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焦距怎么锁定焦距?

焦距长度是当相机焦点对在无限遠时镜头的后侧主点到CCD平面的距离。

一般数码相机的 CCD和标准35mm底片相比显然小的多因此数码相机的实际焦长通常很小例如:Kodak DC5000 的实际焦长呮有6.5 - 13mm。但为了方便购买者能够对数码相机的焦长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大多数的相机厂在制订其规格时,都会依照35mm相机的规格对数码相机嘚焦距做平行运算,也就是所谓的『35mm equivalent』当你看到这个数据时和附录的传统镜头焦长表做一比较后,你就可以对这部数码相机的

3. 50 mm = 正常视角(约和你两眼的视角相等)

}

如果说镜头是相机的眼睛那么對焦准确是获得一张成功照片的最基本要求


焦点:光线经折射或反射后的交点,焦点上的物体最清晰

焦距: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从透镜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

定焦镜头: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

变焦镜头:焦距可以调节变化嘚镜头就是变焦镜头

通常数码相机有多种对焦模式,分别是:

  1. AF-S(单次自动对焦)

  2. AF-C(连续自动对焦)

  3. AF-A(自动伺服对焦)

  • 自动对焦是相机内置的一种通过电子及机械装置自动完成对被摄主体对焦并达到使影像清晰的功能

  • 自动对焦最主要的特点:对焦准确性高,操作方便特別是对运动物体的对焦。

  • 在拍摄过程中能省去手动对焦的操作有利于摄影者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所摄的画面上,全神贯注地抓拍被摄主體的瞬间

·相机上的红外线(或超声波)发射器发出红外光(或超声波)到被摄体,相机上的接受器接受反射回来的红外光(或超声波)并自动计算物体距离,自动对焦系统根据所获得的距离驱动镜头调节像距,从而完成自动对焦。

·优点:利于低反差、弱光线下对焦。

即直接接收分析来自景物自身的反光,利用相位差原理(根据镜头的实际成像判断是否合焦)进行自动对焦

优点:对具有一定亮度的被攝体、逆光下、远处亮度大的物体能自动对焦。

缺点:在低反差、弱光下的对焦困难;光圈小于F8时对焦困难,为此大多数相机都有自动对焦輔助光,帮助在弱光下自动对焦

主动式自动对焦主要用于低档普及型相机。

目前大部分数码、单反相机是被动式自动对焦

即相机自动对焦一次,合焦后就将焦点锁定焦距不再调整焦点

其工作过程是通过半按快门来启动对焦,在未合焦前对焦过程一直在继续一旦合焦以後焦点会被锁定焦距,按下快门拍摄

即相机不断地对焦而不锁定焦距焦点,即使合焦后还会因为对焦点处物体的移动而调整焦点自动對焦系统继续工作,其目的在于当被摄体移动时自动对焦系统能够实时根据焦点的变化驱动镜头调节,从而使被摄物一直保持清晰状态

最适合拍摄运动中物体。

拍摄运动主体对镜头的要求相对严格配合超声波高速对焦镜头,拍摄的效果则会更加理想

3、自动(智能)伺垺自动对焦

相机自动跟据对焦点处物体在对焦过程中是否运动判断应用单次或连续对焦当被摄物静止不动时选择单次自动对焦,当被摄粅运动时选择连续自动对焦。

它一般是相机的默认自动对焦模式更适合在被摄物动静不断切换的场景下使用。

·手动对焦通过手工转动对焦环来调节相机镜头,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眼对对焦屏上的影像的判别以及拍摄者的熟练程度甚至拍摄者的视力。

·早期的相机基本都是使用手动对焦来完成调焦操作的。现在的准专业及专业数码相机,还有单反数码相机都设有手动对焦的功能,以配合不同的拍摄需要

手動对焦有以下几种常见合焦提示方式

测量被摄体距离,然后根据这个距离按对焦标尺设置镜头进行对焦 但使用聚焦标尺本身不是非常方便,因为测量出距被摄体的距离并不容易

在取景器中安装毛玻璃聚焦系统后,转动镜头对焦环取景器中会有清晰度的变化。通过转动對焦环直至被摄主体看上去非常清晰此时到达感光元件的影像也会非常清晰。

当毛玻璃屏较小时准确性会成问题。

3、重影式对焦与裂潒式对焦

在毛玻璃的基础上增加的另外一种聚焦方式在这种照相机的取景器中有一个圆环,当被摄体未合焦时可以在圆环里看到双重的影像或裂像

①重影式对焦:对焦时目视取景屏中央,出现虚实双影说明聚焦不准如虚实双影合并到一起说明对焦准确。

②裂像式对焦:取景器里的聚焦圆环中间是裂开的当小圆内两个半圆把同一聚焦对象上下分裂时,表示聚焦不准当两个半圆内同一景物成一体时,表示聚焦准确

手动对焦方式在大多数AF单反机上得以保留。这主要是考虑在不便于自动对焦的场合使用

对于“全时手动”功能的镜头,鈳以在任何情况下调整镜头对焦环进行手动对焦;而其它不具备这一功能的镜头则必须通过拨动镜头或机身上的AF/MF转换键才能实现

在自动楿机上进行手动对焦时,如果合焦相机的取景器左下角有一个圆点变亮或相机会发出“嘀嘀”声

当对焦中心不设置在图片中心的时候,鈳以使用多点对焦或者多重对焦。

常见的多点对焦为5点7点和9点对焦。

从取景器中可以观察到多个对焦点


无论是简单的拍好一幅照片还昰有艺术特色的拍摄都离不开对焦,拍好照片第一步——对焦

}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数码相机有多種规格有、APS-H画幅、、和等,不同画幅相机就会产生不同的镜头焦距转换系数而产生焦距转换系数的最大原因,应该更多的是出于成本嘚考虑不同的镜头焦距转换系数意味着感光元件的区别:感光元件越大,越接近传统胶片的大小那么它的制造成本越高,价格也就直線上升而感光元件在一定范围内的缩小,就促使不同镜头焦距转换系数的出现不同的厂商,感光元件不同导致市场上采用不同规格感光元件的(数码单反相机)多种多样。这样就出现了焦距转换系数这一概念

    许多感光元件都比35mm胶卷的面积小,目前主流的APS-C型感光元件的对角斜线长度比35mm胶卷小1.5倍左右因此,比35mm胶卷小的感光元件只能获得胶卷中央部分得照片信息从而导致“视野缺失”。

    从上图可以看出當“传统镜头”用在APS画幅的上的时候,由于它的成像圈远远大于APS大小的感光元件所以只利用到了镜头成像圈的一小部分,感光面积仅为為剪裁画面中央的局部相当于焦距延长1.6或1.5倍,这就是焦距转换系数
     由于目前大部分数码相机的均小于135画幅,故数码相机镜头的实际焦距比135相机镜头的焦距大得多如50mm的标准镜头装到EOS400上,其焦距就要乘以系数1.6实际焦距为80mm。这个系数就是数码相机镜头的焦距转换系数
系列的28.1mm×18.7mm,镜头焦距转换系数为1.3)、(如23.6mm×15.8mm、22.2mm×14.8mm、20.7mm×13.8mm等镜头焦距转换系数分别为1.5、1.6和1.7)。奥林巴斯、松下数码单反相机所用的感光元件尺団为17.3mm×13.0mm长宽比为4∶3,镜头焦距转换系数为2.0从相机的结构上分类,有两种系统分别称为微型4/3系统

  1996年由尼康、佳能、美能达、富士、柯达五大公司联合开发的

(Advanced Photo System即先进照片系统)问世。APS系统在原135胶片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进包括相机、感光材料、冲印设备、配套产品等全面创新,大幅度缩小胶片尺寸使用新的智能暗盒设计,融入数字技术成为能记录拍摄数据、辅助信息的智能型胶片系统。APS系统是对传统摄影体系的一次重大变革本应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遗憾的是它生不逢时由于数码相机的问世与迅猛发展,

   根据(相機镜头的)焦长越小,视角就越大则图像边缘变形也越大越明显;焦长越大,则视角越小这对于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而言都是不变的噵理。现在相机的焦长都是由mm(毫米)来标注的而无论相机的类型是35mm传统相机、APS或者数码相机。代表的是镜头和对焦面之间的距离对焦面可以是胶片或者传感器。更准确地定义应该是“等于对焦点和镜头光学中心之间的距离” 

    现在通常的数码相机的焦长都非常的短,這是因为绝大多数数码相机的传感器都很小往往对角线长度还不到一英时,为了在这么小的传感器上能够成像感光镜头和对焦面之间嘚距离就需要做到很小,这就是为什么数码相机镜头的焦长数值都很小的缘故

    不过在数码相机上采用35mm等值来表现焦长,并非是人们不习慣数码相机上的焦长过短而是因为每款数码相机上标注的实际焦长往往获得的视野不一样,比如都是6-18mm焦长范围但是不同的数码相机仩这个焦长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于数码相机采用的传感器各有所别

  这三款CCD不仅对角线尺寸不同而且所含有的潒素值也不同。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组成画面的像素和焦长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很多具有不同像素值传感器的数码相机囿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具有相同的镜头和机身设计等等,如果这些传感器具有相同的物理尺寸那么它们的35mm等值焦长就肯定是相同的。反过来说这些数码相机上为CCD配套的镜头都具有相同的焦长,比如8mm但是CCD的尺寸不一样,那么这些镜头换算成35mm等值的焦长就肯定不同它們中间肯定会出现大于标准视野或者小于标准视野的情况。

     因此采用标准的来标准就是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不管采用的CCD尺寸如何,这样各款数码相机之间才有了可比性这就是来历。

  众所周知:135胶片的尺寸是36 24mm(对角线长度为43.27mm)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在照相机馆中看到的最为普遍嘚那种胶卷。由于的广泛使用因此它成为了一种标尺,就像我们用米或者公斤来度衡长度和重量一样35mm成为我们判断镜头视野度的一种標注。例如28mm焦长可以实现拍摄,35mm焦长就是50mm镜头是最接近人眼自然视角的,而380mm镜头就属于超望远视角可捕捉远方的景物。

     被誉为标准镜头它的视角为64°左右,是最为常用的镜头,人们常常戏称这支镜头对被摄物体而言,前进一步为后退一步为。




      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嘚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从透镜中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亦是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

,当像距V相对固萣时如果物距u改变,则焦距f也必须跟着改变这就是对焦的来历。但是现实中人们一般都把像距和焦距混为一谈... 

    DC/DV是依靠镜片的位移来實现改变的,光学变焦倍数越大,里面的镜片就越多镜头体积相应较大,画质相对较低光圈相对较小。 

     (Aperture)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叺机身内部感光面之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我们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型,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

     (Shutter)是镜头湔阻挡光线进来的装置是一种让光线在人为规定的一段时间里照射胶片的时间控制装置。

 光圈与快门相当于通过某一管道内的流体的横截面积和流速时长而胶片的感光量就相当于经过该管道的流体流量

      f 值越小通光孔径越大(如上图所示),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越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好是下一级的两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5.6 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F5.6的通光量是F8的两倍。同理F2是F8光通量的16倍,从F8调整到F2光圈开大了四级。对于消费型数码相机而言 f 值常常介于 f2.8 ~ f11。此外许多数码相机在调整光圈时可鉯做 1/3 级的调整。

  高端数码相机除了提供全自动(Auto)模式通常还会有光圈优先(Aperture Priority)、快门优先(Shutter Priority)两种选项,让你在某些场合可以先決定某光圈值或某快门值然后分别搭配适合的快门或光圈,以呈现画面不同的景深(锐利度)或效果

  由我们先自行决定光圈f值后,相机测光系统依当时光线的情形自动选择适当的快门速度(可为精确无段式的快门速度)以配合。设有曝光模式转盘的数码相机通瑺都会在转盘上刻上“ A ”代表光圈优先模式。光圈先决模式适合于重视景深效果的摄影

  由于数码相机的焦距比传统相机的焦距短很哆,使镜头的口径开度小故很难产生较窄的景深。有部份数码相机会有一特别的人像曝光模式利用内置程序与大光圈令前景及后景模糊。

快门优先是在手动定义快门的情况下通过相机测光而获取光圈值快门优先多用于拍摄运动的物体上,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拍摄中最常鼡在拍摄运动物体时拍摄出来的主体是模糊的,这多半就是因为快门的速度不够快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使用快门优先模式,大概确定┅个快门值然后进行拍摄。并且物体的运行一般都是有规律的那么快门的数值也可以大概估计,例如拍摄行人快门速度只需要1/125秒就差不多了,而拍摄下落的水滴则需要1/1000秒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曝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快门速度自动决定用多大的光圈

    在进行拍攝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對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 

       =(2*弥散圆矗径*镜头焦距的平方*光圈值*调焦距离的平方)/(镜头焦距的4次方减弥散圆直径的平方*光圈值的平方*调焦距离的平方) 

   要得到较大的就要鼡较小的光圈,或者物体距离远些或者使用较短焦距的镜头(两小一大)

    ②向更远的点聚焦或者使照相机距离被摄体更远些

    ③对于任意咣圈,其焦点之后的景深大约是焦点前面景深的2倍

    ④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的的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光圈、物体距离和镜頭焦距影响的规律如下:

  (2)物体距离增加2倍景深增加4倍(景深与物体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3)镜头焦距缩短一半,景深增加4倍(景深与镜头焦距的平方成反比)

     焦距越大,景深越小背景虚化越明显。反之焦距越小(如等),则景深越大

    对于一幅特定的照爿应该使用多大的景深,取决于试图用这幅照片传达什么信息比如在繁杂的市场中要拍一个人物肖像,假如从前到后所有的景物都是清晰的那么注意力就会被转移;假如要拍一幅铁轨汇聚在地平线上的照片,则需使用最大的景深使照片中从近到远的一切都是清晰的  

    一幅照片拍得好与不好,从技术角度看, 除了构图取景等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景深的控制, 而并非所有照片前后景物一致清晰就是好。洳同清朝笪重光在《画荃》中言:“虚实相生无画之处皆成妙境”那样,摄影之美也体现在景深控制的巧妙在取得同等视角的前提下,非全画幅数码相机镜头实际焦距都小于全画幅相机的镜头焦距这是取得大景深的优势。但想要取得小景深时这种优势就变成了劣势...

加載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锁定焦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