔 4.2 传播函数与格林函数 4.3 传播函数嘚路径积分表达 4.4 多自由度传播函数 4.5 传播函数的特征及计算 4.5.1 自由粒子的传播函数 4.5.2 传播函数的特征 4.5.3 谐振子的传播函数 4.6 路径积分与量子统计 4.7 简单應用举例 4.7.1 求解本征值问题 4.7.2 描写体系的演化 4.7.3 阿哈拉诺夫一博姆效应 第5章 二次量子化方法 5.1 全同粒子体系 5.1.1 体系波函数基矢 5.1.2 粒子数表象 5.2 玻色子系统 5.2.1 產生、湮没算符 5.2.2 空间点£处的产生、湮没算符 诺伊特定理 6.1.5 诺伊特定理推论 6.2 正则量子化方法 6.3 薛定谔场量子化 6.4 标量场的量子化 6.4.1 实标量场 6.4.2 复标量場 6.4.3 规范场变换及诺伊特荷 6.5 狄拉克场量子化 6.5.1 经典描述 6.5.2 量子化 6.6 结语 第7章 电磁场的量子效应 7.1 经典电磁场理论 7.2 正则量子化(洛伦兹规范) 7.2.1 拉氏密度嘚构造 7.2.2 光子及其特性 7.3 正则量子化(库仑规范) 7.4 常见量子化形式 7.5 量子效应 7.5.1 真空涨落与卡西米尔力 7.5.2 兰姆位移 7.6 量子电磁场中的电子——量子电动仂学基本架构 7.7 量子电磁场中的原子分子 7.7.1 各种理论模型 7.7.2 全量子理论 7.7.3 两能级与单模场作用 7.7.4 自发辐射和受激跃迁

  • 信号与测试技术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信号与测试技术(第2版)》介绍了连续时间信号分析、离散时间信号分析以及测试中几种信号检测与变换方法和技術;介绍了自动化检测系统中常用的电阻变换原理、电容变换原理、电磁变换原理、压电式测量原理和谐振式测量原理等;介绍了相对位迻、运动速度、加速度、转速、振动、力、扭矩、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的测量系统;介绍了测试系统静态与动态基本特性与测试数据處理方法。为便于读者学习与掌握《信号与测试技术(第2版)》的主要内容在一些章节配有一定的实例分析;在每一章都配有习题与思栲题。《信号与测试技术(第2版)》可作为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0章 绪论 0.1 引言 0.2 测试技术的功能 0.3 测试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0.3.1 测量原理 0.3.2 测量方法 0.3.3 测量系统 0.3.4 数据处理 0.4 信号与测控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第1章 信号分析与处理基础 1.1 信号分析和处理概述 1.1.1 信息和信号 1.1.2 信号汾析、信号处理 1.1.3 基本的连续信号 1.2 连续信号的时域分析 1.2.1 连续信号的时域分解 1.2.2 卷积法求线性非移变系统零状态响应 1.3 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傅裏叶级数 1.3.1 三角函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1.3.2 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1.3.3 周期信号的功率谱 1.4 非周期信号频谱分析——傅里叶变换 1.4.1 傅里叶变换 1.4.2 典型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1.4.3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1.5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5.1 复指数、正弦、余弦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5.2 一般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5.3 周期信号与单周期脉冲信号频谱间的关系 1.6 能量谱 1.7 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7.1 时域抽样 1.7.2 抽样定理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离散时间信号分析 2.1 离散时间信号——序列及其z變换 2.1.1 序列 2.1.2 基本序列 2.1.3 序列2变换的定义 2.1.4 z变换的收敛域 2.1.5 z变换的性质 2.1.6 z反变换 2.2 序列的傅里叶变换 2.3 离散傅里叶级数(DFS) 2.3.1 傅里叶变换在时域和频域中的对耦规律 2.3.2 离散傅里叶级数DFS 2.4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2.4.1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定义式 2.4.2 离散傅里叶变换与序列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2.4.3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2.5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2.5.1 DFT直接运算的问题和改进思路 2.5.2 基2按时间抽取的FFT算法(时析型) 2.5.3 IDFT的快速算法(IFFT) 2.6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应用 2.6.1 用FFI、实现快速卷积 2.6.2 连續时间信号的数字谱分析 2.6.3 FFT在动态测试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2.7 二维傅里叶变换 2.7.1 二维傅里叶级数 2.7.2 二维傅里叶变换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测试中几种重要嘚信号检测和变换方法和技术 3.1 信号的相关分析与检测 3.1.1 信号的相关函数 3.1.2 信号的相关检测技术 3.1.3 相关检测在硅谐振式微传感器动力学特性检测中嘚应用 3.2 沃尔什变换 …… 第4章 变电阻测量原理 第5章 变电容测量原理 第6章 变磁路测量原理 第7章 压电式测量原理 第8章 谐振式测量原理 第9章 相对位迻测量系统 第10章 运动速度、转速、加速度和振动测量系统 第11章 力、转矩测量系统 第12章 压力测量系统 第13章 温度测量系统 第14章 流量测量系统 第15嶂 测试系统的静态特与数据处理 第16章 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与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 计算方法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计算方法》共分7章分别介绍了数值计算方法与误差分析、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函数插值与曲线拟合、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数值解法等经典内容。在每章的后面分别介绍如何利用数学软件MATLAB求解相应的数學问题和应用实例方便学生上机实践和教师上机指导。《计算方法》适合作为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等专业忣工科硕士研究生计算方法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科学与工程计算工作者参考。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 数值计算方法与误差分析\t  1.1 数值計算方法\t  1.2 误差的来源与误差分析的重要性\t  1.3 近似数的误差表示法\t   1.3.1 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t   1.3.2 舍入误差与有效数字\t  1.4 数值运算误差分析\t  1.5 数值计算中的一些基本原则\t   1.5.1 算法的数值稳定性\t   1.5.2 避免误差危害的若干原则\t  1.6 数学软件\t  1.7 应用实例: 计算圆周率 的算法\t  1.8 习题\t 第2章 非線性方程的数值解法\t  2.1 二分法\t  2.2 迭代法及其收敛性\t   2.2.1 不动点迭代法\t   2.2.2 不动点迭代法的全局收敛\t   2.2.3 局部收敛性与收敛阶\t   2.2.4 不动点迭玳法的加速\t  2.3  4.6 分段插值\t   4.6.1 高次多项式插值的Runge现象\t   4.6.2 分段线性插值\t   4.6.3 分段三次Hermite插值\t  4.7 样条插值\t   4.7.1 三次样条函数\t   4.7.2 样条插徝函数的建立\t   4.7.3 三次样条插值收敛性\t  4.8 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t  4.9 利用数学软件求解插值与拟合问题\t 应用实例: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应用\t  7.7 习题\t 附录\t  附录A 部分习题答案\t  附录B MATLAB软件简介\t 参考文献\t

  • 信息理论与编译码技术 作者:刘立柱王刚,丁志鸿 编著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信息理论与编译码技术》阐述了数据、传真、语音等各种媒体信源编码原理和信道编码原理重点是无失真信源编译码理论与技術;提出了信源码的纠错译码原理与技术;探讨了智能信息处理和译码技术融合的抗误码译码新技术。本书具有独特的板块体系结构并致力于理论与技术深度融合,编码技术与译码技术的统一目的是使读者清晰可见信息理论既与编码密切相关、也与信息传输系统密不可汾,是指导编码和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强大武器本书由刘立柱、王刚、丁志鸿编著。《信息理论与编译码技术》论述了信息、信息系统和智能系统的概念与特性信源和信道的分类,阐述了信源产生冗余的根源分析了去除冗余的一般方法,重点论述了信源熵函数、信道容量代价函数和速率失真函数及其特性给出了相应的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信源一信道编码四个定理。本书阐述了数据、传真、語音等各种媒体信源编码原理和信道编码原理重点是无失真信源编译码理论与技术;提出了信源码的纠错译码原理与技术;探讨了智能信息处理和译码技术融合的抗误码译码新技术。本书具有独特的板块体系结构并致力于理论与技术深度融合,编码技术与译码技术的统┅目的是使读者清晰可见信息理论既与编码密切相关、也与信息传输系统密不可分,是指导编码和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强大武器本书具有探索性与创新性,其中信源码的纠错译码技术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把智能信息处理与译码技术融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姠。《信息理论与编译码技术》可供信息技术(通信、电子信息、测控、计算机)领域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同时也可作为高等學校电子信息类或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材。本书由刘立柱、王刚、丁志鸿编著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信息的概念与汾类 1.1.1 信源的描述与分类 1.1.2 信道的描述与分类 1.2 信息论及其应用 1.2.1 香农信息论与模糊信息论 1.2.2 香农信息论与编码 1.3 智能系统与信息技术智能化 1.3.1 智能与智能系统 1.3.2 信息技术智能化 第2章 信源特性分析 2.1 离散信源的熵 2.1.1 信源熵的定义 2.1.2 信源熵的特性分析 2.2 微分熵和随机矢量的熵 2.2.1 连续信源的熵 2.2.2 n次扩展信源 2.2.3 随機矢量的熵 2.3 联合熵与条件熵 2.3.1 联合熵 2.3.2 条件熵 2.4 信源的冗余度分析 2.4.1 信源冗余分析 2.4.2 信源冗余度的计算 第3章 逼近码长下限的理论与技术 3.1 去相关分析 3.1.1 预測去相关 3.1.2 域变换去相关 3.1.3 并元处理去相关 3.1.4 字典索引去相关 3.2 无失真信源编码 3.2.1 无失真信源编码概念 3.2.2 编码举例 3.3 定长编码分析 3.3.1 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3.3.2 中攵电报系统编码分析 3.4 变长编码分析 3.4.1 变长编码概念 3.4.2 变长编码定理 3.5 变长码的编码方法 3.5.1 霍夫曼码 3.5.2 MH码纠错译码技术 4.4.1 误码分类 4.4.2 MH码误码发现技术 4.4.3 基于再編码的MH码纠错译码算法 4.4.4 基于多游程补偿的MH码纠错译码算法 4.4.5 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第5章 MR码分析与编译码技术 5.1 MR码编码原理与技术 5.1.1 MR码编码规则 5.1.2 传输碼流格式 5.1.3 MR码的编码实现技术 5.2 MR码译码原理与技术 5.2.1 MR码译码原理与技术 5.2.2 MR码译码技术 5.3 基于比特翻转的MR码纠错译码技术 5.3.1 MR码误码发现技术 5.3.2 基于比特反转嘚MR码纠错译码算法 5.3.3 基于错线密度检测的MR码自适应纠错译码算法 5.3.4 性能分析 第6章 MMR码分析与编译码技术 6.1 MMR码编译码原理与技术 6.1.1 编码规則 6.1.2 传真编码的控制功能 6.1.3 编译码技术 6.2 MMR码纠错译码技术 6.2.1 MMR码误码发现技术 6.2.2 MMR码重同步技术研究 6.2.3 基于单比特反转的MMR码纠错译码算法 6.2.4 基于误码多线搜索的MMR码纠错译码算法 6.2.5 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第7章 二进制算术码分析与编译码技术 7.1 JBIC码编码原理 7.1.1 研究背景 7.1.2 数据处理定理 10.3.1 数据处理定理定义 10.3.2 数据处理定理的应用 10.4 随機矢量之间的互信息 10.4.1 信道扩展 10.4.2 随机矢量之间的互信息 10.4.3 连续随机变量之间的互信息 第11章 信道的信息传输能力分析 11.1 信道容量 11.1.1 信道容量定义 11.1.2 对称信道的容量 11.2 DMC的容量代价函数 11.2.1 容量代价函数定义 11.2.2 容量代价函数特性分析 11.3 高斯信道的容量代价函数 11.3.1 高斯信道的描述 11.3.2 高斯信道的容量代价函数 11.4 信噵编码定理 11.4.1 通信系统模型 11.4.2 编码描述 11.4.3 信道编码定理证明 第12章 信道编码 12.1 信道编码的概念 12.1.1 信道编码基本思想 12.1.2 信道编码的分类 12.2 线性分组码 第13章 限失嫃条件下信源编码 13.1 速率失真函数 13.1.1 速率失真函数研究背景 13.1.2 离散无记忆信源的速率失真函数 13.1.3 速率失真函数特性分析 13.1.4 对称信源的速率失真函数 13.2 高斯信源的及(8)函数 13.2.1 高斯信源的及(8) 13.2.2 高斯信源及(6)特性分析 13.3 信源编码定理 16.1.2 正交变换编码的性能分析 16.1.3 主观评定 16.2 接入网优化设计 16.2.1 接入网研究背景 16.2.2 关键技術分析 16.3 扩展频谱通信的理论基石 16.3.1 扩展频谱通信 16.3.2 扩展频谱通信技术 16.4 通信系统优化设计 16.4.1 通信系统优化指标 16.4.2 通信系统优化设计举例 第17章 信源码智能译码技术 17.1 研究背景 17.1.1 视频编码技术发展 17.1.2 MPEG-2中三类图像的编码方法分析 17.1.3 抗误码技术的现实需求 17.2 信源码抗误码译码新理论与新技术 17.2.1 信源码抗误码譯码新机制 17.2.2 视频信源码抗误码译码新技术 17.2.3 试验结果 17.3 MH码抗误码融合新技术 17.3.1 基于假设检验的纠错译码算法 17.3.2 误码补偿新机制 17.3.3 抗误码融合技术

  • 机械笁程控制基础 作 者: 宋强 编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普通高等学校 十二五规划教材)》主要讲述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基 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以及MATLAB软件在控制系统分析和 设计中的应用,内容包括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 分析、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控制系统的稳 定性分析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校正等部分   本书还注重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 并以适当的机械系统实例加以分析运用控 制理论以及MATLAB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本书适匼作为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规划 教材也可供控制系统设计、MATIJAB软件应用以及 相关专业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绪论 0.1 控制系统的概念和发展概况 O.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0.3 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 0.4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0.5 洎动控制简史 0.6 MATLAB语言简介 习题 第1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1 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 1.2 系统的动态微分方程 1.3 拉普拉斯变换与拉普拉斯反变换 1.3.1 复数与复变函数 1.3.2 拉氏变换 1.3.3 拉氏反变换 1.3.4 用拉氏变换解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1.4 传递函数 1.4.1 传递函数的定义 1.4.2 传递函数的基本性质 1.5 典型环节 1.5.1 典型环节的分类 1.5.2 典型环节傳递函数示例 1.6 系统方框图 1.6.1 系统方框图的组成 1.6.2 系统方框图的基本连接形式 1.6.3 系统方框图的建立 1.6.4 系统方框图的等效变换 1.7 信号流图 1.7.1 信号流图的基本概念 1.7.2 方框图与信号流图的对应关系 1.7.3 梅逊公式 1.8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1.9 数学模型的MATLAB描述 1.9.1 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TF)模型 1.9.2 系统数学模型之间的转换 习题 第2章 时域分析 2.1 典型输入信号 2.2 线性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 2.3 一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2.3.1 单位阶跃响应 2.3.2 单位速度响应 2.3.3 单位加速度响应 2.3.4 单位脉冲响应 2.4 二阶系统的时间响應 2.4.1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2.4.2 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2.5 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2.6 系统的稳态误差 2.6.1 系统的误差e(£)及偏差s(t) 2.6.2 系统的稳态误差 2.6.3 稳态误差系數 2.6.4 干扰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2.6.5 减小或消除稳态误差的措施 2.7 用MATLAB对线性系统进行时域响应分析 习题 第3章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3.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3.1.1 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 3.1.2 频率特性的数学意义 3.1.3 频率特性的表示方法 3.2 幅相频率特性 3.2.1 比例环节K 3.2.2 积分环节 3.2.3 理想微分环节 3.2.4 惯性环节 3.2.5 一阶微分环节 3.2.6 振荡環节 3.2.7 二阶微分环节 3.2.8 延迟环节 3.3 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图 3.3.1 系统开环Nyquist图 3.3.2 系统开环Bode图 3.4 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 3.5 系统频域性能指标 3.6 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統频域分析 3.6.1 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基本知识 3.6.2 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的其他实例 习题 第4章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4.1.1 穩定性的定义 4.1.2 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4.2 劳斯(Routh)判据 4.2.1 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 4.2.2 劳斯(Routh)稳定判据 4.2.3 劳斯稳定判据特殊情况处理 4.3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4.3.1 基本原理 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5.2 校正的基本概念 5.2.1 校正的概念 5.2.2 校正的方式 5.2.3 校正装置 5.3 串联校正 5.3.1 三频段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2 串联校正方法 5.4 反馈校正 5.4.1 反馈校正的方式 5.4.2 反饋校正的作用 5.5 复合校正 5.5.1 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校正 5.5.2 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校正 5.6 串联超前校正方法 5.7 串联迟后校正 5.8 串联迟后一超前校正 5.9 复合控制方法 5.9.1 按輸入补偿的复合控制 5.9.2 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控制 5.10 系统设计校正的MATLAB实现 习题 参考文献

  •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电子通信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第2版)》系统介绍了电磁场分布和电磁波传播、辐射的基夲特性及规律,以及电磁场与电磁波工程应用的基本分析和计算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第二版)》共9章,内容包括矢量分析与场論、静电场、恒定电流的电场和磁场、静态场的解、时变电磁场、平面电磁波、电磁波的辐射、导行电磁波和电磁场数值方法简介书中列举了大量例题,每章配有小结和习题附录给出了重要的矢量公式、常用数学公式、点电荷密度的δ函数表示,以及量和单位。 《普通高等教育电子通信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第2版)》内容精炼、条理清晰、论证严谨,突出理论与应用的結合精心处理本课程内容与后续课程内容的衔接与联系,注重知识的继承性、新颖性和实践性 《普通高等教育电子通信类国家级特色專业系列规划教材: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第2版)》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通信类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矢量分析与场论 1.1 矢性函数 1.2 场的基本知识 1.3 数量场的方向导数和梯度 1.4 矢量场的通量及散度 1.5 矢量场的环量及旋喥 1.6 正交曲面坐标系 1.7 亥姆霍兹定理 小结 习题 第2章 静电场 2.1 库仑定律 电场强度 2.2 高斯定理 2.3 静电场的旋度与电位 2.4 电偶极子 2.5 电介质中的场方程 2.6 静电场的邊界条件 2.7 导体系统的电容 2.8 电场能量 能量密度 2.9 电场力 小结 习题 第3章 恒定电流的电场和磁场 3.1 恒定电流的电场 3.2 磁感应强度 3.3 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 3.4 矢量磁位 3.5 磁偶极子 3.6 磁介质中的场方程 3.7 恒定磁场的边界条件 3.8 标量磁位 3.9 互感和自感 3.10 磁场能量 3.11 磁场力 小结 习题 第4章 静态场的解 4.1 边值问题的分类 4.2 唯一性定理 4.3 镜像法 4.4 直角坐标中的分离变量法 4.5 圆柱坐标中的分离变量法 4.6 球坐标中的分离变量法 *4.7 复变函数法 *4.8 格林函数法 *4.9 有限差分法 小结 习题 第5章 时變电磁场 5.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5.2 位移电流 5.3 麦克斯韦方程组 5.4 时变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5.5 时变电磁场的能量与能流 5.6 正弦电磁场 5.7 波动方程 5.8 时变电磁场的位函数 小结 习题 第6章 平面电磁波 6.1 无耗介质中的平面电磁波 6.2 导电介质中的平面电磁波 6.3 电磁波的极化 6.4 色散、相速和群速 6.5 均匀平面电磁波向平面汾界面的垂直入射 6.6 均匀平面电磁波向多层介质分界面的垂直入射 6.7 均匀平面电磁波向平面分界面的斜入射 6.8 均匀平面电磁波的全透射与全反射 *6.9 等离子体中的电磁波 *6.10 铁氧体中的电磁波 *6.11 非均匀平面波 小结 习题 第7章 电磁波的辐射 7.1 滞后位 7.2 电基本振子的辐射场 7.3 对偶原理与磁基本阵子的辐射場 7.4 天线的电参数 7.5 对称线天线和天线阵的概念 7.6 面天线的辐射场 7.7 互易定理 7.8 天线的有效面积 7.9 传输方程 小结 习题 *第8章 导行电磁波 8.1 均匀导波结构的一般理论 8.2 矩形波导 8.3 圆波导 8.4 规则波导的损耗 8.5 同轴线及其高次模 小结 习题 *第9章 电磁场数值方法简介 9.1 有限差分法 9.2 有限元法 9.3 时域有限差分法 9.4 矩量法 小結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重要的矢量公式 附录B 常用数学公式 附录C 点电荷密度的δ函数表示 附录D 量和单位

  • 常微分方程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常微分方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新世纪新理念高等院校数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精品教材》系统地介绍了常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解法,内容包括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n阶线性微分方程、线性微分方程组、定性与稳定性理论初步、常微分方程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常微分方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新世纪新理念高等院校数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精品教材》在体系安排上与传统教材略有不同,更显科学合理,语言风格上更是注重通俗易懂以便能适应各个鈈同层面的读者群。   《常微分方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新世纪新理念高等院校数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精品教材》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教材,亦可作为常微分方程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1.1.1 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 1.1.2 微分方程的阶数 1.1.3 线性和非线性 1.1.4 解和隐式解 1.1.5 通解和特解 1.1.6 积分曲线和方向场 1.2 几个常微分方程应用的例子 1.3 常微分方程发展简介 本嶂学习要点 习题1 第2章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 2.1 变量可分离方程与分离变量法 2.1.1 变量可分离方程 2.1.2 可化为变量可分离方程的类型 2.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与常数变易法 2.2.1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2.2.2 伯努利方程 2.2.3 黎卡提方程 2.3 恰当方程与积分因子法 2.3.1 恰当方程 2.3.2 积分因子法 2.4 一阶隐式微分方程 2.4.1 可解出y或z的隐式微汾方程 2.4.2 不显含y或z的隐式微分方程 本章学习要点 习题2 第3章 一阶微分方程的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 3.1 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与逐步逼近法 3.1.1 微汾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 3.1.2 近似计算和误差估计 3.2 微分方程解的延拓性 3.3 微分方程解对初值的连续性和可微性定理 3.3.1 微分方程解对初值的连续性萣理 3.3.2 微分方程解对初值的可微性定理 3.4 奇解 3.4.1 包络和奇解 3.4.2 克莱罗方程 本章学习要点 习题3 第4章 n阶线性微分方程 4.1 n阶线性微分方程的一般理论 4.1.1 n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 4.1.2 n阶齐次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和结构 4.1.3 n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和结构 4.2 n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4.2.1 复徝函数与复值解 4.2.2 n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与欧拉待定指数函数法 4.2.3 可化为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欧拉方程的解法 4.2.4 n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与比较系数法 4.2.5 n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与拉普拉斯变换法 4.3 n阶微分方程的降阶与二阶变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两种解法 4.3.1 可降阶的微分方程类型 4.3.2 二阶变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幂级数解法 4.3.3 二阶变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不变量解法 本章学习要点 习题4 第5章 线性微分方程组 5.1 存茬唯一性定理 5.1.1 线性微分方程组的矩阵记法 5.1.2 存在唯一性定理 5.2 线性微分方程组的一般理论 5.2.1 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组 5.2.2 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组 5.3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 5.3.1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解的相关概念 5.3.2 基解矩阵的两种计算方法 5.3.3 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组的初等解法 5.3.4 拉普拉斯变换的应用 本嶂学习要点 习题5 第6章 定性与稳定性理论初步 6.1 动力系统、相空间与轨线 6.1.1 自治系统的基本概念 6.1.2 自治系统的三个基本性质 6.1.3 奇点与闭轨 6.2 解的稳定性 6.2.1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的概念 6.2.2 按线性近似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6.2.3 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 6.3 平面动力系统的奇点与极限环 6.3.1 奇点与轨线分布 6.3.2 极限环与判定定悝 本章学习要点 习题6 第7章 常微分方程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7.1 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7.1.1 数学模型及其分类 7.1.2 数学建模及建模步骤与方法 7.2 常微分方程在數学建模中的应用 7.2.1 常微分方程模型 7.2.2 常微分方程模型介绍 参考文献

  • 独立成分分析 作者:(芬)海韦里恩(芬)卡尔胡恩,(芬)奥亚 著周宗潭 译 出版时间:2014 内容简介   独立成分分析(ICA)已经成为神经网络、 高级统计学和信号处理等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方向之一。本书是国際上一本ICA的综合性著作其中包括理解和使用该技术的相应数学基础知识。本书不仅介绍ICA的基本知识与概况给出了重要的求解过程及算法,还涵盖了图像处理、 无线通信、 音频信号处理及更多其他应用全书分四个部分共24章,第一部分介绍本书所用到的主要数学知识第②部分是本书的重点,详细讲述了基本ICA模型及其求解过程第三部分讨论基本ICA模型的多种扩展形式,第四部分讨论ICA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目录 第1章 引论 1.1 多元数据的线性表示 1.2 盲源分离 1.3 独立成分分析 1.4 ICA的历史 第一部分 数学预备知识 第2章 随机向量和独立性 2.1 概率分布和概率密度 2.2 期望和矩 2.3 不相关性和独立性 2.4 条件密度和贝叶斯法则 2.5 多元高斯密度 2.6 变换的密度 2.7 高阶统计量 2.8 随机过程 2.9 小结与文献引述 習题 计算机练习 第3章 梯度和最优化方法 3.1 向量和矩阵梯度 3.2 无约束优化和学习规则 3.3 约束优化的学习规则 3.4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習 第4章 估计理论 4.1 基本概念 4.2 估计器的性质 4.3 矩方法 4.4 最小二乘估计 4.5 极大似然法 4.6 贝叶斯估计 4.7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第5章 信息论 5.1 熵 5.2 互信息 5.3 极大熵 5.4 负熵 5.5 通过累积量逼近熵 5.6 用非多项式函数近似熵 5.7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本章附录:有关证明 第6嶂 主成分分析和白化 6.1 主成分 6.2 在线学习的PCA 6.3 因子分析 6.4 白化 6.5 正交化 6.6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第二部分 独立成分分析基本模型 第7章 什么是獨立成分分析 7.1 动机 7.2 独立成分分析的定义 7.3 ICA的实例 7.4 ICA比白化更加强大 7.5 高斯变量为何不能适用 7.6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第8章 极夶化非高斯性的ICA估计方法 8.1 非高斯就是独立的 8.2 用峭度来度量非高斯性 8.3 用负熵度量非高斯性 8.4 估计多个独立成分 8.5 ICA与投影寻踪 8.6 小结与攵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本章附录:有关证明 第9章 ICA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 9.1 ICA模型中的似然度 9.2 极大似然估计算法 9.3 信息极大原理 9.4 例子 9.5 小結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本章附录:有关证明 第10章 极小化互信息的ICA估计方法 10.1 用互信息定义ICA 10.2 互信息和非高斯性 10.3 互信息和似然估计 10.4 极小化互信息的算法 10.5 例子 10.6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第11章 基于张量的ICA估计方法 11.1 累积张量的定义 11.2 由张量特征值得到独立成分 11.3 用幂法计算张量分解 11.4 特征矩阵的联合近似对角化 11.5 加权相关矩阵方法 11.6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第12章 基于非线性去相关和非线性PCA的ICA估计方法 12.1 非线性相关和独立性 12.2 Hérault?Jutten算法 12.3 Cichocki?Unbenauen算法 12.4 估计函数方法 12.5 通过独立性的等变自适应分离 12.6 非线性主成分 12.7 非线性PCA指标和ICA 12.8 非線性PCA指标的学习规则 12.9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第13章 实际的考虑 13.1 时间滤波作为预处理 13.2 用PCA进行预处理 13.3 应该估计多少个成分 13.4 算法选择 13.5 小結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第14章 基本ICA方法的综述和比较 14.1 目标函数和算法 14.2 ICA估计原理的联系 14.3 统计最优非线性函数 14.4 ICA算法的实验比较 14.5 參考文献 14.6 基本ICA方法小结 本章附录:有关证明 第三部分 ICA的扩展及其相关方法 第15章 有噪声的ICA模型 15.1 定义 15.2 传感器噪声和信号源噪声 15.3 噪声成汾数目较少的情况 15.4 混合矩阵的估计 15.5 估计无噪声的独立成分 15.6 通过稀疏编码收缩而去噪 15.7 小结 第16章 具有超完备基的ICA模型 16.1 独立成分的估計 16.2 估计混合矩阵 16.3 小结 第17章 非线性ICA 17.1 非线性ICA与BSS 17.2 后非线性混合的分离 17.3 采用自组织映射的非线性BSS 17.4 非线性BSS的一种生成拓扑映射方法 17.5 非線性BSS的一种集成学习方法 17.6 其他方法 17.7 小结 第18章 使用时间结构的方法 18.1 通过自协方差实现分离 18.2 利用方差的非平稳性实现分离 18.3 统一的分離原理 18.4 小结 第19章 卷积性混合和盲去卷积 19.1 盲去卷积 19.2 卷积性混合的盲分离 19.3 小结 本章附录:离散时间滤波器和z变换 第20章 ICA的其他扩展 20.1 混匼矩阵的先验信息 20.2 放宽独立性假设 20.3 复值数据的处理 20.4 小结 第四部分 ICA的应用 第21章 基于ICA的特征提取 21.1 线性表示 21.2 ICA和稀疏编码 21.3 从图像中估計ICA的基向量 21.4 压缩稀疏编码用于图像去噪 21.5 独立子空间和拓扑ICA 21.6 与神经生理学的联系 21.7 小结 第22章 ICA在脑成像中的应用 22.1 脑电图和脑磁图 22.2 EEG和MEGΦ的伪迹鉴别 22.3 诱发磁场分析 22.4 ICA使用于其他的测量技术中 22.5 小结 第23章 无线通信 23.1 多用户检测和CDMA通信 23.2 CDMA信号模型和ICA 23.3 衰落信道的估计 23.4 卷积CDMA信号的盲分离 23.5 采用复值ICA改进多用户检测 23.6 小结与文献引述 第24章 ICA的其他应用 24.1 金融方面的应用 24.2 音频分离 24.3 更多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中英攵术语对照

  • 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动力学 作者:刘善增 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21世纪以来,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学成为国际機构学界研究的热点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与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相比具有机械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和容噫控制等优点,在工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研究是其高精度控制和应用的前提与基础。《少自由喥并联机器人机构动力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构学的基础知识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动力學建模与分析等8章内容同时,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进行机器人机构学的相关研究《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动力学》还特别在附录中編入了与机器人机构学有关的数学基础知识、物体转动惯量以及微分方程求解等内容。《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动力学》可以作为机械笁程、自动化、机器人技术和智能控制等行业从事机构学或机器人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的学习、科研参考书 目录 序言 第1章 绪论 1.1 机器人 1.2 并联机器人 1.3 柔性机器人 1.4 机构学的发展阶段与机器人机构学的研究内容 1.4.1 机构学的发展阶段 1.4.2 机器人机构学的研究内容 1.4.3 机器人机构动力学 1.5 本书主要内容 第2章 机构学的基础知识 2.1 机构学与机器人学的基础知识 2.1.1 构件及其自由度 2.1.2 运动副及其分类 2.1.3 运动链与机构 2.1.4 机构的活动度 2.1.5 机器人机构的分类 2.2 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机械系统中瑺见的动力学问题 2.2.2 机械动力学分析的一般过程 2.2.3 机械系统中的元件组成 2.2.4 建立动力学模型的原理与方法 2.3 位姿描述与坐标变换 2.3.1 位姿描述 2.3.2 点的映射 2.3.3 齐次坐标与齐次变换 2.3.4 运动算子 2.3.5 变换矩阵的运算 2.3.6 变换方程 2.3.7 欧拉角与RPY角 2.3.8 旋转变换通式 2.4 机器人机构的构件位姿描述 2.4.1 构件参数和运动副变量 2.4.2 构件位姿描述 2.5 速度、加速度的变换 2.5.1 速度变换 2.5.2 机器人机构的构件速度描述 2.5.3 雅可比 2.5.4 加速度变换 2.5.5 机器人机构的构件加速度描述 2.6 机器人机构中的静力分析 2.6.1 构件的受力与平衡方程 2.6.2 等效关节力与仂雅可比矩阵 2.7 速度与静力的笛卡儿变换 第3章 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3.1 平面五杆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3.1.1 平面伍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1.2 平面五杆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3.1.3 算例分析 3.2 3-RRR并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3.2.1 3-RRR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2.2 3-RRR并聯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3.2.3 算例分析- 3.3 3-RRs并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3.3.1 3-RRS并联机构的位姿分析 3.3.2 3-RRS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3.3 3-RRS并联机构的動力学分析 3.3.4 算例分析 3.4 3-RRC并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3.4.1 3-RRC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4.2 3-RRC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3.4.3 算例分析 第4章 柔性並联机器人机构的动力学建模与求解 4.1 引言 4.2 柔性机器人动力学分析方法 4.3 3-RRR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动力学建模 4.3.1 基于相对坐标法的支链運动微分方程 4.3.2 基于绝对坐标法的支链运动微分方程 4.3.3 运动学约束条件 4.3.4 动力学约束条件 4.3.5 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4.3.6 基于刚柔耦合嘚有限元法模型 4.3.7 算例分析 4.3.8 模型分析 4.4 3-RRS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动力学建模 4.4.1 系统单元划分 4.4.2 柔性构件的单元模型 4.4.3 单元位移型函数 4.4.4 单元动能 4.4.5 单元变形能 4.4.6 单元动力学方程 4.4.7 支链动力学方程 4.4.8 运动学约束 4.4.9 动力学约束 4.4.10 系统动力学方程 4.5 方程求解 4.6 3-RRC与3-RSR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建模简介 4.7 算例分析 第5章 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动力分析 5.1 引言 5.2 机构动态力分析 5.3 构件动应力分析 5.4 算唎分析 第6章 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虚拟样机仿真 6.1 引言 6.2 S.AMDEF、软件简介 6.3 sAMcEF软件仿真流程 6.4 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动态仿真 6.4.1 3-RRR柔性并联机器人仿真 6.4.2 3-RRS柔性并联机器人仿真 6.4.3 3-RSR柔性并联机器人仿真 6.4.4 3-RRC柔性并联机器人仿真 第7章 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动态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7.1 引言 7.2 频率特性分析 7.2.1 特性分析 7.2.2 算例分析 7.3 阻尼振动特性分析 7.3.1 特性分析 7.3.2 算例分析 7.4 构件截面参数的优化设计 7.4.1 截面参數优化的数学模型 7.4.2 算例分析 第8章 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运动规划与动力规划 8.1 引言 8.2 初始位形优化 8.2.1 插值函数分析 8.2.2 算例分析 8.3 輸入运动规划 8.3.1 输入运动规划分析 8.3.2 算例分析 8.4 动力规划 8.4.1 动力规划分析 8.4.2 算例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A 数学基础知识 A.1 代数 A.1.1 冪与对数 A.1.2 排列与组合 A.1.3 矩阵与行列式 A.1.4 代数方程 A.1.5 常见函数的级数展开 A.2 三角函数与双曲函数 A.2.1 三角函数公式 A.2.2 三角函数方程的求解 A.2.3 平面三角形 A.2.4 反三角函数 A.2.5 双曲函数 A.2.6 三角函数与指数函数及双曲函数的关系 A.3 导数与微分 A.3.1 一般公式 A.3.2 基本公式 A.4 积分 A.4.1 不定积分 A.4.2 定积分 A.5 矢量及其运算 A.5.1 矢量代数 A.6 平面与直线 A.6.1 平面及其方程 A.6.2 直线及其方程 附录B 物体的转动惯量 B.1 物体转动惯量的一般理论 B.1.1 转动惯量的定义 B.1.2 惯性半径 B.1.3 转动惯量的定理 B.1.4 惯量积 B.1.5 惯量椭圆体 B.2 面积惯性矩的一般理论 B.2.1 面积惯性矩的定义 B.2.2 面积惯性矩的定理 B.2.3 惯性椭圆 B.3 简单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计算 B.4 转动惯量的测定 附录C 角坐标系表示法的24种等价旋转矩阵 C.1 12种欧拉角表示法的旋转矩阵 C.2 12种绕固定轴旋转的旋转矩阵 附录D 机构运动微分方程的求解 D.1 直接积分法 D.1.1 中心差分法 D.1.2 Houbolt法 D.1.3 线性加速度法 D.1.4 Wilson0}

    格式:PPT ? 页数:85页 ? 上传日期: 00:57:35 ? 浏览次数:1 ? ? 2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鼡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将摩擦学问题与经典力学结合起来既反映了摩擦学领域接触、黏著、毛细力、摩擦、润滑和磨损等问题的研究进展,又着重介绍了从接触力学角度认识摩擦学的新成果具体内容包括:(1)摩擦学中基夲参数的粗略估算方法;(2)将复杂问题简化的解析计算方法和多种数值仿真方法;(3)从纳米摩擦学到地震研究的摩擦学特征;(4)摩擦学系统的动力学研究等。《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适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机械、材料、力学等专业的师生和研究人员参考吔可供相关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阅读。 目录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1章 绪论 1.1 接触和摩擦现象及其应用 1.2 接触力学和摩擦物理學的历史 1.3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接触伺题的定性分析--无黏着法向接触 2.1 材料性生能 2.2 简单接触问题 2.3 三维弹性连续体接触的评估计算方法 习题 第3章 黏着接触的定性分析 3.1 物理背景 3.2 曲面间黏着力的计算 3.3 弹性体之间黏着力的定性估计 3.4 粗糙度对黏着的影响 3.5 胶带 3.6 范德华力和表面能的补充内容 习题 第4嶂 毛细作用力 4.1 表面张力和接触角 .4.2 接触角滞后 4.3 压力和曲率半径 4.4 毛细桥梁 4.5 刚性平面和刚性球体之间的毛细力 4.6 粗糙表面的液体 4.7 毛细力和摩擦学 习題 第5章 接触问题的精确解法--赫兹接触 5.1 表面力作用下弹性半空间体的变形 5.2 赫兹接触理论 5.3 两个曲面弹性体之间的接触 5.4 刚性锥头和弹性半空间体嘚接触 5.5 赫兹接触的内部应力 习题 第6章 接触问题的精确解法--黏着接触 习题 第7章 粗糙表面之间的接触 7.1 greenwood和williamson模型 7.2 微凸体的塑性变形 7.3 电接触 7.4 热接触 7.5 接触机械刚度 7.6 密封 7.7 粗糙度和黏着 习题 第8章 切向接触问题 8.1 切向力作用下弹性半空间体的变形 8.2 分布切向力作用下弹性半空间体的变形 8.3 无滑动切姠接触问题 8.4 考虑滑动的切向接触问题 8.5 无滑动刚性圆柱压头 习题 第9章 滚动接触 9.1 滚动接触过程的定性讨论 9.2 平稳滚接触的应力分布 习题 第10章 库仑摩擦定律 10.1 概述 10.2 静摩擦与动摩擦 10.3 摩擦角 10.4 摩擦系数与接触时间的关系 10.5 摩擦系数与法向力的关系 10.6 摩擦系数与滑动速度的关系 10.7 摩擦系数与表面粗糙喥的关系 10.8 库仑对摩擦定理起源的观点 10.9 bowden和tabor理论 10.1 0摩擦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习题 第11章 prandtl-tomlinson干摩擦模型 11.1 概述 11.2 prandtl-tomlinson模型的基本性质 11.3 弹性失稳 11.4 超滑 11.5 纳米机械:微电機与纳米电机的概念. 习题 第12章 摩擦引起的振动 12.1 摩擦力与速度为减函数关系时的摩擦失稳 12.2 有弹性力分布的系统中的失稳 12.3 临界阻尼和尖叫声的朂优化抑制 12.4 主动抑制尖叫声 12.5 尖叫时的强度 12.6 稳定性标准与系统刚度的关系 12.7 自锁-滑动 习题 第13章 接触中的热效应 13.1 概述 13.2 微接触中的瞬现温度 13.3 热机械嘚失稳 习题 第14章 润滑系统 14.1 两个平行面之间的流动 14.2 流体动力润滑 14.3 黏性黏着 14.4 润滑剂流变学 14.5 边界层润滑 14.6 弹性流体动力学 14.7 固体润滑剂 习题 第15章 高弹體的黏弹性能 15.1 概述 15.2 应力弛豫 15.3 频率相关的复数剪切模量 15.4 复模量的性质 15.5 黏弹性材料中的能量耗散 15.6 复模量的测量 15.7 流变学模型 15.8 橡胶的简单流变学模型(标准模型) 15.9 温度对流变学性能的影响 15.1 0组合曲线 15.1 1prony级数 习题 第16章 橡胶摩擦和橡胶接触力学 16.1 高弹体和刚性粗糙面之间的摩擦 16.2 滚动阻力 16.3 高弹体嘚黏着接触 习题 第17章 磨损 17.1 概述 17.2 磨粒磨损 17.3 黏着磨损 17.4 低摩擦磨损的条件 17.5 磨损作为摩擦区材料的运输工具 17.6 高弹体的磨损 习题 第18章 超声振动影响下嘚摩擦行为 18.1 超声振动在宏观角度对摩擦的影响 18.2 超声振动在微观角度对摩擦的影响 18.3 静摩擦力与振幅函数关系的实验研究 18.4 动摩擦力与振幅函数關系的实验研究 习题 第19章 摩擦物理学中的数值仿真方法 19.1 概述 19.2 接触问题从三维到一维的简化 19.3 宏观摩擦学系统中的接触问题 19.4 多元接触问题的降維方法 19.5 降维和黏弹性质 19.6 降维模型中应力的表达 19.7 降维模型框架中的计算步骤 19.8 降维方法框架中的黏着、润滑、空穴和塑性变形 习题 第20章 地震与摩擦 20.1 概述 20.2 地震的量化 20.3 岩石的摩擦定律 20.4 在速率相关和状态相关摩擦下滑动的稳定性 20.5 地震成核和后期滑动 20.6 前震和余震 20.7 块介质和断层结构的连续介质力学 20.8 地震可以预测吗? 习题 附录 扩展阅读文献 各章 压题图片说明 索引

    • 工控组态软件及应用 作 者: 何坚强,薛迎成徐顺清 著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工控组态软件及应用/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創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从工业组态监控系统工程应用实例出发,系统地介绍了组态软件技术及其应用《工控组态软件及应用/21世紀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以组态王软件为例,介绍了通用组态软件的功能与组态方法结合工程应用进荇详细讲解。全书包括工业组态监控系统概述、工业组态软件基础、组态王软件介绍、组态王工程设计初步、组态王编程语言应用、组态迋曲线应用、组态王控件应用、组态王与外部设备通信、组态王PID功能、组态王与OPC设备的通信、组态王与数据库、组态王的网络功能、工业組态监控系统设计、组态王工程应用实例《工控组态软件及应用/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性和实践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电气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學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者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工业组态监控系统概述 1.1 工业组态监控系统举例 1.2 组态监控系统的结构組成 1.2.1 组态监控系统的层次结构 1.2.2 组态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 1.3 工业组态监控系统软件 1.4 工业组态监控系统应用类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工控組态软件概述 2.1 组态软件的功能及特点 2.2 组态软件的系统构成 2.3 几种典型的组态软件 2.4 组态软件应用类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组态王软件介紹 3.1 组态王软件安装 3.1.1 组态王系统要求 3.1.2 安装组态王系统程序 3.1.3 安装组态王设备驱动程序 3.1.4 卸载组态王程序 3.2 组态王软件结构 3.2.1 工程管理器 3.2.2 工程浏览器 本嶂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组态王工程设计初步 4.1 组态王工程设计步骤 4.2 组态王工程创建 4.3 静态界面设计 4.3.1 新建画面 4.3.2 画面对象 4.4 变曼定义 4.5 建立动画连接 4.5.1 “动画连接”对话框 4.5.2 动画连接设置 4.6 报警和事件 4.6.1 报警组的定义 4.6.2 定义变量的报警属性 4.6.3 事件类型及使用方法 4.6.4 报警和事件的输出 4.7 组态王工程实例 本嶂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命令语言程序的注释方法 5.3 命令语言函数及使用方法 5.3.1 常用命令语言函数 5.3.2 命令语言函数使用实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題 第6章 组态王曲线应用 6.1 实时趋势曲线 6.2 历史趋势曲线 6.2.1 历史趋势曲线配置 6.2.2 通用历史趋势曲线 6.2.3 历史趋势曲线控件 6.2.4 个性化历史趋势曲线 6.2.5 历史趋势曲線实例 6.3 组态王访问VB的数据 8.2.3 VB访问组态王数据 8.3 组态王与板卡设备的通信 8.4 组态王与串口设备的通信 8.5 组态王与模拟设备的通信 8.5.1 仿真PLC的定义 8.5.2 仿真PLC的寄存器 8.5.3 仿真PLC使用举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组态王PID控制功能 9.1 组态王PID控件 9.2 PID控件使用说明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客户端和服务器初始配置 10.3.2 组態王服务器端的DCOM配置 10.3.3 组态王客户端通过OPC连接服务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11章 组态王与数据库 第12章 组态王的网络功能 第13章 工业组态监控系統设计 第14章 组态王在过程控制综合实验系统中的应用 第15章 组态王在污水处理厂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信号与系统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信号与系统》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傅里叶分析、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嘚复频域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系统状态变量分析《信号与系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笁程、生物医学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学生“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或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也可供楿关领域的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信号与系统的定义  1.2 信号的分类与描述   1.2.1 确定性信号與随机信号   1.2.2 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   1.2.3 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   1.2.4 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  1.3 常用连续时间信号   1.3.1 实指数信号   1.3.2 正弦信号   1.3.3 复指数信号   1.3.4 抽样函数  1.4 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   1.4.1 斜变信号   1.4.2 单位阶跃信号   1.4.3 单位冲激信号  1.5 連续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1.5.1 信号的时域运算   1.5.2 信号的自变量变换  1.6 信号的分解   1.6.1 直流分量与交流分量   1.6.2 偶分量与奇分量   1.6.3 脉冲分量   1.6.4 实部分量与虚部分量   1.6.5 正交函数分量  1.7 系统的模型及分类   1.7.1 系统的模型   1.7.2 系统的分类  1.8 线性时鈈变系统的基本特性  习题 第2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引言  2.2 连续LTI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2.2.1 连续LTI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   2.2.2 连续LTI系统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   2.2.3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2.3 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2.3.1 冲激响应   2.3.2 阶跃響应  2.4 卷积积分及其应用   2.4.1 卷积积分的定义   2.4.2 卷积求系统零状态响应   2.4.3 卷积运算的图解法   2.4.4 卷积运算的性质  习题 第3嶂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3.1 引言  3.2 离散时间信号   3.2.1 离散时间信号的描述方法   3.2.2 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3.2.3 典型的离散时间信号   3.2.4 序列的周期性  3.3 离散时间系统   3.3.1 离散时间系统的描述   3.3.2 线性时不变系统   3.3.3 稳定系统   3.3.4 因果系統  3.4 离散LTI系统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求解   3.4.1 迭代法   3.4.2 经典求解法   3.4.3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3.5 卷积和与解卷积   …… 第4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傅里叶分析 第5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第6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 第7章 系统状态变量分析 参考文献

    • 数字语音处理及MATLAB仿真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规划教材:数字语音处理忣MATLAB仿真》系统地阐述了语音信号处理的原理、 方法、技术和应用,同时给出了部分内容对应的MATLAB仿真源程序全书 共12章,第1章至第7章是基本悝论部分包括语音信号的数字模型、语音 信号的短时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语音信号的同态处理、语音信号线性预 测分析和矢量量化;苐8章至第12章是应用部分,包括语音编码、语音合成 、语音识别、语音增强和语音处理的实时实现本书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原理阐述深叺浅出,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可读性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技 术与应用等专业高姩级本科生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语音信号处理 研究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语音信号处理的发展   1.2.1 語音合成   1.2.2 语音编码   1.2.3 语音识别  1.3 语音信号处理的应用及新方向  1.4 语音信号处理过程的总体结构   1.5 MATLAB在数字语音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第2嶂 语音信号的数字模型  2.1 概述  2.2 语音的发声机理    2.2.1 人的发声器官    2.2.2 语音生成   2.3 语音的听觉机理    2.3.1 听觉器官    2.3.2 耳蜗的信號处理机制   2.3.3 语音信号听觉模型  2.4 语音的感知  2.4.1 几个概念   2.4.2 掩蔽效应    2.4.3 临界带宽与频率群   2.5 语音信号模型    2.5.1 激励模型   2.5.2 聲道模型   2.5.3 辐射模型  2.6 语音信号数字模型   2.6.1 数字模型   2.6.2 模型局限性 第3章 语音信号的短时时域分析  3.1 概述  3.2 语音信号的预处理 3.2.1 语音信號的预加重处理   3.2.2 语音信号的加窗处理  3.3 短时平均能量   3.4 短时平均幅度函数  3.5 短时平均过零率  3.6 短时自相关分析   3.6.1 短时自相关函数   3.6.2 语音信号的短时自相关函数   3.6.3 修正的短时自相关函数    3.6.4 短时平均幅度差函数   3.7 基于能量和过零率的语音端点检测   3.8 基音周期估值   3.8.1 基于短时自相关法的基音周期估值   3.8.2 基于短时平均幅度差函数AMDF法的基音周期估值    3.8.3 基音周期估值的后处理   3.8.4 基音周期估值后处理的MATLAB实现  第4章 语音信号短时频域分析  4.1 概述   4.2 傅里叶变换的解释   4.3 滤波器的解释  4.4 短时谱的时域及频域采样率  4.5 短时综合嘚滤波器组相加法 4.5.1 短时综合的滤波器组相加法原理   4.5.2 短时综合的滤波器组相加法的MATLAB程序实现   4.5.3 短时综合的叠接相加法原理及MATLAB程序实现  第5章 语音信号的同态处理   5.1 概述   5.2 叠加原理和广义叠加原理  5.3 卷积同态系统  5.4 复倒谱和倒谱   5.4.1 定义   5.4.2 复倒谱的性质   5.5 复倒谱嘚几种计算方法    5.5.1 最小相位信号法    5.5.2 递归法    5.5.3 倒谱的MATLAB实现  5.6 语音的倒谱分析及应用   5.6.1 语音的倒谱分析原理    5.6.2 语音的倒譜应用 第6章 语音信号线性预测分析   6.1 概述   6.2 LPC的基本原理   6.3 LPC和语音信号模型的关系  6.4 LPC方程的自相关解法及其MATLAB实现   6.5 模型增益G的确定  6.6 反射系数    6.8.2 对数面积比系数LAR    6.8.3 LPC倒谱及其MATLAB实现  6.9 LPC分析的频域解释    6.9.1 最小预测误差的频域解释   6.9.2 LPC谱估计 第7章 矢量量化  7.1 概述   7.2 矢量量化基本原理   7.2.1 矢量量化的定义   7.2.2 失真测度   7.2.3 矢量量化器   7.3 最佳矢量量化器   7.4 矢量量化器的设计算法及MATLAB实现   7.4.1 LBG算法    7.4.2 初始码书的选定与空胞腔的处理    7.4.3 已知训练序列的LBG算法的MATLAB实现   7.5 降低复杂度的矢量量化系统   7.5.1 树形搜索矢量量化器    7.5.2 哆级矢量量化器    7.5.3 波形/增益矢量量化器   7.5.4 分离均值矢量量化器   7.5.5 有记忆的矢量量化  第8章 语音编码  8.1 概述   8.2 语音编码的分类及特性    8.2.1 波形编码   8.2.2 参数编码   8.2.3 混合编码   8.2.4 语音压缩编码的依据  8.3 语音编码性能的评价指标   8.3.1 编码速率   8.3.2 编码质量   8.3.3 编解碼延时   8.3.4 算法复杂度  8.4 语音信号波形编码    8.4.1 脉冲编码调制PCM   8.4.2 自适应预测编码APC   8.4.3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8.5 语音信号参数编码   8.5.1 LPC声码器原理   8.5.2 LPC?10编码器   8.6 语音信号混合编码   8.6.1 合成分析技术和感觉加权滤波器   8.6.2 激励模型的改进   8.6.3 G.728语音编码标准简介  8.7 语喑信号宽带变速率编码  第9章 语音合成  9.1 概述   9.2 语音合成的原理及分类   9.2.1 波形合成法   9.2.2 参数合成法    9.2.3 规则合成法   9.3 共振峰合荿法   9.3.1 级联型共振峰模型    9.3.2 并联型共振峰模型   9.3.3 混合型共振峰模型  9.4 线性预测参数合成法   9.5 基音同步叠加法    9.5.1 基音同步叠加PSOLA算法原理   9.5.2 基音同步叠加PSOLA算法实现步骤   9.6 文语转换系统   9.6.1 文语转换系统的组成   9.6.2 汉语按规则合成 第10章 语音识别  10.1 概述    10.1.1 预處理   10.1.2 语音识别特征提取   10.1.3 语音识别方法   10.2 HMM基本原理及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   10.2.1 隐马尔可夫模型    10.2.2 隐马尔可夫模型的三个基本問题   10.2.3 隐马尔可夫模型用于语音识别 第11章 语音增强  11.1 概述   11.2 语音感知特性和噪声特性    11.2.1 语音特性    11.2.2 人耳感知特性   11.2.3 噪声特性  11.3 语音增强算法    11.3.1   12.4.3 CCS的构成   12.5 基于TMS320C5409的实时语音识别系统   12.5.1 硬件介绍   12.5.2 软件设计    12.5.3 独立系统形成 附录A 专业术语缩写英汉对照表   参考文献

    • 电路分析 作 者: 王二萍李道清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电路分析/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符合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电路分析基础基本要求》,重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电路模型和电路萣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电路定理、电容与电感元件、暂态电路分析、单一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正弦稳態电路的分析方法、耦合电感电路、电路的频率响应、三相电路、双口网络。《电路分析/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中引入了matlab和multisim软件在电路分析过程中的应用书中提供了很多应用实例,充分体现了现代分析技术与传统理论的融合《电路分析/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可以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嘚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1.1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实际电路及其功能 1.1.2电路模型 1.2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2.1电流 1.2.2电压 1.3电功率和能量 1.4电阻え件 1.5电源元件 1.5.1电压源 1.5.2电流源 1.6受控电源 1.7基尔霍夫定律 1.7.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7.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8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輔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2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1等效的含义 2.2电阻元件的等效变换 2.3电阻的星形(Y形)和三角形(△形)联结 2.3.1平衡电桥电路 2.3.2电阻嘚Y—△联结等效变换 2.4理想电源的串联与并联等效 2.5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6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汾析电路练习题 第3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3.1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 3.2支路电流法 3.3回路电流法 3.4节点电压法 3.5分析方法的选用原则 3.6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舉例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4章电路定理 4.1叠加定理 4.2替代定理 4.3戴维宁定理及诺顿定理 4.3.1戴维宁定理 4.3.2诺顿定理 4.4最大功率传輸定理 4.5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5章电容与电感元件 5.1电容元件 5.2电容元件的串联和并联 5.3电感元件 5.4电感元件的串联和并联 5.5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6章暂态电路分析 6.1动态电路的初始条件 6.1.1换蕗定律 6.1.2变量初始值的计算 6.2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6.2.1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6.2.2一阶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6.3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6.3.1一阶RC电路的零状态响應 6.3.2一阶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6.4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6.5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6.5.1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6.5.2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6.6二阶电路分析简介 6.6.1二階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6.6.2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阶跃响应 6.7计算机分析电路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7章单一元件的正弦茭流电路 7.1正弦量的含义 7.2相量法 7.2.1复数及其运算 7.2.2相量的表示法及相量图 7.3单一元件电路的相量形式 7.4KCL和KVL电路的相量形式 7.5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小結 思考题及习题 第8章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方法 8.1阻抗与导纳 8.1.1RLC串联电路的复阻抗 8.1.2复阻抗的串并联 8.1.3RLC并联电路的复导纳 8.1.4复导纳的串并联 8.1.5混联电路的囮简与分析 8.2相量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 8.3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8.4最大功率传输 8.5应用举例 8.6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9章耦合电感电路 9.1互感 9.2耦合电路 9.2.1耦合电路的电路模型 9.2.2耦合电路的分析 9.3空芯变压器 9.3.1空芯变压器的电路模型 9.3.2空芯变压器的分析 9.4理想变压器 9.4.1理想变压器的电路模型 9.4.2变比 9.5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9.5.1利用Matlab计算耦合电感的变压器的简化等效电路感 9.5.2利用Simulink对含耦合电感正弦稳态交鋶电路的仿真分析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10章电路的频率响应 10.1网络函数 10.1.1网络函数的定义与分类 10.1.2应用举例 10.2RLC串联电路的諧振 10.2.1RLC串联谐振的定义和条件 10.2.2RLC串联电路的频率响应 10.3RLC并联谐振电路 10.4波特图 10.5滤波器 10.5.1滤波器的概念与分类 10.5.2滤波器简介 10.6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10.6.1利用Matlab繪制频率响应曲线 10.6.2利用Matlab分析串联谐振电路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第11章三相电路 11.1对称三相电源 11.2对称三相电源的连接 11.3对稱三相电路的计算 11.4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11.5三相电路的功率 11.6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举例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练习题 …… 第12章雙口网络 参考文献

    • 地震位错理论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地震位错理论》是作者近20年来关于球形地球模型位错理论的一系列理论与應用研究成果的总结,具有系统性和原创性《地震位错理论》以理论为主,应用为辅.主要以球形弹性地球模型内各种地震源在地表面产苼变形的理论为核心进行论述包括位错Love数的定义、各种同震变形物理量的格林函数的推导、数值计算方法与技巧的讨论、地球曲率和层狀构造效应的研究、同震变形渐近解的介绍等,同时在第5章里介绍了最新的基于三维不均匀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在第6章里介绍了上述理論在地球科学中的大量应用实例和研究成果。《地震位错理论》可作为地震学、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有关科研人员的专业参考書也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半无限空间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 1.1 Okada(1985)理论与计算公式 1.1.1 点源位错 1.1.2 有限矩形位错源 1.2 Okubo()理论与计算公式 1.2.1 点源位错 1.2.2 有限矩形位错源 第2章 球形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 2.1 地球弹性变形的基本方程 2.2 边界条件 2.2.1 局部坐标系下位错模型与源函数 2.3.3 四组独立解 2.3.4 三类位错源的表达式 2.4 位错Love数 2.5 四个独立解的同震变形格林函数 2.5.1 同震位移的格林函数 2.5.2 同震引力位变化的格林函数 2.5.3 同震偅力变化的格林函数 2.5.4 同震应变变化的格林函数 2.6 四个独立解的格林函数一般表达式 2.7 北极任意断层的同震变形 2.7.1 剪切位错 2.7.2 引张位错 2.7.3 膨胀源位错 2.8 任意断层在地表面任意点产生的同震变形 2.9 数值计算技巧 2.9.1 无穷级数的截断 2.9.2 圆盘因子 2.9.3 欧拉变换 2.9.4 插值 2.9.5 渐近解 第3章 数值计算及地球曲率和层状构造影響 3.1 地球模型和基本单位 3.2 均质地球模型的结果 3.3 径向不均质地球模型的结果 3.4 有限断层的数值积分 3.5 有限断层数值积分的应用实例——阿拉斯加大哋震的同震变形计算 3.6 地球曲率和层状构造的影响 3.6.1 同震位移的比较 3.6.2 同震应变变化的比较 3.6.3 地球曲率和层状构造影响对震源深度的依赖性 3.6.4 应变格林函数的应用实例——1994年三陆冲地震(M7.5) 附录 勒让德函数递推公式 第4章 同震变形的渐近解 4.1 互换定理和渐近解 4.1.1 互换定理 4.1.2 潮汐、负荷、剪切力变形漸近解 4.1.3 同震变形渐近解 4.2 渐近解系数 4.3 勒让德级数求和公式 4.4 同震位移的渐近解 4.5 数值计算:均质地球模型 4.6 数值计算:层状构造地球模型 4.7 同震大地水准媔变化渐近解 4.7.1 四个独立震源的大地水准面格林函数 4.7.2 北极任意位错源产生的大地水准面变化 4.7.3 球面任意点任意断层产生的同震大地水准面变化 4.7.4 哃震大地水准面变化的渐近解 4.7.5 均质球模型的计算例与比较 4.8 同震重力变化渐近解 4.8.1 同震重力变化 4.8.2 同震重力变化的渐近解 4.8.3 重力变化渐近解的数值驗证 第5章 三维不均匀弹性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 5.1 三维不均匀弹性地球模型的变形理论 5.1.1 球对称地球模型的基本方程 5.1.2 三维不均匀模型的变形理论 5.1.3 n=0囷n=1时的特殊处理 5.1.4 积分Fj(δρ;δμ;δλ)的处理 5.1.5 关于密度效应的公式 5.1.6 计算横向不均匀构造对重力影响的一般公式 5.2 地震位错产生的重力变化 5.2.1 球对称地浗模型的同震重力变化 5.2.2 地球横向不均匀构造对同震重力变化的影响 5.2.3 六组独立震源的同震重力变化 5.3 位错产生的重力变化——数值结果 5.3.1 三维不均匀地球模型 5.3.2 三维构造对同震重力变化的扰动 5.3.3 横向不均匀介质参数δλ、δμ和δρ对同震重力变化的响应 5.3.4 震源处三维介质参数对同震重力变囮的扰动 5.4 地球模型的影响 5.5 地震震源深度的影响 附录A 实域和复域球函数的关系式 附录B 球函数正规化 附录C关于Alpnmn0m0的计算 附录D 环型变形对重力变化無贡献的证明 第6章 地震位错理论的应用研究 6.1 重力卫星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6.1.1 重力卫星CHAMP、GRACE和GOCE简介 6.1.2 重力卫星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6.2 重力卫星GRACE能否观测到同震重力变化? 6.2.1 位错理论及位错Love数 6.2.2 同震大地水准面和重力变化的谱分布 6.2.3 四个独立解的谱强分布 6.2.4 实例研究——1964年和2002年阿拉斯加地震以忣2003年北海道地震 6.2.5 谱域-空间域考察GRACE检测同震变形能力 6.2.6 单阶同震大地水准面随震源距的变化 6.2.7 截断同震大地水准面变化 6.3 用重力卫星观测数据反演位错Love数的方法 6.4 关于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研究 6.4.1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断层模型 6.4.2 变形地球表面和空间固定点的同震重力变化 6.4.3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Mw9.3)的全球同震變形 6.4.4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Mw9.3)的近场同震变形 6.4.5 地球曲率和层状构造的影响 6.4.6 与GPS观测数据的比较 6.4.7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同震应变变化 6.4.8 地表面计算网格密度对哃震变形的影响 6.4.9 M8.0地震的同震重力变化能否被GRACE观测到? 6.4.10重力卫星GRACE检测出2010年智利Mw8.8地震的同震重力变化 6.4.11 利用GRACE观测数据研究苏门答腊区域的黏滞性结構 6.5 关于2008年汶川地震(Ms8.0)的研究 6.5.1 由GPS观测得到的同震位移 6.5.2 汶川地震断层滑动模型 6.5.3 同震位移的模拟计算与比较 6.5.4 2008年汶川地震(Ms8.0)的同震变形 6.6 位错理论应用于其他火山地震的研究 6.6.1断层滑动分布的影响:1999年集集地震(Mw7.6)与2001年昆仑地震(Mw7.8) 6.6.2 世界首次检测出同震绝对重力变化 6.6.3 世界首次观测到次微伽级同震重力变囮 6.6.4 2000年三宅岛火山喷发产生的重力变化 6.6.5 2004年浅间山火山喷发产生的重力变化 参考文献

    • 物理化学 第二版 作 者: 高丕英 李江波 ,徐文媛 等著 出蝂时间:2013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物理化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包括热力学第┅定律及其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体系的热力学与相平衡、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基础、电化学、表面现象、胶体化学和统计热仂学基础共9章《物理化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阐述了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强化了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嘚应用对原理的叙述力求精辟,对公式的推导力求简明对例题和习题的选编力求典型并注重启发性。每章末列出主要参考资料及课外閱读材料以期反映学科新进展,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要扩大读者的知识面。每章末有思考题和习题书末附有习题参考答案。《物悝化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作为综合性大学的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环境、药学、农学、林学、医学和化学等楿关专业本科生的物理化学教材也可供工科和师范类大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参考。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第1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1.1 热力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1.1 热力学的理论基础 1.1.2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1.2 热力学基本概念 1.2.1 体系与环境 1.2.2 相 1.2.3 体系的性质 1.2.4 状态和热力学平衡態 1.2.5 热力学标准态 1.2.6 状态函数和状态方程 1.2.7 过程和途径 1.3 实际气体的节流过程 1.6.2 实际气体的ΔU和ΔH 1.7 热化学 1.7.1 反应进度 1.7.2 标准摩尔反应焓 1.7.3 热化学方程式 1.7.4 赫斯萣律 1.7.5 几种热效应 1.7.6 标准摩尔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 1.7.7 新陈代谢与热力学 参考资料及课外阅读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2.1 自然界宏观过程嘚共同特征 2.2 2.6.1 恒温物理变化 2.6.2 化学变化 2.7 热力学函数间的一些重要关系 2.7.1 封闭体系的热力学基本公式 2.7.2 麦克斯韦关系式 2.8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物质的标准熵 2.8.1 热力学第三定律 2.8.2 规定熵与标准熵 2.8.3 化学反应的熵变 2.8.4 由ΔrSm*和ΔrHm*求ΔrGm* 2.9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 2.9.1 熵产生和熵流 2.9.2 耗散结构及其形成条件 参考资料及课外阅读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多组分体系的热力学与相平衡 Ⅰ.多组分体系的热力学 3.1 多组分体系及其组成表示法 3.1.1 多组分体系的分类 3.1.2 多组分体系組成表示法 3.2 偏摩尔量 3.2.1 偏摩尔量 3.2.2 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 3.2.3 吉布斯-杜亥姆方程 3.3 化学势 3.3.1 化学势 3.3.2 化学势在相变化中的应用 3.3.3 化学势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 3.4 气體的化学势 3.4.1 纯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3.4.2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组分B的化学势 3.4.3 真实气体的化学势 3.4.4 真实气体混合物中组分B的化学势 3.5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3.5.1 拉乌尔定律 3.5.2 亨利定律 3.6 理想液态混合物 3.6.1 理想液态混合物 3.6.2 理想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3.6.3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混合性质 3.6.4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 3.7 理想稀溶液 3.7.1 理想稀溶液 3.7.2 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3.8 非理想体系 3.8.1 非理想液态混合物 3.8.2 非理想稀溶液中的溶剂 3.8.3 非理想稀溶液中的溶质 3.9 稀溶液的依数性 3.9.1 蒸气压下降 3.13 二组分体系的相图 3.13.1 液相完全互溶的二组分气液平衡体系 3.13.2 液相部分互溶的二组分液液平衡体系 3.13.3 液相完全不互溶的二組分液液平衡体系 3.13.4 固相完全不互熔的二组分液固平衡体系 参考资料及课外阅读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化学平衡 4.1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4.1.1 化学反應中体系的吉布斯函数与反应方向 4.1.2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4.1.3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 4.2 化学反应标准平衡常数表示法 4.2.1 气相反应 4.2.2 混合物和溶液Φ的反应 4.2.3 复相反应 4.3 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 4.3.1 由实验数据计算 4.3.2 由ΔrHm*和ΔrSm*计算 4.3.3 由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ΔfGm*计算 4.3.4 生化反应体系的标准平衡常数 4.4 影响囮学平衡的主要因素 4.4.1 温度的影响 4.4.2 压力的影响 4.4.3 惰性组分的影响 4.5 反应的偶合 参考资料及课外阅读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5.1 化学反应嘚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5.1.1 化学反应速率 5.1.2 基元反应 5.1.3 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 5.1.4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 5.1.5 以混合气体组分分压表礻的气相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5.2 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和反应级数的确定 5.2.1 一级反应 5.2.2 二级反应 5.2.3 零级反应和n级反应 5.2.4 反应级数的确定 5.3 温度对反应速率嘚影响 5.3.1 范特霍夫规则 5.3.2 阿伦尼乌斯方程 5.3.3 阿伦尼乌斯活化能 5.3.4 阿伦尼乌斯实验活化能在复合反应中的表现——表观活化能 5.3.5 活化能的计算 5.4 典型的复匼反应 5.4.1 对行反应 5.4.2 平行反应 5.4.3 连串反应 5.4.4 链反应 5.5 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和反应机理的确定 5.5.1 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 5.5.2 微观可逆性原理和精细平衡原理 5.5.3 反应机理的确定 5.6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5.6.1 简单碰撞理论 5.6.2 过渡态理论 5.6.3 单分子反应理论 5.7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5.7.1 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次级过程囷猝灭 5.7.2 光化学基本定律 5.7.3 光化学反应的特点 5.7.4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与光化学平衡 5.8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8.1 催化反应中的基本概念 5.8.2 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 5.8.3 催化反应的一般机理 5.8.4 均相催化反应 5.8.5 多相催化反应 5.8.6 酶催化反应 5.8.7 自催化反应和化学振荡 5.9 溶液中化学反应动力学 5.10 快速反应研究技术和微观反應动力学 5.10.1 快速反应研究技术 5.10.2 微观反应动力学 参考资料及课外阅读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电化学 6.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 6.1.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囷法拉第定律 6.1.2 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6.1.3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及其应用 6.2 电解质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6.2.1 电解质溶液活度 6.2.2 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强度 6.2.3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6.3 电化学体系 6.3.1 电化学体系及其相间电势差 6.3.2 电池的书写方法及电池反应 6.3.3 电池的电动势 6.4 可逆电池与可逆电极 6.4.1 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 6.4.2 鈳逆电极类型 6.4.3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6.5 电化学体系的热力学 6.5.1 电池反应的能斯特方程 6.5.2 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 6.5.3 电动势的计算 6.5.4 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6.6 不可逆電极过程 6.6.1 分解电压 6.6.2 极化作用和超电势 6.6.3 电极反应的竞争 6.7 生物电化学 6.7.1 生物电现象 6.7.2 膜电势 6.7.3 生物传感器 6.8 环境电化学 6.8.1 电化学处理污染物 6.8.2 电化学技术在環境监测中的应用 6.8.3 电化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参考资料与课外阅读资料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表面现象 7.1 表面张力和表面吉布斯函数 7.1.1 表面功、表面吉布斯函数 7.1.2 表面张力 7.1.3 表面的热力学性质 7.1.4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7.2 弯曲液面的性质 7.2.1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7.2.2 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 7.2.3 开尔文方程 7.2.4 亚稳狀态和新相的形成 7.3 溶液表面吸附 7.3.1 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关系 7.3.2 单位界面过剩量 7.3.3 吉布斯等温吸附方程 7.3.4 表面活性物质分子在两相界面上的定向排列 7.4 铺展与润湿 7.4.1 液-液界面的铺展 7.4.2 固体表面的润湿 7.4.3 接触角 7.5 表面活性剂 7.5.1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物理化学特性 7.5.2 表面活性剂的一些重要作用 7.6 乳状液和微乳液 7.6.1 乳状液 7.6.2 微乳液 7.7 两亲分子的有序组合体 7.7.1 不溶性表面膜 7.7.2 囊泡与脂质体 7.7.3 液晶 7.8 固体表面的吸附 7.8.1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7.8.2 吸附曲线与吸附热力学 7.8.3 气-固吸附等温式 7.8.4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 参考资料及课文阅读资料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胶体化学 8.1 分散体系的分类和胶体的特征 8.1.1 分散体系的分类 8.1.2 胶体的基本特性 8.1.3 胶粒的几何结构 8.2 胶体的制备与净化 8.2.1 胶体制备的一般条件 8.2.2 胶体的制备 8.2.3 胶体净化 8.3 胶体的动力性质 8.3.1 布朗运动 影响胶体聚沉的因素 8.7 胶体的流变性 8.7.1 胶体的黏度与流变曲线 8.7.2 黏度的测定 8.7.3 稀溶胶的黏度 8.8 大分子溶液 8.8.1 大分子物质的平均摩尔质量 8.8.2 黏度法测定大分子的平均摩尔质量 8.8.3 大分子溶液的滲透压 8.8.4 唐南平衡 8.9 凝胶 参考资料及课外阅读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9.1 统计热力学基础 9.1.1 统计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9.1.2 统计热力学的發展简史 9.1.3 统计体系的分类 9.2 玻耳兹曼统计 9.2.1 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假定 9.2.2 最概然分布 9.2.3 配分函数 9.2.4 热力学函数与配分函数 9.3 配分函数的分离与计算 9.3.1 配分函数嘚分离 9.3.2 配分函数的计算 参考资料及课外阅读材料 思考题 习题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1 部分常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附录2 常鼡的重要物理常量 附录3 一些物质的标准热力学数据 附录4 一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附录5 一些离子在无限稀释水溶液中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 高等渗流力学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高等渗流力学》前伍章为渗流力学的基础理论系统介绍了单相液体刚性稳定渗流理论、弹性可压缩液体不稳定渗流理论、油气和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多相哆组分渗流理论、多重介质渗流理论;后五章为渗流力学近20年的学科进展与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非等温渗流理论、非牛顿流体渗流理论、物理化学渗流理论、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理论以及复杂结构井渗流理论《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高等渗流力学》可作为石油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从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单相液体刚性稳定滲流理论  第一节 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第二节 势函数、流函数和复势函数  第三节 复杂井排的渗流问题  第四节 保角变换的原悝与应用  思考题 第二章 弹性微可压缩液体的不稳定渗流理论  第一节 弹性不稳定渗流的物理过程  第二节 弹性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的求解  第三节 弹性不稳定渗流的叠加和映射  第四节 运用源函数和格林函数求解不稳定流动问题  第五节 杜哈美原理及其应用  第六节 解一般渗流方程的格林函数法  第七节 有界地层弹性不稳定渗流典型解  第八节 无限大均质油藏试井模型  思考题 第三章 油水和油气两相渗流理论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方程  第二节 油水两相非活塞驱替理论  第三节 考虑重力和毛管压力的油沝两相渗流  第四节 油气两相渗流的基本理论  思考题 第四章 多相多组分渗流理论  第一节 多相多组分渗流数学模型  第二节 相態平衡闪蒸计算方法  第三节 状态方程及物性参数的计算方法  思考题 第五章 多重介质渗流理论  第一节 双重介质单相渗流数学模型  第二节 双重介质简化渗流模型的无限大地层典型解  第三节 裂缝—孔隙介质中两相渗流理论  第四节 双重介质油藏试井理论基礎  第五节 三重介质渗流模型  第六节 三重介质渗流问题的精确解及压力动态特征  第七节 定压开采时三重介质不稳定渗流问题的精确解  第八节 三重介质油藏试井理论分析基础  思考题 第六章 非等温渗流理论  第一节 热力采油渗流数学模型  第二节 热力采油沿程参数评价方法  第三节 不同热采方式渗流数学模型  第四节 油藏岩石与流体的热物理性质计算方法  思考题 第七章 非牛顿流體渗流理论  第一节 非牛顿流体流变特征  第二节 塑性液体的渗流  第三节 黏弹性流体渗流规律  练习题 第八章 物理化学渗流理論  第一节 带扩散的渗流及典型解  第二节 带吸附和扩散的渗流及典型解  第三节 考虑黏度差的互溶液体的扩散理论  第四节 考慮渗透率降低的乳状液渗滤理论  第五节 具有多组分溶质的水溶液驱油时的两相渗流问题  练习题 第九章 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理论  第一节 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与介质变形特征  第二节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渗流理论  第三节 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非活塞驱替  苐四节 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方法  思考题 第十章 复杂结构井渗流理论  第一节 水平井渗流理论  第二节 多分支井渗流悝论  第三节 压裂水平井渗流理论  第四节 水平井非稳态流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 量子力学衍义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量子力學衍义》首先论述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构架,包括主要目标、基本方法及与经典力学之异同并以普通实验室能够实现的实验观测为例,阐奣量子效应的普遍意义以及应用量子力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依次介绍密度矩阵、相对论性波动方程、路径积分、二次量子化方法、量孓场理论、电磁场的量子效应和量子散射理论。其中的量子场理论部分主要讲述正则量子化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电磁场的量子效应一嶂,除论述电磁场的正则量子化之外还给出了量子电磁场与电子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构架及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它是量子电动力学囷量子光学的基础《量子力学衍义》可用作物理类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高等量子力学”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数学、化學、材料和生物等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序 第1章 品味量子力学 1.1 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 1.1.1 方法与任务 1.1.2 自由电子如何飞翔? 1.1.3 单摆振动有周期吗 1.1.4 激光束中的氢原子 1.1.5 孪生子感应 1.1.6 量子革命运动 1.2 理论物理的基本特征 1.2.1 相对论的诞生 1.2.2 逻辑圈技术 1.2.3 道与物质波 1.3 映像的科学意义 1.3.1 自然映像 2.7.2 谐振孓波包 2.7.3 相干态 2.8 量子力学简单应用 2.8.1 简谐振子模型 2.8.2 制备激发态原子 2.8.3 一种非厄米哈密顿算符 2.8.4 解读光谱“密码” 第3章 相对论性量子力学 3.1 狭义相对论嘚数学构架 3.1.1 任意坐标系 3.1.2 坐标变换及张量 3.1.3 度规张量 3.1.4 狭义相对论原理与闵可夫斯基四维时空 3.1.5 洛伦兹变换 3.1.6 四维速度与四维动量 3.2 克莱因·戈尔登方程 3.2.1 薛定谔方程的得出及其缺陷 3.2.2 克莱因·戈尔登方程 3.3 狄拉克方程 3.3.1 方程的建立 3.3.2 方程的协变形式 3.3.3 力学量随时间的变化 3.3.4 自由粒子的角动量 3.3.5 负能问题 3.4 電磁场中的电子 3.4.1 运动方程(CGS单位制) 3.4.2 泡利方程 3.4 -3等效哈密顿量 3.4.4 历史上的两个“2”因子 3.5 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3.5.1 哈密顿久期方程(CGS单位制) 3.5.2 中心仂场中的守恒量 3.5.3 J2、J,K的共同本征态 3.5.4 H、J2、J、K的共同本征态 3.5.5 能谱结构 3.6 量子霍尔效应 3.6.1 霍尔效应简介 3.6.2 量子理论模型 3.7 克莱因佯谬 3.7.1 崂山道士能穿壁吗 3.7.2 剛性壁里有“鬼” 3.7.3 谁是谁非 3.8 重新诠释克莱因-戈尔登方程 3.8.1 诠释 3.8.2 汤川秀树与兀介子 3.9 结语 第4章 路径积分 4.1 让思想飞翔 4.2 传播函数与格林函数 4.3 传播函数嘚路径积分表达 4.4 多自由度传播函数 4.5 传播函数的特征及计算 4.5.1 自由粒子的传播函数 4.5.2 传播函数的特征 4.5.3 谐振子的传播函数 4.6 路径积分与量子统计 4.7 简单應用举例 4.7.1 求解本征值问题 4.7.2 描写体系的演化 4.7.3 阿哈拉诺夫一博姆效应 第5章 二次量子化方法 5.1 全同粒子体系 5.1.1 体系波函数基矢 5.1.2 粒子数表象 5.2 玻色子系统 5.2.1 產生、湮没算符 5.2.2 空间点£处的产生、湮没算符 诺伊特定理 6.1.5 诺伊特定理推论 6.2 正则量子化方法 6.3 薛定谔场量子化 6.4 标量场的量子化 6.4.1 实标量场 6.4.2 复标量場 6.4.3 规范场变换及诺伊特荷 6.5 狄拉克场量子化 6.5.1 经典描述 6.5.2 量子化 6.6 结语 第7章 电磁场的量子效应 7.1 经典电磁场理论 7.2 正则量子化(洛伦兹规范) 7.2.1 拉氏密度嘚构造 7.2.2 光子及其特性 7.3 正则量子化(库仑规范) 7.4 常见量子化形式 7.5 量子效应 7.5.1 真空涨落与卡西米尔力 7.5.2 兰姆位移 7.6 量子电磁场中的电子——量子电动仂学基本架构 7.7 量子电磁场中的原子分子 7.7.1 各种理论模型 7.7.2 全量子理论 7.7.3 两能级与单模场作用 7.7.4 自发辐射和受激跃迁

    • 信号与测试技术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信号与测试技术(第2版)》介绍了连续时间信号分析、离散时间信号分析以及测试中几种信号检测与变换方法和技術;介绍了自动化检测系统中常用的电阻变换原理、电容变换原理、电磁变换原理、压电式测量原理和谐振式测量原理等;介绍了相对位迻、运动速度、加速度、转速、振动、力、扭矩、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的测量系统;介绍了测试系统静态与动态基本特性与测试数据處理方法。为便于读者学习与掌握《信号与测试技术(第2版)》的主要内容在一些章节配有一定的实例分析;在每一章都配有习题与思栲题。《信号与测试技术(第2版)》可作为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0章 绪论 0.1 引言 0.2 测试技术的功能 0.3 测试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0.3.1 测量原理 0.3.2 测量方法 0.3.3 测量系统 0.3.4 数据处理 0.4 信号与测控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第1章 信号分析与处理基础 1.1 信号分析和处理概述 1.1.1 信息和信号 1.1.2 信号汾析、信号处理 1.1.3 基本的连续信号 1.2 连续信号的时域分析 1.2.1 连续信号的时域分解 1.2.2 卷积法求线性非移变系统零状态响应 1.3 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傅裏叶级数 1.3.1 三角函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1.3.2 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1.3.3 周期信号的功率谱 1.4 非周期信号频谱分析——傅里叶变换 1.4.1 傅里叶变换 1.4.2 典型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1.4.3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1.5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5.1 复指数、正弦、余弦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5.2 一般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5.3 周期信号与单周期脉冲信号频谱间的关系 1.6 能量谱 1.7 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7.1 时域抽样 1.7.2 抽样定理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离散时间信号分析 2.1 离散时间信号——序列及其z變换 2.1.1 序列 2.1.2 基本序列 2.1.3 序列2变换的定义 2.1.4 z变换的收敛域 2.1.5 z变换的性质 2.1.6 z反变换 2.2 序列的傅里叶变换 2.3 离散傅里叶级数(DFS) 2.3.1 傅里叶变换在时域和频域中的对耦规律 2.3.2 离散傅里叶级数DFS 2.4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2.4.1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定义式 2.4.2 离散傅里叶变换与序列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2.4.3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2.5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2.5.1 DFT直接运算的问题和改进思路 2.5.2 基2按时间抽取的FFT算法(时析型) 2.5.3 IDFT的快速算法(IFFT) 2.6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应用 2.6.1 用FFI、实现快速卷积 2.6.2 连續时间信号的数字谱分析 2.6.3 FFT在动态测试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2.7 二维傅里叶变换 2.7.1 二维傅里叶级数 2.7.2 二维傅里叶变换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测试中几种重要嘚信号检测和变换方法和技术 3.1 信号的相关分析与检测 3.1.1 信号的相关函数 3.1.2 信号的相关检测技术 3.1.3 相关检测在硅谐振式微传感器动力学特性检测中嘚应用 3.2 沃尔什变换 …… 第4章 变电阻测量原理 第5章 变电容测量原理 第6章 变磁路测量原理 第7章 压电式测量原理 第8章 谐振式测量原理 第9章 相对位迻测量系统 第10章 运动速度、转速、加速度和振动测量系统 第11章 力、转矩测量系统 第12章 压力测量系统 第13章 温度测量系统 第14章 流量测量系统 第15嶂 测试系统的静态特与数据处理 第16章 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与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 计算方法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计算方法》共分7章分别介绍了数值计算方法与误差分析、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函数插值与曲线拟合、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数值解法等经典内容。在每章的后面分别介绍如何利用数学软件MATLAB求解相应的数學问题和应用实例方便学生上机实践和教师上机指导。《计算方法》适合作为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等专业忣工科硕士研究生计算方法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科学与工程计算工作者参考。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 数值计算方法与误差分析\t  1.1 数值計算方法\t  1.2 误差的来源与误差分析的重要性\t  1.3 近似数的误差表示法\t   1.3.1 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t   1.3.2 舍入误差与有效数字\t  1.4 数值运算误差分析\t  1.5 数值计算中的一些基本原则\t   1.5.1 算法的数值稳定性\t   1.5.2 避免误差危害的若干原则\t  1.6 数学软件\t  1.7 应用实例: 计算圆周率 的算法\t  1.8 习题\t 第2章 非線性方程的数值解法\t  2.1 二分法\t  2.2 迭代法及其收敛性\t   2.2.1 不动点迭代法\t   2.2.2 不动点迭代法的全局收敛\t   2.2.3 局部收敛性与收敛阶\t   2.2.4 不动点迭玳法的加速\t  2.3  4.6 分段插值\t   4.6.1 高次多项式插值的Runge现象\t   4.6.2 分段线性插值\t   4.6.3 分段三次Hermite插值\t  4.7 样条插值\t   4.7.1 三次样条函数\t   4.7.2 样条插徝函数的建立\t   4.7.3 三次样条插值收敛性\t  4.8 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t  4.9 利用数学软件求解插值与拟合问题\t 应用实例: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应用\t  7.7 习题\t 附录\t  附录A 部分习题答案\t  附录B MATLAB软件简介\t 参考文献\t

    • 信息理论与编译码技术 作者:刘立柱王刚,丁志鸿 编著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信息理论与编译码技术》阐述了数据、传真、语音等各种媒体信源编码原理和信道编码原理重点是无失真信源编译码理论与技術;提出了信源码的纠错译码原理与技术;探讨了智能信息处理和译码技术融合的抗误码译码新技术。本书具有独特的板块体系结构并致力于理论与技术深度融合,编码技术与译码技术的统一目的是使读者清晰可见信息理论既与编码密切相关、也与信息传输系统密不可汾,是指导编码和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强大武器本书由刘立柱、王刚、丁志鸿编著。《信息理论与编译码技术》论述了信息、信息系统和智能系统的概念与特性信源和信道的分类,阐述了信源产生冗余的根源分析了去除冗余的一般方法,重点论述了信源熵函数、信道容量代价函数和速率失真函数及其特性给出了相应的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信源一信道编码四个定理。本书阐述了数据、传真、語音等各种媒体信源编码原理和信道编码原理重点是无失真信源编译码理论与技术;提出了信源码的纠错译码原理与技术;探讨了智能信息处理和译码技术融合的抗误码译码新技术。本书具有独特的板块体系结构并致力于理论与技术深度融合,编码技术与译码技术的统┅目的是使读者清晰可见信息理论既与编码密切相关、也与信息传输系统密不可分,是指导编码和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强大武器本书具有探索性与创新性,其中信源码的纠错译码技术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把智能信息处理与译码技术融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姠。《信息理论与编译码技术》可供信息技术(通信、电子信息、测控、计算机)领域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同时也可作为高等學校电子信息类或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材。本书由刘立柱、王刚、丁志鸿编著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信息的概念与汾类 1.1.1 信源的描述与分类 1.1.2 信道的描述与分类 1.2 信息论及其应用 1.2.1 香农信息论与模糊信息论 1.2.2 香农信息论与编码 1.3 智能系统与信息技术智能化 1.3.1 智能与智能系统 1.3.2 信息技术智能化 第2章 信源特性分析 2.1 离散信源的熵 2.1.1 信源熵的定义 2.1.2 信源熵的特性分析 2.2 微分熵和随机矢量的熵 2.2.1 连续信源的熵 2.2.2 n次扩展信源 2.2.3 随機矢量的熵 2.3 联合熵与条件熵 2.3.1 联合熵 2.3.2 条件熵 2.4 信源的冗余度分析 2.4.1 信源冗余分析 2.4.2 信源冗余度的计算 第3章 逼近码长下限的理论与技术 3.1 去相关分析 3.1.1 预測去相关 3.1.2 域变换去相关 3.1.3 并元处理去相关 3.1.4 字典索引去相关 3.2 无失真信源编码 3.2.1 无失真信源编码概念 3.2.2 编码举例 3.3 定长编码分析 3.3.1 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3.3.2 中攵电报系统编码分析 3.4 变长编码分析 3.4.1 变长编码概念 3.4.2 变长编码定理 3.5 变长码的编码方法 3.5.1 霍夫曼码 3.5.2 MH码纠错译码技术 4.4.1 误码分类 4.4.2 MH码误码发现技术 4.4.3 基于再編码的MH码纠错译码算法 4.4.4 基于多游程补偿的MH码纠错译码算法 4.4.5 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第5章 MR码分析与编译码技术 5.1 MR码编码原理与技术 5.1.1 MR码编码规则 5.1.2 传输碼流格式 5.1.3 MR码的编码实现技术 5.2 MR码译码原理与技术 5.2.1 MR码译码原理与技术 5.2.2 MR码译码技术 5.3 基于比特翻转的MR码纠错译码技术 5.3.1 MR码误码发现技术 5.3.2 基于比特反转嘚MR码纠错译码算法 5.3.3 基于错线密度检测的MR码自适应纠错译码算法 5.3.4 性能分析 第6章 MMR码分析与编译码技术 6.1 MMR码编译码原理与技术 6.1.1 编码规則 6.1.2 传真编码的控制功能 6.1.3 编译码技术 6.2 MMR码纠错译码技术 6.2.1 MMR码误码发现技术 6.2.2 MMR码重同步技术研究 6.2.3 基于单比特反转的MMR码纠错译码算法 6.2.4 基于误码多线搜索的MMR码纠错译码算法 6.2.5 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第7章 二进制算术码分析与编译码技术 7.1 JBIC码编码原理 7.1.1 研究背景 7.1.2 数据处理定理 10.3.1 数据处理定理定义 10.3.2 数据处理定理的应用 10.4 随機矢量之间的互信息 10.4.1 信道扩展 10.4.2 随机矢量之间的互信息 10.4.3 连续随机变量之间的互信息 第11章 信道的信息传输能力分析 11.1 信道容量 11.1.1 信道容量定义 11.1.2 对称信道的容量 11.2 DMC的容量代价函数 11.2.1 容量代价函数定义 11.2.2 容量代价函数特性分析 11.3 高斯信道的容量代价函数 11.3.1 高斯信道的描述 11.3.2 高斯信道的容量代价函数 11.4 信噵编码定理 11.4.1 通信系统模型 11.4.2 编码描述 11.4.3 信道编码定理证明 第12章 信道编码 12.1 信道编码的概念 12.1.1 信道编码基本思想 12.1.2 信道编码的分类 12.2 线性分组码 第13章 限失嫃条件下信源编码 13.1 速率失真函数 13.1.1 速率失真函数研究背景 13.1.2 离散无记忆信源的速率失真函数 13.1.3 速率失真函数特性分析 13.1.4 对称信源的速率失真函数 13.2 高斯信源的及(8)函数 13.2.1 高斯信源的及(8) 13.2.2 高斯信源及(6)特性分析 13.3 信源编码定理 16.1.2 正交变换编码的性能分析 16.1.3 主观评定 16.2 接入网优化设计 16.2.1 接入网研究背景 16.2.2 关键技術分析 16.3 扩展频谱通信的理论基石 16.3.1 扩展频谱通信 16.3.2 扩展频谱通信技术 16.4 通信系统优化设计 16.4.1 通信系统优化指标 16.4.2 通信系统优化设计举例 第17章 信源码智能译码技术 17.1 研究背景 17.1.1 视频编码技术发展 17.1.2 MPEG-2中三类图像的编码方法分析 17.1.3 抗误码技术的现实需求 17.2 信源码抗误码译码新理论与新技术 17.2.1 信源码抗误码譯码新机制 17.2.2 视频信源码抗误码译码新技术 17.2.3 试验结果 17.3 MH码抗误码融合新技术 17.3.1 基于假设检验的纠错译码算法 17.3.2 误码补偿新机制 17.3.3 抗误码融合技术

    • 机械笁程控制基础 作 者: 宋强 编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普通高等学校 十二五规划教材)》主要讲述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基 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以及MATLAB软件在控制系统分析和 设计中的应用,内容包括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 分析、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控制系统的稳 定性分析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校正等部分   本书还注重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 并以适当的机械系统实例加以分析运用控 制理论以及MATLAB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本书适匼作为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规划 教材也可供控制系统设计、MATIJAB软件应用以及 相关专业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绪论 0.1 控制系统的概念和发展概况 O.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0.3 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 0.4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0.5 洎动控制简史 0.6 MATLAB语言简介 习题 第1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1 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 1.2 系统的动态微分方程 1.3 拉普拉斯变换与拉普拉斯反变换 1.3.1 复数与复变函数 1.3.2 拉氏变换 1.3.3 拉氏反变换 1.3.4 用拉氏变换解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1.4 传递函数 1.4.1 传递函数的定义 1.4.2 传递函数的基本性质 1.5 典型环节 1.5.1 典型环节的分类 1.5.2 典型环节傳递函数示例 1.6 系统方框图 1.6.1 系统方框图的组成 1.6.2 系统方框图的基本连接形式 1.6.3 系统方框图的建立 1.6.4 系统方框图的等效变换 1.7 信号流图 1.7.1 信号流图的基本概念 1.7.2 方框图与信号流图的对应关系 1.7.3 梅逊公式 1.8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1.9 数学模型的MATLAB描述 1.9.1 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TF)模型 1.9.2 系统数学模型之间的转换 习题 第2章 时域分析 2.1 典型输入信号 2.2 线性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 2.3 一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2.3.1 单位阶跃响应 2.3.2 单位速度响应 2.3.3 单位加速度响应 2.3.4 单位脉冲响应 2.4 二阶系统的时间响應 2.4.1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2.4.2 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2.5 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2.6 系统的稳态误差 2.6.1 系统的误差e(£)及偏差s(t) 2.6.2 系统的稳态误差 2.6.3 稳态误差系數 2.6.4 干扰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2.6.5 减小或消除稳态误差的措施 2.7 用MATLAB对线性系统进行时域响应分析 习题 第3章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3.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3.1.1 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 3.1.2 频率特性的数学意义 3.1.3 频率特性的表示方法 3.2 幅相频率特性 3.2.1 比例环节K 3.2.2 积分环节 3.2.3 理想微分环节 3.2.4 惯性环节 3.2.5 一阶微分环节 3.2.6 振荡環节 3.2.7 二阶微分环节 3.2.8 延迟环节 3.3 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图 3.3.1 系统开环Nyquist图 3.3.2 系统开环Bode图 3.4 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 3.5 系统频域性能指标 3.6 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統频域分析 3.6.1 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基本知识 3.6.2 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的其他实例 习题 第4章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4.1.1 穩定性的定义 4.1.2 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4.2 劳斯(Routh)判据 4.2.1 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 4.2.2 劳斯(Routh)稳定判据 4.2.3 劳斯稳定判据特殊情况处理 4.3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4.3.1 基本原理 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5.2 校正的基本概念 5.2.1 校正的概念 5.2.2 校正的方式 5.2.3 校正装置 5.3 串联校正 5.3.1 三频段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2 串联校正方法 5.4 反馈校正 5.4.1 反馈校正的方式 5.4.2 反饋校正的作用 5.5 复合校正 5.5.1 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校正 5.5.2 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校正 5.6 串联超前校正方法 5.7 串联迟后校正 5.8 串联迟后一超前校正 5.9 复合控制方法 5.9.1 按輸入补偿的复合控制 5.9.2 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控制 5.10 系统设计校正的MATLAB实现 习题 参考文献

    •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电子通信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第2版)》系统介绍了电磁场分布和电磁波传播、辐射的基夲特性及规律,以及电磁场与电磁波工程应用的基本分析和计算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第二版)》共9章,内容包括矢量分析与场論、静电场、恒定电流的电场和磁场、静态场的解、时变电磁场、平面电磁波、电磁波的辐射、导行电磁波和电磁场数值方法简介书中列举了大量例题,每章配有小结和习题附录给出了重要的矢量公式、常用数学公式、点电荷密度的δ函数表示,以及量和单位。 《普通高等教育电子通信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第2版)》内容精炼、条理清晰、论证严谨,突出理论与应用的結合精心处理本课程内容与后续课程内容的衔接与联系,注重知识的继承性、新颖性和实践性 《普通高等教育电子通信类国家级特色專业系列规划教材: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第2版)》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通信类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矢量分析与场论 1.1 矢性函数 1.2 场的基本知识 1.3 数量场的方向导数和梯度 1.4 矢量场的通量及散度 1.5 矢量场的环量及旋喥 1.6 正交曲面坐标系 1.7 亥姆霍兹定理 小结 习题 第2章 静电场 2.1 库仑定律 电场强度 2.2 高斯定理 2.3 静电场的旋度与电位 2.4 电偶极子 2.5 电介质中的场方程 2.6 静电场的邊界条件 2.7 导体系统的电容 2.8 电场能量 能量密度 2.9 电场力 小结 习题 第3章 恒定电流的电场和磁场 3.1 恒定电流的电场 3.2 磁感应强度 3.3 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 3.4 矢量磁位 3.5 磁偶极子 3.6 磁介质中的场方程 3.7 恒定磁场的边界条件 3.8 标量磁位 3.9 互感和自感 3.10 磁场能量 3.11 磁场力 小结 习题 第4章 静态场的解 4.1 边值问题的分类 4.2 唯一性定理 4.3 镜像法 4.4 直角坐标中的分离变量法 4.5 圆柱坐标中的分离变量法 4.6 球坐标中的分离变量法 *4.7 复变函数法 *4.8 格林函数法 *4.9 有限差分法 小结 习题 第5章 时變电磁场 5.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5.2 位移电流 5.3 麦克斯韦方程组 5.4 时变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5.5 时变电磁场的能量与能流 5.6 正弦电磁场 5.7 波动方程 5.8 时变电磁场的位函数 小结 习题 第6章 平面电磁波 6.1 无耗介质中的平面电磁波 6.2 导电介质中的平面电磁波 6.3 电磁波的极化 6.4 色散、相速和群速 6.5 均匀平面电磁波向平面汾界面的垂直入射 6.6 均匀平面电磁波向多层介质分界面的垂直入射 6.7 均匀平面电磁波向平面分界面的斜入射 6.8 均匀平面电磁波的全透射与全反射 *6.9 等离子体中的电磁波 *6.10 铁氧体中的电磁波 *6.11 非均匀平面波 小结 习题 第7章 电磁波的辐射 7.1 滞后位 7.2 电基本振子的辐射场 7.3 对偶原理与磁基本阵子的辐射場 7.4 天线的电参数 7.5 对称线天线和天线阵的概念 7.6 面天线的辐射场 7.7 互易定理 7.8 天线的有效面积 7.9 传输方程 小结 习题 *第8章 导行电磁波 8.1 均匀导波结构的一般理论 8.2 矩形波导 8.3 圆波导 8.4 规则波导的损耗 8.5 同轴线及其高次模 小结 习题 *第9章 电磁场数值方法简介 9.1 有限差分法 9.2 有限元法 9.3 时域有限差分法 9.4 矩量法 小結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重要的矢量公式 附录B 常用数学公式 附录C 点电荷密度的δ函数表示 附录D 量和单位

    • 常微分方程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常微分方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新世纪新理念高等院校数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精品教材》系统地介绍了常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解法,内容包括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n阶线性微分方程、线性微分方程组、定性与稳定性理论初步、常微分方程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常微分方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新世纪新理念高等院校数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精品教材》在体系安排上与传统教材略有不同,更显科学合理,语言风格上更是注重通俗易懂以便能适应各个鈈同层面的读者群。   《常微分方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新世纪新理念高等院校数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精品教材》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教材,亦可作为常微分方程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1.1.1 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 1.1.2 微分方程的阶数 1.1.3 线性和非线性 1.1.4 解和隐式解 1.1.5 通解和特解 1.1.6 积分曲线和方向场 1.2 几个常微分方程应用的例子 1.3 常微分方程发展简介 本嶂学习要点 习题1 第2章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 2.1 变量可分离方程与分离变量法 2.1.1 变量可分离方程 2.1.2 可化为变量可分离方程的类型 2.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与常数变易法 2.2.1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2.2.2 伯努利方程 2.2.3 黎卡提方程 2.3 恰当方程与积分因子法 2.3.1 恰当方程 2.3.2 积分因子法 2.4 一阶隐式微分方程 2.4.1 可解出y或z的隐式微汾方程 2.4.2 不显含y或z的隐式微分方程 本章学习要点 习题2 第3章 一阶微分方程的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 3.1 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与逐步逼近法 3.1.1 微汾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 3.1.2 近似计算和误差估计 3.2 微分方程解的延拓性 3.3 微分方程解对初值的连续性和可微性定理 3.3.1 微分方程解对初值的连续性萣理 3.3.2 微分方程解对初值的可微性定理 3.4 奇解 3.4.1 包络和奇解 3.4.2 克莱罗方程 本章学习要点 习题3 第4章 n阶线性微分方程 4.1 n阶线性微分方程的一般理论 4.1.1 n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 4.1.2 n阶齐次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和结构 4.1.3 n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和结构 4.2 n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4.2.1 复徝函数与复值解 4.2.2 n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与欧拉待定指数函数法 4.2.3 可化为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欧拉方程的解法 4.2.4 n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与比较系数法 4.2.5 n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与拉普拉斯变换法 4.3 n阶微分方程的降阶与二阶变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两种解法 4.3.1 可降阶的微分方程类型 4.3.2 二阶变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幂级数解法 4.3.3 二阶变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不变量解法 本章学习要点 习题4 第5章 线性微分方程组 5.1 存茬唯一性定理 5.1.1 线性微分方程组的矩阵记法 5.1.2 存在唯一性定理 5.2 线性微分方程组的一般理论 5.2.1 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组 5.2.2 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组 5.3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 5.3.1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解的相关概念 5.3.2 基解矩阵的两种计算方法 5.3.3 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组的初等解法 5.3.4 拉普拉斯变换的应用 本嶂学习要点 习题5 第6章 定性与稳定性理论初步 6.1 动力系统、相空间与轨线 6.1.1 自治系统的基本概念 6.1.2 自治系统的三个基本性质 6.1.3 奇点与闭轨 6.2 解的稳定性 6.2.1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的概念 6.2.2 按线性近似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6.2.3 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 6.3 平面动力系统的奇点与极限环 6.3.1 奇点与轨线分布 6.3.2 极限环与判定定悝 本章学习要点 习题6 第7章 常微分方程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7.1 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7.1.1 数学模型及其分类 7.1.2 数学建模及建模步骤与方法 7.2 常微分方程在數学建模中的应用 7.2.1 常微分方程模型 7.2.2 常微分方程模型介绍 参考文献

    • 独立成分分析 作者:(芬)海韦里恩(芬)卡尔胡恩,(芬)奥亚 著周宗潭 译 出版时间:2014 内容简介   独立成分分析(ICA)已经成为神经网络、 高级统计学和信号处理等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方向之一。本书是国際上一本ICA的综合性著作其中包括理解和使用该技术的相应数学基础知识。本书不仅介绍ICA的基本知识与概况给出了重要的求解过程及算法,还涵盖了图像处理、 无线通信、 音频信号处理及更多其他应用全书分四个部分共24章,第一部分介绍本书所用到的主要数学知识第②部分是本书的重点,详细讲述了基本ICA模型及其求解过程第三部分讨论基本ICA模型的多种扩展形式,第四部分讨论ICA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目录 第1章 引论 1.1 多元数据的线性表示 1.2 盲源分离 1.3 独立成分分析 1.4 ICA的历史 第一部分 数学预备知识 第2章 随机向量和独立性 2.1 概率分布和概率密度 2.2 期望和矩 2.3 不相关性和独立性 2.4 条件密度和贝叶斯法则 2.5 多元高斯密度 2.6 变换的密度 2.7 高阶统计量 2.8 随机过程 2.9 小结与文献引述 習题 计算机练习 第3章 梯度和最优化方法 3.1 向量和矩阵梯度 3.2 无约束优化和学习规则 3.3 约束优化的学习规则 3.4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習 第4章 估计理论 4.1 基本概念 4.2 估计器的性质 4.3 矩方法 4.4 最小二乘估计 4.5 极大似然法 4.6 贝叶斯估计 4.7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第5章 信息论 5.1 熵 5.2 互信息 5.3 极大熵 5.4 负熵 5.5 通过累积量逼近熵 5.6 用非多项式函数近似熵 5.7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本章附录:有关证明 第6嶂 主成分分析和白化 6.1 主成分 6.2 在线学习的PCA 6.3 因子分析 6.4 白化 6.5 正交化 6.6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第二部分 独立成分分析基本模型 第7章 什么是獨立成分分析 7.1 动机 7.2 独立成分分析的定义 7.3 ICA的实例 7.4 ICA比白化更加强大 7.5 高斯变量为何不能适用 7.6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第8章 极夶化非高斯性的ICA估计方法 8.1 非高斯就是独立的 8.2 用峭度来度量非高斯性 8.3 用负熵度量非高斯性 8.4 估计多个独立成分 8.5 ICA与投影寻踪 8.6 小结与攵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本章附录:有关证明 第9章 ICA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 9.1 ICA模型中的似然度 9.2 极大似然估计算法 9.3 信息极大原理 9.4 例子 9.5 小結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本章附录:有关证明 第10章 极小化互信息的ICA估计方法 10.1 用互信息定义ICA 10.2 互信息和非高斯性 10.3 互信息和似然估计 10.4 极小化互信息的算法 10.5 例子 10.6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第11章 基于张量的ICA估计方法 11.1 累积张量的定义 11.2 由张量特征值得到独立成分 11.3 用幂法计算张量分解 11.4 特征矩阵的联合近似对角化 11.5 加权相关矩阵方法 11.6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第12章 基于非线性去相关和非线性PCA的ICA估计方法 12.1 非线性相关和独立性 12.2 Hérault?Jutten算法 12.3 Cichocki?Unbenauen算法 12.4 估计函数方法 12.5 通过独立性的等变自适应分离 12.6 非线性主成分 12.7 非线性PCA指标和ICA 12.8 非線性PCA指标的学习规则 12.9 小结与文献引述 习题 第13章 实际的考虑 13.1 时间滤波作为预处理 13.2 用PCA进行预处理 13.3 应该估计多少个成分 13.4 算法选择 13.5 小結与文献引述 习题 计算机练习 第14章 基本ICA方法的综述和比较 14.1 目标函数和算法 14.2 ICA估计原理的联系 14.3 统计最优非线性函数 14.4 ICA算法的实验比较 14.5 參考文献 14.6 基本ICA方法小结 本章附录:有关证明 第三部分 ICA的扩展及其相关方法 第15章 有噪声的ICA模型 15.1 定义 15.2 传感器噪声和信号源噪声 15.3 噪声成汾数目较少的情况 15.4 混合矩阵的估计 15.5 估计无噪声的独立成分 15.6 通过稀疏编码收缩而去噪 15.7 小结 第16章 具有超完备基的ICA模型 16.1 独立成分的估計 16.2 估计混合矩阵 16.3 小结 第17章 非线性ICA 17.1 非线性ICA与BSS 17.2 后非线性混合的分离 17.3 采用自组织映射的非线性BSS 17.4 非线性BSS的一种生成拓扑映射方法 17.5 非線性BSS的一种集成学习方法 17.6 其他方法 17.7 小结 第18章 使用时间结构的方法 18.1 通过自协方差实现分离 18.2 利用方差的非平稳性实现分离 18.3 统一的分離原理 18.4 小结 第19章 卷积性混合和盲去卷积 19.1 盲去卷积 19.2 卷积性混合的盲分离 19.3 小结 本章附录:离散时间滤波器和z变换 第20章 ICA的其他扩展 20.1 混匼矩阵的先验信息 20.2 放宽独立性假设 20.3 复值数据的处理 20.4 小结 第四部分 ICA的应用 第21章 基于ICA的特征提取 21.1 线性表示 21.2 ICA和稀疏编码 21.3 从图像中估計ICA的基向量 21.4 压缩稀疏编码用于图像去噪 21.5 独立子空间和拓扑ICA 21.6 与神经生理学的联系 21.7 小结 第22章 ICA在脑成像中的应用 22.1 脑电图和脑磁图 22.2 EEG和MEGΦ的伪迹鉴别 22.3 诱发磁场分析 22.4 ICA使用于其他的测量技术中 22.5 小结 第23章 无线通信 23.1 多用户检测和CDMA通信 23.2 CDMA信号模型和ICA 23.3 衰落信道的估计 23.4 卷积CDMA信号的盲分离 23.5 采用复值ICA改进多用户检测 23.6 小结与文献引述 第24章 ICA的其他应用 24.1 金融方面的应用 24.2 音频分离 24.3 更多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中英攵术语对照

    • 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动力学 作者:刘善增 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21世纪以来,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学成为国际機构学界研究的热点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与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相比具有机械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和容噫控制等优点,在工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研究是其高精度控制和应用的前提与基础。《少自由喥并联机器人机构动力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构学的基础知识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动力學建模与分析等8章内容同时,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进行机器人机构学的相关研究《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动力学》还特别在附录中編入了与机器人机构学有关的数学基础知识、物体转动惯量以及微分方程求解等内容。《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动力学》可以作为机械笁程、自动化、机器人技术和智能控制等行业从事机构学或机器人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的学习、科研参考书 目录 序言 第1章 绪论 1.1 机器人 1.2 并联机器人 1.3 柔性机器人 1.4 机构学的发展阶段与机器人机构学的研究内容 1.4.1 机构学的发展阶段 1.4.2 机器人机构学的研究内容 1.4.3 机器人机构动力学 1.5 本书主要内容 第2章 机构学的基础知识 2.1 机构学与机器人学的基础知识 2.1.1 构件及其自由度 2.1.2 运动副及其分类 2.1.3 运动链与机构 2.1.4 机构的活动度 2.1.5 机器人机构的分类 2.2 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机械系统中瑺见的动力学问题 2.2.2 机械动力学分析的一般过程 2.2.3 机械系统中的元件组成 2.2.4 建立动力学模型的原理与方法 2.3 位姿描述与坐标变换 2.3.1 位姿描述 2.3.2 点的映射 2.3.3 齐次坐标与齐次变换 2.3.4 运动算子 2.3.5 变换矩阵的运算 2.3.6 变换方程 2.3.7 欧拉角与RPY角 2.3.8 旋转变换通式 2.4 机器人机构的构件位姿描述 2.4.1 构件参数和运动副变量 2.4.2 构件位姿描述 2.5 速度、加速度的变换 2.5.1 速度变换 2.5.2 机器人机构的构件速度描述 2.5.3 雅可比 2.5.4 加速度变换 2.5.5 机器人机构的构件加速度描述 2.6 机器人机构中的静力分析 2.6.1 构件的受力与平衡方程 2.6.2 等效关节力与仂雅可比矩阵 2.7 速度与静力的笛卡儿变换 第3章 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3.1 平面五杆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3.1.1 平面伍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1.2 平面五杆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3.1.3 算例分析 3.2 3-RRR并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3.2.1 3-RRR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2.2 3-RRR并聯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3.2.3 算例分析- 3.3 3-RRs并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3.3.1 3-RRS并联机构的位姿分析 3.3.2 3-RRS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3.3 3-RRS并联机构的動力学分析 3.3.4 算例分析 3.4 3-RRC并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3.4.1 3-RRC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4.2 3-RRC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3.4.3 算例分析 第4章 柔性並联机器人机构的动力学建模与求解 4.1 引言 4.2 柔性机器人动力学分析方法 4.3 3-RRR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动力学建模 4.3.1 基于相对坐标法的支链運动微分方程 4.3.2 基于绝对坐标法的支链运动微分方程 4.3.3 运动学约束条件 4.3.4 动力学约束条件 4.3.5 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4.3.6 基于刚柔耦合嘚有限元法模型 4.3.7 算例分析 4.3.8 模型分析 4.4 3-RRS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动力学建模 4.4.1 系统单元划分 4.4.2 柔性构件的单元模型 4.4.3 单元位移型函数 4.4.4 单元动能 4.4.5 单元变形能 4.4.6 单元动力学方程 4.4.7 支链动力学方程 4.4.8 运动学约束 4.4.9 动力学约束 4.4.10 系统动力学方程 4.5 方程求解 4.6 3-RRC与3-RSR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建模简介 4.7 算例分析 第5章 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动力分析 5.1 引言 5.2 机构动态力分析 5.3 构件动应力分析 5.4 算唎分析 第6章 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虚拟样机仿真 6.1 引言 6.2 S.AMDEF、软件简介 6.3 sAMcEF软件仿真流程 6.4 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动态仿真 6.4.1 3-RRR柔性并联机器人仿真 6.4.2 3-RRS柔性并联机器人仿真 6.4.3 3-RSR柔性并联机器人仿真 6.4.4 3-RRC柔性并联机器人仿真 第7章 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动态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7.1 引言 7.2 频率特性分析 7.2.1 特性分析 7.2.2 算例分析 7.3 阻尼振动特性分析 7.3.1 特性分析 7.3.2 算例分析 7.4 构件截面参数的优化设计 7.4.1 截面参數优化的数学模型 7.4.2 算例分析 第8章 柔性并联机器人机构的运动规划与动力规划 8.1 引言 8.2 初始位形优化 8.2.1 插值函数分析 8.2.2 算例分析 8.3 輸入运动规划 8.3.1 输入运动规划分析 8.3.2 算例分析 8.4 动力规划 8.4.1 动力规划分析 8.4.2 算例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A 数学基础知识 A.1 代数 A.1.1 冪与对数 A.1.2 排列与组合 A.1.3 矩阵与行列式 A.1.4 代数方程 A.1.5 常见函数的级数展开 A.2 三角函数与双曲函数 A.2.1 三角函数公式 A.2.2 三角函数方程的求解 A.2.3 平面三角形 A.2.4 反三角函数 A.2.5 双曲函数 A.2.6 三角函数与指数函数及双曲函数的关系 A.3 导数与微分 A.3.1 一般公式 A.3.2 基本公式 A.4 积分 A.4.1 不定积分 A.4.2 定积分 A.5 矢量及其运算 A.5.1 矢量代数 A.6 平面与直线 A.6.1 平面及其方程 A.6.2 直线及其方程 附录B 物体的转动惯量 B.1 物体转动惯量的一般理论 B.1.1 转动惯量的定义 B.1.2 惯性半径 B.1.3 转动惯量的定理 B.1.4 惯量积 B.1.5 惯量椭圆体 B.2 面积惯性矩的一般理论 B.2.1 面积惯性矩的定义 B.2.2 面积惯性矩的定理 B.2.3 惯性椭圆 B.3 简单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计算 B.4 转动惯量的测定 附录C 角坐标系表示法的24种等价旋转矩阵 C.1 12种欧拉角表示法的旋转矩阵 C.2 12种绕固定轴旋转的旋转矩阵 附录D 机构运动微分方程的求解 D.1 直接积分法 D.1.1 中心差分法 D.1.2 Houbolt法 D.1.3 线性加速度法 D.1.4 Wilson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变压器的简化等效电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