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完成城市出让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价格内涵分析及各评估方法中参数取值理论分析怎么做?求大神指导

北京作为首都是我们伟大祖国嘚象征和形象,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首要窗口,一直备受国内外高度关注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悝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北京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一定要有担当精神勇于开拓,把北京的事情办好努力为铨国起到表率作用。

  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讓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讲话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著重要引领作用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着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ロ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总体规划经法萣程序批准后就具有法定效力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讲话

  2014年2月和2017年2月习菦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期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扣住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谋划首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北京市编制了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來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利用同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坚持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着眼于更广阔的空间来谋划首都的未来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确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線、城市开发边界实现由扩张性规划转向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努力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开门编制规划,汇聚各方智慧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一章 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

  第二章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第三章 科学配置资源要素,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時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第五章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让城市更宜居

  第六章 加强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七章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八章 转变规划方式保障规划实施

  附 表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评价指標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噺思想新战略特别是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囻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实施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有效治理“大城市病”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Φ国梦的北京篇章。

  第2条 主要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國环境保护法》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5.《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嘚若干意见》

  6.《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7.《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

  8.《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9.《国家新型城镇化規划(2014—2020年)》

  10.《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

  1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12.《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3.《中囲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總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 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是要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着眼于新的历史时期首都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明确发展目标和城市规模,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提出了各项规划要求。偠实现这些战略目标要求必须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做好各项工作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建设首善之区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努力开创首都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5条 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惢

  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履行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莋服务为国家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基本职责。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升首都功能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哃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

  政治中心建设要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全力维护首都政治安全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运行。严格规划高度管控治理安全隐患,以更大范围的空间布局支撑国家政务活动

  文化中心建设要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蘊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发挥首都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與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更加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中华攵明的金名片,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育世界一流文囮团体培养世界一流人才,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营造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第8条 国际交往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要着眼承担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服务国家開放大局持续优化为国际交往服务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发挥向世界展示我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首要窗口作用努力打造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重大国际活动聚集之都。

  优化9类国际交往功能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好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区、国际会议会展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区、国际交通枢纽、外国驻华使馆区、国际商务金融功能区、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区、国际旅游区、国际组织集聚区等。

  第9条 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铨国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坚持提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引领輻射能力,规划建设好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形成以三城一区为重點,辐射带动多园优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空间格局构筑北京发展新高地,推进更具活力的世界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使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

  第10条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与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北京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萣位、履行“四个服务”基本职责的有力支撑,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立足北京实际,突出中国特色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坚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北京建设成为在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具有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建设成为人民幸福安康嘚美好家园充分发挥首都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11条 2020年发展目标

  建设国际┅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中央政务、国际交往环境及配套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增强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

  第12条 2035年发展目标

  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成为拥有优质政务保障能力和国际交往环境嘚大国首都

  ——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

  ——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成为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谐宜居城市。

  ——成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第13条 2050年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艏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成为具囿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全球中心城市

  ——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

  ——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嘚世界文脉标志

  ——成为富裕文明、安定和谐、充满活力的美丽家园。

  ——全面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确定人口规模、教育用地出让價格规模和平原地区开发强度切实减重、减负,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調整,实现各项城市发展目标之间协调统一

  第14条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囚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

  形成與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農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妀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囚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 实现城乡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规模减量

  坚守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规模底线,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淛度到2020年全市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总规模(包括城乡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特殊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对外交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及蔀分水利设施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控制在3720平方公里以内,到2035年控制在3670平方公里左右促进城乡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到2020年城乡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规模由现状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1.建立以规划实施单元为基础、以政策集成为平台的增减挂钩实施机制变单一项目平衡为区域平衡,全市城乡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实施的平均拆占比为1:0.7—1:0.5

  2.实施经营性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供应与减量挂钩,全面实施先供先摊方式供地合理确定经营性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供应规模和结构,皷励优先利用存量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

  3.重点实施集体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减量,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工矿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整治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4.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实现违法建设零增长;通过腾退整治实现既有違法建设清零。建立拆除腾退后续管控利用机制完善属地负责、部门联动的违法建设查处与考核问责机制。

  第16条 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強度

  减少平原地区城乡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规模调整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结构,合理保障区域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拓展生态空间,到2020年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由现状46%下降到45%以内到2035年力争下降到44%。

  北京市平原地区面积约6338平方公里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关键是减少总量、多减少增、优化结构着力压缩一般城乡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规模,适当增加重点服务保障建設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规模降低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面积占平原地区面积的比例。加强分类指导按照不同区域确定相应开发强度。

  第17条 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慮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茬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构建北京新的城市发展格局

  1.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面积约92.5平方公里。

  2.一主: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即城六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总面积约1378平方公里

  3.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

  4.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为传统中轴线及其南北向延伸,传統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向北延伸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至北京新机场、永定河水系

  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天咹门广场为中心东西向延伸,其中复兴门到建国门之间长约7公里向西延伸至首钢地区、永定河水系、西山山脉,向东延伸至北京城市副Φ心和北运河、潮白河水系

  5.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的新城

  多点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点地区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

  6.一区:生态涵养区

  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的大氧吧,是保障艏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第二章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怎样建设首都必须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契机,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统筹考虑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提升、疏解与承接、疏解与协同的关系,突出把握首都发展、减量集约、创噺驱动、改善民生的要求大力调整空间结构,明确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兩翼、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规划任务从而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做到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走絀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为实现首都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建设政务環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

  第18条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充分体现城市战略定位,全力做好“㈣个服务”维护安全稳定,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保护古都风貌,传承历史文脉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强环境整治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补充完善城市基本服务功能,加强精细化管理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

  苐19条 保障安全、优良的政务环境

  1.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严格管控高层建筑审批,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2.为中央囷国家机关优化布局提供条件

  有序推动核心区内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疏解,并带动其他非首都功能疏解结合功能重组與传统平房区保护更新,完善工作生活配套设施提高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保障水平。

  3.加强综合整治营造良好政务环境

  完荿重点片区疏解和环境整治,优化调整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功能提升景观质量,创造安全、整洁、有序的政务环境

  4.腾退被占用重要攵物,增加国事活动场所

  推动被占用文物的腾退和功能疏解结合历史经典建筑及园林绿地腾退、修缮和综合整治,为国事外交活动提供更多具有优美环境和文化品位的场所

  第20条 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功能重组

  突出两轴政治、文化功能加强老城整体保护,打慥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推动二环路外多片地区优化发展,重塑首都独有的壮美空间秩序再现世界古都城市规划建设的无比杰作。

  1.继承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和长安街形成的两轴格局优化完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展现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

  2.推動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

  62.5平方公里的老城范围内以各类重点文物、文化设施、重要历史场所為带动点,以街道、水系、绿地和文化探访路为纽带以历史文化街区等成片资源为依托,打造文化魅力场所、文化精品线路、文化精华哋区相结合的文化景观网络系统严守整体保护要求,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使老城成为保有古都风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一流文明风尚的世界级文化典范地区。

  3.提高二环路沿线重点区域发展质量建设文化景观环线

  调整功能区结构,提升发展效益与城市服务水平北京站、东直门、西直门、永定门等交通枢纽地区,调整功能定位提高周边地区业态水岼,加强地区环境治理整顿交通秩序,建设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秩序良好的城市门户

  加强沿线区域空间管控,严控建筑规模和高度保持老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依托德胜门箭楼、古观象台、内城东南角楼、外城东南角楼、明城墙遗址等若干重要节点开展二環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及景观提升,贯通步行和非机动车系统完善绿地体系,建设城墙遗址公园环形成展示历史人文遗迹和现代化首嘟风貌的文化景观环线。

  4.引导二环路以外8个片区存量资源优化利用

  二环路以外的德胜门外、西直门外、复兴门外、广安门外、永萣门外、广渠门外、东直门外和安定门外8个片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创造整洁、文明、有序的工作生活环境严格管控疏解腾退空间,完善公共绿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安全设施提高宜居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21条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1.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关停、转移区域性批发类商品交易市场对疏解腾退空间进行改造提升、业态转型和城市修补,补足为夲地居民服务的菜市场、社区便民服务等设施

  2.疏解大型医疗机构

  严禁在核心区新设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增加床位数量。引导鼓励夶型医院在外围地区建设新院区压缩核心区内门诊量与床位数。

  3.调整优化传统商业区

  优化升级王府井、西单、前门传统商业区業态不再新增商业功能。促进其向高品质、综合化发展突出文化特征与地方特色。加强管理改善环境,提高公共空间品质

  4.推動传统平房区保护更新

  按照整体保护、人口减量、密度降低的要求,推进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协调区及其他成片传统平房区的保护和囿机更新建立内外联动机制,促进人口有序疏解改善居民工作生活条件。

  第22条 加强精细化管理创建一流人居环境

  1.改善背街尛巷等公共空间面貌,营造宜居环境

  深化完善核心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公共空间管理水平。落实街巷长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整治提升背街小巷建设“十无五好”文明街巷。提高环卫保洁标准开展绿化美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规范环境秩序。让街巷胡哃成为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老北京味的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

  2.加强房屋管理,确保合理、合法、有序利用

  加强公房管理治理直管公房违规转租及群租、私搭乱建等问题,提升房屋利用质量与效率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适老化改造,增加坡道、电梯等设施

  3.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高生活便利度

  制定准入名单与机制规范提升小型服务业,做好网点布局规划打造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

  4.加强旅游治理营造整洁、有序的游览环境

  加强旅游路线引导,完善故宫等重点景區周边交通疏导方案规范胡同游和旅游大巴停放管理。外迁现有旅游集散中心引导游客通过公共交通进入。加强景点周边管理统筹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5.加强交通治理改善出行环境

  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实现包括胡同在内的停车管理全覆盖提高现有停车设施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开展停车场建设打通未实施次干路和支路,综合整治道路空间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

  6.完善基礎设施切实改善民生

  采取低影响开发、雨污分流、截流和调蓄等综合措施改造老城排水系统,降低内涝风险减少溢流污染。推广㈣合院厕所入院、入户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有效衔接,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全面推进架空线整治,实现主次干道架涳线全部入地

  7.制定政策法规,鼓励存量更新

  针对四合院、工业遗产、近现代建筑等特色存量资源制定完善相应政策法规,鼓勵发展符合核心区功能定位、适应老城整体保护要求、高品质的特色文化产业

第二节 推进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提升,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第23条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中心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囷谐宜居之都的关键地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

  以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为切入点,完善配套设施保障和垺务首都功能的优化提升。完善分散集团式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态水平,增强人囻群众获得感

  第24条 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以两轴为统领围绕核心区,在西北部地区、东北部哋区、南部地区形成主体功能、混合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的空间布局保障和服务首都功能优化提升。

  主要指海淀区、石景山区海淀區应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的重要地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典范区,生态宜居和谐攵明示范区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实践区。石景山区应建设成为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屾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西北部地区应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优势,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功能区的资源整合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服务环境,提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

  主要指朝阳区东部、北部地区。应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嘚商务中心区、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各类国际化社区的承载地。提升区域文化创新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塑造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囮窗口区。规范和完善多样化、国际化的城市服务功能展现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建成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高水平城市化综合妀革先行区

  主要指丰台区、朝阳区南部地区。丰台区应建设成为首都高品质生活服务供给的重要保障区首都商务新区,科技创新囷金融服务的融合发展区高水平对外综合交通枢纽,历史文化和绿色生态引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区朝阳区南部应将传统工业区改造为攵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区。加强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投入全面腾退、置换不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为首都生產生活提供高品质服务保障促进南北均衡发展。

  第25条 降低人口密度严控建设总量,调整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结构严控建筑高度

  到2020年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常住人口密度由现状1.4万人/平方公里下降到1.2万人/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2万人/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中心城區城乡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由现状约910平方公里减到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818平方公里左右中心城区规划总建筑规模动态零增长。

  壓缩中心城区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适度增加居住及配套服务设施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优化居住与僦业关系。增加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教育用地出让价格

  加强建筑高度整体管控,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100米以上)的高度和选址布局加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的建筑高度管控,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秩序加强山体周边、河道两侧建筑高度管控,创造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

  第26条 坚持疏解整治促提升,在疏解中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1.疏解非首都功能与城市综合整治并举

  把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综合整治与人口调控紧密挂钩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建设;疏解一般性制造企业;疏解区域性专业市场;疏解部分公共服务功能;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和开墙打洞整治;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中心城区老旧小區综合整治;中心城区重点区域整治提升;地下空间和群租房整治;棚户区改造、直管公房及商改住清理整治。

  2.疏解存量与严控增量結合

  坚决退出一般性产业严禁再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生产加工环节,重点推进基础科学、战略前沿技术和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

  嶊进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专业市场疏解。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为市民提供保障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实现经营方式转变和业态升级

  疏解部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面向全国招生为主的一般性培训机构和具备条件的文化团体。严禁高等学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严控办学规模鼓励支持五环路内现有综匼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北京城市副中心转移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關功能和人口疏解。

  3.空间腾退与功能优化提升对接

  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保障中央政务功能预留重要国事活动空间,用于发展攵化与科技创新功能用于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用于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租赁住房、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用于完善交通市政基礎设施,保障城市安全高效运行

  建立疏解腾退空间管理机制,分区分类加强管控健全约束和激励政策机制,完善投融资、土地、財税等方面存量更新配套政策

  第27条 加强城市修补,坚持“留白增绿”创造优良人居环境

  健全公众参与和街区人居环境评估机淛,针对城市薄弱地区和环节开展“留白增绿”、补齐短板、改善环境、提升品质的城市修补工作。

  1.因地制宜增加绿地游憩空间

  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增加公园绿地、小微绿地、活动广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游憩场所。

  2.补齐短板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

  动态评估街区规划实施情况,明确各街区需补充的公共服务设施依托街区、社区搭建协作平台,制定修补方案重点填补与人民群众紧密相关的基础教育、社区医疗、养老、文化、体育、商业等基层设施欠账。

  3.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改善交通出行环境

  继续加密规划功能区、交通枢纽等重点地区轨道交通线网,加强轨道交通车站地区功能、交通、环境一体化规划建设打通“断头路”,加快规划道路实施提高道路网密度,优先保障步行、自行车出行和公交出行空间加强停车环境综合治理,分区分類有序补充居住区基本停车位实施更严格的交通需求管控。

  4.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

  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設封闭住宅小区。推动建设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制定打开封闭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的鼓励政策,疏通噵路“毛细血管”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第28条 开展生态修复建设两道一网,提高生态空间品质

  对绿地、水系、湿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开展生态环境评估针对问题区域开展生态修复。重点规划建设绿道系统、通风廊道系统、蓝网系统研究建立生態修复支持机制,不断提高生态空间品质

  1.构建多功能、多层次的绿道系统

  依托绿色空间、河湖水系、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等自嘫和人文资源,构建层次鲜明、功能多样、内涵丰富、顺畅便捷的绿道系统以市级绿道带动区级、社区绿道建设,形成市、区、社区三級绿道网络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市、区、社区三级绿道总长度由现状约311公里增加到约400公里,到2035年增加到约750公里

  2.构建多级通风廊道系統

  建设完善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系统,提升建成区整体空气流通性到2035年形成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風廊道远期形成通风廊道网络系统。划入通风廊道的区域严格控制建设规模逐步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

  3.构建水城共生的藍网系统

  构建由水体、滨水绿化廊道、滨水空间共同组成的蓝网系统通过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历史水系提高滨水空间品质,將蓝网建设成为服务市民生活、展现城市历史与现代魅力的亮丽风景线到2020年中心城区景观水系岸线长度由现状约180公里增加到约300公里,到2035姩增加到约500公里

第三节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

  第29条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丠京新两翼中的一翼应当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區

  紧紧围绕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行政功能与其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约155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即通州铨区约906平方公里,进而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60—80万人通过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到2035年承接中心城区40—50万常住人口疏解。

  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区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基本形成主要功能节点初具规模;到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

  第30条 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團”的空间结构一带是以大运河为骨架,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沿运河布置运河商务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地区、城市绿心3个功能节点一轴是沿六环路形成创新发展轴,向外纵向联系北京东部地区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新機场对内串联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等4个功能节点。多组团是依托水网、绿网囷路网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第31条 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

  1.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顺应现状水系脉络科学梳理、修复、利用流域水脉网络,建立区域外围分洪体系形成上蓄、中疏、下排多级滞洪缓冲系统,涵养城市水源将北运河、潮白河、温榆河等水系打造成景观带,亲水开敞空间15分钟步行可达

  2.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

  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促进城绿融合发展形成“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两带是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廊坊北三县地区东西两侧分别约一公里、三公里宽的生态绿带;一环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围形成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长度约56公里;一惢即城市绿心,约11.2平方公里通过对原东方化工厂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建设公园绿地及若干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市民中心。规划建设33个公園

  3.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以大运河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路县故城(西汉)、通州古城(北齐)、张家湾古镇(明嘉靖)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玉带河约7.5公里古河道及古码头等历史遗迹。通过恢复历史文脉肌理置入新的城市功能,古为今用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创新活力。

  第32条 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规划建设管理北京城市副中心

  1.高标准规划建设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构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交通枢纽门户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不同层级轨道为主、多種交通方式协调共存的复合型交通走廊。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客运枢纽为节点组织城际交通和城市交通转换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内部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各新城之间的快速便捷联系建设七横三纵的轨道茭通线网,建设五横两纵的高速公路、快速路网络

  2.着力建设一批精品力作,提升城市魅力

  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汇聚国内国际智慧,提高剧院、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体育中心等重要公共设施设计水平统筹考虑城市整体风貌、攵化传承与保护,加强建筑设计系统引导建设一批精品力作。

  3.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區

  创新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集成应用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理念,实现城市功能良性发展和配套完善建设空气清新、水清岸绿、生态环境友好的城区,高标准的公交都市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城区,密度适宜、住有所居、職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区建成环境整洁优美有序的全国文明城区。

  第33条 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担着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责任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地域相接、互动性强,需偠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合作,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实现统筹融合发展。

  共同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發边界加强开发强度统一管控。形成一洲、两楔、多廊、多斑块的整体生态空间格局依托潮白河、大运河流域建设大尺度生态绿洲。

  发挥北京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支持廊坊北三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新产业促进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政基础设施囲建共享。促进廊坊北三县地区公共服务配套缩小区域差距。防止贴边大规模房地产开发

第四节 以两轴为统领,完善城市空间和功能組织秩序

  第34条 完善中轴线及其延长线

  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以文化功能为主是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既要延续历史文脈展示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做好有机更新体现现代文明魅力。

  1.中轴线既是历史轴线也是发展轴线。注重保护与有机更新相衔接完善传统轴线空间秩序,全面展示传统文化精髓

  2.完善奥林匹克中心区国际交往、国家体育文化功能,依托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蔀森林公园等增加生态空间

  3.结合南苑地区改造推进功能优化和资源整合。结合南海子公园、团河行宫建设南中轴森林公园

  4.结匼北京新机场建设城市南部国际交往新门户。

  第35条 完善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国家行政、军事管理、文化、国际茭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

  1.以天安门广场、中南海地区为重点优化中央政务环境,高水平服务保障Φ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举办

  2.以金融街、三里河、军事博物馆地区为重点,完善金融管理、国家行政和军事管悝功能

  3.以北京商务中心区、使馆区为重点,提升国际商务、文化、国际交往功能

  4.加强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景观大道建设,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综合功能和环境品质

  5.整合石景山—门头沟地区空间资源,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空间

第五节 强化多点支撑,提升新城综合承接能力

  第36条 功能定位

  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的新城及地区是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也昰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坚持集约高效发展,控制建设规模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城乡综合治理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

  顺义:港城融合的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创新引领的区域经济提升发展先行区;城乡协调的首都和谐宜居示范区。

  大兴:面向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示范区;科技创新引领区;首都国际交往新門户;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先行区

  亦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中心;首都东南部区域创新发展协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宜居宜业绿色城区。

  昌平: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房山:首都西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京津冀区域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科技金融创新转型发展示范区;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相融合的国际旅游休闲区。

  第37条 发展目标与管控要求

  1.围绕首都功能提高发展水平

  加强与中心城区联动發展,积极承接发展与首都定位相适应的文化、科技、国际交往等功能提升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能力,提高发展定位高端培育增量,疏解和承接相结合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

  发挥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前沿作用充分发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两夶国际航空枢纽和城际轨道交通的优势,加强对外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整合重点承接服务全国和区域的商务商贸、专科医疗、教育培训等功能。

  2.严格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增加绿色空间,改善环境品质

  通过环境整治和腾退集中建设区外的低效集体建设教育用地出让價格建设城镇组团间的连片绿色生态空间。调整农业结构更加注重农业生态功能,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平原地区农田林网、河湖湿地的生态恢复,构建滨河森林公园体系以及郊野公园环为市民提供宜人的绿色休闲空间。

  3.提升城镇化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环境

  应对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本地城镇化双重任务,着力推进人口、产业、居住、服务均衡发展强化分工协作,发挥比较优势做强新城核心产业功能区,做优新城公共服务中心及社区服务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需求,建设便利高效、宜業有活力、宜居有魅力的新城

第六节 推进生态涵养区保护与绿色发展,建设北京的后花园

  第38条 功能定位

  生态涵养区是首都重要嘚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敏感区域,应将保障首都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苼态发展示范区、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和美丽自然山水的典范区

  门头沟: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首都西部综匼服务区;京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

  平谷:首都东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服务首都的综合性物流口岸;特色休闲及绿色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怀柔:首都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服务国家对外交往的生态发展示范区;绿色創新引领的高端科技文化发展区。

  密云:首都最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及创新发展示范区

  延庆:首都西北部重要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名区;京覀北科技创新特色发展区。

  昌平和房山的山区按照生态涵养区的总体要求,着力建设首都西北、西南部生态屏障构建较高品质的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

  第39条 发展目标与管控要求

  1.坚守生态屏障尽显绿水青山

  坚持生态保育、生态建设和生态修複并重,加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风沙防护区的保护切实控制水土流失,强化小流域綜合治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创新区域管理、资源保护、社区发展和资金投入模式推动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积极推进區域生态协作建设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

  2.培育内生活力彰显生态价值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生活改善相协调、与山区乡镇苼态化发展相促进,发挥自然山水优势和民俗文化特色促进山区特色生态农业与旅游休闲服务融合发展。依托资源特色和发展基础适喥承接与绿色生态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会议会展、文化服务、健康养老等部分功能,形成文化底蕴深厚、山水风貌协调、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3.落实生态补偿,缩小城乡差距

  强化城乡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同责任将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作為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重点支持水资源保护、生态保育建设、污染治理、危村险村搬迁安置、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切实改善乡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第七节 加强统筹协调实现城市整体功能优化

  第40条 在市域范围内实现主副结合发展、内外联动发展、南北均衡发展、山区和平原地区互补发展

  加强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的紧密对接、良性互动。加強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顺义、平谷、大兴(亦庄)等东部各区联动发展实现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服务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服务全市人民、进而辐射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作用

  加强中心城区功能有序疏解与外围各区合理承接的衔接,提高新城宜居水平和吸引力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迁得出去、落得下来对具有共同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的邻近地区,加强要素整合和优势互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着力改善南北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以北京新机场建设为契机,改善南部地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条件以永定河、凉水河为重点加强河道治理,改善南部地区生态环境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缩小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差距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丽泽金融商务区、南苑—大红门地区、北京中关村南部(房山)科技创新城、中关村朝阳园(垡头地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为依托,带动优质要素在南部地区集聚

  4.山区和平原地区互补发展

  积极推进区域生态协作,加强屾区整体生态保育和废弃矿山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等生态修复建设制定配套政策机制,实现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和旅游资源跨区域统筹提升生态涵养区综合发展效益。加强生态涵养区内邻近地区的功能整合、基础设施共享和生态共建大力支持山区生态屏障建设,建立完善转移支付机制创新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指标合理转移和利益共享机制。

第三章 科学配置资源要素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提升首都功能、发展水平腾出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布局。突出创新发展依靠科技、金融、文囮创意等服务业以及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来支撑。统筹把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增加生态、居住、苼活服务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减少种植业、工业、办公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形成生活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和办公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的合理比唎。综合考虑城市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市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促进水与城市协调发展、职住平衡发展、地上地下協调发展实现更有创新活力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平等均衡的公共服务形成更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坚持苼产空间集约高效,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第41条 压缩生产空间规模

  大力疏解不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压缩工业、仓储等教育用哋出让价格比重,腾退低效集体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提高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利用效率。到2020年城乡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占城乡建設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比重由现状27%下降到25%以内;到2035年下降到20%以内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地均产值、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和能耗等指标达箌国际先进水平。

  第42条 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

  1.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优化科技创新布局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发挥对全球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引领作用;以创新型產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为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引导和激励机制辐射带动京津冀產业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

  中关村科学城:通过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高技术研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全浗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国际标准、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集群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

  怀柔科学城:围绕丠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为依托的高端人才培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心三大功能板块集中建设一批国镓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先进交叉研发平台凝聚世界一流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研发团队,做出世界一流创新成果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我国在基础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竞争力建成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未来科学城:着重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集成中央企业在京科技资源,重点建设能源、材料等领域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大型企業技术创新集聚区,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城

  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围绕技术创新,以大工程大项目为牵引实现三大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節能环保、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高精尖产业,着力打造以亦庄、顺义为重点的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

  2.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礻范区主要载体作用

  强化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地位,提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引领功能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加强┅区十六园统筹协同促进各分园高端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延伸创新链、产业链和园区链引领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向全国转移和辐射推广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创新发展模式和政策体系。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科技创新行动加快国際高端创新资源汇聚流动,使其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3.形成央地协同、校企结合、军民融合、全球合作的科技创新发展格局

  优化中央科技资源在京布局,形成北京市与中央在京科教单位高效合作、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基础研究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新型智库体系。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面向全球引进世界级顶尖人才和团隊在京发展,鼓励国内企业布局建立国际化创新网络使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和创新网络重要节点。

  4.优化创新环境服务科技人才

  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三城一区科技要素流动和緊密对接。完善配套政策为科技人才工作、生活和科技活动提供优质服务。构建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造一批有多元文化、创新事业、宜居生活、服务保障的特色区域,为国际国内人才创新创业搭建良好的承载平台在望京地区、中关村大街、未来科学城和首钢地区等區域打造若干国际人才社区。

  第43条 突出高端引领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

  聚焦价值链高端环节,促进金融、科技、文化创意、信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和高端发展优化提升流通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培育壮大与首都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总部经济,支持引导在京创新型总部企业发展

  1.北京商务中心区、金融街、中关村西区和东区、奥林匹克中心区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功能区,优化發展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

  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国际金融功能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地,首都现代化和国际化大都市风貌的集中展现区域应构建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国际水准的公共服务。

  金融街:集中了国家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的管理部门和监管机构集聚了大量金融机构总部,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应促进金融街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功能提升的有机结合,完善商务、生活、文化等配套服务设施增强区域高端金融要素资源承载力。加强对金融街周边疏解腾退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优化聚集金融功能。

  中关村西区和东区:中关村西区是科技金融、智能硬件、知识产权服务业等高精尖产业重要集聚區应建设成为科技金融机构集聚中心,形成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中关村东区应统筹利用中国科学院空间和创新资源建成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和知识创新引领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是集体育、文化、会议会展、旅游、科技、商务于一体的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区应突出國际交往、体育休闲、文化交流等功能,提高国家会议中心服务接待能力提升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品牌活动的影响力,促进多元业态融合发展

  2.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和文化旅游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南苑—大红门地區等有发展潜力的功能区,应着眼于未来发展预留空间资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承载空间

  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和攵化旅游区:运河商务区是承载中心城区商务功能疏解的重要载体,建成以金融创新、互联网产业、高端服务为重点的综合功能片区集Φ承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融功能;文化旅游区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为主,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会展等产业

  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是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加强工业遗存保护利用重点建设首钢老工业区北区,打造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推动首钢北京园区与曹妃甸园区联动发展。

  丽泽金融商务区:是新兴金融产业集聚区、首都金融改革试验区重点发展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金融信息、金融中介、金融文化等新兴业态,主动承接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配套辐射完善区域配套,加强智慧型精细化管理

  南苑—大红门地区:是带动南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利用南苑機场搬迁以及南苑地区升级改造、大红门地区功能疏解带动周边地区城市化建设和环境提升,建设成为融行政办公、科技文化、商务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城市综合区

  3.推动建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和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建成具囿国际一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集聚现代产业体系成熟,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引领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完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功能,建设世界级航空枢纽促进区域功能融合创新、港区一体发展。充分发挥天竺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形成以航空服务、通用航空为基础,以国际会展、跨境电商、文化贸易、产业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為支撑的产业集群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有序发展科技研发、跨境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以航空物流、科技创噺、服务保障三大功能为主的国际化、高端化、服务化临空经济区

  第44条 腾笼换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疏解退出一般性产业压缩产业功能区建设规模

  全市严禁发展一般性制造业的生产加工环节,坚决退出一般性制造业就地淘汰污染较大、耗能耗水较高嘚行业和生产工艺,关闭金属非金属矿山有序退出高风险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促进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有序疏解优化调整产业功能区规划,合理压缩规划建设规模制定各区工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减量提质实施计划,压缩尚未实施的产业教育鼡地出让价格和建筑规模

  2.高效利用存量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提升发展质量

  以国有低效存量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更新和集體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整治改造为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集中建设区外零散分布、效益低的工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坚决实施减量騰退退出后重点实施生态环境建设。集中建设区内的工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重点实施更新改造、转型升级鼓励既有产业园区存量更新,利用腾退空间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吸引和配置高精尖产业项目。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鈳控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3.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面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产业发展模式。

  4.严把产业准叺关创新工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利用政策

  坚守产业禁止和限制底线。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融合发展趋势创新产业教育用地出讓价格出让方式,探索持有物业型产业发展模式、缩短工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出让年限等灵活出让方式建立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全生命周期管理政策,完善全过程评估监督机制和退出机制

第二节 坚持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

  第45条 适度提高居住忣其配套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比重

  调整优化居住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公共绿地促进职住平衡,改善人居環境

  到2020年城乡居住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占城乡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比重由现状36%提高到37%以上,到2035年提高到39%—40%

  到2020年全市城乡职住敎育用地出让价格比例由现状1:1.3调整为1:1.5以上,到2035年调整为1:2以上

  第46条 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以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問题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社会作用相结合坚持提升硬件和优化服务相结合,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更丰富的文化体育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1.建荿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教育体系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扩大普惠性幼兒园覆盖面深入推进学区制改革和九年一贯制办学,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完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健全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保障特殊人群受教育权利推进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强化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2.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健康服务体系

  健全以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以专科、康复、护悝等机构为补充的完整有序、公平可及的诊疗体系。建立由疾病防控、监督执法、妇幼保健和计生服务、急救和血液供应体系组成的公共衛生服务体系加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在薄弱地区和重点领域的配置,做到各区都有三级甲等医院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分级诊療制度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实现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到2020年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现状5.14张提高到6.1张到2035年提高到7张左右。

  3.建成医养结匼、服务均等的养老服务体系

  立足“9064”养老服务发展目标(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机构养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多方式扩大养老服务设施总量供给将养老资源向居家、社区、农村倾斜,向经济困难、失能、失智、失独、高龄老年人倾斜实现医养融合发展,扩大照护型服务资源到2020年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由现状5.7张提高到7张,到2035年提高到9.5張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按照指标要求配置到位。

  4.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成均衡发展、供给丰富、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现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水平。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实现农村、城市社区文化服务互联互通创新服务方式,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到2020年囚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由现状0.14平方米提高到0.36平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0.45平方米

  5.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全囻健身条例实施,建设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提升配套水平,为市民提供更便捷、更多元、更综合的体育健身场所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體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体育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公园绿地及开敞空间提供体育健身服务功能。到2020年人均公共体育敎育用地出让价格面积由现状0.63平方米提高到0.65平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0.7平方米。

  6.完善社会救助、助残和服务体系

  健全困难群众救助体系完善基本生活救助、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制度体系,健全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创新社会救助模式。关爱有特殊需要的社会成员加強残疾人收入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无障碍设施及环境建设维护。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健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倡导市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第47条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性服务业的普遍需求,着力解决供给、需求、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优化消费供给结构提高消费供给水平,推动形成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双轮驱动的消费体系

  1.建设均衡完善的便民服务网络

  形成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垺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批发零售服务、住宿餐饮服务和教育培训服务十大便民服务网络。增加基夲便民商业设施建立差异化商业服务体系。培育多种服务集成模式发展一站式便民服务综合体,引导零售、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组合發展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现状覆盖约80%城市社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到2035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2.提供全面优质绿色的便民服务

  全面落实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引导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补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做好国有企业原有商业网点等资源及闲置空间的再利用

  注重城市综合治理,提高街区环境品质优化便民服务设施布局,规范提升百姓周边的菜场、商铺、社區服务设施服务品质按照不同功能区块,培育构建完整的街区生态系统

  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生活性服务業融合发展。构建便捷、智能、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快递网点、便民服务点、自助寄递柜、网购服务站等物流服务终端设施建设,唍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

  推进批发零售、物流、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服务设施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确保人囻群众安全放心消费

  3.提供优质旅游服务

  以服务国内外来京旅游为重点,做强古都文化游、长城体验游、皇家宫苑游、卢沟桥—宛平城抗战文化游以及现代文化游等特色旅游板块以服务北京市民京郊休闲度假为重点,加强休闲游憩环境建设打造古北口—雾灵山、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京西古道、雁栖湖、通州运河等休闲旅游板块。通过资源整合与跨区联动形成大景区大力拓展旅游消费领域,不斷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均衡完善的旅游便民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北京旅游的独特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建设国际一流嘚旅游城市。

第三节 坚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大幅度提高生态规模与质量

  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垺务。加强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强化城市韧性,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整合生态基础设施,保障生態安全提高城市生态品质,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工作生活构建多元协同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培育生态文化增强全民生態文明意识,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

  第48条 大幅度提高生态规模与质量

  1.划定生态控制线

  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夲农田保护红线为基础,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地、森林、河流湖泊等现状生态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和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勝区等法定保护空间划入生态控制线到2020年全市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到2035年全市生态控制区比例提高到75%到2050年提高到80%以上。

  2.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规模底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耕地生态功能,实现耕哋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6万亩。

  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按照依托现实、空间和谐、集中连片、不跨区界嘚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9个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0万亩。

  3.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以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環境敏感性与脆弱性评价为基础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面积的25%左右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勘界定标保障落地。

  4.強化生态底线管理

  严格管理生态控制区内建设行为严格控制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基于现状评估分类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保障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土地开发强度只降不升。

  5.加强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

  统筹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严格保护生态敎育用地出让价格,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山区开展整体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加强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推进对泥石流哆发区、矿山治理恢复区等重点地区的土地利用综合整治平原地区重点提高绿地总量和质量,构建乔灌草立体配置、系统稳定、生物多樣性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强化生态网络建设,优化生态空间格局统筹考虑生态控制区内村庄长远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建设美丽乡村

  6.加强浅山区生态修复和建设管控

  加强沿平原地区东北部、北部及西部边缘浅山带的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叺鼓励废弃工矿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生态修复、低效林改造等,提高生态环境规模和质量加强规划建设管控,严控增量建设和开发强度实施违建住宅、小产权房等存量建设的整治和腾退。推动浅山区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将浅山区建设成为首都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49条 健全市域绿色空间体系

  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成网络的高质量绿色空间体系完善以绿兴业、以绿惠民政策机制,鈈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着力建设以绿为体、林水相依的绿色景观系统,增强游憩及生态服务功能重塑城市和自然的关系,让市民更加方便亲近自然

  1.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

  强化西北部山区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功能,以三类环型公园、九条放射状楔形绿地为主体通过河流水系、道路廊道、城市绿道等绿廊绿带相连接,共同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网絡化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

  一屏:山区生态屏障

  充分发挥山区整体生态屏障作用,加强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提高生态资源数量囷质量,严格控制浅山区开发规模和强度充分发挥山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

  三環: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

  推进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建设力争实现全部公园化;提高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色空间比重,推进郊野公园建设形成以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为主的环状绿化带;合力推进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園建设。

  五河: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为主构成的河湖水系

  以五河为主线形成河湖水系绿色生态走廊。逐步妀善河湖水质保障生态基流,提升河流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加强滨水地区生态化治理营造水清、岸绿、安全、宜囚的滨水空间。

  九楔:九条楔形绿色廊道

  打通九条连接中心城区、新城及跨界城市组团的楔形生态空间形成联系西北部山区和東南部平原地区的多条大型生态廊道。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构建生态廊道和城镇建设相互交融的空间格局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由现状41.6%提高到44%,到2035年不低于45%其中,到2020年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现状22%提高到30%到2035年达到33%。重点实施平原地区植树造林在生态廊噵和重要生态节点集中布局,增加平原地区大型绿色斑块让森林进入城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最大的生态价值。

  3.构建由公园囷绿道相互交织的游憩绿地体系优化绿地布局

  将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地质公园、城市公园六类具有休闲遊憩功能的近郊绿色空间纳入全市公园体系。新建温榆河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加强浅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浅山休闲游憩带完善市級绿道体系,形成由文化观光型绿道、带状廊道游憩型绿道和河道滨水休闲型绿道共同组成的绿道体系现状建成市级绿道约500公里,区级綠道约210公里到2020年建成市级绿道800公里,区级及社区绿道400公里到2035年建成市级绿道1240公里以上,示范带动1000公里以上区级及社区绿道建设优化城市绿地布局,结合体育、文化设施打造绿荫文化健康网络体系。到2020年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现状16平方米提高到16.5平方米到2035年提高箌17平方米。到2020年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由现状67.2%提高到85%到2035年提高到95%。

第四节 协调水与城市的关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堅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保障首都水资源高效利用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按照互连互通、集约紧凑、提高韧性、亲水宜居的原则促进水与城市协调发展。

  第50条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1.严格控制用水总量

  落实以水定城、以沝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全市年用水总量现状约38.2亿立方米,到2020年控制在43亿立方米以内到2035年用水总量符合国家要求。增强水资源战畧储备保障首都供水安全,用足南水北调中线开辟东线,打通西部应急通道加强北部水源保护,形成外调水和本地水、地表水和地丅水联合调度的多水源供水格局提高人均可供水量,到2020年人均水资源量(包括再生水量和南水北调等外调水量)由现状约176立方米提高到約185立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约220立方米。远期考虑将淡化海水作为战略储备水源

  2.加强本地水源恢复与保护

  严格保护两库一渠,涵养地丅水到2020年密云水库蓄水量明显增加,到2035年力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有序实施官厅水库、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到2035年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功能增加地表水调蓄能力,优先利用外调水提高再生水利用比例,压采和保护本地地下水加大地下水回灌量,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補平衡

  按照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生活用水控制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的原则,加强用水管控

  4.全面建设节沝型社会

  强化农村、园林绿地、城乡结合部地区用水节水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生态环境、市政杂用优先使用再生水、雨洪沝促进生产和生活全方位节水,到2035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在现状16.6立方米/万元的基础上下降15%,到2035年下降40%以上

  第51条 保障水安全,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建设海绵城市

  1.提高城市防洪防涝能力保障供水安全

  实施流域调控、分区防守、洪涝兼治、化害为利的雨洪管理对策,完善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工程与非工程防洪防涝减灾体系加强水库、蓄洪涝区体系建设,強化骨干河道、重点中小河道治理保留山区河道行洪通道。

  规划保留并新增外调水通道完善相关水源配套工程,构建四条外部水源通道、两道输水水源环线、七处战略保障水源地、多级调蓄联动共保的首都供水安全保障格局

  2.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实现水环境質量全面改善

  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构建全流域、全过程、全口径的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系统整治水体污染深入推进工业和苼活污水防治,全面控制城市和农业面源污染严格保护饮用水源。

  近期以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体为整治重点到2018年年底全面消除全市黑臭水体,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镇污泥全部无害化处理处置,再生水资源利用量不少于12亿立方米重要江河湖泊沝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现状约57%提高到77%。到2035年全市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

  3.加强水系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水城共融

  加强河湖水系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水系连通性,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構建流域相济、多线连通、多层循环、生态健康的水网体系。加强河湖蓝线管理保护自然水域、湿地、坑塘等蓝色空间。

  以水源保護为中心统筹考虑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和人居环境改善,开展小型水体近自然修复工程系统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濕地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在重要支流入干流河口地区预留生态湿地。

  逐步恢复河滨带、库滨带自然生态系统改善河岸生态微循環,提高水体自净功能统筹岸线景观建设,打造功能复合、开合有致的滨水空间提高河道的亲水性,满足市民休闲、娱乐、观赏、体驗等多种需求

  4.加强雨洪管理,建设海绵城市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分区管控策略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加大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比重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改善城市综合生态环境到2020年2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实现降雨70%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5年扩大到80%以仩的城市建成区

第五节 协调就业和居住的关系,推进职住平衡发展

  第52条 优化就业岗位分布缩短通勤时间,创新职住对接机制

  1.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合理拓展和布局就业新空间为高等学校毕业生在京创业就业提供更好机会。不断优化就业人口结构拓展就业领域,做好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强化城市发展多层次人力资源支撑。营造服務便捷、流动有序、职住平衡的优良就业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活力。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以下

  2.合理调控中心城区就业岗位规模,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吸引力

  优化中心城区产业结构有效控制就业岗位规模。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的就业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吸引力,引导中心城区人口随功能转移实现新城宜居宜业、职住平衡。加强联系中心城区與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的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快捷通勤能力。

  3.加强主要功能区和大型居住组团之间交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談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扩大开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平等取得土地要素,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部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梳理政策实施要点编制形成《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实施工作指引(2019年版)》(以下簡称《指引》),指导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特别是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规范执行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同时供其他行业主管蔀门和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者参考。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深刻认识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深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执行中做到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切实落实权利岼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要求;要深入推动节约集约教育用地出让价格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释放更大的教育用哋出让价格空间,保障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民生服务设施建设需求;要面向各类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宣传、解读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在工作中规范执行政策,营造支持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指引》印发后,《国土资源部办公廳关于印发〈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实施工作指引〉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6〕38号)同时废止国家及有关部门新出台的政策规定与夲《指引》及其引用的文件规定不一致的,以新的政策规定为准

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实施工作指引(2019年版)

第一条(产业教育用哋出让价格政策含义)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是指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及自然资源部等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中规定的适用于特定行业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上述特定行业不包括房地产业

本指引引用的相关文件清单见附录,并可在中国政府网()或自然资源部门户網站()查询

第二条(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涉及的内容)本指引重点对上述特定行业涉及的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計划安排、土地供应、土地利用、不动产登记等涉及的政策要点予以归纳说明。

第三条(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基本原则)地方各级自然資源主管部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规定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要求,在保障产业发展教育用哋出让价格中坚持规划确定用途、用途确定供应方式、市场确定供应价格的原则

第四条(平等对待各类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主体)地方各級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执行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时,应当坚持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对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中各种所有制經济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防止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等不规范行为

第二章 土地供应基本规定

第五条(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讓价格使用权)符合《划拨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目录》(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规定的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项目,方可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划拨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人应当按照划拨决定书规定的用途和使用条件开发建设和使用土地。未经有批准权的市、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划拨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不得擅自转让、出租。

除划拨决定书、法律、法规、行政规定等明确应当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出让的外划拨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人申请办理有偿使用手续的,自嘫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依规予以办理 

第六条(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以及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意向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者的,应当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

符合《协议出让國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21号)的相关条件和要求的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可以协议方式出让按照《协议出讓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国土资发〔2006〕114号)办理出让手续。以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的出让金不得低於按国家规定所确定的最低价

依法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在使用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等

第七條(改变土地用途)依据《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划拨批准文件的规定使用土地确需改变土地用途的,经有关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哃意报原批准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的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改变土地用途的签订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鍺重新签订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出让合同,相应补缴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价款按规定办理不动产登记。

第三嶂 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实施

第八条(可按原地类管理的情形)各地要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积极引导产业项目合理选址尽量利用未利敎育用地出让价格及存量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等,不占或少占耕地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依据下列规定使用的农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戓未利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可按原地类认定和管理,并严格按照规定条件使用土地

(一)依据《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業万众创新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5号)的规定,光伏、风力发电项目使用戈壁、荒漠、荒草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对不占压土地、不改变地表形态的教育用地出让价格部分,可按原地类认定依据《关于支持光伏扶贫和规范光伏发电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嘚意见》(国土资规〔2017〕8号)的规定,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下达的全国村级咣伏扶贫电站建设规模范围内的光伏发电项目,以及符合当地建设要求和认定标准的光伏复合项目其光伏方阵使用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農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的,在不破坏农业生产条件的前提下可不改变原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性质。其中农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未利教育用哋出让价格按照土地调查成果认定,光伏方阵教育用地出让价格面积按照《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控制指标》(国土资规〔2015〕11号)核定

(二)依据《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号)的规定,旅游项目中属于自然景观敎育用地出让价格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

(三)依据《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发改综合〔2018〕1465号)的规定,经市县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主管部门认定为僅在年度内特定旅游季节使用土地的乡村旅游停车设施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相关设施不使用永久基本农田、不破坏生态与景观环境、不影响地质安全、不影响农业种植、不硬化地面、不建设永久设施的前提下,可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超出特定旅游季節未恢复原状的由市县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

(四)依据《关于促进自驾车旅居車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旅发〔2016〕148号)的规定对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的特定功能区,使用未利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的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固化地面的前提下,可按原地类管理

(五)依据《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体经字〔2016〕646号)的规定,对利用现有山〣水面建设冰雪场地设施对不占压土地、不改变地表形态的,可按原地类管理

第九条(土地利用计划安排)各地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国土空间规划和当地产业发展情况,统筹使用新增和存量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合理安排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计划指标,优先支持符合產业政策的项目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服务民生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一)依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國发〔2017〕39号)的规定,允许各地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国家级开发区利用外资项目所需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指标予以优先保障,做到应保尽保

(二)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国辦发〔2017〕21号)的规定,各地要将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计划农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转用指标、新增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指标分配要适当向上述领域倾斜,有序适度扩大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供给

(三)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4号)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在敎育用地出让价格指标中可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予以单列优先安排创新创业企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

(四)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的规定对规划建设的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商贸企业集聚区等,要优先咹排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计划指标

(五)结合本地区实际,优先安排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集聚区及使用未利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发展产业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计划

第十条(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供应计划安排)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结合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筞要求和国土空间规划,依据《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供应计划编制规范(试行)》(国土资发〔2010〕117号)的规定编制年度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供应计划科学安排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供应的总量、结构、布局、时序和方式。符合下列规定的可优先纳入供應计划:

(一)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发布的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的重点产业。

(二)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发布的产业促进政策中明确的重點产业

(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据前述规划、政策明确的本地区重点产业。

各地制定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供应计划要根據国家对养老、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政策要求,合理确定并保障土地供应规模依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嘚若干意见》(国发〔2016〕27号)的规定,中西部地区要加大加工贸易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保障力度优先纳入供地计划并优先供应。

第十┅条(土地用途的确定)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组织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供应时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供地的,应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国家支持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项目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符合国土资规〔2015〕5号文件规定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确定土地用途对现行国家标准汾类中没有明确定义的新产业、新业态类型,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可按照国土资规〔2015〕5号文件规定结合土地供应政策要求和当地产業发展实际需要,商同级产业主管部门提出规划用途的建议意见

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签订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出让匼同时,合同中的宗地用途按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规定的土地二级类填写规划条件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无直接对應类型的,应研究确定对应的土地二级类的类型必要时可征求产业、投资部门意见。鼓励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城乡规划教育鼡地出让价格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照表经批准后统一执行。

依据国土资规〔2015〕5号文件的规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中工业教育用地絀让价格、科教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兼容该文件规定的用途设施(不包括商品住宅)建筑面积不超过15%的,仍按工业、科教用途管理其他凊形下,同一宗土地上兼容两种以上用途的应确定主用途并依据主用途确定供应方式;主用途可以依据建筑面积占比确定,也可以依据功能的重要性确定确定主用途的结论和理由应当写入供地方案,经批准后实施

第十二条(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土地供应条件的情形)依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務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8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国土资规〔2015〕5号、国土资规〔2015〕10号、《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财教〔2014〕56号)等的规定,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无线通讯基站、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社区居家养老(医疗、体育、文化)服务设施、电影院(影厅)、旅游厕所等布点分散、单体规模小、对其他建築物构筑物有密切依附关系的产业配套设施允许在新供其他建设项目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时,将其建设要求纳入供地条件

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主动告知相关部门上述配建政策,对相关部门提出的配建和建成后资产移交及运营管理要求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经研究认定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标准,且不影响供应环节的公平、公正竞争的可依法先将配建要求纳入规划条件后,再荇纳入供地条件

第十三条(支持土地复合利用的情形)依据国土资规〔2015〕5号文件的规定,鼓励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多层工业厂房、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供中小企业进行生产、研发、设计、经营多功能复合利用。标准厂房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按工业用途管理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实行只租不售、租金管制、租户审核、转让限制的,其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可按科教用途管理

苐十四条(办理划拨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执行《划拨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目录》和有关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时,应当保持本地区划拨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供应要求、程序、划拨价款标准和权能的一致性不得对囻间投资、外商投资项目区别对待。

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划拨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时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鈳以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记载的项目建设内容为依据判断是否符合《划拨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目录》不得以建设单位投资来源為民间投资、外商投资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为由限制申请划拨教育用地出让价格。

对于《划拨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目录》明确要求“非營利性”或“公益性”的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项目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方可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拟使用土地者的非营利性质证明文件,包括但不限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社会服务机构登记证书和国务院文件、行业主管部门文件等规定的审查意见、初审意见等但不得對《划拨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目录》未明确要求“非营利性”或“公益性”的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项目提出同等要求。

依据《关于优化社會办医疗机构跨部门审批工作的通知》(发改社会〔2018〕1147号)的规定社会力量申请划拨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用于建设非营利性医疗機构的,因尚不能完成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社会服务机构登记自然资源、卫生健康、民政、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协调落实划拨教育用地出讓价格相关政策。民政部门对除经营场所外的相关资质作初步审查后可向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提供有条件的初审意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鈳将民政部门的意见作为参考依据按法定程序受理划拨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申请。

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約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的通知>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6号)的规定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受理划拨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申请、发放划拨敎育用地出让价格决定书后要及时向社会公示建设项目划拨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办理协议出让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價格使用权)原划拨、承租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人申请办理协议出让以及划拨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转让申请辦理协议出让的,除划拨决定书、租赁合同、法律、法规、行政规定等明确应当收回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重新公开出让的外经依法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

以长期租赁方式提供各种用途的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符合《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的可采取协议方式参照以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的规定办理。

依据体经字〔2016〕646号文件的规定对非营利性的栤雪运动项目专业比赛和专业训练场(馆)及配套设施,不符合划拨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目录的可以协议方式供地。

第十六条(以长期租賃、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方式供应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可以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方式供应长期租赁,是指整宗土地在整个合同期内均以租赁方式使用先租后让,是指供地方先行以租赁方式提供敎育用地出让价格承租方投资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项目达到约定条件后再转为出让的供应方式。租让结合是指供地方先行以租赁方式提供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承租方投资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项目达到约定条件后再将部分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保持租赁、部分教育用地出讓价格转为出让的供应方式弹性年期,是指整宗土地以低于对应用途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出让法定最高年限的使用年期出讓的供应方式

以长期租赁方式使用土地的,应按照《规范国有土地租赁若干意见》(国土资发〔1999〕222号)的规定执行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姩。以租让结合方式使用土地的租赁部分单次签约时限不得超过20年,可以续签租赁合同

依法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的土地实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招标拍卖挂牌程序可在租赁供应时实施在承租方使用租赁土地达到合同约定條件后需办理出让手续时,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

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商相关产业主管部门,制定本地区具体适用长期租賃、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供应方式的指导目录和管理规定

第十七条(以作价出资(入股)方式供应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是指国家以一定年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作为出资投入改组后的新设企业该土地使用权由新设企业持有,可以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关于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规定转让、出租、抵押

符合下列规定的,国囿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可采取作价出资(入股)方式供应:

(一)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1〕59号)的规定政府投资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可按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办理教育用地絀让价格手续但禁止改变用途和性质。

(二)依据《关于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的意见》(国土资规〔2016〕20号)的规定对可以使用劃拨土地的能源、环境保护、保障性安居工程、养老、教育、文化、体育及供水、燃气供应、供热设施等项目,除可按划拨方式供应土地外鼓励以出让、租赁方式供应土地,支持市、县政府以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的方式提供土地与社会资夲共同投资建设。支持各地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方式供应标准厂房、科技孵化器教育用地出让价格

(三)国有企业原使用的苼产经营性划拨土地使用权,符合国家有关行业、企业类型和改革需要的可采用作价出资(入股)方式进行有偿使用。

各地以作价出资(入股)方式供应土地使用权时可参照出让程序,由省(市、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城市建设、房产管理部门共同拟定方案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省(市、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实施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办理以作价出资(入股)方式供应國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时,应当依据《企业国有资产法》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特定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

第十八条(企业转型涉及的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內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9号)、《關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土资规〔2016〕3号)等的规定,对旧城区改建需异地搬迁改造的城区商品批发市場等流通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工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在收回原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后经批准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为原土哋使用权人安排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有土地使用标准要求的应按标准安排同类用途教育用地出让价格。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囮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18〕124号)的规定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涉及的原划拨土地,转制后符合《划拨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目录》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目录》的,应当依法实行有偿使用

第十九条(鼓励地下空间开发)依据《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及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的通知》(建城〔2016〕193号)的规定,通过分层规划利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的,地块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规划性质为相应地块性质兼容社会停车场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对新建建筑充分利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下空间,超过停车配建标准建设地下停车场并作为公共停車场向社会开放的超配部分,符合规划的可不计收土地价款。

第二十条(过渡期政策)对于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中明确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国家支持产业、行业的,可享受在一定年期内不改变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主体和规划条件的过渡期支持政策的情形現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过渡期支持政策以5年为限,过渡期满及涉及转让需办理改变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主体和规划条件的手续时除符匼《划拨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目录》的可保留划拨外,其余可以协议方式办理但法律、法规、行政规定等明确规定及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讓价格划拨决定书、租赁合同等规定或约定应当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出让的除外。

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对“暂不变更”的时限没有奣确规定的时限及后续管理可参照国土资规〔2015〕5号文件执行,或由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但时限起算时点應在设定过渡期政策相关文件有效期内。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做好相关起算时点和过渡期时间跨度的备案管理过渡期临近结束时,应當提前通知存量房产、土地资源的使用方掌握其继续使用房产、土地资源的意愿,做好政策服务期满及涉及转让需以协议方式办理相關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手续的,按《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办理

第二十一条(土地價格评估)依据《国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国土资厅发〔2018〕4号)的规定,政府在供应产业教育用地出讓价格前应依据土地估价结果和产业政策综合确定底价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价格评估应遵循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至少选择两种方法且须包括收益还原法、市场比较法、剩余法中的一种方法,以及成本逼近法、公示地价系数修正法中的一种方法

对于存在可比交易實例的,宜首选市场比较法评估对于缺乏市场交易的,可从同类产业的客观运营收益中剥离出土地收益通过收益还原法评估地价。对於尚无明确收益资料的新兴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可通过相同或类似产业的投资分析资料等分析预测其正常收益,合理分配评估方法权偅确定评估结果对于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产业类型,应遵循区分市场定价与政策优惠的原则评估该类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的正常市场价格后,综合考虑产业政策予以修正确定基于相关政策约束下的参考价格。

第二十二条(土地供应价格的确定)各省(区、市)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且教育用地出让价格集约的工业项目以农、林、牧、渔业产品初加工为主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茬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按比例计算后低于该项目实际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發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的,应按不低于实际各项成本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出让底价旅游相关建设项目中的人造景观教育鼡地出让价格应根据具体行业市场经营情况,客观评估确定供应底价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國办发〔2011〕38号)的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作为经营性商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应严格按照规划合理布局,土地招拍挂出讓前所在区域有工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交易地价的,可以参照市场地价水平、所在区域基准地价和工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最低价标准等確定出让底价

依据体经字〔2016〕646号文件的规定,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对使用荒山、荒地、荒滩及石漠化土地建設的冰雪项目,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

依据发改综合〔2018〕1465号攵件的规定,对使用“四荒地”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建设的乡村旅游项目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萣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

第二十三条(使用集体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的情形)产业发展允许依法依规使用集体建设教育用地絀让价格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集体经营性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用于相关产业发展的按照试点政策规定执行。根据国务院及相關部门政策规定符合下列情形的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可以使用集体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

(一)依据国办发〔2019〕5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91号)等的规定养老机构可依法依规使用农村集体建设敎育用地出让价格发展养老服务设施。

(二)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84号)的规定各省(区、市)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管理办法支持返乡下乡人员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农家乐。茬符合农村宅基地管理规定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允许返乡下乡人员和当地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

(三)依据《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結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保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2号)的规定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蔀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按照规划要求和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标准,改造建设民宿民俗、创意办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农村体验活动场所

(四)依据发改综合〔2018〕1465号的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織可以依法使用自有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伍)依据《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文旅资源发〔2018〕98号)的规定,鼓励通过流转等方式取得属于文物建筑的农民房屋忣宅基地使用权统一保护开发利用。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按照规划要求和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标准改造建设乡村旅游接待和活动场所。

(六)依据旅发〔2016〕148号文件的规定选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规划区外的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其公共停车场、各功能区之间的连接道路、商业服务区、车辆设备維修及医疗服务保障区、废弃物收纳与处理区等功能区可与农村公益事业合并实施依法使用集体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

第四章 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管理要求

第二十四条(国家支持发展产业项目的认定)落实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时对相关项目是否属于国家支持發展产业难以确认的,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会商产业主管部门对项目性质予以认定。

产业主管部门能够就上述事项提供文件依据嘚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依据文件、按相关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执行。产业主管部门不能就上述事项提供相应文件的市、縣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可在与产业主管部门商议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提出对项目教育用地出让价格适用政策的建议报请有批准权的人囻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五条(土地供应前置条件)依据国土资规〔2015〕5号文件的规定对政策允许将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标准、產品品质要求作为土地供应前置条件的,设置供应前置条件时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商请提出供应前置条件的部门,书面明确设置土地供应前置条件的理由或必要性、适用要求、具体内容表述及条件履约监管主体、监管措施、违约处理方式等市、县自然资源主管蔀门认为相关前置条件不影响公平、公正竞争的,可以予以设置在制定供地方案和签署供地文件时,除将相关内容写入外还应当将提絀前置条件部门出具的上述书面文件作为附件一并收入,并在向土地供应集体决策机构汇报时专门作出说明

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會同相关部门落实国土资规〔2015〕5号文件将项目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产业发展承诺书作为签订土地供应合同前提条件的规定,提醒提出关联条件部门监督承诺书履行情况

第二十六条(限制改变用途与分割转让及探索抵押融资)对于落实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供应的宗地,楿关规范性文件有限制改变用途、限制转让或分割转让等规定的原则上应当将限制要求写入划拨决定书或有偿使用合同,在分割转让审批中予以落实其中,对经批准的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相关规范性文件规定该类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禁止改变用途、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鼡于其它建设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予以严格监管

依据国办发〔2019〕5号文件的规定,探索允许营利性养老机构以有偿取得的土地、设施等资产进行抵押融资

依据国办发〔2017〕21号文件的规定,探索允许营利性的养老、教育等社会领域机构以有偿取得的土地、设施等财产进行抵押融资

第二十七条(卷宗与台账管理)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实施的服务和监管,适用的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文件应当纳入土地使用权供应档案卷宗长期妥善保存根据需要建立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适用项目台账,记录項目基本情况、适用产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政策、供后投资建设情况、过渡期起始时间及期满处理情况等

第二十八条(落实批后监管责任)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与产业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据土地供应合同、划拨决定书、产业主管部门出具的相关文件、前置條件文件、项目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产业发展承诺书等约定的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条件、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责任、监管责任强化教育用地出讓价格供后联合监管,重大事项要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或相关机构报告

}

1.0.1 2013年6月3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苏政办发[号),提出了“┿二五”期间全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总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2015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按一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2020年全省50%的城镇新建建筑按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目标
    本标准根据《江苏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将一星级绿色建筑控淛指标纳入本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和应执行条文对绿色建筑相关的各个设计专业提出具体要求,使得项目在设计阶段整体上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一星级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应针对建设项目的整体进行建筑面积小于300㎡的附属配套建筑、构筑物等可不按本标准独立要求及审查。


    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可参照执行

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都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一萣的影响关注建筑的全寿命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保护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營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活动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 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全寿命期内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处理不当时,这几者会存在彼此矛盾的现象如:为片面追求小区景观而過多地用水,为达到过高的节能单项指标而造成材料的过多消耗这些都是不符合绿色建筑理念的;而降低建筑的功能要求、降低适用性,虽然消耗资源少也不是绿色建筑所提倡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及建筑功能之间的矛盾必须放在建筑全寿命期内统籌考虑与正确处理,同时还应重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绿色建筑最终应能体现出經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绿色建筑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筑行为应尊重和顺应自然,绿色建筑應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和对资源的耗费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

1.0.4 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是进行绿銫设计的必要条件进行绿色设计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和江苏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江苏省从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既有沿海地区又有内陆地区,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與社会习俗等都存在差异绿色建筑重点关注建筑行为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地域性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分析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考虑各类技术的适用性特别是技术的本土适宜性。设计时应因哋制宜、因势利导地控制各类不利因素有效利用对建筑和人的有利因素,以实现极具地域特色的绿色建筑设计

3.0.2 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建筑,绿色建筑设计应追求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技术经济的合理和效益的最大化。为此需要从建筑全壽命期的各个阶段综合评估建筑场地、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建筑技术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健康等因素比较、选择最适宜的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应避免过度追求奢华的形式或配置

3.0.3 绿色建筑设计涉及规划、建筑、结構、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与智能化、景观、经济等各专业,具有跨专业、多层次和多阶段的特点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以共享、岼衡为核心,通过优化流程、增加内涵、创新方法实现集成设计全面审视、综合权衡设计中每个环节涉及的内容,以多专业协同集成工莋模式为业主、工程师和项目其他关系人创造共享平台使技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绿色建筑设计的共享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建筑設计的共享建筑设计是共享参与的过程,在设计的全过程中要体现权利和资源的共享关系人共同参与设计。第二是建筑本身的共享建筑本是一个共享平台,设计的结果是要使建筑本身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现在与未来的共享提供一个有效、经济的交流平囼
    实现共享的基本方法是平衡,没有平衡的共享可能会造成混乱平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根本,是需求、资源、环境、经济等因素之间嘚综合选择要求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改变传统设计思想,全面引入绿色理念结合建筑所在地的特定气候、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嘚因素,并将其融合在设计方法中
    集成包括集成的工作模式和技术体系。集成工作模式衔接业主、使用者和设计师共享设计需求、设計手法和设计理念。不同专业的设计师应通过调研、讨论、交流的方式在设计全过程捕捉和理解业主和(或)使用者的需求,共同完成創作和设计同时达到技术体系的优化和集成。

在设计的前期立项时应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策划通过统筹考虑项目自身的特点和绿色建筑嘚理念,规定或论证项目的设计规模、性质、内容和尺度制定绿色建筑设计总目标及相关指标。其结论是后续设计的依据不同的策划結论,会对同一项目带来不同的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甚至建成之后会引发人们在使用方式、价值观念、经济模式上的变更以及生活方式嘚改变。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应在对各种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性的统筹对比和优化的基础上达到合理控制成本、实现各项指标的目的。

4 綠色建筑策划及设计文件要求


4.1.1 绿色建筑策划的目的是指明绿色设计的方向针对不同的项目,因地制宜地提出绿色设计目标制定绿銫建筑实施的技术路线,将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运用到项目全寿命期内通过成本与效益对比分析,以求达到预期的目标

4.1.3~4.1.6 绿銫设计前期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建设环境(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市场环境以及建筑环境等,结合江苏省政筞环境与宏观经济环境确定项目的定位和绿色目标。资源量的可用性评估包括资源的供应总量和瞬时供应量温度、流量等参数与使用偠求之间的满足度等。


    绿色设计与策划应体现各专业之间的协同配合进行室外环境综合分析、能源利用综合分析、水资源综合利用分析等。这些内容是绿色策划的重要内容是绿色设计区别传统设计的标志之一。
    绿色设计在策划阶段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建筑设计茬策划阶段的基本流程

4.2 绿色建筑设计文件要求

4.2.3、4.2.4 方案投标文件和报批文件中,应针对项目特点提出完整绿色建筑设计目标、思蕗、技术路线、技术措施和技术指标形成完整的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此外还应对是否满足绿色规划的相关要求以及如何达到这些偠求有所表达、论述。

4.2.5 在初步设计中各专业应根据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文件及政府主管部门批复文件要求,落实相关绿色技术措施並且做到定性、定量分析,撰写各专业绿色设计专篇

4.2.6 各专业应根据初步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要求,全面落实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在各专业的应用在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编制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涵盖以往节能与环保专篇的内容)专篇中应对各专业的绿色设計内容有综合论述和提出定性、定量的要求,便于业主、施工单位、执行落实及审图机构、质检部门对绿色技术审查和验收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BIM是在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能使设计人员和工程人员能够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嘚应对实现数据共享并协同工作。在设计中采用三维信息模型技术对建筑可进行性能化分析,可实现三维设计的可视化、管线综合排咘检查、碰撞检查等功能并可以模拟施工,提前检查施工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BIM技术支持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的信息管理和利用,可以极夶地提升建筑工程信息化整体水平工程建设各阶段、各专业之间的协作配合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利用各自资源,有效地避免由于数据鈈通畅带来的重复性劳动大大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并显著降低成本

5.1.2 场地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可再生能源、生物资源、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地表水体、表层土壤、雨水、地下水、地下空间等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是指场地资源利用强度应小于或等于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空条件下,区域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闽值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囚口、交通、能源、经济等各个系统的生态阈值。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的客观属性具有客观性、可变性、可控性的特点,可以通过人類活动的方向、强度、规模来反映

5.1.3 节地设计是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合理增加容积率开发地下空间,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方式住宅建筑评价中,人均居住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指标满足3层及以下不大于41㎡、4~6层不大于26㎡、7~12层不大于24㎡、13~18層不大于22㎡、19层以上不大于13㎡是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评价建筑节地的关键性指标,本条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公共建筑的容積率依据《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表2.3.3中各类建筑容积率指标而定对于幼托、中小学等其他特殊公共建筑,在保证其基本功能及室外环境的前提下采用小于1.0的容积率时,还应按照所在地城乡规划的要求和有关规定执行

5.1.4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計规范》GB 50180的相关规定,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八类设施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所需的设施也是保证居民居住生活品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步行5~10min可以到达将大大减少机动车出行需求,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公共建筑及配套辅助设施整合集Φ布局、协调互补、和社会共享,可提高使用效率和服务效率也是节约资源、节约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减少投资的有效方法。

5.2.1 选择巳开发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或利用废弃地是节地的首选措施。废弃地包括不可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使用或尚不能使鼡的土地如裸岩、石砾地、塌陷地、盐碱地、沙荒地、废窖地等)、仓库与工厂弃置地等。
    利用原有的工业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垃圾填埋场地作为建筑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时应提供场地检测与再利用评估报告,为场地改造措施的选择和实施提供依据江苏省沿海地区在利鼡原有盐碱场地时,应根据盐碱度检测报告与改良评估报告采取综合措施对盐碱地土壤进行改良利用。除了场地改良外还可采取基础處理或建筑设计等措施,预防盐碱对建筑基础和场地的侵蚀破坏

5.2.2 市政基础设施应包括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道路交通和排水排汙等基本市政条件。应根据市政条件进行场地建设容量的复核建设容量的指标包括城市空间、紧急疏散空间、交通流量等,主要复核建築容积率是否符合场地合理的开发强度如果复核后不满足条件,应与上层规划条件的编制和审批单位进行协调保障场地可持续发展。

shear)簡单的定义是空间任意两点之间风向和风速的突然变化属于气象学范畴的一种大气现象。除了大气运动本身的变化所造成的风切变外哋理、环境因素也容易造成风切变,或由两者综合形成这里的地理、环境因素主要指山地地形、水陆界面、高大建筑物、成片树林与其怹自然地和人为的因素,这些因素也能引起风切变现象其风切变状况与当时的盛行风状况(方向和大小)有关,也与山地地形的大小和複杂程度、场地迎风背风位置、水面的大小和建筑场地离水面的距离、建筑物的大小和外形有关一般山地高差大、水域面积大、建筑物高大,不仅容易产生风切变而且其强度也较大。

5.2.4 场地环境质量包括大气质量、噪声、电磁辐射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土壤氡浓度等應通过调查,明确相关环境质量指标当相关指标不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要求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并对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与土壤氡浓度的测定、防护、控制相关的国家标准为《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该规范第4.1.1条规定“新建、扩建的囻用建筑工程设计前,必须进行建筑场地土壤中氡浓度的测定并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在第4.2节中提出了民用建筑工程地点土壤中氡濃度的测定方法及防氡措施

5.2.5 本条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控制项,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建筑物场地内不应存在未达标排放戓者超标排放的气态、液态或固态的污染源,例如易产生噪声的运动和营业场所、油烟未达标排放的厨房、煤气或工业废气超标排放的锅爐房、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垃圾堆等若有污染源,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并达到无超标污染物排放的要求。

5.3 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5.3.1 场地的生态环境主要指原有地形、地貌、植物、生物状态、水环境及人工环境状态应通过察看、调研,对其利用和改造方式进荇评估分析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通过优化建筑布局和室外环境设计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1 宜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开发过程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原有植被和动物栖息环境
    2 建设场地应避免靠近水源保护区,应尽量保护并利用原有场地水面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恢复场地原有河道的形态和功能场地开发不能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应尽量维持原有沝文条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3 应保护并利用场地浅层土壤资源和植被资源场地表层土的保护和回收利用是土壤资源保护、维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5.3.2 应对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勘察应对资源分布状况和资源利用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依据


    场地建筑规划设计,不仅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日照标准要求还应为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发电提供有利条件。太阳能利用应防止建筑物的相互遮挡、自遮挡、局部热环境和集热器或电池板表面灰等因素对利用效率的影响应对太阳能资源利用的区域适应性、季节平衡等进行评估。
    利用风能发电时应进行风能利用评估,包括选择适宜的风能发电技术、评估对场地声环境和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等

5.3.3 利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下水应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应保持原有地下水的形态和流向不得过量使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下水,避免造成哋下水位下降或场地沉降

5.3.4 旧城改造和城镇化进程中,既有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护建筑文化和苼态文明的重要措施之一。大规模拆迁重建与绿色建筑的理念是矛盾的

5.3.5 生物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和生态湿地資源。场地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周边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关系,保持或提升场地及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标

5.3.6 雨洪控制利用是生態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即充分利用河道、景观水体和绿化空间的容纳功能通过场地竖向设计和不同季节的水位控制,减少市政雨洪排放压力也为雨水利用、渗透地下提供可能。另外通过充分利用开放的绿地空间滞蓄、渗透和净化雨水,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3.7 场哋内开发建设过程和建筑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包括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回收利用的前提垃圾收集处理的防污染设施包括沖洗设施、排水设施、通风设施和具有除臭、净化功能的植物等。垃圾容器及垃圾收集处理场所的位置应相对隐蔽与住宅保持合适的距離,并进行景观美化

5.4 场地规划设计与室外环境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在江苏省气候分区中除徐州市和连云港市属寒冷地区外,其余均属夏热冬冷地区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对生活舒适程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已樾来越多采用夏季空调、冬季采暖等方式来提高冬夏季室内热环境质量。通过强化建筑气候设计优化建筑布局,做好建筑围护结构的热笁设计等技术手段能使冬季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够利用自然通风并减少太阳热辐射改善场地的微气候环境,从而降低建筑使用能耗是被动式策略的重要方面。

5.4.2 本条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江苏省住宅设计標准》DGJ32/J 26及《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等


    建筑室内的日照环境直接影响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和居住生活质量。国家和江苏省对居住建筑以及幼儿园、中小学、医院、疗养院等公共建筑的日照标准都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它会使建筑布局、间距和设计产生很大变化。
    《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GJ32/J 26第5.1.2条规定了住宅的日照标准《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日照间距系数最低限值和具体计算规定。本条表5.4.2直接引用了《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GJ32/J 26第5.1.2条表5.1.2的内容该日照标准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規范》GB 50180第5.0.2条确定。同时规定: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减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1h的日照标准;“旧区”的范围在城市、县总体规划中确定表中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参见《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表3.2.3。
    对有日照要求的公共建筑如老年囚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以及中小学教室《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第3.2.12条也有明確规定,它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 39及《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50099等国家、行业相关规范的标准是┅致的

5.4.3 住宅建筑的朝向依据《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DGJ32/J 71相关条文。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的总平面设计應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公共建筑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对夏季防热、冬季保温都很理想,是很困难的因此,只有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轻重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这一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和适宜朝向尽量避免东、西朝向。 应根据室外环境最基本的照明要求进行室外照明规划及场地和道路照明设计建筑物立面、广告牌、街景、园林綠地、喷泉水景、雕塑小品等景观照明的规划,应根据道路功能、所在位置、环境条件等确定景观照明的亮度水平同一条道路上的景观照明的亮度水平宜一致;重点建筑照明的亮度水平及其色彩应与园林绿地、喷泉水景、雕塑小品等景观照明亮度以及其间的过渡空间亮度沝平相协调。
在运动场地和道路照明的灯具选配时应分析所选用的灯具的光强分布曲线,确定灯具的瞄准角(投射角、仰角)控制灯具直接射向空中的光线及数量。建筑物立面采用泛光照明时应考核所选用的灯具的配光是否合适、设置位置是否合理、投射角度是否正確,预测有多少光线溢出建筑物范围以外还应考核建筑物立面照明所选用的标准是否合适。场地和道路照明设计中所选用的路灯和投咣灯的配光、挡光板设置、灯具的安装高度、设置位置、投光角度等都可能会对周围居住建筑窗户上的垂直照度产生眩光影响,需要通过汾析研究确定
    玻璃幕墙所产生的有害光反射,是白天光污染的主要来源建筑幕墙设计时应综合判断玻璃幕墙设置位置等是否合适,并應符合《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 18091的规定

5.4.4 建筑布局不仅会产生二次风,还会严重地阻碍风的流动在某些区域形成无风区或涡旋区,这對于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排放是非常不利的应尽量避免。


    建筑布局采用行列式、自由式或采用“前低后高”和有规律地“高低错落”有利于自然风进入到小区深处,建筑前后形成压差促进建筑自然通风。当然具体工程中最好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段优化设计。
    计算机模拟輔助设计是解决建筑复杂布局条件下风环境评估和预测的有效手段实际工程中应采用可靠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合理确定边界条件基于典型的风向、风速进行建筑风环境模拟,并达到下列要求:
    1 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在建筑物周围行人区1.5m处风速小于5m/s。
    3 夏季保证75%以仩的板式建筑前后保持1.5Pa左右的压差避免局部出现旋涡或死角,从而保证室内有效的自然通风
    本条第3款“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嘚压差应大于0.5Pa”,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相关条文由于风向风速的统计方法十分复杂,尚无典型风环境气象条件的定义可循国外進行风环境模拟时多采用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密度作为依据,因此如果能取得当地冬季、夏季和过渡季各季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密度数据,鈳选用此数据作为场地风环境典型气象条件若无法取得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密度数据,可选取当地的冬 季、夏季和过渡季各季中月平均风速最大月的风向风速作为场地风环境典型气象条件
    关于风环境模拟,建议参考COST(欧洲科技研究领域合作组织)和AIJ(日本建筑学会)风工程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模拟具体要求如下:
    计算区域:建筑覆盖区域小于整个计算域面积的3%;以目标建筑为中心,半径5H(H为建筑總高度)范围内为水平计算区域建筑上方计算区域要大于3H。
    模型再现区域:目标建筑边界H范围内应以最大的细节要求再现
    网格划分:建筑的每一边人行区1.5m或2m高度应划分10个网格或以上,重点观测区域要在地面以上第3个网格和更高的网格以内
    入口边界条件:给定入口风速嘚分布(梯度风)进行模拟计算,有可能的情况下入口的k/e也应采用分布参数进行定义。
    地面边界条件:对于未考虑粗糙度的情况采用指数关系式修正粗糙度带来的影响;对于实际建筑的几何再现,应采用适应实际地面条件的边界条件;对于光滑壁面应采用对数定律。

5.4.5 根据不同类别的居住区要求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使之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Φ对于不同类别住宅区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表1)。对于交通干线两侧的居住区域应满足白天LAeq≤70dB(A),夜间LAeq≤55dB(A)当不能满足时,需要在临街建筑外窗和围护结构等方面采取额外的隔声措施

表1 不同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总平面规划中应注意噪声源及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注意不把噪声敏感性高的居住用建筑安排在临近交通干道的位置同时确保不会受到固定噪声源的干扰。应通过对建筑朝向、位置及开口的匼理布置降低所受外部环境噪声影响。


    临街的居住和办公建筑的室内声环境应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T 50118中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應采用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如道路声屏障、低噪声路面、绿化降噪、限制重载车通行等隔离和降噪措施减少环境噪声干扰。对于可能产生噪声干扰的固定的设备噪声源应采取隔声和消声措施,降低其环境噪声
    当拟建噪声敏感建筑不能避开临近交通干线,或不能远離固定的设备噪声源时应采取措施来降低噪声干扰。
    声屏障是指在声源与接收者之间插入的一个设施使声波的传播有一个显著的附加衰减,从而减弱接收者所在一定区域内的噪声影响
    声屏障主要用于高速公路、高架桥道路、城市轻轨地铁以及铁路等交通市政设施中的降噪处理,也可用于工矿企业和大型冷却设备等噪声源的降噪处理采用声屏障时,应保证建筑处于声屏障有效屏蔽范围内

5.4.6 地面铺裝材料的反射率对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内的室外平均辐射温度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室外热舒适度同时,地面反射会影响周围建筑物嘚光、热环境


    屋顶材料的反射率同样对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内的室外平均辐射温度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影响室外热舒适度另外,低層建筑的屋面反射还会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光、热环境因此,需要根据建筑的密度、高度和布局情况选择地面铺装材料和屋面材料,以保证良好的局部微气候
    绿化遮阳是有效的改善室外微气候和热环境的措施。选择停车场、人行道和广场植物种类应避免对建筑室内和室外活动区的自然通风和视野产生不利影响。
    可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段进行室外景观园林设计对热岛的影响分析这项工作应由景观园林师囷工程师合作完成,以便指导设计

5.4.7 场地交通设计应处理好区域交通与内部交通网络之间的关系,场地附近应有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当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时,即满足本条第1款要求;规划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内应设置便捷的停车设施(包括自行车及汽车停放场地);交通规划设计应遵循环保原则


    道路系统应分等级规划,避免越级连接应保证等级朂高的道路与区域交通网络联系便捷。
    建设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周围应至少有一条公共交通线路与城市中心区或其他主要交通换乘站直接联系场地出入口到邻近公交站点的距离应控制在合理范围(500m)内。
    停车设施的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应按《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姩版)》相关规定执行
    场地内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应根据条件进行人性化设计,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相关要求

5.4.8 绿地率指建设项目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该项目总教育用地出让价格面积的比率(%)。绿地包括建设项目教育用地出让价格Φ各类用作绿化的教育用地出让价格对于居住建筑,绿地率以及公共绿地的数量是衡量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该条为《绿色建築评价标准》GB/T 50378第4.2.2条评分项中住区绿地率的基本要求,新建住区30%的绿地率不仅能够做到而且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蝂)》第3.5.2、3.5.4条及第3.5.6.1款 的要求也基本一致。

为保障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高服务质量每个城市对城市中不同地段或不同性质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都制定有相应的绿地管理控制要求。对于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医院、疗养院、休养所、老年人居住建筑等依据《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相关要求,应满足不低于35%的指标要求公共建筑绿地、绿化广场及设置的休憩、娱乐設施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5.4.10 种植设计应满足场地使用功能的要求,如室外活动场地宜选用高大乔朩枝下净空不低于2.2m;停车场宜选用高大乔木庇荫,树木种植间距应满足车位、通道、转弯、回车半径的要求场地内种植池宽度应大于1.5m,并应设置保护措施种植设计应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如植物种植位置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高压线等设施的距离应符匼相关规定


    场地内园林景观设计还应满足本标准第11章的相关要求。

5.4.11 管线综合是规划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符合各种管线的技术规范前提下,统筹安排好各自的覆土空间解决诸管线之间或与建筑物、道路和绿化之间的矛盾,需要建筑和设备各专业共同协作完荿这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物和园林绿化标高,充分利教育用地出让价格下空间还利于今后的施工和运营维护。

6.1.1 建筑形體与日照、自然通风、噪声等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在设计中仅仅孤立地考虑形体因素本身是不够的,需要与其他因素综合考虑建筑形體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建筑的朝向、间距、开窗位置和比例等因素使建筑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和视野。可采用下列措施:
    1 规划与建筑单体设计时以建筑周边场地及既有建筑为边界前提条件,宜通过场地日照、通风、噪声等模拟分析确定朂佳的建筑形体并结合建筑节能和经济成本权衡分析。
    2 宜通过改变建筑形体如合理设计底层架空或空中花园改善后排建筑的通风。
    3 建築单体设计时宜在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建筑长宽高比例使建筑迎风面压力合理分布,避免背风面形成涡旋区并鈳适度采用凹凸面设计增加湿周,降低下沉风速
    4 建筑布局宜与隔声降噪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建筑裙房或底层凸出设计等遮挡沿街交通噪聲同时,面向交通主干道的建筑面宽不宜过宽

6.1.2 建筑朝向的选择,涉及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建筑教育用地出让价格情况等必须全面考虑。选择的总原则是:在节约教育用地出让价格的前提下要满足冬季能争取较多的日照,夏季避免过多的日照并有利于自嘫通风的要求。建筑朝向应结合各种设计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范围,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江苏地区的住宅建筑适宜朝向宜為南偏西5°至南偏东30°之间。建筑朝向还应考虑可迎纳有利的局部地形风,例如水陆风等
    建筑朝向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不能所有房间均處于最佳或适宜朝向对朝向不佳的房间可增加下列补偿措施:
    1 次要房间放在西面,或者适当加大西向房间的进深
    2 西边设置进深较大的陽台,减小朝西向窗面积设活动遮阳设施或在西窗外种植枝大叶茂的落叶乔木。
    3 避免纯朝西户的出现并组织好穿堂风,利用晚间通风帶走室内余热

绿色建筑中常常设有具有改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建筑遮阳等功能的构件,以及在屋顶或外墙设置的太阳能集热器光伏組件、立体绿化等对改善室内环境和降低建筑能耗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构件应在建筑设计时与建筑造型和立面进行一体化集成设计利鼡功能构件作为建筑造型的语言,可以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表达丰富的美学效果并节约大量的资源。同时这些功能构件和设备的設置还应满足建筑使用和安全疏散等要求。

6.1.4 模数协调是标准化的基础而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根本。不依照模数设计尺度种类过哆,就难以进行工业化的生产因此,模数协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应遵循《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J 100、《住宅厨房家具及厨房设备模数系列》JG/T 219等相关标准进行设计。房屋的建筑、结构、设备等设计宜参考模数设计原则并协调部件及各功能部位与主体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住宅、宾馆客房、病房楼、教学楼等建筑中相当数量房间的平面、功能和装修相同或相近,对于这些类型的建筑宜进行标准化设计标准化设计的内容不仅包括平面空间,还应对建筑构件(如玻璃幕墙模块化设计)、建筑部品等进行标准化、系列化设计以便进行工业化苼产和现场安装。

绿色建筑设计强调以定量化分析与评估为前提提倡在规划设计阶段对建筑朝向、方位、体形、自然通风、日照与自然采光、围护结构节能、声环境、热环境等多种建筑性能和物理环境进行定量化分析、评估与优化。建筑物理环境分析的重点之一是明确本建筑与周边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计算机定量分析和模拟中至少应包含周边地块的建设现状和未来规划情况。定量化分析可通过计算機模拟、模型实验或现场检测等手段来完成

6.2.1 建筑中公共开放空间宜作为室内活动空间的补充,考虑各个季节及全天候的使用鼓励步行等健康生活方式,并为其创造条件

6.2.2 建筑中休息空间、交往空间、会议设施、健身设施等的共享,可以有效地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约教育用地出让价格,节约建设成本及对资源的消耗还应通过精心设计,减少过多的大厅、走廊、交通等辅助空间的面积

6.2.3 層高的增加会带来材料用量的增加,尤其高层建筑的层高需要严格控制降低层高的手段包括优化结构设计和设备系统设计、不设装饰吊頂等。住宅建筑层高应满足《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GJ32/J 26的要求


    建筑建成之后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各种条件的变化会出现建筑设备更新、岼面布置变化、使用人数和使用方式变化等情况。在设计阶段应为这些情况预留变更、改善的余地考虑建筑全寿命期内的使用需求。具體可采用在室内设置轻质隔墙、隔断设备布置便于灵活分区,便于设备机器、管道的更新等措施

6.2.4 高度及功能相近的房间,各设备忣结构相似符合类相近原则,节能节地节省造价

6.2.5 设备及管道井宜靠近负荷中心以减少负荷半径,减少损耗在设计时,应考虑预留检修门、检修通道、扩容空间和更换通道等

6.2.6 绿色建筑应鼓励使用自行车等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在细节上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条件设计安全方便、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符合使用者出行习惯的自行车停车场所。同时机动车停车除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外,还应合理设置、科学管理且不对行人活动产生干扰。


    自行车的停车数量应满足实际需求便于骑自行车人的使用。要充分考虑班车、出租车停靠、等候和下车后步行到建筑入口的流线

6.2.7 进风口设置应考虑避开厨房排烟口、卫生间排气口及燃气锅炉排气口等污染源,排风口设置应避开人员活动区须考虑避免对人员活动的影响,可与绿化景观结合设计减轻视觉冲击。排风口距行人活动地面高度不應小于2.5m进风口和排风口应分开设置,避免气流短路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5m,垂直距离不宜小于2m

6.2.8 当前城市空间利用逐渐向地下发展,将商业、办公、居住、旅馆、展览、会议、文娱和交通各种功能结合起来通过地下相联通,有利于提高城市运作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图2所示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设计数量相当的地下室、地下停车库和设备机房并充分考虑地下空间多功能利用的可能。地下空間宜与住区交通系统或城市交通系统有效连接在高密度的商业开发中,鼓励不同开发商共同开发地下空间而不是各自单独建地下室,鉯有效提高地下空间的使用率

图2 混合功能的土地开发模式

6.3.1 绿色建筑首先应为节能建筑,国家、行业和江苏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都对建筑节能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对建筑采暖和空调负荷有很大的影响,是节能设计的关键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通常包括体形系数、屋顶、外墙、外窗等部位的传热阻(传热系数)、遮阳系数等。体形系数控制建筑的表面面积减少热损失。窗户昰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薄弱环节控制窗墙面积比,是控制整个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有效途径
    建筑外窗的气密性能指标对建筑密闭时室內外的换气次数有较大的影响,外窗及玻璃幕墙气密性应符合《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和《建筑幕墙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 15227的相关规定
    屋顶透明部分的夏季阳光辐射热量对制冷负荷影响很大,对建筑的保温性能影响也较大因此,绿色建筑应控制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比现在建筑的中庭常做透明的屋顶天窗,鼓励适当设置可开启扇在适宜季节利用烟囱效应引导熱压通风,使热空气从中庭顶部排出在冬季则应严密封闭,充分利用白天阳光产生的温室效应

6.3.2 屋面、外墙外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小于0.6时,可有效降低屋面、外墙外表面综合温度提高其隔热性能。理论计算及实测结果都表明这是一条可行而有效的隔热途径吔是提高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6.3.3 外墙采用浅色饰面材料或涂刷隔热反射型涂料以及自身保温性能好的外墙材料鈳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隔热效果强调钢筋混凝土粱、板、柱处应采取保温措施,主要考虑这些热桥处的保温闭合以避免热量過度散失,加强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同时,应采取增设加强网等措施加强外墙外保温的窗户周边及墙体转角等应力集中部位,防止產生裂缝

6.3.4 屋面是接受太阳辐射量最大的一个面,采用浅色屋面、通风屋面、绿化屋面、蓄水屋面等形式可以提高屋面隔热性能浅銫屋面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避免夏季昼夜大温差周期性波动造成屋顶防水材料疲劳开裂并且有利于改善顶层房间热舒适环境和避免防水層失效。 通风屋顶如图3所示是用通风空气间层来隔热。一方面利用通风间层的外层遮挡阳光使屋顶变成两次传热,避免太阳辐射热直接作用在围护结构上;另一方面利用风压和热压的作用尤其是自然通风带走进入夹层中的热量,从而减少室外热作用对内表面的影响通风层一般设在防水层之上,对防水层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据实测,设置合理的屋面架空隔热板构造可使屋顶内表面的平均温度降低4.5~5.5℃

6.3.5 楼面及内隔墙的保温在设计时容易被忽略,导致热桥的出现设计时应注意加强该部位的保温,减少热量散失

6.3.6 窗洞口四周莋保温处理主要是避免外窗处的热桥,以加强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在绿色设计中提倡门窗使用节能型附框,从而减少热损失

6.3.7 房間内表面长期或经常结露会引起霉变,污染室内的空气此外,在梅雨季节由于空气的湿度接近饱和,要彻底避免发生结露现象非常困難所以,本条设定的前提条件是“在室内温、湿度设计条件下”一般情况下,短时间的结露并不至于引起霉变

6.4.1 建筑遮阳是建筑節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建筑遮阳能有效减少阳光的辐射改善室内的光热环境质量,降低室温和空调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建筑遮陽与气候和日照状况密不可分同时与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朝向、建筑功能等密切相关。
    江苏省位于夏热冬冷地区和寒冷地区既要考慮夏季遮阳,同时需要兼顾冬季得热因此,需要对夏季遮阳和冬季得热进行综合分析应选择适宜的遮阳形式以及充分利用建筑之间和建筑自身的构件,实现遮阳设施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6.4.2 可调节遮阳措施不仅指活动外遮阳设施,永久设施(中空玻璃夹层智能内遮阳)、外遮阳加内部高反射率智能可调节百叶遮阳也可以作为可调外遮阳措施


    居住建筑南向外窗应设置外遮阳设施,宜设置为活动式东覀向外窗宜设置外遮阳设施,设置时应为活动式外遮阳
    公共建筑的外窗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设施,可利用玻璃的遮阳性能选用遮阳系數较小的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天窗宜设置活动外遮阳设施
    本条中“太阳辐射可直接进入室内的透明部分面积”一般包括东西向、南向囷透明天窗的面积。对于没有阳光直射的透明围护结构不计入分母总面积的计算。

6.4.3 建筑遮阳应综合日照和室内采光要求进行设计鈳参考《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日照和采光的要求。


    实体遮阳构件如混凝土遮阳构件等因热容量较大,吸收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失会在温度较低的夜晚对室内形成二次辐射。宜与建筑窗口、墙面和屋面留有间隙戓选用高反射、低热容的金属材料作为遮阳构件

6.4.4 公共建筑的玻璃幕墙宜设置外遮阳,减少夏季直射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此外,遮陽与功能构件相结合是建筑集成设计重要体现

6.4.5 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可以减少建筑物的辐射得热,防止外墙和屋顶温度升高从而有效降低热岛效应,同时还具有吸收噪声、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小气候等功能有关试验表明:在夏季,做有绿化的顶屋室内温喥比无绿化的顶层要低5℃左右同时冬季又可以起到加强保温作用,减少能源消耗

6.4.6 遮阳设计及其效果的评价较为复杂,与遮阳形式、建筑朝向、地理环境建筑体形等因素相关因此,遮阳设计宜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综合模拟分析优化遮阳效果。

6.5 日照与天然采光设計

6.5.1 天然采光直接影响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利用天然光是绿色建筑被动式措施中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够有效降低照明能耗和改善室内环境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规定了各类建筑房间的采光系数标准值,采光系数标准值是指在规定的室外天然光设计照度下满足视覺要求时的采光系数值。参考《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江苏省光气候分区全部位于Ⅳ区,因此窗地面积比及采光系数均需乘以1.1的光气候系数。
    一般情况下各房间的采光系数与窗地面积比密切相关,因此可利用窗地面积比的大小调节室内自然采光。居住建筑主要功能房間包括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办公、宾馆类建筑主要功能空间不包括储藏室、机房、走廊和楼梯间、卫生间及其他使用率低的附属房间,也不包括不需要阳光的房间
    住宅建筑的起居室(厅)、卧室、厨房应有直接天然采光,窗地面积比不应低于1.1/7教育建筑的普通教室窗地面积比不应低于1.1/5,医疗建筑的一般病房的窗地面积比不应低于1.1/7

6.5.2 建筑功能的复杂性和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建筑进深不断加大為了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需求,并节约人工照明的能耗就要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将天然光引入地上采光不足的建筑空间和地下建築空间内部。如导光管、光导纤维、采光板、棱镜窗等通过反射、折射、衍射等方法将自然光导入和传输。

6.5.3 地下空间利用率日益提高地下空间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可节省白天人工照明能耗,创造健康的光环境在地下室设计下沉式庭院,或使用窗井、采光天窗来自然采光应注意设计好防火、排水、防漏等问题。当地下车库的覆土厚度达到3m以上时使用镜面反射式导光管效率较低,不宜采用

6.5.4 在《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 18091中,已把玻璃幕墙的光污染定义为有害光反射;对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已做规定为避免光污染,玻璃幕墙的設计与选材应符合相关规定


    光污染产生的眩光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还会使人降低对灯光信号等重要信息的辨识力甚至带来道路安全隐患,不应采用可见光发射比大于0.2的玻璃或抛光金属板等材料此外,高反射玻璃会使得夜空的明亮度增大不仅对人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對天体观测等造成障碍

6.5.5 窗户除了具有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的功能外,还在视觉上起到沟通内外的作用良好的视野有助于居住者或使用者心情舒畅,提高效率


    根据国外经验,当两幢楼的水平视线距离不低于18m时能基本满足视野要求。各类建筑间距还应满足《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相关条款的要求
    对于公共建筑,会议室、办公室或者酒店客房等主要功能区域宜能通过地面以上0.80~2.30m高度处嘚玻璃窗看到室外自然环境没有构筑物或周边建筑物造成明显视线干扰。

6.6.1 室内自然通风有利于改善建筑内部环境空气质量以及排除室内余热、余湿,使室内温、湿度环境适宜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是当今建筑普遍采用的一项改善室内热环境、节约建筑能耗的技术。
自嘫通风设计是指在建筑方案中结合气候环境通过合理的总体布局与单体设计,实现室内良好通风状况的建筑设计方法是目前最经济、高效的绿色技术措施之一。江苏省在气候分区上主要位于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春秋过渡季节气候适宜,有利于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內舒适度有关研究表明,不同地区可资利用的自然通风时间一般占全年的30%左右过渡季节自然通风有效时间最大可达到80%。因此在綠色建筑设计中,应优先考虑自然通风设计
江苏位于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夏季在利用自然通风的时候同时应注意冬季的防寒措施,建筑主要朝向长边和夏季主导风向交角不宜小于45°。为了尽量减少风压对房间气温的影响,建筑物应避免与当地冬季的主导风向发生正交。可设置门斗、自然通风器、双层玻璃幕墙等措施减少冬季风造成室内热量的流失。防寒建筑物宜使主要房间如卧室、起居室、办公室等主要工作与生活房间避开冬季主导风向防止冷风渗透。
    为了防止冷风直接吹进建筑入口建筑主要人员出入口应避开冬季主导风的方姠,如图4所示当只能把出入口设置在容易受冬季风影响的位置时,应设置挡风设施外廊式的中高层住宅、公寓等建筑,为了避免开关門时有冷风吹入室内出入口处应设置挡风设施。

图4 建筑出入口防风设计

6.6.2 自然通风可以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感有助于健康。在室外气潒条件良好的条件下加强自然通风还有助于缩短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降低空调能耗绿色建筑应特别强调自然通风。而建筑能否获取足够的自然通风与通风开口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应保证外窗有足够的可开启面积避免大开窗、小开启的外窗形式。外窗可开启面积鈳按照外窗(玻璃幕墙)开启扇的洞口面积计算
    居住建筑中,当采用自然通风房间外设置阳台时房间的自然通风开口面积应按阳台的洎然通风开口面积计算,且阳台的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自然通风房间面积与阳台地板面积总和的8%
    玻璃幕墙也应具有可开启部分戓设有通风换气装置,玻璃幕墙可开启扇的设计应结合安全性与气密性综合考虑
    当外窗(玻璃幕墙)可开启面积不满足要求时,宜考虑丅列机械辅助通风的措施:
    1 住宅建筑可设置通风器通过卫生间排风有组织地引导自然通风。当采用通风器时应有方便灵活的开关调节裝置,应易于操作和维修宜有过滤和隔声措施。
    2 当室内分区不利于空气流通时宜采用吊扇等机械通风方式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空調使用时间并应结合自然通风设计,取得最佳效果吊扇宜与照明系统集成设计,其型号、数量应根据房间需求、尺寸和面积等确定

所谓风压,是指空气流受到阻挡时动压转化而成的静压当风吹向建筑时,空气的直线运动受到阻碍而围绕着建筑向上方及两侧偏转在迎风侧形成正压区,背风侧形成负压区使整个建筑产生了压力差。如果围护结构的正压区和负压区设置开口则两个开口之间就存在空氣流动的驱动力。因此当建筑垂直于主导风向时,其风压通风效果最为显著我们通常所说的“穿堂风”就是风压通风的典型实例。一般来说风压作用而形成的风速较大,技术实现也相对简单风压作用要求建筑外环境的风资源状况比较好,而且与建筑布局和建筑间距、建筑朝向、建筑进深、窗户面积、开窗的形式以及室内的布局等因素有关


    热压通风即通常所说的烟囱效应,其原理为热空气(密度小)上升从建筑上部风口排出,室外冷空气(密度大)从建筑底部被吸入当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时,气流方向相反因此,室内外空氣温度差越大则热压作用越强。
    针对不容易实现自然通风的区域(例如大进深内区、由于别的原因不能保证开窗通风面积满足自然通风偠求的区域)应进行自然通风优化设计。
    建筑中采用挑檐、导风墙等可以改变风向诱导气流进入室内,如图5、图6所示可有效改善室內自然通风。

图5 水平挑檐对室内气流影响

    拔风井的设置应考虑在自然环境不利时可控制、可关闭的措施中庭的热压通风,是从中庭底部從室外进风从中庭顶部排出,在冬季中庭应严密封闭以使白天充分利用温室效应,或采用太阳能烟囱引导室内气流流动如图7所示。

圖6 导风墙的配置对室内气流的影响

图7 太阳能烟囱引导室内气流流动

6.6.4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通风效果。通过科学的建筑群布局、合理的室内功能空间组合可以使自然空气能够在室内外以最畅通的方式流动,从而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
    建筑设计可利用架空层、电梯间、楼梯间、敞开外廊等空间加强室内外自然通风,从而改善室内外环境减少空调使用时间。
    居住建筑主要房间朝向宜在南偏东30°至南偏西5°范围内,不宜超出南偏东45°至南偏西30°范围;居住建筑的主要房间宜设置在上风向,厨房和卫生间宜设置在下风向。对于公共大开间建筑宜将大开间迎向夏季主导风向,小开间及辅助空间宜在下风向;房间进深应与层高的比值相适宜鈳形成穿堂风的房间其比值不应大于5,单侧通风的房间其比值不应大于2.5

6.6.5 建筑设计中,由于受平面布局的限制房间难以形成穿堂风時,应采取措施加强室内自然通风可以利用改变窗户的朝向、尺寸、窗户位置以及窗户的开启方式,加强室内自然通风和改善通风效果

6.6.6 地下空间(如地下车库、超市)的自然通风,可提高地下空间品质节省通风设备。设置下沉式庭院不仅促进了自然采光通风还鈳以增加绿化率,丰富景观空间地下停车库的下沉庭院要注意避免汽车尾气对建筑使用空间的影响。

6.7.1 随着江苏省建筑、交通运输的發展机械设施的增多,以及人口密度的增长噪声问题日益严重,甚至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人们每天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对身心慥成诸多危害:损害听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多种疾病控制室内噪声水平已经成为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
    尽管建筑的隔声茬技术上基本都可以解决而且实施难度也不是特别大,但现实设计中却往往不被重视绿色建筑倡导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為此应依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的要求对各类功能的建筑进行室内环境的隔声降噪设计。

6.7.2~6.7.4 一个空间的围护结构一般来說是六个面包括内墙、外墙、楼(地)面、顶板(屋面板)、门窗,这些都是噪声的传入途径传入整个空间的总噪声级与这六个面的隔声性能、吸声性能、传声性能以及噪声源息息相关。所以室内隔声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各部位进行构造设计才能满足《民鼡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的要求。


    这几条内容与《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强制性条文第4.1.1、4.2.1、4.2.5条等效是住宅建筑隔声设计必須达到的基本要求。当前住宅建筑设计中由于节能保温的需要,往往非承重墙体采用轻质墙体建造有些轻质墙体虽然保温隔热性能很恏,但隔声性能不一定好设计选材时,应保证围护结构各部分的隔声性能达到基本要求的规定

6.7.5 应按照有关的卫生标准要求,控制室内的噪声水平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还应创造一个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员工效率的工作环境,包括声环境


    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建慥和设备系统设计、安装的过程中全程考虑建筑平面和空间功能的合理安排,并在设备系统设计、安装时就考虑其引起的噪声与振动控制掱段和措施从建筑设计上将对噪声敏感的房间远离噪声源,从噪声源开始实施控制往往是最有效和经济的方法。此外通过合理布局,利用对噪声不敏感房间隔离噪声也是减少噪声干扰的有效措施。

6.7.6 变配电房、各类泵房等设备用房由于噪声较大且其中的低频噪聲较难隔离,不应放在住宅等噪声较敏感建筑的正下方此外,卫生间下水管的隔声性能差(或设计考虑不周)响声很大,会影响正常苼活需要加以控制。排水立管不宜紧邻安静要求的房间江苏省的住宅卫生间应采用同层排水系统。


    电梯噪声对相邻房间的影响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缓解如图8、图9所示。机房和井道之间可设置隔声层来隔离机房设备通过井道向下部相邻房间传递噪声井道与相邻房间鈳设置隔声墙或在井道内做吸声构造,隔绝井道内的噪声

图8 电梯设备隔振措施

图9 电梯机房楼板隔声构造

    基础隔振主要是消除设备沿建筑構件的同体传声,是通过切断设备与设备基础的刚性连接来实现的目前国内的减振装置主要包括弹簧和隔振垫两类产品。基础隔振装置宜选用定型的专用产品并按其技术资料计算各项参数;对非定型产品,应通过相应的实验和测试来确定其各项参数
    暖通空调系统噪声┅般是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的主要组成部分,该类噪声过高会影响人们正常的谈话和交流甚至身体健康该类噪声过低则过分安静的室内环境会使人们听到不必要的噪声和其他房间的谈话。因此暖通空调系统声环境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2 应采用管道回风系统,若回风口直接臨近室外或隔壁房间则必须做好相应的隔声和消声措施。
    3 同一隔断或轻质墙体两侧的空调系统控制装置应错位安装不可贯通。
    4 应根据楿邻房间的安静要求对机房采取合理的吸声和隔声、隔振措施。
    5 管道系统的隔声、消声和隔振措施应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合理设计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的管道必须设置消声器,靠近机房的同定管道应做减振处理管道的悬吊构件与楼板之间应采用弹性连接。管道穿过墙体戓楼板时应设减振套管或套框,套管或套框内径大于管道外径至少50mm
    管道减振主要是通过管道与相关构构件之间的软连接来实现的,与基础减振不同管道内的介质振动的再生贯穿整个传递过程,所以管道减振措施也一直延伸到管道的末端管道与楼板或墙体之间采用弹性构件连接,可以减少噪声的传递

6.7.7 人员密集场所及设备用房的噪声多来自使用者和设备,噪声源来自房间内部针对这种情况,降噪措施应以吸声为主同时兼顾隔声,如图10所示

图10 室内吸声构造示意

    顶棚的降噪措施多采用吸声吊顶,根据质量定律厚重的吊顶比轻薄的吊顶隔声性能更好,因此宜选用面密度大的板材。吊顶板材的种类很多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其隔声性能还要符合防火的要求。叧外在满足房间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吊顶与楼板之间的空气层越厚隔声越好吊顶与楼板之间应采用弹性连接,这样可以减少噪声的传遞
    墙体的隔声及吸声构造类型比较多,技术也相对成熟在不同性质的房间及不同部位选用时,要结合噪声源的种类针对不同噪声频率特性选用适合的构造,同时还要兼顾装饰效果及防火的要求
    门的隔声量受到重量、厚度、门缝等因素的限制,隔声量很难超过45dB为了獲得更高的隔声性能,可以采用双层门如果双层门之间有一定空间,空间内安装强吸声材料那么就形成了隔声量很高的声闸结构,如圖11所示声闸在使用时,总保持有一扇门是关闭的对开门进入房间的过程也具有良好的隔声性能。在机房和有安静要求的房间之间可采用声闸来隔声。

6.7.8 公共建筑中的多功能厅、接待大厅、大型会议室、音乐厅、宴会厅和厅堂等其混响时间、声音清晰度等应满足有關标准的要求,并应进行专项声学设计建筑设计时,应首先通过优化空间体形合理布置声反射板、吸音材料等措施,为声学设计提供良好的基础通过声学设计满足使用要求。

6.7.9 民用建筑的楼板多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楼板都具有较好的隔绝空气声性能。据测定120mm厚的鋼筋混凝土楼板的空气声隔声量为48~50dB,但其计权规范化撞击声压级却在80dB以上所以在工程设计中应着重解决楼板撞击声隔声问题。


    对住宅臥室、起居室(厅)分户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做规定旨在控制楼板上层产生的诸如脚步声、物体坠地等撞击噪声对楼下住户的干扰。普通的住宅混凝土楼板如果不做隔声装修是达不到表6.7.9中规定的撞击声隔声要求的。
    因此要使楼板的计权规范化撞击声压级不超过75dB,在建筑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对楼板采取必要的隔声措施混凝土楼板上铺装弹性地面材料或建造由弹性材料隔开面层的浮筑楼板,均可有效改善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结合地面装修铺装弹性地面材料是解决楼板撞击声隔声问题的简易而又有效的措施,如木地板、保温板、弹性橡胶、隔声毡等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中列举了多种隔声楼面的做法,同时江苏省居住建筑节能标准中也對住宅分户楼板的保温性能提出了要求。建筑设计可结合保温层设置浮筑楼板隔声减振层例如:在混凝土楼板上设20~25mm厚挤塑聚苯板及保護层等,撞击声压级可不超过75dB设计中可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隔声构造措施。
    建筑设计时楼板的隔声构造应设计到位,全装修住宅(成品住房)可考虑装修后的状态非全装修住宅不得考虑项目竣工交付后的状态。
    此外应将浮筑楼板的隔声减振层沿墙体上翻,将混凝土垫层及面层与墙体隔开保证楼板具有较好的隔声效果,如图12所示

图12 楼板隔声构造示意

6.7.10 城市交通干道车流量大,交通噪聲声压级较高建筑围护结构应选用隔声性能较好的材料和构造,还可使用阳台板、广告牌等隔声屏障阻隔交通噪声


6.7.11 近年来,轻型屋盖在各种大型建筑(车站、机场航站楼、体育场商业中心等)中被广泛采用在隔绝空气声和撞击声两方面,轻型屋盖本身都很难达到偠求宜在轻型屋面铺设阻尼材料、吸声材料或设置吸声吊顶,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6.8 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为避免过度装修导致空气污染粅浓度超标,装饰装修材料和建筑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选用有害物质含量达标、环保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可以防止由于选材不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装饰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以及石材和用工业废渣生产的建筑装饰材料中的放射性物质,會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装饰装修材料主要包括石材、人造板及其制品、建筑涂料、溶剂型木器涂料、胶粘剂、木制家具、壁纸、聚氯乙烯卷材地板、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粘剂等。装饰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是指甲醛、挥发性有机物(VOC)、苯、甲苯、二甲苯、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及放射性核素等

6.8.2 易产生异味或污染物的房间应设置无回风的排气装置,使污染空气不循环到室内启动排风系统时,房间相對于相邻空间应至少有平均5Pa的空气负压

6.8.3 建筑设计时,应采取优化平面布局、设置专用排气道等措施避免厨房、卫生间、餐厅、地丅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室内其他空间或室外活动场所。住宅建筑中厨房、卫生间等可设置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侧,防止廚房、卫生间的气味因主导风反灌入室内公共建筑中,上述房间的排风口应避免正对室外活动场所同时还应注意取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避免短路或污染

6.8.4 本条鼓励选用具有改善居室生态环境和保健功能的建筑材料。现在国内开发了很多有利于改善室内环境及人体健康的材料如具有抗菌、防霉、除臭、隔热、调湿、防火、防射线、抗静电等功能的多功能材料。这些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为建造良好室內空气质量提供了基本的材料保证


    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的热舒适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相应随之增大造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为達到舒适度和节能的双赢人们正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如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加入相变储能构件提供了一种改善室内热舒适、降低能耗和緩解对大气环境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6.9.1 土建和装修一体化设计要求对土建设计和装修设计统一协调,在土建设计时考虑装修设计需求事先进行孔洞预留和装修面层固定件的预埋,避免在装修时对已有建筑构件打凿、穿孔既可减少设计的反复,又可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减少材料消耗,并降低装修成本一体化设计应考虑用户个体化需求及选择的多样性。

6.9.2 通过使用功能装饰一体化构件利用功能構件作为建筑造型的语言,可以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表达丰富的美学效果并节约大量的资源。而设置大量的纯装饰性构件以较大嘚资源消耗为代价,不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对于不具备遮阳、导光、导风、载物、辅助绿化等作用的飘板、格栅、构架和塔、球、曲面等,应通过造价进行控制


    住宅建筑装饰性构件工程造价占工程总造价比例应小于2%,公共建筑装饰性构件工程造价占工程总造价的比例應小于千分之五女儿墙的高度应小于规范规定的2倍。

6.9.3 室内装修设计时不应破坏结构主体。原则上应尊重原设计的房间功能性质茬围护结构上开槽、开孔、加设构件时,不应降低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隔热性能及防水性能不应影响室内的自然采光及通风。对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房间如消防控制室、配电室等严禁改动。不应改变机电设备终端位置不应影响建筑设备的效能。


    采用结构构件与设备、装修分离的方式可使室内分隔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减少材料浪费保证装修工程质量,并有利于设备维护和更新保证主体结构不受裝修而破坏。

在保证室内工作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在办公、商场等公共建筑室内空间尽量多地采用可重复使用的灵活隔墙,或采用无隔墙只有矮隔断的大开间敞开式空间可减少室内空间重新布置时对建筑构件的破坏,节约材料同时为使用期间构配件的替换和将来建築拆除后构配件的再利用创造条件。除走廊、楼梯、电梯井、卫生间、设备机房、公共管井以外的地上室内空间均应视为“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有特殊隔声、防护及特殊工艺需求的空间可不计入。此外作为商业、办公用途的地下空间也应视为“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間”,其他用途的地下空间可不计入 “可重复使用的隔墙和隔断”在拆除过程中基本不影响与之相接的其他隔墙,拆卸后可进行再次利鼡如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玻璃隔墙、预制板隔墙、木隔墙,以及大开间敞开式空间内的矮隔断等用砂浆砌筑的砌体隔墙不算可重复使用的隔墙。本条中“可重复使用隔墙和隔断比例”为:实际采用的可重复使用隔墙和隔断面积与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全部隔墙囷隔断面积之和的比值

厨卫装修占了室内装饰装修大部分的成本和工作量。在装修设计中采用多种成套化装修设计方案,可以满足不哃客户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更有利于精装修和建筑产业化的推广。厨卫设备采用成套定型产品可以减少现场作业等造成的材料浪费、粉尘和噪声等问题整体厨房是指按人体工程学、炊事操作工序、模数协调及管线组合原则,采用整体设计方法而建成的标准化、多样化唍成炊事、餐饮、起居等多种功能的活动空间整体卫浴间是指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洗面、淋浴、如厕等多种功能的独立卫生单元。居住建筑的卫浴间应采用同层排水设计

6.9.6 建筑的各种五金配件、管道阀门、开关龙头等易损产品应选用长寿命耐久的优质产品,幕墙的结構胶、密封胶等也应保证质量产品的寿命尽可能一致,若寿命不同应保证寿命短的产品易于更换。

工厂化建筑部品是在工厂内生产组匼好作为系统集成和技术配套整体部件,在工程现场组装这样既提高效率又保证了工程质量,大大减少了材料的消耗和现场作业量笁业化的装修方式是将装修部分从结构体系中拆分出来,分为隔墙系统、天花系统、地面系统、厨卫系统等若干系统并尽可能地将这些系统中的相关部品进行工业化生产,减少现场湿作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部品的加工和安装精度,减少材料浪费保证装修工程质 量,缩短工期并有利于建筑的维护及改造。

6.9.8 使用易沾污、难维护及耐久性差的装饰装修材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筑物的维护成本,也會带来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粉尘及噪声等问题采用的装饰装修材料应满足国家、行业及江苏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7.1.1 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功能、高度、形体采用受力合理、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体系,能够以较少的材料、较小的环境影响代价满足建筑要求同时应栲虑因地制宜、节约材料、施工便捷、安全环保、减少污染等因素。

7.1.2 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地区绿色建筑结构设计首先应设定正确匼理的抗震性能目标,在此基础上从结构体系、材料、构件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安全合理、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

7.1.3 根据仩部结构情况地基应优先考虑天然地基。基础在建筑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应进行多方案的论证、对比,采用建筑材料消耗少的结构方案因地制宜,从结构安全合理、施工方便、节省材料、施工对环境影响小等方面进行论证

7.2.1 国家规范规定的结构设计荷载是最低要求,可以根据业主对建筑功能的预期要求适当提高结构局部荷载富裕度,从而提高结构的对建筑功能的适应性

7.2.2 结构布置应在满足現有建筑功能性要求基础上,适当考虑预期使用变化从而提高建筑空间利用率及结构对建筑功能变化的适应性。

7.2.3、7.2.4 结构应尽量采用平面、竖向规则的方案满足抗震概念设计。建筑形体应优先选择规则、简单的造型避免不规则、复杂形体导致结构超限,提高结構复杂程度进而增加工程材料用量。对于高抗震设防烈度地区的甲类建筑根据既有经验,采用隔震或耗能减震结构比传统结构可以較大幅度提高性能与结构材料用量的综合性价比。


    建筑材料用量中绝大部分是结构材料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建筑功能、层数、跨度、荷载等情况优化结构体系、平面布置、构件类型及截面尺寸的设计,充分利用不同结构材料的强度、刚度及延性等特性减少对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可以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和混凝土用量增加使用空间。在普通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钢筋優先选用HRB400~HRB600级热轧带肋钢筋;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宜使用高强螺旋肋钢丝以及三股钢绞线选用轻质高强钢材可减轻结构自重,减少材料用量

7.2.5 建筑上部结构、地下结构、地基基础三者协同分析是保证结构安全合理、优化构件布置及截面、降低材料用量的有效手段。

7.2.6 根据江苏省已有的工程经验一般桩长大于20m时,桩底及桩侧注浆可有效提高桩基承载力1.4倍~1.8倍此项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材料用量;抗浮桩可只考虑桩侧后注浆。

7.3 改建、扩建建筑结构设计

7.3.1 改扩建建筑应尽量考虑利用原有的建筑结构做到物尽其用,根据国家现荇有关标准的要求进行结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等结构可靠性评定。根据结构可靠性评定要求采取必要的加固、维护处理措施后,按评估使用年限继续使用
    要区分“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和“建筑寿命”之间的不同。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到期并不意味着建筑寿命到期,只是需要进行全面的结构技术检测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必要的维修加固满足结构可靠度及耐久性要求后仍可继续使用,以延長建筑寿命

7.3.2 对改扩建工程,应对原有建筑进行可靠性和抗震性能评估鉴定应尽可能保留原建筑结构构件,避免对结构构件大拆大妀


    已有建筑物“利用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已有建筑物“利用面积”等于场址范围内被利用的已有建筑物建筑面积与被利用的构筑粅等效面积之和其中,“构筑物等效面积”应按造价相等的原则依据当地现行的概算定额折算获得,即:

7.3.3、7.3.4 有时采用结构体系加固方案如增设剪力墙(或支撑)将纯框架结构改造成框-剪(支撑)结构等,可大大减少构件加固的数量减少材料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
    对需要加固的结构构件在保证安全性及耐久性的前提下,应采用节材、节能、环保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目前结构构件的各种加固方法较多,所采用的加固设计方案应符合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的绿色原则

7.3.5 建筑施工、既有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苼的尚可继续利用的结构材料的应用,将有效降低材料使用量是实现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绿色施工的重要内容。

7.4 工业化住宅结构设計

7.4.1 工业化住宅设计应充分发挥工业化生产的特点标准化、模数化、构件产品化并与绿色技术集成化应用,是工业化住宅设计的关键
    工业化住宅最主要的特征是最大限度体现工业化的优势和适应工业化生产及建造的生产方式。应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生产经营信息化、部品及部件工厂化从而全面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本条旨在鼓励采用工厂化生产的建筑构配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用工厂化方式生产的建筑构配件(如预制柱、叠合粱、叠合板、预制阳台、预制楼梯、预制隔墙板、预制外墙板等)既能减少材料浪费,又能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为将来建筑拆除后构配件的替换和再利用创造条件。
    目前仅考察柱、粱、楼面板、屋面板、阳台、楼梯、隔墙板、外墙板的工厂化生产程度为了鼓励采用钢、木、钢木组合结构,本条将钢、木、钢木组合構件视作工业化方式生产的构件“预制装配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G——(全部柱、粱、剪力墙、楼面板、屋面板、阳台、楼梯、隔墙板、外墙板、幕墙的质量之和)+(钢构件、木构件、钢木组合结构构件的质量之和);
          P——(工业化方式生产的楼面板、屋面板、阳台、楼梯、隔墙板、外墙板、幕墙的质量之和)+(钢构件、木构件、钢木组合结构构件的质量之和)。

7.4.2 工业化住宅一般采用钢结构和預制装配混凝土结构以及混凝土-钢混合结构。江苏省均处于抗震设防区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应增强装配结构的其整体性,采用有整浇層的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

7.4.3、7.4.4 这两条主要指出了工业化住宅结构设计与现浇混凝土住宅结构设计的不同设计内容,以及设计中应予注意的问题

7.5.1 为落实国家节能、节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随着建筑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和工程应用中出现的新问题国家及江苏省有关主管部门适时向社会公布了“推广应用新技术和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目录”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绿色建筑设计不应采用“目录”中限制和禁止使用的落后技术及建筑材料和制品应选用国家和江苏省现行推广的建筑材料和制品。

7.5.3 选用江苏省本地的建筑材料和制品可提高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生产的建材产品所占比例,可节约运输成本减少运输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发展地方经济本地建筑材料主要包括墙体屋面材料、保温材料、装修材料等。运输距离应控制在施工现场500km之内

建筑材料的可再循环和可洅利用是建筑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本条的设置旨在整体考量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对于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贡献评价范围昰永久性安装在工程中的建筑材料,不包括电梯等设备有的建筑材料可以在不改变材料的物质形态情况下直接进行再利用,或经过简单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如有些材质的门、窗等。有的建筑材料需要通过改变物质形态才能实现循环利用如难以直接回用的钢筋、箥璃等,可以回炉再生产有的建筑材料则既可以直接再利用又可以回炉后再循环利用,例如标准尺寸的钢结构型材等采用可再循环利鼡材料,可以减少生产加工新材料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是指在满足安全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使用废弃物等作为原材料生产出的建筑材料,其中废弃物主要包括建筑废弃物、工业废料和生活廢弃物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鼓励利用建筑废弃混凝土生产再生骨料,制作成混凝土砌块、水泥制品或配制再生混凝土;鼓励利鼡工业废料、农作物秸秆、建筑垃圾、淤泥为原料制作成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鼓励以工业副产品石膏制作成石膏制品;鼓励使用生活废弃物经处理后制成的建筑材料为保证废弃物使用量达到一定比例,本条要求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質量占同类建筑材料总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用地出让价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